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乙肝转基因动物模型

首个乙肝转基因动物模型

一、首个乙型肝炎转基因动物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温秀芬[1](2021)在《中学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辛玲玲[2](2020)在《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基因是控制遗传信息在生命机体中传递、表达、调控的基本遗传单位。由于基因本身的生命属性特征,在经历了漫长的争议之后,基因专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之相应的基因技术快速崛起,为解码生命起源、分析疾病产生的机制不断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育种、生态保护以及医疗制药等领域。专利权产生于传统的技术时代,通过对技术方案授予垄断性私权为中心构建起来。在赋予专利权人技术发明的独占排他权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专利以公开技术的方式惠及社会,避免重复研发和投入。基因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位置,其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过宽的保护范围会造成专利权人的权利扩张,不利于下游产业的发展;如果权利范围过窄,会影响相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各国加快基因技术创新的同时,相继围绕基因序列和转基因动植物构建适合本国的专利制度。如何更好地对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界定已经成为当前基因专利领域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目前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界定有待商榷,对转基因动植物的可专利性也存有回避态度。考虑到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直接影响技术创新以及下游生物产业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正视相关专利保护范围完善的议题。本文以基因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的界定为核心,对美国、欧洲基因专利实质授权要件、权利范围界定标准及权利范围发展趋势的相关规定和司法实践进行重点讨论,探讨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面临的问题。同时在借鉴国外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基因专利保护的现状,深入分析各方利益博弈的基础之上,尝试对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界定以及基因专利客体范围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

潘玉[3](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李晓琳,吴绍强,刘晓飞,王勤,景宏丽,仇松寅,林祥梅[4](2019)在《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主要管理制度》文中指出转基因三文鱼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世界上首个获批可直接食用的转基因动物食品,开启了转基因动物商品化的大门。为对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有效的监管,世界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制订了管理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安全性评价制度和转基因成分标识管理制度。文中对猪、牛、羊等转基因动物的研发现状和转基因动物的检测技术进行了阐述,对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转基因动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评价制度和转基因成分标识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周兵[5](2018)在《快速抗体人源化平台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人源化抗体的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侵袭人体,进而引起机体所发生的一系列具有感染性临床症状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及健康。近年来,抗感染的抗体药物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经有25种抗感染的抗体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HBV感染可以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88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HBV感染。尽管现有预防性疫苗已显着减少了新发HBV感染,全球仍有3亿的慢性HBV感人者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疗,以预防该病的并发症。当前FDA批准用于慢乙肝治疗的药物有两大类,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分别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和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起到抗病毒的效果。现有的药物虽有着很强的安全性和抗病毒活性,但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这些药物HBsAg的阴转率都不足5%,无法实现临床治愈。因此,需要开发更有效的新药物,以改善HBV相关疾病的临床管理。尽管全人源抗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增加了全人源抗体成为临床候选株的数量,但FDA批准的大部分治疗性抗体药物仍然以人源化抗体为主。抗体人源化技术主要包括CDR移植(常用噬菌体展示等抗体库技术)、表面重塑、链替换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但是现有技术存在改造后人源化抗体亲和力降低、具有较大的免疫原性、工作量大、筛选不可视以及与转换成完整抗体活性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都延长了抗体人源化的时间,因此发展新的快速人源化方法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建立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新方法,实现快速获得人源化程度高、保持亲本鼠抗活性的人源化抗体。并利用该方法对HBV鼠抗E6F6进行人源化改造,获得有临床治疗潜力的人源化抗体。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平台的建立。通过对CDR划分方法、人源化模板选择方法的比较和分析,确定结合采用Kabat和Contact定义CDR区域,并选择同源性最高的人胚系基因作为模板。通过对现有大量上市或者临床试验中抗体序列和结构的分析以及一些前期人源化改造工作经验总结,抗体序列中每个氨基酸的位置和功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总结规律包括:(1)FR中有些氨基酸存在于CDR接触面上,直接或间接参与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或者对维持抗体CDR构象具有重要的作用,突变时通常选择保留;(2)有些FR残基存在于VH-VK的交界面上,突变时通常选择保留;(3)还有些FR残基属于抗体序列中内部包埋的氨基酸,突变时选择性保留;(4)最后剩下的FR残基就是对抗体活性影响很小的氨基酸,可以直接突变。不管是属于哪一种功能的FR残基,它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12G6是本实验室筛选获得的一株能高效中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的具有广谱性的鼠源单克隆抗体,我们首先分别对它的轻重链可变区进行Kabat编号,然后按照Kabat和Contact定义的CDR区域划分CDR。再利用IMGT网站搜索比对,找出同源性最高的2-3条人胚系基因,进行序列比对。最后根据上述总结的氨基酸规律,对和胚系基因FR中存在的差异氨基酸进行选择性突变,共设计4条重链和4条轻链,分别将其两两互搭进行真核表达,以亲本鼠抗为对照,检测16株人源化抗体的表达情况、结合活性、中和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最终,针对12G6,我们挑选出7株优势的人源化抗体。发现在2个不同亚系的乙型流感病毒HA蛋白的结合实验、中和实验和HI实验中,7株人源化抗体保留了 12G6的生物学活性。5B11和7G5是本实验室筛选获得的两株能同时高效中和A/B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鼠源单克隆抗体。根据12G6的实验结果,分别对5B11和7G5各设计一种人源化方案,获得N-5B11和N-7G5两株人源化抗体。两株人源化抗体均显示出良好的反应活性和中和活性,且活性与亲本相当。至此我们针对12G6、5B11和7G5三株鼠抗的人源化改造初步完成,验证了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完成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平台的构建。本研究第二部分是利用第一部分建立的新的人源化平台对乙型肝炎病毒鼠抗E6F6人源化,并对获得的人源化抗体进行性质验证及成药性评估。E6F6是本实验室筛选获得的一株针对HBV外膜蛋白(HBsAg)上一个特定表位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它能够有效并持久地清除转基因小鼠体内的HBV和HBsAg,具有发展成为HBV治疗性抗体的潜力。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对其进行了人源化及亲和力成熟,成功获得了人源化程度为89%,体内外活性与鼠抗相当的人源化抗体162。本研究利用BIAcoreT200对162进行了亲和力测定,其亲和力为4.18×10-10M。通过对162 Fab的晶体培养及结构解析,获得了 162晶体三维结构。将162与HBsAg表位短肽进行对接,得到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氨基酸。为了验证第一部分所建立的人源化平台的可行性及提高抗体的人源化程度,本研究第二部分利用第一部分中建立的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平台,结合162氨基酸序列、162晶体结构、与HBsAg短肽对接数据及Discovery Studio模拟平台,对E6F6进行人源化改造,获得3株人源化抗体,huAb1、huAb2和huAb3。在CHO-S细胞中瞬时表达和纯化,并从抗体的均一性、与抗原反应性、中和活性、体内病毒清除效果、成药性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huAb1、huAb2和huAb3的人源化程度高达97%,体外结合及中和活性与162相当,但是在HBV转基因小鼠体内持续清除HBsAg的能力有所下降。C57b1/6小鼠体内发现人源化程度为97%的huAb1清除速率较快。说明人源化程度高的抗体在异源小鼠动物模型中免疫原性增加,被较快的清除,但是人源化程度高的抗体在人体内可能具有更高的优势。同时,huAb1、huAb2和huAb3的反嵌合抗体的体外结合、中和以及体内活性均与鼠抗E6F6相当。162、huAb1、huAb2和huAb3的溶解度高达140mg/mL以上,粘度小于14,等电点在8-9之间,达到了抗体药物的标准,TM值大于8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人体内环境和药物储存环境的模拟条件下同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食蟹猴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评估162、huAb1、huAb2和huAb3的半衰期符合标准,均能持续有效的清除食蟹猴体内的HBsAg,其中意外发现huAb3的半衰期较长,分析与其表面电荷分布有关,表面电荷降低可能会延缓抗体的清除。药代动力学参数及食蟹猴血常规和血生化结果提示,162、huAb1、huAb2和huAb3具有良好的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162、huAb1、huAb2和huAb3与HBsAg形成免疫复合物较小,有利于细胞的高效吞噬。通过对人IgG1Fc区域的突变,获得了体外活性与162相当,吞噬效应显着提高的162-IgG1-KD突变体。发现CH的替换可能导致Fc不依赖与FcγR作用途径,而是通过改变Fab与靶标的结合方式,形成不同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影响吞噬效应。同时首次发现了抗体VH和CH1之间的linker对吞噬的影响,在162重链可变区末端引入柔性linker(Gly4Ser)3可能会增大Fab双臂间的距离,降低抗体的吞噬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方法并利用3株不同靶点的鼠抗完成了全面的验证,大大缩短了改造的时间,为鼠源抗体人源化的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了人源化技术手段,为抗体人源化改造提供了新的选择。获得了具有专利保护的用于HBV感染相关疾病治疗的人源化抗体分子162、huAb1、huAb2和huAb3,并完成了较为全面的体内外活性评估及成药性分析,完善了抗体人源化改造平台,为相应疾病治疗性人源化抗体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望成为治疗慢乙肝的新药物。

邱少辉[6](2018)在《乙肝疫苗无应答者转录组及免疫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HBV的感染。但正常人群中有5-10%的乙肝疫苗无应答者,他们在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后抗体<10 m IU/ml,无法达到保护性水平,可能处于乙肝感染的威胁之中。之前对无应答成因的研究多是针对单一因素,如HLA、SNP等,且均为对单一时间点的分析,我们希望通过从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前后的多个时间点进行无应答者转录组研究,对无应答相关基因变化及内在联系进行多角度分析,结合免疫特征的研究,对无应答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索。由于无应答者再次加强免疫三针后90%的人会出现抗体应答,为了更为准确的探究无应答者在基因及免疫应答方面的特征性机制,本研究选择了经过2轮3针乙肝疫苗免疫后仍无应答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种无应答者在普通人群中占比很低,我们从1134名无乙肝疫苗免疫和感染史的人群中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了7名无应答者,并以7名正常应答者作为对照,采用转录组表达谱芯片对应答者和无应答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转录组基因表达谱对比分析,为了增加芯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我们选择了再次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共5个时间点的PBMC样本进行分析,通过汇总分析各时间点结果并互为验证,以获得更为可信的结果。我们发现:1.在疫苗免疫前后,无应答者与应答者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2.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的富集分类多为免疫反应相关基因;3.在免疫前后的5个时间点中,两组人群中持续存在相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包括BPI、DEFA1B、DEFA4、MMP8,参与维生素、铁离子及葡萄糖代谢的FLOR3、LTF、TKTL1,这些基因并未随着疫苗接种而发生变化,作为无应答者的转录组基因区别于应答者的特点之一,这7个在免疫反应及维生素等物质代谢相关的基因的异常表达或许是针对乙肝疫苗的无应答形成的机制之一。同时我们还发现,无应答者血浆中IL-27和CXCL12两种细胞因子浓度分别在一针免疫后3天和二针免疫后7天显着低于应答者,而无应答者PBMC经体外刺激后发现,其抗原特异性IL-2、IL-4分泌显着低于应答者,但针对其他病原体的体液免疫反应正常,由此提示无应答者针对乙肝抗原的提呈细胞吞噬处理功能、Th细胞活化功能和B细胞特异结合乙肝抗原并活化能力可能存在障碍。动物体内试验显示NK细胞功能缺陷并未影响针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反应,但低周龄小鼠由于免疫系统的发育不成熟会导致乙肝疫苗的低反应性。本研究从转录组和多细胞因子水平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的基因表达谱和细胞因子分泌等方面分析了无应答者的特征,同时对影响免疫反应的可能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无应答者与正常应答者之间持续存在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细胞因子分泌能力的降低,为从基因表达及免疫反应水平解释无应答形成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为无应答者的早期预测和后续开发增强无应答者应答水平的新型乙肝疫苗提供了潜在的目标靶点。

梁戈[7](2018)在《《遗传学基础》第19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已经出版了许多有关基因工程的研究论文和着作。因此,将英文的研究论文和着作,尤其是发达国家发表的论文和着作翻译成中文至关重要。翻译材料与基因工程的最新发展成果有关,翻译材料为《遗传学基础》第19章的内容,文章中大量的科技词汇和复杂句为此翻译材料的特点。科技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在案例分析实例中得以体现,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对科技翻译有较大帮助。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通过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SDL Trados 2015来完成翻译任务。本报告详细介绍了翻译任务的背景和意义,并将翻译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所有的翻译案例都可以反映卡特福德转换理论中范畴转换和层次转换的实用性。其中,报告提出的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内部体系转换均属于范畴转换,它们是本次翻译过程中也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内部体系转换主要用于特殊科技词汇的翻译,词性的转换可以体现出类别转换,含有被动语态、后置定语或后置状语的句子翻译可与结构转换和单位转换的方法进行结合。长难句的翻译可以体现出与范畴转换结合运用的重要性。该报告通过翻译任务获得的启发进行总结。

杨严格[8](2016)在《转人β防御素3基因牛乳食用安全性评价 ——对小鼠生殖器官生长发育及机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动物抗病育种方面已经取得了大的进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年在动物抗病育种研究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成功研制出携带人β防御素3(Humamβ-defensin-3,HBD-3)基因的克隆牛,其在后期的相关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潜力及相对高附加值的产品。但截至目前,有关转HBD-3基因牛源性食品的生物安全性检测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转HBD-3基因牛源性的相关食品的下游开发与应用亟需相关的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生物安全性检测数据支撑,这是转基因技术由实验室走向日常应用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必要手段。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培育的转HBD-3基因牛乳为研究材料,参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检测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和200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关于食品安全监测的国家标准——GB15193.13-2003,通过将转基因牛乳掺入小鼠日粮中进行饲喂的方法,对4周龄断乳C57小鼠进行90天小鼠经口亚慢性毒性试验。根据鼠粮成分的不同,将试验鼠分为高剂量转基因牛乳组、高剂量普通牛乳组和经济饲料组共三组。在试验期间,通过对各组小鼠进行体重测量、生殖器官指数测定、生殖器官大体及组织形态观察以及雄性小鼠附睾头三精子数目统计来评价转基因牛乳对小鼠生殖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生殖激素水平,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生殖器官中生殖功能相关基因及相关癌基因的表达情况,阴门观察结合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法观察雌性小鼠发情周期各阶段的细胞学变化及时程,以评价日粮中添加转HBD-3基因牛乳对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转HBD-3基因牛乳组、普通牛乳组和对照组小鼠的体重、生殖器官指数、雄性小鼠附睾头精子数及相对计数等指标彼此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各组小鼠生殖器官大体形态及其组织学结构均显示正常。2.转HBD-3基因牛乳组、普通牛乳组和对照组雄鼠血清FSH、LH、T水平以及雌鼠血清E2、FSH、LH水平各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短时期饲喂转HBD-3基因牛乳对小鼠睾丸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CYP11a1,Cox7a2,Hsd3b7和Star)、卵巢组织调控卵泡生长发育以及卵巢功能的相关基因(Esr,GDF-9和BMP-15)以及癌变相关基因Msmb和Cox-2的表达均无影响(P>0.05)。4.通过阴道外观法和阴道涂片染色观察法对各组小鼠的发情周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发情周期并无紊乱,且各组小鼠在发情周期的4个不同阶段均呈现出相应的细胞学变化、各自持续时间也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时期内对小鼠饲喂转HBD-3基因牛乳对小鼠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血清中生殖激素水平、主要生殖器官中生殖功能相关基因和相关癌基因表达以及小鼠发情周期时程及周期性均无影响,提示以C57小鼠进行的90天转HBD-3基因牛乳的经口亚慢性毒性试验证实其对小鼠生殖功能是安全的。

葛恒涛[9](2016)在《利用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制备具有免疫原性病毒结构蛋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畜禽传染病是对养殖业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不仅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疫苗接种是防控此类疫病的有效措施,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在防治和消除传染病的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亚单位疫苗是致病菌或病毒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表面结构蛋白,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哺乳动物乳腺为高效的蛋白合成和分泌器官,是制备具有复杂结构蛋白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本研究利用TALE切口酶介导的基因打靶将口蹄疫病毒(FMDV)、猪瘟病毒(CSF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具有免疫原性的结构蛋白基因定点整合至山羊β-乳球蛋白(BLG)基因座,并通过体细胞克隆生产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乳中分离纯化得到的的重组蛋白(A-FMDV VP1和CSFV E2)用于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乳腺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发机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利用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具有免疫原性病毒结构蛋白的技术体系,为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制备亚单位疫苗奠定研究基础。研究内容如下:1.靶向山羊BLG基因第2外显子TALE切口酶表达载体的构建使用“TAL Effector-Nucleotide Targeter(TALE-NT)2.0”筛选针对山羊BLG基因第2外显子(BLG exon2)序列的TALENs靶位点,并利用单元模块组装法构建TALENs表达载体pTALEN-E2-L和pTALEN-E2-R;构建包含TALENs靶位点序列和其同源的牛BLG基因序列的双荧光报告载体pRFP-GBE2-GFP和pRFP-BBE2-GFP;将以上报告载体分别与TALENs共转HEK293细胞,荧光表达结果显示靶向BLG exon2的TALENs可对其靶序列进行特异性剪切;使用单碱基突变法将TALEN表达载体pTALEN-E2-L FokⅠ450位氨基酸残基Asp突变为Ala得到pTALEN-E2-Lm,即将TALENs突变为TALE切口酶。2.EGFP基因在山羊BLG基因座不同整合位点的表达水平比较根据靶向山羊BLG exon1的TALENs(本实验室保存)和靶向山羊BLG exon2的TALENs的靶位点序列设计相应的基因打靶载体;PCR扩增同源臂DNA片段、EGFP基因片段以及bGHpA片段,以ploxpⅡ为载体骨架分别构建针对BLG exon1和BLG exon2的EGFP基因打靶载体pBTE1-EGFP和pBTE2-EGFP。使用打靶载体与相对应的TALENs表达载体共转染山羊乳腺上皮细胞(GMECs),经G418筛选和PCR鉴定分别得到EGFP基因定点整合至BLG exon1/exon2的细胞克隆12和14个;打靶阳性细胞克隆经激素诱导后,使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在EGFP基因定点整合至BLG exon1/2的GMECs中均可检测到EGFP的表达,且整合至BLG exon2的细胞中EGFP表达水平较高。结果表明,定点整合至山羊BLG基因座的外源基因可以在内源性BLG基因调控序列的指导下表达并分泌到体外,且BLG第1内含子的存在对外源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TALE切口酶介导的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在山羊体细胞中的定点整合及转基因克隆山羊的生产分别以质粒为模板PCR扩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5-M基因,猪瘟病毒(CSFV)E0、E2基因和牛A型和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序列,将扩增片段3’端连接bGHpA终止信号序列后,构建靶向BLG exon2的置换型基因打靶载体pBTE2-GP5-M、pBTE2-E0、pBTE2-E2、pBTE2-VP1A、pBTE2-VP1O。以pTALENE2-Lm和pTALEN-E2-R为模板体外转录制备编码TALE切口酶的mRNAs;并将其分别与以上各基因打靶载体共同电穿孔转染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经G418正向筛选、GANC负向筛选、PCR及测序鉴定分别得到GP5-M、E0、E2、VP1A和VP1O基因序列定点整合至BLG exon2的细胞克隆。以基因打靶阳性细胞为核供体,经体细胞核移植及胚胎移植共生产克隆山羊7只,经PCR、测序鉴定及Southern blot进行基因型分析,其中PRRSV GP5-M基因打靶山羊2只;CSFV E0基因打靶山羊2只;CSFV E2基因打靶山羊1只;A型FMDV VP1基因打靶山羊2只。以上结果表明,TALE切口酶介导的基因打靶技术可用于制备基因组中定点整合外源基因的山羊体细胞。4.基因打靶羊乳汁中重组蛋白的检测及其免疫原性验证对A型FMDV VP1和CSFV E2基因打靶奶山羊进行激素诱导泌乳,收集乳汁经脱脂和去除酪蛋白处理后得到乳清,将乳清样品SDS-PAGE之后进行考马斯亮蓝染色、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重组VP1(rVP1)和重组E2(rE2)的表达效率,其中乳清中rVP1和rE2浓度分别为1.02 mg/mL和1.46 mg/mL。乳清中的rVP1和rE2经Ni离子螯合亲和层析纯化,添加佐剂后分别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第4周可在小鼠血清中分别检测到FMDV和CSFV特异性抗体。以上结果表明,定点整合至山羊BLG exon2的外源基因可以利用内源性BLG调控序列在动物体内进行高效的表达分泌,且表达的重组病毒结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发动物机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TALE切口酶介导的同源重组将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定点整合至山羊BLG基因第2外显子,获得的转基因动物乳腺中能够分泌具有免疫原性的重组蛋白,为利用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制备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怡[10](2015)在《小鼠乳腺特异性表达人重组凝血因子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生物反应器具有蛋白活性高、产量大、易收集、污染低等优势,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乳腺生产目的药用蛋白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人源性凝血因子八(FⅧ)是预防和治疗甲型血友病的有效药品。国产FⅧ均为血浆提取浓缩制品,无重组FⅧ的药品。本课题拟采取显微注射方法生产携带人重组凝血因子八转基因小鼠乳腺生物反应器,此次研究结果将为转基因大动物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将两种乳腺特异性表达调控序列(β-酪蛋白启动子、αS1-酪蛋白启动子)的FⅧ表达载体,通过原核注射的方法,注射到小鼠原核中,构建转基因小鼠。以此分析两种表达载体的表达特性。将两种乳腺特异性表达调控序列载体在大肠杆菌中扩增。β-酪蛋白启动子所在的pBC1-rhFⅧ载体用SalⅠ与NofⅠ酶切,αS1-酪蛋白启动子所对应的807-1载体用NotⅠ酶切,经胶回收试剂盒纯化获得完整的表达序列。而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表达调控序列导入受体胚胎原核,注射胚胎移植到同期假孕雌鼠,受体妊娠自然分娩仔鼠。PCR方法检测其转基因整合情况。将检测到的阳性鼠(首建鼠F0),与正常小鼠合笼繁殖,获得子代鼠(F1)。应用ELISA和Western blot,对上述转基因阳性小鼠乳汁进行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pBC1-rhFⅧ载体片段原核显微共注射454枚胚胎,移植存活的405枚胚胎,获得出生仔鼠95只,PCR检测出阳性小鼠12只;807-1载体片段注射了705枚胚胎,移植存活的535枚胚胎,获得出生仔鼠124只,PCR检测出阳性小鼠9只。pBC1-rhFⅧ载体整合效率为12.6%,高于807-1载体的7.3%,无显着差异。F0代乳汁ELISA分析中,两种基因型的转基因小鼠表达均可见FⅧ表达。pBC1-rhFⅧ转基因小鼠检测到4只F0表达FⅧ因子,平均表达水平为0.22 IU/mL。807-1转基因小鼠检测了 3只,平均表达水平为0.19 IU/mL。Western blot定性检测显示,两种转基因小鼠乳汁均显示出目标条带80KDa,验证了 ELISA的结果。研究表明两种表达载体均可制备转基因小鼠,均能指导重组FⅧ在乳汁中特异性表达;转基因基因型能传递给后代。

二、首个乙型肝炎转基因动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个乙型肝炎转基因动物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际范围内对基因的争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因专利概述
    第一节 基因及基因专利
        一、基因
        二、基因专利的种类
        三、基因专利主要应用领域
    第二节 完善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必要性
        一、基因本身属性考量
        二、基因专利保护范围关系生物技术产业
        三、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
    第三节 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面临的问题
        一、基因专利缺乏限定
        二、转基因动植物在专利客体中缺乏定位
第三章 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界定分析
    第一节 基因可专利性实质条件分析
        一、对基因专利新颖性的探讨
        二、基因专利创造性标准的发展
        三、基因专利的实用性标准的变化
    第二节 基因专利权利要求的功能性描述
        一、基因专利的权利要求的特殊性
        二、功能性描述下的基因权利范围的扩张
    第三节 基因专利权利范围的保护模式
        一、“绝对产品”和“功能限制”保护模式
        二、基因专利权利范围“功能限制”下的新发展
第四章 域外基因专利客体的立法分析
    第一节 转基因动植物
        一、美国
        二、欧盟
    第二节 人类基因专利保护的发展
        一、美国
        二、欧盟
    第三节 利益衡量下各国的立法选择
        一、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发展趋势
        二、基因专利客体的排除
第五章 完善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建议
    第一节 严格基因专利的评价标准
        一、细化基因专利审查的实质性条件
        二、限制基因专利权利范围的界定原则
    第二节 调整基因专利客体的范围
        一、转基因植物
        二、转基因动物
    第三节 关于人类基因专利保护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含译着)
    二、外文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主要管理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概述
    1.1 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研究概况
    1.2 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
2 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制度
    2.1 转基因动物的健康状态评估
    2.2 致敏性评价
    2.3 毒理学评价
    2.4 关键组分的成分分析
    2.5 营养学评价
    2.6 储藏和加工测定
    2.7 非预期效应评估
3 标识管理制度
    3.1 自愿标识
    3.2 强制标识
        3.2.1 美国
        3.2.2 欧盟
    3.3 中国
4 展望

(5)快速抗体人源化平台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人源化抗体的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抗体(Antibody)的概述
        1.1.1 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1.1.2 抗体的人源化
        1.1.3 抗体药物市场
        1.1.4 抗感染抗体药物的概况及趋势
        1.1.5 Fc改造对效应功能的影响
    1.2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概述
        1.2.1 HBV基因组
        1.2.2 HBV的病毒结构
        1.2.3 HBV的生命周期
        1.2.4 HBV基因编码的蛋白
        1.2.5 HBV的基因型
        1.2.6 HBV的流行病学
        1.2.7 HBV的预防
        1.2.8 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耗材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常用溶液及试剂配置
    2.2 方法
        2.2.1 常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2.2.2 常规细胞生物学方法
        2.2.3 抗体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2.2.4 免疫学相关实验方法
        2.2.5 体外调理吞噬实验
        2.2.6 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特征分析
        2.2.7 HBV相关抗体的小鼠体内实验方法
        2.2.8 亲和力常数测定
        2.2.9 抗体晶体培养及结构解析
        2.2.10 食蟹猴体内评估抗体的药代动力学
        2.2.11 抗体生物物理特性相关实验方法
        2.2.12 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快速点突变抗体人源化平台的构建
        3.1 流感病毒鼠源抗体12G6的人源化
        3.1.1 12G6-cAb体外活性的评估
        3.1.2 12G6-cAb的人源化设计
        3.1.3 12G6人源化抗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1.4 12G6人源化抗体小量转染细胞上清性质鉴定
        3.1.5 12G6人源化抗体大量表达、纯化及性质鉴定
        3.2 呼吸道合胞病毒鼠源抗体5B11和7G5的人源化
        3.2.1 5B11-cAb和7G5-cAb体外活性的评估
        3.2.2 5B11-cAb和7G5-cAb的人源化设计
        3.2.3 5B11和7G5人源化抗体构建、表达、纯化及性质鉴定
        3.3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性抗体的改造及成药性评估
        3.4 E6F6人源化抗体162的亲和力测定
        3.4.1 E6F6人源化抗体162的晶体培养及结构解析
        3.4.2 E6F6鼠抗的人源化改造
        3.4.3 E6F6人源化抗体体内外活性的评估
        3.4.4 E6F6人源化抗体的成药性评估
        3.4.5 E6F6人源化抗体与HBsAg免疫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分析
        3.4.6 E6F6人源化抗体162 Fc改造对吞噬的影响
        3.5 第二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鼠源抗体人源化方法
    4.2 抗体CDR的划分和人源化模板的选择
    4.3 FR区人源化点突变规则
    4.4 E6F6人源化抗体在小鼠体内的清除速率
    4.5 E6F6人源化抗体huAb1和huAb3在食蟹猴体内的半衰期
    4.6 抗原-抗体复合物电镜观察与纳米流式检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乙肝疫苗无应答者转录组及免疫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乙型肝炎
        1.1 HBV病原学
        1.2 HBV免疫病理
        1.3 HBV感染的治疗
        1.3.1 HBV的抗病毒治疗
        1.3.2 HBV免疫治疗药物和疫苗
    2 乙肝疫苗
        2.1 乙肝疫苗简介及种类
        2.2 新型乙肝疫苗
        2.3 乙肝疫苗接种及诱导的免疫反应
        2.4 乙肝疫苗无应答
        2.4.1 机体及外界环境因素
        2.4.2 宿主遗传相关因素
        2.4.3 免疫相关因素
        2.4.4 其他相关因素
    3 转录组芯片分析的应用
        3.1 疾病及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靶点探索
        3.2 疫苗免疫后反应特征的分析及预测
        3.3 基因及免疫细胞功能探索
    4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乙肝疫苗无应答者转录组芯片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试剂及耗材
        1.3 其他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人群筛选、入组及血样采集流程
        2.2 乙肝五项标志物及HBVDNA测定
        2.3 PBMC的分离与冻存
        2.4 RNA提取、定量及完整性鉴定
        2.5 芯片杂交
        2.6 芯片数据分析
        2.7 荧光定量PCR验证实验
    3 结果
        3.1 人群筛选及入组人群基本信息
        3.2 无应答者及应答者人群PBMCRNA提取、定量及质量分析
        3.3 转录组芯片数据主成分分析(PCA)
        3.4 无应答者与应答者转录组基因表达分析
        3.4.1 应答者与无应答者在疫苗再次免疫前后的基因表达
        3.4.2 应答者与无应答者信号通路(Pathway)比较分析
        3.4.3 对比分析无应答者与应答者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基因
        3.4.4 无应答者与应答者差异基因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3.4.5 无应答者与应答者差异基因GO分析
        3.4.6 无应答者区别于应答者的特征性差异基因
        3.4.7 qRT-PCR对特征性差异基因的验证
第三章 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免疫特征分析及影响乙肝疫苗应答因素探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Luminex方法测定人血浆中多细胞因子
        2.2 ELISPOT测定人PBMC抗原特异性IL-2和IL-4分泌
        2.3 ELISA方法测定无应答者和应答者抗-HAV和抗-HEVIgG抗体
        2.4 乙肝疫苗免疫应答影响因素探索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疫苗接种前后两组人群中细胞因子的分泌
        3.2 无应答者与应答者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差异
        3.3 无应答者及应答者针对其他病原感染或疫苗免疫的抗体反应
        3.4 影响乙肝疫苗应答因素的探索…
        3.4.1 NK细胞缺陷对乙肝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影响
        3.4.2 小鼠周龄对乙肝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遗传学基础》第19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2.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hree Translating Process
    3.1 Pre-translating Preparation
        3.1.1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3.1.2 Tools for Translation
        3.1.3 Wordlist and Termbase
        3.1.4 Schedule
    3.2 Translation and Revis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4.2 Translation of Words (Category Shift)
        4.2.1 Translation of Special Scientific Word
        4.2.2 Conversion of the Part of Speech
    4.3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Category Shift )
        4.3.1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Subject-Prominence
        4.3.2 Translation of the Sentences with Passive Voice
        4.3.3 Translation of the Sentences with Postpositive Attributes or Postposition ofAdverbials
        4.3.4 Translation of the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4.4 Accurate Expression of the Tense (Level Shift)
Chapter Five Summary
    5.1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f Translation
    5.2 Suggestions for the Tools U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5.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andScientific Translation
    5.4 Inspiration from the Translation Task
REFERENCES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he Translated Version
Appendix C Glossary

(8)转人β防御素3基因牛乳食用安全性评价 ——对小鼠生殖器官生长发育及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转基因技术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1 转基因技术的常用方法
        1.2 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2.1 动物转基因抗病育种的发展与应用
        1.2.2 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1.2.3 转基因技术在动物疾病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1.2.4 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研究中对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2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评价
        2.1 安全性评价策略
        2.2 转基因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2.2.1 转基因食品的毒性
        2.2.2 转基因食品的致敏性
        2.2.3 携激素类转基因食品
        2.3 我国基于转基因及其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
试验研究
    第二章 转人β防御素3基因牛乳对小鼠生殖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乳样采集
        2.1.4 试验分组设计
        2.1.5 试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2.1.6 试验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小鼠的生长情况
        2.2.2 小鼠生殖器官指数测定结果
        2.2.3 小鼠生殖器官大体形态观察
        2.2.4 生殖器官组织形态观察
        2.2.5 小鼠附睾头精子相对计数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转人β防御素基因牛乳对小鼠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转人β防御素基因牛乳对生殖器官中发育及癌变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
        4.2.1 睾丸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4.2.2 卵巢组织中卵泡发育及卵巢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
        4.2.3 癌标记基因的表达情况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转人β防御素基因牛乳对雌性小鼠发情周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3 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利用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制备具有免疫原性病毒结构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概况
        1.1 动物生物反应器概况
        1.1.1 血液生物反应器
        1.1.2 膀胱生物反应器
        1.1.3 家禽输卵管生物反应器
        1.1.4 乳腺生物反应器
        1.2 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制备
        1.2.1 动物的选择
        1.2.2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1.2.3 随机整合转基因技术
        1.2.4 基因打靶技术
        1.3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研究进展
        2.1. 基因工程亚单位抗原的生产
        2.1.1 细菌表达系统
        2.1.2 酵母表达系统
        2.1.3 昆虫表达系统
        2.1.4 植物表达系统
        2.1.5 哺乳类细胞表达系统
        2.1.6 动物表达系统(乳腺生物反应器)
        2.2 兽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2.2.1 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
        2.2.2 猪瘟
        2.2.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2.2.4 口蹄疫
        2.3 总结与展望
试验研究
    第三章 TALENs表达载体的构建
        3.1 试验材料
        3.1.1 血液样本
        3.1.2 菌株、质粒和细胞株
        3.1.3 主要试剂
        3.1.4 测试化验加工
        3.2 试验方法
        3.2.1 TALENs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 TALENs生物活性检测
        3.2.3 点突变法制备TALE切口酶表达载体
        3.3 结果
        3.3.1 靶向BLG exon2 TALENs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生物活性验证
        3.3.2 TALEs切口酶的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EGFP在山羊BLG基因座不同插入位点的表达水平比较
        4.1 试验材料
        4.1.1 动物组织
        4.1.2 菌株和质粒
        4.1.3 主要试剂
        4.1.4 测试化验加工
        4.2 试验方法
        4.2.1 针对BLG基因Exon1和Exon2置换型打靶载体的构建
        4.2.2 山羊乳腺上皮细胞(GMECs)的培养与鉴定
        4.2.3 基因打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建立
        4.2.4 EGFP在GMECs中的表达检测
        4.3 结果
        4.3.1 针对BLG基因exon1和exon2置换型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
        4.3.2 GMECs的培养与鉴定
        4.3.3 EGFP在山羊BLG基因座不同插入位点的表达水平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因打靶体细胞的筛选鉴定及转基因山羊的制备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材料和动物受体
        5.1.2 菌株和质粒
        5.1.3 主要试剂
        5.1.4 测试化验加工
        5.2 试验方法
        5.2.1 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
        5.2.2 西农莎能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与性别鉴定
        5.2.3 转染并筛选基因打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
        5.2.4 体细胞核移植及胚胎移植
        5.2.5 克隆山羊的鉴定
        5.3 结果
        5.3.1 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
        5.3.2 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培养培养与性别鉴定
        5.3.3 基因打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建立
        5.3.4 体细胞核移植生产基因打靶山羊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转基因山羊乳中rVP1和rE2的表达及免疫原性检测
        6.1 试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主要试剂
        6.2 试验方法
        6.2.1 激素诱导基因打靶奶山羊泌乳
        6.2.2 基因打靶奶山羊乳中E2和VP1蛋白的检测
        6.2.3 山羊乳中外源蛋白的纯化
        6.2.4 重组VP1蛋白和重组E2蛋白免疫功能性检验
        6.3 结果
        6.3.1 基因打靶山羊乳中重组蛋白的检测
        6.3.2 乳清中重组蛋白的纯化及检测
        6.3.3 rVP1和rE2的免疫功能检验
        6.4 讨论
        6.5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仪器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小鼠乳腺特异性表达人重组凝血因子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1.2 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1.2.1 乳腺生物反应器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乳腺生物反应器与表达调控元件
    1.3 甲型血友病与FⅧ
        1.3.1 甲型血友病的预防和治疗
        1.3.2 重组FⅧ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rhFⅧ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载体构建与注射用DNA的准备
        2.2.2 注射针、持卵管、洗卵管、移卵管的制作
        2.2.3 制备结扎雄鼠
        2.2.4 准备假孕雌鼠
        2.2.5 准备胚胎供体
        2.2.6 收集胚胎
        2.2.7 显微注射操作
        2.2.8 胚胎移植
        2.2.9 小鼠的PCR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重组质粒的鉴定
        2.3.2 注射DNA的准备
        2.3.3 显微注射与小鼠检测
第三章 转基因小鼠及其后代乳汁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案
        3.2.1 转基因鼠繁殖与乳汁收集
        3.2.2 乳汁的ELISA检测
        3.2.3 乳汁的Western Blot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转基因小鼠繁殖及后代转基因检测
        3.3.2 FⅧ蛋白表达检测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首个乙型肝炎转基因动物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D]. 温秀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基因专利保护范围的问题研究[D]. 辛玲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主要管理制度[J]. 李晓琳,吴绍强,刘晓飞,王勤,景宏丽,仇松寅,林祥梅. 畜牧与兽医, 2019(02)
  • [5]快速抗体人源化平台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人源化抗体的成药性研究[D]. 周兵. 厦门大学, 2018(06)
  • [6]乙肝疫苗无应答者转录组及免疫特征研究[D]. 邱少辉. 吉林大学, 2018(12)
  • [7]《遗传学基础》第19章翻译实践报告[D]. 梁戈.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8]转人β防御素3基因牛乳食用安全性评价 ——对小鼠生殖器官生长发育及机能的影响[D]. 杨严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9]利用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制备具有免疫原性病毒结构蛋白的研究[D]. 葛恒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10]小鼠乳腺特异性表达人重组凝血因子Ⅷ的研究[D]. 李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首个乙肝转基因动物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