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科技的驱动作用,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炜成[1](2020)在《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岭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古代劳动者们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片土地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农业基础。建国以来,在和平的经济建设环境下,人们又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现代农业建设,增城区即是广州现代农业的先行地,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我国开展“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中管理,聚合现代生产要素,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具体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解决农民就业、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生态平衡理论以及农业产业化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进行相关研究。本文目的在于为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因而将在分析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其他地区不同形式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状况,对增城区的困境与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增城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可以通过整合该地区各种要素的形式,挖掘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集聚效应,为传统农业输入现代技术与管理思想的新鲜血液,给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力。这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前提要求。增城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广州市作为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科学的管理与行政的支持必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活力,成为示范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国内其他从业者和政府提供宝贵的模式借鉴与管理经验。发现增城区具有与生俱来的农业优良传统和基础,广州增城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个,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先行探索,通过了解目前这三个产业园的发展状况,和横向对比国内外其他相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为增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更好的发挥新型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农村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广州增城农村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我省现代化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农村脱贫致富提供政策建议。
赵佳渝[2](2019)在《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是万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借鉴同类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改进提高。但目前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的调查研究仍然明显滞后,本文就是对这一任务的尝试。本文对万州区三个不同地点的农村民营经济进行走访调研,包括万州区甘宁镇镇民营经济发展、万州区羴农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万州区古红桔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以下几点: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投入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紧密;用工难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融资难依然存在;政府政策不完善;农产品产业链不完善;尚未形成高价值的区域品牌。在认识到万州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后,本文对秀山县梅江镇兴隆坳村、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武隆区白马镇铁佛村等三个地区的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案例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以及取得成效进行了概述,并对不同案例进行总结,以资借鉴解决万州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提高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以科技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普及机械化农具与培育新型农民来解决用工难问题;拓展融资渠道;完善政府政策;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培育高价值的区域品牌。由此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万州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政策条件和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这几个方面大概介绍了研究对象的现状。第三部分采取了万州区三个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第四部分通过第三部分的案例,总结出一些万州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列举了重庆市其他地区的三个具有一定可借鉴性的案例并进行总结。第六部分针对万州区民营经济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冰娜[3](2019)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困境及出路 ——以包头市九原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焦点。在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报告中连续十几年来都提到了农业问题,例如在2013年的党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在农村经营体系上进行创新,构建四化经营体系,即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和集约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促进乡村发展就需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产业体系的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将质量和绿色作为主要的突破口,促进农村振兴和产业兴盛,从而构建生产、经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历次的中央文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创新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非常重要。本文作者首先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业经营的方式、组织、主体、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而后对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从金融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农村经营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金融学分析,并且以包头市九原区为例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农业金融服务缺位、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等阻碍,提出了拉动融资、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创新等措施,从而取得了与理论分析较为一致的实证分析结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五点建议,首先,守住底线,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其次,抓住关键,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再次,勇于创新,促进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第四,改善主体,促使农业生产的服务化和经营化;第五,拉动融资,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创新。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4](2017)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宁政发[2017]2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3月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5](2014)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人全球性配置新阶段,发展农业不能光走传统发展道路,必须开拓与全球农业市场衔接、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实现内外农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外向型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新路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党和国家以及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农业是新疆最具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经济的增长势头迅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新疆农产品具有相当可观的出口潜力,然而,新疆仍处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创业阶段,新的挑战和发展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将新疆的农产品从产量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是目前我区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新疆外向型农业为研究对象,采取比较优势法、典型调查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基础理论——现状分析——对策提出”的研究思路,在对外向型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理论依据进行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实践,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探讨,通过SWOT分析,初步认识现阶段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比较优势和影响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从统筹和创新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及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相应对策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6](2012)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宁政发[2012]57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胡艳丽[7](2012)在《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进入“十二五”以来,新疆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新阶段,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是新疆扶贫的现实要求。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拓展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必将助推新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新疆扶贫工作面临的是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的普遍性及绝对性极端贫困,而现在面对的是以收入不平衡为特点的转型性贫困。2011年12月,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标准为2300元,新疆的扶贫标准与全国测定的平均值一致,也大幅度提高了标准。符合扶贫标准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达到329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31%。农村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山区成为新疆扶贫攻坚主战场。当前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以及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缓和贫困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与农村低收入人口之间巨大矛盾的根本路径之一。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载体,综合运用科技、推广、教育等多种手段,有望使新疆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束缚,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本论文以新疆扶贫开发的现实、科技创新、市场化为基本背景,以有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的和谐为价值取向,在充分考虑农业科技特性和农业技术创新内在要求的基础上,以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村教育作为研究重点,运用相关理论和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新疆科技扶贫与典型扶贫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证分析,探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在减少新疆农村贫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学术建议和政策建议。本论文由八个章节构成。第1章:首先提出问题,引出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扶贫的需要,然后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等。第2章:主要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包括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及构成要素的研究。第3章:主要阐释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和理论。首先从农业科技创新概念的提出及特点出发,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相关内容做了简要论述,并详细介绍了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第4章:主要分析新疆农村贫困的现状以及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新疆扶贫开发主要的创新模式、新疆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做了较为详实的研究分析,为深入探索新疆科技扶农、科技富农的发展道路提供依据。第5章:介绍建国以来新疆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新疆科技兴新战略,并对新疆科技资金投入与科研条件、科技机构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第6章:回顾新疆科技扶贫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实证分析科技示范乡工程及扶贫龙头企业案例,并对新疆农村科技扶贫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第7章:深入分析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疆农业科技创新在减贫中存在的不足和不完善进行阐释,为政策研究提供有效的视角。第8章:提出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进而减少新疆农村贫困的有效途径。即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和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总而言之,面对严峻的扶贫任务,本论文在新疆全面实施创新型战略的背景下,以农业科技创新为视角探索了新时期扶贫开发中科技创新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构建以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的有机体,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管理,增强新疆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农村的减贫脱贫,促进新疆更好地实现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并推进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及跨越式发展,最终达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王玲[8](2012)在《广元市利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就农业产业化经营而言,全国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和利州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经营企业化;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组织化。本文在对我区金洞等有关乡镇就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了初步探讨。
陈世伟[9](2011)在《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研究 ——基于浙江镇海乡村社区的实证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也是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基础。现存的农民与集体、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农村土地权属关系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上,每一次土地分配及产权归属的重大变化,最终都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变化。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乡村社区为对象,考察土地流转与村社治理的关联,认为土地流转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村社会由相对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村庄的地域边界、人口边界、经济边界、组织边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立在土地集体产权和户籍身份基础上的村民自治运行环境逐步瓦解,居民对村委会等传统组织的认同感下降,关系纽带日益松弛,所有这些都对村社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村社治理从“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转型。第一章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实践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在不断扩大、强化和稳定农民的土地产权,土地政策主要围绕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允许土地流转展开。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以后,进一步强调保障并扩大土地流转,农地流转更加迅速和普遍。本章首先梳理了我国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和实践历程,概括并评析几种土地流转的代表性模式,然后重点考察不同时期镇海的土地流转情况,最后对几个重点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第二章考察土地流转与社区经济结构变迁。重点考察土地流转对社区技术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的影响,认为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这个过程中,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第三章对土地流转与社区社会结构转型进行考察。土地流转和人员流动使传统相对封闭的城乡二元社会走向城乡一体化。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农村社区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就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等子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四章对土地流转与社区组织体系进行分析。适应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的需要,镇海把构建具有农村社区化特色的组织网络作为重点和切入点,在传统的“三驾马车”之外建立了新兴的融合性社会组织。新兴组织的出现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主政给村社治理增添了新的变量,改变了社区的权力结构。第五章对土地流转与社区服务体系进行考察。镇海推行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在社区这个平台,国家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服务、国家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实现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通过合理划定社区规模、搭建服务平台、建设社工队伍、构建服务机制,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社区自助互助服务和自愿者服务、市场商业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村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在实践运作中,镇海创造性的形成了“81890”服务模式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区运作、社会参与、需求导向的基层合作治理社会公共服务的新模式。第六章考察土地流转对社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利益冲突加剧,引发的纠纷也逐渐增多,对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究其因,主要是因为土地规则是不确定的,或者说规则是被不断“选择性执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种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保持足够的警惕。第七章对土地流转与村社治理变迁的机制机理进行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解释土地制度、产权流动与村治变迁的机制机理;二是认为土地流转和人口流动使村庄的地域边界、人口边界、产权边界、组织边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边界开放与社会边界封闭存在冲突与共生的关系;三是从共产党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变化和调整来考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揭示乡村土地政治的本质。最后是结论和展望,认为随着人地流动的加剧,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户籍身份基础上的村民自治无法满足居民的民主诉求和民生需要,为此,需要建构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村社治理模式。作为未来可能的新型乡村治理形式,农村社区“居民自治”是新时期村民自治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政权整合乡村社会的平台和载体。要推动村社治理从“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顺利转型,就要在尊重居民自身需求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着力在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社分离上下功夫。
袁玉婷,杨雪莲,王晋雄,次仁白珍[10](2010)在《西藏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问题浅谈》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概述了农业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性,通过阐述西藏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现状以及在西藏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作用,针对西藏目前实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进一步表明在西藏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深远意义。
二、充分发挥科技的驱动作用,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发挥科技的驱动作用,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现代农业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2.1.3 现代农业产业园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聚集理论 |
2.2.2 生态平衡理论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3 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状况 |
3.1 发展现状 |
3.1.1 发展概况 |
3.1.2 品牌建设 |
3.1.3 主要在建项目 |
3.2 发展基础 |
3.2.1 区位交通 |
3.2.2 气候条件 |
3.2.3 农业基础 |
3.2.4 社会经济 |
3.3 发展布局 |
3.3.1 现代种养区 |
3.3.2 加工物流区 |
3.3.3 休闲农业区 |
3.3.4 科技研发区 |
3.3.5 双创孵化区 |
3.4 发展特色 |
3.4.1 扶优扶强 |
3.4.2 全产业链推进 |
3.4.3 科技先行 |
4 案例分析 |
4.1 广州市正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4.1.1 发展状况 |
4.1.2 发展特点 |
4.2 广州友粮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
4.2.1 发展状况 |
4.2.2 发展特色 |
4.3 小结 |
5 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品种品牌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
5.2 产品生产、加工、科研、营销全产业链开发程度建设不明显 |
5.3 品牌培育及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够高 |
5.4 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不明显 |
5.5 园区内实施主体对联农带农机制作用不突出 |
6 国内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 |
6.1 德国生态农业园区 |
6.2 美国家庭农场科技主导型园区 |
6.3 上海浦东孙桥镇现代农业园区 |
6.4 小结 |
7 增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加强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建设 |
7.2 发展壮大区域农产品品牌全产业链生产体系 |
7.3 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
7.4 加强农村土地新模式合作建设 |
7.5 构建和完善联农助农的体制机制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2)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演变 |
二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就 |
三 我国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四 我国一些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 民营企业的定义 |
二 民营企业的特征 |
第一章 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背景及基本情况 |
第一节 万州区概况 |
一 自然条件 |
二 社会经济条件 |
第二节 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一 经营主体初具规模 |
二 品牌创建初见成效 |
三 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
四 利益联接机制初步建立 |
第二章 万州区民营经济发展案例及总结 |
第一节 甘宁镇农村民营经济案例 |
一 基本情况 |
二 主要成效 |
三 存在问题 |
第二节 万州区羴农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案例 |
一 基本情况 |
二 主要成效 |
三 存在问题 |
第三节 万州区古红桔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案例 |
一 基本情况 |
二 主要成效 |
三 存在问题 |
第四节 案例总结 |
第三章 万州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
第二节 科技投入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
第三节 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紧密 |
第四节 用工难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 |
第五节 融资难依然存在 |
第六节 政府政策不完善 |
第七节 农产品产业链不完善 |
第八节 尚未形成高价值的区域品牌 |
第四章 其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可借鉴案例及总结 |
第一节 秀山县梅江镇兴隆坳村发展股份制经济案例 |
一 主要做法 |
二 主要成效 |
第二节 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股份制经济改革发展案例 |
一 主要做法 |
二 取得成效 |
第三节 武隆区白马镇铁佛村股份制经济发展案例 |
一 主要做法 |
二 取得成效 |
第四节 案例总结 |
第五章 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建议 |
第一节 提高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 |
第二节 以科技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 |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
第四节 通过普及机械化农具与培育新型农民来解决用工难问题 |
第五节 拓展融资渠道 |
第六节 完善政府政策 |
第七节 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 |
第八节 培育高价值的区域品牌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困境及出路 ——以包头市九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结构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
1.3.1 研究重点、难点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农业经营主体研究 |
2.1.1 单主体论 |
2.1.2 多主体论 |
2.2 农业经营方式研究 |
2.3 农业经营组织研究 |
2.4 农业经营体制研究 |
2.5 简要评述 |
3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和基本特征 |
3.1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 |
3.1.1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时期 |
3.1.2 人民公社时期 |
3.1.3 改革开放时期 |
3.2 我国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特征 |
3.3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学分析 |
3.3.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分析 |
3.3.2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支持分析 |
3.4 我国农村现行基本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 |
3.4.1 家庭承包经营很难实现“长期稳定” |
3.4.2 集体经营层次很难达成“统”的目标 |
3.4.3 农村土地利用零散,农业生产力增速缓慢 |
4 九原区农业经营体制的发展困境及创新的关键环节 |
4.1 九原区历史沿革 |
4.2 九原区农业经营体制面临的发展困境 |
4.2.1 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者老龄化严重 |
4.2.2 务农机会成本增加,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 |
4.2.3 土地制度障碍凸显,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乏力 |
4.2.4 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作用发挥不充分 |
4.2.5 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带动发展能力不强 |
4.2.6 农业金融服务缺位,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 |
4.3 九原区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关键环节 |
4.3.1 以加快土地流转为根本 |
4.3.2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体 |
4.3.3 以创新农业合作社模式为驱动 |
4.3.4 以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为载体 |
4.3.5 以创新融资模式为拉动 |
5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总结和展望 |
5.1 守住底线,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
5.2 抓住关键,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
5.3 勇于创新,促进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
5.4 改善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的服务化和经营化 |
5.5 拉动融资,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创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有关新疆外向型农业的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基本结构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外向型农业概述 |
2.1 外向型农业的含义 |
2.2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
2.3 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
2.4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 |
3.1.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1.1.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
3.1.1.2 农业利用外资 |
3.1.1.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
3.1.2 兄弟省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 |
3.1.3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
3.1.3.1 有利条件 |
3.1.3.2 存在的问题 |
3.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 |
3.2.1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2.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4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发展条件和现状分析 |
4.1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 |
4.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条件 |
4.2.1 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显着 |
4.2.2 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 |
4.2.3 人文基础良好,区域经济往来顺畅 |
4.2.4 口岸农产品出口便利化,上合组织有效推动出口 |
4.2.5 多层面政策扶持,有效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
4.2.6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逐步提高,科技兴农工作成效显着 |
4.2.7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
4.3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
4.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
4.3.2 农业利用外资 |
4.3.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
第5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
5.1 SWOT 分析基本原理 |
5.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
第6章 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
6.1 大力培育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与绿色生产示范区 |
6.2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调整出口结构 |
6.3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
6.4 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口农产品强势品牌 |
6.5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外向型农业组织化程度 |
6.6 完善外向型农业政策引导机制,加强农产品出口物流业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7)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提出问题 |
1.1.1 科学技术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
1.1.2 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手段 |
1.1.3 科技创新是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1.1.4 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需要 |
1.1.5 现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局限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特点与可能创新点 |
注释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扶贫开发理论 |
2.1.2 农业科技创新理论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
2.2.2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注释 |
3 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
3.1 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
3.1.1 科技创新的相关概念 |
3.1.2 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及特点 |
3.1.3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3.2 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
3.2.1 经济增长理论 |
3.2.2 熊彼特创新理论 |
3.2.3 技术创新理论 |
3.2.4 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 |
3.2.5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3.2.6 农户行为改变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注释 |
4 新疆农村的贫困状况与扶贫开发 |
4.1 新疆农村贫困县的分布概况 |
4.1.1 新疆贫困人口 |
4.1.2 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指标 |
4.2 新疆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 |
4.2.1 生态性 |
4.2.2 资源性 |
4.2.3 区域性 |
4.2.4 边境性 |
4.2.5 民族性 |
4.2.6 制度性 |
4.2.7 文化性 |
4.2.8 复杂性 |
4.3 新疆农村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 |
4.3.1 生态环境脆弱 |
4.3.2 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
4.3.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4.3.4 农业产业结构低度化 |
4.3.5 经济依附性强,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
4.4 新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思考 |
4.4.1 新疆扶贫开发的重要地位及其时代意义 |
4.4.2 新疆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4.5 新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回顾 |
4.5.1 1978-1993 年扶贫开发阶段 |
4.5.2 1994-2000 年“八七”扶贫开发阶段 |
4.5.3 2001-2010 年全面实施十年扶贫开发纲要阶段 |
4.6 新疆扶贫开发主要的创新模式 |
4.6.1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 |
4.6.2 民生工程建设扶贫模式 |
4.6.3 边境扶贫试点探索模式 |
4.6.4 科技教育扶贫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1 赵国明 |
5 新疆农业科技发展状况及分析 |
5.1 新疆农业科技发展阶段 |
5.1.1 初创时期(1949 年~1954 年) |
5.1.2 成长时期(1955 年~1976 年) |
5.1.3 科技恢复及科技体制改革时期(1977 年~1990 年) |
5.1.4 实施“科技兴新”战略及发展时期(1991 至今) |
5.2 新疆科技兴新战略的实施 |
5.2.1 科技兴农情况 |
5.2.2 县市区科技副职和科技特派员活动 |
5.2.3 科技兴新素质工程 |
5.2.4 “星火”计划 |
5.2.5 农业科技服务和信息化建设 |
5.2.6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
5.3 新疆科技资金投入与科研条件 |
5.3.1 科技资金投入 |
5.3.2 科研条件 |
5.4 新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基本情况 |
5.4.1 科技机构 |
5.4.2 科学技术活动情况 |
5.4.3 科技活动产出情况 |
5.5 新疆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 |
5.5.1 新疆 R&D 人员现状 |
5.5.2 新疆 R&D 活动情况分析 |
5.6 新疆科技进步的现状分析 |
5.6.1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 |
5.6.2 科技进步环境 |
5.6.3 科技活动投入 |
5.6.4 科技活动产出 |
5.6.5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5.7 本章小结 |
6 新疆科技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
6.1 科技扶贫工作回顾及主要成效 |
6.2 农村科技示范工程 |
6.2.1 “321”科技示范乡工程 |
6.2.2 “1821”依靠科技奔小康示范乡工程 |
6.2.3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
6.3 扶贫龙头企业案例实证 |
6.3.1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特点的龙头企业 |
6.3.2 以产学研为重点的龙头企业 |
6.4 本章小结 |
7 新疆扶贫开发中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
7.1 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7.1.1 主体单一,研究实力不强 |
7.1.2 部门分离,创新能力不足 |
7.1.3 投入不足,结构失衡 |
7.2 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7.2.1 推广模式的单向性,推广脱离实际 |
7.2.2 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薄弱 |
7.2.3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需要改进 |
7.2.4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不稳定 |
7.2.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7.3 农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7.3.1 新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
7.3.2 农村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
7.3.3 农业教育结构的不合理 |
7.3.4 高等农业教育的缺乏 |
7.4 本章小结 |
8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减缓新疆农村贫困的对策建议 |
8.1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
8.1.1 加大农业财政科技投入和补贴力度 |
8.1.2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
8.1.3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
8.2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
8.2.1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
8.2.2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
8.2.3 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
8.3 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
8.3.1 建立农业教育新体系 |
8.3.2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
8.3.3 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
8.4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 |
8.4.1 改变观念,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
8.4.2 紧扣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
8.4.3 突破障碍,实现科技经济为一体 |
8.4.4 东联西出,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 |
8.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8)广元市利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及问题 |
1. 农业产业现状 |
2. 存在的的问题 |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
1. 产业发展优势 |
2. 产业发展的主要劣势 |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1. 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 |
2. 引进和培强一批龙头企业, 增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力 |
3. 积极扶持, 引导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加强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
4.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科技支撑作用 |
(9)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研究 ——基于浙江镇海乡村社区的实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综述 |
(一) 制度和产权的视角 |
(二)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角 |
(三) 土地制度的内在矛盾及改革方向 |
(四) 土地制度改革及对乡村社会政治的影响 |
三、研究思路与本文结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本文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五、相关概念的简要说明 第一章 土地流转的政策与实践 |
一、土地流转政策的历史演变 |
(一) 1982~1983年底:不允许土地流转 |
(二) 1984~1991年:初步允许土地流转 |
(三) 1993年~至今:土地流转日趋规范化 |
二、土地流转的几种代表性模式 |
(一) 以两田制为特征的山东平度模式 |
(二) 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广东南海模式 |
(三) 以土地换社保为特征的浙江嘉兴模式 |
(四) 以宅基地换房为特征的天津模式 |
(五) 以农村土地资本化为特征的成都温江模式 |
三、镇海土地流转概况 |
(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地流转开始起步 |
(二) 20世纪90年代:土地流转加速 |
(三) 本世纪以来:土地流转全面铺开 |
四、进一步的讨论 |
(一) 土地流转是否必然带来规模经营? |
(二) 如何看待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
(三) 为什么地方政府和村干部热衷于土地流转? |
五、几点启示 |
(一) 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 |
(二) 土地流转一定要因时因地制宜 第二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经济结构变迁 |
一、传统农业升级换代 |
二、农民就业日益多元 |
三、产业结构显着优化 |
四、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
五、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第三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社会结构转型 |
一、城乡二元体制的建构 |
二、社会结构的艰难转型 |
三、社会阶层变动与形塑 |
(一) 社会分层的理论诠释 |
(二) 建国后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的历史变迁 |
(三) 个案呈现 第四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组织体系重构 |
一、镇海的村社组织体系 |
(一) 传统组织 |
(二) 新兴组织 |
二、社区内部组织关系 |
(一) 传统"三驾马车"的相互关系 |
(二) 村民委员会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 |
(三) 村民委员会与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关系 |
三、乡村组织关系 |
(一) 乡镇党委与村党组织的关系 |
(二)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
四、进一步的讨论 |
(一) 社区工作站会不会导致村委会虚化和边缘化? |
(二) 如何监督"一权独大"的村党组织书记? |
(三) 如何看待私营企业主主政的能人治理模式? 第五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服务体系 |
一、"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 |
二、"国家单方供给":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制度困境 |
(一)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模式的路径依赖 |
(二) 农村公共服务"国家单方供给"的制度困境 |
三、"多元合作治理":社区服务体系的重构 |
(一) 社区公共服务 |
(二) 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介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
(三) 农村社区化管理:国家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服务的有效衔接 |
(四) "81890"服务模式:多元合作治理的范例 第六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社会稳定 |
一、土地流转的利益冲突 |
二、土地流转对乡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七章 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 |
一、土地制度、产权流动:村治的变迁 |
(一) 土地改革与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建 |
(二) 合作化、集体化与乡村治理体系的重组 |
(三) 家庭联产承包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变革 |
(四) 土地流转及其对乡村治理的挑战 |
二、土地流转与村社边界:开放与封闭的冲突与共生 |
(一) 经济边界开放 |
(二) 社会边界封闭 |
三、土地、农民与国家:乡村土地政治 |
(一) 国家建构与阶级解放:土改时期国家与农民 |
(二) 全面控制与依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与农民 |
(三) 国家赋权与公民权的生长:家庭承包制时期的国家与农民 结论与展望 |
一、村社治理转型的演进逻辑 |
(一) 村社治理转型的逻辑起点:什么农村与谁在创造? |
(二) 村社治理转型的方向:从"村民自治"到"社区自治" |
二、村社治理转型的基础和条件 |
(一) 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 |
(二) 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
(三) 实行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社分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四、充分发挥科技的驱动作用,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D]. 杨炜成.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2]万州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赵佳渝.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3]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困境及出路 ——以包头市九原区为例[D]. 张冰娜. 浙江大学, 2019(01)
- [4]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7(S1)
- [5]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D].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 新疆大学, 2014(02)
- [6]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2(11)
- [7]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 胡艳丽. 新疆大学, 2012(11)
- [8]广元市利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王玲. 四川农业科技, 2012(03)
- [9]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研究 ——基于浙江镇海乡村社区的实证考察[D]. 陈世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10]西藏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问题浅谈[J]. 袁玉婷,杨雪莲,王晋雄,次仁白珍. 西藏农业科技, 2010(03)
标签: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论文;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