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VBLD”说好的祈使句

记住“VBLD”说好的祈使句

一、记住“VBLD”说好祈使句(论文文献综述)

卢烈红[1](2022)在《唐宋禅宗语录“好”字祈使句及相关问题析论》文中提出唐宋汉语中有一种以句末语气词"好"字结句的祈使句,主要用于禅宗语录,在唐宋禅宗语录中发展的总态势是:使用频率不断提高,表禁止的比例不断上升,组合不断丰富化,结构逐步复杂化。这种"好"字祈使句始见于禅宗语录,早期属于"同行语法"现象,后来逐渐扩散至世俗社会。唐宋以后,"好"字祈使句的走向有两条路径:一是句末语气词"好"继续保持"好"这种标写形式,一是句末语气词"好"为其他标写形式所替代。"好"为其他标写形式所替代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语书面文献中,"好"或为宋以后文献中的"呵""啊"所替代;一是现代方言中,有较广泛的"好"字祈使句分布,其标写形式少数方言还保留"好",多数方言演变为"哈",另外还有"下""吓""喊""汉""汗"等标写形式。学界认为"好"作语气词的用法仅见于五代和宋代,元代以后便消失了,这一看法并不准确。

张璐[2](2021)在《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文中提出授受义在汉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研究者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授受语义的研究。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要从形式出发,在双宾语结构、双及物构式和“给”字句等框架下解释授受义。这些研究虽然对人们认识授受义及表现形式有很大帮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授受语义是什么?表现授受语义的只有双宾语、双及物构式等形式么?从实际话语中可以发现,有些非双宾语形式也表现了授受语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实际言语交际经验出发,站在语义的立场上,沿着“语义出发——形式表现”的解释路径,对汉语授受语义及表现形式做一个整体的描述和解释。1.建立授受语义范畴,解释其内涵、特征和结构授受语义范畴是基于授受行为事件抽象出来的事件图式,是人的一种认知范畴。其内涵可以表述为:某个主体的领有物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行为过程。授受语义范畴具有四个特征:主动性、移动性、方向性和得失性。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决定于授受事件的构成要素,包括必有要素和非必有要素两类。必有要素是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生成的根本前提,包括授受主体、授受行为和授受对象。非必有要素对授受语义范畴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件要素,包括方式、时间、空间、结果、原因等。授受语义范畴赋予了各必有要素不同的特征,授受主体双方具有拥有能力、授受行为能力和损益性特征,可以是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对象具有可转移性和预存性特征,可以是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或人。行为具有转移性,分为予取行为、交换行为和分享行为。2.授受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形式本文将授受语义范畴的表现形式分为语言表征和话语表现。在语言层面上,授受语义范畴主要由授受动词表征,基于语料库,我们找到了243个能表征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从表征类型、抽象程度和音节形式三个方面对这些动词作了分析。根据授受语义范畴的类型,授受动词也可分为三类:予取类、交换类和分享类,每类还可以再细化为不同的小类;根据表征的抽象程度,授受动词可分为单纯型动词和复合型动词,前者只对授受行为本身编码,抽象等级高,后者除表征授受行为本身外,还包含事件的其他信息,抽象等级低。根据表征动词的音节可分为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二者在使用频率、隐喻能力和语体方面存在差异。3.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授受语义范畴实现指言语交际中,授受语义范畴的具体化,即用话语指称具体的授受语义。根据语料,我们找出了汉语中实际存在的话语形式44种。再根据话语始发成分的要素性质,将话语形式分为动作者前置序列、参与者前置序列、行为前置序列和对象前置序列,各类序列在功能和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别。与索取事件相比,给予事件在动词数量、组合形式数量和实际话语形式数量上存在一定优势。4.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和原则归纳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是一种静态描述,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话语形式是一个动态建构或选择过程,受到一定条件和规则的制约。基于对语料的分析,我们概括出了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包括事件抽象程度的需要、主体的特征、主体关系、语境等条件。话语形式的选择过程除了条件外,还存在一些原则,我们把这些原则概括为激活原则、得体性原则、简洁性原则、信息分布原则、凸显性原则和词语组配原则。话语形式的选择是各种原则综合作用、平衡的结果。

崔玲[3](2021)在《山西偏关方言参考语法》文中提出本文是研究山西偏关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的特点。第一章介绍了偏关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对有关偏关方言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概述;介绍了参考语法及本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所调查的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偏关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及儿化系统,考察了连读变调情况。第三章主要是对偏关方言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从构词法与构形法两方面展开了讨论。第四章是对偏关方言中的名词性短语及领属结构进行了考察。第五章讨论了偏关方言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第六章主要考察了属于谓词性短语的各类结构,重点讨论了状中结构与中补结构。第七章简单介绍了主谓句及非主谓句,讨论了“把”字句、“被”字句、“有”字句等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第八章讨论了偏关方言中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四大句类及语气词。第九章介绍了偏关方言中的时体系统。第十章介绍了偏关方言中的话题标记。第十一章介绍了补足语从句、定语从句、补语从句及复句,复句中重点关注了关联标记模式的特点。第十二章是结语部分,总结了偏关方言的语法特点。

文皖[4](2020)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教材的作用一直很突出。尤其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本文所指非目的语环境为波兰语环境,其中教学媒介语为英语),学习者接触汉语的第一资源便是教材。自波兰雅盖隆大学远近东关系学院汉语系成立以来,《新实用汉语课本Ⅰ》(第一版)一直作为院系指定汉语教材使用至今,该课本对于雅盖隆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尤为重要,其中必定有它值得使用的突出优点。然而在无法更换指定教材的前提下,为了使《新实用汉语课本Ⅰ》更贴合时代发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对《新实用汉语课本Ⅰ》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本文根据在雅盖隆大学的汉语教学实践,聚焦《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研究。同时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得体性理论及互动语言学理论为支撑,分析《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话题丰富程度、会话得体特征及互动特征。在话题丰富程度部分,通过对比《HSK标准教程Ⅰ》、《当代中文Ⅰ》以及《新实用汉语课本Ⅰ》(第三版),指出《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话题的丰富程度较高,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话题真实、丰富、可信。但是根据教学中学生的提问,本文对仍需补充的部分子话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此尽量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汉语需求。在得体特征部分,通过分析会话语音、词汇及语法三个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得体现象,以及《新实用汉语课本Ⅰ》(第三版)的印证,明确了应重视非目的语环境下课文会话得体特征的研究。同时结合学生的典型偏误,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优化该部分的不足。在互动特征部分,本文聚焦课文会话的情景和话轮,分析其体现的互动特征,得出《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整体具备互动特征的结论,该课本有利于培养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然而为了使教材能够更好地满足真实汉语环境的需要,仍要对情景和话轮中所表现的不足进行优化。因此,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本文采用了文献收集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明确指出即使在非目的语环境中,教师无法改变指定教材的情况下,仍可以通过分析课文话题的丰富程度、会话得体特征及互动特征,运用更新更好的理论优化对外汉语教材以满足教学的进一步需求。本文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为接下来在雅盖隆大学使用该课本进行教学的汉语教师提供些许可靠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韩文羽[5](2020)在《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理论基础,结合“两个三角”、情态系统,借鉴语体语法、语法化、主观性与主观化、认知语法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运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对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作出描写与分析。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范围(共12个成员),并将其分为“必”类(必、必定、必然、必将、势必)、典型“定”类(定、定然)、“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边缘“定”类(一定)四类。本文的着重研究对象是“必”类。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是回顾选题缘起,说明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综述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在副词和情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一方面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以五条参考标准来界定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和范围:1.状位性:位置固定,不能位于主语前,基本出现在句中,大多为VP副词。2.一般出现在“是”的前面。3.表否定情况时,通常出现在“不”的前面。4.主观性:主观评注不是表现在句法位置的最外层,而是命题意义的最外层。5.前置性:和他类副词(指情态副词以外的他类副词)共现、连用时基本位于最前面。另一方面结合句法分布特征、语体和原型理论为根据上述标准确定的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成员划分类别:1.“必”类:必、必定、必然、势必、必将2.典型“定”类:定、定然3.“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4.边缘“定”类:一定第三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我们从三个平面入手,考察了“必”最常见的句法位置、“必”与他类词的同现关系(如“必”可以后接光杆动词和光杆形容词,并可以用【+持续性】对其后接动词进行归纳)、“必”的古今词义对比、“必”的语义活跃因子、“必”的语义指向(提出间隔后指和紧邻后指的区别),“必”与语体、句类、句态、“体”以及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的语用关系,并通过这些语用关系透视“必”在句法形式上的表现,分析“必”能够出现在广告语体中的原因。第四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这一章同样从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三个角度分析“必定”的语法功能,在描写“必定”与否定词、他类副词、动词、形容词及句末语气词的同现情况时,对比“必定”与“必”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必定”与“一定”具有相似功能的原因,并通过“必定”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和所分布的语体、句类、句态、“体”规律,可连接的三种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真值程度的关系,发现并解释“必定”句法现象的产生原因,对比“必定”与“必”语法功能的异同。第五章通过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研究“必然”的语法功能。“必然”是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核心成员,因此我们采用与“必然”相关的语义特征对这一类情态副词进行命名。“必然”既能够显现大多数成员具备的典型特征,也会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现代汉语中的“必然”因为具有不同的词性,所以根据它与否定词、他类副词、情态动词的连用情况,可以对其副词词性作出界定。句法形式不仅和普遍语法理论相关,根本上直接受到交际意图的影响,甚至交际意图可以对语言形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必然”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它与“知道”、“认为”、“想到”等认知类谓宾动词及后面解释说明内容的语义关系,说明其对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的指向辖域,并探讨“必然”与句类、句态、语体、“体”以及“必然”连接因果关系下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的能力,并总结“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差异。第六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为方便“势必”同其他“必”类作出对比,本章的考察项目和“必定”、“必然”一致。但因“势必”是由跨层结构凝固而成的副词,具有特殊的词汇化过程,所以我们对此作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势必”和“必然”、“必将”是共性较强的三个副词,所以在本章会加强“势必”同“必然”的对比,并在下一章继续对“势必”和“必将”作出对比。由于“势必”可能具有消极的情态倾向,所以它在交际中可以发挥交互主观性的作用,即消极意义不一定作用于当前句,可能作用于听话者也可能作用于交际双方(详见第六章第二节)。在考察“势必”和语体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少见于文艺语体的“势必”以最大比例出现在日本翻译文学作品中。第七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本章采用与前面相同的研究思路考察“必将”的语法功能,说明“必将”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必将”、“必然”、“势必”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和被正负向语境的选择倾向出发,对比“必将”、“必然”、“势必”的语法功能。第八章为结语。这一章我们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柴晶[6](2020)在《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文中认为语气词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态度的重要语法手段。汉语语气词研究经历了从静态的语法层面到动态的语用层面的发展过程,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方面已较为丰富并且还在不断创新。汉语中有不同的方言分区,而分区之间对于语气词的使用也各不相同。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属于晋语区,晋语区对语气词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较多,而关于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专项研究则几乎没有。因此,本文选择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比较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共时的角度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类型、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描写,并且将与普通话语气词、晋语语气词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凸显出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特色,同时也有助于弥补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的短缺和丰富其研究内容。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介绍鄂尔多斯的人文地理概况和方言概况;第二节介绍语气词的研究现状,包括共同语中语气词的研究、晋语语气词的研究以及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研究;第三节对文章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进行了简单介绍;第四节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描写说明。正文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从语气词分类的角度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进行系统详细的描写分析和总结归纳;第二章从语音和句法的角度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结构以及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三章从语用的角度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表义功能、完句功能和篇章功能进行了分析说明;第四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将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语气词、晋语方言语气词以及语气词的代际使用差异进行比较,凸显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独特性。结语部分,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戈光敏[7](2020)在《六安方言情态动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六安方言情态动词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描写法与对比法对六安方言特有的几个情态动词进行研究,努力彰显六安方言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现象。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概述普通话与方言情态动词的研究现状,介绍六安市地理历史及方言概况,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第一章六安方言情态动词的界定和分类。本章采取句法标准与情态意义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对六安方言情态动词进行判定,划出六安方言情态动词的范围,主要包括“应该”“肯定”“要”“会”“能”“谈=”“着”“得”“带”。第二至五章情态动词“着”“得”“带”“谈=”的个案研究。对四个情态动词的情态语义及语法特点进行分章描写,包括句类选择及共现连用,发现单义情态动词“带”与多义情态动词“得”“着”“谈=”都出现在动词性谓语句中,“着”只出现在句尾,“得”“带”“谈=”没有此种限制。同时对六安方言情态动词进行对比研究,包括与方言内部情态动词的比较、与普通话中相似情态动词的对比以及与不同方言中相似情态动词的对比,发现不同方言情态动词在语法、语义及语用上的异同。结语总结文章主要的内容,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程敏敏[8](2020)在《梧州疍家话语音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梧州疍家话一方面保留了明微不分、见群母字未发生腭化等古音现象,跟粤语广府片非常接近;另一方面,又具有本身的特点,如心母字读齿间擦音等。文章通过实地调查,运用描写、历史比较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对梧州疍家话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现象进行详细地描写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梧州疍家话与梧州话和粤语广府片的代表——广州话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梧州疍家话与广府片粤语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得出梧州疍家话应当归属粤语广府片的结论。文章由四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由、梧州市概况及建置沿革、梧州市民族构成及水陆人口分布比例、疍民的历史及族系来源的讨论、疍家话的研究现状、梧州疍家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来源、本文调查点、发音合作人简介及行文说明。第二章重点描写梧州疍家话的语音系统,包括了梧州疍家话的声韵调、跟中古音比较及梧州疍家话的音韵特征、跟粤语广府片的一致性及差异性、声韵调配合表、变调。第三章研究了梧州疍家话的词类,实词部分,分别描写了梧州疍家话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代词。虚词部分,分别描写了梧州疍家话的副词、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第四章专门讨论了梧州疍家话的句法,主要从句式和句类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在句式方面,分别对梧州疍家话的处置句、被动句、双宾句、存现句进行了描写;在句类方面,分别对梧州疍家话的疑问句、祈使句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是结语,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特点,得出梧州疍家话应该归属于粤语的结论,并提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文章的最后是梧州疍家话的同音字汇。

李兰兰[9](2020)在《山东泰安方言虚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泰安位于山东中西部地区,北靠省会济南,南临济宁,东连临沂,西滨黄河。泰山横亘在市北,分隔泰安与济南。泰安岱岳区方言属于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目前,专门针对泰安岱岳区的方言虚词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论文以岱岳区东部四镇的方言虚词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和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调查分析带有泰安方言特色的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四类虚词的句法分布和语义特征,同时又与普通话中的相关虚词进行对照,揭示了泰安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虚词的语法特征。论文主体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泰安市县人文地理概况、历史沿革、方言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体例说明及关于虚词的研究现状。第二到第五部分描写并分析了泰安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语法特征,并在每部分小结中列举了相应虚词系统。介词部分包括“把、使、□t?a?、较、伴”等,连词部分包括“一马……一马、或仔、但仔、自凡是”等,助词部分包括“唠、咧、来、待、可”等,语气词部分描写了泰安方言中的语气词系统,分析了特色语气词的句法分布、语气意义和历史演化,包括“唠(哩)、那、咧、来、嗯、啵”等。第六部分为结语,结语部分指出了泰安东部方言中的虚词与普通话相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但是整体数量偏少,并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泰安方言中一个虚词可以代表同小类几个虚词;二是泰安方言中的一个虚词可以跨项使用,一词两用或多用;三是有些在普通话中必不可少的虚词,在泰安方言中可以直接省略,转而以延长省略虚词前的音长的方式代替等。本文以山东泰安方言虚词为描写对象,重点描写了带有泰安方言特色的虚词,通过描写和对比,整理和明晰了泰安方言中的虚词系统,完善了泰安方言虚词研究的整体性,为泰安方言全面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一环。

周胜蓝[10](2020)在《信阳平桥话体标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信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信蚌片。目前关于信阳方言语法的研究极少,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信阳平桥话的体标记系统,语料主要来自于笔者老家信阳市平桥区平昌镇、明港镇、固始县和新县等四个县镇。本文对家乡方言进行田野调查,搜集丰富的语料,以便对平桥话的体标记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通过与其他县镇的对比,力求对平桥话的体标记系统做出详实地描写分析。首先,在对调查所得的语料进行整理分析以及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得出了信阳平桥话的体标记类型,共有两大类,即完整体和非完整体。完整体下分五个小类,分别为完成体、实现体、经历体、短时体和尝试体;非完整体下分三个小类,分别为进行体、持续体和起始体。其次,对信阳平桥话的各个体标记逐一进行描写分析,其中,对有方言特色的体标记做了相对更为详细地描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平桥话的体标记系统既可以通过语法手段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词汇手段表现出来。语法手段主要有附加和动词重叠两种形式,例如完成体和实现体等是通过在句尾或动词后加体标记“了”的方法来表示,经历体是在动词后加“来”或“过”来表达。尝试体和短时体都可以通过动词重叠的方式来表达。词汇手段主要表现在短时体和尝试体中,在动词后附加“下儿”、“一下儿”,在进行体标记中,在动词前附加“搁这儿”、“搁那儿”。最后,为了更明确地展示出平桥话体标记系统的特点,把平桥话的体标记系统分别与明港话、固始方言和新县方言的体标记系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二、记住“VBLD”说好祈使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记住“VBLD”说好祈使句(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和问题
    2 研究的路径及方法
    3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4 语料来源
第1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 句法形式研究
        1.1.1 双宾语的研究
        1.1.2 双及物构式的研究
        1.1.3 “给”字句的研究
    1.2 授受动词研究
    1.3 授受意义研究
        1.3.1 给予义和索取义
        1.3.2 其他语义
    1.4 相关研究评述
第2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特征
    2.1 双宾语、双及物构式和授受语义
        2.1.1 意义的不同认识
        2.1.2 共性和差异
    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范围
        2.2.1 授受事件和授受语义范畴
        2.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
        2.2.3 授受语义范畴的范围
    2.3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征
        2.3.1 主动性
        2.3.2 移动性
        2.3.3 方向性
        2.3.4 得失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结构
    3.1 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
    3.2 核心要素
        3.2.1 授受主体
        3.2.2 授受对象
        3.2.3 授受行为
    3.3 非核心要素
        3.3.1 时间要素
        3.3.2 空间要素
        3.3.3 结果要素
        3.3.4 方式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表征
    4.1 语义范畴和动词
    4.2 授受语义范畴类型的动词表征
        4.2.1 予取范畴的动词表征
        4.2.2 交换范畴的动词表征
        4.2.3 分享范畴的动词表征
    4.3 单纯型和复合型动词表征
        4.3.1 单纯型动词表征
        4.3.2 复合型动词表征
    4.4 单/双音节动词的表征差异
        4.4.1 使用频率差异
        4.4.2 隐喻能力差异
        4.4.3 语体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话语表现形式
    5.1 授受语义范畴的实现
    5.2 出现在话语形式上的要素及序列
        5.2.1 给予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5.2.2 索取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5.2.3 给予事件和索取事件话语形式的关系
        5.2.4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殊话语形式
    5.3 授受语义范畴构成要素的词语表现
        5.3.1 主体要素的词语表现
        5.3.2 对象要素的词语表现
        5.3.3 时空要素的词语表现
        5.3.4 结果要素的词语表现
        5.3.5 方式要素的词语表现
    5.4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总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条件和基本原则
    6.1 实现的条件
        6.1.1 需要条件
        6.1.2 主体条件
        6.1.3 语境条件
    6.2 实现的基本原则
        6.2.1 激活原则
        6.2.2 简洁性原则
        6.2.3 得体性原则
        6.2.4 信息分布原则
        6.2.5 凸显性原则
        6.2.6 词语组配原则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山西偏关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参考语法
        1.1.1 国外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2 港澳台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3 少数民族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4 现代汉语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5 汉语方言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6 山西方言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2 偏关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2.1 地理位置、人口概况
        1.2.2 历史沿革
    1.3 偏关方言研究概述
    1.4 本参考语法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意义、调查内容与撰写体例
        1.4.1 本参考语法的理论框架
        1.4.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4 本论文的调查内容及撰写体例
第二章 偏关方言音系
    2.1 偏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特点
        2.1.1 声母
        2.1.2 韵母
        2.1.3 声调
    2.2 偏关方言的儿化系统
    2.3 偏关方言的连调规律
        2.3.1 非叠字两字组
        2.3.2 叠字两字组
        2.3.3 叠字轻声两字组
    2.4 偏关方言的文白异读
第三章 构词与构形
    3.1 词类与词义
        3.1.1 开放类
        3.1.2 封闭类
    3.2 复合式构词
        3.2.1 名词的复合构词法
        3.2.2 动词的复合构词法
        3.2.3 形容词的复合式构词法
    3.3 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1 名词的附加式
        3.3.2 动词的附加式
        3.3.3 形容词的附加式
        3.3.4 副词的附加式
        3.3.5 小结
    3.4 叠音与重叠式的构词与构形
        3.4.1 叠音名词与重叠式名词的构词与构形
        3.4.2 叠音动词与重叠式动词的构词与构形
        3.4.3 叠音形容词与重叠式形容词的构词与构形
        3.4.4 重叠副词的构词与构形
        3.4.5 重叠量词的构词与构形
        3.4.6 小结
    3.5 其他构词与构形手段
        3.5.1 合音词
        3.5.2 分音词
        3.5.3 逆序词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4.1 人称代词
        4.1.1 三身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4.1.2 三身代词的功能分类
        4.1.3 非三身代词的特点
    4.2 指示代词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4.2.2 指示代词的功能分类
        4.2.3 指示代词的叠置现象
        4.2.4 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4.3 疑问代词
        4.3.1 疑问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4.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5.1 名词性短语结构
        5.1.1 定中短语
        5.1.2 联合短语
        5.1.3 量词短语
        5.1.4 同位短语
        5.1.5 “的”字短语
        5.1.6 方位短语
        5.1.7 小结
    5.2 领属结构
        5.2.1 领属结构的基本构成
        5.2.2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具有血缘关系的长辈或平辈
        5.2.3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非血缘的长辈/平辈及晚辈
        5.2.4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社会关系名词
        5.2.5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地名/机构/人名
        5.2.6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方位名词
        5.2.7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物品名词
        5.2.8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身体器官
        5.2.9 领者为名词的领属结构
        5.2.10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6.1 主谓短语
    6.2 动宾短语
        6.2.1 宾语的语义分类
        6.2.2 黏合式与组合式
        6.2.3 存现宾语
        6.2.4 谓词性宾语
        6.2.5 双宾短语
    6.3 状中短语
        6.3.1 副词作状语
        6.3.2 能愿动词作状语
        6.3.3 动词、形容词、介词作状语
        6.3.4 时间名词作状语
        6.3.5 拟声词作状语
    6.4 联合短语
        6.4.1 名词与名词
        6.4.2 形容词与形容词
        6.4.3 动词与动词
        6.4.4 介词短语与介词短语
    6.5 中补短语
        6.5.1 结果补语
        6.5.2 程度补语
        6.5.3 情态补语
        6.5.4 数量补语
        6.5.5 时地补语
        6.5.6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6.5.7 可能补语
    6.6 介词短语
    6.7 连谓短语
        6.7.1 一般连动式
        6.7.2 “去”类连动式
        6.7.3 “来”类连动式
        6.7.4 “有”类连动式
    6.8 兼语短语
    6.9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7.1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7.1.1 完整句
        7.1.2 非完整句
    7.2 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
        7.2.1 处置句
        7.2.2 被动句
        7.2.3 连谓句
        7.2.4 兼语句
        7.2.5 双宾句
        7.2.6 存现句
        7.2.7 领有句
        7.2.8 系词句
        7.2.9 比较句
        7.2.10 比况句
        7.2.11 “给”字句
    7.3 小结
第八章 句类与语气词
    8.1 句类
        8.1.1 陈述句
        8.1.2 祈使句
        8.1.3 感叹句
        8.1.4 疑问句
        8.1.5 小结
    8.2 语气词
        8.2.1 单音节语气词
        8.2.2 语气词的连用现象
        8.2.3 小结
第九章 时体系统
    9.1 体系统
        9.1.1 起始体
        9.1.2 持续/进行体
        9.1.3 延续体
        9.1.4 完成体
        9.1.5 经历体
        9.1.6 短时/尝试体
    9.2 时制系统
        9.2.1 过去时
        9.2.2 现在时
        9.2.3 将来时
    9.3 时标记与体标记共现
        9.3.1 过去时与体标记的共现
        9.3.2 现在时与体标记的共现
        9.3.3 将来时与体标记的共现
        9.3.4 小结
    9.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9.4.1 时标记与时标记的互换
    9.5 小结
第十章 话题标记
    10.1 还[x(?)~0]
        10.1.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1.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1.3 标记介词短语
        10.1.4 标记副词
        10.1.5 标记小句
    10.2 哇[va~(53)]
        10.2.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2.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2.3 标记副词
        10.2.4 标记介词短语
    10.3 来来[lai~(44)][lai~0]
        10.3.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3.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3.3 标记介词结构
    10.4 时价[s(?)~(53)][t(?)ia~0]
        10.4.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4.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4.3 标记介词短语
    10.5 时[s(?)~(53)]
        10.5.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5.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5.3 标记副词
        10.5.4 标记介词短语
    10.6 去[k(?)~0]
        10.6.1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7 哩[li(?)~0]
        10.7.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7.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7.3 标记副词
        10.7.4 标记小句
    10.8 正[t(?)?(?)~(53)]
        10.8.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8.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8.3 标记介词短语
        10.8.4 标记小句
    10.9 小结
第十一章 复杂句与复合句
    11.1 从句
        11.1.1 补足语从句
        11.1.2 定语从句
        11.1.3 补语从句
    11.2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11.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2 让步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3 因果、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7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8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9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10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12.1 本文结论
    12.2 本文的创新
    12.3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非目的语环境下《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新实用汉语课本》在雅盖隆大学的使用现状
        1.3.1 雅盖隆大学汉语教学现状
        1.3.2 《新实用》在雅盖隆大学的使用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基于《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本身的研究
        1.4.2 不同教材与《新实用汉语课本》的比较分析
        1.4.3 新教学法下的《新实用汉语课本》
        1.4.4 其他对外汉语教材课文会话研究
第二章 《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的话题丰富程度研究
    2.1 话题类别
    2.2 话题分析
        2.2.1 话题丰富程度分析
        2.2.2 不足及优化建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得体特征研究
    3.1 课文会话“得体特征”对教材、教师及学习者的重要性
        3.1.1 课文会话“得体特征”对教材、教师的重要性
        3.1.2 课文会话“得体特征”对学习者的重要性
    3.2 语音层面
        3.2.1 轻声
        3.2.2 停顿
    3.3 词汇层面
        3.3.1 时间词
        3.3.2 称呼语
    3.4 语法层面
        3.4.1 句类概述
        3.4.2 疑问句——是非问和正反问
        3.4.3 主谓句——“是”字句和名词谓语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互动特征研究
    4.1 会话互动特征对教材、教师及学习者的重要性
        4.1.1 会话互动特征对教材、教师的重要性
        4.1.2 会话互动特征对学习者的重要性
    4.2 课文会话情景的互动特征研究
        4.2.1 会话互动情景的体现
        4.2.2 不足及优化建议
    4.3 课文会话中话轮的互动特征研究
        4.3.1 话轮的互动特征体现
        4.3.2 不足及优化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5)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4.2 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
    2.1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
        2.1.1 已有研究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1.2 本文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2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类别
        2.2.1 已有研究的分类依据
        2.2.2 本文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分类依据
    2.3 小结
第三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
    3.1 “必”的句法功能
        3.1.1 “必”的句法位置
        3.1.2 “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3.1.3 “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3.1.3.1 “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3.1.3.2 “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3.1.3.3 “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3.1.3.4 “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3.1.3.5 “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3.1.3.6 “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3.1.4 “必”与动词的连用
        3.1.4.1 “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3.1.4.2 “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3.1.4.3 “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3.1.5 “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3.1.6 “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3.2 “必”的语义功能
        3.2.1 “必”的词典释义
        3.2.2 “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3.2.3 “必”的古今词义对比
        3.2.4 “必”的语义指向
    3.3 “必”的语用功能
        3.3.1 “必”与句类
        3.3.2 “必”与口气
        3.3.3 “必”与句态
        3.3.4 “必”与语体
        3.3.5 “必”与“体”
        3.3.6 “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3.4 小结
第四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
    4.1 “必定”的句法功能
        4.1.1 “必定”的句法位置
        4.1.2 “必定”与否定词的连用
        4.1.3 “必定”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4.1.3.1 “必定”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4.1.3.2 “必定”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4.1.3.3 “必定”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4.1.3.4 “必定”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4.1.3.5 “必定”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4.1.3.6 “必定”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4.1.4 “必定”与动词的连用
        4.1.4.1 “必定”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4.1.4.2 “必定”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4.1.4.3 “必定”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4.1.5 “必定”与形容词的连用
        4.1.6 “必定”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4.2 “必定”的语义功能
        4.2.1 “必定”的词典释义
        4.2.2 “必定”的语义活跃因子
        4.2.3 “必定”的语义指向
    4.3 “必定”的语用功能
        4.3.1 “必定”与句类
        4.3.2 “必定”与口气
        4.3.3 “必定”与句态
        4.3.4 “必定”与语体
        4.3.5 “必定”与“体”
        4.3.6 “必定”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4.4 “必定”与“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然”的语法功能
    5.1 “必然”的句法功能
        5.1.1 “必然”的句法位置
        5.1.2 “必然”与否定词的连用
        5.1.3 “必然”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5.1.3.1 “必然”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5.1.3.2 “必然”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5.1.3.3 “必然”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5.1.3.4 “必然”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5.1.3.5 “必然”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5.1.3.6 “必然”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5.1.4 “必然”与动词的连用
        5.1.4.1 “必然”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5.1.4.2 “必然”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5.1.4.3 “必然”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5.1.5 “必然”与形容词的连用
        5.1.6 “必然”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5.2 “必然”的语义功能
        5.2.1 “必然”的词典释义
        5.2.2 “必然”的语义活跃因子
        5.2.3 “必然”的语义指向
        5.2.3.1 与认知类谓宾动词
        5.2.3.2 与特殊格式共现
    5.3 “必然”的语用功能
        5.3.1 “必然”与句类
        5.3.2 “必然”与口气
        5.3.3 “必然”与句态
        5.3.4 “必然”与语体
        5.3.5 “必然”与“体”
        5.3.6 “必然”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5.4 “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
    6.1 “势必“的句法功能
        6.1.1 “势必”的句法位置
        6.1.2 “势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6.1.3 “势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6.1.3.1 “势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6.1.3.2 “势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6.1.3.3 “势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6.1.3.4 “势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6.1.3.5 “势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6.1.3.6 “势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6.1.4 “势必”与动词的连用
        6.1.4.1 “势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6.1.4.2 “势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6.1.4.3 “势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6.1.5 “势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6.1.6 “势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6.2 “势必”的语义功能
        6.2.1 “势必”的词典释义
        6.2.2 “势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6.2.3 “势必”的语义指向
    6.3 “势必”的语用功能
        6.3.1 “势必”与句类
        6.3.2 “势必”与口气
        6.3.3 “势必”与句态
        6.3.4 “势必”与语体
        6.3.5 “势必”与“体”
        6.3.6 “势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6.4 “势必”、“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
    7.1 “必将”的句法功能
        7.1.1 “必将”的句法位置
        7.1.2 “必将”与否定词的连用
        7.1.3 “必将”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7.1.3.1 “必将”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7.1.3.2 “必将”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7.1.3.3 “必将”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7.1.3.4 “必将”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7.1.3.5 “必将”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7.1.3.6 “必将”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7.1.4 “必将”与动词的连用
        7.1.4.1 “必将”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7.1.4.2 “必将”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7.1.4.3 “必将”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7.1.5 “必将”与形容词的连用
        7.1.6 “必将”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7.2 “必将”的语义功能
        7.2.1 “必将”的词典释义
        7.2.2 “必将”的语义活跃因子
        7.2.3 “必将”的语义指向
    7.3 “必将”的语用功能
        7.3.1 “必将”与句类
        7.3.2 “必将”与口气
        7.3.3 “必将”与句态
        7.3.4 “必将”与语体
        7.3.5 “必将”与“体”
        7.3.6 “必将”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7.4 “势必”、“必然”、“必将”的语法功能对比
        7.4.1 “势必”、“必然”、“必将”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对比
        7.4.2 正负向语境对“势必”、“必然”、“必将”的语用选择对比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内容回顾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家虚词词典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收录情况表
附录B 第一套问卷《语境的正负向程度判断》
附录C 第二套问卷《必然类情态副词选择》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节 鄂尔多斯及鄂尔多斯汉语方言概况
        一、鄂尔多斯人文地理概况
        二、鄂尔多斯汉语方言概况
    第二节 语气词研究概述
        一、现代汉语共同语语气词研究
        二、晋语语气词研究
        三、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缘由、对象及语料来源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分类研究
    第一节 语气词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事态语气词
    第三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情态语气词
    第四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疑问语气词
    第五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暂顿语气词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结构与连用
    第一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语音结构
        一、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声母特点
        二、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韵母特点
        三、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声调特点
    第二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句法结构
        一、既是主语也是话题
        二、是话题但不是主语
        三、既非主语也非话题
    第三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连用
        一、事态语气词与事态语气词的连用
        二、事态语气词和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三、情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四、疑问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的连用
第三章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功能
    第一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表义功能
        一、传信功能
        二、传疑功能
    第二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完句功能
        一、去掉语气词后句子不成立
        二、去掉语气词后句子成立,但语气发生了改变
    第三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篇章功能
        一、停顿功能
        二、照应功能
第四章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语气词的比较
        一、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与普通话语气词“的”的比较
        二、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呀”与普通话语气词“啊”的比较
        三、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来兰”与普通话语气词“来着”的比较
    第二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与晋语方言语气词的比较
        一、语音方面的比较
        二、语气词类别的比较
    第三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代际使用差异比较
        一、情态语气词“着”的代际使用差异
        二、暂顿语气词“似介”的代际使用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六安方言情态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情态与汉语情态的研究
        一、情态的定义与分类
        二、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研究
        三、方言情态动词研究
    第二节 六安市和六安方言概况
        一、六安市概况
        二、六安方言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和几点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几点说明
第一章 六安方言的情态动词系统
    第一节 六安方言情态动词的界定和分类
        一、情态动词的界定
        二、情态动词的分类
    第二节 六安方言情态动词的划分标准及范围
        一、情态动词的划分标准
        二、六安方言情态动词的范围
第二章 情态动词“着”
    第一节 “着”在六安方言中的用法
    第二节 “着”的情态语义分析
        一、动力情态能力义“着1[t(?)~(52)]”
        二、道义情态许可义“着2[t(?)~(52)]”
    第三节 “着”的语法分析
        一、句类选择
        二、常用格式
        三、与其他情态动词的共现
    第四节 “着”的语用分析
    第五节 “着”的对比
        一、“着1”与“着2”
        二、与近代汉语情态动词“着”对比
        三、与普通话“可以”对比
第三章 情态动词“得”
    第一节 “得”在六安方言中的用法
    第二节 “得”的情态语义分析
        一、认识情态可能义“得1[t?~(212)]”
        二、认识情态必然义“得2[t?~(45)]”
        三、道义情态义务义“得3[t?~(45)]”
        四、道义情态必要义“得4[t?~(45)]”
    第三节 “得”的语法分析
        一、句类选择
        二、常用格式
        三、与其他情态动词的共现
    第四节 “得”的语用分析
    第五节 “得”的对比
        一、与南京话“得”比较
        二、与普通话情态动词对比
第四章 情态动词“带”
    第一节 “带”在六安方言中的使用
    第二节 “带[t?~(52)]”的情态语义分析
    第三节 “带”的语法分析
        一、句类选择
        二、常用格式
        三、与其他情态动词的共现
    第四节 “带”的语用分析
    第五节 “带”的对比
        一、与六安方言“着2”比较
        二、与普通话“带”的对比
第五章 情态动词“谈~=”
    第一节 “谈~=”在六安方言中的使用
    第二节 “谈~=”的情态语义分析
        一、动力情态能力义“谈1=[t~h?n~(45)]”
        二、道义情态许可义“谈2=[t~h?n~(45)]”
    第三节 “谈~=”的语法分析
        一、句类选择
        二、常用格式
        三、与其他情态动词的共现
    第四节 “谈~=”的语用分析
    第五节 “谈~=”与其他情态动词的对比
        一、与“着”的比较
        二、与普通话“能”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梧州疍家话语音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第二节 梧州市概况
        一、梧州的地理位置
        二、梧州市建置沿革
        三、梧州市民族构成
        四、梧州市水陆人口分布比例
    第三节 疍家研究综述
        一、疍家来源研究
        二、疍家话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来源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及材料来源
    第五节 发音合作人简介及体例说明
        一、发音合作人简介
        二、体例说明
第二章 梧州疍家话的语音研究
    第一节 梧州疍家话的声韵调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声韵调配合表
    第二节 梧州疍家话的语音特点
        一、声母特点
        二、韵母特点
        三、声调特点
        四、梧州疍家话较为古老的音韵特征
    第三节 梧州疍家话与粤语广府片语音比较
        一、梧州疍家话声母和粤语广府片声母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二、梧州疍家话韵母和粤语广府片韵母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三、梧州疍家话声调和粤语广府片声调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第四节 变调
        一、构词变调
        二、连读变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梧州疍家话的词类研究
    第一节 梧州疍家话的实词研究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数量词
        五、代词
        六、实词研究小结
    第二节 梧州疍家话的虚词研究
        一、副词
        二、助词
        三、介词
        四、连词
        五、叹词
        六、虚词研究小结
第四章 梧州疍家话句式和句类研究
    第一节 梧州疍家话句式研究
        一、处置句
        二、被动句
        三、双宾句
        四、存现句
    第二节 梧州疍家话句类研究
        一、疑问句
        二、祈使句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余论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梧州疍家话研究中的不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梧州疍家话同音字汇
致谢

(9)山东泰安方言虚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泰安地理概况
    (二)泰安历史沿革
    (三)方言分布概况
    (四)泰安方言音系
    (五)泰安方言虚词研究现状
    (六)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七)体例说明
一、介词
    (一)介引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
    (二)介引工具和比较的介词
    (三)介引关涉对象的介词
    (四)介词小结
二、连词
    (一)并列关系连词
    (二)顺承关系连词
    (三)选择关系连词
    (四)递进关系连词
    (五)条件关系连词
    (六)假设关系连词
    (七)目的关系连词
    (八)连词小结
三、助词
    (一)结构助词
    (二)动态助词
    (三)尝试助词
    (四)时间助词
    (五)助词小结
四、语气词
    (一)泰安方言语气词分析
    (二)语气词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信阳平桥话体标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信阳市人文概况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体标记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体标记系统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五、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六、信阳平桥话的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声调系统
        (四)声韵调系统的特点
第一章 信阳平桥话体标记系统概貌
    一、体标记判定
    二、信阳平桥话体标记分类依据
    三、信阳平桥话体标记的类型
第二章 完整体标记
    一、完成体标记
        (一)“了_1”
        (二)“了_2”[liau~0]
        (三)“了_3”[liau~0]
        (四)完成体标记“了_1”、“了_2”和“了_3”的异同
        (五)做补语的“了_补[liau~(44)]”
    二、实现体标记
        (一)“了_4”[lai~0]
        (二)“了_5”[liau~0]
        (三)“了_4”和“了_5”的异同
    三、经历体标记
        (一)“来”
        (二)“过”
        (三)“过”和“来”的异同
    四、尝试体标记
        (一)“看/瞧”
        (二)“VV+(宾语)+看/瞧”句式
        (三)“V+下儿”
        (四)“V+一下儿”
        (五)“VV”
    五、短时体标记
        (一)“VV”
        (二)“下儿”
        (三)“一下儿”
        (四)“下儿”和“一下儿”的异同
        (五)“下儿”、“一下儿”和“VV”的异同
第三章 非完整体标记
    一、进行体标记
        (一)“正”
        (二)“在”[t?~(24)]
        (三)“正在[t?24]”
        (四)“正”、“在”和“正在”三者之间的异同
        (五)“搁[ki?53]”
        (六)“喽_1”
    二、持续体标记
        (一)“喽_2”
        (二)“喽_1”和“喽_2”的关系
    三、起始体标记
        (一)“开”
        (二)“起来[lai0]”
        (三)“开”和“起来”之间的异同
第四章 平桥话和其他方言点的比较
    一、平桥话与明港话体标记系统的比较
        (一)共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二、平桥话与固始话体标记系统的比较
        (一)共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三、平桥话与新县话体标记系统的比较
        (一)共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记住“VBLD”说好祈使句(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宋禅宗语录“好”字祈使句及相关问题析论[J]. 卢烈红. 语文研究, 2022(01)
  • [2]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D]. 张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3]山西偏关方言参考语法[D]. 崔玲. 山西大学, 2021
  • [4]非目的语环境下《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研究[D]. 文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5]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D]. 韩文羽. 吉林大学, 2020(01)
  • [6]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D]. 柴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六安方言情态动词研究[D]. 戈光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梧州疍家话语音语法研究[D]. 程敏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山东泰安方言虚词研究[D]. 李兰兰. 延安大学, 2020(12)
  • [10]信阳平桥话体标记系统研究[D]. 周胜蓝.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记住“VBLD”说好的祈使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