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燕麦老年保健谷物快餐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松芳[1](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丁一[2](2012)在《添加谷物的新型丹贝研发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贝是源于印度尼西亚的大豆发酵食品,传统的丹贝是用脱皮的大豆为基础经霉菌发酵而得到的。丹贝中的蛋白质为完全蛋白,经过发酵后蛋白质被分解为多肽及氨基酸,促进了蛋白的消化吸收。此外,丹贝中的丹贝激酶有溶解血栓,清除血管壁上粥样斑块,改善动脉硬化的功效,从而有效预防了老年人常年的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丹贝中的大豆异黄酮经发酵被转化为苷元,其生物活性有显着提高,尤其是对于解决女性健康问题有很大帮助,它可以预防更年期综合症、乳腺癌、卵巢癌,具有美容及延缓衰老的功效。丹贝产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畅销于欧美国家,被誉为健康食品的代表。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对于饮食健康的重视,丹贝也开始出现于国内市场,慢慢被国人认识和了解。目前国内畅行多食谷物,谷物豆类混食的健康理念,为了迎合当代中国人对健康饮食以及传统口味多样化的需求,改变单一以大豆作为丹贝发酵原料的传统生产方式,研发添加谷物的新型丹贝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谷物大豆混合发酵不仅保留了传统大豆丹贝的各种健康功效,新添谷物经发酵产生的生化变化使得谷物大豆丹贝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能够有效调整蛋白质营养平衡,弥补大豆中蛋氨酸的缺乏。长期食用,必然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有效改善。本文通过筛选中国盛产的7种常见谷物,确定高粱为与大豆搭配的最优谷物,进而研究了高粱大豆丹贝的生产工艺、发酵过程中的成分变化、营养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其抗氧化活性,为含有谷物成分的新型丹贝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添加谷物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选取小麦、高粱、黑米、玉米渣、燕麦、荞麦、大米等7种谷物,分别以1:1的比例与大豆混合发酵制备丹贝,对制得的大豆谷物丹贝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添加高粱的丹贝感官质量最优;进而对发酵的高粱米粒进行显微镜观察及菌种分离培养发现少孢根霉能在高粱内部生长。采用单因素及正交优化试验确定高粱大豆丹贝最佳发酵条件为:高粱大豆比为1:2,发酵温度为35℃,发酵时间为28h,接种量为1.5%,乳酸添加量为1.5%,此条件下发酵得到的高粱大豆丹贝感官得分为95分,游离氨基氮含量达到0.161g.100g"1(湿重)。2.高粱大豆丹贝发酵过程中的主成分变化及其营养评价对高粱大豆丹贝在发酵过程中的水分、pH、酸度、游离氨基氮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水分的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H在发酵初期呈现下降趋势,从发酵中期开始pH逐渐升高;总酸在丹贝发酵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但各时间段提高率有所不同,在18-22h变化幅度最大,此时也是少孢根霉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在发酵终点总酸含量达2.12gˉ100g-1,,相比其他大豆发酵食品含量偏高;游离氨基氮含量增加与蛋白酶活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发酵初始蛋白酶活力较低,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蛋白酶活力不断升高。游离氨基氮的变化趋势与蛋白酶活变化呈现正相关性,在蛋白酶活较低时,游离氨基氮增长率较低。蛋白酶活力旺盛时,游离氨基氮含量提升显着。对高粱大豆丹贝一般营养成分以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测定,结果表明高粱大豆丹贝的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64.77%、0.83%、11.27%、3.31%、1.24%、18.58%;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测定结果表明,高粱大豆丹贝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为94.90%,相比未发酵高粱大豆及高粱均有显着提高。采用TPA方法对高粱大豆丹贝进行质构评价,结果表明其弹性、凝聚性与大豆丹贝没有明显差别,但硬度较大豆丹贝低,具有更好的咀嚼性。3.高粱大豆丹贝挥发性物质的分析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对高粱大豆丹贝和大豆丹贝发酵前后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研究了发酵对高粱大豆和大豆挥发性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基质发酵对丹贝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丹贝含有18种挥发性化合物,而高粱大豆丹贝中检测出20种挥发性化合物,除了包括大豆丹贝中检测出的挥发性物质外,还检出3-羟基-2-丁酮、反式石竹烯2种特有的挥发性成分。2种丹贝中都含有类似蘑菇香味的1-辛烯-3-酮成分,推测该物质可能形成丹贝的典型香味。4.高粱大豆丹贝抗氧化活性评价通过3种抗氧化评价方法评价高粱大豆丹贝发酵前后样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两种样品均具备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发酵后样品抗氧化能力高于发酵前样品。在样品浓度为4mg/mL时,发酵后样品对于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24.64%;发酵后样品总抗氧化能力提高了8.40%;还原能力提高了约4.5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宁含量在高粱大豆丹贝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单宁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延长不断提高,发酵前单宁含量为0.03g·100g-1,发酵后为0.9g·100g-1提高了近30倍。通过对单宁的生理活性分析得出:高粱中的单宁与高粱大豆丹贝的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浓度越高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越高,达到一定浓度时效果堪比Vc。由此,有理由推测单宁是高粱大豆丹贝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之一。
王琴[3](2012)在《特色杂粮免煮面系列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项目研究内容隶属“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项目范畴,促进吉林省特色杂粮高效利用技术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技术水平及产业化示范工作进程,旨在提升吉林省特色杂粮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的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推广,延长杂粮产业链,带动杂粮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本文重点研究了杂粮免煮面的配方设计研究和进一步的配方优化。从食品营养学、膳食宝塔、应急与救灾食品的特殊营养素需求等基本原理入手,以杂粮杂豆等为主要原料,在分析其营养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各类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借助于线性规划求解功能,最终得到两个系列六种杂粮免煮面的配方求解结果。在配方求解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配方优化,借助单因素实验研究与响应面设计方法,重点设计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特色杂粮免煮面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最后进行杂粮免煮面的膨化生产工艺参数优化,确定了膨化杂粮免煮面产品的工艺流程、生产的操作要点和技术参数。优化得到杂粮免煮面2个系列的最优配方。
徐匆[4](2012)在《高膳食纤维谷物营养粉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小麦、燕麦和荞麦三种谷物的基本成分及挤压膨化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对利用麦麸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进行了优化;以膨化后的小麦粉、燕麦粉、荞麦粉及麦麸可溶性膳食纤维等为主要原料研制高膳食纤维的营养粉。本研究发现,在常规指标中,小麦的淀粉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燕麦的千粒重、可溶性糖含量、粗蛋白及粗脂肪的含量最高;荞麦中还原糖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灰分、粗纤维及膳食纤维的含量最高;燕麦和荞麦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明显高于小麦。小麦中Na的含量最高;燕麦中Ca和K的含量最高;荞麦中Mg和Zn的含量最高;小麦和燕麦中Fe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是显着的高于荞麦,小麦和荞麦中Cu的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是显着高于燕麦。经过挤压膨化之后,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及灰分含量变化不明显。还原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膳食纤维含量在小麦、燕麦和荞麦中均增加;千粒重、淀粉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粗脂肪及粗纤维含量在三种谷物中含量降低。挤压膨化对小麦、燕麦和荞麦中基本矿物元素的含量影响不大。小麦、燕麦和荞麦经挤压膨化后吸水性、水溶性和糊化度都有较大提高。挤压膨化后小麦、燕麦、荞麦的吸水指数分别是挤压膨化前的2.20、2.43、2.78倍;水溶指数分别是挤压膨化前的2.10、1.96和1.53倍;容重膨化前分别是膨化后的4.31、3.16和6.93倍;糊化度分别为膨化前的1.71、1.99和1.85倍,糊化度均超过90%。本文在研究复合酶制剂配比的基础上,确定了复合酶制剂提取小麦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参数,改善麦麸中膳食纤维的品质。复合酶制剂的配比为:纤维素酶用量为0.040g,淀粉酶用量为0.100g,中性蛋白酶用量为0.180g,麦麸可溶性膳食纤维获得最高得率。复合酶制剂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6.8,温度47℃及反应时间1.47h,在此条件下麦麸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最高,可达到12.64%。本文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感官评估,确定了高膳食纤维营养粉的配方:小麦粉35.58g,燕麦粉39.15g,荞麦粉28.70g,可溶性膳食纤维0.09g;在该配方的基础上对营养粉的风味进行优化,营养粉最优风味组合为:脱脂奶粉8%、蔗糖8%。此配方生产的高膳食纤维营养粉冲调性良好,口感香甜柔和,功能因子明确,达到“较喜欢”级别,符合消费者饮用要求。
王丽娟[5](2012)在《杂粮粉的挤压膨化制备及贮藏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制备两种膨化杂粮粉:适合老年人食用的五谷益生粉和适合青少年食用的天然高钙营养谷粉。依据谷物营养互补性与复配技术原理,选择糙米粉、小麦粉、燕麦粉、小米粉、糯玉米粉、黄豆粉、麦麸粉等为膨化杂粮粉的配方原料。在原料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线性规划原理,采用Excel编程,设计出两种膨化杂粮粉配方。五谷益生粉配方为:糙米粉18.00%,小麦粉5.00%,燕麦粉7.00%,小米粉5.00%,糯玉米粉51.88%,黄豆粉5.12%,麦麸粉8.00%,每kg原料混合粉的成本价格为3.51元。天然高钙营养谷粉配方为:糙米粉25.00%、小麦粉11.41%、燕麦粉14.62%、小米粉8.00%、糯玉米粉20.97%、黄豆粉20.00%,每kg原料混合粉的成本价格为4.22元。在配方设计基础上,综合考虑原料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及其在挤压膨化过程中的损失率,确定五谷益生粉中葡萄糖酸亚铁、葡萄糖酸锌、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的添加量分别为27.0、7.5、0.3、0.3、0.3mg/100g;天然高钙营养谷粉中葡萄糖酸亚铁、葡萄糖酸锌、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的添加量分别为15.0、8.0、0.3、0.3、0.4mg/100g。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膨化杂粮粉挤压工艺的正交试验参数范围:物料水分14~20%,螺杆转速110~170r/min,机筒三段加工温度145~175℃,喂料转速15~30r/min。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影响膨化杂粮粉产品品质的因素主次程度为物料水分>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喂料转速;膨化杂粮粉的最佳挤压工艺参数为:物料水分16%,挤压机螺杆转速150r/min,机筒三段温度80-145-165℃,喂料转速20r/min。此时五谷益生粉半成品径向膨化度为3.068,产品的糊化度为97.92%,吸水性指数为436.28%,水溶性指数为26.35%,水分为7.15%,感官综合评分为7.86;天然高钙营养谷粉的半成品径向膨化度为2.606,产品的糊化度为94.39%,吸水性指数为379.66%,水溶性指数为21.29%,水分为7.02%,感官综合评分为7.93。膨化杂粮粉铁元素与锌元素的营养素参考值较高,且含有较高的膳食纤维。五谷益生粉的膳食纤维含量达到国家高膳食纤维食品的规定,天然高钙营养谷粉蛋白质含量高于一般的杂粮膨化食品。膨化杂粮粉与市场同类某品牌产品四种粗粮快饮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强化了铁、锌两种矿物质元素和B族维生素;②未添加任何乳化剂和甜味剂;③平均粒径小,颗粒比表面积较大;④表面粗糙,彼此结合紧密;⑤吸水特性显着优于四种粗粮快饮。产品贮藏过程中,贮藏时间对产品的水分和酸价影响较大,对产品的吸水性指数有一定影响,对产品的水溶性指数影响不大。
林松毅,王琴,刘静波[6](2012)在《特色杂粮杂豆的系列化产品开发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详细地阐述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杂粮杂豆作物的营养价值及其产品研发现状,分析了我国杂粮杂豆食品研发共性问题,并对杂粮杂豆食品研发趋势进行预测。便于人们了解和掌握杂粮杂豆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为研究和开发食用杂粮杂豆产品提供参考。
吴昊[7](2011)在《应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老年杂粮营养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燕麦、荞麦、黑米、高粱、玉米作为原料,应用布拉班德DSE-25型双螺杆挤压机对杂粮粉进行了挤压膨化实验,根据对各种杂粮粉营养成分的分析以及挤压膨化效果,确定了老年杂粮营养餐的原料配方。以挤压腔温度、螺杆转速、进料速度以及原料杂粮的水分含量为因素,以产品的膨化度、糊化度、水溶性指数、感官水平作为指标,确定了老年杂粮营养餐的最佳膨化参数。在微观结构方面,应用菲利浦FEI Sirion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原料以及产品进行观察,比较挤压膨化前后原料和产品在微观结构上的变化、不同挤压膨化参数对产品微观结构的影响,为老年杂粮营养餐的生产提供了依据。本研究通过对原料营养成分的分析以及原料的挤压膨化效果确定了老年杂粮营养餐的最佳配方为:玉米质量分数30%、高粱质量分数10%、荞麦质量分数25%、黑米质量分数10%、燕麦质量分数25%。膨化度和糊化度是挤压膨化产品的两项重要指标,也是影响膨化食品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对谷物杂粮粉进行挤压膨化,探讨挤压膨化参数对产品膨化度和糊化度的影响,确定了产品膨化效果最佳的挤压参数为:物料水分含量16%、机筒温度T2;(五区温度分别为:80℃、90℃、110℃、130℃、165℃);螺杆转速为140r/min;进料速度30r/min。产品膨化度达到4.1。产品糊化效果最好的挤压膨化参数为机筒温度T2;(五区温度分别为:80℃、90℃、110℃、130℃、165℃);物料水分含量18%、螺杆转速为160r/min;进料速度30r/min。产品糊化度达到91%。以产品的水溶性为考察指标,确定了水溶性最佳的挤压参数为:物料含水量为18%,V区温度为175℃,螺杆转速200r/min,进料速度为35r/min。产品的水溶性指数最高,达到33%。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作物料水分含量、挤压腔温度、螺杆转速、进料速度的正交实验,确定加工老年杂粮营养的最佳感官特性操作工艺参数为:螺杆转速180r/min;进料速度30r/min;物料水分含量16%、挤压腔温度T2;(五区温度分别为:80℃、90℃、110℃、130℃、165℃)。对上述实验所确定的4组挤压膨化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菲利浦FEI Sirion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原料以及产品进行观察,可见通过挤压膨化加工,可以将淀粉颗粒破坏后融为一体,产生微小气腔,形成质构均匀,组织化明显的膨化产品。最终确定了老年杂粮营养餐的最佳挤压膨化操作参数为:螺杆转速180r/min;进料速度30r/min;物料水分含量16%、挤压腔温度T2;(五区温度分别为:80℃、90℃、110℃、130℃、165℃)。
周思宇,翟成凯[8](2010)在《几种不同谷物的营养特性及医学功效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谷类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精米、白面一直占据着膳食的主导地位,精密白面口感好,容易消化,但是营养并不是最佳的,反而是那些不起眼的谷物蕴藏了巨大的能量。较多谷物具有的功能性成分在养颜、抗癌、疏通血管、降压降脂、改善血糖水平,提高免疫力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时下提倡的粗粮理念也因为发现了谷物粗粮的潜在价值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谷类主要是指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包括稻米、小麦等及其他杂粮,比如黑(紫)米、红米等有色米种,糙米、荞麦、燕麦、玉米、小米以及菰米等农作物。国内近几年对谷类的研究增多,本文就关于谷物的营养功效做一综述。
张晖,蔡秋声[9](2010)在《谷物β-葡聚糖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该文综述谷物β-葡聚糖结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测定方法、提取纯化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并对谷物β-葡聚糖研究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李玉勤[10](2009)在《杂粮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粮产业发展在粮食安全、改善居民食物结构、农民增收、缓解农村贫困以及提高农用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杂粮在中国分布很广,但分品种主产区相对集中;杂粮种植粗放;全国播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单产提高,但单产水平普遍低于大宗粮食作物。中国杂粮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品种资源和品质优势,具有一定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能力,种植成本收益比相对较高;在一些地方政府扶持政策支持下,在种植比较集中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产业化生产模式。杂粮加工业原料来源丰富,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加工业布局,加工业标准化加强,科技推动作用加大,但是总体上仍然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品种少,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对杂粮营销分析表明,虽然杂粮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消费意识有待唤醒,需求潜力需要挖掘,杂粮产品质量不高,营销措施不力。由于中国生产的杂粮品质、价格具有竞争力,因此出口处于上升态势,但是以原粮出口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对山西省杂粮种植户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户种植目的包括自身消费和市场销售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两方面;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杂粮销售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较小,农户种植意愿偏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5种影响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粮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难易程度对农户种植意愿影响显着;政府支持政策对农户杂粮经营行为的制度激励明显;耕地地形条件越有利对生产的正向影响越大;种植成本越低则农户的种植意愿越高;耕作倒茬需要对农户杂粮种植意愿有正向影响。对城市消费者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的Logistic分析表明,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消费杂粮的概率在增加;年龄越大的人越愿意消费杂粮;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比较高,价格高低与购买意愿成正比;消费者对杂粮营养价值判断与购买杂粮的意愿成正比;消费者越看重口感则购买意愿越低;加强促销手段能使消费者购买意愿强化;杂粮的易取得性影响着人们的杂粮消费。各阶层消费者杂粮消费收入弹性均大于1则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杂粮消费将呈现增加趋势。基于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品种老化、种植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开发与营销力度不够;科研与推广水平偏低,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滞后;对杂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市场营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二、大豆燕麦老年保健谷物快餐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燕麦老年保健谷物快餐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一)田野调查 |
(二)民族志书写 |
(三)文献研究 |
(四)创新点 |
(五)论文框架结构 |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
一 青稞(???)之名 |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
一 青作农耕 |
二 秋收与储藏 |
三 青作农耕工具 |
四 青作农耕仪式 |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
一 “硪塔”(?)——炒与磨 |
二 糌粑种类 |
三 糌粑的食用 |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
第二节 糌粑“伴侣” |
一 酥油奶渣酸奶 |
二 茶与酒 |
三 蕨麻与糖 |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
第三节 共食 |
一 时间与空间 |
二 “好吃”还是“好想” |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
一 器具分类 |
二 象征特点 |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
一 饮食与礼仪 |
二 饮食禁忌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
三 祭品及其象征 |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
一 “桑什糌”(?) |
二 “切”(?) |
三 “朵玛”(?) |
四 “协玛”(?) |
五“夏卓”(?) |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
一 “苏”(?) |
二 “栗”(?) |
三 “朵”(?) |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
一“鲁卓”(?) |
二 “鲁朵”(?) |
三 “塔鲁”(?) |
第五节 加持食物 |
一 尼其(?) |
二 “撮则”(?) |
三 “希喇”(?)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
一 饮食行为 |
二 饮食观念 |
三 烹饪方式 |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
一 主食变辅食 |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第五节 小结 |
结论 |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添加谷物的新型丹贝研发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丹贝的起源与发展 |
1.1 前言 |
1.2 丹贝发酵的微生物学研究 |
1.3 丹贝的生产工艺研究 |
1.4 丹贝的种类 |
2 丹贝的的营养与功能 |
2.1 丹贝的营养价值 |
2.2 丹贝发酵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
2.3 丹贝的功能性 |
3 丹贝的安全性评价与开发应用 |
3.1 丹贝的安全性评价 |
3.2 丹贝的开发应用 |
4 高粱的的营养特性及利用现状 |
4.1 高粱的营养特性 |
4.2 国内外高粱食品的加工现状 |
5 本课题研究概述 |
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及意义 |
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添加谷物选择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添加谷物的筛选与适合谷豆配比的确定 |
2.2 高粱大豆丹贝发酵条件的优化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梁大豆丹贝发酵过程中的主成分变化及其营养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粱大豆丹贝发酵过程中的主成分变化 |
2.2 高粱大豆丹贝的营养与质构评价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粱大豆丹贝挥发性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粱大豆丹贝特征性挥发成分分析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高粱大豆丹贝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粱大豆丹贝的抗氧化能力 |
2.2 高粱大豆丹贝发酵过程中单宁含量变化及其与抗氧化活性增强的可能关系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致谢 |
(3)特色杂粮免煮面系列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杂粮的概述 |
1.2 杂粮面的概述 |
第2章 杂粮免煮面的配方设计研究 |
2.1 杂粮免煮面配方设计理念 |
2.2 杂粮免煮面配方设计方法 |
2.3 系列产品配方设计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2个系列杂粮免煮面配方 |
3.1 材料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杂粮免煮面的膨化生产工艺参数优化 |
4.1 材料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参与科研及公开发表论文 |
一、参与科研情况 |
二、授权专利 |
三、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4)高膳食纤维谷物营养粉制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小麦、燕麦和荞麦的基本情况概述 |
1.1 小麦 |
1.2 燕麦 |
1.3 荞麦 |
2 挤压膨化技术概述 |
2.1 挤压膨化技术的原理 |
2.2 挤压膨化技术对物料组分的影响 |
2.2.1 挤压膨化技术对淀粉的影响 |
2.2.2 挤压膨化技术对蛋白质的影响 |
2.2.3 挤压膨化技术对脂肪的影响 |
2.2.4 挤压膨化技术对纤维素的影响 |
2.2.5 挤压膨化技术对维生素的影响 |
2.2.6 挤压膨化技术对风味物质的影响 |
3 膳食纤维概述 |
3.1 膳食纤维分类 |
3.2 膳食纤维来源 |
3.3 膳食纤维特性 |
3.3.1 持水、持油能力 |
3.3.2 结合和交换金属离子 |
3.3.3 被肠道微生物利用 |
3.3.4 螯合有机化合物 |
3.4 膳食纤维生理功能 |
3.4.1 控制体重 |
3.4.2 防治便秘 |
3.4.3 防治结肠癌 |
3.4.4 防治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动脉硬化 |
3.4.5 清除自由基、抗氧化 |
3.4.6 清除外源有害物 |
3.4.7 其他功能 |
4 小麦麸皮 |
4.1 小麦麸皮结构 |
4.2 小麦麸皮组成成分 |
4.3 小麦麸皮开发利用现状 |
4.3.1 制备膳食纤维 |
4.3.2 制备功能性低聚糖 |
4.3.3 制备生物活性肽 |
4.3.4 制备其他产品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5.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挤压膨化对小麦、燕麦和荞麦物质组成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样品处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1 常规指标测定 |
1.5.2 膳食纤维 |
1.5.5 理化性质测定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挤压膨化对小麦、燕麦和荞麦物质组成的影响 |
2.2 挤压膨化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
2.2.1 挤压膨化对吸水指数和水溶指数的影响 |
2.2.2 挤压膨化对小麦、燕麦和荞麦容重的影响 |
2.2.3 挤压膨化对小麦、燕麦和荞麦糊化度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麦麸膳食纤维提取工艺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设计 |
1.4.1 复合酶制剂设计 |
1.4.2 复合酶制剂Box-Behnken响应曲面设计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1 常规指标测定 |
1.5.2 膳食纤维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麦麸中主要成分含量 |
2.2 复合酶制剂配比确定 |
2.2.1 纤维素酶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2.2 淀粉酶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2.3 中性蛋白酶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2.4 复合酶制剂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3 复合酶制剂反应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
2.3.1 模型建立和分析 |
2.3.2 模型优化和验证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麦麸膳食纤维谷物营养粉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材处理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试验设计 |
1.5.1 配料组成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
1.5.2 响应面试验设计 |
1.6 指标测定与方法 |
1.6.1 粘度 |
1.6.2 营养成分 |
1.6.3 热量计算 |
1.6.4 微生物 |
1.6.5 模糊综合评价 |
1.6.6 感官质量评价 |
1.7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膳食纤维营养粉配方的确定 |
2.1.1 小麦粉含量对高膳食纤维营养粉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2 燕麦粉含量对高膳食纤维营养粉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3 荞麦粉含量对高膳食纤维营养粉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4 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对高膳食纤维营养粉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5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2.2 高膳食纤维营养粉风味优化 |
2.3 高膳食纤维营养粉模糊综合评价 |
2.4 高膳食纤维营养粉冲调粘度 |
2.5 高膳食纤维营养粉品质指标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5)杂粮粉的挤压膨化制备及贮藏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1.1 杂粮的营养价值及应用 |
1.1.2 杂粮加工技术研究概况 |
1.1.3 杂粮的挤压加工 |
1.2 立题的背景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膨化杂粮粉的配方设计研究 |
1.3.2 膨化杂粮粉的挤压工艺研究 |
1.3.3 膨化杂粮粉的产品比对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第二章 膨化杂粮粉的配方设计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1.4 分析方法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原料的选择与分析 |
2.2.2 膨化杂粮粉的配方设计 |
2.2.3 膨化杂粮粉的营养素强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膨化杂粮粉的挤压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分析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挤压工艺参数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3.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品的比对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分析方法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产品的理化指标与营养价值 |
4.2.2 产品的对比 |
4.2.3 产品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1.1 膨化杂粮粉的配方设计研究 |
5.1.2 膨化杂粮粉的挤压工艺研究 |
5.1.3 产品的比对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特色杂粮杂豆的系列化产品开发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杂粮杂豆的生产加工现状 |
2 杂粮产品研发的现状分析 |
2.1 荞麦 |
2.1.1 荞麦普通食品开发 |
2.1.2 荞麦健康食品开发 |
2.1.3 荞麦功能因子开发 |
2.2 燕麦 |
2.2.1 燕麦普通食品开发 |
2.2.2 燕麦健康食品开发 |
2.2.3 燕麦功能因子开发 |
2.3 薏米 |
2.3.1 薏米普通食品开发 |
2.3.2 薏米健康食品开发 |
2.3.3 薏米功能因子开发 |
2.4 高粱 |
2.4.1 高粱普通食品开发 |
2.4.2 高粱健康食品开发 |
2.4.3 高粱功能因子开发 |
2.5 糜子 |
2.5.1 糜子普通食品开发 |
2.5.2 糜子健康食品开发 |
2.5.3 糜子功能因子开发 |
2.6 谷子 |
2.6.1 谷子普通食品开发 |
2.6.2 谷子健康食品开发 |
2.6.3 谷子功能因子开发 |
2.7 大麦 |
2.7.1 大麦普通食品开发 |
2.7.2 大麦健康食品开发 |
2.7.3 大麦功能因子开发 |
3 杂豆产品研发的现状分析 |
3.1 蚕豆 |
3.1.1 蚕豆普通食品开发 |
3.1.2 蚕豆健康食品开发 |
3.1.3 蚕豆功能因子开发 |
3.2 绿豆 |
3.2.1 绿豆普通食品开发 |
3.2.2 绿豆健康食品开发 |
3.2.3 绿豆功能因子开发 |
3.3 红小豆 |
3.3.1 红小豆普通食品开发 |
3.3.2 红小豆健康食品开发 |
3.3.3 红小豆功能因子开发 |
4 我国杂粮杂豆食品研发共性问题分析 |
4.1 杂粮杂豆食品深加工的欠缺 |
4.2 杂粮杂豆食品开发中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缺乏 |
(7)应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老年杂粮营养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挤压膨化设备的发展 |
1.2.1 单螺杆挤压机 |
1.2.2 螺杆挤压机 |
1.3 挤压膨化在谷物杂粮加工中的应用 |
1.4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1.4.2 国内研究状况 |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5.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2 老年杂粮营养餐的配方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分析方法 |
2.3 单一原料的挤压膨化效果 |
2.4 挤压膨化老年营养餐配方的确定 |
2.4.1 老年营养餐几种主要原料的营养成分分析 |
2.4.2 营养成分的计算和营养餐配方的初步确定 |
2.5 老年杂粮营养餐配方的分析 |
2.5.1 各个配方的营养情况研究 |
2.5.2 各个配方的挤压膨化效果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3 老年杂粮营养餐操作参数对产品特性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分析方法 |
3.3 挤压操作参数的单因素试验 |
3.3.1 物料含水量对产品膨化度和糊化度的影响 |
3.3.2 挤压腔温度对产品膨化度及糊化度的影响 |
3.3.3 螺杆转速对产品膨化度及糊化度的影响 |
3.3.4 进料速度对产品膨化度及糊化度的影响 |
3.4 膨化度和糊化度挤压操作最佳参数的确定 |
3.4.1 挤压参数对膨化度的影响正交试验 |
3.4.2 挤压参数对糊化度的影响正交试验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挤压参数对产品水溶性、吸水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2 实验分析方法 |
4.3 挤压参数对产品WSI和WAI的影响 |
4.3.1 物料水分含量对产品(WSI)和(WAI)的影响 |
4.3.2 挤压腔温度对产品WSI和WAI的影响 |
4.3.3 螺杆转速对产品WSI和WAI的影响 |
4.3.4 进料速度对产品WSI和WAI的影响 |
4.3.5 挤压参数对产品的水溶性指数影响正交试验 |
4.4 讨论 |
4.4.1 蛋白质在挤压过程中的变化 |
4.4.2 淀粉在挤压膨化过程中的变化 |
4.4.3 脂肪在挤压膨化过程中的变化 |
4.4.4 膳食纤维在挤压过程中的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产品的感官评价和挤压工艺的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2.2 感官评定方法 |
5.3 老年杂粮营养餐感官评定单因素试验 |
5.3.1 原料水分含量对老年杂粮营养餐感官特性的影响 |
5.3.2 挤压腔温度对老年杂粮营养餐感官特性的影响 |
5.3.3 螺杆转速对老年杂粮营养餐感官特性的影响 |
5.3.4 进料速度对老年杂粮营养餐感官特性的影响 |
5.4 感官评价的正交试验 |
5.4.1 实验设计 |
5.4.2 实验结果 |
5.5 老年杂粮营养餐挤压参数的优化 |
5.5.1 各项挤压工艺的比较 |
5.5.2 产品的挤压效果分析 |
5.5.3 产品的质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谷物β-葡聚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谷物β-葡聚糖组成与结构 |
2 谷物β-葡聚糖理化性质 |
2.1 粘度 |
2.2 乳化性 |
2.3 流变特性 |
3 谷物β-葡聚糖生理功能 |
3.1 增强免疫力 |
3.2 降胆固醇、降血脂、防心血管疾病 |
3.3 降血糖, 防糖尿病 |
3.4 润肠通便, 防肠癌 |
3.5 抗营养性 |
4 谷物β-葡聚糖制备 |
5 β-葡聚糖检测方法 |
5.1 流动注射 (FIA) 荧光法 |
5.2 酶法 |
5.3 刚果红法 |
6 谷物β-葡聚糖安全摄入量 |
7 谷物β-葡聚糖应用 |
7.1 食品工业 |
7.1.1 焙烤食品 |
7.1.2 低热量脂肪替代品 |
7.1.3 肉类制品 |
7.1.4 乳制品 |
7.2 化妆品业 |
7.3 高纯度谷物β–葡聚糖制品 |
(10)杂粮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杂粮概念界定 |
1.2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目标 |
1.2.1 研究背景 |
1.2.2 选题意义 |
1.2.3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 杂粮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1.6 研究理论基础 |
1.6.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1.6.2 区域分工理论 |
1.6.3 发展阶段理论 |
第二章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
2.1 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2.1.1 充分认识杂粮在改善膳食结构中的作用 |
2.1.2 杂粮作物在旱作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
2.1.3 杂粮作物具有高效利用土地的特点 |
2.1.4 杂粮是粮食增产的潜力之一 |
2.1.5 杂粮是投入低、产出高的高效作物 |
2.1.6 杂粮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
2.1.7 杂粮对畜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2.1.8 杂粮在发展区域经济与缓解贫困中的重要作用 |
2.2 中国粮食发展概况 |
2.2.1 世界粮食危机 |
2.2.2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
2.3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 |
2.3.1 世界杂粮生产概况 |
2.3.2 中国杂粮种植业发展概况 |
2.3.3 中国杂粮加工业发展概况 |
2.3.4 中国杂粮消费情况 |
2.3.5 杂粮出口情况 |
2.3.6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新形势 |
2.4 谷子发展情况 |
2.4.1 谷子起源于中国 |
2.4.2 谷子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
2.4.3 中国谷子种植情况 |
2.4.4 谷子消费情况 |
2.4.5 谷子出口情况 |
2.4.6 谷子科研情况 |
2.4.7 谷子发展趋势 |
2.4.8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判断 |
2.5 杂粮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
2.5.1 杂粮品种退化老化,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质量不稳定,产量低而不稳定 |
2.5.2 杂粮产业体系不健全 |
2.5.3 杂粮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问题较多 |
2.5.4 杂粮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低 |
2.5.5 杂粮标准化建设滞后 |
2.5.6 对杂粮的认识有待提高 |
2.5.7 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
2.5.8 缺乏政策支持 |
2.5.9 对杂粮文化研究不够 |
第三章 山西省杂粮种植业发展 |
3.1 山西省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
3.1.1 山西省具有杂粮生产的地理环境优势 |
3.1.2 山西省杂粮生产总体情况 |
3.1.3 山西省杂粮种植布局 |
3.1.4 山西省杂粮发展的有利条件 |
3.1.5 杂粮产业化发展取得进展 |
3.1.6 杂粮发展模式 |
3.1.7 杂粮生产案例 |
3.2 山西省谷子生产发展 |
3.2.1 谷子生产总体情况 |
3.2.2 谷子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
3.2.3 谷子区划 |
第四章 谷子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 |
4.1 研究基础 |
4.1.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
4.1.2 农户种粮行为 |
4.2 样本选择情况及调查内容 |
4.2.1 样本分布特征 |
4.2.2 样本户的主要调查内容 |
4.2.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的统计分析 |
4.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3.1 理论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变量选取 |
4.3.4 回归分析 |
4.4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杂粮加工业发展 |
5.1 杂粮加工业的现状 |
5.1.1 杂粮加工业的原料来源丰富 |
5.1.2 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生产加工模式 |
5.1.3 杂粮加工业的标准化和科技特征有所加强 |
5.1.4 杂粮加工仍以初加工为主 |
5.1.5 酒酿造业加工程度较深 |
5.2 杂粮加工产业链带动效益 |
5.3 案例分析 |
5.3.1 特色农业与现代化经营相结合 |
5.3.2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
5.3.3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 |
5.3.4 “质量兴企,品牌运作”的发展战略 |
5.4 杂粮加工业发展方向 |
5.4.1 大力提高杂粮加工水平 |
5.4.2 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应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建设 |
5.4.3 突破性发展杂粮精深加工工业,提高杂粮产品的附加价值,延伸杂粮产业链条 |
第六章 消费者杂粮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杂粮市场发展前景与困境分析 |
6.1.1 杂粮产业是前景诱人的朝阳产业 |
6.1.2 杂粮市场拓展的困境 |
6.2 消费者问卷调查过程和样本情况 |
6.3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和态度 |
6.3.1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 |
6.3.2 消费者对杂粮的态度 |
6.4 消费者对于杂粮的消费和购买行为 |
6.4.1 消费者杂粮的消费行为 |
6.4.2 消费者杂粮购买行为 |
6.5 消费者对杂粮的购买意愿及主要影响因素 |
6.5.1 影响消费者购买杂粮的因素 |
6.5.2 消费者杂粮消费的收入弹性 |
6.6 研究结论与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
6.6.1 研究结论 |
6.6.2 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
7.2.1 致力于品种创新 |
7.2.2 挖掘杂粮种植业潜力 |
7.2.3 把握加工业发展趋势 |
7.2.4 深化市场开发 |
7.3 促进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3.1 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
7.3.2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
7.3.3 加强产业增进工作 |
7.3.4 加强市场营销 |
7.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7.3.6 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大豆燕麦老年保健谷物快餐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2]添加谷物的新型丹贝研发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D]. 丁一.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3]特色杂粮免煮面系列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王琴. 吉林大学, 2012(10)
- [4]高膳食纤维谷物营养粉制备关键技术研究[D]. 徐匆.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5]杂粮粉的挤压膨化制备及贮藏稳定性研究[D]. 王丽娟.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6]特色杂粮杂豆的系列化产品开发现状分析[J]. 林松毅,王琴,刘静波. 食品工业科技, 2012(10)
- [7]应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老年杂粮营养餐的研究[D]. 吴昊.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1(05)
- [8]几种不同谷物的营养特性及医学功效研究进展[A]. 周思宇,翟成凯.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0
- [9]谷物β-葡聚糖研究进展[J]. 张晖,蔡秋声. 粮食与油脂, 2010(05)
- [10]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 李玉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