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志明和他的中国夫人曾雪明(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斌[1](2018)在《王文萱与民国边政》文中指出鉴于目前涉及民国边政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政界或学界的有名人物,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边政研究、边政实践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参与者及推动者王文萱为对象,围绕王文萱的主要边政活动展开论述,概括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政研究、边政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力图以小见大,通过王文萱这一个案,尽量展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政研究、边政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进程与成效。本文在资料方面主要使用了档案和报刊。笔者通过研究发现,1933年的西北考察,是王文萱与民国边政结缘的开始,使其加入边政的探讨与实践;1934年-1935年主持《开发西北》月刊,加深了王文萱对西北边疆的认识,使其形成了初步的边政建设理念;1936-1939年任职于中央政治学校期间,王文萱继续关注和研究边政问题,对边政建设提出中肯建议;1939年出任边疆教育委员会常务秘书后,王文萱将其边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推动了边疆教育的发展;1942年出任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校长及1944年出任国立西北大学边政系系主任时期,王文萱寓边政理念于教育之中,推动了边政人才的培养;抗战胜利后,随着时局变化,边政热潮消退,王文萱也与边政逐渐疏离。王文萱从事民国边政事务的历程,也可算是民国时期边政热的一种历程。从酝酿、发源、发展、兴盛到衰退的历史,都有王文萱的参与。探究王文萱与民国边政的关系,可管窥民国边政一隅之情况。
晋江艳[2](2017)在《蔡畅:中国共产党内德高望重的大姐》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妇女界有一位几乎人人都以"大姐"相称的英杰,那就是蔡畅。着名美国进步作家尼姆·韦尔斯(斯诺夫人)在所着《续西行漫记》中,这样评价蔡畅:自从向警予牺牲后,她就是"中国最前导的女共产党员""最活跃的女革命家""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产生一个比她更优秀的女革命家和比她更美丽的个性"。国际民主妇联主席戈登夫人盛赞她是"一位伟大的女英雄""代表新中国"。蔡畅一生创造了无数
李依霖[3](2016)在《现代汉语非常规否定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否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表达手段也丰富多彩,一般否定句是直接使用否定词来进行否定,更复杂的是非常规否定,有时候说话人故意运用带有消极意义的词语来表达或运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等多种手段;更难的是需要进行语用推理才能得出的否定义,这一切都属于语用否定。而且否定这一语言现象向来都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研究的“非常规否定”相比于一般否定句情况更为复杂,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的都是进行分析否定的某一小类或否定的某一方面,并未从全面的、系统的把“非常规否定”展开,都是从非常狭义的语用否定研究,而其实这种非常规否定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便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特别是在生活口语中。“非常规否定”这一语言现象更多的是借助于一种表达技巧和策略,表现出说话人想要传达的否定意义和主观情感,因此,该语言现象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结合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一些观点来对该现象做出探讨。否定这一现象在汉语或是任何一种语言表达中均为常见的。在交际过程中要表达否定意义时,为了礼貌得体,维护对方的面子,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来表达出自己心里想说的,来促使达到最高的交际效果。至于怎么运用才能表达出说话者的全部意愿,对说话人来说是很难的。尽管是中国人有时候也会出现差错,更何况对一个汉语非母语者,问题就更复杂。本人作为一名越南留学生,力致于研究否定这一现象,主要是针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否定句的用法和理解。根据调查筛选,本文选取其中最常出现的“非常规否定”现象进行探讨,即词语的隐性否定、疑问代词表否定、口头对话中会话含义表否定、羡余否定四类现象进行研究。在分析这些现象的同时,还着重研究几类结构的生成动因和理解机制,以便于我们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四类形式的意义。鉴于此,我们以传统语法为理论基础,重视语用中的语义描写和分析。同时,借鉴会话含义理论、三个平面理论、认知语言学和语用理论对非常规否定,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做到描写和解释并重,结合理论和实例做分析。通过对部分非常规否定现象生成动因和机制的考察,揭示具体表达中所蕴含的认知动因和理解机制。以此更为合理全面地对这四种否定现象作出解释,从而有助于人们正确使用否定形式中的非常规否定现象,同时也意在帮助越南留学生在更好的理解这四种否定现象的基础上正确使用每一种否定现象。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基础理论。第二章介绍论文相关的综述,并对论文题目“非常规否定”作出界定,浅谈否定句的标准、类别和与论文相关的非常规否定现象的语用特征。第三章介绍隐性否定相关问题,其类型的总体特征,着重表达形式和语用分析,在此基础上辨别词语否定和词语义素否定。在讨论其隐性义素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最后从中挑出数个比较典型的、使用频率高的双音节动词进行个案语义分析,通过分析来充实和论证其章节观点的合理性。第四章考察疑问代词表否定现象。本章我们主要运用四个典型的疑问词进行考察即“什么”、“谁”、“哪儿”、“怎么”,通过个案分析采取理论依据对其特征进行阐述该类型的产生动因,最后结合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介绍该类型的理解机制以及语用功能。第五章介讨论口头对话中会话含义表否定现象,首先对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做介绍,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会话含义表否定的个案分析,对其来源、特征、生成条件、产生动因以及理解机制进行分析。第六章考察提醒类羡余否定,首先对羡余否定加以界定,然后进行分类,对每一类的特点、性质做介绍,从而对提醒类否定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角度进行专项分析,对提醒类羡余否定词“别”的出现与否影响语义等值做分析,分析其出现的具体格式以及造成差异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最后对其表示强化否定格式的生成条件和机制做分析。第七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即探讨四种不同类型的非常规否定表达形式的差异。接着简要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最后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方向。
阮氏轩[4](2015)在《公民参与反腐败的路径研究 ——以越南胡志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1986年越南革新开放以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而来的是党内腐败现象严重,党内腐败危机也被称为“国难”。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在世界范围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占有着独有的地位。正是因为越南这一独特地位,使得对于越南发腐败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近年来,越南的腐败问题愈加严重,以至于被国际知名的政治经济风险咨询机构评估为“亚洲最腐败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对越南反腐败问题的研究也具有其现实背景以及现实迫切性。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第一部门为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创新之处做了简要的分析。第二部分为文献探讨部分,对本研究所要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念进行归纳总结。第三部分为越南胡志明市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现状分析。对越南腐败的现状,胡志明市反腐败的现状,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现状,以及参与反腐败中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第四部分为中国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经验借鉴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国反腐败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希望能够在胡志明市反腐败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启示。第五部分为本研究的完善公民参与反腐败的路径部分。基于第三章以及第四章的讨论。就公民参与反腐败路径进行完善。提出了相关的启示和建议,以期为后续学者提供相关经验以及研究启发。
蔡怡,yoyo[5](2014)在《婆婆的珠宝盒》文中研究说明我找来一个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捏住珠宝盒抽屉底部的一张纸片。珠宝盒是婆婆的遗物,她历经3次中风,昏迷了20天之后去世,结束了人间85年的情缘。婆婆一生历经多次战乱,一直随身带着这个珠宝盒,她在遗言中说,要把它留给儿女们当纪念,以便睹物思人。整理婆婆的遗物时,抚今追昔,泪眼婆娑中,我发现珠宝盒底露出一角泛黄的纸片。什么东西会藏在
东山涛[6](2014)在《越南国父与中国广东的终身情缘》文中认为无论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越南的近现代史上,胡志明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既是越共的创始人,号称越南的国父,又与中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国际共运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他一生与中国结缘,而广东,又可以说是和他缘分最深的地方。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胡志明多次往来于这个位于中国南方的省份,他从这里开始了其革命生涯中最为辉煌的历
刘子义[7](2014)在《从“印支共”到“印支联邦” ——试析越南在印支地区的扩张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南自从中国独立以来,即开始在印支地区进行扩张活动,逐步确立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从越南前黎朝开始,即开始南侵占婆,西侵南掌(老挝),至16、17世纪越南阮主时期开始“南进”运动,灭亡占婆,侵略真腊(柬埔寨),强占南圻,西向羁縻控制老挝镇宁等部,至19世纪30年代以兼并真腊设立“镇西城”为标志第一次霸权局面形成。19世纪中后期,法国殖民者东来,将越南变成殖民地,同时利用越南印支霸权成果,兼并柬埔寨、老挝,组成“法属印支联邦”。越南在联邦内仍处于优势主导地位,以越南人为辅助控制柬埔寨、老挝,而以这两国供养越南,形成三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畸形格局。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以越南为主导领导印支三国革命。越南在共产主义革命历程中,主要以越南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以老、柬为辅助、从属地位,同时,在开展革命过程的初期,产生了合印支三国为一体的政策与实践,提出建立“印度支那民主共和国联邦”。印支共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越战争),开始广泛利用老、柬领土进行抗法斗争,在老、柬两国扶植亲越革命武装,并直接派出部队与老、柬革命武装协同作战,以老、柬两国为坚实后方,形成印支三国统一战场的局面。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越南试图利用会在法国撤离后构建“印支联邦”,但遭遇了全面失败,并且日内瓦协定导致老、柬两国革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保留根据地的老挝党继续受控于越南,而丧失根据地的柬埔寨党却摆脱越南控制,获得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越南在抗美救国战争中,以“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名义,积极利用抗战全面渗透、控制老挝,并且尝试控制柬埔寨。1970年印支三国统一战场再度形成时,越南重构“印支联邦”思想再度抬头。1972年开始提出的“特殊关系”论,成为新时期“印支联邦”构想的代名词。1975年印支三国同年实现了各自革命的成功,越南地区霸权思想更加膨胀,与中国发生利益冲突,为了实现地区霸权,背中投苏,在苏联的配合支持下,控制了老挝,试图控制柬埔寨失败后发动柬越战争(1978-1989),建立、扶植韩桑林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权,再一次实现了印支霸权。越南通过与老、柬两个“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越老、越柬“特殊关系”为纽带,在1979年至1989年事实上构建了”印支国家联盟”,这个联盟有相关的政策、会议及联系机构,成为了一个准国际组织,初步实现了”印支联邦”,同时“侵柬控老”,严密管控老、柬两国,使其听命于越南。中国、东盟、美国等方面坚决反对越南印支霸权,越南仅有依靠苏联东欧集团支持,被迫北防中国,南陷柬埔寨泥潭,再一次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越感力不从心。1989年苏东剧变,越南从老挝、柬埔寨撤军,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越南最终放弃了构建“印支联邦”的理想,1991年越共“七大”正式放弃谋求“印支三国特殊关系”,“印支联邦”全面瓦解。本文以印支共成立以来越南党“印支联邦”构想为线索,以越南党对柬、老两党两国的控制为重点,梳理越南现当代在印支半岛逐步扩张乃至形成霸权局面的过程,勾勒出越南基本印支策略,说明越南在印支的扩张虽然不同时期口号与形式会有不同,但其谋求印支霸权地位,控制、支配老挝、柬埔寨的方针是一成不变的。在冷战结束后,越南仍在印支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在今后时机成熟时有较大可能以新形式继续谋求印支霸权。希图本文为更好的认识、分析越南,理解越与印支国家关系作出贡献。
王永强[8](2012)在《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情境认知理论以及艺术设计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为基础,通过对当前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建构“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简称PBL模式)的设想。在教学实践中,作者以大连民族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基地,通过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师制工作室教学运行模式,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一体化评价为主要评价观,建构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以中国社会和文化为主要背景的教学模式建构,使文化传承与保护、社会变迁与发展、城市化进程、儿童教育、老年人问题、农村问题、价值观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中人文意义建构与生成。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研究的背景、基础理论的阐释。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认为,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符合“人”的发展要求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要在技能教育的基础上,以文化和社会问题为核心,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觉意识。第二部分主要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包括建构主义教育思想、PBL模式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学习设计以及评价体系设计。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在这一部分中,通过理论阐释、模式建构和一系列教学实践案例分析,系统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作者认为,“问题”的设置、教学互动、情境设置、学习共同体以及一体化评价模式等是PBL模式的核心内容,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旨,即全方位阐释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在人文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人文精神培养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其核心思想是:以“问题”叩问人性、以“问题”承继文化、以“问题”阐释责任以及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的教育思想。在第九章中,作者提出,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具有两项重要的人文价值:一是可以将其视为唤醒人之心灵的教育,有助于实现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跨越,有助于引导学习者走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惑,有助于促进文化自觉的实现。二是可以改变专业教育的“文化孤岛”现象,让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真正落地生根。作者认为,目前学校专业教育存在因学科专业界限、族群界限、以及学习者单一的学习方式所形成的“文化孤岛”,通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可以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学习者之间以及各专业之间所形成的文化隔阂,从而实现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张宝强[9](2011)在《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47年容闳、黄胜和黄宽三人由传教士带往美国求学,掀开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序幕。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晚清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旧金山,标志着中国官派留学的开始。自此,一批又一批中国人远离故土,负笈海外,沐浴欧风美雨,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在中国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体育生,他们积极吸取西方体育的“合理内核”,努力向中国传播,在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与中国体育的发展这一课题,在拓展留学史和体育史研究领域、促进当代体育留学教育以及推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以“1903-1963年中国体育专业出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60年,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建立初期三个历史时期。本课题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具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从历史学角度,对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揭示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代以来中国体育留学教育具有整体上的单向性、性别上的差异性、时间上的波段性、生源上的不平衡性、留学国家的集中性、留学群体的差异性、专业的稳定性、留学成果的多样性等特征。(2)近代以来中国体育留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多因素制约规律、爱国精神驱动规律、跨文化优势主导成就规律、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规律、文化输入和输出相结合规律、主导作用递减规律等。(3)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的基本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器物层主要包括体育运动的引介、场地器材的创制和运动技术的发展等;在制度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体育教育体制、运动竞赛体制和科学研究体制的发展等;体育留学生在思想层面的活动,主要体现在传播军国民体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倡导民族体育思想,参与体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等。(4)体育留学生的文化特质与历史地位: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由于其所擅长的外语能力,在国外接受系统的体育专业训练,以及具有跨文化视野和实践等文化特质,从器物层、制度层、思想层三个层面为传播西方体育、发展本国体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体育留学生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先驱者。(5)历史启示:体育留学教育是一项应长期坚持的工作;在体育留学教育中必须保持民族性;在体育留学教育中必须坚持创新性;保持体育留学教育的平衡性;坚持体育留学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体育留学生的作用;保持民族自信心。
杜学峰[10](2009)在《胡志明并未终身未娶》文中研究指明1926年10月的一天,广州市中心的太平餐馆张灯结彩,宾客满座,一场隆重的婚礼正在这里举行。新郎是一名36岁的清秀男子,新娘那年刚满21岁。他们的证婚人是邓颖超与蔡畅,苏联顾问鲍罗廷与夫人到场祝贺,鲍罗廷夫人还赠送了花篮。这位新郎,就是日后的胡志明(当时化名李瑞),新娘是广州姑娘曾雪明。在世人眼中,胡志明终身未娶。但1990年法国出版的
二、胡志明和他的中国夫人曾雪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志明和他的中国夫人曾雪明(论文提纲范文)
(1)王文萱与民国边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王文萱参与民国边政的缘起 |
第一节 赴日留学 |
第二节 关注西北 |
第三节 出任《开发西北》主编 |
小结 |
第二章 主编《开发西北》月刊 |
第一节 负责《一月来之西北》栏目 |
第二节 编辑《舆论选辑》 |
第三节 对西北各省的调查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任教中央政治学校时期的边疆研究和边政活动 |
第一节 王文萱的边疆研究及民族观 |
第二节 王文萱的边疆教育改进建议 |
第三节 王文萱的战时移垦边疆主张 |
小结 |
第四章 王文萱与边疆教育委员会 |
第一节 王文萱与边疆教育委员会 |
第二节 王文萱的边疆教育理念 |
第三节 王文萱的边疆教育实践及主张 |
小结 |
第五章 筹备和执掌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 |
第一节 王文萱与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的筹办 |
第二节 王文萱与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的教学设置 |
第三节 王文萱与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的运营 |
小结 |
第六章 逐渐疏离边政 |
第一节 主持国立西北大学边政系 |
第二节 受聘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教授 |
第三节 主笔《经世日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王文萱编年事辑 |
附录二 :王文萱论着目录 |
致谢 |
(2)蔡畅:中国共产党内德高望重的大姐(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女界之创举” |
★培养中共最小的“潜伏者” |
★为胡志明“牵线搭桥” |
★党内德高望重的“大姐” |
★立党为公风范不朽 |
(3)现代汉语非常规否定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2.1 否定的类别 |
1.2.2 本文对非常规否定界定 |
1.2.3 本文的非常规否定的语用特征 |
1.3 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 |
1.5 语料来源 |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7 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界定与综述 |
2.1 否定句划分标准回顾 |
2.1.1 以形式为标准 |
2.1.2 以意义为标准 |
2.1.3 以意义和形式为标准 |
2.1.4 以句法、语义、语用为标准 |
2.2 非常规否定研究 |
2.2.1 隐性否定 |
2.2.2 疑问代词表否定 |
2.2.3 会话含义表否定 |
2.2.4 羡余否定 |
2.3 小结 |
第三章 词语隐性否定研究 |
3.1 隐性否定范围的界定 |
3.1.1 隐性否定的界定 |
3.1.2 隐性否定表达形式 |
3.1.3 对话中语用隐性否定 |
3.2 词语否定分析 |
3.2.1 词语否定 |
3.2.2 词语义素否定 |
3.3 双音节动词隐性否定义素 |
3.3.1 隐性义素的性质 |
3.3.2 双音节动词隐性否定义素分类 |
3.3.3 双音节动词隐性义素语义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疑问代词表否定研究 |
4.1 疑问代词表否定与反问句的关系 |
4.2 疑问代词表否定 |
4.2.1 “什么”表否定 |
4.2.2 “谁”表否定 |
4.2.3 “哪”表否定 |
4.2.4 “怎么”表否定 |
4.3 疑问代词表否定的产生动因 |
4.4 疑问代词表否定的理解机制 |
4.5 小结 |
第五章 对话中的会话含义表否定研究 |
5.1 会话含义表否定 |
5.1.1 会话分析概念 |
5.1.2 会话含义理论 |
5.1.3 会话含义的语义特征 |
5.1.4 会话含义表否定成因 |
5.2 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影响与生成条件 |
5.2.1 表述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
5.2.2 会话含义表否定的生成条件 |
5.3 会话含义表否定的特征 |
5.3.1 无标记性 |
5.3.2 语境的制约性 |
5.3.3 推导性和可取消性 |
5.4 会话含义表否定产生动因 |
5.4.1 元认知调节 |
5.4.2 礼貌原则 |
5.5 会话含义表否定理解机制 |
5.5.1 概念整合 |
5.5.2 概念意义 |
5.6 小结 |
第六章 羡余否定研究 |
6.1 羡余与羡余否定的界定 |
6.1.1 羡余的含义 |
6.1.2 羡余否定的含义 |
6.2 羡余的类型与特点 |
6.2.1 羡余的类型 |
6.2.2 羡余否定的特点 |
6.3 提醒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功能 |
6.3.1 提醒类单句形式中的羡余现象 |
6.3.2 提醒类复句形式中的羡余现象 |
6.4 提醒类羡余否定形成动因与产生机制 |
6.4.1 提醒类羡余否定的形成 |
6.4.2 “小心/当心/注意/留神[别]VP”的语义等值 |
6.4.3 “小心/当心/注意/留神,+别+VP”与“小心/当心/注意/留神 + VP”的语义不等值 |
6.4.4 提醒类羡余否定的产生机制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7.3 本文存在的问题、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公民参与反腐败的路径研究 ——以越南胡志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对腐败定义的研究 |
(二) 对腐败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 对公民参与的研究 |
(四) 对反腐败模式的研究 |
(五) 对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 腐败 |
(二) 腐败治理 |
二、公民参与的一般理论 |
(一) 公民参与的概念 |
(二) 公民参与的类型与方式 |
(三) 公民参与的作用 |
三、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可行性分析 |
(一) 公民参与可有效克服反腐败中的政府失灵 |
(二) 互联网的普及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
(三) 公民参与是腐败治理的有效途径 |
第三章 越南胡志明市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现状分析 |
一、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越南当前的腐败现状 |
(一) 越南历年腐败刑事案例汇总 |
(二) 越南典型的腐败案例 |
二、越南胡志明市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现状 |
(一) 越南胡志明市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制度安排 |
(二) 越南胡志明市公民参与反腐败的方式 |
(三) 越南胡志明市公民参与反腐败的途径 |
三、越南胡志明市公民参与反腐败取得了成就 |
(一) 在预防腐败方面 |
(二) 从腐败治理的成果来看 |
四、越南胡志明市公民参与反腐败存在的问题 |
(一) 制度不健全 |
(二) 传统文化影响,使得公民参与意识淡薄 |
第四章 中国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经验借鉴 |
一、中国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制度安排 |
(一) 基层民主自治 |
(二) 信访举报 |
(三) 新闻媒体监督 |
二、网络反腐成为中国公民参与腐败治理的新趋势 |
(一) 网络成为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 |
(二) 网络反腐败治理成果 |
第五章 完善公民参与反腐败的路径 |
一、加强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制度设计 |
(一)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是公众参与反腐败治理的必要前提 |
(二) 建立公民参与反腐败治理的信息回应与反馈制度 |
(三) 建立公民参与反腐败治理的辅助制度 |
二、丰富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形式 |
(一) 根据公民参与程度,划分公众参与反腐败治理的类型 |
(二) 丰富各种类型的公民参与形式 |
三、加强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宣传 |
(一) 加强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宣传 |
(二) 公民参与反腐败宣传应注意的问题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越南国父与中国广东的终身情缘(论文提纲范文)
珠江之畔孕育越南共产党 |
风云际会结缘中共领袖 |
戎马倥偬收获锥心之爱 |
(7)从“印支共”到“印支联邦” ——试析越南在印支地区的扩张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及相关资料 |
三、 相关问题阐释 |
四、 文章框架 |
序言 |
第一章 “印度支那共产党”与“印度支那民主共和国联邦” |
第一节 、印支共的建立及在老挝、柬埔寨的活动 |
第二节 、“印支联邦”概念的提出与印支共对老、柬民族解放运动的支配 |
第三节 、印支共老、柬工作会议与寮国、高棉伊沙拉运动的“越盟”化 |
第四节 、印支三国分别建党与“印支联邦”构想进入党纲 |
第五节 、印支三国人民联盟的成立和越南驻柬、驻老志愿军的进入 |
第二章 “印支联邦”构想与日内瓦会议 |
第一节 、寮国、高棉抗战政府参会问题 |
第二节 、印度支那“整体解决”与越南在柬老志愿军问题 |
第三节 、越南立场的放弃与日内瓦协议的达成 |
第三章 “国际主义义务”—1954-1972 越党在老挝、柬埔寨的扩张渗透 |
第一节 、1954-1970 年老挝国内格局与北越在老挝的活动 |
第二节 、1954-1970 年柬埔寨格局与柬党和越党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印支联邦”的再提出与越老柬抗美统一战线的形成 |
第四章 “特殊关系”与“特殊联盟”—1972 年后越党的“印支联邦”实践 |
第一节 、“特殊关系论”的提出与印支三国革命的同时完成 |
第二节 、1975 年印支革命胜利后的越老、越柬关系 |
第三节 、“特殊关系”和“印支联邦”的运行 |
第五章 黯然落幕——“印支联邦”的终结 |
第一节 、内外交困与改弦更张 |
第二节 、越南的全面收缩与“印支特殊关系”的终结 |
后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大事记(1930-1991)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含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人文意义 |
二、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
第四节 主要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情境认知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对比分析 |
第二章 中外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一节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诞生的历史渊源 |
二、包豪斯学校的出现及其主要特点 |
三、包豪斯的问题 |
四、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模式 |
第二节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PBL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概述 |
第一节 对艺术设计教学的认识 |
一、对艺术设计性质的认识 |
二、对艺术设计教育活动的认识 |
第二节 PBL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
一、PBL教学模式概述 |
二、PBL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四章 PBL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建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 |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
第二节 PBL模式教学组织形式 |
一、PBL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 |
二、导师制工作室的基本特征 |
三、导师制工作室的性质与价值分析 |
第三节 PBL模式教学设计 |
一、PBL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二、PBL模式教学目标 |
三、PBL模式中的“问题”设置 |
四、PBL模式中的学生定位 |
五、PBL模式中的情境设计 |
第四节 建构艺术设计教学的科学方法 |
一、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
二、PBL模式主要教学方法 |
第五节 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植入与生成 |
一、对教育中文化自觉的认识 |
二、PBL模式中的文化思考 |
第五章 PBL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建构——学习活动设计 |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设计思想 |
一、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的比较 |
二、建构主义知识观 |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二节 PBL模式学习活动设计 |
一、PBL模式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
二、PBL学习模式设计 |
第六章 PBL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建构——课程设计 |
第一节 建构主义课程观 |
一、关于课程的本质 |
二、关于课程的开发过程 |
第二节 PBL模式课程设计 |
一、PBL模式课程设计的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
二、PBL模式课程的界定 |
三、PBL模式课程的目标 |
四、PBL模式的课程内容 |
第七章 PBL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建构——评价体系设计 |
第一节 建构主义评价观 |
一、建构主义评价观的主要思想 |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与行为主义评价观的区别 |
第二节 PBL模式评价体系设计 |
一、PBL模式评价目标 |
二、PBL模式评价设计 |
三、PBL模式评价方法 |
第八章 建构与生成:由教学模式到人文意义 |
第一节 “问题”的人文价值 |
一、以“问题”叩问人性 |
二、以“问题”承继文化 |
三、以“问题”阐释责任 |
第二节 学生全程参与教学的人文价值 |
一、PBL模式中学生的参与层次分析 |
二、PBL模式中学生的全过程参与 |
三、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创生取向 |
四、全过程参与的人文价值 |
第三节 人文意义的生成 |
一、人文知识教育:从知识接受到意义生成 |
二、“问题导向式”的人文内涵 |
三、价值观教育:从道德真空到理性建构 |
四、人文精神:由割裂到生成 |
第九章 结语:追求人文意义的价值 |
第一节 唤醒人之心灵的教育 |
一、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跨跃 |
二、从文化困惑到文化自觉的实现 |
第二节 教育不再是文化的孤岛 |
一、文化孤岛的成因及表现 |
二、让文化落地生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延边州中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学生使用) |
附录二:延边州中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调查问卷(教师使用) |
附录三:(?)(?)(?)(?) |
附录四:PBL模式少数民族文化题材作品选介 |
附录五:PBL模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获奖一览表 |
附录六:中国56个民族视觉形象设计作品①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 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二) 学界对体育留学教育问题研究的欠缺 |
(三)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
(四)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情况 |
(二) 国内研究情况 |
(三) 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一) 与留学生有关的概念 |
(二) 留学生的概念 |
(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体育留学教育的历史分析 |
第一节 留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国际留学教育的发展走势 |
二、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三、各个时期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清末体育留学教育(1903—1911) |
一、容闳"初遇"西方体育活动 |
二、留美幼童与体育活动 |
三、清末官派留欧学生与体育 |
四、清末留日学生与体育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体育留学教育(1912—1949) |
一、赴日留学与体育留学生 |
二、赴美留学与体育留学生 |
三、赴德留学与体育留学生 |
四、其他体育留学生 |
第四节 新中国的体育留学教育(1949—1963)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教育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留学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体育留学生基本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出国前基本指标分析 |
一、体育留学生性别构成分析 |
二、体育留学生地域分布分析 |
三、体育留学生受教育情况分析 |
四、体育留学生身份情况分析 |
第二节 留学中基本指标分析 |
一、体育留学生出国时间分析 |
二、体育留学生留学国家分析 |
三、体育留学生就读学校分析 |
四、体育留学生学习成果分析 |
第三节 回国后基本指标分析 |
一、回国后基本任职情况分析 |
二、回国后社会任职情况分析 |
三、回国后突出贡献分析 |
四、回国后着述情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器物层的推介 |
第一节 体育运动的引介 |
一、体育留学生与运动项目的推广 |
二、体育留学生与运动规则的传入 |
第二节 场地器材的创制 |
一、体育留学生与运动器材的制作 |
二、体育留学生与运动场地的建设 |
第三节 运动技术的发展 |
一、体育留学生与田径技术的发展 |
二、体育留学生与游泳技术的发展 |
三、体育留学生与其它运动技术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制度层的求索 |
第一节 体育留学生与体育教育体制 |
一、体育院校(系科)的创建 |
二、体育教材的编写 |
三、体育教学的规范化 |
四、体育督学的设立 |
第二节 体育留学生与运动竞赛体制 |
一、体育社团的创建和参与 |
二、国内运动竞赛的开展 |
三、国际运动竞赛的参与 |
第三节 体育留学生与体育科研体制 |
一、学术团体的建立与参与 |
二、体育期刊的创办 |
三、体育着作的出版 |
四、体育学科的初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留学生与中国体育——思想层的演进 |
第一节 留学生与军国民体育思想 |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简介 |
二、留学生对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传播 |
三、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体育留学生与自然体育思想 |
一、自然体育思想简介 |
二、体育留学生对自然体育思想的推介 |
三、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体育留学生与民族体育思想 |
一、民族体育思想简介 |
二、程登科的民族体育思想 |
三、民族体育思想的影响 |
第四节 体育留学生与体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 |
一、"土体育"与"洋体育"之争 |
二、体育军事化与体育教育化之争 |
三、"选手体育"与"普及体育"的论争 |
四、解放初期在体育思想方面的"破旧立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体育教育家徐一冰 |
一、徐一冰生平简介 |
二、徐一冰的体育实践活动及其体育思想 |
三、徐一冰的影响和评价 |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专家董守义 |
一、董守义生平简介 |
二、董守义的体育实践活动及其体育思想 |
三、董守义的影响和评价 |
第三节 体育科技专家杨天乐 |
一、杨天乐简介 |
二、杨天乐的主要科研活动及其成果 |
三、杨天乐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体育留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启示 |
第一节 体育留学教育的发展规律 |
一、多因素制约规律 |
二、爱国精神驱动规律 |
三、跨文化优势主导成就规律 |
四、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规律 |
五、文化输入和输出相结合规律 |
六、主导作用递减规律 |
第二节 体育留学教育的启示 |
一、体育留学生的文化特质和历史地位 |
二、体育留学教育的启示 |
第八章 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中国体育留学生名录(1903-196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胡志明和他的中国夫人曾雪明(论文参考文献)
- [1]王文萱与民国边政[D]. 李文斌. 云南大学, 2018(01)
- [2]蔡畅:中国共产党内德高望重的大姐[J]. 晋江艳. 湘潮, 2017(04)
- [3]现代汉语非常规否定表达研究[D]. 李依霖.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4]公民参与反腐败的路径研究 ——以越南胡志明市为例[D]. 阮氏轩. 广西大学, 2015(03)
- [5]婆婆的珠宝盒[J]. 蔡怡,yoyo. 家庭之友(佳人), 2014(11)
- [6]越南国父与中国广东的终身情缘[J]. 东山涛. 档案时空, 2014(09)
- [7]从“印支共”到“印支联邦” ——试析越南在印支地区的扩张政策[D]. 刘子义.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8]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 王永强.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9]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D]. 张宝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10]胡志明并未终身未娶[J]. 杜学峰. 文史博览,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