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谱变化分析

近5年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谱变化分析

一、肺炎克雷伯菌近五年耐药谱变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寸月娥[1](2021)在《上海市某区域综合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模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上海市某区域2019年3月-8月综合ICU CRKP的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并建立综合ICU患者感染CRKP的风险因素模型,为临床有效监测并精准预防控制区域内CRKP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提供科学依据。2.分析2019年3月-8月区域所有综合ICU分离出的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3月-8月上海市某区5所综合ICU患者的病史资料和ICU监测日志,剔除重复入院患者信息,利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感染CRKP的影响因素,再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区域综合ICU患者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2.收集2019年3月-2019年8月上海市某区5所综合ICU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非重复的CRKP,描述菌株的标本类型、医院分布等情况。所有菌株均经过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鉴定复核。利用表型试验对菌株的耐药表型进行筛选,利用PCR技术检测CRKP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 KPC、bla NDM、bla VIM、bla IMP、bla OXA-48、bla OXA-23和bla GES)并筛查出其中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对PCR扩增结果为阳性的菌株,送至生物公司测序。3.采用MLST扩增肺炎克雷伯菌的7个管家基因(gap A、inf B、rpo B、mdh、ton B、pgi及pho E)并测序;利用PFGE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1.2019年3月-2019年8月目标区域的5所医院的综合ICU共收治患者2462例,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460例,其中在医院内感染CRKP的患者共42例,感染率为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住ICU天数、留置中心静脉管天数、气切插管天数、留置导尿管天数、APACHEⅡ评分、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其他感染等因素不同的患者发生CRKP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5、43.181、378.825、282.237、155.560、48.483、212.526、435.325、143.572、16.74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15、留置中心静脉管>7天、有其他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该区域综合ICU患者发生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CRKP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回归方程=(APACHEⅡ评分>15)×2.464+(留置中心静脉管>7天)×2.817+其他感染×4.690+(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3.341+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857。2.2019年3月-8月共分离到101株医院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共筛查出50株CRKP(其中8株为不同患者的重复菌株)。临床分离出的CRKP主要从痰液(71%,30/42)、尿液(21%,9/42)、血液(5%,9/42)及其他(2%,1/42)中检出。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100%。耐药表型筛选结果表明35株菌为碳青霉烯酶阳性,28株菌为金属酶阳性,16株菌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其中1株金属酶阳性菌株与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重合。耐药基因扩增结果显示,bla KPC阳性率为83.3%(35/42)、bla OXA-23阳性率为14.3(6/42)、bla NDM阳性率为2.4%(1/42),Gbla VIM、bla IMP、bla OXA-48、bla GES并未检出。此外,有5株同时检出bla KPC和bla OXA-23,有1株同时检出bla KPC和bla NDM。3.PFGE结果将CRKP菌株分为12个型别,其中Ⅰ型有12株,主要分布在C医院(7株)和D医院(4株);Ⅱ型有7株,分布在B医院(4株)和E医院(2株);Ⅲ型有6株,Ⅳ型、Ⅴ型各3株,均分布在B医院;Ⅵ型有2株,分布在A医院,Ⅶ型有2株,B医院和C医院各1株;Ⅷ型有2株,分布在B医院;Ⅸ型有2株,分布在C医院;其余型别各1株(B医院2株,C医院1株);表现出了遗传的多样性。MLST结果显示,该区域主要流行的型别为ST11(28株),其次为ST15(6株),还有几株其他型别散在分布,同时检测出了新的ST型。结论:1.年龄、入住ICU天数、APACHEⅡ评分、留置导尿管天数、留置中心静脉管天数、气管插管天数、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抗菌药物天数、有其他感染是患者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这些因素拟合出的CRKP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从而对评估入住综合ICU患者的感染CRKP的风险预测提供临床应用价值。2.上海市该区域综合ICU患者CRKP的感染率为2.9%,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耐药机制主要为产碳青霉烯酶,可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其中碳青霉烯酶基因主要以bla KPC为主。3.在同一个院内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出现同一克隆株的暴发流行,也有散在分布的型别。不同医院之间存在相同的ST型别和PFGE型别,这表明可能存在医院之间的克隆传播。

刘姗红[2](2021)在《四川地区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四川地区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谱特征,为临床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间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分离菌株药敏试验检测数据,分析细菌的分布情况和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谱特征,以及6年间的耐药性变化。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研究结果:2014-2019年间,共对77931株临床分离的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7105株,占73.3%(57105/77931)。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多重耐药菌株共计4989例,占8.7%(4989/57105)。检出4种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患者年龄分布显示66.6%(24096/36185)的患者年龄≥60岁。2014-2019年间,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和检出率呈整体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4种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为上升趋势;发生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后,4种病原菌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表现出耐药性升高现象。大肠埃希菌中,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头孢曲松等药物耐药率较高,均超过50.0%;肺炎克雷伯菌中,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现整体增长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整体是高耐药状态,仅替加环素耐药率6年间分别为1.0%、1.4%、1.0%、0.6%、2.7%及5.2%;铜绿假单胞菌中,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研究结论:四川地区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形势严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不断上升,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检出率居高不下。加强院内抗菌药物管控,强化细菌感染防控措施,减轻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延长抗菌药物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孙晓康[3](2020)在《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传播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tet(A)基因变异体能够介导替加环素低水平耐药。本研究通过对河南地区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的发生率、水平传播机制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为控制tet(A)基因变异体的进一步播散和临床有效治疗替加环素不敏感的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以2013年11月-2018年11月收集郑州大学某教学医院的459株非重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为研究对象,根据VITEK(?)2药敏初筛结果,针对替加环素MIC≥0.5μg/mL的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和tet(A)基因变异体的检测。(2)筛选tet(A)基因阳性且产KPC-2酶的CRKP,对其携带的tet(A)基因全长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氨基酸差异,通过酶切克隆验证tet(A)基因变异体介导替加环素耐药表型的功能。(3)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目标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MIC值;利用PCR筛查目标菌株携带的其他耐药基因。(4)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对目标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5)通过S1-PFGE和Southern杂交对tet(A)基因变异体和blaKPC-2基因进行定位分析;采用全质粒测序分析代表性tet(A)质粒的序列特征并探讨tet(A)基因变异体水平传播的分子机制。结果:(1)89株产KPC-2酶CRKP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其中84株CRKP携带Type 1型tet(A)基因变异体,占比94.38%,另外5株CRKP携带两种新型的tet(A)基因变异体,酶切克隆实验结果显示新型tet(A)基因变异体能介导替加环素的药敏值升高2-4倍;从发生率来看,自2013年的21.73%到2018年43.44%,tet(A)基因变异体的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导致替加环素的耐药水平从10.35%上升到18.62%。(2)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产KPC-2酶CRKP感染患者集中分布在ICU,占比60%;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1-80岁之间,性别以男性为主;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比45%;tet(A)基因变异体阳性菌株对临床常用的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仅对多粘菌素E敏感性较高;MLST分型以国内流行的ST11型为主,占比83%。(3)S1-PFGE和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tet(A)基因变异体主要定位于质粒,大小主要分布在61-100 kb之间。5个不相容性类型和大小不同的代表性tet(A)质粒(pKP14-46-tet(A)、pKP16-19-tet(A)、pKP13-53-tet(A)、pKP18-50-tet(A)和pKP15-2-53-tet(A))的全质粒测序结果显示:tet(A)基因变异体遗传背景各不相同,但都具有Tn1721转座子的保守结构(tetR-tet(A)-pecM),我们推测tet(A)基因变异体在CRKP中的流行可能最初来源于Tn1721转座子结构,后来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重组进化。结论:1、本研究显示tet(A)基因变异体在河南地区分离产KPC-2酶CRKP中的发生率较2013年明显升高,导致替加环素的耐药水平升高;2、流行克隆ST11型和可移动遗传元件(质粒或转座子Tn1721)是介导tet(A)基因变异体播散的主要载体;发现了同时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和blaKPC-2基因的质粒,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筛选压力下可能会促进tet(A)基因变异体的播散。

孙巧玲[4](2020)在《全国ICU来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和毒力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研究3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肠道定植的多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克隆株的耐药性和毒力,以阐明ICU患者肠道定植CRKP菌株的分子特征和变迁规律。进而对全国ICU患者的肠道和呼吸道标本分离的CRKP菌株进行横断面研究,以阐明全国ICU患者肠道和呼吸道携带的CRKP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干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3例ICU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同时间点分离的肠道定植和临床来源的CRKP菌株,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并用K-B纸片扩散法验证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PCR检测编码常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VIM、blaIMP和blaOXA-48-like)和毒力质粒介导的毒力基因rmp A2;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S1核酸酶-PFGE(S1-PFGE)和Southern blot分析rmp A2的基因定位;全基因组测序分析CRKP分离株的相关遗传特性;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表型;大蜡螟感染模型分析CRKP菌株的毒力。来自全国16个地区51家医院的ICU患者的肠道和呼吸道标本通过含美罗培南的营养肉汤增菌筛选获得CRKP分离株,并采用上述相同方法分析耐药性和毒力。结果:3例ICU患者在住院期间持续分离到CRKP肠道分离株,其中每例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分离的2株产KPC-2酶CRKP肠道分离株表现为不同的质粒谱、抗生素耐药基因谱和毒力基因谱,主要差异为其中1株获得1个编码iuc ABCD和rmp A2毒力基因的毒力质粒。6株CRKP肠道分离株中存在80Kb、90Kb和138Kb大小的3种编码blaKPC-2基因的耐药质粒。2例患者肠道分离株和相应的肠外感染标本分离株为同一克隆,其中1例患者在不同病房间分离的肠道分离株和肠外感染标本分离株为不同克隆。携带编码iuc ABCD和rmp A2基因的毒力质粒的CRKP菌株感染大蜡螟幼虫的死亡率显着高于无毒力质粒株。来自全国16个地区的898例ICU患者的CRKP携带率具有地域分布差异,平均携带率高达28.5%,其中多个地区的ICU具有CRKP感染高风险性。ST11型产KPC-2酶的CRKP菌株是优势流行株,检出率高达64%,且在全国发生跨地区流行现象。多个少见型碳青霉烯酶和序列分型(ST)的CRKP克隆株包括(ST636型blaNDM-1、ST307型blaIMP-30、ST1779型blaIMP-4、ST2407型blaNDM-1、ST846型blaNDM-1、ST15型blaOXA-232和ST2237型blaKPC-2)已在国内出现单中心流行现象。CRKP分离株主要表现为多重耐药性,有85.8%同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CTX-M-65型和SHV-12型酶是最主要的ESBLs。ICU患者肠道和呼吸道携带的克隆株具有高度多样性,分为6个谱系和37个ST型。CRKP的毒力可能主要与编码iuc和rmp A2毒力基因的毒力质粒相关。相比KL47型,KL64型CRKP菌株携带率更高,具有更多的ESBLs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且大蜡螟感染模型结果显示具有更高的毒力。同时携带肠道和呼吸道分离株的ICU患者中有86.5%携带同一克隆株,有13.5%携带不同克隆株。结论:人体肠道作为CRKP菌株和耐药基因以及毒力基因的储存库,可以定植多种不同的CRKP克隆株,同时人体肠道定植CRKP可能是继发肺炎克雷伯菌肠外感染的关键风险因素。blaKPC-2基因可能通过多种质粒介导在人体肠道细菌宿主间的转移。全国多地区的ICU具有CRKP感染高风险性。ST11型产KPC-2酶的CRKP菌株是优势流行株,且在全国发生跨地区流行现象,其中KL64型ST11型产KPC-2酶的CRKP菌株可能为介导耐药和毒力的高风险克隆株。多个少见型碳青霉烯酶和ST型的CRKP克隆株已在国内出现单中心流行现象。ICU患者肠道和呼吸道分离株具有高度多样性,在人体肠道和呼吸道以及外界环境中可能发生活跃的菌株和遗传元件交流。亟需对ICU患者在入院时和住院期间进行肠道和呼吸道的CRKP菌株筛查,为干预防控感染和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陈娜[5](2020)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N)的耐药性及同源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该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43株CR-KPN及同期环境中分离的4株CR-KPN,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相关耐药基因并分析,对其中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并且分离自2018年5月-7月呼吸重症监护病区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及其环境的CR-KPN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重症监护病区分离的47株CR-KPN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示47株CR-KPN菌株中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的有35株、NDM-1型的有2株、同时携带KPC-2型、OXA-23型的有1株,未检出IMP、VIM、OXA-48型碳青霉烯酶基因。2018年5月-7月RICU病区分离的15株CR-KPN菌株药敏结果示除对替加环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外的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PCR检测结果显示其均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PFGE结果分析提示15株CR-KPN分别属于A-H 8个不同的型别,菌株间的同源性较低,MLST分型显示均为ST11型。结论:该院呼吸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CR-KPN在流行病学上呈多克隆散在播散。临床科室应积极加强医院感控措施,强调手卫生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克隆株播散。

于宝磊[6](2019)在《2013-2018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药敏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来自2013-2018年期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培养阳性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以了解其主要分布的科室及其药物敏感性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性调查淄博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140例由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电子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分布及其药敏结果。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Kirby-Baue法,统计分析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结果:1、血培养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共140株,临床分布科室排在前五位的是:感染科、呼吸科、肿瘤科、消化科、老年病科,构成比分别为24.3%、20.0%、14.3%、10.0%、7.1%。2、耐药率最高的前五位抗生素分别是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吡肟;3、敏感率最高的前五位抗生素分别是美罗培南、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2014-2018年检出的血培养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恶唑敏感率保持稳定,平均分别为41.3%、51.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良好,平均为79.3%,有下降趋势,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敏感率不高,平均分别为19.29%、42.9%、46.4%、54.3%、58.6%、52.9%、61.4%,有逐年下降趋势,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良好,平均为72.9%,从2014年的72.7%上升至2015年的85.7%,又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66.7%;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良好,平均分别为58.6%、63.6%,2014年到2016年逐年下降,2016年至2018年敏感率保持稳定;对美罗培南、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且保持稳定,平均分别为96.43%、96.00%、92.8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逐步出现耐药株,共检出7株。5、产超广谱性的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简称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产ESBLs与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保持高度敏感性,对哌拉西林的敏感性较低。产ESBLs的菌株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在50%以上,对其它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低;不产ESBLs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均在80%以上。产ESBLs的菌株对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均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共7株,检出率保持稳定。血培养阳性株耐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株对绝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均耐药,对替加环素均敏感。结论:1、由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血流感染的患者主要分布在感染科、呼吸科、肿瘤科。2、该菌株敏感率最高的前五位抗菌药物分别是美罗培南、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2013-2018五年中,血培养阳性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产ESBLs的菌株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在50%以上,对其它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产ESBLs的菌株对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均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4、2013-2018年期间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保持稳定;此类菌株对绝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均耐药,对替加环素均敏感。

安晓霞[7](2019)在《细菌耐药基因的快速分子检测》文中认为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主要药物。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加快细菌产生耐药性。耐药细菌的出现和广泛传播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并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细菌耐药性检测对细菌感染的及时精准治疗、病原菌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减少细菌耐药情况的发生与传播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数临床实验室对于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传统表型检测即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检测流程需要48-72小时,出具耐药情况的检测报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快速全面的耐药检测技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本论文以多重探针熔解曲线技术为基础,建立针对产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菌以及常见的耐药革兰氏阳性菌的耐药基因检测体系。第一章为前言部分,首先介绍了细菌耐药全球流行概况、细菌耐药机制,然后概述了目前主要的细菌耐药检测方法,并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我们基于熔解阵列法和多色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设计了A、B双管耐药基因检测体系以及SHV/TEM-ESBLs分型体系。A管体系检测革兰氏阴性菌由于产β-内酰胺酶而耐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28个耐药基因,基本覆盖了β-内酰胺酶的所有类型;B管体系检测革兰氏阳性菌耐受甲氧西林类药物、万古霉素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13个耐药基因。完成体系建立后,我们用阳性质粒参考品对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重现性等性能加以考察。结果A、B检测管的检测特异性为100%,对各个耐药基因的检测灵敏度为5-50拷贝/反应,重复性验证的SD值小于0.3,CV值小于0.5%。以上技术指标表明我们建立的体系可以准确地识别每种耐药类型,并且检测结果重复性良好。第三章,我们对所建立的检测体系进行了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本次临床试验共入组了2108株临床分离菌,其中包括1491株革兰氏阴性菌和617株革兰氏阳性菌。检测结果分别与临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对照。对于革兰氏阴性菌样本,我们体系检测结果相对于药敏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7.7%和92.4%(Kappa=0.803,P<0.001);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样本,我们体系检测结果相对于药敏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7%和97.3%(Kappa=0.892,P<0.001)。临床试验数据表明本体系检测结果与药敏试验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综上所述,我们在本论文中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并且全面覆盖主要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体系。与传统的表型检测方法相比,本体系具备检测时间短,人工操作少,成本低,检测通量高等显着优点。临床试验数据证实了本体系无论对革兰氏阳性菌还是对革兰氏阴性菌都表现出优秀的检测能力。因此本体系可以为细菌性感染患者提供快速的耐药诊断,辅助临床医生为患者及时制定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并成为细菌耐药流行病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严洁婷[8](2019)在《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病原菌,可引起患者多重感染和医院获得性感染,其中最严重的是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s)。随着抗菌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不合理用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甚至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带来极大困难,其引起的感染已成为全世界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导致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近年来出现了高耐药高毒力菌株,虽然尚未广泛传播,但其引起的感染将更难控制。为此,本文拟利用分子微生物学技术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2016年临床分离的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旨在了解我院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特性、机制以及质粒pLVPK携带的毒力基因、毒力表型等分子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菌株历年流行变化趋势,其分子背景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影响预后治疗的因素,研究结果将对临床治疗相应感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一、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的耐药表型及分子特征1、菌种鉴定与药敏分析:所有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分离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2016年血培养阳性的标本;所有菌株均采用Phoenix System-100BD自动化微生物学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及分析其抗生素的敏感性。2、耐药表型的确证实验:利用纸片表型确证实验检测ESBLs;改良Hodge试验(modified Hodge test,MHT)、改良碳青霉烯灭活实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mCIM)检测碳青霉烯酶。3、耐药基因的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编码ESBLs的基因(blaCTX、blaTEM、blaSHV)及编码碳青霉烯酶的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进行扩增,阳性扩增产物进一步测序鉴定。4、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在PFGE的基础上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分子分型。二、血流感染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鉴定与分析1、高黏液表型实验:利用拉丝实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高黏液表型,拉丝实验阳性者为高黏液肺炎克雷伯菌(hypermucoviscous hmvKP)。2、毒力基因检测及血清荚膜分型:利用多重PCR技术对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和血清荚膜分型进行扩增,扩增阳性产物送测序比对。3、菌株毒力分析:利用大蜡螟体内感染模型实验检测相关菌株的毒力。三、不同特征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1、收集上述实验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应的临床资料调查信息。2、相关因素汇总分析:结合菌株特征,汇总病人性别、年龄、是否使用侵入性设备、不同病区、原发疾病等因素,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的耐药表型及分子特征1、共收集153株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98.7%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青霉素产生耐药性,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50%。5.2%的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2、产ESBLs的分离株占33.3%,产碳青霉烯酶的分离株占5.2%。3、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为:blaTEM、blaCTX、blaSHV 阳性率分别为15.0%、11.1%、30.1%。共表达blaTEM和blasHv的阳性率9.8%、blaCTX和blasHV的阳性率为7.2%。三个基因均为阳性的概率为3.9%。表达碳青霉烯酶的基因blaKPC和blaVIM阳性率分别为3.9%和0.7%。未检测到其它碳青霉烯酶基因。4、MLST显示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以ST23(13.1%)居多,其次为ST65(3.3%)、ST11(1.3%),ST107、ST15、ST43、ST186 等非重复 ST 型。PFGE 显示除 ST23外的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同源性低,克隆传播的可能性小。二、高毒力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鉴定与分析1、拉丝实验阳性的分离株为32.0%,初步提示为hmvKP。2、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hvKP共66株,所有hvKP分离株中rmpA为93.9%,rmpA2为77.3%,iroN为87.9%,iutA为83.3%。hvKP的血清型中K1占19.7%,K2占12.1%,并没有检测到K64和K47。hvKP以ST23居多(30.3%),其次是ST65(7.6%),其余为非重复ST型。2016年发现一株ST11 hvKP携带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blaKPC。3、大蜡螟感染模型实验显示共有66株毒力相关基因阳性菌株具有高毒力的特性,三天后hvKP组的总生存率为0%-60%,毒力相关基因阴性菌株总生存率为90%-100%。三、不同特征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本研究显示hvKP病人所在病区主要集中在急诊科(n=11)、ICU(n=7)、肿瘤科(n=7)、消化内科(n=7)、血液科(n=6)和内分泌科(n=6)。糖尿病是hvKP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23),hvKP的感染可导致肝脓肿(OR=3.921)的发生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OR=1.033)。感染发生在ICU(OR=4.466)、男性病人(OR=2.026)及精神状态的改变(OR=2.371)是30天恶化率的独立危险因素。K1型hvKP导致肝脓肿(P=0.034)。本实验显示,hvKP对头孢他啶/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大于cKP(P=0.001),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水平与cKP没有显着差异(P=0.134,P=0.246)。结论:1、我院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为非克隆性传播;耐药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2、血流感染hvKP的流行率较高;2016年出现一株高毒高耐的肺炎克雷伯菌;通过动物模型,本实验提出以毒力基因iutA合并其它任一毒力基因的检出来检测hvKP是具有参考价值的。3、本研究提示血清型K1与肝脓肿有关;hvKP感染的男性患者预后不良可能性较大,需要更好的临床防治措施。

欧阳净[9](2019)在《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在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及传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肠杆菌科细菌是社区和医院细菌感染最重要病原菌,约占所有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80%,可导致患者尿路、肠道、胆道和腹腔感染以及败血症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被认为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随着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增高,目前CRE在医疗机构的快速流行和播散,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2013年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的“细菌耐药威胁报告”中将CRE列为“紧急威胁”的首位。CRE所致感染后果严重,死亡率高,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用于CRE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磷霉素及氨基糖苷类,临床上多采用两药甚至三药联合治疗,但多药联合在增强杀菌效果的同时,也显着增加患者不良反应机率。因此,针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精准地采取有效措施阻断或延缓CRE的传播与蔓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有三种:(1)产生碳青霉烯酶;(2)青霉素结合蛋白靶位结构改变;(3)产生AmpC和/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合并膜孔蛋白突变。产生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最主要原因,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包括KPC、NDM、IMP、OXA等。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可由染色体或质粒携带,其中质粒是碳青霉烯酶基因传播的主要载体,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使耐药基因在不同菌株、不同菌种、不同菌属之间传播,造成产碳青霉烯酶耐药菌的快速播散。虽有大量研究报道耐药质粒的播散,但因其影响因素众多,机制复杂,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仍有待研究。据此本研究收集全国四个省份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筛选出产碳青霉烯酶CRE,分析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环境和质粒的精细结构,并对影响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质粒水平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以期为阐明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筛选本部分收集全国四个省市172株碳青霉烯类药物低敏感(亚胺培南MIC≥1μg/mL)肠杆菌科细菌,通过药敏试验、改良Carba NP法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耐药基因筛选产碳青霉烯酶CRE,并对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MLST分型分析。172株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9株,肺炎克雷伯菌98株,弗氏柠檬酸杆菌7株,阴沟肠杆菌57株,非脱羧勒克菌1株。药敏结果显示,172株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中有69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即69株CRE。69株CRE较碳青霉烯敏感的菌株具有更高的耐药率和更大的MIC,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耐药率均在70%以上,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34.78%。对69株CRE采用改良Carba NP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结果显示共44株CRE产碳青霉烯酶,其中33株产A酶,9株产B酶,2株同时产A酶和B酶。其它25株CRE的耐药机制可能为非碳青霉烯酶机制。对44株产碳青霉烯酶CRE,采用PCR法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其中仅40株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为阳性,提示其他4株可能存在新的耐药基因型或者部分耐药基因发生了突变。这40株CRE中包括blaKPC阳性32株,blaNDM阳性7株,blaIMP阳性4株。值得注意的是,有两株产2种以上碳青霉烯酶的菌种,其中15K323菌株(肺炎克雷伯菌)blaKPC和blaNDM两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均为阳性,P10159(弗氏柠檬酸杆菌)则blaKPC、blaNDM和blaIMP三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均为阳性。对26株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进行MLST分型分析,结果有6个基因型,其中,最常见的基因型为ST11型(14株),其它还包括ST133型(5株)、ST37型(3株)、ST686型(2株)、ST107型(1株)、ST215型(1株)。第二部分: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传播的遗传基础研究前一部分我们对产碳青霉烯酶菌株进行筛选和分布研究,并对其遗传背景进行初步分析。本部分我们选择含有多种碳青霉烯酶及高耐药的菌株进行耐药机制研究,首先进行质粒的分离、鉴定和测序,如分离质粒与细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情况不符,推测存在多个质粒的可能,则提取细菌所含细菌基因组和质粒测序,并拼接注释全部质粒序列。通过测序了解耐药基因环境和质粒的精细结构,为下一步研究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在质粒中的传播机制奠定基础。测序的7株肠杆菌中,均存在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质粒,经序列分析比对发现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位于插入序列和/或转座序列中,除pP10164-3外,其它质粒与已报道的质粒骨架结构相似度均在90%以上,核苷酸序列相似度约为99%,多表现为耐药可变区的变化。这些质粒虽已有报道,但在弗氏柠檬酸杆菌和非脱羧勒克菌中尚属首次。弗氏柠檬酸杆菌P10159菌株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共有5个耐药质粒,分别为pP10159-1,pP10159-2,pP10159-3,pP10159-4和pP10159-5。其中pP10159-1携带blaNDM-1,与IncX3型质粒pNDM-HN380高度相似;pP10159-2携带blaIMP-4和qnrS1,与IncN1型质粒pP378-IMP高度相似;pP10159-3携带blaKPC-2,与pHS062105-3和pECN49-KPC基因结构非常相似,它们属于未知不相容组中的一种新型质粒;多耐药质粒pP10159-4和pP10159-5骨架区分别与IncHI4型质粒pNDM-CIT和Ⅱ型IncA/C2质粒pR55高度相似,但外源插入耐药区与pNDM-CIT和pR55不同。P10159的5个耐药质粒共包括24个不同的基因或基因位点,其对13种抗菌药物或毒性化合物耐药。非脱羧勒克菌P10164菌株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共有3个耐药质粒,分别为pP10164-NDM,pP10164-2和pP10164-3。其中pP10164-NDM与IncF IIY型质粒pKOXNDM1高度相似,blaNDM-1基因位于复合转座子Tn125中;pP10164-2与粘质沙雷氏菌IncHI2型质粒R478相似,而pP10164-3与任何已知的DNA序列均没有序列相似性,质粒pP10164-2和pP10164-3两者均携带大量耐药基因对至少10类抗菌药物和7类重金属耐药。其它5株肠杆菌均只发现一个耐药质粒,质粒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14E509质粒p14E509-NDM携带blaNDM-1,与IncX3型质粒pNDM-HN380高度相似;肺炎克雷伯菌HB27、ZJ121、15K169和15K366中各携带一个含有blaKPC的质粒,分别为pHB27-KPC、pZJ121-KPC、p15K169-KPC和p15K366-KPC,四个质粒之间基因结构很相似,且与已知的肺炎克雷伯氏菌IncFII型的质粒p0716-KPC和p12181-KPC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的耐药基因插入区包括MDR区域、blaKPC区和Tn6029。本研究筛选的高耐药菌株P10159同时产NDM、IMP和KPC三种碳青霉烯酶,有5种不同的耐药质粒,分别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提示多质粒共存是细菌高耐药和泛耐药的重要条件,而此类多种碳青霉烯酶共存,多质粒共存的高耐药菌株非常罕见,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另外本部分研究建立了“小片段库二代高通量测序+大片段库二代高通量测序”和“小片段库二代高通量测序+三代高通量测序”策略进行基因组测序,完成染色体和质粒序列的准确组装,为以后开展多质粒共存导致高耐药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下一部分我们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影响携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质粒传播的关键环节。第三部分:质粒携带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机制研究本部分以高耐药的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传代使质粒丢失,并通过转化结合等方式使不携带质粒的菌株获得质粒,借助RNA-seq分析质粒丢失前后与质粒获得前后的细菌转录组表达差异,采用RT-PCR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关键基因,并以基因敲除等方法进行验证。4株高耐药的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进行质粒传代丢失试验,其中14E509(含blaNDM质粒)在传代35次后质粒丢失,获得质粒消除株14E509(blaNDM-),其它3株高耐药菌传代100次后仍未见质粒丢失。E259作为不携带质粒的菌株,通过电转方式转入p14E509获得质粒转入菌株14E509NDME259。借助RNA-seq分析质粒丢失前后与质粒获得前后的细菌转录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14E509 vs.14E509(blaNDM-)表达上调基因数有514个,下调基因数有767个。E259vs.14E509NDME259表达上调基因数有24个,下调基因数有22个。通过GO分析、pathway富集分析、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合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质粒丢失和获取可能与多种因素多条通路相关,影响最大的是丙酸代谢通路和群体感应系统通路,但显着差异表达的entrizid:947500(geneid:mqsR)这个基因被多次富集到生物信息学信号通路上,提示mqsR可能是质粒传播的关键环节。通过mqsR基因敲除发现mqsR基因缺失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生物膜内细菌摄取外源耐药质粒频率显着降低(3.33×10-7±9.41×10-88 vs 1.57×10-8±1.38×10-8,P<0.05),但对于浮游菌,mqsR基因敲除株质粒的摄取能力虽下降(2.37×10-9±7.85×10-1010 vs1.59×10-9±1.01×10-9,P>0.05),但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mqsR对生物膜内质粒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对浮游菌质粒的摄取影响不显着。综上,本部分研究发现携碳青霉烯酶基因质粒的丢失和获得可能与多种因素多条通路相关,影响最大的是丙酸代谢通路和群体感应系统通路,并首次发现mqsR对生物膜内质粒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除mqsR以外其它的信号通路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主要结论:1.在研究的地区,KPC、NDM和IMP是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的主要类型,在肺炎克雷伯菌中以KPC为主;2.ST11是最常见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型,提示ST11可能更易于获得耐药基因和质粒,或其基因更适于质粒的稳定复制保留;3.耐药质粒是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的主要原因,质粒播散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快速增加,多质粒共存是细菌高耐药和泛耐药的重要条件;4.在本研究中,质粒丢失和获得对宿主肠杆菌影响最大的是丙酸代谢通路和群体感应系统通路。5.质粒的丢失和获得可能与多种因素多条通路相关,mqsR对生物膜内质粒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对浮游菌质粒的摄取影响不显着,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陈雨[10](2019)在《4131株连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我院2013-2016年患者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分布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对临床耐药菌的监测和用药监管,更加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送检至我院细菌实验室的各类临床标本中连续分离出4131例肺炎克雷伯菌的病例和药敏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年间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整体呈增加趋势,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70.4%)、尿液(12.6%)、血液(5.2%),检出科室最多的前四位是重症监护病房(19.2%)、神经外科(14.0%)、血液科(10.9%)、呼吸内科(9.4%)。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其中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达100%、44.2%,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均超过38%,对复合制剂的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的平均耐药率高达9.2%,而临床使用较少的丁胺卡纳的耐药率仅为12.4%。结论:我院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需重点关注的科室是ICU、神经外科、血液科和呼吸内科;同时该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尤其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此应该加强感控管理,重视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提高标本送检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二、肺炎克雷伯菌近五年耐药谱变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炎克雷伯菌近五年耐药谱变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某区域综合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模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患者资料
        1.2.2 资料统计与分析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情况
        1.3.2 ICU CRKP感染单因素分析
        1.3.3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1.3.4 构建ICU患者感染CRKP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1.3.5 ICU患者感染CRKP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评价
    1.4 讨论
第二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1 菌株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引物设计合成
    2.3 方法
        2.3.1 鉴定菌株和药敏试验
        2.3.2 耐药表型筛选试验
        2.3.3 耐药基因检测
        2.3.4 MLST
        2.3.5 PFGE
    2.4 结果
        2.4.1 菌株检出情况
        2.4.2 菌株鉴定及药敏结果
        2.4.3 碳青霉烯酶表型鉴定结果
        2.4.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4.5 PFGE结果
        2.4.6 MLST结果
    2.5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ICU耐碳青霉烯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同源性分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四川地区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革兰阴性杆菌
        1.2.1 大肠埃希菌
        1.2.2 肺炎克雷伯菌
        1.2.3 铜绿假单胞菌
        1.2.4 鲍曼不动杆菌
    1.3 细菌耐药与临床现状
        1.3.1 细菌的耐药机制
        1.3.2 多重耐药菌
        1.3.3 细菌耐药的现状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检测
        2.2.1 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
        2.2.2 稀释法
        2.2.3 K-B纸片扩散法
        2.2.4 E-test法
        2.2.5 联合药敏试验法
        2.2.6 常用抗菌药物
        2.2.7 数据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菌株分布结果
    3.2 四种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
    3.3 四种革兰阴性杆菌
    3.4 四种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
        3.4.1 临床年龄分布特征
        3.4.2 四种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检出特征
        3.4.3 四种革兰阴性杆菌标本类型分布特征
    3.5 肠杆菌科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3.6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7 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果分析
        4.1.1 病原菌临床检出结果分析
        4.1.2 四种病原菌药敏检测结果分析
    4.2 结论与建议
    4.3 研究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3)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传播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前言
    1.1 产KPC-2酶CRKP的流行及分子特征
        1.1.1 CRKP耐药机制
        1.1.2 产KPC-2酶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现状
        1.1.3 bla_(KPC-2)基因流行的传播机制
        1.1.4 产KPC-2酶CRKP的治疗选择
    1.2 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
        1.2.1 染色体介导的替加环素耐药机制
        1.2.2 可水平转移的质粒介导的替加环素耐药机制
    1.3 结语
第二章 河南地区分离CRKP耐药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收集临床信息
        2.2.2 细菌鉴定及保藏
        2.2.3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2.4 碳青霉烯酶基因的筛查
        2.2.5 tet(A)基因变异体的筛查
        2.2.6 tet(A)基因变异体的克隆表达
        2.2.7 PCR筛查其他耐药基因
        2.2.8 多位点序列分型
    2.3 结果分析
        2.3.1 CRKP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检测
        2.3.2 产KPC-2酶CRKP携带tet(A)基因的检测
        2.3.3 89株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产KPC-2酶CRKP的临床特征
        2.3.4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3.5 89株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产KPC-2酶CRKP其他耐药基因筛查
        2.3.6 89株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产KPC-2酶CRKP的同源性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tet(A)基因变异体在CRKP中水平传播的分子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tet(A)基因变异体和bla_(KPC-2)基因的杂交定位
        3.2.2 接合转移实验
        3.2.3 携带tet(A)基因阳性接合子的药敏试验
        3.2.4 代表性tet(A)质粒抽提实验与电转化实验
        3.2.5 全质粒测序分析
        3.2.6 环状中间体的检测
    3.3 结果分析
        3.3.1 tet(A)和bla_(KPC-2)基因定位
        3.3.2 五个不同大小代表性tet(A)质粒的可转移性分析
        3.3.3 五个不同大小代表性tet(A)质粒的全质粒测序及分析
        3.3.4 介导tet(A)基因变异体转移的转座单元
    3.4 讨论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全国ICU来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和毒力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ICU患者肠道定植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变迁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全国ICU来源肺炎克雷伯菌的横断面监测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及毒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数据与菌株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质量控制
    4 数据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2013-2018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血流感染位列前十位的感染菌
    3 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位列前十位的临床科室
    4 肺炎克雷伯菌在血流感染的药敏情况分析
    5 五年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测株数及药敏变化
    6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数据分析
    7 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数据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细菌耐药基因的快速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细菌耐药
        1.1 感染与抗菌药物
        1.2 细菌耐药的研究背景
        1.3 细菌耐药机制
        1.4 细菌耐药的流行状况
    第二节 细菌耐药检测方法
        2.1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 生化检测方法
        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耐药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及技术评价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1.3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以及合成
        1.4 双管四色耐药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1.5 SHV/TEM-ESBLs分型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单重检测体系建立及其特异性考察
        2.2 多重检测体系建立及其特异性考察
        2.3 体系灵敏度考察
        2.4 体系重复性考察
        2.5 SHV/TEM-ESBLs分型体系性能考察
第三章 临床标本检测及评价
    第一节 入组临床标本
        1.1 菌株来源及收集
        1.2 菌株核酸提取
        1.3 耐药基因检测流程
    第二节 临床评价
    第三节 临床标本检测结果与分析
        3.1 体系对临床样本耐药基因检测的典型结果图
        3.2 体系对G~-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情况
        3.3 体系对G~+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情况
        3.4 体系对于血流感染患者标本的耐药基因检测情况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索引
致谢

(8)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的耐药表型及分子特征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3.1 微生物鉴定结果分析
        1.3.2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1.3.3 ESBLs纸片表型确证实验结果
        1.3.4 MHT和mCIM检测碳青霉烯酶实验结果
        1.3.5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1.3.6 PFGE同源性分析及MLST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毒力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鉴定与分析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2.3.1 高黏液表型分析结果
        2.3.2 多重PCR检测毒力因子及菌株分型结果
        2.3.3 感染模型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特征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3.3.1 hvKP的科室构成比
        3.3.2 hvKP与cKP的微生物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3.3.3 hv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3.4 疾病转归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分析
        3.3.5 hvKP 30天恶化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3.3.6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监测结果
        3.3.7 hvKP-BSIs耐药趋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进展
    一、hvKP的流行现状
    二、hvKP的毒力机制
    三、hvKP的耐药现状
    四、hvKP的实验室检测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已发表
    待发表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9)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在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及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传播的遗传基础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质粒携带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耐碳青霉烯革兰氏阴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4131株连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和方法
    1. 菌株来源
    2. 病例来源
    3. 细菌的培养
    4. 菌株的鉴定
    5. 细菌学检查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菌株的检出
    2. 菌株来源分布
    3. 临床科室分布
    4. 菌株的药敏实验结果
    5.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趋势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四、肺炎克雷伯菌近五年耐药谱变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某区域综合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模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寸月娥. 南昌大学, 2021(01)
  • [2]四川地区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D]. 刘姗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携带tet(A)基因变异体传播的分子机制[D]. 孙晓康. 郑州大学, 2020(02)
  • [4]全国ICU来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和毒力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孙巧玲. 浙江大学, 2020(01)
  • [5]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D]. 陈娜.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2013-2018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药敏分析[D]. 于宝磊. 青岛大学, 2019(01)
  • [7]细菌耐药基因的快速分子检测[D]. 安晓霞. 厦门大学, 2019(09)
  • [8]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严洁婷. 苏州大学, 2019(04)
  • [9]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在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及传播机制研究[D]. 欧阳净.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4131株连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D]. 陈雨.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近5年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谱变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