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馆中层干部的角色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1](2021)在《“双肩挑”教师角色压力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黎育生[2](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崔自勤[3](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文中提出高考作为联结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动向直接牵引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直接催生了新的高中教育目标和学校组织形态,尤以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为最。为符应新高考的要求,作为高中学校组织的关键构成——教学组织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选择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强调情境互动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理论,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厘清了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组织的结构及特征,为探索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提供了域外视野;藉由案例分析法提炼出部分高中学校改革的先行经验,为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和年级组织的变革提供了参考路径;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明晰了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的现状和问题,为探究高中教学支持组织建设指明了解决思路。围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本研究从实践、政策和理论层面分析了高中学校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研组织、班级组织、年级组织和教学支持组织等为变革重点,提出了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策略和路径。本文认为:其一,教学管理组织变革应从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职责明确化、系统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其二,课程组织变革需要运用职能分类法对机构设置、组织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其三,教研组织变革应从明晰职能定位、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等路径进行合理实施。其四,班级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变革班级组织形式、创新班级组织架构、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逐步落实。其五,年级组织变革应充分借鉴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的先行经验,从定位明确、权力集中、职能发挥、特色构建、环境创设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其六,教学支持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基点、方向、出路、保证、趋势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和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两大方面对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展望。
张志梅[4](2020)在《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基于C市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小学校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农村地区小学校长长期处于角色冲突之中,不仅使得校长身心疲惫,甚至影响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因此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现实状况如何,哪些影响因素致使他们产生了角色冲突,如何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的角色冲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文献中对于校长角色冲突的研究集中于大学校长,鲜有对于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本文正是看到了这一空缺,力图用个案研究的研究方式,以“局外人”的研究视角,以角色理论为基础,有目的的选取了一名农村寄宿制学校任职2年的小学校长G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以G校长在工作、生活中的案例整理出农村小学校长种种角色冲突的现实表现,进而对其角色冲突的原因进行了解析,最后根据原因提出了缓解其角色冲突的建议。本文共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包括角色、角色理论、管理者角色理论;其后三章内容在对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展示了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概况,分析了G校长角色冲突的表现、相关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具体来说第三章运用访谈法对G校长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进行研究,得出G校长在安全问题难以预料、校长职责难分、学校内外分歧难平、学校上下公私难断、校长价值选择的艰难五个方面具有强烈的角色冲突;在第四章中,研究者从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的任职时间短、管理风格单一、角色定位模糊、角色转变不及时、价值取向不一致、学校制度不健全、权责划分不对等等方面对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第五章研究者从完善校长遴选、评价、培训制度,完善授权制度和构建沟通机制,尊重教师教学经验,重塑校长角色,创建支持系统,维护良好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策略和建议。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的角色冲突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亦要调整管理思路。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关注”转为“关心”,给予农村校长人文关怀,用心去了解农村小学校长的现实情境(如他们做到了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做好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也要关心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真实情境”(如他们在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做成了什么、还想做什么);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群体、学生家长也要给予校长合理的角色期望,才能更好的缓解校长的角色冲突,为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建设夯实基础。
安姗姗[5](2020)在《新任副校长的领导角色适应研究 ——以Q中学J副校长为例》文中指出新任副校长的职初适应是他们逐渐熟悉岗位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是一个从形式上任为副校长到能否真正意义上成为副校长的过程。无论从副校长个人成长还是整个校长队伍建设的角度看,这个过程都值得关注。长期以来,我国校长学研究主要关注正职校长,对副校长及其领导角色适应问题的研究较为欠缺,极个别的研究也多是强调副校长领导角色适应中的困难与挫折。基于此,本研究关注副校长领导角色适应问题,案例聚焦“成功”适应的经验。运用个案方式,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等方法,研究基于三个问题考察了Q校新任J副校长成功适应领导角色的过程:(1)她如何走上副校长岗位的;(2)她的领导角色适应经历了什么样的阶段;(3)促使她成功适应的因素有哪些。就如何走上岗位的问题,研究显示,在所在县副校长选任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出于自我提升的需要、服务学生的理想、“身边人”的期待以及试试看的动机,J副校长参加了职位竞选。得益于经验积累、长期与即时的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以及或“虚”或“实”的支持,她最终获得了副校长岗位。在领导角色适应阶段上,证据表明,J副校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熟悉”,在入职后的第一个学期中,她通过多听、多看、多想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第二阶段为“磨合”,在入职后的第二个学期中,她通过改革常规管理和建立新制度来尝试变革;第三阶段为“适应”,在入职后的第三个学期中,通过设立共同愿景,构建教师信任,并积极配合校长做好分管工作,进而达到一种平衡。在促使J副校长成功适应的因素方面,研究概括了四个方面的因素:匹配的学校情境、有力的校长支持、自身优势挖掘与发挥以及配合度高的组织成员。基于J副校长领导角色的个案考察,研究形成了两个结论:其一,领导转变的实质不是“任而为副校长”而是一个“学而为副校长”的过程;其二,个案提供了一种成功适应的方式,即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循此,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优势为主的选拔与培养;优势匹配的任用方式;入职前后给予指导,支持和关心。对新任副校长的建议:他们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掘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获得与依靠关键资源;要重视获得正职校长的帮助与支持,向前辈请教学习从其获得一些管理经验;新任副校长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都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李浩[6](2020)在《SJ公司中层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行业+互联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行业中的通信服务行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以通信网络设计为主业的SJ公司,近年来通过分析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后明确了公司转型的具体方向:关注政府客户、集团客户的智慧化建设需求业务,以及在通信建设行业的EPC总包业务。随着新业务的开展,SJ公司发现一个重要的挑战,即当前企业的组织能力不能完全匹配业务发展需求,所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工作除了依靠外部招聘外,更需要强化内部增能。本文以SJ公司中层管理为研究对象,从SJ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出发,依据胜任力模型理论、人才梯队建设理论和人才盘点等理论,通过对SJ公司中层管理人力资源现状、中层管理人才梯队建设问题及原因等方面分析,提出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层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和发展的构思。同时,本文继续对SJ公司中层管理梯队人才建设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岗位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建立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中层管理胜任力模型;其次,基于此胜任力模型,对中层管理后备人才候选人进行人才盘点,将其放入九宫格人才地图,建立梯队人才资源库;最后,基于盘点的结果,从培训项目需求分析出发,利用访谈和胜任力测评方法精确定位培训目的与目标;针对培训目标设计出适合中层后备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引入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相关保障机制,保障培训项目计划有效实施;以结果为导向设计培训项目效果评估方案等,从人才发展与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重新制定出中层管理后备人才培训项目方案,以期对后备人才加速培养,持续不断地充实人才库,建立稳定的中层管理梯队人才,长效供给企业人力资源,助力企业转型成功。
郑婷文[7](2019)在《XZ学校中层领导干部胜任力提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兴国战略,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也将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独立学院要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打赢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的硬仗,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中层干部队伍,干部的胜任力提升,对其所在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都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XZ学校是陕西省一所独立学院,经过十多年砥砺前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省内几所同期成立的同类院校相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与学校中层干部队伍胜任力不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学校中层干部胜任力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干部队伍的胜任力水平还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和岗位胜任要求,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受到办学资金短缺、干部危机意识欠缺、管理水平有限和高层支持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胜任力提升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提升方式单调,有关活动资金保障不足,各项提升措施短期化,缺乏胜任力提升体系等。针对当前问题,本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和实证分析法,构建了专业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XZ学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提升体系。体系由中心目标、干部胜任力模型、提升路径和政策制度保障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胜任力模型包含职业道德、专业技术能力与学术能力、政治素养、认知能力、执行力、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共18项胜任力特征。模型由两个维度构成,一是从层次上,将干部胜任力划分为基本胜任力、重要胜任力和核心胜任力。二是从紧迫性上,将干部胜任力划分为急需提升的胜任力和有待提升的胜任力。为保障有关设想落地实施,学校应当疏通从院校到部门再到干部自身的胜任力提升路径,并不断完善有关组织管理、政策制度、人事支持、资金保障和后勤支持等保障措施,在学校、部门和干部个人三个组织层面上科学分工,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突破屏障,才能保障胜任力提升路径运行通畅。
赵涛[8](2019)在《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应然角色定位研究》文中认为《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由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主管特定业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自1993年设置以来,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减少了国务院直接管理的部门和事项,也有利于减少部门间的职责交叉,原由部门间协调的事项变为主管部委与国家局之间内部协调,便于提高行政效率,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机构设置类型,一直以来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根据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当前国务院共设置16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以下简称国家局),分别由11个国务院组成部门或直属机构负责管理。国家局的调整设置历来服从并服务于机构改革大局和国务院职能转变要求。纵观1993年以来的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局机构设置呈现出“灵活性”和“稳定性”并存的特点。笔者通过对国家局的历史变迁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局政策文件及相关行政法规的系统梳理,运用历史的逻辑较为清晰地勾画出中央对国家局机构设置的初衷以及对国家局与主管部委职责关系的顶层设计,在制度层面明确了国家局与主管部委在领导体制、请示程序、立法权限、外事权限及人、财、物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对全文分析的基础性背景材料。为准确客观地获得对国家局与主管部委体制关系的评价,笔者对国家局进行了全覆盖式的访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两者在实践中形成的主管部委“决策中有执行”,国家局“执行中有决策”的“实然”角色定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国家局实际上相当于“降了半格的部委”,在一些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上与主管部委雷同,与主管部委职责界定没有一个合理的划分标准,影响了两者职能作用发挥,与中央对两者体制关系的顶层设计也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层面上,主管部委与国家局属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但并未有效实现“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相分离”,主管部委对国家局的战略管理不够;部分主管部委或相关单位对国家局独立性重视不够,存在将国家局视同为部委内设司局或直属单位的情况;二是组织权力层面上,两者职责界定不够清晰,存在职责交叉、事权不清情况,主管部委对国家局业务管理权威性不够,在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协调等方面领导力度欠缺;三是人力资源层面上,主管部委统筹规划方面的管理人才不足;国家局内设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四是组织文化层面上,主管部委与国家局文化融合比较困难,“大部门”意识不强等。在本文关于国家局的应然角色定位设计中,主管部委与国家局应当分别承担综合化决策和专业化执行的角色功能。笔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层面的阐释。一方面,决策和执行本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职能环节,决策权和执行权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两者适当分离具有政治学和管理学双重视角下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笔者分析了在国家大部门体制改革中主管部委和国家局应当实行综合化决策和专业化执行的现实必然性,明确了政治、社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在动因。在此基础上,搭建理论分析模型,从组织结构、组织权力、人力资源和组织文化四个视角切入,建立具体分析维度,指导全文研究。找准了存在问题,明确了角色定位,掌握了理论工具,笔者着力探索国家局与其主管部委在“应然”角色定位指导下应当建立的体制关系。对此,笔者运用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及国内、国外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阐述。从国内来看,笔者首先对16个国家局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共性”和“个性”实证分析,从“一般性”层面介绍了当前两者的互动关系,并根据调研和访谈数据,对国家局与主管部委的体制关系总体评价进行了分类,其中,粮食局是与主管部委体制关系较为顺畅的典型,民航局是相对存在较多问题的代表。通过对正反两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获得了对两者综合化决策和专业化执行“应然”角色定位的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国外虽然没有与中国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职能定位完全相符的机构设置和组织类别,但有的国家却存在内阁部与相关分立机构动态融合的大部制形态,与中国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组织形态或所属关系类似。对此,笔者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一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新加坡中央(联邦)政府组织机构间“决策—执行”互动关系的介绍和阐述,从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边界划分、制约协调的角度,形成对综合化决策和专业化执行的国外研究视角和实践经验;二是以美国交通运输部和其管理的联邦航空管理局为例,对美国内阁部与其归口管理的部内独立机构进行深入案例研究,形成对优化中国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应然角色定位研究的借鉴和启示。最后,在全文研究基础上,笔者基于“决策-执行”关系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国家局与主管部委体制关系的优化路径,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方法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实践层面的具体对策建议。认为,从根本上推动实现国家局的应然角色定位,更好地优化国家局与主管部委的体制关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放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中统筹考虑。总的思路是,以调整和明确主管部委与国家局的职责定位为重点,遵循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互相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和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以合理划分二者职责关系和运行、协调机制为主要内容,科学配置国家局的机构规格和人员编制,培养高素质综合管理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执行人才队伍,加强文化引领和融合,形成两者权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协调的体制机制。
陆婉燚[9](2019)在《从业务骨干到学校领导者: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研究 ——以X校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任期是校长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是校长逐渐熟悉职业岗位工作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初任校长从业务骨干向学校领导者转型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初任校长会面临各种挑战,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问题,呈现初任校长鲜活与复杂的工作状况,有利于明确初任校长职前培训的内容,也有利于发现初任校长职初适应的自我发展策略与外部支持需求。以A中学X校长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采用访谈、观察等具体方法,基于“两层面-四维度”的分析框架,论文考察与分析了初任校长从一名业务骨干者成为学校领导者的基本过程及其挑战。在工作层面,论文研究了“准备与程序、期待与定位、实践与过程”三个维度的问题。就“准备与程序”维度,论文分析了 X校长是如何走上校长岗位的,分别从个人的职业生涯经历、职业培训以及选拔过程进行叙述。就“期待与定位”维度,论文从不同人员对于X校长角色的期待以及X校长自身对于校长角色的定位与理解。就“实践与过程”维度,论文主要从权力的行使、关系的构建、质量的管理以及变革的推进逐一进行探讨X校长在领导工作中的实践过程。在个人层面,论文聚焦“认同与压力”维度,论文研究了 X校长是如何对身份进行认同、在角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以及在领导工作中和个人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等等。研究发现,初任校长角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三种主要挑战:一是“双重适应”的挑战,即学校适应和角色适应,初任校长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二是“双重学习”的挑战,即任务学习与个人学习,需要在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心态的调整上作出努力。三是“双重平衡”的挑战,需要在学校与学校相关人员建立良好关系以及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上的平衡。研究建议,初任校长的有效转型依赖两方面的协同努力:一方面,初任校长要积极主动地获得与依靠关键资源。要重视校长个人经验的作用,特别是在管理上的经验对日后成为校长打下了管理基础;初任校长还应该学会向资深的校长进行请教,比如像前任校长请教能够准确把握学校的基本信息,也能够从其获得一些领导管理经验;初任校长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都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提供充分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校长的职前培训,加强培训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初任校长一定的职初指导,如安排有经验的校长对其进行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工作上提供支持,特别是办学经费和制度完善上;教育学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初任校长适当的容错空间,允许犯错,及时纠错。
杨烁星[10](2019)在《职业后期校长工作状态的个案研究 ——以Y校长为例》文中指出职业后期(late career)是校长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职业后期校长的工作状态与领导效能对于学校持续发展和改进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一些职业后期校长潜在面临职业倦怠、领导热情衰退和变革动机缺失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大批“婴儿潮”一代校长步入职业生涯后期,系统研究该阶段校长工作状态与领导效能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日益凸显。本研究以N市S小学Y校长为个案对象,具体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系统分析了Y校长对学校及师生的组织承诺和情感承诺,以及对学校领导工作的投入水平。研究发现,Y校长的主观工作特征为:对学校较低的组织承诺,对师生较高的情感承诺,领导热情衰退,变革动力缺失和领导成就感较高。其次,本研究重点考察了 Y校长五个方面的领导实践,包括:领导课程与教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落实学校内部管理、提炼个人领导经验和规划学校领导更替。Y校长的领导实践对个人及学校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表现为:职业后期校长较低的工作满意度,教师工作状态低迷与教育热情衰退,家校关系紧张、家校合作艰难,分割疏离的群体关系和冲突竞争的成员关系。基于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其一,职业后期校长工作状态呈现以下特征:领导热情衰退与变革动力缺失,领导成就感较高,领导重心聚焦于人而非事,领导方式倚重集权而非分权,领导水平介于行政者角色,领导发展基于个人经验而非持续学习。其二,职业后期校长面临外部支持有限、领导情境日趋复杂和学校成员态度沉默无涉等外部挑战。其三,职业后期校长存在一些机遇,主要包括:返聘与延长校长任职年限的积极趋势和校长薪酬制度改革的推行。针对Y校长在职业后期呈现的工作状态及其领导效果的个案研究,为改善职业后期校长工作状态、推进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一是要加强自我超越修炼,缩小校长工作现状与领导愿景之间的差距;二是要锻造学校发展共同体,引领全校成员致力于改进校长工作状态;三是要强化校长生涯衔接,统筹职业初期经验输入与职业后期系统支持;四是要务求工作状态高效,优化职业后期校长的工作体验与领导实践;五是要推进生涯持续发展,构建职业后期校长持续投入工作的新模式。
二、图书馆中层干部的角色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中层干部的角色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后记 |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
三、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重大课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
二、关于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及其变革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三、可能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新高考 |
二、教学组织 |
三、教学组织变革 |
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
一、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
二、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
三、强调情境互动的变革理论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 |
一、实践逻辑起点 |
二、政策逻辑起点 |
三、理论逻辑起点 |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
一、重构教学管理理念 |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
三、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
四、加强教学秩序管理 |
五、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
六、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
第二节 传统教学处存在的问题 |
一、组织结构弊端明显 |
二、工作人员理念滞后 |
三、工作职责范围窄化 |
四、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策略 |
一、结构扁平化 |
二、人员专业化 |
三、职责明确化 |
四、系统信息化 |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探索 |
第一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学校课程的影响 |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
二、课程体系的丰富 |
三、课程内容的改进 |
四、课程实施的强化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课程组织建设的案例探究 |
二、课程组织建设的问题厘清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思路 |
一、机构设置合理化 |
二、组织设计科学化 |
三、组织建设制度化 |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研组织的新要求 |
一、专业属性的回归 |
二、组织凝聚力提升 |
三、教研内容的实效 |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教研组织运行现状 |
一、功能定位不清 |
二、部门职责叠加 |
三、活动重形轻质 |
四、范围涵括不足 |
五、管理成效低下 |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路径 |
一、明晰职能定位 |
二、优化组织结构 |
三、创新活动形式 |
四、拓展活动内容 |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班级的属性与组织功能 |
一、班级的形成与演变 |
二、班级属性的学理探析 |
三、班级组织的核心功能 |
第二节 班级组织不适应新高考的样态 |
一、面对“选课走班”的不适应 |
二、班级建设的现实问题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策略 |
一、强化班级育人功能 |
二、变革班级组织形式 |
三、创新班级组织架构 |
四、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 |
五、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 |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年级组的发展路径 |
二、年级组的功能透视 |
三、年级组的问题审视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变革典例分析 |
一、“年级主任制”的探索 |
二、“年级学部制”的尝试 |
三、“级部管理制”的建构 |
四、“经纬式模式”的摸索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趋势 |
一、定位明确 |
二、权力集中 |
三、职能发挥 |
四、特色构建 |
五、环境创设 |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 |
第一节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的动因 |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 |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
三、学校管理变化的助推 |
四、智能教学场所的兴起 |
第二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现状与问题 |
一、问卷调查 |
二、实地考察 |
三、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改进和完善措施 |
一、基点:强化教学功能 |
二、方向:激发组织潜力 |
三、出路:减少班额人数 |
四、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
五、趋势:增建智能场所 |
结语: 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前瞻 |
一、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 |
二、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基于C市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校长角色定位研究 |
2.校长角色扮演研究 |
3.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个案研究 |
(四)研究过程 |
1.研究对象的选择 |
2.研究现场的进入 |
3.研究资料的收集 |
4.研究现场的退出 |
二、理论基础 |
(一)角色 |
(二)管理者角色 |
(一)人际角色 |
(二)信息角色 |
(三)决策角色 |
(三)角色理论 |
1.角色冲突的定义 |
2.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 |
3.角色冲突的因素 |
4.角色冲突的调适 |
三、农村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现实表现 |
(一)安全难料:农村小学校长背上的大山 |
1.“负责人”与“安全员”之间的较量 |
2.安全管理工作的角色资源紧缺 |
(二)公私难断:农村小学校长心理上的博弈 |
1.“监管者”的职责与对“亲戚”的反叛 |
2.“老领导”的偏袒与“新领导”的公正 |
(三)职责难分: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的艰难推进 |
1.从“一把手”到“二把手”的心理落差 |
2.农村校长有责无权的无奈现实 |
(四)两难境地:农村小学校长价值选择的徘徊 |
1.“教育家”的要求与“行政人”的眷恋 |
2.工作的敬业与家人的陪伴的两难全 |
(五)分歧难平:农村小学校长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
1.上级的高要求与现有条件的不匹配 |
2.农村校长的良苦用心与现实打击 |
四、农村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
(一)农村小学校长的任职时间短与管理风格单一导致角色冲突 |
1.任职时间短导致的角色冲突 |
2.校长管理风格单一导致角色冲突 |
(二)农村校长角色转变不及时与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角色冲突 |
1.角色转变不及时造成的角色冲突 |
2.正副校长角色定位不明确造成的角色冲突 |
(三)农村小学校长与其他群体价值取向不一导致角色冲突 |
1.农村小学校长自身的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 |
2.农村小学教师的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 |
(四)农村小学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小学校长角色冲突 |
1.教育政策的不协调性与宏观性 |
2.教师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校长角色冲突 |
3.校长绩效考核与评估制度的不合理性 |
(五)农村小学校长权责不一致导致角色冲突 |
1.校长负责制引发的角色冲突 |
2.农村小学校长缺乏人事权力引发的角色冲突 |
五、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建议 |
(一)完善校长遴选、评价和培训机制 |
1.完善农村小学校长遴选评价制度 |
2.完善农村小学校长培训机制 |
(二)完善授权制度,构建沟通机制 |
1.完善各级别授权制度 |
2.完善各级沟通机制 |
(三)尊重教师教学经验,重塑农村小学校长角色 |
1.尊重教师教学经验 |
2.校长角色的重塑 |
(四)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创建校长支持系统 |
1.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2.创建校长支持系统 |
结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任副校长的领导角色适应研究 ——以Q中学J副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新任副校长面临挑战的研究 |
(二)有关新任副校长领导角色适应过程的研究 |
(三)有关新任副校长领导角色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既有研究的简要评析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任副校长 |
(二)领导角色适应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理论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上副校长职位 |
一、S县副校长选任制度改革 |
(一)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任用标准演变 |
(二)S县公办中小学副校长任用办法改革 |
二、竞聘副校长职位的动机 |
(一)自我提升的需要 |
(二)为了服务更多学生 |
(三)“身边人”的期待 |
(四)一次成长的练习 |
三、源自过往的经验积累 |
(一)作为教师的经验 |
(二)作为中层干部的经验 |
四、准备与竞聘的过程 |
(一)自发准备阶段 |
(二)自觉准备阶段 |
五、职位竞聘中获得的支持 |
(一)“务虚的”支持 |
(二)“务实的”支持 |
六、作为开始的离开 |
(一)对原来学校的难以割舍 |
(二)对未来学校的满怀期待 |
第二章 领导角色的适应过程 |
一、熟悉阶段:了解学校情况 |
(一)多听 |
(二)多看 |
(三)多想 |
二、磨合阶段:努力尝试变革 |
(一)改革常规 |
(二)受到质疑 |
(三)里程碑 |
三、适应阶段:逐渐达到平衡 |
(一)设立共同愿景 |
(二)构建教师信任 |
(三)做好助手角色 |
第三章 促进领导角色成功适应的影响因素 |
一、匹配的学校情境 |
(一)原来学校:无意留下 |
(二)心仪学校:有意前往 |
(三)现在学校:意料之外 |
二、有力的校长支持 |
(一)合理分配任务 |
(二)思想站位引领 |
(三)工作方法指导 |
(四)适当生活关怀 |
三、自身的领导优势 |
(一)积极的工作态度 |
(二)扎实的经验基础 |
(三)较强的工作能力 |
四、配合的组织成员 |
(一)执行力强的中层教干 |
(二)朴实的教师群体 |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
一、个案总结 |
(一)领导转变的实质:学而为副校长的过程 |
(二)成功适应的方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
二、初步建议 |
(一)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
(二)对新任副校长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类 |
二、着作类 |
三、期刊类 |
四、报纸类 |
五、学位论文类 |
六、网页网站类 |
致谢 |
(6)SJ公司中层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论文对人才梯队建设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二章 基于胜任力的人才梯队建设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研究简析评述 |
2.2 人才梯队建设的概念 |
2.2.1 人才梯队的内涵 |
2.2.2 人才梯队建设的概念 |
2.2.3 人才梯队建设的必要性 |
2.3 胜任力模型理论 |
2.3.1 胜任力的定义 |
2.3.2 胜任力模型的内涵 |
2.3.3 胜任力的常用模型 |
2.4 人才盘点理论 |
2.4.1 人才盘点的内涵 |
2.4.2 人才盘点中的测评技术 |
2.4.3 人才盘点的常用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J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现状分析 |
3.1 SJ公司简介 |
3.1.1 SJ公司企业发展状况 |
3.1.2 SJ公司人力资源现状介绍 |
3.2 SJ公司中层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现状分析 |
3.2.1 SJ公司中层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现状 |
3.2.2 SJ公司中层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J公司中层管理胜任力模型构建及人才盘点 |
4.1 SJ公司中层管理胜任力模型构建 |
4.1.1 SJ公司中层管理胜任力模型构建原则 |
4.1.2 SJ公司中层管理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及流程 |
4.1.3 SJ公司中层管理胜任力模型成果 |
4.2 SJ公司中层管理及后备人才盘点 |
4.2.1 人才盘点准备工作 |
4.2.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盘点 |
4.2.3 基于人才盘点的人才梯队资源库建设 |
4.2.4 SJ公司中层管理梯队人才资源库介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J公司中层管理梯队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
5.1 培训项目需求分析与目标制定 |
5.1.1 自上而下的需求分析 |
5.1.2 基于胜任力的需求分析 |
5.1.3 培训项目目标制定 |
5.2 培训项目计划与实施 |
5.2.1 培训项目课程体系规划 |
5.2.2 培训模式体系设计 |
5.2.3 培训项目管理制运作 |
5.3 培训项目效果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XZ学校中层领导干部胜任力提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
1.3.1 基本思路 |
1.3.2 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贡献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胜任力研究起源 |
2.2 胜任力概念和特征 |
2.3 胜任力模型 |
2.3.1 冰山模型 |
2.3.2 洋葱模型 |
2.4 胜任力提升方式 |
2.5 当前研究现状 |
第三章 XZ学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提升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
3.1 XZ学校概述 |
3.2 XZ学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提升工作的现状 |
3.2.1 校内培训 |
3.2.2 校外培训 |
3.3 XZ学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3.3.1 提升方式单调 |
3.3.2 资金保障不足 |
3.3.3 提升措施短期化 |
3.3.4 缺少胜任力提升体系 |
3.4 问题的成因 |
3.4.1 危机意识欠缺 |
3.4.2 资金支持不足 |
3.4.3 管理水平有限 |
3.4.4 高层支持不足 |
第四章 XZ学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提升体系的设计 |
4.1 指导思想 |
4.2 设计原则 |
4.3 设计依据 |
4.4 XZ学院中层干部胜任力提升体系 |
4.4.1 XZ学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模型设计 |
4.4.2 XZ学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提升体系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人事支持 |
5.4 资金保障 |
5.5 后勤支持 |
结论与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应然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本文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关系说明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两对主要关系的说明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和评价 |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和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章节安排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本文的章节安排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基于历史和实践逻辑的实情探寻 |
第一节 历史的逻辑:国家局的历史变迁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与国家局机构调整 |
二、国家局机构调整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政策的依据:国家局的制度定位 |
一、相关政策文件和行政法规概要 |
二、国家局政策沿革的主要特点 |
三、制度层面对国家局与主管部委的职责关系定位 |
四、基于历史逻辑和政策梳理的问题发现 |
第三节 实践的逻辑:国家局的实践问题 |
一、调研对象和方法 |
二、调研情况分析 |
第二章 一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决策和执行的关系阐释 |
一、决策和执行本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职能环节 |
二、决策权和执行权适当分离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综合化决策权和专业化执行权应当适当分离的现实必然性 |
一、政治需求——不断强化内部领导权和外部协调能力的需要 |
二、社会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需要 |
三、经济需求——不断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
四、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
第三节 本文分析的理论模型 |
一、理论分析模型的提出 |
二、理论分析模型的说明 |
第三章 国家局与主管部委评价分类和典型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局组织状态的“共性”与“个性” |
第二节 国家局与主管部委体制关系评价分类 |
一、评价分类情况 |
二、评价分类的有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民航局与交通运输部体制关系实证分析 |
一、民航局历史沿革及机构背景介绍 |
二、民航局与交通运输部在体制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民航局案例分析的反思和启示 |
第四节 粮食局与发展改革委体制关系实证分析 |
一、粮食局历史沿革及机构背景介绍 |
二、粮食局与发展改革委在体制关系方面形成的基本成效 |
三、粮食局案例分析的经验总结 |
第四章 国外典型相关机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中央(联邦)政府组织机构间“决策—执行”关系探讨 |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执行局模式(Excutive Agencies) |
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法定机构模式(Statutory Board) |
三、发达国家中央(联邦)政府组织机构间“决策—执行”关系研究启示 |
第二节 美国交通运输部与联邦航空局体制关系案例分析 |
一、美国内阁部归口管理的独立机构与中国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的可比性 |
二、美国交通运输部与联邦航空管理局体制关系分析 |
第三节 国外相关机构研究的经验启示 |
一、主管部委要有专业化的决策支撑机构 |
二、主管部委要建立强有力战略管理机制 |
三、归口管理的独立机构要保持适当的独立性 |
四、大部门体制下要注重建立普遍认同的组织文化 |
第五章 基于“决策-执行”关系的路径优化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基于“决策-执行”关系的优化路径分析 |
一、组织结构优化路径:进行横向和纵向结构的重塑 |
二、组织权力优化路径:建立“行政三权”相互协调制约机制 |
三、人力资源优化路径:根据组织价值需求配备人才、发展人才 |
四、组织文化优化路径:推动部门间共同价值观引领和文化融合 |
第二节 优化国家局与主管部委体制关系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调整优化两者的机构设置 |
二、着力统分协调,进一步优化明确两者的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 |
三、科学配置机构规格和人员编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
四、统一价值目标,积极推进组织文化的重塑融合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从业务骨干到学校领导者: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研究 ——以X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初任校长 |
(二) 角色转型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校长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
(二) 关于校长职前培训的研究 |
(三) 关于初任校长面临挑战的研究 |
(四) 关于初任校长适应策略的研究 |
(五) 对已有文献的评析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分析思路 |
(三) 论文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一) 访谈法 |
(二) 观察法 |
第一章 准备与程序:何以走上校长岗位 |
一、基于经验的成长 |
(一) 获得专业学习经验 |
(二) 获得教学经验 |
(三) 获得基层管理经验 |
(四) 获得领导经验 |
二、基于培训的学习 |
(一) 关于后备干部的培训 |
(二) 关于任职资格的培训 |
三、成为校长的程序 |
(一) 参与校长竞岗的意愿 |
(二) 校长选拔条件与过程 |
第二章 期待与定位:成为校长意味着什么 |
一、不同人员的期待 |
(一) 教育行政部门的期待 |
(二) 副校长的期待 |
(三) 教师的期待 |
(四) 学生的期待 |
(五) 家长的期待 |
二、X校长的角色定位 |
(一) 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认识 |
(二) 对于学校领导职责的认识 |
第三章 实践与过程:初任校长的领导行为 |
一、权力的行使 |
(一) 从命令到征求意见 |
(二) 建立信任感 |
(三) 从管理个人到管理团队 |
二、关系的构建 |
(一) 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
(二) 与前任校长的关系 |
(三) 与副校长的关系 |
(四) 与教师的关系 |
(五) 与家长的关系 |
三、质量的管理 |
(一) 升学考试质量的管理 |
(二) 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 |
四、变革的推进 |
(一) 学校发展方向的调整 |
(二) 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
(三) 教师队伍的重建 |
第四章 认同与压力:初任校长的自我管理 |
一、X校长的身份认同 |
(一) 我为什么要做校长 |
(二) 我能够做好校长吗 |
(三) 我要成为怎样的校长 |
二、角色转型的压力 |
(一) 管理领域上的压力 |
(二) 工作技能上的压力 |
三、领导工作的变化 |
(一) 工作任务的负重感 |
(二) 强烈的孤独感 |
四、个人生活的变化 |
(一) 领导与业务工作的失衡 |
(二) 工作与家庭时间的失衡 |
第五章 资源与支持:如何实现初任校长的成功转型 |
一、初任校长角色转型的挑战 |
(一) 双重适应:学校适应与角色适应 |
(二) 双重学习:任务学习与个人学习 |
(三) 双重平衡:内外平衡与自我平衡 |
二、初任校长成功转型的建议 |
(一) 关键资源:校长自身的努力 |
(二) 外部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职业后期校长工作状态的个案研究 ——以Y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关于职业后期校长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职业后期校长的研究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三、概念界定 |
(一) 职业后期校长 |
(二) 工作状态 |
四、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本分析法 |
(二) 访谈法 |
(三) 观察法 |
第一章 Y校长及其当前任职学校概况 |
一、Y校长其人 |
二、S小学概况 |
三、S小学两次特殊的校长更替 |
(一) 第一次特殊的校长更替 |
(二) 第二次特殊的校长更替 |
第二章 Y校长的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 |
一、组织承诺 |
(一) 对学校较低的组织承诺 |
(二) 对学生较高的情感承诺 |
(三) 对教师较高的情感承诺 |
二、工作投入 |
(一) Y校长的实际工作投入水平 |
(二) 影响职业后期校长工作投入的关联因素 |
第三章 Y校长的领导实践 |
一、领导课程与教学 |
(一) 疏于听课指导 |
(二) 功利开发与强压执行校本课程 |
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
(一) 鼓励教师提升学历 |
(二) 忽视教师梯队建设 |
(三) 倾向权威型的领导风格 |
三、落实学校内部管理 |
(一) 人事管理基于关系 |
(二) 绩效考核缺乏民主 |
四、提炼个人领导经验 |
(一) 对自身领导经验的认知 |
(二) 对自身领导经验的反思 |
五、规划学校领导更替 |
(一) 缺少对继任校长的提名权 |
(二) 应对校长更替的有限举措 |
(三) 忽视对学校持续改进的规划 |
第四章 Y校长的领导效果与影响 |
一、对于职业后期校长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一) 职业后期校长实际工作满意度 |
(二) 职业后期校长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
二、对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一) 教师工作状态低迷与教育热情衰退 |
(二)家校关系紧张与家校合作艰难 |
三、对于学校文化的影响 |
(一) 分割疏离的群体关系 |
(二) 冲突竞争的成员关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一、职业后期校长的工作特征 |
(一) 领导热情衰退与变革动力缺失 |
(二) 领导成就感较高 |
(三) 领导重心聚焦于人而非事 |
(四) 领导方式倚重集权而非分权 |
(五) 领导水平介于行政者角色 |
(六) 领导发展基于个人经验而非持续学习 |
二、职业后期校长面临的外部挑战 |
(一) 有限的外部支持 |
(二) 日趋复杂的领导情境 |
(三) 学校内部成员沉默无涉的态度 |
三、职业后期校长面临的外部机遇 |
(一) 返聘与延长校长任职年限的积极趋势 |
(二) 校长薪酬制度改革的推行 |
四、职业后期校长工作状态的启示 |
(一) 加强自我超越修炼:缩小校长工作现状与领导愿景之间的差距 |
(二) 锻造学校发展共同体:引领全校成员致力于改进校长工作状态 |
(三) 强化校长生涯衔接:统筹职业初期经验输入与职业后期系统支持 |
(四) 务求工作状态高效:优化职业后期校长的工作体验与领导实践 |
(五) 推进生涯持续发展:构建职业后期校长持续投入工作的新模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图书馆中层干部的角色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肩挑”教师角色压力的质性研究[D]. 张丹. 西南大学, 2021
-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 崔自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基于C市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D]. 张志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新任副校长的领导角色适应研究 ——以Q中学J副校长为例[D]. 安姗姗.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SJ公司中层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研究[D]. 李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7]XZ学校中层领导干部胜任力提升体系研究[D]. 郑婷文. 西北大学, 2019(12)
- [8]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应然角色定位研究[D]. 赵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9]从业务骨干到学校领导者: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研究 ——以X校长为例[D]. 陆婉燚.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职业后期校长工作状态的个案研究 ——以Y校长为例[D]. 杨烁星.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