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重·品过·用无(论文文献综述)
李卫飞[1](2017)在《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手性杂化材料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手性药物对人类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性材料因其在手性药物分离方面的重要应用,被广泛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新材料之一。作为手性材料的一种,由手性炔单体合成的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具有规整的共轭结构和显着的“手性放大效应”,在手性吸附/分离、对映体选择性结晶、手性控释和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聚炔纳米粒子易聚并,微球和凝胶比表面积小、溶胀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聚炔作为手性材料的实际应用。研究发现,氧化石墨烯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机械强度等,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新材料的制备和改性。为了探索新型手性功能化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性能,同时克服手性聚炔材料存在的缺陷,我们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化学键合型的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包括可逆转变材料、异形粒子和块体材料等。所得杂化材料集螺旋聚炔和氧化石墨烯二者优势于一身,展现出显着的光学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并在对映体选择性结晶、手性选择性富集和手性吸附/分离方面得到良好的应用。本文的研究丰富和拓展了新型手性杂化材料的种类和制备方法,有望在手性相关领域、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等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炔丙胺和氧化石墨烯反应,合成了表面接枝碳碳三键的炔基化石墨烯(MGO),在DMF溶液中Rh催化剂引发接枝于MGO上的碳碳三键(-C≡C)与手性炔单体M1进行共聚,得到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利用FT-IR、XPS和XRD表征了该材料的基本结构;CD谱图结果表明杂化材料拥有明显的光学活性;同时聚合物的存在有效提高了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在有机溶剂DMF和THF中的分散性。以该杂化材料为手性诱导剂可以诱导L-丙氨酸优先选择性结晶,得到对映体过量值为73%的棒状晶体。2、基于上述方法,在THF溶液中制备出化学键接有光学活性取代聚炔的氧化石墨烯(GO)杂化材料。通过调节聚合物的良溶剂与不良溶剂比例(THF/H20),使接枝于GO表面的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实现了由聚合物链到聚合物粒子之间的形态可逆转变。利用TEM表征了可逆转变过程中聚合物的形态变化;CD谱图表明杂化材料具有显着的光学活性。在材料的可逆转变过程中,考察了手性聚合物对外消旋体苯丙氨酸的选择性富集效果。HPLC结果表明:在聚合物从自由伸展链到粒子的转变过程中,L-苯丙氨酸被优先吸附于粒子内,其对映体过量值(e.e.)为41%。3、为了解决聚炔纳米粒子易聚并、不稳定的缺点,本文利用乳液聚合法,将光学活性螺旋聚炔纳米粒子通过化学键固载于氧化石墨烯表面,以提高聚炔粒子的分散性和稳定性。SEM和HRTEM图像表明得到的聚炔纳米粒子形貌规整、粒径均匀(470 nm),并稳定分散于氧化石墨烯表面,有效解决了聚炔纳米粒子易聚并、不稳定的问题;CD谱图表明聚炔纳米粒子的存在赋予该杂化材料以显着的光学活性。同时,手性杂化材料能够诱导消旋体丙氨酸中的L-丙氨酸优先选择性结晶,SEM图像、旋光值和CD谱图结果表明诱导所得晶体中包含过量的L-丙氨酸,其对映体过量值(e.e.)为65%。4、通过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将氧化石墨烯和Fe304包裹于聚炔粒子内,成功的制备出椭球状和饼状异形粒子,实现了聚炔粒子形貌的可控调节。利用SEM详细表征了异形粒子的形貌和内部结构;CD谱图结果证明异形粒子拥有显着的光学活性;BET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的引入有效的提高了聚炔异形粒子的比表面积。同时以磁性饼状粒子为例,初步探索了异形粒子在苯丙氨酸对映体选择性结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诱导所得晶体中含有过量的L-苯丙氨酸,其对映体过量值为48%。5、为提高传统聚炔凝胶材料的比表面积和溶胀性能,以双炔基交联剂(M2)、氧化石墨烯和手性单体M1为原料,制备出一系列光学活性有机-无机杂化块体材料(monoliths)。SEM图像及EDS数据表明氧化石墨烯层间填充了大量的聚合物,形成了规则的层状结构;BET数据和溶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的加入有效提高了块体材料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同时材料的溶胀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手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手性杂化块体材料对L-苯丙氨酸和L-丙氨酸的吸附量均高于它们的对映体,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吸附。
史本泽[2](2016)在《不同生境中海洋线虫分类及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型底栖生物是海洋底栖环境中数量最占优势的类群,在海洋底栖食物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线虫作为小型底栖生物的主要成员,具有极高的丰度和多样性,通常占小型底栖生物数量的60%–90%以上。线虫是目前动物界中分类最为困难也是研究最欠缺的少数几个类群之一,海洋线虫的分类学研究更是十分欠缺。我国的海洋小型底栖生物研究大多集中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的研究明显偏少,对于西太平洋深海的小型底栖生物研究则几乎空白;对海洋线虫的分类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量线虫仍然未知并亟待发现。线虫形态分类存在着天然的困难,鉴定过程费时费力,DNA Barcoding提供了实用、简便而又准确的途径。探索一种适合的固定方法来满足单条海洋线虫的形态特征和分子信息的完全匹配,为后续DNA Barcoding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利用2012年12月在位于南海的东寨港红树林潮间带采集的4个站位、2013年11月–2014年8月分4个季节在位于东海的南麂列岛潮间带采集的48个站位、2012年7–8月在东海陆架水深约30–104 m海域采集的16个站位、2014年4月在冲绳海槽水深约1500 m深海采集的2个站位和2014年12月–2015年1月在西太平洋雅浦海山区周边水深4042 m和4566 m深海采集的2个站位,共计72个站位的小型底栖生物(含线虫)样品,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及海洋线虫的分类学研究;利用青岛太平角潮间带的藻类附着线虫,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海洋线虫的形态和DNA的保存、提取和测序结果的影响。对所涉的海洋线虫新种进行了分类描述,对多种生境中的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点及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进行了基于准确形态鉴定的海洋线虫DNA提取实验方法的探索,为将来海洋线虫DNA Barcoding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学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包括如下三部分:1.海洋线虫分类在东海和南海以及西太深海海域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202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114属。建立线虫3新属,并描述10新种和2新组合。似毛线虫Parachaetonema gen.nov.属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具分节的唇刚毛,长沟形化感器具横纹,约13个肛前附器,单后卵巢,雌孔位于体长的约26.5%处;异八齿线虫属Paroctonchus gen.nov.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口腔约有30个齿,左亚腹齿最大,无德曼氏系统,具两排各10个肛前附器;拟共齿线虫属Parasynodontoides gen.nov.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化感器环形,具2根很长的亚头刚毛位于口腔基部的体侧,口腔无齿,双卵巢,具德曼氏系统,双精巢,交合刺弓形具骨突,两个背尾向引带突。新种和新组合名录如下:多毛尖刺线虫Epacanthion hirsutum Shi&Xu,2016长尾尖刺线虫Epacanthion longicaudatum Shi&Xu,2016簇毛尖刺线虫Epacanthion fasciculatum Shi&Xu,2016疏毛尖刺线虫Epacanthion sparsisetae Shi&Xu,2016多乳突似毛线虫(新属、新种)Parachaetonema multipapillata gen.nov.,sp.nov.南麂异八齿线虫(新属、新种)Paroctonchus nanjiensis gen.nov.,sp.nov.大伽马线虫(新种)Gammanema magnum sp.nov.多齿共齿线虫(新种)Synonchium multidentis sp.nov.波形螺旋球咽线虫(新种)Spirobolbolaimus undulatus sp.nov.德曼氏拟共齿线虫(新属、新种)Parasynodontoides demani gen.nov.,sp.nov.梳尾皮咽线虫(新组合)Molgolaimus pecticauda(Murphy,1966)comb.nov.螺旋皮咽线虫(新组合)Molgolaimus spirifer(Warwick,1970)comb.nov.2.小型底栖生物生态通过对从近海潮间带到陆架海域到深海的多种海洋生境的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探讨了小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特点及其驱动因素。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在东寨港红树林泥质潮间带(1711 ind/10 cm2)高于南麂列岛潮间带(731 ind/10cm2),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在东海陆架海域泥沙质底中(1203 ind/10 cm2)远高于深海的4个站位,并随着水深的增加而数量剧减,其中冲绳海槽的丰度为304ind/10 cm2,而雅浦海山区深海的丰度仅为121 ind/10 cm2。小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具有相似的趋势。所涉的多种生境中的小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受底质、有机质含量和水深的影响。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所涉生境中优势度最高的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线虫在深海占比最高(约94.5%–96%),东寨港红树林(91.3%)和东海陆架海域(94.1%)次之,南麂列岛保护区最低(62%)。潮间带线虫桡足类比值(N/C)的研究结果表明,南麂列岛大沙岙沙滩和东寨港红树林北港的沉积环境比较清洁,南麂列岛火焜岙沙滩受到轻度的有机质污染,南麂列岛国姓岙泥滩和东寨港红树林三江的沉积环境受到较重的有机质污染,与其现况相符。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生物多样性指数(H’)对沉积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在南麂列岛大沙岙沙滩和东寨港红树林北港与N/C值的指示结果不一致。3.基于准确形态鉴定的单条海洋线虫DNA提取方法探索乙醇-甘油溶液对海洋线虫的形态和DNA的固定效果均较好,能可靠地将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形态鉴定相结合从而获得匹配的形态分类数据和基因序列数据,是潜在的海洋线虫DNA Barcoding研究的固定方法。主要创新点:本论文涉及了从近海潮间带到陆架海域到深海的多种生境的小型底栖生物研究。通过对东海和南海的线虫群落的细致分析,发现并描述线虫3个新属、10个新种和2个新组合;补充完善了我国在东海和南海的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数据,填补了我国在西太平洋深海的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空白,为深入开展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先行基础;初步探索了在准备鉴定海洋线虫形态特征条件下的单条线虫DNA提取方法,初步获得了较为可靠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海洋线虫DNA Barcoding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学基础。
屈红梅[3](2012)在《《补辽金元艺文志》、《补三史艺文志》着录小说集解》文中指出本文以倪灿撰、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和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简称二《补志》)着录的小说为依据(和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重复的除外),包括王庭筠《丛语》、王恽《玉堂嘉话》、周密《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癸辛新识》、《癸辛后识》、《癸辛续识》、《澄怀录》、《续澄怀录》、《浩然斋视听钞》、《浩然斋意钞》、《浩然斋雅谈》、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陆友仁《研北杂志》、吾衍《研北杂志》、《山中新话》、苏天爵《春风亭笔记》、何中《搘颐录》、唐元《见闻录》、张雯《继潜录》郭宵凤《江湖纪闻》、周达观《诚斋杂记》、李有《古杭杂记》、夏颐《东园友闻》、郑元佑《遂昌少人杂录》、姚桐寿《乐郊私语》、佚名《广客谈》、李冶《泛说》、张枢《林下窃议》和俞琰《席上腐谈》,共计30部小说,按二《补志》着录的顺序,以作品为单位,对作家生平事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评论等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务求完整、准确、恰当,为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同时,以按语的形式对作家生平、作品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历代流传、现存版本、以及研究现状等作概要性的综合评述,以表达整理者对每部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例如,本文所撰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小说家类着录俞瑛《席上腐谈》按语是:俞琰,字玉吾,晚号石涧,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生卒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生于宋宝佑(1253-1258)初,卒于延佑(1314-1320)初。余嘉锡根据《万姓统谱》所载“宝佑间以词赋称”,认为其“非生于宝佑初也”。具体生卒年现今尚难确考。俞琰邃于《易》学,以词赋称。宋亡,隐居着书,不复仕进。精于《易》学,尤好鼓琴。着述颇丰,着有《大易会要》一百卷、《周易集说》四十卷、《弦歌毛诗谱》一卷、《琴谱》四十篇、《书斋夜话》四卷、《席上腐谈》二卷、《周易参同契》九卷、《阴符经解》一卷等,《千顷堂书目》对其着作有详细的着录。《晁氏宝文堂书目》、《徐氏家藏书目》、《万卷楼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国朝经籍志》、《绛云楼书目》、《述古堂藏书目录》、《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八千卷楼书目》、《宋元旧本书室经眼录》皆录《席上腐谈》入小说家类,《四库全书》入道家类,认为“是书乃其札记杂说,惟上卷前数十条为考证名物之语,词意多肤浅无稽”,并指出“《月下偶谈》是(俞)琰从所着《席上腐谈》中摘录数十条,别题此名耳。曹溶《学海类编》所收”。《宝颜堂秘笈》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收录的《席上腐谈》为二卷本,《说郛》宛委山堂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龙威秘书五集》本收录的为一卷本,《学海类编》本收录的是《月下偶谈》,《说郛》商务印书馆本收录的是不分卷《席上腐谈》。以上各本均着录作者为俞琰。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着录作者为俞瑛有误。
韩勤[4](2010)在《苏州滑稽戏研究》文中指出滑稽戏作为一种新兴剧种,既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成为20世纪以来博采众长、特立独行的市民文化产品。苏州滑稽戏是滑稽戏的一个分支剧种,由于受地域文化、历史传统、观众群体等影响,而形成“冷隽幽默、爽甜润口、滑而有稽、寓理于戏”的艺术特点。论文以追本溯源的“滑稽”考原开始,分析滑稽戏之远祖与近亲:即以逗乐讽刺为主要功能的滑稽戏有着从先秦古优开始的深厚历史渊源,同时又与近现代市民文化层中文明戏、独脚戏等戏剧、曲艺样式关系密切。论文主体以苏州滑稽戏的历史、代表剧目及表演艺术家为相互参照三个基本方面,希望能从历史与现代、资料与采访、史论结合与点面参照等多层次整理和论述苏州滑稽戏的历史状况,真实反映苏州滑稽戏的存活状态。论文视角紧扣极具地方色彩的苏州滑稽戏,在苏州滑稽戏历史的述论中,按照时间顺序,以解放前、解放初及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分述苏州滑稽戏的发展历史,并对苏州滑稽剧团两大前身“璇宫团”和“七星团”以及后来的“星艺”和“新声”进行了重点关注和梳理:在解放前后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人员变迁、剧目表演、演出经历等多方面史论结合的梳理,多角度反映出苏州滑稽剧团的形成过程;有关苏州滑稽戏的经典剧目在本文中被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到80年代及90年代以来这样三阶段,不同阶段形成了以经典传统的古装滑稽戏、服务行业的现代滑稽戏及寓教于乐的青少年滑稽戏为主流的三大类别。论文选取每一类别中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典范剧目如《苏州二公差》、《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等进行特点和意义论述。这些剧目不仅代表了苏州滑稽戏解放后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最高成果,更是承载着苏州滑稽戏独特的艺术风格,能让观众品过笑过,若有所思,有所回味;当然,演绎苏州滑稽戏的表演艺术家更是技艺高超,声名远扬。从剧团成立初期的张幻尔、方笑笑,到顾芗、张克勤,再到如今一代滑稽戏新秀,尽管人才的培养曲折艰辛,但苏州滑稽戏已经搭建起保护、传承、发扬苏州滑稽戏的人才梯队。在大量阅读相关文字及音像资料,并先后采访滑稽戏圈内知名导演、演员、作家、剧团管理层等相关人士十余次的基础上,论文以调查与研究互为印证、史论结合为基础,多角度就苏州滑稽戏的生长历程、发展状况、演出剧目、知名演员及成就特色等加以整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苏州滑稽戏的艺术特征与“苏滑现象”的原因和启示。总的来说,苏州滑稽戏给人的印象是幽默、有趣、冷中有隽、冷而不板。这与它贴近现实的题材、细腻打磨的表演及滑而有稽的噱头等艺术特征互为表里。与海派滑稽戏等相比,苏州滑稽戏独特的艺术特征及“苏滑现象”与其产生的人文环境关系紧密。吴地上风上水烘焙出的千年文化,千年吴文化所孕育滋养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精神所凝结的观众群体意识、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等是苏州滑稽戏得以存活发展的活的土壤,也是其表现出雅化和文气特点的最本质的先天因素。当然,除此以外,苏州滑稽戏从业人员以现实为依据,紧扣市场的运作思路及对于艺术勇攀高峰、不懈追求的精神则是“苏滑现象”产生的后天因素。论文以目前学界少有专门而系统研究的苏州滑稽戏为研究对象,不仅是一份直观记录其顽强存活,永续发展的个体档案;而针对“苏滑现象”的总结分析在远未停歇的戏曲改革与发展的当代,对于其他地方剧种也具有一定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二、任重·品过·用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重·品过·用无(论文提纲范文)
(1)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手性杂化材料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螺旋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1.1.1 引言 |
1.1.2 螺旋聚合物的发展历程 |
1.1.3 螺旋聚合物的种类 |
1.2 螺旋取代聚乙炔及其衍生物研究现状 |
1.3 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乙炔粒子和凝胶 |
1.3.1 光学活性纳米粒子 |
1.3.2 光学活性微球 |
1.3.3 有机-无机杂化球形粒子和异形粒子 |
1.3.4 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乙炔凝胶 |
1.4 手性识别和拆分 |
1.5 螺旋取代聚炔材料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
1.6 聚合物/氧化石墨烯材料 |
1.6.1 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简介 |
1.6.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1.6.3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 |
1.6.4 氧化石墨烯的改性 |
1.6.5 聚合物/氧化石墨烯材料研究进展 |
1.7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链/氧化石墨烯手性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及仪器 |
2.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2.2.3 炔基化石墨烯的制备 |
2.2.4 手性炔单体(M1)的制备 |
2.2.5 油溶性铑催化剂(nbd)Rh~+B~-(C_6H_5)_4的制备 |
2.2.6 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制备 |
2.2.7 诱导丙氨酸对映体选择性结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制备 |
2.3.2 杂化材料(polymerl/GO)的光学活性表征 |
2.3.3 杂化材料(polymerl/GO)的结构表征 |
2.3.4 诱导丙氨酸选择性结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手性功能化石墨烯可逆转变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及仪器 |
3.2.2 聚合物链/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制备 |
3.2.3 聚合物粒子/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制备 |
3.2.4 杂化材料在手性选择性富集方面的应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可逆杂化材料的制备及红外表征 |
3.3.2 杂化材料的可逆转变过程研究和TEM表征 |
3.3.3 可逆转变杂化材料的结构表征 |
3.3.4 可逆转变杂化材料的光学活性表征 |
3.3.5 可逆转变杂化材料在手性选择性富集方面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乳液聚合法制备光学活性螺旋聚炔微球/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及仪器 |
4.2.2 聚炔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NP_(poly1)/GO)杂化材料的制备 |
4.2.3 诱导丙氨酸对映体选择性结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取代聚炔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4.3.2 丙氨酸诱导选择性结晶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学活性螺旋聚炔/氧化石墨烯杂化异形粒子的可控制备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及仪器 |
5.2.2 纳米和微米尺寸炔基化石墨烯的制备 |
5.2.3 炔基化四氧化三铁的制备 |
5.2.4 双炔基交联剂M2的制备 |
5.2.5 乳液聚合法制备椭球形和球形纳米粒子 |
5.2.6 悬浮聚合法制备饼状异形粒子和微球 |
5.2.7 诱导苯丙氨酸选择性结晶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光学活性聚炔/氧化石墨烯杂化异形粒子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
5.3.2 椭球状和饼状异形粒子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5.3.3 异形粒子的光学活性表征 |
5.3.4 苯丙氨酸对映体选择性结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螺旋聚炔/氧化石墨烯有机-无机杂化块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原料及仪器 |
6.2.2 聚炔/氧化石墨烯有机-无机杂化块体材料的制备 |
6.2.3 手性吸附及分离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杂化块体材料的制备及红外表征 |
6.3.2 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杂化块体材料的结构表征 |
6.3.3 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杂化块体材料的光学活性表征 |
6.3.4 手性吸附及分离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不同生境中海洋线虫分类及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 |
1.1.1 小型底栖生物简介 |
1.1.2 小型底栖生物研究概况 |
1.1.3 我国小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现状 |
1.1.4 小型底栖生物取样方法的研究 |
1.2 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 |
1.2.1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介 |
1.2.2 海洋线虫的基本特征 |
1.2.3 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概况 |
1.2.4 我国海洋线虫分类研究现状 |
1.3 单条海洋线虫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
1.3.1 DNA固定方法的研究 |
1.3.2 单条海洋线虫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
1.4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海洋线虫的分类 |
2.1 研究方法 |
2.2 尖刺线虫属4新种 |
2.3 多乳突似毛线虫 (新属、新种) |
2.4 南麂异八齿线虫 (新属、新种) |
2.5 大伽马线虫 (新种) 和多齿共齿线虫 (新种) |
2.6 波形螺旋化感球咽线虫 (新种) 和皮咽属二新组合 |
2.7 德曼氏拟共齿线虫 (新属、新种) |
第三章 不同海洋生境中的小型底栖生物生态 |
3.1 南麂列岛保护区潮间带的小型底栖生物生态 |
3.1.1 调查区域和研究方法 |
3.1.2 南麂列岛保护区潮间带的沉积环境 |
3.1.3 秋季的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组成与分布 |
3.1.4 冬季的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组成与分布 |
3.1.5 春季的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组成与分布 |
3.1.6 夏季的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组成与分布 |
3.1.7 南麂列岛保护区软相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3.1.8 讨论 |
3.2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小型底栖生物生态 |
3.2.1 调查区域和研究方法 |
3.2.2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沉积环境 |
3.2.3 小型底栖生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 |
3.2.4 讨论 |
3.3 东海陆架海域的小型底栖生物生态 |
3.3.1 调查区域和研究方法 |
3.3.2 东海陆架海域的沉积环境 |
3.3.3 小型底栖生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 |
3.3.4 讨论 |
3.4 深海小型底栖生物生态 |
3.4.1 调查区域和研究方法 |
3.4.2 沉积环境 |
3.4.3 小型底栖生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 |
3.4.4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准确形态鉴定的单条海洋线虫的DNA提取方法 |
4.1 实验目的和意义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海洋线虫固定方法 |
4.2.2 海洋线虫形态鉴定 |
4.2.3 海洋线虫DNA提取、基因扩增和测序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5.1.1 海洋线虫的分类 |
5.1.2 不同海洋生境中的小型底栖生物生态 |
5.1.3 基于准确形态鉴定的单条海洋线虫的DNA提取方法 |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补辽金元艺文志》、《补三史艺文志》着录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立论依据 |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凡例 |
01. 王庭筠《丛语》 |
02. 王恽《玉堂嘉话》 |
03. 周密《齐东野语》 |
04. 周密《癸辛杂识》 |
05. 周密《癸辛新识》 |
06. 周密《癸辛后识》 |
07. 周密《癸辛续识》 |
08. 周密《澄怀录》 |
09. 周密《续澄怀录》 |
10. 周密《浩然斋视听钞》 |
11. 周密《浩然斋意钞》 |
12. 周密《浩然斋雅谈》 |
13.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
14. 陆友仁《研北杂志》 |
15. 吾衍《闲居录》 |
16. 吾衍《山中新语》 |
17. 苏天爵《春风亭笔记》 |
18. 何中《搘颐录》 |
19. 唐元《见闻录》 |
20. 张雯《继潜录》 |
21. 郭宵凤《江湖纪闻》 |
22. 周达观《诚斋杂记》 |
23. 李有《古杭杂记》 |
24. 夏颐《东园友闻》 |
25. 郑元佑《遂昌山人杂录》 |
26. 姚桐寿《乐郊私语》 |
27. 佚名《广客谈》 |
28. 李治《泛说》 |
29. 张枢《林下窃议》 |
30. 俞琰《席上腐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苏州滑稽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从“滑稽”到“滑稽戏” |
一、“滑稽”考原 |
二、从古优到参军戏 |
三、“滑稽戏”原本 |
第二节 现代滑稽戏的形成 |
一、文明戏、新剧与趣剧 |
二、独脚戏 |
三、小热昏与苏滩 |
第三节 滑稽戏存活现状 |
一、上海市的滑稽剧团 |
二、江苏省的滑稽剧团 |
三、浙江省的滑稽剧团 |
第二章 苏州滑稽戏历史 |
第一节 20 世纪初至1949 年前后的苏州滑稽戏 |
一、苏州早期的文明戏、新剧演出 |
二、“璇宫团”与“七星团” |
三、“星艺”与“新声” |
四、苏州市滑稽剧团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苏州滑稽戏 |
一、“重整河山待后生”──20 世纪80 年代的苏州滑稽戏 |
二、敢创敢拼、好戏连台──20 世纪90 年代的苏州滑稽戏 |
三、继往开来、再创辉煌──21 世纪初的苏州滑稽戏 |
第三章 苏州滑稽戏代表作品 |
第一节 传统经典的古装滑稽戏──20 世纪50 年代代表作品 |
一、“苏滑”的压箱底大戏:《苏州二公差》 |
二、别有一功“伪巡长”:《小山东到上海》 |
三、家喻户晓的钱笃笤:《钱笃笤求雨》 |
第二节 服务行业的现代滑稽戏──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代表作品 |
一、“苏滑”历史里程碑:《满意不满意》 |
二、因戏得楼美名扬:《小小得月楼》 |
三、“六个平方”的烦恼:《快活的黄帽子》 |
第三节 寓教于乐的青少年滑稽戏──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代表作品 |
一、壮志起程拔头筹:《一二三,起步走》 |
二、永不停息的赛跑:《青春跑道》 |
三、笑到极致泪自流:《顾家姆妈》 |
第四章 苏州滑稽戏表演艺术家 |
第一节 一冷一热:20 世纪50 年代的苏州滑稽戏典范 |
一、冷面阴噱的滑稽大师──张幻尔 |
二、善编能唱的滑稽全才──方笑笑 |
第二节 亦庄亦谐: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苏州滑稽戏精英 |
一、梅开二度传笑声──顾芗 |
二、“脚指头上都是戏”──张克勤 |
第三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21 世纪的苏州滑稽戏新秀 |
一、蒲雨竹 |
二、其他小荷 |
第五章 “苏滑现象”及启示 |
第一节 苏州滑稽戏艺术特征 |
一、贴近现实的风格 |
二、细腻打磨的表演 |
三、滑而有稽的噱头 |
第二节 “苏滑现象”的产生原因 |
一、江南吴地的人文精神 |
二、紧扣市场的运作思路 |
三、逐步成熟的人才梯队 |
第三节 苏州滑稽戏的影响 |
一、繁荣文化 |
二、推动经济 |
三、说不尽的得月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任重·品过·用无(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氧化石墨烯手性杂化材料制备与应用[D]. 李卫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2]不同生境中海洋线虫分类及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 史本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6(08)
- [3]《补辽金元艺文志》、《补三史艺文志》着录小说集解[D]. 屈红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4]苏州滑稽戏研究[D]. 韩勤. 苏州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