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离任审计模式 提高离任审计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旭[1](2021)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风险防范研究—以J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曾杉杉[2](2021)在《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发展着,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却无法与经济发展的高速相匹配。尤其是在草原地区,在人们开发利用的同时,也伴随着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以及土地沙化等问题的产生。但是草原系统是生态文明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广大牧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加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大事,而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时代要求下发挥着极大作用,是以制度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草原资源资产在我国是一种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畜牧有关产业对草原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草原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草原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草地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我们不得不开始寻求西北部地区新的发展模式,以缓解目前草地资源紧缺与牧民发展需求的矛盾。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新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将成为监督者,要求政府部门提高对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全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核心重点的内容为第二至第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即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在草原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产生的,另外又细分为四个视角其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以及简要介绍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二部分对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了理论概述。主要解释该项审计的概念与目标、审计特征和审计重点内容,并阐述了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即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环境经济理论三种。第三部分是介绍H市实施的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该部分首先介绍了H市草原资源的基本情况,其次阐述了H市审计局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以及组织方式,并描述了草原资产法律法规政策遵守执行审计、开发利用审计和保护审计的内容,最后发现H市开展该项审计工作存在草原保护与监督检查审计责任落实不到位、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草原"双权一制"工作审计整改成效不高、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可比性差以及部分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五个问题。第四部分是对H市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环境经济理论的分析思路,从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成果运用不具有强制性、审计评价指标缺乏统一的规范以及审计范围狭窄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实务现状,对该项目离任审计的实践水平进行评价。第五部分对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提出改进建议。该部分从推动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健全、审计资源安排,审计力量建设、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扩大审计范围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语。主要是为了总结全文内容并得出结论。
朱真微[3](2021)在《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以建行N市分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履职与担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中央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多次强调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常态化“经济体检”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审计模式,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供参照和学习的基本准则、制定依据和审计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空白,而频频发生的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玩忽职守、侵吞国有资产的案例,现有审计模式无论在经济性还是在效果性方面都显露出弊端,反映出现有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工作还没有到位,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高管人员威慑和限制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商业银行本身所具有的资产庞大、员工众多、业绩稳健等特点,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稳定的金融压舱石,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贡献了巨大动能。银行行业本身经营着货币资金,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比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经营管理风险。由于近年来银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面临上级下达的绩效考核任务、检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以及贷款风险化解的压力,部分银行领导干部对银行规章制度置之不顾,违法违规经营,同时商业银行的相较于其他类型企业独有的存贷业务,信贷业务往往是银行领导干部寻租和腐败的高发领域。因此,对商业银行相关领导干部在进行职务调整时,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分支,与政府机构、其他国企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比,在满足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普遍规律的同时,还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系统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对商业银行在加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实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体系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在当前银行经营形势复杂多变和风险高发、频发的特殊时期,面对内外部监管、问责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要更好的发挥查错纠弊作用,促进领导人员增强履职尽责本领,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应当不断从内部加强管理,特别是从加强组织、监督工作管理等方面进行努力,对现有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综合阐述前人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基础上,通过列举建行A省分行内部审计部门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真实案例,对当前建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的执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对此提出建立健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加快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创新、推广大数据运用和强化审计结果对任职影响程度等改进建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简要摘述以往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理论成果,然后对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介绍了本文所撰写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对全篇研究框架进行流程图展示。第二章首先概述了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就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实施流程进行分别描述,最后再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述。第三章首先简要介绍了N市建行的基本情况,包括机构设置、人员机构和业务发展等情况,然后对审计实施流程和预期取得的目标进行介绍,并对审计的重点关注事项进行描述,最后对此次审计评价结果进行阐述,包含对N市分行行长的总体评价,审计结果的公示公开以及转换利用情况。第四章结合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发现存在相关经济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审计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准确、审计程序执行不够恰当、被审人评价事项不够全面和审计成果转换利用和公开公示不够透明等问题,并逐一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三是加快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创新;四是加大大数据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力度;五是重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对本文进行概括性总结与展望。
余向昀[4](2021)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理念。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2015年11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随后,国家审计署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标志着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因此,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的深化,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出发,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是包括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综述和研究方法。汇总了相关专家学者对于这项制度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了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四个方面的不同观点,通过整理总结初步得出审计目标分为“责任观”“国家治理观”“资源管理观”“产权保护观”之说;审计主体分为一元论(国家审计机关)、二元论(国家审计机关与社会公众或组织)、一员为主,多元参与(国家审计机关为主、社会公众或组织和政府内部参与)三种观点;审计对象存在“一元(单一)对象论”和“多元对象论”两种解读;审计内容则分别从三个方向出发,可以按自然资源审计业务类型的方向、从实务角度方向以及将经济责任审计和资源环境审计有机结合的方向。第二部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概述进行探讨,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相关概念、经济责任审计与资源环境审计之间的区别、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制度立法现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关系进行论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我国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由此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是迎合新时代的新追求,同时进一步厘清了审计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是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审计法律关系客体,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责任,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通过国内实践考察,探讨审计法规和审计标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审计的结果运用。重点考察了包括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6个省、自治区在内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经验做法,从审计内容方面、审计方法方面、审计评价与责任方面和政策法规方面对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前文的实践现状分析了当下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主要存在的法律问题。主要在于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存在不足、相应的保障机制不足和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问责机制不健全导致被审计的领导干部问责极少等几个方面;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以及自然资源现状,尝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体系的一些建议,分别是将《宪法》进行修改,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延伸出财政财务收支层面;相应地修改《审计法》进一步规定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准则,在法律法规中添加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内容;出台自然资源基本法,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作为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其次是完善配套的法律制度措施,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建立一种合理的流转制度,再次是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离任审计条件保障;最后是要健全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明确责任范围,完善问责机制,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运用并严格监督管理制度,力求构建一个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制度体系。
王一辰[5](2021)在《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世界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这成为了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受到多种生物安全问题的破坏与威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也开始关注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首次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予以提出,并逐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的离任审计工作进程,但是现阶段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强度和效果尚不清楚,制约着这项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在生物安全视角下,选取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一个角度,以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研究内容,是一次初步的尝试和探索。本文通过对S省A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的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审计强度对审计效果有促进作用。在明确了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强度和审计效果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分析了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和效果的维度,分别提出测度审计强度和审计效果的三大维度,选取了表现审计强度三个维度的13个指标题项和表现审计效果三个维度的18各个指标题项,构建了审计强度和审计效果指标评价模型。提出了假设:审计强度各测量项目对森林资源综合情况有正向影响;审计强度各测量项目对森林资源管护情况有正向影响;审计强度各测量项目对资金使用和环境改善有正向影响。以两个评价模型为基础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形式为李克特五级量表。通过预调研获得的样本数据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分析,确定了有较高信度、效度的正式问卷,向S省各县市区审计工作人员和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分别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正式问卷调研,各获得253份有效样本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和效果的情况进行分析,审计强度调查各题项平均分在3.8分以上(满分5分),审计效果调查各题项平均分在4分以上(满分5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利用SPSS25.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制定审计方案对“森林资源综合情况”和“资金使用与环境改善”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审计工作人员数量对“森林资源管护情况”和“资金使用与环境改善”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外聘行业专家对“森林资源综合情况”和“资金使用与环境改善”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提出代拟稿对“森林资源综合情况”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他假设不成立,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文章最后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并提出推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发展的建议。本文探索了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其效果的影响关系,结合了维护生物安全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梁子荷[6](2021)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 ——来自全国地级市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这是国家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环境治理方针。2014年以来,通过审计署在全国分地区、分阶段、有计划的试点推行,各地方政府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对充分了解各地领导干部资源环境保护履职尽责情况,不同省域或地域环境绩效,以及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明。在我国政治制度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的相关部署能否得到贯彻落实、能否发挥其作用效果,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能否在政绩与环境之间加以权衡取舍,做出理性选择。随着这一专业性、独创性的新型审计制度的大力推广,领导干部更有理由提高自身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加大辖区防污治理力度、推动国家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持续传播下去。而单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鲜少有学者关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政策后果,在相关领域仍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整理评述后,首先介绍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及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相关概念,其次从研究所依赖的受托责任理论、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外部性理论等经典理论出发,以2014年起开展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准自然实验,选择政策试点前三年和试点期四年共七个年度作为研究区间,搜集整理了全国280个地级城市资料作为数据样本,选取三个维度五个有代表性的环境绩效指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估计政策试点与环境绩效的因果效应。经实证检验后,本文发现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会对环境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试点城市空气和水污染物排放量有明显减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本文得出政策监管能够有效引导领导干部重视资源节约和城市环保、提高环境绩效的结论。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实力不均衡的基本国情以及自然资源资产种类和分布的异质性特征,本文进一步检验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实施后果差异,发现审计政策在中西部城市试点范围较大,且对环境绩效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最后进行观点总结和整体评价,并结合本文研究成果提出了进一步改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方法的几点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环境绩效影响因素为视角,考虑到政策与环境的因果逻辑关系,选用合理的环境绩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探讨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对环境绩效的影响,丰富了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并拓展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政策后果研究。二是将审计制度实施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搜集涵盖了2011-2017年全国280个地级城市的大样本数据,指标内容丰富更具有代表意义,并依据试点时间不同构建多期DID实证模型,利用计量分析方法来检验审计政策所带来的后果效应。这不仅有助于多角度认识了解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政策,还为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环境治理效果的后续研究做出基础性贡献,为审计制度更深入推广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侯莉薇[7](2021)在《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破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突破了传统审计只关注经济责任的情况,将审计范围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但该项审计实施时间较短,方法经验较少,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效果。而基层审计机关是最直接实施该项目的机构,研究基层审计机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总结经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从基层审计角度出发,选择了R市L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作为案例,对我国当前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基层实际情况,针对提出对策,从而解决问题,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本文在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概念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发展现状,对当前审计开展情况作了总体介绍。其次,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取证、审计方法、审计依据、审计评价、人员力量、责任追究整改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选择R市L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作为案例,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基层审计在以上六个环节存在问题,最终影响到审计效果。基于全文的分析,本文对解决基层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在审计证据方面,建立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高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在审计方法方面,建立数据分析团队,发展现代审计技术;在审计依据方面,丰富完善评价依据;在审计评价方面,建立统一实用的评价体系;在人员力量方面,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加强任中审计;在责任追究整改方面,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建立整改结果运用评价制度等。在提出建议的同时,本文还对基层审计推行建议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该项审计的开展推进有所帮助。
孙明霞[8](2021)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盲目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逐步认识到地方官员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过往“唯GDP论”的晋升考核方式扭曲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地方官员进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算好官员晋升的“生态账”。该制度的提出给地方官员带来极大的压力,会迫使其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对重污染行业企业治理,企业会倾向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首先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三者的相关文献梳理并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检验深入探讨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三者的影响路径。进一步的,利用2018-2019年的数据对政策效果进行检验,并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权性质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与探索,为政策制定和企业探索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提供了有效借鉴。本文以2011-2017年沪深A股上市的重污染行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搜集、整理和筛选,最终得到1707个观测样本。通过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将会提高重污染型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法律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法律规制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起调节作用。法律规制越好,越能促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正向影响;(4)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正向作用更为显着;(5)与国有企业相比,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正向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更加显着。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证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能够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验证了该审计政策的微观治理效果,拓展了实证研究视角;引入法律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检验宏观环境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丰富了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外部动因的研究。
张佳彬[9](2021)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N县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渐渐加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森林资源作为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起,森林资源一直遭到严重破坏,我国很多地区因经济发展需要、耕地占用等各种原因造成森林资源面积锐减。森林资源破坏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急需加强对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帮助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地区领导干部建立科学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虽已全面展开实施,但仍存在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作为我国特有的特殊审计模式,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审计主体、程序等方面研究较多,但缺乏一套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对顺利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是不小的阻碍。因此,本文选题“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N县为例”,试图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结合相关地区脱贫摘帽实施措施,嵌入到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中,为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首先对文章研究背景及意义做以介绍后,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的相关文献后,对基础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审计工作的特征,确定以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等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综合对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发展现状分析,提出森林资源指标获取单一且难度大及缺乏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并对其存在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完善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是,推进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需要和完善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需要。基于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动态性等原则,借鉴平衡记分卡并对其引申为资源维度、管理维度、资金使用维度和社会效益维度四大维度并通过实地调查初步构建了13个基表指标层,34个具体指标。借助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对指标重要性做出判断,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配,构建了一套完整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切入视角,运用N县县长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验证本文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
张涛[10](2020)在《M会计事务所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深入和发展,离任审计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稳步推进,这项制度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离任审计流程的完善与优化,将更好地促进离任审计工作,切实发挥离任审计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正可以完善离任审计流程,使离任审计工作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新的审计模式不仅指引了如何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也降低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并且评估了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将风险评估程序贯通了整个审计程序,这种将审计程序和审计风险相结合的审计模式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并能有效的检查出财务报表的舞弊和错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更合理的分配审计项目组有限的资源、揭露舞弊及错报、控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本文以M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离任审计项目A单位,详细的说明了M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离任审计业务的主要现状,并分析了M会计师事务所离任审计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本文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为基础对M会计师事务所的离任审计业务的审计流程和方法进行改进,并为M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出保障措施。不仅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的理论思想实践到M会计师事务所离任审计业务中,也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改进离任审计业务提出指导思想。
二、探讨离任审计模式 提高离任审计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离任审计模式 提高离任审计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2)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 |
1.2.3 关于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
1.2.4 关于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框架 |
2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概述 |
2.1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及目标 |
2.1.1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 |
2.1.2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 |
2.2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征 |
2.2.1 审计对象具有地域性 |
2.2.2 审计项目具有长期性 |
2.2.3 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 |
2.2.4 审计执行具有强制性 |
2.3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
2.3.1 草原生态状况变化情况审计 |
2.3.2 草畜平衡制度实施效果审计 |
2.3.3 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情况审计 |
2.3.4 草原保护监督检查情况审计 |
2.4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基础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4.3 环境经济学理论 |
3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分析 |
3.1 H市草原资源基本情况 |
3.1.1 草原资源面积动态情况 |
3.1.2 草原资源类型空间分布情况 |
3.1.3 草原资源退化、沙化、盐渍化情况 |
3.2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组织基本情况 |
3.2.1 审计组织结构 |
3.2.2 审计人员配备 |
3.2.3 审计组织方式 |
3.3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 |
3.3.1 草原资源资产法律法规政策遵守执行审计 |
3.3.2 草原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审计 |
3.3.3 草原资源资产保护审计 |
3.4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3.4.1 草原保护与监督检查审计责任落实不到位 |
3.4.2 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 |
3.4.3 草原“双权一制”工作审计整改成效不高 |
3.4.4 草原资源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可比性差 |
3.4.5 部分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 |
4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不健全 |
4.1.1 法律法规制定不完善 |
4.1.2 审计规范可操作性差 |
4.2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力量薄弱 |
4.2.1 审计人员缺乏草原审计相关经验 |
4.2.2 审计小组没有充分利用外部专家工作资源 |
4.2.3 审计资源供给在领导干部任期制下难以保持平衡水平 |
4.3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果运用不具有强制性 |
4.3.1 未建立明确的追责机制 |
4.3.2 没有建立审计结果公告机制 |
4.3.3 缺乏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监督处罚机制 |
4.4 多地区草原资源资产离任评价指标未形成统一的规范 |
4.4.1 不同地区草原资源发展情况差别明显 |
4.4.2 多地区草原资源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尚未形成共识 |
4.4.3 草原资源审计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设定依据不足 |
4.5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狭窄 |
4.5.1 对“先审后离”制度执行不重视 |
4.5.2 没有考虑草原保护与建设规划审计 |
4.5.3 审计内容偏重财务收支和合规性审计 |
5 改进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措施 |
5.1 推动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制度健全完善 |
5.1.1 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 |
5.1.2 完善配套措施,形成完备的审计操作指南 |
5.2 科学安排审计资源,加强审计力量建设 |
5.2.1 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
5.2.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引入动态更新的专家数据库 |
5.2.3 增强审计资源安排的科学性 |
5.3 完善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 |
5.3.1 建立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档案管理机制 |
5.3.2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
5.3.3 建立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披露制度 |
5.4 运用数据分析构建合理规范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
5.4.1 确定规范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的选取原则 |
5.4.2 指标评价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
5.5 结合绩效审计,促进审计范围全覆盖 |
5.5.1 明确审计工作“全覆盖”要求 |
5.5.2 加强对“先审后离”政策执行重要性的认识 |
5.5.3 利用绩效审计工作,注重政策执行有效性审计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以建行N市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研究 |
1.2.2 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
1.2.3 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概述 |
2.1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 |
2.1.1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
2.1.2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2.1.3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
2.2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 |
2.2.1 确定责任人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
2.2.2 评价责任人经营管理水平和业绩 |
2.2.3 为责任人的考核和评价提供依据 |
2.3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
2.3.1 聘期经营业绩审计 |
2.3.2 战略目标完成审计 |
2.3.3 内部控制状况审计 |
2.3.4 可持续发展力审计 |
2.4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流程 |
2.4.1 审前准备阶段 |
2.4.2 现场审计阶段 |
2.4.3 审计报告阶段 |
2.4.4 督促整改阶段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3 人本管理理论 |
3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介绍 |
3.1 建行N市分行相关情况简介 |
3.1.1 建行N市分行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员情况 |
3.1.2 任职期间业务经营情况 |
3.2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
3.3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及主要工作内容 |
3.3.1 审前准备阶段,起草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
3.3.2 现场实施阶段,核查被审人存在的问题及内控缺陷 |
3.3.3 审计报告阶段,评价履职情况为后续任职提供依据 |
3.3.4 督促整改问责,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及强化问责警示 |
3.4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
3.4.1 任期经营管理业绩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 |
3.4.2 建行N市分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否到位 |
3.4.3 建行N市分行行长任内决策与审批是否合理 |
3.5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
3.5.1 审计结果总体评价 |
3.5.2 审计结果公示公开 |
3.5.3 审计结果转换运用 |
4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1 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相关审计事项界定不够清晰 |
4.1.2 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准确 |
4.1.3 审计过程中存在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执行不够恰当 |
4.1.4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对被审人评价事项不够全面 |
4.1.5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换利用和公开公示不够透明 |
4.2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审计计划不够合理,资源紧张导致审计事项分析不透彻 |
4.2.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不足对重点内容把握不准 |
4.2.3 制度体系不够规范,部分审计程序推进过程存在随意性 |
4.2.4 审计工具方法落后,无法较短时间内掌握评价所需数据 |
4.2.5 先离后审普遍存在,审计结果对被审计人职务影响有限 |
5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对策 |
5.1 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督体系 |
5.1.1 增强审计计划的主动性,对审计资源做好统一筹划安排 |
5.1.2 构建审计质量监督体系,持续加强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 |
5.2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后续业务培训 |
5.2.1 优化审计队伍层次和专业知识结构 |
5.2.2 加大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和培养力度 |
5.2.3 挑选人员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专家库 |
5.3 加快审计运行机制创新,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 |
5.3.1 建立健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
5.3.2 建立项目过程动态调度制度 |
5.3.3 逐步规范推广任中审计制度 |
5.4 推广大数据技术,推动审计工具手段智能化 |
5.4.1 加强日常信息收集,建立一个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数据信息资料库 |
5.4.2 加强数据转换利用,建立一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非现场审计模型 |
5.5 坚持先审后离原则,强化审计结果对职务任免影响程度 |
5.5.1 科学统筹人事安排,坚持先审计后任职任用原则 |
5.5.2 在保守秘密前提下,采用一定形式公开审计结果 |
5.5.3 严肃问题整改问责,强化审计结果对任职的影响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背景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调查研究法 |
3.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4.经验总结法 |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概述 |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相关概念 |
1.自然资源资产的概念 |
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概念 |
3.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点 |
4.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 |
5.与资源环境审计的区别 |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现状 |
1.政策、规范性文件 |
2.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 |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关系 |
1.审计法律关系主体 |
2.审计法律关系客体 |
三、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浙江省等六省(自治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现状 |
(二)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比较分析 |
1.审计的内容存在差异 |
2.审计的方法不够统一 |
3.审计评价与责任不够明确 |
4.现有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
(三)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主要法律问题 |
1.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 |
2.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存在不足 |
3.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保障机制不足 |
4.问责机制不健全 |
四、完善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法律思考 |
(一)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
(二)完善配套的法律制度措施 |
(三)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机制 |
1.加快立法进程 |
2.完善离任审计条件保障 |
(四)建立健全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 |
1.明确责任范围 |
2.完善问责机制 |
3.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
4.严格监督制度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环境审计的研究 |
2.1.1 环境审计的定义 |
2.1.2 环境审计的目的 |
2.1.3 环境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2.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 |
2.2.1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缘起 |
2.2.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 |
2.2.3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 |
2.2.4 审计强度和效果的研究 |
2.3 维护生物安全的审计研究 |
2.3.1 生物安全视角下跟踪审计的研究 |
2.3.2 关于维护生物安全的审计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
3.1 理论基础 |
3.1.1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 |
3.1.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 相关概念界定 |
3.2.1 森林资源资产 |
3.2.2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3.2.3 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3.2.4 审计强度和审计效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与效果关系初步分析——基于S省A县案例研究 |
4.1 A 县基本森林资源基本概况 |
4.2 A县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情况 |
4.2.1 总体情况 |
4.2.2 审前计划阶段 |
4.2.3 审计实施阶段 |
4.2.4 审计后续阶段 |
4.3 A县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
4.4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初步分析结论 |
第五章 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效果指标评价模型构建 |
5.1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测度的维度设计 |
5.1.1 计划强度 |
5.1.2 实施强度 |
5.1.3 后续强度 |
5.2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效果测度的维度设计 |
5.2.1 森林资源资产综合情况 |
5.2.2 森林资源管护情况 |
5.2.3 资金使用与环境改善 |
5.3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效果研究假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效果问卷设计 |
6.1 问卷设计 |
6.2 预调研分析 |
6.2.1 预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预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6.2.3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效果预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6.3 正式量表形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效果实证分析 |
7.1 正式问卷调查 |
7.2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效果的实证分析 |
7.2.1 审计强度正式调研数据分析 |
7.2.2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效果正式调研数据分析 |
7.3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效果的回归分析 |
7.3.1 审计效果变量的合并 |
7.3.2 审计强度对森林资源综合情况的回归分析 |
7.3.3 审计强度对森林资源管护情况的回归分析 |
7.3.4 审计强度对资金使用与环境改善的回归分析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研究 |
附录 B 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效果研究 |
附录 C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效果各测量项目权重研究 |
致谢 |
(6)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 ——来自全国地级市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4.1 以环境绩效影响因素为视角,拓展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政策后果研究 |
1.4.2 采用实证检验方法,收集了全国280 个地级市的相关大样本数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的比较分析 |
2.1.1 审计概念分析 |
2.1.2 审计主体分析 |
2.1.3 审计目标分析 |
2.1.4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2.1.5 审计结果运用分析 |
2.2 环境绩效的内涵及核算 |
2.2.1 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 |
2.2.2 环境绩效具体核算指标 |
2.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分析 |
2.3.1 对领导干部环境治理活动的影响分析 |
2.3.2 对辖区内企业的影响分析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 |
3.1.1 领导干部 |
3.1.2 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 |
3.1.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3.1.4 环境绩效 |
3.2 理论基础 |
3.2.1 受托责任理论 |
3.2.2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4 环境经济外部性理论 |
3.3 研究假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情况介绍 |
4.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3 变量设定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控制变量 |
4.4 回归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平行趋势检验 |
5.2 描述性统计 |
5.3 相关性检验 |
5.4 多元回归分析 |
5.5 稳健性测试 |
5.5.1 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
5.5.2 反事实检验 |
5.5.3 安慰剂检验 |
5.6 进一步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国家制度层面 |
6.2.2 地方政府层面 |
6.2.3 审计方法层面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层领导干部 |
2.1.2 自然资源资产 |
2.1.3 经济责任审计 |
2.1.4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受托责任理论 |
2.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研究 |
2.3.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2.3.3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研究 |
2.3.4 文献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 |
3.1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情况 |
3.2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征 |
3.2.1 注重与其他类型审计项目统筹实施 |
3.2.2 审计重点以土地、水、森林等资源为主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1 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4.1.2 现代审计方法应用不广 |
4.1.3 审计依据体系不完备 |
4.1.4 未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1.5 审计人员力量不足 |
4.1.6 审计责任追究整改困难 |
4.2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的成因 |
4.2.1 数据资料共享不到位 |
4.2.2 发展现代审计技术受限 |
4.2.3 审计依据不细化 |
4.2.4 审计评价体系区域差异大 |
4.2.5 审计力量与工作量不相符 |
4.2.6 审计查处问题较复杂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以R市L区为例 |
5.1 R市L区基本情况 |
5.2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况 |
5.2.1 审计目标 |
5.2.2 审计对象和范围 |
5.2.3 审计内容与组织方式 |
5.2.4 审计结果 |
5.3 R市L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情况 |
5.3.1 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统筹实施 |
5.3.2 审计重点为土地、水、森林资源 |
5.4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分析 |
5.4.1 审计证据难以收集整理 |
5.4.2 现代审计方法不普及 |
5.4.3 审计依据可靠性不足 |
5.4.4 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 |
5.4.5 审计人员配置与专业水平不足 |
5.4.6 审计责任难以追究整改 |
5.5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成因分析 |
5.5.1 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 |
5.5.2 现代审计技术应用基础薄弱 |
5.5.3 审计依据权威性较低 |
5.5.4 制定本地区评价标准 |
5.5.5 审计专业人才缺乏 |
5.5.6 审计责任追究难度高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优化建议 |
6.1 提高数据共享的准确性 |
6.2 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 |
6.3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6.4 构建统一实用的审计评价体系 |
6.5 优化审计人员配置 |
6.6 加强审计追踪整改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
2.1.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研究 |
2.1.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研究 |
2.1.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经济后果研究 |
2.2 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
2.2.1 环境信息披露外部影响因素 |
2.2.2 环境信息披露公司内部影响因素 |
2.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规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 |
2.3.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
2.3.2 法律规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
2.3.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法律规制 |
2.4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3.1.2 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
3.1.3 重污染企业 |
3.2 理论基础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3 合法性理论 |
3.2.4 公共压力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理论假设 |
4.1.2 法律规制的调节作用理论假设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
4.3 变量定义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调节变量 |
4.3.4 控制变量 |
4.4 研究模型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3.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 |
5.3.2 法律规制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 |
5.3.3 法律规制的调节效应检验与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平行趋势检验 |
5.4.2 安慰剂检验 |
5.4.3 增加控制变量 |
5.5 进一步分析 |
5.5.1 制度长期效应 |
5.5.2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
5.5.3 产权性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3.1 研究局限性 |
6.3.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N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环境审计的研究 |
1.2.2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 |
1.2.3 关于森林资源资产的研究 |
1.2.4 关于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1.2.5 关于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框架结构 |
1.4 预期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自然资源资产 |
2.1.2 森林资源资产 |
2.1.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2.1.4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2.2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 |
3.1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情况介绍 |
3.2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森林资源数据获取单一且不准确 |
3.2.2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
3.2.3 缺乏森林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3.2.4 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
3.3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对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识不到位 |
3.3.2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时间短、经验少 |
3.3.3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 |
3.4 构建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3.4.1 推进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需要 |
3.4.2 完善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需要 |
4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1 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
4.1.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4.1.3 动态性原则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4.2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内容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4.2.2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
4.3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模型与指标权重 |
4.3.1 评价模型建立 |
4.3.2 指标权重赋值 |
4.3.3 综合评分等级确定 |
5 案例分析:N县县长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5.1 N县概况 |
5.2 N县县长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情况 |
5.2.1 N县县长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相关法律依据 |
5.2.2 N县县长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
5.3 评价指标在N县县长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运用 |
5.3.1 N县县长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
5.3.2 N县县长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综合评分 |
5.3.3 N县县长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综合评价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M会计事务所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相关概念、理论依据 |
2.1 中共中央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相关规定 |
2.2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理论依据 |
2.2.1 受托责任理论 |
2.2.2 国家治理理论 |
2.2.3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的责任界定 |
第三章 M会计师事务所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分析 |
3.1 M会计事务所主要情况 |
3.2 A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案例介绍 |
3.2.1 审计准备阶段流程 |
3.2.2 审计实施阶段流程 |
3.2.3 审计报告阶段流程 |
3.3 M会计师事务所离任审计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
3.3.1 运用的审计模式落后 |
3.3.2 业务承接制度不足 |
3.3.3 风险评估程序不完善 |
3.3.4 实质性程序不充分 |
3.4 会计事务所现行离任审计流程出现问题的原因 |
3.4.1 内部原因分析 |
3.4.2 外部原因分析 |
第四章 M会计事务所风险导向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设计 |
4.1 M会计事务所风险导向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设计图 |
4.2 完善业务承接制度 |
4.2.1 对被审计对象及其环境的了解 |
4.2.2 事务所及项目组自身的了解 |
4.3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
4.3.1 指标选取的依据 |
4.3.2 具体指标的设置 |
4.4 构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责任评级体系 |
4.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4.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流程 |
4.4.3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分 |
4.5 强化审计业务复核 |
第五章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在A单位中的应用 |
5.1 A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应用 |
5.1.1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 |
5.1.2 构造判断矩阵 |
5.1.3 得出权重总表 |
5.1.4 计算综合评分结果 |
5.1.5 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
5.2 A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综合评价 |
第六章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的效果与建议 |
6.1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的效果 |
6.2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的建议 |
6.2.1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
6.2.2 审计从业人员层面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探讨离任审计模式 提高离任审计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风险防范研究—以J县为例[D]. 张晨旭. 安徽财经大学, 2021
- [2]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讨[D]. 曾杉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以建行N市分行为例[D]. 朱真微.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问题研究[D]. 余向昀.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生物安全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度及效果分析[D]. 王一辰.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 ——来自全国地级市的经验证据[D]. 梁子荷.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D]. 侯莉薇.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D]. 孙明霞.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N县为例[D]. 张佳彬.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10]M会计事务所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程设计及应用研究[D]. 张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标签:离任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