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应急机制建立的制约因素分析

财政应急机制建立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浅析建立财政应急机制的制约性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郭欣欣,李永海[1](2021)在《我国应急财政管理机制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应急财政管理机制作为我国政府应急反应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筑起国家公共安全的坚固防线,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财力支持和管理保障,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成效。本文通过查阅现有学术文献,梳理了我国应急财政管理机制构建的研究历程,分析了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别从应急财政的保障、资金、法律、预警、绩效、物资和监督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我国应急财政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最后从研究的逻辑与文献结构、具体内容、研究方向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刘晋[2](2014)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情景—冲击—脆弱性”的分析框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的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也日益明显,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发,是不和谐、不协调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集中反映,对我国社会秩序、政治稳定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巨大的威胁。回顾已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大多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在县域,而当前县域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应急能力还有待提高。系统深入地研究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群体性突发事件从一定程度而言,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利益矛盾等都有所变化,各种矛盾、冲突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国对应急管理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但关于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少,相对来讲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本文以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为着眼点,以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燃烧理论及公共危机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作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系统深入地研究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的理想社会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不容回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县域是中国直接面对群众的一级行政区划,县域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论研究能够为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实际应对提供原则性指导,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进行的理论上的准备。其次,有利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严谨的应急管理体系,制定有效实用的操作规程,有助于破解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多发的困局,有利于基层社会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的健康运行。再次,有利于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可能会破坏县域社会正常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所以,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威胁县域社会稳定的不稳定因子,成为党和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安全而必须正确有效处置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运用情景分析、脆弱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应急管理的不足之处,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度,使人民的各种意见得以顺畅的表达,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从而能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因此,加强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有助于合理调整政策、加强法制建设和政府管理;有助于正确把握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各级政府主动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以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燃烧理论、公共危机治理理论为基础,遵循“情景——冲击——脆弱性”的分析框架,沿着“理论基础——情景分析——脆弱性分析——实证分析——策略探索”的技术路线进行,通过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情景分析以及对现行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分析,从理论研究和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相契合的角度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在完善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策略。本文共涵括七个部分,即一绪论、五章、一尾论。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项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界定相关的概念,对国内外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状况进行检视和评价。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在形式上,第一章从“总”的层面奠定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勾勒出本项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解决“为什么必须加强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是什么?”、“怎样完善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三个基本问题。第一章阐述了研究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首先,概述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即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燃烧理论和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其次,阐述了“情景——冲击——脆弱性”分析框架的主要构成:“情景——冲击”分析和“冲击——脆弱性”分析。第二章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情景——冲击”的学理性阐析。首先,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般情景;其次,基于情景分析,揭示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逻辑;再次,基于冲击分析,阐明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及治理要求;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情景——冲击”特征。第三章基于“冲击——脆弱性”,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对现行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要件进行扫描;其次,对现行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进行总体分析。第四章选取“瓮安事件”、“孟连事件”和“乌坎事件”三起典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为例,基于“情景——冲击——脆弱性”分析框架,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提出“冲击——脆弱性”背景下的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本着减轻脆弱性的精神,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树立正确应急管理理念、提高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主体多元化、重视媒体舆论引导功能、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构建合理有效的应急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法制体系和促进应急资源适应性八个方面,构建完善我国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策略。尾论部分主要总结本项研究的基本结论、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本文尝试性应用“情景—冲突—脆弱性”的分析框架,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研究。虽然学术界以群体性突发事件为研究主题的成果很多,但是运用此框架系统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体系的文献还十分罕见。此为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2.本文专门研究县域内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区域做一定限定,而县域在行政层面,对应于县级行政区划,是“政治应力”最为薄弱的地方。《史记》云:“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因此,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前学术界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此为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二。3.本文尝试运用情景分析法对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冲击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情景分析法多用于政治决策和商业规划。本文将情景分析法中的直觉逻辑情景法运用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通过驱动力分析、建立不确定轴向、发展情景逻辑等,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进行判定,系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三。4.本文结合脆弱性分析,对现行应急管理体系进行评估,揭示应急管理体系脆弱性的表现,系本研究的创新点之四。

宗宁[3](2013)在《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最近半世纪以来,巨灾保险越来越成为统筹管理巨灾风险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因为低频率、高损失、影响面积广泛等特征,巨灾保险从创立伊始便时刻面临着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的难题。商业保险公司普遍不愿介入巨灾保险的承保领域,政府出于巨灾风险保障制度的需要而成为巨灾风险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担保人。本文从法律制度完善的视角,对巨灾保险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构建,以期能为我国巨灾保险法律体系的建设起到添砖加瓦之功效。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介绍巨灾的内涵和巨灾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社会需求,对国内外巨灾保险的文献进行综述。对于巨灾保险的定义,不同国家或行业领域有不同立场。有的按照损失额度进行定义,有的国家则按照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定义。一般来说,巨灾保险是对突发并具有极大危害的自然灾害所引起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给予风险保障的机制。笔者认为,我国的巨灾保险应仅针对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灾风险,而不应将战争、爆炸、金融危机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风险包含内。巨灾保险具有运作方式市场化、社会保障目的和政策导向性等三个明显特征。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抗灾救灾政策,但缺乏应对巨大自然灾害的具体制度与理性政策安排。既有的巨灾保险政策凸显政府的主导,却没有采取更好的激励机制来吸纳商业保险公司和其他市场力量参与,也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巨灾保险的专项制度规范。第二章,巨灾保险经营模式的法律问题。巨灾保险经营模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主要有政府主导供给的巨灾保险、市场主导供给的巨灾保险和公私协作经营的巨灾保险等三种。巨灾保险政府供给经营模式具有成本较低、公平性高、实效性强和规范性高等优势,也有政府主导供给导致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并保障水平不足、不具备商业保险公司所具有的专业化优势、巨灾保险建设的资本因需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各个地区而导致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等局限。与政府相比,市场提供巨灾保险模式具有灵活性强、专业性较高和可促成市场主体的理性决策等的三方面优势,也有“高风险低利润”的巨灾保险业务对商业保险公司不具有吸引力、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该类业务的局限。巨灾保险合作经营模式的优势明显,能够有效调动商业保险公司费率厘定、理赔迅速等专长,也能够发挥政府的资金和政策优势,在必要的时候依靠法律和政策的力量有力推动巨灾保险的全面实施,以确保巨灾保险能够在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中寻求平衡。巨灾保险合作经营模式的劣势在于,政府与保险公司既有合作上的共识,也有利益上的冲突,两者的关系介于合作与独立之间,合作需要耗费较大的“沟通成本”。对于巨灾保险的经营模式而言,只存在最合适的而不存在最优的选择。政府采取何种巨灾保险经营模式,是由这个国家巨灾风险的可分散程度所决定的,是一个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地域性特征的问题。就发展趋势而言,风险共保的巨灾保险是巨灾保险经营模式发展的新方向。第三章,巨灾保险产品设计的法律问题。涉及巨灾保险的险种设计、保障范围确定、保费的设定和保险事故的界定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巨灾保险产品的险种,不应采取一般商业保险险种的方式设计,而应该按照自然灾害的种类进行分类设计,例如地震险、洪水险、台风险、旱灾险、雪灾险等等。巨灾保险产品险种的设计原则应遵循险种与灾害类别相对应、巨灾频度限定、险种齐备等原则。巨灾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涉及巨灾保险产品的保险标的和保险责任,应遵循保障有限原则和防灾与救助并举原则等设计。巨灾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的设定,应遵循利益平衡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应该综合考虑灾害发生地区、发生频度、危害性大小、市场变化等因素,设置一个可变化的联动性机制,并实行差别性费率。巨灾保险的事故应采“事故原因加事故结果”的界定模式。第四章,巨灾保险销售与理赔的法律问题。巨灾保险的销售,国际上主要有强制性、完全自愿性和半强制性等三种销售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优劣。巨灾保险理赔应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公益性与营利性,在效率性与公平性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巨灾保险理赔的应急机制包括巨灾风险预警预案机制和巨灾保险金的预付机制。巨灾保险中的损失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灾难”的确认、无保单的理赔、巨灾损失的确认和评估等问题。第五章,巨灾保险的政策支持机制。政府支持巨灾保险之因由在于:首先,巨灾保险市场失灵,难以通过市场自身的运作来得以克服,因此需要政府作为外在力量进行有限度的干预;其次,巨灾保险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需要政府提供强大的资金和制度支持;最后,目前世界范围内,从大多数已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国家之经验看,由政府参与和主导巨灾保险体系的构建是巨灾风险管理的最佳手段。在巨灾保险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对巨灾保险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巨灾保险基金,为巨灾保险提供强劲的资金后盾;二是实行巨灾保险的再保险制度,将巨灾风险的承担和分散主体扩大化,加强风险分散;三是建立综合性的巨灾保险补偿机制,让政府、商业保险公司、资本市场和社会等多样化力量共同参与补偿与供给。第六章,研究结论。针对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原则,立法模式,和巨灾保险的经营模式、产品设计、销售理赔,巨灾保险的政策支持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立法缺失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首先,巨灾保险的立法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市场化运作原则和兼具社会性与营利性原则。其次,应该采取分散与统一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既要建立专门的巨灾保险法律专项制度,又要在其他相关法律制度中进行细化。第三,巨灾保险的经营制度应该采取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的经营模式,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基金和巨灾保险的再保险机制以扩大巨灾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和风险分散面积。第四,巨灾保险产品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巨灾保险产品所具有的对自然灾害的依附性特征,采取按照自然灾害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设立的办法。我国目前主要需要建立地震险、洪水险、台风险、旱灾险、雪灾险等巨灾险种。第五,巨灾保险销售应采取由半强制性销售方式逐步到自愿性销售方式过渡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巨灾保险的理赔应兼顾巨灾保险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共存的特点,采取公平度和效率性分析的办法进行合理性配置。第六,从现实问题出发,分别对我国巨灾保险的立法原则与模式、经营模式、产品设计、销售理赔与政策支持方面提出完善路径,以期对我国的巨灾保险法律制度构建提供现实可行的建议。

刘方昱,张梅玲[4](2013)在《我国应急财政管理制度的制约因素与设计建议》文中提出金融危机、洪涝灾害、非典、禽流感、冰雪灾害、地震、特大干旱,一系列突发性公共事件不期而至,表明我国正进入突发事件爆发的高危期。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经超出了市场所能调节的范围,作为防范和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完善我国的应急财政管理制度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突发事件与应急财政管理理论(一)突发事件及其种类划分突发事件在美国被称为"紧急事件"。在我国一般是指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突然爆发的事件。目前,国

张颖[5](2012)在《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跟踪审计的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有史以来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强、关注度最高、持续时间较长的“汶川地震”。地震发生后,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国家及时迅速地启动了灾害应急预案,并对受灾地区拨付了巨额的专项救灾款,同时也接收到了来自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将近600亿元的捐赠款。面对如此巨额的财政拨付救灾专款及社会公众的捐赠款,为了保证这些救灾款物能够被有效地使用、能够实际发放到灾民手上并发挥其应有的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功效,审计署在财政专项款拨付后立即组成了国家抗震救灾应急物资审计领导小组对应急救灾物资的使用管理进行审计。在汶川地震应急物资审计过程中,审计署开展了全过程跟踪审计,并得到了很好的成果,于是“跟踪审计”这种审计方式在引起了审计界的关注的同时也成为了审计研究学者的研究焦点,而且“跟踪审计”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审计当中也得到了大力推行。但是纵观历史,之前跟踪审计这种审计方式都主要运用于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而对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跟踪审计仅仅试行了像2003年的“非典”肺炎专项资金、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专项资金及同年5月的“汶川地震”救灾物资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突发事件审计,其中汶川地震应急物资跟踪审计是取得效果最好的案例。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时效性等一系列的特点,这就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迅速地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来筹集应急物资,从应急物资筹集环节到使用管理环节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应急物资账目不清、使用不善、管理混乱等情况,这就需要国家审计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对应急物资的合理分配、有效使用进行监督并进行对外公告,同时也增强了应急物资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所以需要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审计当中的运用,对应急物资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只有有效地运用跟踪审计,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从源头上扑灭“火源”,起到预防的作用,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地揭示违规违法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将问题在萌芽中得到遏制,从而尽可能地挽回应急物资的浪费损失,以提高应急物资的使用效率。于是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跟踪审计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前两章,即导论、文献回顾及跟踪审计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三章,即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运用跟踪审计的理论分析。本章阐述了跟踪审计的含义及特点、客观需要,同时也阐述了跟踪审计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审计当中实际运用中的特点及遇到的问题,从而为下面跟踪审计运行机制的完善及应急物资审计体系框架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第四章案例分析。本章先对汶川地震的审计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绩效分析。接着对云南大姚地震的审计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进行两部分的案例比较分析,一是汶川地震跟踪审计与其他跟踪审计运用的区别之处,二是汶川地震与云南大姚地震审计案例比较,并得出重要结论。第四部分即第五章。本章主要是由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灾物资跟踪审计引发的思考,笔者构想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审计预案框架,此框架分别由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实施组织体系及审计绩效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并分别对这四个部分进行详尽阐述。

李志文[6](2011)在《浅议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完善》文中认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化解社会风险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分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共财政的应对现状,在法律支持、制度化保障和应急管理的财政投入方面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公共财政应对机制的建设,结合我国公共财政应急反应的现状,对完善我国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提出建议。

王晓[7](2010)在《陕西省城市环境危机管理机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也制约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目前国内对于城市环境危机研究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也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市环境危机是一个多因素、多方位的复杂系统工程,城市环境危机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管理学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环境应对前沿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陕西省城市环境危机管理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构建科学完善、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陕西省城市环境危机管理机制提出了科学的构想,在陕西省城市环境危机应对的管理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为提高政府在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环境危机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周湘淑[8](2010)在《我国政府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遭受了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的救灾资金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政府高度重视的公共管理课题。因此研究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资金筹集、决策、使用、管理和监督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现有关于救灾资金管理的研究侧重于救灾资金单一使用的操作层面的研究,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模型,是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目前的缺陷。救灾资金不同于一般的财政转移支付,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同时又涉及到多个参与主体,形成了一个资金筹集、决策、使用和监管的政策网络格局,这一特点决定了对于特大自然灾害下的救灾资金监管的特殊性。文章围绕我国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和监督问题,在大量救灾资金监管一线的调研基础上,通过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个案研究,描述我国政府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运用应急管理理论、供需理论、多元治理、委托代理、博弈等理论,分析救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政府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对策。文章主体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巨灾风险的现状,指出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巨灾风险。第二部分,分析了救灾资金特点和需求,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救灾资金在救灾过程中的变动规律和特性,从灾害发生的规律角度,对救灾资金和物资形态的需求做出了比较分析。同时,对救灾资金的供给随着灾害的社会影响度变化而变化,从而得到了关于救灾资金供需曲线图。并且还对我国目前的救灾资金的管理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监督各个环节进行了描述。第三部分,从多元治理机制思想出发,描述了救灾资金的供给者来自于企业、民众、社会及政府财政等,呈现出参与多元化,监管多元化,解释了资金使用者面临的策略行为与多元监管、多委托人之间发生着博弈,构建了多元治理监管思想,并且运用一个多委托人的共同代理模型,对救灾资金的多元化治理进行深入分析。再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分析,得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监督博弈模型。第四部分,着重分析我国的实践评价,分析救灾资金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灾资金的管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做出案例描述,并结合全文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机制的对策。

李圆[9](2010)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成为现代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本身自然灾害类型比较多,而且灾害次数很频繁、覆盖面广。灾害的不断发生已经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灾害产生的损失基本由国家财政所负担,国家公共财政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其重要意义也日益显现。但是目前我国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如何改善这一机制成为了重要课题。文章以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实际出发,利用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和公共财政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同时在对国内外公共财政实践的研究基础上对重大自然灾害中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从公共财政与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同时论述了相关理论,为研究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汶川地震我国自然灾害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论文对我国现有的重大自然灾害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从现状和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进行论述,从问题出发,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文章针对我国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刘洋[10](2010)在《突发事件中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突发事件因其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大、波及范围广等特点而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于突发事件,我国政府已经形成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体系,并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媒体应急机制作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广播媒体是世界上公认的应急媒体,因此,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对突发事件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出发,通过对广播和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的比较研究,发现广播媒体不同于其他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广播媒体应急机制在2008年初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中的出色表现,对广播媒体应急机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并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广播媒体应急机制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广播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行了阐释。对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能够让广播媒体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充分发挥广播媒体服务大众的作用,同时也是希望借助对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的研究促进广播媒体自身的发展。

二、浅析建立财政应急机制的制约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建立财政应急机制的制约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应急财政管理机制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的研究历程
二、我国应急财政管理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财政体制不够完善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三)政府及公众危机意识淡薄
    (四)机制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够
    (五)财政调控资金能力不足
三、我国应急财政管理机制的构建思路
    (一)总体框架的构建
    (二)具体管理机制的构建
四、我国应急财政管理机制的研究展望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向

(2)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情景—冲击—脆弱性”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研究缘起及相关问题阐释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检视及评价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三) 简要的评价
    三、若干重要概念的厘定及缕析
        (一) 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 应急管理体系
        (三) 城镇化及其推进态势
        (四) 县域及县级政府
    四、本项研究的议题及方法
        (一) 研究议题
        (二) 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表述思路及可能的创新
        (一)表述思路
        (二) 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风险社会理论
        (二) 社会燃烧理论
        (三) 公共危机治理理论
    二、本文的分析框架:“情景——冲击——脆弱性”
        (一) “情景——冲击”分析
        (二) “冲击——脆弱性”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情景——冲击”的学理性阐析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般情景
        (一) 确定主题——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驱动力
        (三) 选择不确定轴面
        (四) 发展情景逻辑
    二、基于情景分析的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逻辑
        (一)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直接驱动力一不平衡性主导的县域社会矛盾
        (二)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事件
        (三)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间接驱动力一不对称性主导的舆论走向
    三、基于冲击分析的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及治理需求
        (一)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严重影响
        (二)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应急管理体系的超常规需求
    四、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情景——冲击”特征
        (一)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情景——冲击”的静态特征
        (二)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情景——冲击”的动态特征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现状的“冲击——脆弱性”分析
    一、现行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要件扫描
        (一) 现行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二) 现行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三) 现行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
        (四) 现行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二、现行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总体分析
        (一) 应急管理体系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二) 应急管理体系脆弱性成因剖析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情景——冲击——脆弱性”实证分析
    一、瓮安事件的“情景——冲击——脆弱性”分析
        (一) 事件描述
        (二) 基于“情景——冲击——脆弱性”框架的“瓮安事件”分析
    二、孟连事件的“情景——冲击——脆弱性”分析
        (一) 事件描述
        (二) 基于“情景——冲击——脆弱性”框架的“孟连事件”分析
    三、乌坎事件的“情景——冲击——脆弱性”分析
        (一) 事件描述
        (二) 基于“情景——冲击——脆弱性”框架的“乌砍事件”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冲击——脆弱性”背景下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策略探究
    一、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一) 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二) 国际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二、完善我国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策略
        (一) 树立正确的应急管理理念
        (二) 提高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三) 促进应急管理主体多元化
        (四) 重视媒体舆论引导功能
        (五) 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
        (六) 构建合理有效的应急机制
        (七) 健全应急管理法制体系
        (八) 促进应急资源的适应性
    三、本章小结
尾论:本项研究的结论、不足及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不足
    三、未来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一) 危机预警及准备
        (二) 危机识别
        (三) 危机隔离
        (四) 危机中管理
        (五) 危机后处理
    二、基于组织序列分析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一) 应急管理中的政府效能
        (二) 应急管理中的媒体作用
        (三) 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力量
        (四) 应急管理中的法制建构
    三、基于决策过程分析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一) 危机决策要义阐述
        (二) 危机决策的流程分析
后记

(3)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巨灾保险中的巨灾风险
        一、巨灾风险的定义
        二、本文的选择
    第二节 巨灾保险的属性
        一、保险的分类
        二、巨灾保险的归属
    第三节 巨灾保险制度建构的特殊考量
        一、巨灾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二、政府介入巨灾保险域外做法的经验汲取
第二章 巨灾保险经营模式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巨灾保险经营模式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巨灾保险经营模式的简介
        二、巨灾保险经营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巨灾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一、选择巨灾保险经营模式的基本考量
        二、巨灾保险经营模式的新方向——风险共保
第三章 巨灾保险产品设计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巨灾保险产品设计的法理基础
        一、巨灾保险产品特性及其对设计的影响
        二、巨灾保险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巨灾保险产品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巨灾保险的险种选择
        一、巨灾保险险种设计的一般法理
        二、几种主要的巨灾险种
    第三节 巨灾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
        一、保障范围确立的一般法理
        二、保险标的
        三、保险责任
    第四节 巨灾保险产品的保费设定
        一、巨灾保险保费设定一般法理
        二、巨灾保险费率设计机制
    第五节 巨灾保险的事故界定
        一、巨灾保险的保险事故
        二、巨灾保险事故界定的方法
        三、巨灾保险事故的界定机制
第四章 巨灾保险的销售与理赔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巨灾保险的销售
        一、巨灾保险投保方式的国际考察
        二、强制抑或自愿:对巨灾保险的不同缔约方式评析
        三、政府在销售中的作用
        四、中国的选择
    第二节 巨灾保险的理赔
        一、巨灾保险理赔的基本原则:公平与效率
        二、巨灾保险理赔的应急机制
        三、巨灾保险中的损失确定
        四、保险理赔与巨灾保险基金支付的关系
第五章 巨灾保险的政策支持机制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巨灾保险体系中政府承担责任之因由
        一、巨灾保险供需二元矛盾需要政府解决
        二、政府支持巨灾保险是巨灾风险管理的最佳手段
    第二节 政府支持巨灾保险体系的路径
        一、设立专门的巨灾保险基金
        二、实行巨灾保险再保险制度
        三、建立巨灾保险经营者政策经营支持机制
第六章 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我国巨灾保险立法原则与立法模式的问题与完善
        一、立法原则
        二、立法模式
    第二节 我国巨灾保险经营模式的法律问题与完善
        一、经营模式的问题
        二、经营模式的完善
    第三节 我国巨灾保险产品设计的法律问题与完善
        一、保险产品的问题
        二、保险产品的完善
    第四节 我国巨灾保险销售理赔的问题与完善
        一、巨灾保险销售方式
        二、巨灾保险理赔模式
    第五节 我国巨灾保险政策支持的问题与完善
        一、巨灾保险基金
        二、再保险
        三、巨灾险经营主体者支持机制
结束语
附:《巨灾保险条例》(建议稿)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应急财政管理制度的制约因素与设计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发事件与应急财政管理理论
    (一) 突发事件及其种类划分
    (二) 突发事件对财政运行的冲击
    (三) 应急财政管理理论
二、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的制约性因素
    (一) 经济体制缺位
    (二) 法律制度不健全
    (三) 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四) 预备费功能较弱
三、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的制度设计
    (一) 事前预警机制
        1. 树立危机和忧患意识。
        2. 明确预警范围和预警级别。
        3. 建立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包括财政法律制度、机构框架和风险预警在内的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
        4. 建立应急预算。
        5.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系统。
    (二) 事中应对机制
        1. 迅速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2. 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3. 简化应急拨款流程。及时性是突发事件处理的
        4. 推行公助、共助、自助, 寻求国际援助的防灾、抗灾财政分担政策等。
    (三) 事后重建机制
        1. 财政资金的及时补给。
        2. 协助灾区搞好重建。
        3. 对财政资金进行全面审计检查。
        4. 财政资金的清理回收。
        5. 总结经验教训。
    (四) 应急财政绩效评估
四、完善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公共财政危机管理体制
    (二) 构建应急财政管理的法律体系
    (三) 合理界定事前、事中、事后的财政投入比例
    (四) 建立长效应急财政保障机制

(5)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跟踪审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跟踪审计研究文献
        2.1.2 应急救灾物资审计研究文献
    2.2 跟踪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2 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观
3.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运用跟踪审计的理论分析
    3.1 跟踪审计的含义及特点
        3.1.1 跟踪审计的含义
        3.1.2 跟踪审计的特点
    3.2 开展跟踪审计是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客观需要
        3.2.1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界定及其特征
        3.2.2 我国灾害频发
        3.2.3 政府需要审计机关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跟踪监督
    3.3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跟踪审计的特点
        3.3.1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救灾物资跟踪审计的主要形式
        3.3.2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救灾物资跟踪审计的特征
    3.4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跟踪审计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归纳
4.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审计案例分析
    4.1 汶川地震跟踪审计情况介绍及分析
        4.1.1 审计阶段情况
        4.1.2 汶川地震跟踪审计成效分析
    4.2 云南大姚地震审计情况介绍及分析
        4.2.1 云南大姚地震情况简介
        4.2.2 审计情况归纳总结
    4.3 案例比较分析
        4.3.1 汶川地震跟踪审计运用特点比较分析
        4.3.2 “汶川地震”与“云南大姚地震”案例比较分析
5.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灾款物审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5.1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灾款物审计体系现状分析及总体框架构建
        5.1.1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灾款物审计体系现状分析
        5.1.2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灾款物审计体系总体框架构建
    5.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
        5.2.1 我国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5.2.2 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5.2.3 公共财政震时响应机制
        5.2.4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损失补偿机制
    5.3 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救灾款物审计体系运行保障机制
        5.3.1 体制因素
        5.3.2 法律法规制度因素
    5.4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救灾款物审计实施组织体系
        5.4.1 救灾款物审计实施之技术支撑
        5.4.2 救灾款物审计实施组织之审计主体
        5.4.3 加强并完善全过程跟踪审计——将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与事前审计
    5.5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救灾款物审计之绩效评价
        5.5.1 救灾款物审计绩效评价之审计重点
        5.5.2 救灾款物审计绩效评价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7)陕西省城市环境危机管理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关于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1.2.2 关于城市环境危机管理
        1.2.3 城市环境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思路框架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3.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环境危机管理理论基础
    2.1 环境危机的概念、特点与分类分级
        2.1.1 有关环境危机的概念
        2.1.2 有关环境危机事件的分类及分级
    2.2 城市环境危机管理机制
        2.2.1 环境危机管理
        2.2.2 如何明晰环境危机管理机制的定义
        2.2.3 环境危机管理机制的特征
第三章 环境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在我国的现状分析及探索
    3.1 我国环境危机现状及其机理分析
        3.1.1 环境危机事件数量频发危害巨大
        3.1.2 产生突发性环境危机的机理探索
    3.2 目前我国环境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现状
        3.2.1 制定了国家应急预案提高了政府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3.2.2 加强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组织和开展环境评价工作
        3.2.3 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3.2.4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参与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3.2.5 及时公开有关环境信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3 对我国环境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剖析和探索
        3.3.1 环境危机应急管理预案演练滞后
        3.3.2 环境污染被刑法追究责任处罚较轻
    3.4 完善我国环境危机事件的机制和策略研究
        3.4.1 明确和完善"有限责任政府"在环境危机事件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3.4.2 把防范衍生性环境危机放在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3.4.3 依法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实现环保的全社会参与
第四章 陕西城市环境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现阶段陕西城市存在的环境危机
        4.1.1 陕西各城市常见环境危机事件对城市安全的威胁性排序
        4.1.2 陕西城市突发环境危机的主要类型
    4.2 陕西城市在环境危机应急管理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4.2.1 城市环境危机应急管理理念提升
        4.2.2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
    4.3 陕西城市环境危机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4.3.2 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4.3.3 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3.4 应对预案与相关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构建陕西省城市环境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5.1 健全的环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5.2 完善环境危机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5.2.1 建立高效的环境危机预警机制
        5.2.2 建立通畅的信息传播机制
        5.2.3 构建科学的应急决策机制
        5.2.4 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监督与评估机制
    5.3 加强陕西城市环境危机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5.4 加强城市环境危机应对保障体系建设
        5.4.1 完善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5.4.2 加强应急教育提高危机意识
        5.4.3 建立应急多方合作机制
        5.4.4 健全应急的资金和物资保障体系
第六章 结论
    6.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6.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6.3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8)我国政府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创新性工作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我国特大自然灾害现状分析
    2.1 特大自然灾害的定义
        2.1.1 巨灾
        2.1.2 自然灾害
        2.1.3 特大自然灾害
    2.2 特大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2.3 我国主要巨灾风险现状分析
        2.3.1 地震灾害
        2.3.2 洪水灾害
        2.3.3 台风灾害
        2.3.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第3章 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的特点及管理环节
    3.1 救灾资金的概念与特点
    3.2 救灾资金的需求规律分析
        3.2.1 救灾资金需求的阶段构成
        3.2.2 救灾资金供需特性分析
    3.3 救灾资金的管理环节
        3.3.1 救灾资金的筹措
        3.3.2 救灾资金的分配
        3.3.3 救灾资金的使用
        3.3.4 救灾资金的监督
第4章 多元主体的救灾资金监管机制分析
    4.1 多元主体治理理论
    4.2 救灾资金相关多元主体分析
        4.2.1 资金的提供者和潜在监督者
        4.2.2 资金的使用者——地方政府
        4.2.3 资金的实际监督者
        4.2.4 资金监督的影响者——公众和媒体
    4.3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救灾资金安排上的单一博弈关系
        4.3.1 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代理困境
        4.3.2 救灾资金安排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
        4.3.3 模型小结
    4.4 地方政府在救灾资金使用监督上的多委托人博弈分析
        4.4.1 多元主体治理监督的一般模型
        4.4.2 救灾资金监督的多委托人问题
        4.4.3 多委托人模型
        4.4.4 模型小结
    4.5 救灾资金监管的多体视角
        4.5.1 非线性与多体问题
        4.5.2 救灾资金监管的多体困境
第5章 我国救灾资金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救灾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5.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救灾成本责任分担机制
    5.3 政府与社会之间缺乏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5.4 救灾资金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
    5.5 救灾资金使用职能部门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5.6 救灾资金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
第6章 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机制案例分析
    6.1 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管理采取的措施
        6.1.1 建立救灾资金物资监管领导机构
        6.1.2 健全救灾资金物资监管规章制度
        6.1.3 强化对救灾款物的跟踪审计监督
        6.1.4 拓宽对救灾款物的监督检查渠道
        6.1.5 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6.2 抗震救灾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2.1 监管部门沟通联系不够,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现象普遍存在
        6.2.2 灾情信息不准确,使得一些决策出现偏差,影响救灾资金效益
        6.2.3 部分救助政策出台仓促,缺乏可操作性,给具体适用带来困难
        6.2.4 救灾资金接收、分配、使用等环节普遍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
第7章 完善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机制对策措施
    7.1 进一步强化救灾资金监督的科学性
        7.1.1 健全完善救灾法规制度
        7.1.2 完善救灾资金监督工作机制
        7.1.3 建立灾情信息共享管理机制
    7.2 进一步完善资金监管的多元参与性
        7.2.1 市场参与——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7.2.2 地方参与——建立救灾资金分级负担机制
        7.2.3 民间参与——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的方法
第1章 公共财政和公共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1.1 自然灾害和公共财政
        1.1.1 自然灾害
        1.1.2 公共财政
    1.2 公共支出理论和应急管理理论
        1.2.1 公共支出理论
        1.2.2 应急管理的内涵
第2章 重大自然灾害中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汶川地震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2.1.1 财政收入减少
        2.1.2 财政支出增加
        2.1.3 增加了平衡预算的困难
    2.2 目前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的问题
        2.2.1 重大自然灾害财政支出重点不明确
        2.2.2 重大自然灾害财政支出比例不均衡
        2.2.3 重大自然灾害财政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2.2.4 重大自然灾害财政管理法律体系不规范
第3章 重大自然灾害中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
    3.1 重大自然灾害财政支出重点与比例的完善
    3.2 重大自然灾害公共财政机制的完善
        3.2.1 确立重大自然灾害公共财政应急预警机制
        3.2.2 确立重大自然灾害公共财政应急运行机制
        3.2.3 确立重大自然灾害公共财政应急监督和善后机制
    3.3 重大自然灾害财政管理法律体系的完善
        3.3.1 重大自然灾害纲领性法律的制订
        3.3.2 重大自然灾害公共财政应急管理体系法制化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突发事件中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一、突发事件的含义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三、突发事件的分类
        四、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第二节 应急机制的含义及应对原则
        一、应急机制的含义
        二、应急机制的应对原则
    第三节 国内外突发事件及应急机制的研究现状 #1
        一、国外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二、国内对突发事件的研究
第二章 广播媒体应急机制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中广播媒体应急机制与其他媒体的比较
        一、广播与电视
        二、广播与报纸
        三、广播与网络等新媒体
    第二节 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的作用
        一、发挥广播媒体优势,关注灾情
        二、发挥自身优势,第一时间安抚人心
        三、引导社会舆论,协同社会各界进行救援
        四、通过义演为灾区筹款、祈福
        五、通过专题节目对灾区民众进行心理救助
        六、其他功能
第三章 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的建立
    第一节 国家应急机制
        一、国家应急机制的含义
        二、我国国家应急机制的执行
        三、我国国家应急机制的现状
    第二节 媒体应急机制
        一、建立媒体应急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媒体应急机制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广播的特性
        一、伴随性
        二、广泛性
        三、及时性
        四、跨时空性
        五、具有亲和力
    第四节 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的建立
        一、国家体制
        二、人员配备
        三、技术支持
        四、策划预案
第四章 构建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广播媒体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习惯势力"作祟
        二、技术手段不足
        三、广播媒体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四、事后补救的心态
    第二节 中外广播媒体应急机制比较及借鉴
        一、中国与日本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的比较
        二、中国与美国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的比较
    第三节 建立广播媒体应急机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广播媒体应成为国家灾害应急管理的组成部分
        二、不断加大财政和技术投入
        三、增强广播媒体工作者的灾害报道水平
        四、健全媒体的协同合作机制
    第四节 广播媒体应急机制如何应对未来的突发事件
        一、强化危机意识
        二、加强广播媒体应急机制建设
        三、加强广播媒体协作
结语:借助广播媒体应急机制促进广播发展
    一、加深对广播媒体的认识,加大经济和技术支持
    二、促进广播媒体工作者自身的完善
    三、促进跨台跨地区的媒体合作及广播电视集团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浅析建立财政应急机制的制约性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应急财政管理机制研究综述[J]. 郭欣欣,李永海. 财会研究, 2021(03)
  • [2]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情景—冲击—脆弱性”的分析框架[D]. 刘晋.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3]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 宗宁. 西南政法大学, 2013(02)
  • [4]我国应急财政管理制度的制约因素与设计建议[J]. 刘方昱,张梅玲. 理论学习, 2013(02)
  • [5]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跟踪审计的研究[D]. 张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2)
  • [6]浅议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完善[J]. 李志文.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01)
  • [7]陕西省城市环境危机管理机制问题研究[D]. 王晓. 西安石油大学, 2010(07)
  • [8]我国政府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机制研究[D]. 周湘淑.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 [9]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公共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 李圆. 湘潭大学, 2010(05)
  • [10]突发事件中广播媒体应急机制研究[D]. 刘洋. 黑龙江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财政应急机制建立的制约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