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四例处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0)在《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为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就诊于榆阳区中医院外科,选择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66例,随机分到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以丹皮汤加减+抗生素治疗为治疗方式,对照组以抗生素治疗为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试验组1人因未按规定服药被剔除本研究,对照组1人在治疗过程中继发其他疾病更改治疗方案,1人未完成一个疗程,因此试验组最终包括32名患者,对照组最终包括31名患者。(1)基本特征比较:试验组入组男性为17例;对照组入组男性为16例;试验组年龄为(36.43±6.84)岁,对照组年龄为(35.54±6.51)岁;试验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4.15±1.37)天,对照组为(4.61±1.72)天;试验组就诊时体温为(38.38±0.94)℃,对照组为(38.59±0.7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就诊时体温等均可比(P>0.05);(2)体温恢复时长比较: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较试验组长(P=0.01);(3)脓肿最大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脓肿最大径可比(P>0.05),治疗一疗程后,两组患者脓肿最大径比较(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白细胞计数比较:治疗前,试验组白细胞数为(13.51±2.89)×109/L,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3.62±2.99)×109/L,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P>0.05;治疗3天后,试验组白细胞计数为(8.18±2.18)×109/L,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0.00±1.23)×109/L,P<0.05,试验组白细胞数低于对照组。(5)CRP计数:治疗前,试验组CRP为(13.30±2.72)mg/L,对照组CRP为(12.41±2.09)mg/L,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3天后,试验组CRP为(4.78±1.80)mg/L,对照组CRP为(7.22±2.24)mg/L,两组患者治疗3天后CRP相比,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6)疼痛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为(7.12±1.07),对照组疼痛评分(6.90±1.22),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4小时后,试验组为(3.62±1.50),对照组为(5.29±1.21),P<0.05,疼痛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治疗48小时后,试验组为(1.15±1.13),对照组为(2.45±1.26),P<0.05,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7)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为(10.34±2.08)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2.45±2.14)天,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8)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71.0%,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发热病人体温的恢复,促进脓肿的消退,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患者白细胞及CRP的降低,间接说明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能够减轻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同时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说明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能够较快改善患者症状。
马金旺[2](2020)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法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对于普通外科医师或腹部外科医师而言,急性阑尾炎是最为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其终身发病率可达7%-9%。最早是在1894年由Mc Burney医师首先提出了阑尾切除术,且在随后的近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麦氏阑尾切除手术被认为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最佳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经成为大多数外科医师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法。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中,对阑尾残端的处理是整个手术的重点和难点。自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以来,阑尾残端的处理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中有着各异的处理方法,到底哪种处理方法更好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目的评价不同阑尾残端处理方法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优劣。方法通过到病案室检索、查阅病例资料的方法,收集自2017年07月01日—2018年06月30日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急诊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阑尾残端处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阑尾残端用Hem-o-lok夹闭者为Hem-o-lok夹闭组,共30例;阑尾残端用丝线结扎加荷包缝合包埋者为丝线结扎包埋组,共6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腹腔引流管留置情况、切口感染率、阑尾残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和总住院时间等数据指标,采用SPSS统计软件19.0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手术时间:Hem-o-lok夹闭组=73.83±22.15min;丝线结扎包埋组=108.54±34.97min,P=0.000;2.术中出血量:Hem-o-lok夹闭组=11.17±8.68ml;丝线结扎包埋组=12.92±6.43ml,P=0.272;3.切口感染:Hem-o-lok夹闭组无切口感染者27例有切口感染者3例;丝线结扎包埋组无切口感染者63例有切口感染者2例,P=0.160;4.阑尾残端瘘:Hem-o-lok夹闭组=无阑尾残端瘘29例有阑尾残端瘘1例;丝线结扎包埋组=无阑尾残端瘘65例有阑尾残端瘘0例,P=0.690;5.阑尾残株炎:Hem-o-lok夹闭组=无阑尾残株炎30例有阑尾残株炎0例;丝线结扎包埋组=无阑尾残株炎65例有阑尾残株炎0例,P值为常量;6.住院时间:Hem-o-lok夹闭组=7.93±2.98d;丝线结扎包埋组=6.38±2.45d,P=0.147;7.住院费用:Hem-o-lok夹闭组=10318.77±2596.09元;丝线结扎包埋组=8982.02±2172.76元,P=0.010。结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过程中用Hem-o-lok夹闭阑尾残端比丝线结扎+荷包包埋手术时间缩短,但住院费用高;两种手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阑尾残端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感染率方面无明显优劣。
刘碧林[3](2014)在《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诊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6例阑尾炎患者,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时的处理方法。结果本组患者均行阑尾切除术,均发现回盲部肿块,3例为炎性肿块,2例为结肠癌二次行根治术(术中均未送快速病理诊断,其中1例因阑尾穿孔行回盲部肠管部分切除术),1例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结论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优先快速病理诊断以明确临床诊断,如为恶性需早期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如为炎性则根据术中情况及粘连程度行阑尾切除及腹腔引流术。
贾佳[4](2014)在《251例回盲部病变的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51例回盲部病变,总结回盲部各种病变的种类、分布、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等,评估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确诊价值,重点分析肠镜下各类型回盲部溃疡的特点,以加强对回盲部各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回盲部疾病的诊疗工作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肠镜检查中检出的251例回盲部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肠镜检查,采用PENTAX公司EC-3870Fk、EC-3890Fi电子结肠镜,所有病例均检查至回盲部。对其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内镜下诊断及病理学检查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回盲部溃疡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恶性淋巴瘤、结肠癌(溃疡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等。采用SPSS19.0标准化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本组资料中男性140例,女性111例,比例为1.26:1,年龄15岁~84岁,平均年龄53.37±15.06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血、腹部包块为多见。2.病变部位和性质:病变位于盲肠129例(51.39%),回盲瓣33例(13.15%),升结肠始端例34例(13.55%),回肠末端31例(12.35%),阑尾开口24例(9.56%),如病变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称为多部位,有38例。3.病理检查结果:回盲部炎症71例,其中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为黏膜慢性炎症者为56例,余15例未行病理检查;回盲部息肉57例,炎性及增生性息肉43例、腺瘤性息肉14例;回盲部憩室20例,回盲部癌35例,以中低分化腺癌为主。淋巴瘤9例,8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19例,克罗恩病9例,肠结核2例,非特异性溃疡29例。4.在确诊的病例中,回盲部溃疡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多为全结肠炎累及回盲部)、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肠癌共74例。腹痛、腹泻、发热在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比较中,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其他症状如便血、腹部包块、消瘦在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便血以溃疡性结肠炎多见,腹部包块和消瘦以回盲部癌及恶性淋巴瘤多见。5.内镜结合病理活检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回盲部癌、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极高,但对于克罗恩病及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仍较困难。6.不同疾病的溃疡具有不同的内镜下特点。溃疡性结肠炎镜下全结肠弥漫性水肿,糜烂,溃疡,包括回盲部充血,糜烂,糜烂及溃疡的末端回肠。纵行裂隙状溃疡为克罗恩病的特点。溃疡伴单一肿块形成者多见于回盲部癌。仍有少数病例(淋巴瘤、肠结核、阑尾粘液囊腺癌)内镜及活检仍无法确诊,最终通过术后病理及试验性治疗后确诊。结论:回盲部病变以炎性病变占首位,息肉其次,回盲部癌第三,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及淋巴瘤等均不多见。性别上,男性较女性略多,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从发病部位来看,病变发生于盲肠最多,靠近回盲部的升结肠始端其次,阑尾处最少见。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上呈现非特异性。多数表现为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恶性肿瘤还有腹部包块、消瘦等。内镜和内镜活检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溃疡)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肠结核,Crohn氏病和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不高,鉴别较困难。由于镜下病理检查只能局限的从黏膜取材进行活检,无法观察到肠壁全层及病变的全貌,也不易发现一些特征性病变。因此,对于回盲部溃疡性病变,虽然内镜下溃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不同,但一次活检并不能完全确诊,这就导致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所以,总体来说,我们需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活检病变特征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来提高回盲部病变病因诊断率。
张永旺,王键[5](2012)在《结肠肿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结肠肿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原因,并探讨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情况,并探讨防治对策。结果本组36例均经手术治疗,首诊均为阑尾炎,其中33例患者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改变术式或术后诊断为结肠癌后再次手术;3例患者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确诊后手术治疗,围手术期除个别患者有切口感染、早期肠粘连发生外其余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结肠肿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现象较普遍,治疗时应先仔细询问病史,仔细鉴别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并结合辅助检查,及时手术,减少误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罗苏明,田兴文[6](2008)在《回盲部肿瘤34例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张琰君[7](2008)在《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正常回盲区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回盲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研究增强CT、MRI在回盲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对31具尸体行阑尾解剖研究,并以数码照片形式记录,观察阑尾的形态、测量长度、直径、位置、及其与回盲瓣的关系。2.分别对134例受检者行正常阑尾Philips 1.5T磁共振成像(层厚7mm)、对108例受检者行正常阑尾TOSHIBA 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mm),重点测量阑尾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或密度特点。3.分别对74例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mm)、对100例受检者行正常回盲瓣Philips 1.5T磁共振成像(层厚7mm),重点为正常回盲瓣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或密度特点。4.对20例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平扫、增强(3期)扫描,主要观察增强前、后盲肠、回肠末端及阑尾的密度、CT值变化和周围血管特点。5.分别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回盲区恶性肿瘤及44例回盲区炎性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各种检查方法的价值。结果:1.31具标本均见阑尾,表现为短管状或蚓状盲管,18例(18/31,58%)粗细均匀,13例(13/31,42%)远段增粗。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4例(4/31,12.9%)位于盲肠尖端,至盲肠尖端的距离为0.1~5.9cm,距回盲瓣距离为0.7~3.5cm,17例(17/31,54.8%)阑尾位于回肠末端前,14例(14/31,45.2%)位于回肠末端后。阑尾长度、直径分别为1.5~8.9cm,为4~7mm。2.正常阑尾常规MRI显示率为76.9%(103/134),阑尾根部距回盲瓣的距离约2cm,直径约5mm,长约1~9cm,壁厚约1~2mm,表现为:带状等T1、等T2信号影,腔内无积液。正常阑尾CT显示率为82.4%(89/108),阑尾根部距回盲瓣的距离约2cm,直径约5mm,长约1~8cm,壁厚约1~2mm,表现为:盲肠旁圆环形或与盲肠后壁相连的盲管状等密度影。3.CT组74例受检者回盲瓣显示率100%,其密度呈肠壁样软组织。形态可分5型,鸟嘴型、靶型、唇型、类囊肿型、混合型。69例(69/74,93.2%)回盲瓣位于盲肠内侧壁,5例(5/74,6.8%)位于后壁,回盲瓣高度1.20~2.80cm,前后径1.02~3.02cm,宽径1.00~2.64cm。常规MRI组100例受检者回盲瓣显示率冠位、矢位、轴位分别为88%(88/100)、14%(14/100)、10%(10/100),T1WI、T2WI呈肠壁样信号影。形态分型与CT相似。约93例(93/100,93%)回盲瓣位于盲肠内侧壁,7例(7/100,7%)位于盲肠后壁。回盲瓣高度1.09~3.22cm,前后径0.74~2.67cm,宽径约0.90~2.70cm。4.受检者CT平扫盲肠、回肠末端、阑尾、右侧髂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39.3HU、39HU、34.6HU、43.5HU。回盲部结构清晰,边界清楚,周围脂肪间隙无异常密度影。CT增强扫描后盲肠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7.6HU、70.5HU、58.3HU。回肠末端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7.4HU、79.7HU、69HU。阑尾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0.7HU、69.8 HU、47.6HU。右侧髂动脉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分别为288.6HU、130HU、84.3HU。5. 25例回盲区恶性肿瘤,其中腺癌22例,淋巴瘤1例,原位癌1例,恶性胃肠间质瘤1例。病变部位依次为:回盲部、右半结肠、回肠末端、盲肠。病理形态:溃疡型9例、菌伞型2例、不规则型14例。腹部超声检查示右下腹肠套叠2例、少量腹水1例,回盲区实性包块13例,回盲区囊实性包块1例,腹膜后多发淋巴结1例,小肠肠梗阻4例,未见异常2例。胃肠钡剂检查示回盲区偏侧性不规则分叶状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肠管不规则狭窄10例,回肠末端类圆形充盈缺损伴小肠梗阻2例,肠系膜区块状软组织1例,伴龛影2例,伴肠套叠1例,伴全结肠痉挛1例。CT回盲区肠壁高度不规则增厚块影14例,类圆形块影1例,伴小肠梗阻1例。阑尾受侵实变1例,右侧输尿管受侵2例,右侧腰大肌受侵1例,右侧附件转移性巨大块影1例,肝、肺同时转移1例,肝转移1例,胰头受侵伴坏死2例,大量腹水3例,肠管旁少量积液1例,肠壁外不规则分叶块影2例,肠系膜多发结节伴实变12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6例,广泛腹膜转移1例。MRI高分化腺癌1例,示盲肠、回盲部肠壁明显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肠壁内缘呈结节状,肠壁外缘可见明显分叶块影,呈长T1长T2信号影,多发肠系膜淋巴结、右侧盆腔淋巴结、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胰头增大信号异常,肝内多发异常信号结节影。增强后回盲区及胰头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伴有小囊变区。44例回盲区炎症中,急性化脓性炎14例,其中蜂窝织炎12例,伴积脓1例,伴脓肿2例。一般慢性炎症26例,伴脓肿1例。慢性肉芽肿性炎症4例,包括克隆病2例,结核1例,梅毒1例。病变部位依次为:阑尾、回盲部、盲肠、回肠末端、右半结肠、回盲瓣。腹部超声检查示右下腹肠壁局限性、节段性增厚4例,大量腹水1例,少量腹水7例,腹膜增厚5例,实性包块1例,强回声包块1例、囊性包块3例、混合性包块3例,右侧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4例、阑尾增粗增大回声异常5例,阑尾壁轻度增厚2例,肠管粘连3例,回盲区未见异常8例。胃肠钡剂检查示肠管充盈欠佳、痉挛狭窄6例,阑尾形态异常2例,似腹膜后占位性改变2例,其中肠管边缘不规则3例,粘膜增粗、紊乱10例,气液平3例,龛影1例。CT少量腹水3例,气液平面3例,肠壁增厚2例,周围渗出改变4例,囊实性包块7例、包埋右侧输尿管1例,与周围粘连1例,盲肠积脓1例,腹腔和或盆腔积脓3例,阑尾粪石1例。结论:1.多数成人阑尾形态位置比较固定,其长度、管径变异小,走形方向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多数阑尾可通过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得以显示。2.阑尾的管径局部或全部>6mm,管壁厚>2mm是CT诊断阑尾炎的可靠征象。MRI可作为检查阑尾方法的一种补充。3.16排螺旋CT能获得高质量正常回盲瓣图像,能对回盲瓣是否正常提供重要帮助。MRI无X线辐射,可作为孕妇、儿童回盲瓣检查的补充方法。4.正常回盲部平扫、增强CT扫描均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的结构,缓慢轻—中度强化,这些征象有助于此区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影像学检查对回盲区炎症、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尤其是CT可准确定位病变及累及的范围,直接显示病变处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特别是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周围肠系膜、血管、输尿管受侵情况,及远隔脏器转移的情况。
陈培生[8](2004)在《急性阑尾炎并存其它病变的诊治体会》文中认为
高景忠,匡文兰,申长清[9](2002)在《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四例处理体会》文中认为
王建新,傅勤烨,钱立武,张芬[10](2000)在《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的处理经验》文中认为
二、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四例处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四例处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患者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药物来源 |
2.4 疗程 |
2.5 观测指标及计量方法 |
2.6 观测指标方法 |
2.7 安全性指标观察 |
2.8 不良反应安全评估 |
2.9 疗效评价 |
2.10 统计方法 |
2.11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3.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3 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 |
3.4 两组患者就诊时体温比较 |
3.5 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3.6 两组脓肿大小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3天前后血常规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天后CRP的比较 |
3.9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
3.10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3.1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12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急性阑尾炎的国外研究概述 |
2 现代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4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意义 |
5 丹皮汤的临床组方分析及单药现代研究 |
6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6.1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6.2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影像学指标的影响 |
6.3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的影响 |
6.4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西医诊断指标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进展 |
1.阑尾周围脓肿简述 |
1.1 阑尾的解剖及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病机制 |
1.2 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
2.阑尾周围脓肿的西医治疗 |
2.1 抗生素治疗 |
2.2 超声或CT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 |
2.3 开腹阑尾切除术 |
2.4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
3.中医对阑尾脓肿的认识与治疗 |
3.1 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3.2 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 |
3.2.1 中药内服法 |
3.2.2 中药外敷法 |
3.2.3 中药灌肠法 |
3.2.4 针灸治疗法 |
4.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2)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观察项目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急性阑尾炎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诊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及结果 |
2 讨论 |
(4)251例回盲部病变的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检查器械 |
2.3 检查及治疗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临床特征 |
2 疾病分布情况 |
3.临床表现 |
4 内镜及病理活检结果 |
5.溃疡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特点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回盲部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回盲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结肠肿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误诊后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第一部分 正常回盲区影像解剖研究 |
实验一 31具尸体阑尾解剖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正常阑尾MRI、CT 影像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正常回盲瓣CT、MRI 影像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正常回盲部平扫、增强CT 对比影像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研究回盲区常见病影像研究 |
实验一 回盲区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回盲区炎症的影像诊断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急性阑尾炎并存其它病变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临床诊断: |
1.4 临床病理: |
1.5 手术方式: |
1.6 结果: |
2 讨论 |
2.1 急性阑尾炎共存其它病变的两者关系: |
2.2 急性阑尾炎共存其它病变的诊断: |
2.3 急性阑尾炎共存其它病变的治疗: |
(9)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四例处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讨 论 |
(10)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的处理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四、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四例处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D]. 张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2]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法对比研究[D]. 马金旺.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3]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诊疗体会[J]. 刘碧林. 基层医学论坛, 2014(08)
- [4]251例回盲部病变的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D]. 贾佳.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5]结肠肿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原因分析[J]. 张永旺,王键. 河北医药, 2012(16)
- [6]回盲部肿瘤34例治疗体会[J]. 罗苏明,田兴文. 新疆医学, 2008(10)
- [7]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D]. 张琰君.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2)
- [8]急性阑尾炎并存其它病变的诊治体会[J]. 陈培生. 浙江创伤外科, 2004(02)
- [9]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四例处理体会[J]. 高景忠,匡文兰,申长清. 临床外科杂志, 2002(S1)
- [10]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的处理经验[J]. 王建新,傅勤烨,钱立武,张芬. 中国临床医生, 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