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专访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钦同志

深化医改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专访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钦同志

一、深化卫生改革 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琴同志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周晓瑾[2](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认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沃红梅[3](2013)在《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文中研究指明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类机体的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需要运用统计方法来探讨其规律。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医学统计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逐渐发展。1948年,《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一书出版,标志着医学统计学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解放前,医学统计学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医学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迄今,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六十余年,但关于其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却尚不充分,鲜有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史学研究发表。因此,归纳总结医学统计学发展的史学资料,对于反映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一是学科发展概况;二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建设;三是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四是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介绍。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解读,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学科发展进程的概述,反映出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研究,从侧面反映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的进程。最后,我们将中国医学统计学工作者划分成四代人,按照出生时间的顺序,重点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以往仅有的一些文献相比,本研究在学会、教材和人物方面,具有更为详尽和系统总结的特点。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梳理,让后人了解中国医学统计学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医学统计学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张春梅[4](2011)在《中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工作是现代医疗规制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实施和开展,为社会公众寻医问药提供权威参考,并可以减少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诱导需求的出现,缩小医疗服务供需方之间“知识差距”,同时能促使医院规范医疗、改进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本途。研究目的鉴于当前国内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及其规制实施与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选择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国内外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医院医疗服务信息的政府行为、医院行为、相关利益方反应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政府、医院、第三方等视角调查和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现状、探讨我国公立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提出构建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理论框架及实现策略,以期为政府相关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提供理论参考依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文献资料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吸收知情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政府规制理论等理论基础,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及规制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运用PEST分析方法、利益相关集团分析法及博弈分析法探讨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宏观政策环境、各利益主体的作用、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及其行为特征。围绕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的政府披露行为和医院披露行为两大层次,设计实证研究方案。对政府行为的调查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对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的互联网门户网站进行调查,了解政府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向社会披露的医疗服务信息内容等现状。同时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分层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地区分组方法,分别在东、中、西部地区选择6省12市35家公立医院作为样本医院,对样本医院的互联网门户网站进行调查;对1371位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和1868位医护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对样本省区卫生厅局、医院、行业协会、医疗保险部门及新闻媒体等40位关键知情人进行半结构访谈。收集资料利用EpiData3.1数据录入,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对应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并进行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典型案例分析,对研究中的访谈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公立医院医疗信息披露规制的理论研究结果首先借鉴国内外其他领域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对医疗服务信息、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及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等概念进行界定。总结认为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医疗信息披露规制制度经历了4个阶段,并提出本研究从公立医院医疗信息披露的政府行为和公立医院行为两大角度进行探讨。运用知情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政府规制理论等对医疗信息披露进行解析。PEST分析发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是医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医疗费用的高、医患关系紧张等现实状况;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民的大量增加;以及各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都为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通过相关利益集团分析,对信息披露规制的利益相关集团政府、公立医院、社会公众、第三方的利益、拥有资源、动用资源能力及其立场进行剖析,为实证研究结果的解释提供方向。从微观层面,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相关方(卫生行政部门方、公立医院方以及患者方)的多重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加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有效性的基础。2.公立医院医疗信息披露的政府行为和公立医院行为分析研究结果调查和分析政府信息披露的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建设、披露内容、披露渠道等现状,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厅(局)建立了互联网门户网站(除外西藏卫生厅),其中28家省厅(局)的网站上公布政信息披露组织保障体系信息。各地政府之间医疗服务披露保障体系建设不一,组织架构比较薄弱,运行制度的建设有待于加强。政府披露医疗服务信息主要涉及诊疗费、药品及医用医疗价格、门急诊工作量、服务效率、门诊/出院病人人均费用、专家及其服务时间等,只有部分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关注到披露公立医院内的医疗服务质量信息(41.18%)以及患方评价信息(5.88%)。互联网是政府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主要渠道;从政府主动披露信息和依申请披露信息情况来看,政府主动信息披露相对丰富,但依申请披露渠道不够畅通,提示依申请披露渠道的建设及有效运行问题应引起重视。围绕医院方,本文从医疗服务信息医院主动披露的现状、制度建设情况、保障体等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公立医院对信息披露日益重视,31家公立医院中有26家医院成立院务公开领导小组,27家医院制定相关制度,披露载体比较完善;但同时发现,互联网作为医院信息披露的重要渠道与医院自我宣传的重要的平台,没有得到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医院信息咨询电话的畅通与有效性问题值得关注;公立医院应加强对社会需方的医疗服务评价的重视,真正落实信息公开的实质效果。3、相关利益方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评价本部分主要探讨了社会公众方、医务人员方、其他利益方(包括媒体、医疗保险、行业协会)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评价和认识。其中以住院患者作为社会公众的代表,结果显示,76.8%的公众很少搜寻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提示我国社会公众主动搜寻政府信息的意识不强;仅有21.5%的人在以往医疗服务信息查询中获得所需要信息,说明政府披露信息受用性不大;部分信息指标表述过于专业,公众难以理解其真正含义;31.30%的社会公众对政府披露公立医院信息表示满意,其满意度与文化教育水平(χ2=24.802,P<0.001)、健康状况(χ2=44.103,P<0.001)分别存在对应关系;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息披露监督力度比较小,其监督力度与门诊就诊次数成对应关系(χ2=17.486,P<0.01)。住院患者对医院披露的医疗服务信息总体知晓程度比较高,54.12%患者对医院信息披露表示满意,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的满意度低(χ2=7.415,P<0.01,OR值为0.73),健康状态差的患者比健康状况好的患者满意度低(χ2=22.483,P<0.001,OR值为0.36)。37.17%医护人员对目前政府披露医疗服务信息现状的表示满意,70.28%医护人员对政府披露信息的监督力度较小或没有,其监督力度与工龄存在对应关系(χ2=13.008,P<0.05)。仅14.64%的医护人员对医院披露的医疗服务信息表示总是关注,提示医护人员对医院披露的医疗服务信息的关注程度有待于提高。行业协会在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行业自律组织等相关利益集团发展水平低下,在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医疗保险部门信息获取渠道受限、监管能力不足,难以获得各医院全面、客观的医疗服务信息。新闻媒体是政府向社会披露医疗服务信息的窗口,其关注点和媒体报告效应有待提高。4.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分析通过对3家卫生行政部门和2家医院的典型案例分析,结合关键知情人访谈和其他定性资料的分析,对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剖析。在政府行为方面,存在信息披露义务主体的保障体系薄弱、披露意识不强;披露内容单一,披露信息存在统计口径不一、比较性不足、难以真实反映医院实际服务情况;内外部监管力量不强,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等制约因素。在医院行为方面,医院对政府要求医院披露医疗服务信息的目的及意义认识不到位;缺乏经费保障和专职人员,相关保障制度,信息披露保障机制建设方面有待加强;医院信息披露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信息披露渠道建设应引起重视;信息披露的监督机制有待于加强等。以上因素都成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结论与建议:本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适应医院和政府的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制度。1.明确医疗信息披露的规制理念、目标与原则各级政府、医院、社会公众、相关利益方应树立正确的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理念,提出医疗服务信息了规制的微观目标、中观目标及宏观目标;其规制原则主要包括满足需求原则、适度性披露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有差别设计原则、阶段性推进原则。2.构建和设计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理论框架第一,加强信息披露主体保障机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建设,培育信息披露的市场新主体;第二,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政府行为与医院行为披露内容、披露水平及披频次进行分层设计;第三,加强信息披露渠道的建设,构建披露渠道网络;第四,加强信息披露权利主体的培训教育,构建长效教育机制;第五,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第六,提出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法律制度安排,在提升我国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披露的保密审查制度、沟通协调制度、问责制度及救济制度等制度设计。3.提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策略首先,构建医疗服务信息的数据平台,便于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其次,规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研制数据风险调整方案,以确保披露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与可比较性,并充分利用医疗保险部门的信息数据,降低信息收集成本。最后,提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分步推进的策略。创新之处:1.理论方面:鉴于国内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研究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借鉴知情权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政府规制理论等理论基础上,从政府披露公立医疗服务信息以及公立医院自身披露医疗服务信息的两个层面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各个层面影响信息披露规制的制约因素,创新性提出了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目标、原则与策略,并对信息披露的内容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分层设计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2.方法方面:鉴于国内学者对信息披露的研究往往从理论探讨的角度比较多,而从定量的角度进行研究相对缺乏。对此,本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设计调查表,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定性和定量结合,构成本研究的创新点。

王胜[5](2009)在《集体化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研究 ——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旨在满足社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这一制度体系以基层党支部为领导,以集体经济为依托,以社、队医疗组织为机构,以赤脚医生为主体,以防病治病为主要任务,以贫下中农协会为监督,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集体性质。集体化前期,即从1956年到1965年,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农业合作化时期,集体性质的联合诊所、农业社保健站、个体行医并存:其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只有公社医疗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其三,调整时期,公社医疗机构下放,大队保健站与个体行医并存。与此相应,这十年间的农村医务人员的行医方式,由分散和较为随意的个人行为逐步转为集体医疗机构的制度化公共行为,便于组织、管理,有助于卫生防疫工作的普遍发展。然而,“大跃进”后,所有制形式不断变化,跃进、集中,调整、下放、精简,给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基层卫生组织的频繁变动使卫生工作者协会名存实亡,农村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提高工作陷于停顿,整体技术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少数名老中医后继无人。当时半数以上的大队仍然无医无药,农村卫生事业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新的形势和广大农民对医药的需求。1965年,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同年秋,大批城市医务人员组成农村卫生工作队,深入农村为当地培训半农半医,有效改善了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随后,大队卫生室普遍建立,农村三级保健网初步成型。1968年底,合作医疗制度因成效显着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在最高领导人的支持下,“文革”时期的合作医疗制度以“卫生革命”的形式得以推广普及。其举办形式先期以大队办为主,后期发展为社队联办和社办。合作医疗的资金大多为生产大队、生产队和个人三级筹款,并通过大量使用土医、土药、土方,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解决资会和药品不足问题。合作医疗制度的普遍推行,基本满足了农民的治疗与保健需求。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与公社卫生院和大队卫生所组合而成的三级医疗卫生网,承担和参与农村基层各方面的卫生工作: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负责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的技术指导,进行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预防和治疗当地常见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宣传卫生科学知识,落实计划生育措施,指导妇幼保健,开展采种制用中成药等。同时,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也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农村卫生事业作为农民“自己的事业”,直接关系到农民生老病死等切身利益。集体化时期,“政府的决心与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紧密结合”,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成功模式:一切从广大人民利益和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自力更生,勤俭办事业;先从普及做起,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又在提高的指导下进一步普及。1982年,我国人口死亡率已从解放前的25‰下降到6.2‰,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200‰左右,下降到城市12‰,农村20-30‰。平均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5岁延长到68岁左右。中国“在落后国家的经济水平上达到了先进国家的卫生水平”,取得“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并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惟一范例”。19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合作医疗制度与赤脚医生队伍造成的冲击使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在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问题上,新出台的政策和现实情况严重脱节,无法落实。为适应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实际状况,各项政策频繁调整。最后,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中,医疗卫生事业被卷入了市场洪流,市场占据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医疗卫生机构由福利性质转为以盈利为主,最终导致医疗问题成为“三农”难中之难、重中之重。集体化时期,农村的医疗卫生制度为我们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即决策者以民意为重,倾听民声,维护民权,制定符合民众需求的制度,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这样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有助于党和政府形象的提升以及国家凝聚力的增强。同时,还必须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监督约束机制,避免制度扭曲变形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发生,使人民利益真正得到保障。这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也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中两个层面都以广大民众为重,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

詹志华[6](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杨发祥[7](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宋兆琴[8](2001)在《更新观念 改革创新 开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文中提出 黑龙江省卫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决策,经过全省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和广大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努力工作,2000年各项卫生工作都取得了显着成绩,主要体现在:(1)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病人选择医生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医疗机构购药行为逐步得到规范,区域卫生规划稳步实施,社区卫生服

杨涛[9](2001)在《深化卫生改革 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琴同志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13个配套政策文件下发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黑龙江省卫生厅组织了深入的学习和贯彻。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琴同志,就黑龙江省的卫生改革工作进行了专访。

徐邱鸿,邵红,高敏[10](1999)在《大型综合医院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黑龙江省医院在完善医疗改革措施的同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践经验。其服务形式为:(1)以医院为中心,在本市区设卫生服务网点的同时与全省67家基层医院建立友好医疗服务网,做到内外结合、点面结合;(2)为社区居民建立两本两卡,且提供全程医疗服务。并对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出了4点建议。

二、深化卫生改革 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琴同志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卫生改革 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琴同志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学科建设进展回顾
    1、课程结构与专业建设
    2、教材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
    4、研究生培养
    5、科研工作
    6、学术交流
    7、小结
第二部分 对卫生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会——记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
    1、初创时期(1984-1997年)
    2、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3、小结
第三部分 建国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回顾
    1、郭祖超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
    2、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卫生统计学相关教材
    3、卫生部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
    4、改革开放后迄今其他一些教材
    5、小结
第四部分 对医学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1、第一代人物
        袁贻瑾
        许世瑾
        李光荫
        薛仲三
        郭祖超
        祝绍琪
        高润泉
        倪江林
        郑戈
        杨纪柯
    2、第二代人物
        田凤调
        杨树勤
        李天霖
        张照寰
        杨建伯
        周有尚
        史秉璋
        丁道芳
        陆守曾
        顾杏元
        金丕焕
        杜养志
        王均乐
        杨瑞璋
        戴旭东
        高玉堂
        王仁安
        何大卫
        余松林
        周燕荣
        陈启光
        方积乾
        苏炳华
        孙振球
    3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1、学科建设
    2、人才培养
    3、校际合作
    4、一点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目录
中国统计发展简史(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中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主体
        (二)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客体
        (三)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规制模式
        (四)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对医院运营带来的影响
        (五)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效果的影响因素
        (六) 小结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框架
    五、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理论分析
    一、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理论解析
        (一) 知情权与隐私权理论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解析
        (二)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解析
        (三) 信息传播理论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解析
        (四) 政府规制理论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解析
    三、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PEST 分析
    四、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利益相关集团分析
    五、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博弈分析
第三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政府行为分析
    一、政府信息披露的保障体系
    二、政府主动公开(披露)的现状
    三、政府依申请公开(披露)的现状
    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政府行为的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1:某市卫生局
        典型案例2:某省卫生厅
        典型案例3:某自治区卫生厅
        案例小结
第四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医院行为分析
    一、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保障机制
    二、公立医院向社会披露医疗服务信息现状:基于互联网视角
    三、公立医院向住院患者披露医疗服务信息现状
    四、公立医院向医护人员披露医疗服务信息现状
    五、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医院行为: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1:某市第三人民医院
        典型案例2:某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案例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利益相关方行为分析
    一、社会公众方的认知行为分析
        (一) 社会公众方对政府披露信息的认知行为分析
        (二) 住院患者对医院披露信息的认知行为分析
    二、医院方的认知行为分析
        (一) 医务人员对政府披露信息的认知行为分析
        (二) 医护人员对医院披露信息的认知行为分析
    三、第三方的认知行为分析
        (一) 行业协会的认知行为分析
        (二) 医疗保险部门的认知行为分析
        (三) 新闻媒体的认知行为分析
第六章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分析
    一、医疗服务信息披露政府行为中的障碍分析
        (一) 政府信息披露的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理念不强
        (二) 政府信息披露的保障体系薄弱
        (三) 政府信息披露的信息内容比较单薄,难以满足需求
        (四) 政府信息披露的渠道单一,运行不畅
        (五) 政府信息披露的信息化支持系统建设有待于加强
        (六) 政府信息披露需方的信息意识不强
    二、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医院行为中的障碍分析
        (一) 公立医院对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规制理念认识不足
        (二)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保障机制薄弱
        (三)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信息内容尚需明确
        (四)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的披露渠道建设不足
        (五)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监督机制薄弱
    三、管理人员定性访谈分析结果
第七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规制设计
    一、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理念
        (一)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中的公开规制理念
        (二)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政府规制意识与行为取向
        (三)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各方规制理念的凝练
    二、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目标与原则
        (一)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规制目标
        (二)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规制原则
    三、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制度设计
        (一)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总体理论框架
        (二)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义务主体的建设
        (三)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内容的分层设计
        (四)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渠道的建设
        (五)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权利主体的长效教育
        (六)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多层次、多元化监管模式
        (七)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安排
    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的策略
        (一) 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数据平台
        (二) 构建规范信息数据统计方法、研制数据风险调整方法
        (三) 制定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分步推进策略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小结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互联网网址
附件2:样本公立医院的互联网网址
附件3: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5)集体化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研究 ——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对象和资料
    六、研究方法与路径
第一章 建国初期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深泽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状况
        三、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机构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
        二、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小结
第二章 集体化前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深泽县的合作化运动
    第二节 联合诊所\农业社保健站的建立与发展
        一、联合诊所和农业社保健站的建立
        二、新医疗机构中的问题与整顿
    第三节 卫生工作的跃进
        一、公社卫生机构的建立与整顿
        二、推行社员集体保健医疗制度
        三、卫生工作"六到方"
        四、卫生工作大跃进的成效与问题
    第四节 基层卫生组织的调整
        一、公社医务人员下放
        二、大精简
        小结
第三章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第一节 县医院改革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
        二、医院工作革命化——办"农村式"的医院
        三、建立卫生工作队,加强巡回医疗
    第二节 培训农村医务人员
        一、"六·二六"指示出台前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状况
        二、"六·二六"指示落实之一:成立农村卫生工作队
        三、"六·二六"指示落实之二:培训农村医务人员
    第三节 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立
        一、大队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和巩固
        二、公社医疗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小结
第四章 合作医疗制度
    第一节 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
    第二节 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形式
        一、队办合作医疗制度
        二、社队联办合作医疗制度
        三、社办合作医疗制度
        四、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三节 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解体
        一、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二、误区——大队医疗机构整顿中脱节的政策与现实
        三、迷失——公社卫生院的调整与改革
    小结
第五章 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主要职能
    第一节 赤脚医生队伍建设
        一、赤脚医生的制度化系统化培训
        二、赤脚医生的考核
        三、赤脚医生的待遇
        四、赤脚医生群体的变迁
    第二节 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工作
        一、医疗救治
        二、预防接种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一、除四害、讲卫生
        二、"两管五改"
        三、饮食卫生
    第四节 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
        一、妇幼保健工作
        二、计划生育工作
        小结
第六章 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评析与反思
    第一节 农村医疗卫生制度评析
        一、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成效及原因分析
        二、农村医疗卫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反思与启示
        一、集体化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变迁的脉络
        二、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变迁看制度与人的关系
余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附录一:深泽县农村医疗机构各项制度
附录二:专区卫生工作队制度
附录三:农村合作医疗站分类标准
附录四:访谈对象资料汇总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8)更新观念 改革创新 开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稳妥地推进卫生改革
    (一)积极推进区域卫生规划,逐步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二)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三)加强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四)继续抓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五)实施病人选择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
    (六)推进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七)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卫生事业发展
    (一)继续做好农村卫生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中医工作,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发展
    (三)预防为主,进一步提高预防保健工作水平
三、在卫生改革与发展中转变职能,依法行政

四、深化卫生改革 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琴同志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3]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D]. 沃红梅. 南京医科大学, 2013(02)
  • [4]中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研究[D]. 张春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5]集体化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研究 ——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D]. 王胜.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6]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7]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8]更新观念 改革创新 开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 宋兆琴. 中国卫生经济, 2001(06)
  • [9]深化卫生改革 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琴同志访谈录[J]. 杨涛. 中国医院管理, 2001(01)
  • [10]大型综合医院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的实践[J]. 徐邱鸿,邵红,高敏. 中国医院管理, 1999(11)

标签:;  ;  ;  ;  ;  

深化医改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专访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宋兆钦同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