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塞米松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文献综述)
李南,杨晓秋[1](2021)在《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微创介入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好发于老年人,是难治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之一。本文就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相关概念、病理生理机制、临床分型、药物及微创介入治疗进展进行阐述。但因目前相关临床研究偏少,对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仍缺乏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评估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本文就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相关概念、病理生理机制、临床分型及治疗,特别是微创介入治疗进行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曹毅[2](2021)在《三叉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三叉神经阻滞(经翼腭窝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与单纯三叉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的疗效,探讨联合治疗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第Ⅱ、Ⅲ支区域疼痛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M组,每组23例;C组患者连续行间隔时间为5天共3次的经翼腭窝三叉神经阻滞术,M组在三叉神经阻滞术的基础上联合每天1次共5次的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维持原有剂量的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治疗,并在治疗后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随访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情况,记录患者服用CBZ剂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情况变化;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变化;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中心疼痛分级(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评价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以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CBZ剂量变化为主要疗效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PSQI评分及BNI分级为次要疗效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共有4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研究结束时有5例患者脱落,共有41例患者完成本试验研究,其中试验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疗效观察指标:①VAS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周、4周及3月VAS评分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S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VAS评分在不同的时间点皆低于对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BZ剂量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周、3月患者平均CBZ剂量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Z剂量组间比较,在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CBZ剂量分别为175±116.416mg、185±118.210m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月,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CBZ剂量分别为200±91.760 mg、275±125.132 m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9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疗效观察指标:①HAMA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周、4周及3月HAMA评分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MA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HAMA评分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皆低于对应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SQI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月、3月PSQI评分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QI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PSQI评分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皆低于对应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情况比较:治疗后3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25%)和2例(10%)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比较: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8例(86%)和16例(8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面部麻木、感觉减退,这类症状程度皆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并在治疗后2周逐渐减轻;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19%)和3例(15%)患者出现治疗后轻微头晕、站立不稳,休息后均自行缓解;试验组有2例(10%)患者出现治疗后声音嘶哑,在3小时后自行缓解,未做特殊处理。入组病例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 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经翼腭窝三叉神经阻滞联合SGB治疗PTN(Ⅱ、Ⅲ支)在短期时间内安全、有效,且与单纯经翼腭窝三叉神经阻滞术相比较,联合治疗在缓解PTN(Ⅱ、Ⅲ支)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和改善睡眠障碍方面效果更为显着,在临床治疗PTN时有参考与应用价值。
云梦真[3](2021)在《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与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差别及安全性、有效性,对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作用,为三叉神经HZ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2例三叉神经痛HZ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巴喷丁组(A组)和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组(B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抗病毒治疗。A组患者给予加巴喷丁治疗,从初始的低剂量逐渐增加,d1 300 mg口服,每晚1次,d2 300 mg口服,每日2次,d3300 mg口服,每日3次,之后维持治疗连续3个月。B组患者在A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用1%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2.5mg+甲钴胺0.25mg共2ml止痛液注射于患侧行三叉神经分支痛点阻滞,每隔3天治疗一次,共治疗3次。在患者治疗期间,如果VAS≥4,则使用治疗性镇痛药物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观察治疗前后疱疹变化特征、疼痛持续时间,记录各时间段视觉模拟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欧洲直观式健康量表(EQ-visual analogue score,EQ-VAS)变化,记录PHN(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和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AS评分: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B组低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的止疱时间、50%面积的结痂时间,以及溃疡的愈合时间比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睡眠质量评价:B组治疗后第30d、60d、90d的睡眠质量高于A组,两组治疗后均好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评价:B组在治疗后第30d、60d、90d评分高于A组,两组治疗后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叉神经PHN发生率:B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疼痛持续时间比较:B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HZ的要比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HZ效果更加显着,并且可以加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愈合过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缩短疼痛时间,降低三叉神经PHN的发生率,为联合治疗三叉神经HZ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王纯[4](2021)在《脱落乳牙干细胞缓解大鼠三叉神经痛的初步探索》文中提出目的:三叉神经痛是发生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出现的一种突发、剧烈、短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复杂,常规药物及外科治疗对于疼痛缓解有限。近年来干细胞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脱落乳牙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是来源于脱落乳牙的牙源性干细胞,获取容易且操作无创,免疫排斥发生率较低。研究表明SHED具有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对于三叉神经痛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建立大鼠眶下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三叉神经痛模型;通过局部移植SHED观察大鼠机械疼痛阈值的变化情况;观察SHED移植对结扎神经局部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对局部移植的SHED分布进行示踪;探究SHED局部移植能否调节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中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 chemokine receptor 5,CXCR5)和白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的表达,初步探索SHED缓解三叉神经痛的可能机制,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信息。方法:1、SHED原代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SHED多向分化能力。2、通过眶下神经结扎建立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术前、术后1、3、5、7天用Von Frey纤维丝测量大鼠机械疼痛阈值。3、观察局部移植SHED对大鼠机械疼痛阈值的影响,注射前、注射后3、5、7天测量大鼠机械疼痛阈值。4、HE染色观察移植SHED前后眶下神经周围炎症反应变化。5、免疫荧光示踪观察局部移植后SHED的分布情况。6、检测神经结扎后TG中CXCR5和IL-21 mRNA的表达变化。7、检测SHED移植后TG中CXCR5和IL-21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成功分离提取SHED,细胞呈梭形贴壁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SHED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73、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5,可成神经向及成骨分化。2、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建立成功。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结扎组大鼠术侧机械疼痛阈值在术后1、3、5、7天的显着降低(P<0.01)。3、局部移植SHED后,机械疼痛阈值发生逆转。SHED组和PBS组比较,机械疼痛阈值在注射后3、5、7天显着升高(P<0.01)。4、SHED能够减轻神经结扎引起的局部炎性反应。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三叉神经结构正常,无炎性细胞浸润;PBS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SHED组炎性细胞明显减少。5、免疫荧光显示,SHED局部移植72小时后,在同侧TG组织中检测到荧光标记的SHED。6、神经结扎后CXCR5和IL-21 mRNA在术侧TG中表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结扎组大鼠术后7天,CXCR5 mRNA(P<0.001)和IL-21 mRNA(P=0.002)表达明显上调。7、局部移植SHED后,CXCR5和IL-21mRNA在术侧TG中表达发生逆转。与PBS组比较,SHED移植后7天,明显抑制CXCR5 mRNA(P<0.001)和IL-21 mRNA(P=0.006)表达。结论:在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中,局部移植SHED能够提高神经结扎大鼠机械疼痛阈值,减轻疼痛;SHED在神经结扎处移植能够分布至TG中;SHED缓解疼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受损三叉神经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抑制TG中CXCR5和IL-21 mRNA的表达上调相关。
刘冲[5](2020)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术后声音嘶哑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当代医学发展迅速,但疼痛仍是难以克服的难题。疼痛按照其发病原因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创伤相关性疼痛、炎症相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症性疼痛和精神心理性疼痛等,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是指发生于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或是中枢神经的与神经病损有关的痛觉强化、痛觉错乱所引起的疼痛症状,常见的有颅神经相关性疼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行疼痛、疱疹后神经性疼痛。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GPN)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颅神经相关性疼痛,与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或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相比,GPN的发病率要低得多,约为TN发病率的1%,年发病率为0.2-0.7/10万,年龄多集中在40-60岁,女性居多[14]。疼痛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突发突止的类似针扎样、电击样、火烧样剧痛[5-8],伴有痛苦面容。主要分布在咽后壁、扁桃体窝、软腭、下颌角及舌后三分之一等第Ⅳ对颅神经分布区,可放射到内耳[9、10],疼痛发作可伴随有以下症状:血压降低、心率减慢、晕厥、头晕、无力及昏沉感,部分患者因长期饱受疼痛的折磨,心理压力大甚至扭曲,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神经压迫所导致的舌咽神经脱髓鞘有关,常见的压迫因素有神经血管压迫、桥小脑角区肿瘤压迫、局部蛛网膜的增厚粘连及局部骨质增厚等。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发作时的症状,如扳机点的触发、疼痛的性质、药物治疗效果以及应用0.5%地卡因咽喉喷雾实验。该病主要治疗方式主要有早期多采取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后期出现药效减弱、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差时多采取微创外科治疗手段,后者包括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FC)、神经阻滞术(nerve block,NB)、伽马刀(gammaknife radiosurgery,GKRS)、舌咽神经切断术(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rhizotomy,PR)。MVD,是目前唯一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病因治疗的外科手段,由Dandy[11]在1932年治疗TN时首次被提出,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1977年,Laha和Jannetta[12]等人提出GPN可以通过手术减轻侵犯性血管结构对舌咽神经的压迫来治疗。此后多中心资料显示MVD对于治疗GPN同样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5年有效率超过90%[13],手术同样具有着一些并发症,例如神经功能障碍、脑干梗塞、术后颅内出血、刀口或颅内感染以及脑脊液鼻漏等。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5.9%-24.2%[14.15],主要包括声音嘶哑、发音障碍、面瘫、听力障碍、面部及咽喉部感觉异常、吞咽困难等,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占全部神经功能障碍的50%以上,且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不便,甚至这种影响可能是永久存在的[16]。国内外关于MVD术后声音嘶哑的报道很少,本研究通过对本单位相关患者长期随访观察,进一步分析术后声音嘶哑的可能因素,并指出减少此并发症的相关策略,提高疾病诊疗的水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的分析MVD治疗GPN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的可能因素及探究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措施,提高疾病的诊疗的水准,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诊断为GPN并行MVD手术治疗的85例患者,以及4例诊断单侧面肌痉挛行MVD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并发症的患者。通过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效果、影像学检查、手术策略、责任血管的分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转归和相应治疗措施及院外长期随访等相关资料,联合舌咽神经的相关解剖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分析MVD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的可能因素。结果术后患者清醒后,81例患者疼痛缓解,即刻疼痛缓解率为95.3%,其中治愈75例,明显缓解4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4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0.5-13年,平均随访7年。随访期间共有6例患者出现术侧疼痛复发,长期治疗有效率88.2%。术后9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合或吞咽困难并发症,声音嘶哑与吞咽困难多同时出现,占66.7%,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占全部并发症的56.3%,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8%。经过治疗与锻炼,4例患者恢复,5例患者声音嘶哑症状无明显变化,其中4例患者责任血管为椎动脉,1例为小脑下后动脉,2例患者执行单纯MVD术式,2例患者同时执行PR及部分迷走神经切断术,1例仅执行PR。HFS患者责任血管均与椎动脉有关,放置垫棉量多,且垫棉放置位置同时累及舌咽神经出脑干处。结论MVD治疗GPN及HFS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复发率低、安全性好,可作为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式,手术后声音嘶哑与麻醉气管插管引起的环桡关节半脱位、手术方式、滋养血管的损伤、Teflon垫棉的放置位置和垫棉团压迫延髓内疑核具有一定关系。
塔宇芹[6](2020)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项研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通过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门诊收集该类患者,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独服用卡马西平治疗此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讨论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作用机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差异,观察每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改变,进一步明确此种疗法的疗效及可适用性,属于临床研究。旨在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患者找到一种更经济、有效、简便易行、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明确疗效,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卡马西平。两组均以10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变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情况,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改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最终得出结论。结果:经数据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VAS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量化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证候量化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候量化积分,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比较均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均有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次临床试验表明,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是有效的,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缓解症状,降低疾病对工作及生活的影响,且疗效较单纯口服卡马西平明显,具有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临床观察中未见不良反应,得到患者一致好评,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优先选择。
鄢毅[7](2019)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与卵圆孔联合圆孔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CT引导下经卵圆孔入路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与卵圆孔联合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并行术后2年疗效随访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诊断为(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70人,随机分为CT引导下经卵圆孔入路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GRF)组和CT引导下卵圆孔联合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SRF)组,分别行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疼痛评价表(BNI)评估患者术后疗效,观察术后第1天有效率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术后2年疗效随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手术疗效,并观察术后2年患者复发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差异。(2)GRF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高于S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GRF组、SRF组术后第1天总有效率分别为77.14%、9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GRF组Ⅱ支、GRF组Ⅲ支、SRF组Ⅱ支、SRF组Ⅲ支术后第1天有效率分别为77.14%、100.00%、100.00%、97.14%,四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RF组Ⅱ支术后第1天有效率与GRF组Ⅲ支、SRF组Ⅱ支、SRF组Ⅲ支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术后2年手术疗效生存曲线GRF组与SRF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GRF组Ⅲ支与SRF组Ⅲ支、GRF组Ⅲ支与SRF组Ⅱ支术后2年手术疗效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GRF组、SRF组术后2年总复发率分别为25.92%、5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GRF组Ⅱ支、GRF组Ⅲ支、SRF组Ⅱ支、SRF组Ⅲ支术后2年复发率分别为14.81%、18.51%、39.39%、48.48%,四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RF组Ⅱ支与SRF组Ⅱ支、GRF组Ⅱ支与SRF组Ⅲ支、GRF组Ⅲ支与SRF组Ⅲ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SRF组颜面部肿胀发生率高于G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支感觉麻木发生率SRF组低于G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2年内复发率低于圆孔联合卵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但术后即时有效率低于圆孔联合卵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且圆孔联合卵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圆孔联合卵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因其定位准确,高选择性,高安全性,是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可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
杨震杰[8](2019)在《针刺上颌神经干翼腭窝段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入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由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多不奏效,近几年导师采用了针刺上颌神经干翼腭窝段的方法,针刺深达神经出颅的主干部位,只要针刺准确,既避免了对“扳机点”的刺激,而且针感强烈,会产生明显的“气至病所”效应,达到较好的止痛效果。此法疗效虽较好,但是上颌神经干翼腭窝段位置较深、毗邻解剖结构复杂,盲刺容易引起血肿,若结构变异患者,得行多次探针才能触及神经干,并且不便于推广。本研究拟从解剖定位及活体临床研究确定针刺翼腭窝后上方的上颌神经干翼腭窝段的最佳针刺入路,以期确定一种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便于推广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尸体解剖:先取0号头颅左侧朝上置于标本托盘内,取针灸针经左侧颧弓下,左侧下颌切迹上方凹陷处向进针点的内上方、目外眦的稍下外侧刺入,刺入深度50mm左右。随后用23号手术刀分别沿耳和髎至目外眦连线、耳和髎至百会、耳和髎至下颌角三条线切开皮肤,接着用手术刀、镊子、止血钳沿三条线切开,同时留下进针点周围长约2cm、宽约1cm的皮肤以固定针灸针(图4),然后沿针灸针进针点(耳侧)处逐层解剖至针尖部(图5、图6、图7),此过程不破坏任何一个骨性结构。观察针尖是否刺到翼腭窝后上方的上颌神经干,然后测量并记录进针长度与角度,同时测量并记录鼻翼外缘至耳和髎到下颌角连线的距离、针与鼻翼外缘、针与耳和髎到下颌角连线的距离。将上例头颅右侧朝上放置,其余操作同上。将余下10例头颅按照0号头颅操作后记录的进针深度、针与横断面、矢状面的角度分别刺入针灸针。将这10例头颅进行CT拍片,测出进针深度,横断面、矢状面的角度(图8、9),并记录,计算平均进针深度、角度。分别将10例头颅按照操作一、二进行解剖观察是否刺到翼腭窝后上方的上颌神经干处并用EXCEL2016记录,计算针刺成功率。活体临床研究:选择7例我校健康受试者,根据尸体解剖部分所得针刺相关数据选择针刺入路对受试者进行针刺,受试者本人在上颌神经分布区域有放电感为准,并EXCEL2016记录、计算针刺深度、角度及进针成功率。研究结果:1.尸体解剖:左右侧进针点与鼻翼外缘、与耳和髎到下颌角连线的范围分别是(4.80±0.90)cm、(4.69±0.21)cm和(3.84±0.96)cm、(3.83±0.83)cm,而进针点在鼻翼外缘至耳和髎到下颌角连线的上下波动范围可在1.2cm范围之内。针刺深度分别在(48.43±11.70)cm和(46.30±13.70)cm范围内,左右冠状位上针与矢状面的角度、针与横断面的角度分别在(52.71±3.29)° 和(58.70±8.30)°、(37.29±4.29)° 和(31.30±5.30)°范围内。经解剖后观察10例(20侧)刺入成功9例(14侧),依次为2号头颅右侧、3号头颅双侧、4号头颅双侧、5号头颅双侧、6号头颅右侧、7号头颅左侧、8号头颅双侧、9号头颅左侧、10号头颅双侧。成功率为14侧/20侧×100%=70%。2.活体临床研究:左右侧进针点与鼻翼外缘、与耳和髎到下颌角连线的范围分别是(4.80±0.90)cm、、(4.69±0.21)cm,而进针点在鼻翼外缘至耳和髎到下颌角连线的上下波动范围可在1.2cm范围之内。针刺深度分别在(48.43±11.70)mm和(46.30±13.70)mm范围内,左右冠状位上针与矢状面的角度、针与横断面的角度分别在(52.71±3.29)°和(58.70±8.30)°、(37.29±4.29)°和(31.30±5.30)°范围内。进针成功率为71.4%。研究结论:在尸体解剖及活体临床研究所得结果的范围内进行针刺,即左右侧进针点与鼻翼外缘、与耳和髎到下颌角连线的范围分别是(4.80±0.90)cm、(4.69±0.21)cm和(3.84±0.96)cm、(3.83±0.83)cm,而进针点在鼻翼外缘至耳和髎到下颌角连线的上下波动范围可在1.2cm范围之内;左右侧针刺深度分别在(41.83±7.17)和(39.00±9.00)mm范围内,左右冠状位上针与矢状面的角度、针与横断面的角度分别在(59.92±9.98)°和(62.40±11.30)°、(30.08±10.52)°和(27.56±11.34)°范围内,既可增加针刺的成功率,又可进一步减少针刺带来的风险,并且为推广此针法提供了可靠依据。在临床实践中,进针深度可在50mm左右进行调整,进针角度可在针与矢状面的角度大约在60°左右,也就大约是针与皮肤的角度。
孙忠人,徐思禹,王瑜萌欣,邢广月,杨蕊,尹洪娜[9](2018)在《特殊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临床中许多患者因患三叉神经痛而饱受折磨,甚至影响正常生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见效快且无副作用,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文章除其中4篇外对近五年来中医特殊针刺方法如穴位注射、放血、火针、芒针、穴位埋线、皮内针,揿针疗法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张立生[10](2018)在《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文中提出我国麻醉学领域的疼痛治疗很早就已开始。据报道, 不少医院麻醉科在上世纪50年代曾采用腰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我也曾以神经破坏药酚甘油在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注射治疗宫颈癌或胸腹部癌性疼痛。改革开放后, 我有机会到国外访问, 受到国外麻醉科开设疼痛治疗业务的启发, 在我退休前十年, 学术研究和工作方向转到了疼痛学研究。于1986年秋季在我院开设疼痛
二、地塞米松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塞米松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1)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微创介入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理生理机制 |
二、临床分型 |
三、药物治疗 |
四、微创介入治疗 |
1. 神经阻滞治疗(nerve block,NB) |
2. 神经调控 |
(2)三叉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阻滞术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脱落乳牙干细胞缓解大鼠三叉神经痛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SHED鉴定 |
3.2 大鼠机械疼痛阈值变化 |
3.3 SHED局部移植大鼠机械痛阈变化 |
3.4 大鼠三叉神经周围炎性变化 |
3.5 PKH26 标记SHED在 TG中的分布 |
3.6 三叉神经痛大鼠术侧TG中 CXCR5和IL-21 mRNA的表达变化 |
3.7 SHED局部移植大鼠术侧TG中CXCR5和IL-21 mRNA的表达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术后声音嘶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流行病学特征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临床诊断 |
5. 鉴别诊断 |
6. 影像学检查 |
7. 舌咽神经的解剖 |
8. 治疗方案 |
9. 声音嘶哑的原因分析 |
10. 改善预后的方案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 |
1.1 中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分型 |
1.4 治疗方法 |
1.4.1 中药内治 |
1.4.2 针刺治疗 |
1.4.3 推拿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
1.4.4 小针刀治疗 |
1.4.5 其他中医方法治疗 |
2.现代医学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的认识 |
2.1 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 |
2.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
2.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
2.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现代医学病因学说 |
2.4.1 血管压迫学说 |
2.4.2 周围病因学说 |
2.4.3 中枢病因学说 |
2.5 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进展 |
2.5.1 药物治疗 |
2.5.2 手术治疗 |
2.5.3 封闭疗法 |
临床研究 |
1.采用的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3.病例来源 |
4.病例选择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4.2 中医诊断标准 |
5.纳入标准 |
6.排除病例标准 |
7.脱落病例标准 |
8.治疗方法 |
8.1 分组 |
8.2 腧穴定位 |
8.3 药物选择 |
8.4 治疗 |
8.5 疗程 |
8.6 注意事项 |
8.7 疗效性观测 |
8.8 安全性评价 |
9.疗效性指标 |
9.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9.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 |
9.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表 |
10.疗效评定 |
11.数据分析 |
12.研究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年龄分析 |
12.3 性别分析 |
12.4 两组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 |
12.5 两组治疗前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量化积分比较 |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化积分各项症状比较 |
12.7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
12.8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12.9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12.10 小结 |
讨论 |
1.针刺对本病的镇痛作用 |
2.针刺促进血液循环对本病的影响 |
3.选穴分析和解剖学研究 |
4.卡马西平(得理多)针对本病的作用机制 |
5.临床疗效的分析 |
结论 |
本试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 |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与卵圆孔联合圆孔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方式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疗效比较 |
3.2.1 两组术后第1天有效率比较 |
3.2.2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2年疗效随访比较 |
3.3.1 两组患者术后2 年手术疗效生存曲线分析 |
3.3.2 两组患者术后2 年复发率随访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术后第1天有效率分析 |
4.2 术后2 年手术疗效生存曲线分析及术后2 年复发率 |
4.3 术后并发症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针刺上颌神经干翼腭窝段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入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
1. 三叉神经痛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
2. 解剖学基础 |
2.1 上颌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
2.2 翼腭窝的解剖学基础 |
3. 三叉神经病因病机的研究概述 |
3.1 周围病变学说 |
3.2 中枢病变学说 |
3.3 其他学说 |
4.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
4.1 药物治疗 |
4.2 非药物治疗 |
4.3 综合治疗 |
二、中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
1. 基本概念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3.1 中药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3.3 其它疗法 |
三、针刺上颌神经干翼腭窝段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尸体解剖 |
一、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与器械 |
2. 操作方法 |
3.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1. 针刺入路点与各标志之间的距离 |
2. 进针深度、角度及平均值 |
3. 进针成功率 |
三、结论 |
四、讨论 |
1. 针刺上颌神经干翼腭窝段尸体解剖探讨 |
2. 三叉神经痛的病理探讨 |
3. 从中医角度看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4. 不足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活体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操作方法 |
3.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1. 针刺相关值 |
2. 进针成功率 |
3. 进针成功头颅相关数据及均值 |
三、结论 |
四、讨论 |
1. 针刺上颌神经干翼腭窝段治疗上颌神经分布区域疼痛的可行性分析 |
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特殊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穴位注射疗法 |
2 针刺配合放血疗法 |
3 火针疗法 |
4 芒针疗法 |
5 穴位埋线疗法 |
6 其他针刺疗法 |
7 结语 |
四、地塞米松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微创介入治疗进展[J]. 李南,杨晓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06)
- [2]三叉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D]. 曹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D]. 云梦真.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4]脱落乳牙干细胞缓解大鼠三叉神经痛的初步探索[D]. 王纯.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术后声音嘶哑的研究[D]. 刘冲. 山东大学, 2020(09)
- [6]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D]. 塔宇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与卵圆孔联合圆孔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鄢毅. 南昌大学, 2019(01)
- [8]针刺上颌神经干翼腭窝段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入路研究[D]. 杨震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特殊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 孙忠人,徐思禹,王瑜萌欣,邢广月,杨蕊,尹洪娜. 中国中医急症, 2018(12)
- [10]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J]. 张立生.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