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届重庆市室内设计学生手绘表现图大赛获奖作品选登(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董赤[2](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陈舜波[3](2013)在《设计竞赛与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设计竞赛经历了1920年代到30年代的初期发展,1930年代70年代坎坷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的迅速发展,建筑设计竞赛的每个时期都在中国建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官方通过建筑设计竞赛的限制条件来引导中国建筑的走向、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会影响建筑师的建筑观念、学术性的建筑设计竞赛为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一代建筑师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设计竞赛对中国建筑思潮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催化”作用,反而言之一个时期的多种建筑思潮也会影响到建筑竞赛的主题、竞赛作品风格倾向等等方面,二者相互“催化”并更迭前进。因此,将目光聚焦在建筑设计竞赛和建筑思潮二者的关系上,分析二者如何相互影响和推动对方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设计竞赛、建筑思潮迅速的发展演变,所以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改革开放后即1980年代后的当代中国。论文在纵向上,以时间为轴,以年代为界,分析和研究设计竞赛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寻设计竞赛和建筑思潮二者发展演变关系,并最终将理论研究的结论应用于设计竞赛的实践并取得了成功。论文主体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界定了设计竞赛、建筑思潮的概念,并将研究核心集中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确定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以及结构框架,并按年代对设计竞赛和建筑思潮进行整体概述。第二部分第二~四章以年代为分界,在分析时代、文化、社会等背景的基础下,以建筑设计竞赛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设计竞赛中的建筑作品思潮倾向及其对中国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剖析了主流建筑思潮对建筑设计竞赛的影响,并例举了诸多典型的设计竞赛作品和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和研究并得出最终结论。二者的相互“催化”作用是论文探寻的核心。第四章最后分析了当下作者亲身参与的设计竞赛实践中是如何进行本土建筑本体探索,并将建构本体等思想运用到设计竞赛中,在实践中探索设计竞赛和建筑思潮的相互影响。第三部分第五章是在前几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下得出最后的结论,总结了设计竞赛和建筑思潮二者的相互“催化”作用,展望了设计竞赛和建筑思潮未来的发展。
赖家令[4](2008)在《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的运用和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今天,工业设计作为设计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已经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而工业设计这一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同设计中的与之相关的问题日渐凸显。如何用新的表现形式展示并拓宽设计师们的思路,如何创造探索性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一大挑战。本文以美术学中的水彩技法为主要研究形式对工业设计中的产品表现进行归纳和大胆的探索。如何让水彩画技法及综合材质在产品表现中独特、高效和准确的去捕捉并表现设计思维是本文所要讲述的重点。表现技法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尝试对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进行调查、思考、分析,在理论上将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进行解剖,为新的工业产品的研发与设计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方案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其研究结果可供相关的设计部门参考,具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工业设计艺术和表现技法之间有着辨证统一的哲学关系,它们既被划分为不同的门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立足于梳理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剖析两者融合的共同点,展望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最终上升到设计方法的理论层面,以获得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与产品设计在新时代的全新突破。本文拟从设计学的角度整合美术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多向度的思考与研究尝试。首先本文对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分析、归纳,并结合其现状分析,提出了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中缺失的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并尝试结合该问题就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发展进行了延展性的思考。其次,对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美术学中水彩画的技法对绘制产品效果图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将之运用于产品设计中的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阐述,提出开发具有特色化、多元化、系列化、时代化特征的综合的技法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并从历史文化的传承性、主题作品的时代性、产品设计作品的表现性三重维度来论述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需要关注的问题。最后,对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邹汝波[5](2016)在《融情于境,自在自为 ——建筑师杨瑛设计思想及作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80年代毕业的建筑师成为了行业的主力军,肩负起了国内最大量的城乡建设工作。这个庞大的建筑师群体的成长和发展与中国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却较少的被大众、媒体关注。本文通过聚焦湖南省院总建筑师杨瑛,对其创作过程以及作品、创作思想进行分析,了解这一代地方院建筑师在这三十多年里的成长轨迹。由于其是中国一代建筑师成长的缩影与映射,因此,本研究也借此呼唤大众对于广大建筑师的关注和认知。杨瑛,是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理事长,是当代湖南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军者。杨瑛作为60年代生的建筑师,从87年投身工作至今已近30年,参与完成了近400项设计和工程,获国家级、省部级设计奖项三十余项;两次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以及“中国建筑学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随着他逐渐步入创作的成熟期,表现出惊人的创作热情并不断有新作诞生,可谓硕果累累。他同中国无数的主流职业建筑师一样,在城乡建设中承担着最广泛的设计工作,他的成长与湖南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紧密相连。论文以杨瑛为研究对象,联系其的学习成长工作历程,分析其主要建筑思想的形成,对其创作作品进行分析,梳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及策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深入建筑师的设计过程,深究建筑师面对具体的情境进行的思考。杨瑛在学术思想的研究上也同样孜孜不倦,坚持从场地出发进行设计,坚持全过程建筑设计,提出了反思建筑设计学、情境建筑设计理论,并在建筑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付诸实践,不断总结梳理完善。“融情于境,自在自为”是对其创作方法和理念的最好总结。
二、首届重庆市室内设计学生手绘表现图大赛获奖作品选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届重庆市室内设计学生手绘表现图大赛获奖作品选登(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概念话语 |
(二) 现实记忆 |
(三) 史学思考 |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设计竞赛与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和内容限定 |
1.1.1 研究的缘起与课题来源 |
1.1.2 研究内容的限定 |
1.2 相关文献研究 |
1.2.1 设计竞赛的相关文献研究 |
1.2.2 中国建筑思潮的相关文献研究 |
1.2.3 设计竞赛和建筑思潮关系研究的文献 |
1.3 设计竞赛与当代建筑思潮的整体概述 |
1.3.1 思想震荡:1978-1989 |
1.3.2 多元探索:1990-1999 |
1.3.3 理性创新:2000 迄今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框架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研究框架 |
2 思想震荡期设计竞赛中的外在表达思潮 |
2.1 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震荡 |
2.2 思想震荡期的设计竞赛历程 |
2.2.1 学术性竞赛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
2.2.2 公开竞赛的初步探索 |
2.3 形式主义的建筑外在表达思潮 |
2.3.1 1980 年代初期传统形式的回归与复兴 |
2.3.2 1980 年代中期形式主义的反思与争论 |
2.3.3 1980 年代末期形式主义的淡化与整合 |
2.4 本章小结 |
3 多元探索期设计竞赛中的内在追求思潮 |
3.1 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多元 |
3.2 多元探索期的设计竞赛历程 |
3.2.1 学术性竞赛的多元化探索 |
3.2.2 公开竞赛的逐步成熟 |
3.3 注重内涵的建筑内在追求思潮 |
3.3.1 1990 年代初期内在追求的探索与转变 |
3.3.2 1990 年代中后期内在追求的成熟与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理性创新期设计竞赛中的多元共生思潮 |
4.1 世纪之交时期的思想挑战 |
4.2 理性创新期的设计竞赛历程 |
4.2.1 学术性竞赛的国际化创新 |
4.2.2 公开竞赛的全球拓展 |
4.3 理性创新的建筑多元共生思潮 |
4.3.1 中国文化和本土建筑的不懈追求 |
4.3.2 多元共生思潮的创新取向 |
4.3.3 基于建构本体探索的竞赛实践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语:设计竞赛和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催化”关系 |
5.1 设计竞赛和建筑思潮的互动 |
5.2 设计竞赛和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 1980 年代设计竞赛统计详细内容 |
C 历年设计竞赛获奖名单附表 |
D 作者参与设计竞赛详细资料 |
(4)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的运用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学科基础 |
1.4 研究的路径及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2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2.1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概念界定 |
2.1.1 相关概念陈述 |
2.1.2 理清相互间的关系 |
2.1.3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艺术分类 |
2.1.4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的设计要素 |
2.2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发展现状综述 |
2.2.1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的发展简述 |
2.2.2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艺术在国内的现状 |
2.3 对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研究的价值与相关可行性分析 |
2.3.1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研究价值 |
2.3.2 工业设计中通过表现技法与运用寻求产品设计空间 |
3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思考和建议 |
3.1 我国古代的产品表现技法 |
3.2 纯绘画技法中水彩技法在工业设计中的的运用 |
3.2.1 产品表现中水彩技法技法的运用 |
3.2.2 水彩技法在产品表现过程中易出的弊端及解决方法 |
3.3 顺应时代的要求加入综合绘画技法在产品表现中的运用 |
3.3.1 时代的要求 |
3.3.2 综合绘画技法在产品表现中的运用 |
3.4 自主探究、启发思维 |
3.4.1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的机会 |
3.4.2 产品表现本身面临的问题 |
4 表现技法与运用对产品设计方法的启示 |
4.1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相关问题探讨 |
4.2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探寻 |
4.3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建议 |
4.3.1 改革设想 |
4.3.2 表现技法与产品设计在创作方法上的互动 |
4.4 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4.4.1 强化手绘和材质的表现,关注工业设计的发展 |
4.4.2 重视手绘表现技法和重要性 |
4.4.3 关注技法与产品的直观性 |
5 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与运用的应用前景展望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目录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践项目目录 |
(5)融情于境,自在自为 ——建筑师杨瑛设计思想及作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建筑师分类及发展现状 |
1.1.2 60年代生建筑师的创作 |
1.1.3 聚光灯外的建筑师 |
1.1.4 聚焦地方院建筑师 |
1.2 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2.1 选题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3.1 国内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
1.3.2 国内外建筑评论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框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人物历程与主要设计思想 |
2.1“建卒”之路 |
2.1.1 潜移默化的理论素养 |
2.1.2 耳濡目染的乡土情怀 |
2.2 工作经历 |
2.2.1 初入社会 |
2.2.2 调整充实 |
2.2.3 组建工作室 |
2.2.4 回归建筑设计 |
2.3 主要学术思想 |
2.3.1 反思建筑设计学 |
2.3.2 情境建筑 |
2.3.3 高完成度建筑设计 |
3 创作思想的表达 |
3.1 草图:内心的自由表达 |
3.1.1 草图情怀 |
3.1.2 草图与创作 |
3.2 场地:创作的出发点 |
3.2.1 反思“场地缺席” |
3.2.2 从场地出发 |
3.3 创作思想的表达 |
3.3.1 情境建筑的营造 |
3.3.2 人文精神的表达 |
3.3.3 地域文化的传承 |
4 建筑设计理念及设计策略 |
4.1 建筑师作品概述 |
4.2 早期对自然的关注 |
4.3 关注点的转变 |
4.4 建筑创作手法及策略 |
4.4.1 建筑空间组织手法 |
4.4.2 建筑室内空间组织 |
4.4.3 建筑形态处理手法 |
4.4.4 建筑材料与节能 |
4.4.5 景观设计 |
5 建筑作品评析 |
5.1 从“适久设计观”看中南大学新校区系列建筑 |
5.1.1 适久设计——核心教学区整体设计 |
5.1.2 综合教学楼设计 |
5.1.3 中南大学艺术楼 |
5.1.4 小结 |
5.2 情境与游观——苏仙岭景观了望台系列建筑 |
5.2.1“福地”新生 |
5.2.2 景观了望台:山脊游观 |
5.2.3 游客服务中心与索道站:与景同构 |
5.2.4 情境体验 |
5.3 城市活力的营造——郴州城市文化中心 |
5.3.1 活力激发 |
5.3.2 单体塑造 |
5.3.3 小结 |
5.4 纪念性的塑造——韶山毛泽东故乡系列建筑 |
5.4.1 隐喻:毛泽东文艺馆 |
5.4.2 重塑:毛泽东纪念馆 |
6 总结 |
6.1 建筑师评价 |
6.1.1 建筑设计理念的践行 |
6.1.2 社会责任的承担 |
6.1.3 建筑师的情怀 |
6.2 建筑作品影响及意义 |
6.2.1 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 |
6.2.2 湖湘文化的传承 |
6.2.3 开放的设计理念,包容的创作心态 |
6.3 研究的启发与不足 |
6.3.1 研究中的启发 |
6.3.2 研究中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访谈节选 |
B.书信交流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首届重庆市室内设计学生手绘表现图大赛获奖作品选登(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3]设计竞赛与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D]. 陈舜波. 重庆大学, 2013(03)
- [4]工业设计中表现技法的运用和探究[D]. 赖家令. 重庆大学, 2008(06)
- [5]融情于境,自在自为 ——建筑师杨瑛设计思想及作品分析[D]. 邹汝波. 重庆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