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瞄准时间与导弹质量特性对肩射导弹瞄准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闯[1](2021)在《面向精密工程的多自由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天航天、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精密基准计量和几何量的精密测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众多领域内常要求同时监测工件、零部件和目标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姿态,以保证加工精度、安装精度和检测精度等,传统单自由度角度或位移测量效率较低,已经无法满足快速、高精度、多自由度同时测量的需求。因此,多自由度同时测量方法研究以及研制相应仪器设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传统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基因测序精密步进工件台的多自由度测量需求为应用背景,对面向精密工程的多自由度测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易于集成多自由度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两种多自由度同时测量方法,并搭建了相应的测量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所提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本学位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有:1.提出一种基于自准直的三自由度测量方法,可以实现俯仰角、偏摆角和滚转角同时测量,分析了各自由度测量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根据所提的测量原理进行了光学设计、结构设计,研制了基于自准直的三自由度同时测量样机。分析了系统测量分辨率以及测量范围,并介绍了分划板十字丝的图像处理方法。最后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样机的性能进行评估,与工业经纬仪相比,在±600"的测量范围内,俯仰角标准差为2.72";偏摆角标准差为2.36";滚转角标准差为 13.28 "。2.提出一种基于偏振分光的五自由度测量方法,可以实现俯仰角、偏摆角、滚转角、水平和垂直平移同时测量,与激光准直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同时提高滚转角和水平平移的分辨率,分析了各自由度测量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该方法的测量分辨率以及测量范围,介绍了激光光斑的图像处理方法,并分析了系统误差;搭建了相应的光学装置,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与经纬仪相比,俯仰角和偏摆角标准差分别为1.21"和1.74";与光电自准直仪相比,滚转角标准差为1.96";与RLE激光尺相比,水平和垂直平移标准差分别为2.83μm和3.18μm。3.对多自由度测量系统进行误差分析与补偿。对系统光线漂移问题,采用共光路实时测量和补偿的方法,实验验证了补偿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了光学元件的制造与安装误差对各自由度测量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多自由度同时测量方法中的串扰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种基于角锥棱镜中点解算的串扰误差补偿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补偿模型,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RLE激光尺相比,水平平移补偿前最大偏差为97.7μm,补偿后最大偏差降为3.2μm,标准差为1.78μm,垂直平移补偿前最大偏差为-210.2μm,补偿后最大偏差降为-3.8μm,标准差为1.67μm。
陈雅贤[2](2020)在《《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3月—10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对《现代军用直升机》一书进行翻译与审校。根据任务分配,笔者负责本书五小节(共计1,0973字)的翻译和三分之一内容(共计6,9939字)的审校工作。笔者以参与该翻译项目的实习为基础,选择翻译项目过程中的审校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审校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报告中,笔者尝试将审校该德语军事类文本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翻译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将本次审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细化为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三类。首先,面对德语原文文本出现的专业术语较多的问题,笔者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相关资料,寻找业内认可和遵循的译法。同时,因为军事类文本中涉及到大量军事装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等,长难句出现频率很高。为了译文的准确和通顺,笔者在审校长难句时分步骤进行,首先对照原文,判断译文是否出现漏译和错译,再对分句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按照中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调整译文语句结构。此外,笔者在审校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对等,在译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笔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审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和方法,为该领域资料的翻译审校提供有启发的现实案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类文本翻译审校工作。
鄂翔南[3](2020)在《单目标导弹毁伤模型应用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现代战争中目标毁伤研究在火力筹划中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本论文依据当前目标毁伤新特征,汇总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创新技术,实现了单目标导弹毁伤模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目标分类选择模型。模型汇总研究了目标几何特征和组成结构两个维度的类别特征。目标分类选择模型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完成打击目标清单排序,实现目标优选功能。(2)武器性能量化模型。模型汇总研究了武器射击偏差计算和战斗部威力估算。通过武器射击偏差计算得到武器作战部和瞄准点的分布关系,通过战斗部威力评估计算得到不同武器作战部的毁伤方式和毁伤效果。(3)瞄准点分布模型。模型汇总研究了基于目标几何特征的瞄准点分布算法,创新实现基于命中要害指数瞄准点分布算法。该算法可以对复杂单目标按区域分配瞄准点。创新了基于现代优化算法瞄准点分布算法,提升打击效费比。(4)耗弹量计算模型。模型汇总研究了蒙特卡洛法耗弹量解算,从实验出发针对战场时效性要求严苛的的特点创新研究了战时耗弹量快速解算算法。该算法可以基于已有典型目标耗弹量结果快速解算战时目标耗弹量。最后,设计单目标导弹毁伤模型系统进行典型功能实现,并进行界面展示。
曹润铎[4](2020)在《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弹道优化设计及发射过程研究》文中认为在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中,由于机载平台的特殊性,机载主动防御系统一直是研究较为欠缺的领域。但是随着大型空中平台在现代战争中面临的威胁日益严峻,研究设计一种小型机载主动防御系统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一款全新的武器系统,其发射过程的方案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某小型机载主动防御系统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对这一新型武器装备的气动外形和发射系统内弹道参数进行了方案设计,同时开发了两种新型智能优化算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且通过数值仿真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一步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系统发射初始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具体内容如下:a)根据本文所研究的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总体设计要求,对其气动外形进行了理论分析,初步设计了合适的气动布局与尺寸参数。利用工程经验方法,编制了一套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力计算软件。同时,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气动力软件进行了评估与修正,以提高工程计算方法对气动力参数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地,基于初始设计方案,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该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部件形状参数及安装位置对全弹气动性能的影响。b)根据本文所研究的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总体设计要求,考虑到机载平台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用于机载平台的高低压垂直弹射发射方式。通过分析该发射方式过程,对高低压内弹道装填参数与结构进行了方案设计。建立了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弹射经典内弹道模型,并且编制了内弹道数值计算程序,研究讨论了不同装填条件与发射系统尺寸结构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c)受到晶体在过饱和溶液中逐渐结晶这一物理现象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简便的智能优化方法。首先通过数学原理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和可行性,其次利用十余种不同类型的标准测试函数对算法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并找出了最佳的参数组合方案。此外,利用测试函数对该算法与几种常见的智能优化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编写简单、收敛速度快等优点。进一步地,基于该算法的计算原理,开发并建立了适用于复杂工程设计的多目标优化计算方法。此外,受到子母弹打击毁伤原理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型粒子群算法,通过引入新的粒子更新规则来对算法进行改进,经过与其他几种改进型粒子群算法相比较,结果证明该算法具有方便简单、计算效率高等优点。d)利用所提出的智能优化方法针对文中所建立的内弹道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得到了最优的内弹道装填参数与结构参数组合,实现了低膛压条件下的最大弹射初速。此外,利用本文建立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对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基于不同评价标准的气动外形最优方案。在此基础上,为了验证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文章基于制导控制一体化技术建立了载机—来袭目标—拦截弹三者的整体运动模型,通过对比外弹道飞行过程与控制面变化过程可知,当采用操纵性最佳的设计方案时,整个拦截弹道曲线较为平滑,拦截全程的需用过载最小,表明其对舵机的要求也最低。而采用稳定性最佳的设计方案时,拦截方案弹道全程用时最长,且舵机长时间处于最大舵偏角位置,在飞行过程中可用过载较需用过载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整个过程弹道最为弯曲,不利于最终实施有效的拦截。e)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垂直式高低压弹射发射装置,由于存在初始来流的影响,其膛口流场与一般发射装置的膛口流场有较大的区别。为了研究发射初始阶段膛口流场的发展过程及其对载机和小型机载制导弹药运动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初始流场、发射筒内火药气体压力分布的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不同来流速度和不同弹出速度下膛口流场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由于载机运动的影响,膛口流畅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弹体迎风侧的激波强度要强于背风侧激波强度,会导致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生俯仰运动。同时,由于高低压发射方式发射筒内压力较低,其膛口流场的火药气体对载机本身没有过大的负面作用,证明了发射初始阶段载机的安全性。f)为了研究该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在初始来流影响下垂直发射分离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建立了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分离过程的运动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结合制导弹药六自由度运动模型,模拟计算了载机不同速度和不同弹出速度条件下弹体在发射初始过程的运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载机运动速度越大时,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在发射初始过程受到侧向初始来流的影响越大;弹体初始弹出速度较小时,弹体受到膛口流场的影响更为明显,在膛口流场与侧向来流共同作用下弹体做摆动运动;当初始弹出速度较大时,弹体能够快速脱离膛口流场区域,并且在到达安全点火距离时产生更小的俯仰角与俯仰角速度,有利于发射过程的稳定性。
文超斌,富志凯[5](2019)在《运用不确定度评定提高导弹瞄准精度》文中认为经纬仪安装误差、照准误差、对径误差、最小分辨力误差、瞄准棱镜安装误差、信号仪误差、经纬仪测角重复性误差是影响导弹瞄准精度的主要误差源。本文研究了这些误差的不确定度评定及合成方法,最终结合导弹武器计量保障实践工作经验,从计量学角度给出了提高导弹瞄准精度的具体可行措施。
王磊[6](2018)在《基于状态空间摄动法的战略导弹弹道快速预报与制导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弹上制导系统的性能是影响战略导弹作战效能的关键因素。不断提升导弹制导系统的精度、对弹道偏差的适应性是应对当前战略导弹快速机动发射及高精度命中需求的根本途径。论文以此为目标,研究了考虑摄动因素的弹道偏差快速预报及制导在线补偿方法,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提出了两种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弹道助推段误差传播统一分析模型针对当前已有助推段误差传播模型考虑摄动因素单一、部分摄动项影响机理分析不全面等问题,仔细梳理了各摄动因素的存在前提、产生原因和传播机理。根据参考基准的不同,分别构建了以动力学标准弹道为基准的误差传播摄动方程和以导航标准弹道为基准的误差传播摄动方程,可用于综合分析发射点定位定向误差、初始速度误差、引力模型误差、导弹本体及环境参数误差、惯导工具误差等对弹道的影响特性。仔细探讨了这两类误差传播特性分析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弹道助推段的误差传播理论。相对弹道求差法,两类误差传播模型的计算误差小于3.5%,计算效率是求差法的80多倍。2.构建了战略导弹自由飞行段的状态空间摄动模型在轨道柱坐标系中建立了以真近点角为自变量的战略导弹自由段精确动力学微分方程,并详细介绍了战略导弹自由段状态空间摄动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基于变量置换的状态矩阵求解过程。基于拉格朗日系数,提出了摄动方程状态转移矩阵的另一种推导方法,相比于变量置换法,该方法无需求解高维摄动微分方程,推导过程更为简单,且易于向更高维的状态转移张量进行扩展。仿真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状态转移矩阵在求解弹道自由段初态误差传播问题时比Battin方法精度更高。3.推导了J2项引力影响的自由段弹道偏差解析预报模型基于极点变换方法,推导了J2项引力势和引力矢量在轨道柱坐标系中的表达式,而后提出了两种J2项影响的弹道偏差解析求解方法,即直接积分法和势函数法。前者推导过程较简单,且只要摄动力可以表示为自变量的函数均可按照该方法的推导思路导出解析解;后者通过引入J2项引力势函数,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解析解的表达式,但要求摄动力必须为保守力。在直接积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J2项引力影响的弹道偏差解析预报二阶修正模型,以损失一定计算效率为代价将一阶模型的计算精度提高了一倍。在战略导弹弹道偏差预报问题中,J2项影响一阶解的计算精度比平根数法高一个量级,计算效率是自适应变步长数值积分法(RKF方法)的9.6倍,二阶修正解计算效率是RKF法的1.7倍。4.推导了任意阶扰动引力影响的自由段弹道偏差解析预报模型推导任意阶扰动引力影响的自由段弹道解析解,原则上需要将高阶次的球谐函数带入自由段误差传播摄动方程进行直接积分。为了避免直接积分高阶球谐函数的困难,论文采用沿飞行弹道的扰动引力重构模型来逼近战略导弹自由段的真实扰动引力矢量,基于Lagrange空间插值理论导出了扰动引力的插值多项式,而后将该插值多项式代入战略导弹自由段误差传播摄动方程进行积分,推导出了任意阶扰动引力影响的自由段弹道偏差解析预报模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72×72阶扰动引力模型的条件下,该解析模型的计算效率比RKF数值方法高300多倍,终端位置计算残差最大值不超5米。5.提出了考虑高阶引力模型的战略导弹闭路制导方法基于任意阶引力作用下的战略导弹自由段弹道偏差解析预报算法,提出了两种考虑地球非球谐引力摄动的战略导弹闭路制导在线补偿策略,改善了现有闭路制导地面诸元补偿方法鲁棒性差的问题。两种补偿策略的本质都是通过修正需要速度矢量来抵消自由段摄动因素对弹道终端状态的影响,其区别在于,第一种方法通过摄动方程状态转移矩阵直接求解需要速度的修正矢量,而第二种方法通过实时计算虚拟目标点的位置来达到修正需要速度的目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地面诸元补偿方法鲁棒性较差的缺点,本文提出的两种在线补偿方法能适应弹道大范围变形,在大偏差干扰下仍然能保证较高的补偿精度,鲁棒性较强。论文的工作对于深化战略导弹弹道误差传播机理认识、分析不同摄动因素对战略导弹的影响特性、修正摄动因素对战略导弹闭路制导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战略导弹的快速机动发射能力和高命中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孙霄剑[7](2018)在《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空面导弹一体化设计》文中指出多学科设计优化(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是飞行器设计的发展趋势,变可信度方法是解决MDO复杂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论文针对整体固冲导弹总体优化设计需求,重点研究了变可信度方法在MDO问题中的应用。研究内容为:第一,建立了适用于带有进气道的空面导弹参数化模型。建立的参数化模型是MDO气动、质量、动力等学科的基础。完成了空面导弹多方案对比及选型。第二,建立了基于Co-Kriging的变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为减小高可信度方法时间代价,提高低可信度方法准确度,通过比较形成基于Co-Kriging的中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检验了其较高的计算精度。第三,建立了基于工程计算方法的整体固冲内外弹道一体化模型,提出了利用不同可信度几何模型形成质量模型的方法。第四,提出了变可信度MDO策略,升级了MDO平台MID(Missile Integrated Design),完成了空面导弹一体化设计。针对不同学科模型提出不同变可信度策略,完整地建立多种可信度的MDO框架。通过求解实际问题,验证变可信度MDO框架和改进MID可以进行MDO问题的求解和空面导弹的一体化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空面导弹的总体一体化设计,也可应用于其他飞行器,为飞行器设计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张洪杰[8](2017)在《基于可观测性的滑翔导弹制导工具误差分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滑翔导弹是未来导弹武器发展的一个方向,制导工具误差分离工作对于提高其命中精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滑翔导弹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求用于分离其制导工具误差的新方法,以期达到更高的分离精度。全文主要工作概括如下:建立了滑翔导弹适用的制导工具误差分离模型。针对滑翔导弹导航所需惯性器件,分别构建了陀螺仪以及加速度计的误差模型,基于此,根据遥外差和工具误差的关系,推导得出了制导工具误差分离模型;简单介绍了工具误差分离的过程里,有待计算的环境函数矩阵和速度遥外差的计算流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仿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模型是正确的。研究了工具误差系数的可观测性。基于灵敏度理论,针对制导工具误差建立了灵敏度模型,将误差系数的可观测性量化为可观测度;利用仿真数据得出了导弹飞行过程中每一个误差系数的灵敏度变化曲线,拟定了根据灵敏度剔除误差系数的原则,对工具误差分离模型进行了重新构造;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分别基于原模型和重构模型进行了不加噪声情况下的工具误差分离,对比分离结果和分离结果的相对误差,说明了经过重构工作之后的模型较原始模型更加优越。提出了一种新的工具误差分离方法。简单介绍了方法基本原理,该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再利用递推增广最小二乘方法进行误差系数分离;利用滑翔导弹主动段仿真数据,添加标准差大小不同的白噪声,对所提方法进行了检验,由误差系数分离结果及相对误差可以得到结论:新方法对噪声的鲁棒性非常好,而且即使所添加噪声的标准差远大于现有技术精度,新方法依旧能够非常精确地分离出误差系数,其分离结果与不加噪声情况下的最小二乘方法的分离结果精度相当;对比了误差分离结果的速度残差,说明了新方法的遥外差拟合效果。基于滑翔段数据进行了工具误差分离。针对滑翔导弹具有较长时间滑翔段的特点,对滑翔段仿真数据进行了工具误差分离;与主动段分离结果对比,分析并说明了利用滑翔段数据进行工具误差分离的特点,针对滑翔导弹,丰富了制导工具误差分离工作领域的问题解决办法,并且验证了其可行性。
范亚博[9](2017)在《某型号复合材料天线罩结构性能分析》文中指出天线罩是导弹雷达的保护结构,也是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线罩外形决定着导弹的气动性能,而且考虑到天线罩受力情况比较严重,所以有必要对天线罩进行结构分析并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首先,基于Fluent进行圆柱绕流仿真并和已有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Fluent在超音速流场计算的准确性。然后在两种不同马赫数下对天线罩分别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气动力的大小和分布情况,并对不同马赫数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基于ANSYS对给定工况的天线罩进行了结构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天线罩及其它部件进行结构强度校核,分析结构设计方案的薄弱位置,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意见。由于天线罩工作时具有很高的转速,所以最后考虑偏心对天线罩结构的影响,分别对两种偏心情况进行了计算,一种是偏心轴与对称轴平行,另一种是偏心轴与对称轴相交。随着偏心量的增加,分析和对比其应力值的变化规律,可能出现的破坏形式和破坏位置,最后给出安全的偏心范围,对结构设计和工艺带来一定的参考意义。
黄韬[10](2017)在《基于参数化的某型装备发射动力学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某型车载垂直冷发射装备为研究对象,以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动力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有限元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ABAQUS参数化二次开发技术,重点对发射场坪进行参数化建模并且研究了导弹无依托垂直发射过程中发射场坪的动态响应;对发射筒进行参数化建模和模态分析并且对复合材料发射筒进行了优化研究;对风载荷的组成和模拟进行研究以及其对导弹装备的影响进行参数化仿真分析。建立了发射场坪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ABAQUS参数化二次开发技术,编制发射场坪参数化插件,实现了发射场坪的快速化建模。基于参数化插件,选取高速公路-1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某导弹无依托垂直待发射时场坪的准静态响应以及发射状态下场坪的动态响应。建立了发射筒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发射筒参数化建模和模态分析插件,实现了发射筒建模和模态分析的参数化操作。随后,对复合材料发射筒进行了优化研究,介绍了多目标优化方法,以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算法)为手段,以复合材料发射筒的铺层厚度和铺层角角度为优化对象,以发射筒的质量和刚度为目标,进行优化研究。运用ABAQUS二次开发技术,编制了风载荷作用下发射装备响应特性分析参数化插件,通过修改平均风速,即可进行不同风载荷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其次研究了脉动风的模拟方法,并应用冯.卡门功率谱和谐波合成法生成了考虑脉动效应的瞬时风速时程曲线;根据全动力计算方法生成了发射筒各段的等效风压及等效力矩,采用等效静力荷载法和积分思想较精确的给出了作用于发射筒迎风面的风压总值及等效力矩;最后利用插件选取3种风载荷工况(10m处平均风速为10m/s、16 m/s及22m/s)进行结构动力学分析,获得了风载荷作用下发射装备的动态响应。
二、瞄准时间与导弹质量特性对肩射导弹瞄准稳定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瞄准时间与导弹质量特性对肩射导弹瞄准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精密工程的多自由度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多自由度测量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准直光的测量方法 |
1.2.2 基于干涉的测量方法 |
1.2.3 基于光栅的测量方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单自由度测量方法研究 |
2.1 俯仰角和偏摆角测量 |
2.2 滚转角测量 |
2.2.1 莫尔条纹 |
2.2.2 激光准直法 |
2.3 轴向位移测量 |
2.3.1 零差干涉测量 |
2.3.2 外差干涉测量 |
2.4 水平和垂直平移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自准直的三自由度测量方法研究 |
3.1 三自由度同时测量原理 |
3.1.1 三自由度同时测量系统的组成 |
3.1.2 俯仰角和偏摆角测量 |
3.1.3 滚转角测量 |
3.2 三自由度测量系统的设计 |
3.2.1 光学设计 |
3.2.2 光源的选择 |
3.2.3 直角棱镜和滤光片设计 |
3.2.4 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
3.2.5 机械结构 |
3.2.6 系统参数计算 |
3.3 十字丝图像处理 |
3.3.1 预处理 |
3.3.2 阈值分割 |
3.3.3 重心提取 |
3.3.4 直线拟合 |
3.4 误差分析 |
3.4.1 准直物镜焦距误差 |
3.4.2 直角棱镜制造误差 |
3.4.3 探测器误差 |
3.4.4 误差合成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偏振分光的五自由度测量方法研究 |
4.1 五自由度同时测量原理 |
4.1.1 五自由度同时测量系统的组成 |
4.1.2 俯仰角和偏摆角测量 |
4.1.3 滚转角测量 |
4.1.4 二维平移测量 |
4.2 激光光斑图像重心提取 |
4.3 系统参数计算 |
4.3.1 俯仰角和偏摆角测量参数 |
4.3.2 滚转角测量参数 |
4.3.3 水平和垂直平移测量参数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五自由度测量系统实验装置的构建 |
4.4.2 标定实验 |
4.4.3 稳定性实验 |
4.4.4 对比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自由度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与补偿 |
5.1 光线漂移分析与补偿 |
5.2 光学元件的制造与安装误差 |
5.2.1 测量端的制造与安装误差 |
5.2.2 移动端的制造误差 |
5.2.3 误差合成 |
5.3 串扰误差分析与补偿 |
5.3.1 串扰误差产生的原因 |
5.3.2 串扰误差补偿模型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光线漂移的补偿 |
5.4.2 串扰误差的补偿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
第一节 任务详情 |
一、原文内容 |
二、原文文本特点 |
第二节 目标受众 |
第三节 委托方要求 |
第二章 翻译审校前期准备 |
第一节 统筹审校任务 |
第二节 确立审校目标与准则,明确审校质量标准 |
第三节 剖析原译文,监控与评估译文质量 |
第四节 选择审校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
第五节 制定审校计划 |
第三章 翻译审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词语 |
一、专业术语 |
二、专有名词 |
三、近义词 |
第二节 句子 |
一、长难句 |
二、插入语 |
第三节 篇章 |
一、前后一致性 |
二、语言风格 |
第四章 翻译审校实习总结 |
第一节 已解决的问题及总结 |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及审校工作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审校原文 |
附录二 《现代军用直升机》审校前后译文 |
附录三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翻译原文 |
附录四 《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译文 |
附录五 (部分)专有名词列表 |
致谢 |
(3)单目标导弹毁伤模型应用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所做的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目标分类选择模型 |
2.1 目标类别 |
2.1.1 目标几何分类 |
2.1.2 目标结构分类 |
2.2 目标选择 |
2.2.1 目标重要性评价 |
2.2.2 改进层次分析法原理 |
2.2.3 改进层次分析法具体步骤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武器性能量化模型 |
3.1 射击偏差计算算法 |
3.1.1 射击误差来源 |
3.1.2 射击偏差 |
3.1.3 射击偏差估计 |
3.2 战斗部威力评估算法 |
3.2.1 目标毁伤判断 |
3.2.2 导弹作战部的终点效应 |
3.2.3 导弹作战部的威力半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瞄准点分布模型 |
4.1 基于目标几何特征瞄准点分布算法 |
4.2 基于现代优化算法瞄准点分布算法 |
4.2.1 差分进化算法 |
4.2.2 面目标毁伤指标计算模型 |
4.2.3 导弹打击面目标的毁伤面积计算 |
4.2.4 毁伤指标计算模型 |
4.2.5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瞄准点寻优模型 |
4.3 基于命中要害指数瞄准点分布算法 |
4.3.1 目标各区域要害指数 |
4.3.2 目标各区域命中概率 |
4.3.3 目标各区域命中要害指数 |
4.3.4 瞄准点选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耗弹量计算模型 |
5.1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耗弹量计算算法 |
5.1.1 目标栅格量化 |
5.1.2 弹着点散布仿真 |
5.1.3 毁伤仿真及耗弹量计算 |
5.2 战时耗弹量快速解算算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型系统实现 |
6.1 模型系统总体简介 |
6.2 各关键模型实现 |
6.2.1 目标分类选择模型实现 |
6.2.2 武器性能量化模型实现 |
6.2.3 瞄准点分布模型实现 |
6.2.4 耗弹量计算模型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弹道优化设计及发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机载防御系统研究现状 |
1.2.1 机载干扰措施 |
1.2.2 机载主动防御措施 |
1.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过程研究现状 |
1.3.1 制导弹药发射方式研究现状 |
1.3.2 燃气式被动垂直弹射方式研究现状 |
1.3.3 机载武器发射初始过程研究现状 |
1.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4.1 内弹道优化设计研究 |
1.4.2 气动外形优化设计研究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2 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设计研究 |
2.1 引言 |
2.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设计 |
2.2.1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设计要求 |
2.2.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设计任务及步骤 |
2.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布局方案选择 |
2.3.1 气动布局的选择 |
2.3.2 翼面/舵面在弹身周侧的布置形式 |
2.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主要参数及几何外形参数设计 |
2.4.1 弹体形状的选择 |
2.4.2 弹头形状的选择 |
2.4.3 弹翼/舵面形状设计 |
2.4.4 总体设计结果 |
2.5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力工程计算方法 |
2.5.1 坐标系介绍 |
2.5.2 升力计算 |
2.5.3 阻力计算 |
2.5.4 压心位置计算 |
2.5.5 俯仰/偏航力矩计算 |
2.6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力CFD计算方法 |
2.6.1 湍流模型选择 |
2.6.2 数值方法 |
2.6.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2.6.4 网格划分 |
2.7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力计算结果 |
2.7.1 数值方法及工程计算结果验证 |
2.7.2 初始设计方案计算结果 |
2.7.3 弹翼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
2.7.4 舵面尺寸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3 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系统内弹道设计研究 |
3.1 引言 |
3.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物理过程 |
3.2.1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系统基本结构 |
3.2.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过程描述 |
3.2.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系统内弹道特点 |
3.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过程经典内弹道数学模型建立 |
3.3.1 基本假设 |
3.3.2 基本方程组 |
3.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过程经典内弹道模型数值解法 |
3.5 高低压发射系统计算模型验证 |
3.6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系统内弹道设计 |
3.6.1 低压室内弹道设计 |
3.6.2 高压室内弹道设计 |
3.6.3 高低压室结构参数及装填初步设计结果 |
3.7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3.7.1 初步设计结果模拟仿真计算 |
3.7.2 装填条件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
3.7.3 发射系统结构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4 新型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人工晶体生长优化算法提出与介绍 |
4.2.1 算法基本思想 |
4.2.2 人工晶体生长算法模型建立 |
4.2.3 人工晶体生长算法流程 |
4.2.4 人工晶体生长算法有效收敛性分析 |
4.3 人工晶体生长优化算法中各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分析 |
4.3.1 晶体规模的大小 |
4.3.2 人工晶体各部分比例选择的影响分析 |
4.4 人工晶体生长法计算效果对比 |
4.4.1 标准测试函数介绍 |
4.4.2 人工晶体生长法与经典算法对比 |
4.4.3 人工晶体生长法与几种改进的PSO算法对比 |
4.5 一种基于子母弹特点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
4.5.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4.5.2 基于子母弹原理的改进方法 |
4.5.3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计算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弹道优化设计研究 |
5.1 引言 |
5.2 高低压发射系统内弹道优化设计 |
5.2.1 内弹道过程要求及特点 |
5.2.2 优化设计要素 |
5.2.3 优化设计模型 |
5.2.4 优化设计结果及分析 |
5.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型多目标优化设计 |
5.3.1 基于人工晶体生长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
5.3.2 优化设计要素 |
5.3.3 优化设计模型 |
5.3.4 优化设计结果及分析 |
5.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拦截飞行建模与仿真 |
5.4.1 载机—来袭目标—拦截弹运动模型 |
5.4.2 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
5.4.3 拦截计算模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分离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6.1 引言 |
6.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与载机分离过程数值计算模型 |
6.2.1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过程描述 |
6.2.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初始运动模型 |
6.2.3 高低压发射装置膛口流场计算模型 |
6.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初始阶段膛口流场模型数值解法 |
6.3.1 流场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
6.3.2 数值解法、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6.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初始阶段数值模拟结果 |
6.4.1 不同来流速度下的影响 |
6.4.2 不同弹射初速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内容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运用不确定度评定提高导弹瞄准精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导弹瞄准及瞄准测角 |
2 主要误差源和不确定度评定 |
2.1 安装误差不确定度分量u1 |
2.2 照准误差不确定度分量u2 |
2.3 对径误差不确定度分量u3 |
2.4 读数最小分辨力不确定度分量u4 |
2.5 棱镜安置误差不确定度分量u5 |
2.6 信号仪误差不确定度分量u6 |
2.7 测角重复性不确定度分量u7 |
2.8 不确定度合成和扩展 |
3 提高瞄准精度的主要措施 |
4 结束语 |
(6)基于状态空间摄动法的战略导弹弹道快速预报与制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考虑摄动因素的弹道误差传播特性分析方法 |
1.2.2 地球非球型引力摄动下的飞行器轨迹预报技术 |
1.2.3 战略导弹制导技术 |
1.3 状态空间摄动法的基本原理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战略导弹助推段误差传播模型及其应用 |
2.1 考虑摄动因素的战略导弹助推段运动模型 |
2.1.1 坐标系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
2.1.2 助推段运动模型 |
2.2 助推段弹道的误差源分析 |
2.2.1 以动力学标准弹道为基准的误差源分析 |
2.2.2 以导航标准弹道为基准的误差源分析 |
2.2.3 方法适用范围分析 |
2.3 以动力学标准弹道为基准的摄动方程 |
2.3.1 摄动方程推导 |
2.3.2 算例分析 |
2.4 以导航标准弹道为基准的误差传播模型 |
2.4.1 误差传播摄动方程 |
2.4.2 惯性测量器件误差模型 |
2.4.3 误差传播方程积分方法 |
2.4.4 算例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战略导弹自由飞行段的状态空间摄动方程 |
3.1 自由段运动模型 |
3.1.1 轨道柱坐标系O_E-rβz的定义 |
3.1.2 运动模型 |
3.2 自由段弹道的误差传播模型 |
3.2.1 摄动微分方程 |
3.2.2 状态转移矩阵 |
3.2.3 自由段弹道误差传播解析解 |
3.3 基于拉格朗日系数的状态转移矩阵求解方法 |
3.4 等角偏差到落点偏差的解析转换 |
3.5 小结 |
第四章 地球J_2项摄动下的自由段弹道偏差解析预报 |
4.1 J_2项摄动加速度的分解 |
4.2 J_2项影响的弹道偏差解析预报模型 |
4.2.1 解析模型推导 |
4.2.2 算例分析 |
4.3 基于势函数法的解析预报模型 |
4.4 J_2项影响的弹道偏差解析预报二阶修正模型 |
4.4.1 二阶修正策略与算法 |
4.4.2 算例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扰动引力摄动下的自由段弹道偏差解析预报 |
5.1 沿飞行弹道的扰动引力重构模型 |
5.1.1 网格剖分 |
5.1.2 节点扰动引力矢量赋值 |
5.1.3 空间插值算法 |
5.2 有限元网格参数优化方法 |
5.2.1 问题描述 |
5.2.2 样本生成 |
5.2.3 优化结果 |
5.3 任意阶扰动引力影响的弹道偏差解析解 |
5.3.1 扰动引力矢量的分解 |
5.3.2 完整解析解 |
5.3.3 算例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考虑高阶引力模型的战略导弹闭路制导方法 |
6.1 闭路制导算法 |
6.1.1 飞行时间固定条件下的需要速度求解算法 |
6.1.2 制导指令生成 |
6.1.3 误差因素分析 |
6.2 基于零输入响应的闭路制导在线补偿方法 |
6.2.1 补偿思路 |
6.2.2 需要速度补偿量计算方法 |
6.3 基于虚拟目标点修正的闭路制导在线补偿方法 |
6.4 补偿算法精度分析 |
6.4.1 自由段地球非球型引力对闭路制导的影响分析 |
6.4.2 标称条件下在线补偿算法精度分析 |
6.4.3 大偏差干扰下在线补偿算法精度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7.1.1 论文研究成果 |
7.1.2 论文的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J_2项摄动下的弹道误差传播二阶修正解析解系数 |
附录 B 三类解析函数的递推公式 |
(7)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空面导弹一体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载武器特点 |
1.2.2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在机载武器的应用 |
1.2.3 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1.2.4 变可信度建模方法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第二章 空面导弹参数化建模 |
2.1 空面导弹总体指标 |
2.2 空面导弹MDO学科关系 |
2.3 外形参数化建模 |
2.3.1 参数化建模 |
2.3.2 外形参数的Datcom描述 |
2.4 空面导弹气动布局选型 |
2.4.1 空面导弹选型指标 |
2.4.2 空面导弹选型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研究 |
3.1 变可信度建模方法研究 |
3.1.1 多项式拟合法 |
3.1.2 Delta-Kriging拟合法 |
3.1.3 Co-Kriging拟合法 |
3.1.4 方法比较及分析 |
3.2 气动计算方法 |
3.2.1 低可信度计算方法 |
3.2.2 高可信度计算方法 |
3.3 中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研究 |
3.3.1 中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设计 |
3.3.2 多种可信度气动计算方法分析与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体优化中的学科模型 |
4.1 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模型 |
4.1.1 超声速进气道模型 |
4.1.2 无喷管助推器内弹道 |
4.1.3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内弹道 |
4.1.4 内弹道性能验证 |
4.2 内外弹道一体化设计 |
4.2.1 三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 |
4.2.2 弹道设计 |
4.2.3 一体化内外弹道联合计算 |
4.3 质量模型 |
4.3.1 质量模型的建立 |
4.3.2 质量模型计算方法 |
4.3.3 质量学科模型计算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面导弹多学科优化及分析 |
5.1 MID系统简介 |
5.1.1 MID系统特点 |
5.1.2 MID系统功能 |
5.1.3 MID系统优化方法升级 |
5.2 MID系统在空面导弹设计中的应用 |
5.2.1 空面导弹多学科优化框架 |
5.2.2 变可信度策略研究 |
5.2.3 空面导弹变可信度多学科优化框架 |
5.3 最远射程MDO问题及结果分析 |
5.3.1 最远射程问题 |
5.3.2 最远射程问题解决方案 |
5.3.3 最远射程问题求解 |
5.3.4 最远射程问题结果分析 |
5.4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MDO问题及结果分析 |
5.4.1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问题 |
5.4.2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问题解决方案 |
5.4.3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问题求解 |
5.4.4 总长受限最远射程问题结果分析 |
5.5 最小质量MDO问题及结果分析 |
5.5.1 最小质量问题 |
5.5.2 最小质量问题解决方案 |
5.5.3 最小质量问题求解 |
5.5.4 最小质量问题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实现调用Dakota的代码 |
(8)基于可观测性的滑翔导弹制导工具误差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工具误差建模与估计方法 |
1.2.2 可观测性和灵敏度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滑翔弹制导工具误差分离建模 |
2.1 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关系 |
2.1.1 坐标系定义 |
2.1.2 坐标系间的转换 |
2.2 惯性器件误差模型 |
2.2.1 陀螺仪误差模型 |
2.2.2 加速度计误差模型 |
2.3 工具误差分离模型 |
2.3.1 工具误差分离建模 |
2.3.2 环境函数矩阵和遥外差的计算 |
2.4 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导工具误差的灵敏度建模及分析 |
3.1 灵敏度理论 |
3.1.1 一阶灵敏度函数 |
3.1.2 半相对灵敏度函数 |
3.2 滑翔导弹制导工具误差的灵敏度建模 |
3.2.1 系统模型建立 |
3.2.2 制导工具误差灵敏度分析 |
3.3 模型重构与误差分离 |
3.3.1 模型重构 |
3.3.2 重构效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具误差分离方法 |
4.1 小波降噪原理 |
4.1.1 Mallat算法 |
4.1.2 边界沿拓 |
4.1.3 小波去噪 |
4.2 分离方法 |
4.2.1 递推最小二乘 |
4.2.2 递推增广最小二乘 |
4.3 主动段工具误差分离 |
4.3.1 主动段遥外差降噪 |
4.3.2 主动段误差系数分离 |
4.4 滑翔段工具误差分离 |
4.4.1 滑翔段遥外差降噪 |
4.4.2 滑翔段工具误差分离 |
4.6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工作总结 |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某型号复合材料天线罩结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天线罩概述 |
1.2.1 天线罩分类 |
1.2.2 天线罩气动外形 |
1.2.3 天线罩壁面结构 |
1.2.4 复合材料在天线罩上的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流体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基本理论 |
2.1 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2.1.1 基本控制方程 |
2.1.2 CFD对基本方程的处理 |
2.2 复合材料力学基本理论 |
2.2.1 单层板的基本理论 |
2.2.2 经典层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材料天线罩气动仿真分析 |
3.1 Fluent介绍 |
3.1.1 Fluent求解过程 |
3.1.2 Fluent中湍流模型及其介绍 |
3.2 圆柱绕流算例 |
3.2.1 Fluent计算条件设置 |
3.2.2 计算结果 |
3.3 天线罩气动分析 |
3.3.1 流场域及罩体网格划分 |
3.3.2 边界条件设置 |
3.3.3 求解器和湍流模型设置 |
3.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线罩结构强度分析 |
4.1 ANSYS软件简介 |
4.1.1 ANSYS分析基本步骤 |
4.1.2 ANSYS复合材料分析 |
4.2 问题描述及前处理 |
4.3 网格密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1 材料强度准则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偏心对天线罩结构性能的影响 |
5.1 偏心问题描述 |
5.2 偏心轴与对称轴平行 |
5.2.1 不同偏心量计算结果分析 |
5.2.2 不同偏心量计算结果对比 |
5.3 偏心轴与对称轴相交 |
5.3.1 不同偏心角计算结果分析 |
5.3.2 不同偏心角计算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参数化的某型装备发射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ABAQUS二次开发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
1.2.2 导弹武器的发展 |
1.2.3 发射系统动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的参数化实现方法 |
2.1 引言 |
2.2 ABAQUS软件及其二次开发简介 |
2.3 Python环境下的ABAQUS二次开发理论 |
2.4 参数化在ABAQUS中的实现 |
2.4.1 ABAQUS的脚本接口 |
2.4.2 ABAQUS的插件程序 |
2.5 本章小结 |
3 发射场坪的参数化建模与响应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发射场坪模型的建立 |
3.3 发射场坪参数化插件实现 |
3.3.1 发射场坪对话框界面创建程序 |
3.3.2 发射场坪参数输入调用程序 |
3.3.3 发射场坪插件注册程序 |
3.3.4 插件的应用 |
3.4 发射场坪的响应特性分析 |
3.4.1 沥青混凝土场坪的等效力学模型 |
3.4.2 含场坪的发射系统非线性结构动力学模型 |
3.4.3 无依托垂直发射场坪各主要功能层动态响应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发射筒参数化建模与模态分析及其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发射筒参数化建模及模态分析 |
4.2.1 发射筒有限元建模 |
4.2.2 发射筒参数化插件实现 |
4.2.3 复合材料发射筒模态分析 |
4.3 复合材料发射筒的优化研究 |
4.3.1 有限元和材料模型 |
4.3.2 优化方法 |
4.3.3 优化模型 |
4.3.4 优化求解 |
4.3.5 优化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参数化风载荷作用的发射装备动态响应分析 |
5.1 引言 |
5.2 发射装备风载荷响应分析参数化实现 |
5.3 风的特性 |
5.3.1 顺风向效应及计算方法 |
5.3.2 平均风剖面 |
5.3.3 风速和风压的关系 |
5.3.4 脉动风模拟方法 |
5.4 风载荷作用下装备的响应 |
5.4.1 风载荷计算系数确定 |
5.4.2 风载荷时程规律 |
5.4.3 发射装备动态响应 |
5.5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瞄准时间与导弹质量特性对肩射导弹瞄准稳定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精密工程的多自由度测量方法研究[D]. 孙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2]《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D]. 陈雅贤. 青岛大学, 2020(02)
- [3]单目标导弹毁伤模型应用研究与实现[D]. 鄂翔南.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20(03)
- [4]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弹道优化设计及发射过程研究[D]. 曹润铎.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运用不确定度评定提高导弹瞄准精度[J]. 文超斌,富志凯. 计量技术, 2019(06)
- [6]基于状态空间摄动法的战略导弹弹道快速预报与制导方法研究[D]. 王磊.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7]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空面导弹一体化设计[D]. 孙霄剑.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基于可观测性的滑翔导弹制导工具误差分离技术研究[D]. 张洪杰.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9]某型号复合材料天线罩结构性能分析[D]. 范亚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7)
- [10]基于参数化的某型装备发射动力学分析[D]. 黄韬.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