中医治疗心律失常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

一、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论文文献综述)

沈宗光[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用药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通过对姜丽红教授门诊治疗室性早搏的病案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导师治疗室性早搏的常用中药、中药配伍、中药用量、核心方剂等,为今后临床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姜丽红教授2018年9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吉林省中医院诊治的室性早搏患者。数据共纳入患者205例,共获得处方530首。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中医舌象、中医脉象、中医证候、处方等相关资料。随后,由2人核对并双盲录入系统中,建立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用药病例库。最后,对病例库进行相关统计算法的分析并得出总结。结果:1、本研究发现205例室性早搏患者,女性约占70.73%;男性约占29.27%,女性患者更易患病。并且,患者大多集中在中年(41-65岁131例)阶段,具有明显患病聚集性。2、本研究发现室性早搏患者常见的症状,除以心慌为主外,还兼有乏力、寐差、气短、胸闷等症状。3、本研究所涉及530首处方共用过222味中药,中药总频数8968次。平均每张处方16.92味中药。其中单味中药茯苓最大剂量为50g,单味中药最小剂量为3g共6味中药分别为柴胡、黄连、肉桂、升麻、吴茱萸、水蛭。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50次的中药有21味,分别为炙甘草(405)、茯苓(387)、清半夏(313)、人参(277)、首乌藤(268)、柴胡(253)、黄连(247)、当归(215)、桂枝(201)、煅龙骨(190)、石菖蒲(189)、陈皮(184)、煅牡蛎(182)、川芎(178)、白芍(177)、桔梗(173)、茯神(163)、远志(160)、枳实(154)、合欢皮(153)、枳壳(153)。提取其中药味≥3味的共有7个核心聚类群,分别为:①黄连、干姜、黄芩;②合欢花、茯神、煅龙骨、煅牡蛎;③生姜、陈皮、枳实;④生黄芪、桔梗、枳壳、白术、当归、川芎;⑤首乌藤、合欢皮、石菖蒲、远志;⑥桂枝、柴胡、白芍;⑦人参、清半夏、炙甘草、茯苓。4、研究发现处方中性味以温性药、甘味药为主,中药归经以脾经为主,功效以宁心为主。5、研究筛选发现4个常用核心方剂为四君子汤(甘草、茯苓、人参)、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开心散(石菖蒲、远志)以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结论:1、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患者,倡导“五脏皆令人悸,非独心也。”且多从心脾同治、心肝同治着手。2、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患者,处方常用药对以炙甘草为核心如:茯苓—炙甘草;柴胡—炙甘草;当归,桂枝—炙甘草等。3、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在中药处方治疗的基础上都嘱其调畅情志。

姜旭[2](2020)在《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探讨及中医证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了解PVC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以期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横断面连续病例研究方法,调查2019年6月-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门诊、住院病人中完成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hourambulatory monitoring,AECG)的所有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可能与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相关的危险因素情况、中医证素。然后将所有调查问卷结果统一录入Exce1 2016形成原始数据资料,应用SPSS 25.0软件,将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960例患者,男性444人(46.25%),女性516人(53.75%),平均年龄56(49,71)岁。室性早搏421人(43.85%),频发室性早搏149人(15.52%)。室性早搏发作最频繁的时间段是6-7时和11-12时,即卯时和午时。室性早搏组心率变异指标中,SDNNIdx、PNN50(%)、rMSSD与非室性早搏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01)。2、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采用Enter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5.909,95%CI:2.815~12.405)、年龄(OR:1.028,95%CI:1.002~1.054)、超重(OR:7.497,95%CI:3.105~18.014)、肥胖(OR:21.810,95%CI:5.301~89.724)、高中及大专学历(OR:4.770,95%CI:1.349~16.863)、本科及以上学历(OR:56.381,95%CI:13.759~231.035)、重度吸烟(0R:49.893,95%CI:7.648~325.504)、大量饮酒(OR:10.336,95%CI:2.448~43.633)、少量咖啡摄入(OR:2.990,95%CI:1.600~5.589)、1~2 个慢性疾病(OR:4.417,95%CI:1.713~11.391)、≥3 个慢性疾病(OR:3.828,95%CI:1.309~11.189)均为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3、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按中医证素出现频次排列为:气滞(100次)>痰热(81次)>血瘀(75次)>气虚(58次)>阴虚(35次)>血虚(21次)>水饮(15次)>阳虚(8次)。证素组合出现频次依次为两种证素组合(105例)>三种证素组合(48例)>四种证素组合(6例)>单证素(5例)>五种证素组合(2例)。复合证素组合中前9种组合分别是气滞+痰热(29次)>气滞+血瘀(18次)>气滞+痰热+血瘀(15次)>气虚+血瘀(12次)>气虚+阴虚(9次)>气滞+阴虚(7次)>气虚+痰热(6次)>气虚+血虚(4次)=痰热+血瘀(4次)。结论:1、本研究中室性早搏的发病率为43.85%,其中频发室性早搏发病率为15.52%。PVC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间节律特点,且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密切。2、女性、高龄、超重和肥胖、高等学历、吸烟、饮酒、咖啡摄入、失眠、慢性病个数均为室性早搏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3、PVC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以气滞、痰热、血瘀、气虚证为主,且以实证居多。

李学思[3](2020)在《心律失常中医证型分布及方药运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总结心律失常中医常见证候类型、证候要素、方药运用的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1.筛选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1989年至2019年近30年包含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其中心律失常中医证型、病位、病性证候要素及方剂,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21分析心律失常中医证型、证素及方剂的分布情况及证素的组合规律。2.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近5年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79例心律失常患者,将全部病例资料直接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利用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通过频次统计、关联分析、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等,总结心律失常中医症状、证型分布及方药运用分布规律和特点。结果:1.文献研究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关于心律失常证型的文献138篇,其中涉及证型25个,病位证素6个,病位类组合证素11个,病性类证素10个,病性类组合证素15个,方剂33首。常见的证型按频次依次为心气阴两虚型、心气血两虚型、痰火扰心型、心阳亏虚型、心肾阳虚型等;病位证素主要为心、脾、肝、肾,病位组合证素主要为心-脾、心-肾、心-肝、脾-肾等;病性证素主要为阳虚、气虚、痰湿、血瘀、气滞、血虚等,病性组合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气虚-血虚、痰-热、阴虚-热、阳虚-水饮、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方剂主要有炙甘草汤、归脾汤、血府逐瘀汤、生脉散、黄连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2.临床研究显示:心律失常男女患者比例为1:1.71,差异较大,提示心律失常女性患病人数要高于男性;年龄分布方面显示,患者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85岁,综合分析,心律失常好发者主要来自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人群。症状分布方面:以心悸、胸闷、失眠、头晕、乏力、口干、纳差、咳嗽、气短、汗出等较为多见;舌脉象以舌红、舌淡红、苔黄腻、苔薄白、脉弦等较为常见。辨证分型依频次高低显示:痰火扰心证>心血不足证>气阴两虚证>瘀阻心脉证>心阳不振证>阴虚火旺证>肝郁气滞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使用中药共203味,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统计分析,常用药物共有30味,依频次主要有茯苓、法半夏、当归、陈皮、煅牡蛎、炙甘草、酸枣仁、醋柴胡、煅龙骨、丹参、黄芪、白芍、川芎等,依药物作用依次可分为祛痰、化瘀、理气、安神、益气、养阴类。通过数据挖掘,按关联规则得到28种核心药物组合,包括煅龙骨和煅牡蛎、法半夏和陈皮、陈皮和茯苓、法半夏和茯苓、酸枣仁和远志等;按聚类算法分析,药物组合有当归和白术、川芎和枳壳、麦冬和枳实、麦冬和陈皮、麦冬和龙眼肉等。按照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组合形式28种,如竹茹+枳实+茯苓、煅龙骨+黄芩+煅牡蛎、炒麦芽+神曲+云芝、麦冬+天冬+五味子、神曲+苍术+鳖甲、熟地黄+牡丹皮+鸡内金、天冬+玄参+桔梗等;按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心律失常的新处方14个,如法半夏+黄芩+当归+枳实+黄连、麦冬+天冬+五味子+瓜蒌皮+太子参、赤芍+醋香附+桃仁+乳香+川芎+牛膝+红花、熟地黄+牡丹皮+鸡内金+山药+山茱萸、煅龙骨+黄芩+煅牡蛎+附子等。结论:1.通过文献检索明确心律失常证型分布、病位、病性证素特点、方剂运用情况,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参考。2.心律失常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人群,以心悸、胸闷、失眠、头晕、乏力为主要症状,辨证分型以痰火扰心证、心血不足证、气阴两虚证为多见,在用药上紧扣病机变化。通过对临床病例的数据挖掘,得到中医症状、证型分布规律特点及常用药物的核心组合和新处方,优化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规范心律失常的诊疗过程,发挥中医治病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吕茜倩,陆艾阳子,宋俊生[4](2018)在《数据挖掘《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及其加减方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方法以1979-01-01—2016-12-31公开发表的运用《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文献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将纳入数据进行病名规范后录入Excel 2010,并进行频数分析。参照第8版《内科学》中相关内容并根据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要求将部分病名进行合并及病名简称处理,并按照纳入原则选取有具体疾病诊断的数据进行方剂与心律失常疾病之间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运用Apriori算法及Python语言处理,以SQL Server 2008 R2统计分析软件作为数据挖掘工具,以"概率"和"重要性"2个指标结合频次、临床实际等对方剂与具体心律失常疾病之间的关联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应用《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文献共479篇,涉及方剂57首(包括合方),其中炙甘草汤应用频次最高(212次);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文献共408篇,涉及方剂47首(包括合方),其中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频次最高(153次);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慢房颤、病窦综合征之间可能存在有意义关联。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多符合气血阴阳俱虚的炙甘草汤证,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以阳气虚衰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研究居多,且慢房颤与病窦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表现更符合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临床对这2种疾病的诊疗思考可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入手。

符佳美[5](2018)在《周亚滨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用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本研究通过筛选,对周亚滨教授诊治过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例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纳入的病例进行研究,探讨周亚滨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用药特点。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医堂门诊,经周亚滨教授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首诊病例为研究对象,共130例。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处方中所涉及的药物、药类、性味、归经的频数与频率,采用SPSS 2 2.0软件,选择组间联接法,对纳入的130例首诊处方用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根据药物统计分析得出,所研究的130例患者中男性为59人,占45.38%,女性为71人,占54.62%,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列为1:1.2。高频症状为心悸、失眠、气短、乏力、胸闷、心烦、食少纳呆、面色无华、头晕、易惊等。出现频数较多的舌象为苔薄白,舌淡,舌质暗,苔薄黄,舌红,出现频数较多的脉象为脉沉细,脉弱,脉细无力。周亚滨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130例处方中共涉及117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2 396次,其中高频药与中频药共有37味,甘草、半夏、柴胡、白芍、龙骨、牡蛎、远志、大黄、黄芪、黄芩、桂枝、茯神、酸枣仁、甘松、党参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药物类别有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收涩药、泻下药、化湿药、止血药、温里药、消食药、涌吐药、开窍药等17类。四气属性前三位为平性药、温性药、微寒性药,其中平性药位居首位。药物五味属性使用频率最多的前三味药为平、温、微寒。归经前三位的是甘味、苦味、辛味。使用频数最多的前三位归经为心经、肝经、脾经。聚类分析得出7对常用药对分别为:X1龙骨、牡蛎;X2黄芪、党参;X3远志、酸枣仁;X4丹参、川芎;X5麦冬、五味子;X6桃仁、红花;X7合欢皮、柏子仁。得出4组常用药物组合分别为:C1苦参、玄参、甘松;C2黄芪、党参、桔梗、升麻;C3珍珠母、龙齿、琥珀、磁石;C4龙骨、牡蛎、大黄、柴胡、桂枝、黄芩、半夏。结论1.周亚滨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高频药物有:甘草、半夏、柴胡、白芍、龙骨、牡蛎、远志、大黄、黄芪、黄芩、桂枝、茯神、酸枣仁、甘松、党参;2.主要药类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收涩药;3.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症候要素与气血阴阳不足,痰湿、瘀血、火邪有关。其中主要病性症候要素为气虚,主要病位症候要素在心、脾。4.导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以益气补虚,养心安神为主,兼顾活血化瘀、清热化痰。

侯季秋[6](2018)在《宁悸颗粒治疗气虚火旺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究宁悸颗粒对气虚火旺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从“阴火”论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丰富中医理论的内涵。研究方法本研究依托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专题项目,采用随机(随机序列生成及随机方案隐藏)、平行对照及盲法(评价盲及统计盲)设计进行临床研究。将60例受试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保留其他基础疾病的常规西药治疗,并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mg/次,每天2次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宁悸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等剂量安慰剂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治疗期为4周。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观察指标为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一症状积分前后变化、心律失常疗效评定、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变化、QT间期离散度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果1.中医症状总积分:经4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水平下降,中医症状改善有效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单一症状积分:经4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心悸、燥热、自汗盗汗、气短乏力、神疲,口舌干燥,心烦失眠方面单一症状积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律失常疗效评定:经4周治疗后,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加重0例,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1例,显效率50%,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加重0例,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1例,显效率23.3%,总有效率66.7%。4.心率变异性指标:经4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SDNN、SDANN、SDNNidx、rMSSD水平均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升高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Q-T间期离散度指标: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QTd和QTc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指标:4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组出现1例腹泻恶心轻度胃肠道反应症状,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心悸症状,均在数天后自行缓解。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治疗组在改善气虚火旺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心悸发作的频率、时间以及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指标上两组效应相当,提示治疗组相对安全。治疗组能够增加心率变异指标、降低Q-T间期离散度,提示中药可能通过影响心率变异性、Q-T间期离散度而影响到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转归预后。

杨柳[7](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毛以林教授治疗常见心系病证辨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较为全面地采集及整理导师毛以林教授治疗常见心系病证(胸痹心痛、心悸、心衰)门诊病例资料,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录入,分析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其治疗常见心系病证学术思想,总结其临证经验,阐述导师治疗常见心系病证的思路与临床用药经验特色。方法:通过门诊跟诊,搜集整理导师诊疗病案,参照《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专着与教材论述的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建立数据库,再统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时间、症状、中医病名、西医病名、证型、治法、方药等信息录入,再进行检查核对。共收录321人、804诊次,其中包括胸痹心痛394诊次、心悸206诊次、心衰204诊次。进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对常见心系病证、胸痹心痛、心悸、心衰依次进行症状、证候、治则治法、药物频次、药味归经统计,再分别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进行用药规则分析及新方分析。结果:导师在治疗常见心系病证临床症状主要以胸闷、气短、心悸、畏寒、乏力、胸痛等为主,常见证型有宗气下陷证、心脉痹阻证、阳虚水停证、痰浊内阻证、腑浊攻心证等,用药频率较高的药物有人参、黄芪、炙甘草、柴胡、升麻、丹参等,以甘温为主,佐以苦寒,其中归脾经、肺经的药物频次最高;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丹参、水蛭、三七、生姜皮、茯苓、大腹皮”等新方15个。其中胸痹心痛常见证型有宗气下陷证、心脉痹阻证、痰浊内阻证、心肾阳虚证,以丹参、炙甘草、人参、黄芪、三七等药物出现频次最高,归脾、肝经的药物频次最高,得到“煅龙骨、防风、浮小麦、附子、干姜”等新方10个。心悸主要证型分布有宗气下陷证、心脉痹阻证、痰浊内阻证、心胆气虚证等,用药频次最高分别为炙甘草、人参、柴胡、黄芪、升麻、桔梗,归脾、肺经频次最高,得出“防风、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等新方9个。心衰则以宗气下陷证、阳虚水停证、腑浊攻心证等最为常见,用药最喜用人参、黄芪、茯苓、薏苡仁、柴胡、升麻、桔梗等,得出“肉苁蓉、炙甘草、牛膝、五味子”等新方6个。结论:(1)导师治疗常见心系病证包括胸痹心痛、心悸、心衰,宗气下陷证为其临床最为常见证候。(2)导师基于长期的临床经验提出以“升宗气、健脾气、温阳气、补肾气、祛邪气”为基本指导思想论治心系病证。(3)导师治疗常见心系病证各有侧重,但总以升补宗气贯穿始终。

姜天元[8](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对心律失常的证候分析及核心用药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心律失常的临床病例,对其症候规律特点及辨证规律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对其遣方用药规律进行提炼浓缩,同时观察西医学范畴内心律失常各不同分型与中医心悸病各分型之间的关联,达到使心律失常的治疗从繁化简的目的,能够简单明了的进行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用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式,将来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的心内科病房的116例病例进行采集归纳整理,录入“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软件患者信息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集患者病情及一般状况相关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主诉、现病史、舌诊、脉象、心电图检查结果、中医诊断、中医证型、西医诊断(包括疾病分型)、中医治法及具体用药等情况。通过“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统计软件,直接分析生成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从而对该研究小样本量数据统计结果进行观察研究及分析讨论。研究结果:对于一般情况的研究结果:在本研究结果数据中显示男女患者比例为1:1.37,差异较大,显示女性心律失常患病人数要高于男性。考虑可能由于男女生理差异导致,男子阳气旺盛,鼓动心血能力相对充足。但是也可能不排除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限制所导致,造成该差异不具有普遍性:在年龄因素分布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患者为89岁,综合分析提示,心律失常好发者主要来自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人群;病因病机方面,临床上心律失常患者多以气血俱亏、阴阳俱损与痰、湿、火、瘀等邪实扰动合并存在,考虑辨证为虚实夹杂者所占比例较多;关于辨证分型方面:调查显示,临床心律失常辨证分型矛盾较为集中,多以“心脾两虚”和“气虚血瘀”为主,分别占总样本量的37.93%和38.79%,与症状调查中所显示的临床以虚实夹杂型心律失常为主的结果相契合;用药方面:“党参”和“黄芪”两味药在所有心律失常治疗用药中所占比例高达87.93%和79.31%,显着高于其他用药频率,通过对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党参、黄芪、茯苓、当归、炙甘草、山药、酸枣仁、白术等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心脾两虚证方面显示出核心作用;党参、黄芪、赤芍、郁金、红花、黄精、桃仁等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气虚血瘀证方面显示出核心作用。研究结论:对心律失常病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后,可以得出结论,心律失常的治疗可以通过对大量病例进行数据挖掘,提炼整理核心处方,优化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过程,提高心律失常病的诊疗效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更好的与现代医学相接合,阐释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发挥中医治病理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朱莉,王泰一,崔英,朱彦[9](2016)在《心律调节基因与抗心律失常中药靶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类重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抗心律失常药物多为离子通道阻滞剂,存在效率低的特点,并伴随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并发展新的治疗策略,成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的新热点。后基因组学加速了对基因突变、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量变化及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理解和认识,它们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而传统中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因其疗效显着、副作用少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目前与心律失常相关的基因及其对应疾病进行概述,并从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调节异常表达基因的角度,对现有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可能靶点进行总结。以期为中药抗心律失常药理学研究提供借鉴。

丁波,卓泽君[10](2015)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经验概述(二)——心律失常》文中提出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影响比较大,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名老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有其特色经验,值得我们临床工作者学习和借鉴,本文对当代的名老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特色临床经验予以梳理和总结,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二、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用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2.西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3.数据挖掘技术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证候分型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数据标准化
    2 研究工具
    3 研究结果
        3.1 年龄、性别统计
        3.2 四诊统计
        3.2.1 舌诊(舌质、舌苔)统计
        3.2.2 脉象统计
        3.2.3 症状统计
        3.3 证候分布统计
        3.4 中药统计分析
        3.4.1 中药频次统计
        3.4.2 中药四气统计
        3.4.3 中药五味统计
        3.4.4 中药归经统计
        3.4.5 中药功效统计
        3.4.6 中药单味药量分析
        3.4.7 中药聚类分析
        3.4.8 中药关联分析
        3.4.9 基于点式互信息
        3.5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证候分析
    3 核心方剂分析
    4 核心中药分析
    5 重视治未病
    6 展望与不足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探讨及中医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室性早搏与焦虑抑郁的现代学研究进展
        1. 室性早搏的现代研究进展
        2. 室性早搏与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室性早搏与焦虑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2. 中医对焦虑抑郁的认识
        3. 室性早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设计
        3.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的高危因素分析
        3. 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
    讨论
        1. 室性早搏患者的发病率及发病特点
        2. 室性早搏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发病率及高危因素
        3. 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
        4. 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表1: 患者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表
    表2: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表3: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表4: 中医证候调查量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心律失常中医证型分布及方药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心律失常中医文献研究
    1 文献资料来源
    2 文献检索策略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资料的处理及分析
        5.1 证候的规范及整理
        5.2 证候要素的提取
        5.3 分析方法
    6 结果
        6.1 文献筛选流程
        6.2 证型分布情况
        6.3 证素分布情况
        6.3.1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6.3.2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6.4 中医方剂分布情况
    7 小结
第二部分 心律失常回顾性中医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西医学诊断标准
        1.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症状分布
        3.3 辨证分型与合并病
        3.4 治法方药
        3.5 基于关联规则的治疗心律失常中药组方规律分析
        3.5.1 心律失常治疗药物的组合规律
        3.5.2 中药关联规则
        3.6 基于熵聚类的治疗心律失常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3.6.1 基于中药关联度分析
        3.6.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3.6.3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5.1 心律失常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5.2 症状特点与舌脉象分析
        5.3 辨证分型与治法方药分析
        5.4 心律失常药物核心组合与新处方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综述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数据挖掘《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整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数据提取
    1.6 数据挖掘
    1.7 关联分析说明
2 结果
    2.1《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心律失常的频数分析
        2.1.1 快速性心律失常
        2.1.2 缓慢性心律失常
    2.2《伤寒杂病论》中方剂与心律失常疾病关联分析研究
3 讨论

(5)周亚滨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3. 数据挖掘方法在心血管疾病诊疗规律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采集
        4.2 数据的规范化
        4.3 质量控制
        4.4 数据分析
结果
    1. 患者一般情况
    2. 药物统计分析结果
    3. 药类统计分析结果
    4. 药性统计分析结果
    5. 药物变量聚类分析结果
讨论
    1. 一般情况讨论
    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讨论
    3. 药类频数统计结果讨论
    4. 药性频数统计结果讨论
    5. 药物聚类分析统计结果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宁悸颗粒治疗气虚火旺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及治疗现状
        1 中医药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药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现代医学研究治疗现状
        1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概念及流行病学认识
        2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
        3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引言
    1 诊断标准:
    2 研究设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分析
    5 讨论
    6 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7 课题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8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毛以林教授治疗常见心系病证辨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临床研究
    1.1 一般资料
    1.2 中医诊断标准
        1.2.1 胸痹心痛
        1.2.2 心悸
        1.2.3 心衰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数据录入
2 常见心系病证数据分析
    2.1 症状分析
    2.2 证型与治法治则分析
    2.3 药物频次分析
    2.4 性味与归经分析
    2.5 规则分析
    2.6 新方分析
    2.7 小结
3 胸痹心痛数据分析
    3.1 症状分析
    3.2 证型与治法治则分析
    3.3 药物频次分析
    3.4 性味与归经分析
    3.5 规则分析
    3.6 新方分析
    3.7 小结
4 心悸数据分析
    4.1 症状分析
    4.2 证型与治法治则分析
    4.3 药物频次分析
    4.4 性味与归经分析
    4.5 规则分析
    4.6 新方分析
    4.7 小结
5 心衰数据分析
    5.1 症状分析
    5.2 证型与治法治则分析
    5.3 药物频次分析
    5.4 性味与归经分析
    5.5 规则分析
    5.6 新方分析
    5.7 小结
6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综述 常见心系病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基于数据挖掘对心律失常的证候分析及核心用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心悸病的研究现状
        1. 祖国医学对心悸病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心悸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3. 祖国医学对心悸病的辨证分型分析
        4. 祖国医学认识心悸病的治则治法
        5. 祖国医学治疗心律失常用药
        6. 祖国医学其他治疗手段
        7. 小结与讨论
    综述二 西医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
        1. 心律失常的认识及流行病学研究
        2. 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基础
        2.1 冲动形成异常
        2.2 冲动传导异常
        3. 心律失常的分类
        3.1 窦性心律失常
        3.2 房性心律失常
        3.3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3.4 室性心律失常
        3.5 心脏传导阻滞
        4. 心律失常的治疗法则
        4.1 药物治疗
        4.2 介入、手术及电复律治疗
        5.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统计分析
        1.3 诊疗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症状分布
        3.3 辨证分型与治法方药
    4. 小结
    5. 讨论
        5.1 一般情况讨论
        5.2 症状分布讨论
        5.3 辨证分型与治法方药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经验概述(二)——心律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证施治特色
2 治法特色
3 用方特色
4 用药特色

四、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用药特点[D]. 沈宗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室性早搏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探讨及中医证素分析[D]. 姜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心律失常中医证型分布及方药运用规律研究[D]. 李学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数据挖掘《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研究[J]. 吕茜倩,陆艾阳子,宋俊生. 河北中医, 2018(10)
  • [5]周亚滨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用药研究[D]. 符佳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宁悸颗粒治疗气虚火旺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 侯季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9)
  • [7]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毛以林教授治疗常见心系病证辨治规律[D]. 杨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8]基于数据挖掘对心律失常的证候分析及核心用药的探索[D]. 姜天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心律调节基因与抗心律失常中药靶标研究进展[J]. 朱莉,王泰一,崔英,朱彦. 中草药, 2016(01)
  • [10]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经验概述(二)——心律失常[J]. 丁波,卓泽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20)

标签:;  ;  ;  ;  ;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