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冰液外治带状疱疹62例(论文文献综述)
倪佳莹[1](2018)在《重灸刺络拔罐放血结合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重灸刺络拔罐放血结合围刺疗法治疗瘀血阻络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循证医学随机对照分组研究的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于阿是穴采用重灸拔罐放血结合围刺治疗,每日1次,拔罐放血隔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同治疗组相同,两组疗程前后采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SF-MPQ)、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疗程结束后1月随访患者满意度及VAS评分,建立数据资料库,使用SPASS22.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共66名病人参与课题研究,全都符合纳入和非排除标准,但治疗期间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脱落3人,最终60人完成本研究课题过程。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有显着差异(P<0.01)。3.SF-MPQ:治疗后两组VAS、PRI、PPI评分都有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对疼痛值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距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PSQI: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评分降低更明显,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6.HAMD: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前都有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时,两组各自随访期VAS评分较治疗后VAS评分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和各自治疗前VAS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随访时治疗组VAS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显示:治疗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灸刺络拔罐放血结合围刺疗法与常规药物治疗对于疼痛的改善都有疗效,本套针灸疗法在疼痛程度睡眠质量的改善比药物组效果更好,在改善抑郁状态上疗效相当。本课题致力研究的疗法效果更明显,患者满意度高。
熊家青,刘丽芳,杨春萍,范洪桥[2](2017)在《矾冰纳米乳对深Ⅱ度烧烫伤模型兔NOTCH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矾冰纳米乳对深Ⅱ度烧伤模型兔NOTCH通路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铁筒烫伤的方法,将200只新西兰大白兔造模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烫疮油组及矾冰纳米乳低、中、高浓度组,分别于干预后3、7、14、21、28 d处死后取材,用RT-PCR的方法检测NOTCH靶基因Hes、Hey、Herp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矾冰纳米乳及烫疮油组可调控Hes、Herp基因的表达,均优于空白对照组;矾冰纳米乳中浓度组明显优于烫疮油组及矾冰纳米乳低、高浓度组(P<0.05);各组间Hey基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矾冰纳米乳能调控深Ⅱ度烧伤模型兔NOTCH靶基因Hes、Herp的表达,中浓度的矾冰纳米乳(16.3 mg/m L)为调控NOTCH靶基因Hes、Herp的最优浓度。
黄心熳[3](2017)在《温针灸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传统温针灸与现代穴位注射技术相结合,通过观察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现有疼痛强度评定分级(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等为观察指标,客观评价温针灸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针灸疗法治疗本病提供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的诊疗技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夹脊穴配合丹参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取穴:夹脊、阿是穴、足三里。对照组予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开始时每次服25mg,每日3次,饭时或饭后立即服,若未见不良反应,可逐渐增至每日125150mg;甲钴胺片0.5mg/次,每日3次。治疗期间不得饮用咖啡或酒等刺激性饮料,禁止服用与研究药物效用相近的中西药品或采用推拿、烫疗等其他治疗方法,患处避免接触冷水。针灸组治疗5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西药组连续服用7日为1疗程;两组均共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用VAS、PPI、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等为观察指标进行评价疗效,并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等一般情况相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的VAS、PPI、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同组治疗前后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的VAS、PPI、中医证候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4.两组间治疗后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VAS、PPI、中医证候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间随访时比较:疗程结束后1个月,治疗组的VAS、PPI、中医证候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6.治疗后以及随访时,治疗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2.温针灸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疗法在近期及远期疗效上均优于西药治疗,且疗效稳定,复发率低,为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雷西熙[4](2017)在《咽部刺营疗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咽部刺营疗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咽部刺营法对慢性咽炎模型动物的咽部病理形态学影响。方法1临床研究将120例慢性咽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咽部刺营观察组和西药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咽部刺营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地尼胶囊口服。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做统计学处理。对参加试验的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其变化并做统计学处理。2实验研究将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为咽部刺营疗法组,B组为单纯模型组,C组为利咽合剂治疗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E组为自然恢复组。A、B、C、E组动物均建立慢性咽炎模型。造模完成后,处死单纯模型组动物;A组动物行咽部刺营治疗,C组动物以利咽合剂给药治疗,D组动物以蒸馏水局部喷雾为对照,E组动物不予治疗。各组动物处死后,立即取下咽部黏膜组织切片观察。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选取的观察组、治疗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长短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33例,显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2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8.33%。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对照组的各项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而观察组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血清IL-2、TNF-α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且对照组的改善程度不及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结果(1)咽部刺营疗法组的模型动物经过治疗后,饮食、饮水均较治疗前增多,活动量逐渐增多,精神状态也较前好转。(2)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慢性咽炎的模型动物通过咽部刺营疗法治疗后,有3只兔咽部黏膜病理形态恢复正常,7只兔有轻度炎症、水肿或充血。结论(1)临床研究结论临床观察显示,咽部刺营疗法能明显改善慢性咽炎患者临床症状;咽部刺营疗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2)实验研究结论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咽部刺营法可有效改善咽部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血管充血,缓解黏膜肿胀。
刘丽芳[5](2011)在《矾冰纳米乳制剂研究及其安全性和药效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纳米生物技术,以传统中药外用复方矾冰液为研究模型,研制矾冰纳米乳,达到优化剂型、提高载药量、减小给药剂量、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疗效的目的。研究方法一、矾冰纳米乳制剂研究1.空白纳米乳处方筛选。筛选油相,根据冰片在油相中的溶解性,确定矾冰纳米乳剂的油相为油酸乙酯。固定油相,以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80(Tween80)、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RH40)、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OP-10)、蓖麻油聚氧乙烯(EL)等为表面活性剂,以丙二醇、甘油、正辛醇、乙二醇乙醚、聚甘油酯为助表面活性剂,与油相混合,考察其乳化能力。2、矾冰纳米乳的制备。用伪三元相图进行处方优选,分别将冰片、白矾加入RH40/油酸乙酯/水纳米乳中制备矾冰纳米乳。建立矾冰纳米乳中冰片(龙脑)含量检测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考察其载药量和包封率;以络合滴定法测定白矾(含水硫酸铝钾)的含量;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对其形态、粒径进行考察;通过稳定性参数测定、热压灭菌试验、常温试验、冷冻-加热循环试验等考察其稳定性。3、矾冰纳米乳的体外释放、透皮试验。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气相色谱法测定皮肤接收液中矾冰纳米乳的药物浓度,并与矾冰液比较,考察矾冰纳米乳的透皮特性。二、安全性评价1、家兔皮肤急性毒性试验。家兔36只,随机分为6组:完整皮肤对照组、完整皮肤矾冰纳米乳低剂量组、完整皮肤矾冰纳米乳高剂量组、破损皮肤对照组、破损皮肤矾冰纳米乳低剂量组、破损皮肤矾冰纳米乳高剂量组。每天局部给药4次,连续14天。每天观察给受试物后动物的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2、长期毒性试验。48只家兔,随机分为8组,即完整皮肤对照组(基质组)、完整皮肤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破损皮肤对照组、破损皮肤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各组连续皮肤涂药13周后进行常规观察、血液学、血液生化、系统尸检、组织病理学检查。3、细胞毒性试验。体外培养L-929细胞作为体外细胞模型,MTT法测定矾冰纳米乳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4、皮肤过敏性试验。30只白色雄性豚鼠,随机分为3组,包括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受试物组。致敏接触和激发接触空白纳米乳、阳性对照物2,4-二硝基氯苯和矾冰纳米乳后,观察皮肤过敏性反应。5、皮肤刺激性试验。家兔6只,将背部皮肤脱毛区分为完整皮肤对照区、完整皮肤给药区、破损皮肤对照区、破损皮肤给药区4个区域,给予矾冰纳米乳、空白纳米乳,每天1次,连续给药7天,观察皮肤刺激性。三、药效学研究1、矾冰纳米乳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的影响。140只SD大鼠,造成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对照组、基质组、阳性对照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矾冰液组,采用相应药物局部涂抹,连续给药21d。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于第7、14及21天计算创面愈合率,第7天取创面组织测定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验。2、体外抗菌试验。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体外杀菌试验及试管稀释法,测定矾冰纳米乳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杀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MIC)3、抗炎作用。50只KM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基质组、醋酸地塞米松软膏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用二甲苯诱导小鼠右耳肿胀,左耳对照,观察两耳肿胀度。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基质组、醋酸地塞米松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矾冰液组,用蛋清致炎制作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模型,于致炎前后用毛细管放大法测定右后足跖容积,观察致炎前后肿胀度。4、镇痛作用。50只KM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基质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连续3d分别将各组药物均匀涂于小鼠腹部,第4d末给药30分钟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溶液,记录小鼠15分钟内的扭体次数,比较药物组与对照组的扭体次数差异。取预选痛阈值合格的雌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组方法同上),记录用药前后小鼠放入预热烧杯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s)。5、抗痒痛作用。60只KM小鼠,随机分为6组:基质组、矾冰液组、醋酸地塞米松软膏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甲醛注射制作小鼠痒痛模型,记录不同时间小鼠舔咬右后足或抓咬阴器的次数,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60只豚鼠,随机分为6组,分组方法同上,以磷酸组胺溶液制作局部瘙痒模型,记录并比较各组的致痒阈。研究结果一、矾冰纳米乳研究伪三元相图显示RH-40与油酸乙酯形成的纳米区域最大,并确定RH40与OP-10为表面活性剂及其和油相的比例。纳米乳处方筛选结果显示:纳米乳的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助表面活性剂为甘油,汕相为汕酸乙酯;制备的空白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略带淡蓝色乳光的液体,电镜下呈球形,粒径为28.15nm,亚甲基蓝染料在其中的扩散速度明显大于苏丹红Ⅲ的扩散速度,为水包油型。经伪三元相图及稳定性试验得到了矾冰纳米乳中油酸乙酯的最佳用量为0.6%(g/g),油酸乙酯与RH-40的比例为1:3.5。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检测冰片中龙脑含量,龙脑在0.1015 mg.mL-1~1.015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59%(RSD为2.72%),龙脑的平均含量为1.48mg.mL-1。络合滴定法测定矾冰纳米乳中含水硫酸铝钾平均含量为13.70 mg.mL-1,平均回收率为98.26%(RSD为0.92%)。经考察连续制备的三批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油酸乙酯/白矾、冰片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略带淡蓝色乳光的液体,电镜下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6.1 nm,Zeta电位为-0.51±1.47 mV,载药量为1.35mg.mL-1,包封率大于80%,矾冰纳米乳的稳定性参数为4.48±0.63。矾冰纳米乳24h的累积释放量为(2083.00±431.17)μg·cm-2,其平均透皮速率为84.07μg·cm-2·h-1,结果显示矾冰纳米乳的透皮能力优于对照组。二、安全性评价1、家兔连续给予矾冰纳米乳14天后未见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动物体重增加,对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无影响。破损皮肤个别动物有轻微红斑而无水肿,停药后24h即消失,用药区无药物残留斑点。2、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动物的外观行为、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3、纳米矾冰乳对L929培养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细胞形态良好,细胞毒性属于1级。4、受试豚鼠的局部皮肤未出现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5、家兔单次和多次给药后,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未见红斑、水肿等皮肤刺激反应。三、药效学试验1、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创面于19-25d基本愈合;低剂量、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5;P<0.01),创面愈合百分率明显增高(P<0.05;P<0.01);各实验组羟脯氨酸含量在烫伤后7d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无显着性;创面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提示矾冰纳米乳具有明显的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2、矾冰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及杀灭活性均明显强于矾冰液(p<0.0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MIC9o值分别为1.02、2.04和2.04 mg. mL-1,均明显低于矾冰液的MIC90值(p<0.05)。3、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中、高剂量组与基质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组于致炎后1-6h,可不同程度的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与基质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P<0.01)。4、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具有抑制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延长小鼠热板致痛反应痛阈值的趋势,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5、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能减少小鼠舔咬后足或抓咬阴器次数,与基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组能明显提高豚鼠的致痒阈(P<0.05,P<0.01)。结论1、筛选的空白纳米乳符合纳米乳的要求。2、通过优选处方、工艺制得的矾冰纳米乳为O/W型复合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略带淡蓝色乳光的液体,平均粒径为26.1 nm,质量稳定,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乳剂项下的要求。3、矾冰纳米乳具有良好的透皮能力,其透皮作用的机制与冰片和乳剂的纳米尺寸有关。4、矾冰纳米乳对动物正常皮肤及破损皮肤长期给药无明显毒性反应,对L929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对动物皮肤无致敏性,对正常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5、与传统药物矾冰液比,矾冰纳米乳具有明显的促进烫伤创面愈合、抗炎、抗痒痛作用。
刘丽芳,魏云,吴爱萍,杨世平,夏敏,杨蓉[6](2010)在《矾冰纳米乳的长期毒性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矾冰纳米乳长期给药对家兔的毒性反应。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8组,即完整皮肤对照组(基质组)、完整皮肤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破损皮肤对照组、破损皮肤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各组连续皮肤涂药13周后进行常规观察、血液学、血液生化、系统尸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动物的外观行为、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矾冰纳米乳长期皮肤用药对家兔无明显毒性反应。
刘丽芳,张阳德,周青,祁林,周亮,张琳玲[7](2010)在《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60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矾冰纳米乳和矾冰液治疗10天,评价综合疗效、主症起效时间、消失时间、即刻镇痛疗效、创面动态愈合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81.7%、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局部红肿及镇痛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创面动态愈合率和完全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治疗浅Ⅱ度烧伤均具有良好疗效,但矾冰纳米乳在改善主要症状和镇痛、促进创面愈合方面优于矾冰液。
张琳玲[8](2010)在《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研究矾冰纳米乳对大鼠烫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纳米乳治疗烧伤的机理。方法:1、临床研究:临床90例浅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30例,治疗组予矾冰纳米乳,对照组1同时予烫疮油,对照组2予矾冰液治疗。均以10天为一疗程,分别于伤后5、7、10天观察创面红斑、水疱、肿胀、疼痛、渗液等情况,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观测指标的变化情况。2、实验研究:选取40只SD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矾冰纳米乳组)、对照组1(烫疮油组)、对照组2(矾冰液组)、模型组(空白纳米乳组)每组各10只。各组创面清创后,除使用的药物不同外其余处理相同,给药4次/d。均以10天为一疗程。于伤后3、7、10 d分别取部分创基及少许周围正常皮肤行免疫组化检查,以观测不同时段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的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①矾冰纳米乳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但矾冰纳米乳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②在减轻局部红肿及止痛效果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③创面动态愈合率和完全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实验研究:矾冰纳米乳组大鼠烫伤创面EGF阳性表达总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三种药物治疗浅Ⅱ度烧伤均具有良好疗效,但矾冰纳米乳优于烫疮油和矾冰液;2、矾冰纳米乳能提高大鼠烫伤创面EGF的表达总量,有利于创面愈合。
晏莹[9](2009)在《带状疱疹中医整体和局部症候之间关系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中医的辨证分型,以及中医整体症候与局部症候之间的辩证关系。方法:所选108例患者均来源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一定神经分布区域发生的不规则红斑,继而出现多数或群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内容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通过实验室检查已确诊。结果:1.108状疱疹病例中男64,女44,年龄15~85岁,平均49.68±21.66岁,60岁以上的老龄患者40,占37.38%。如图所示,带状疱疹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段,分别为20~30岁之间和60~70岁之间。2.108例带状疱疹病例中有43例合并其他疾病,占39.81%。3.发病诱因中因学习、工作压力过大或家务劳动繁重的劳累导致发病者有46例,占42.6%,其次,手术后,恶性肿瘤放疗后等重大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者共13例,占12.0%,感冒10例,占9.3%,无明显诱因者39例,占36.1%。4.符合肝经郁热证型者为40例,占37.04%;符合脾虚湿蕴证型者为32例,占29.63%;符合气滞血瘀证型者为8例,占7%;另外,有28例,占总数25.93%者,不符合当前分型,结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周围神经和皮肤、以周围神经疼痛和被侵犯神经所支配区域皮肤的红斑丘疹簇集性水疱为临床特征的皮肤科感染性疾病。各年龄皆可发病,本文观察病例全部为成年人,可能与儿童病人到专科医院就诊有关,国外有出生几个月内的婴儿患带状疱疹的报道。本文中108例患者中符合肝经郁热证型者为40例,占37.04%;符合脾虚湿蕴证型者为32例,占29.63%;符合气滞血瘀证型者为8例,占7%;另外,有28例,占总数25.93%者,不符合当前分型。28例中有15例局部皮损表现为鲜红斑,水疱疱壁紧张或融合成大疱,灼热刺痛明显但整体表现为体格一般或衰弱,表情痛苦,食欲减退或出现厌食,常不易入睡或间断入睡,大便正常或出现便稀,小便清,舌象淡,舌体见胖,痕以及沟纹,可归纳入正虚邪实证型。另有6例局部皮损表现为鲜红斑,水疱紧张或松弛,可出现点状结痂;整体表现为体格一般,表情自然或紧张,疼痛不显或仅感瘙痒,食欲正常,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可归纳入风热表证型。另3例局部皮损表现为暗红斑,疱壁塌陷,整体表现为体格一般或衰弱,表情痛苦,纳呆,食欲减退,睡眠场不易入睡,大便稀,小便正常,舌象淡胖可见齿痕,舌苔厚腻,脉滑或濡,为气血不足证型,2例局部表现为暗红斑,疱壁塌陷或结痂,整体表现为表情痛苦,常感口干不欲饮,舌红少苔,脉偏细数,可归纳入阴虚火旺证型,另外还有2例局部表现为鲜红斑,水疱疱壁紧张,灼热刺痛明显但整体表现为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兼见肝经郁热和脾虚湿蕴症候,无法归类。
苏健淦[10](2009)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将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火针治疗组和基础针刺对照组,观察火针与基础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收集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分成两组,其中火针组30例,对照组30例。火针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4.93岁,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2.83岁。操作方法:1.火针组:穴取病变皮损处阿是穴、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和双侧支沟穴及后溪穴。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常规消毒,手持火针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的刺入疱疹中央约0.2~0.3 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行火针术后,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常规消毒后,局部行围针刺,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并呈15°角。夹脊穴用毫针向脊柱方向进针深度0.8~1寸;针刺得气后,接韩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的负、正两个电极分别接到病变对应神经节段上下各一节段的两处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针刺得气后,接韩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电极的负极接一侧支沟穴,正极接同侧后溪穴。电针刺激参数采用直流电,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上诉针刺留针30分钟。2.对照组:取穴方法同火针组。操作方法除外阿是穴不行火针治疗,其余围针刺、电针方法均同火针组。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共计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首次治疗后疼痛强度、首次治疗后疱疹综合评分、带状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即刻镇痛效应、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等指标。结果:1.两组在首次治疗后疼痛强度、首次治疗后疱疹综合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证明火针组首次治疗效果优于基础针刺组。2.火针组治疗后对改善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程效果上均优于基础针刺组(P均<0.05),证明火针在缩短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时程等方面疗效明显;但治疗结束后两组的疱疹综合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疗法对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尚不能证明火针组对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基础针刺组。4.两种疗法的即刻镇痛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证明火针即刻镇痛起效比基础针刺快;火针组在即刻镇痛持续时间上优于基础针刺组,能显示更长久的镇痛效果。5.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尚不能证明火针组治疗在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有优势。6.安全性评价方面,两组疗法均安全,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火针疗法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中,尤其在改善疱疹时程和即刻镇痛持续时间上,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二、黄冰液外治带状疱疹6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冰液外治带状疱疹6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重灸刺络拔罐放血结合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U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随机方法 |
2.3 盲法 |
2.4 技术路线图 |
2.5 试验器材及药物准备 |
2.5.1 针具 |
2.5.2 灸具 |
2.5.3 拔罐用具 |
2.5.4 其他用具 |
2.5.5 对照组药物准备 |
2.6 干预措施 |
2.6.1 治疗组 |
2.6.2 对照组 |
2.7 观察周期 |
2.8 观察指标 |
2.8.1 安全性评价 |
2.8.2 疗效性指标 |
2.8.3 依从性指标 |
2.9 受试者权益保护 |
2.10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2.12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12.1 统计软件 |
2.12.2 数据统计分析的内容 |
2.1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课题完成情况 |
2 研究基线资料分析 |
2.1 人口学资料基线 |
2.2 病情资料基线 |
3 两组治疗结果分析 |
3.1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
3.1.1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
3.1.2 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
3.2 两组组间治疗结果比较 |
3.3 综合疗效评价 |
4 随访情况 |
4.1 治疗组VAS评分与治疗前后比较 |
4.2 对照组VAS评分与治疗前后比较 |
4.3 两组之间随访VAS评分比较 |
4.4 两组满意度情况 |
5 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1.2 易患危险因素研究 |
1.3 发病机制及病理 |
1.4 治疗方法概述 |
1.4.1 药物治疗 |
1.4.2 非药物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PHN的认识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3.1 瘀血阻络 |
2.3.2 余毒未清 |
2.3.3 气阴两虚 |
2.4 中医临床论治概述 |
3 本研究试验设计 |
3.1 治疗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
3.1.1 .重灸的选择 |
3.1.2 刺络拔罐放血的选择 |
3.1.3 围刺的选择 |
3.1.4 阿是穴的选择 |
3.1.5 将三种疗法联用的选择 |
3.2 对照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
3.3 疗效评价量表的选择 |
4 本试验结果分析 |
4.1 基线比较结果分析 |
4.2 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4.3 疼痛改善分析 |
4.4 睡眠与抑郁的改善分析 |
4.5 随访情况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SF-MPQ |
附件二:PSQI |
附件三:HAMD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附件五:综述 |
参考文献 |
(2)矾冰纳米乳对深Ⅱ度烧烫伤模型兔NOTCH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造模 |
1.5 分组与给药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大体观察 |
2.2 创面HES、HEY、HERP基因的表达 |
3 讨论 |
(3)温针灸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疗效观察指标 |
2.3 安全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剔除、脱落病例统计 |
3.2 疼痛评分比较 |
3.3 证候总积分比较 |
3.4 疗效结果比较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
4.3 本课题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4.4 技术操作要点评述 |
4.5 技术的安全性评述 |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咽部刺营疗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位 |
1.3 中医病因病机 |
1.4 西医病因 |
1.5 误诊疾病 |
1.6 中医治疗 |
1.7 西医治疗 |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9 刺营疗法及其临床运用 |
2 咽部刺营疗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4 结果 |
2.5 结论 |
3 咽部刺营对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统计方法 |
3.5 实验结果 |
3.6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矾冰纳米乳制剂研究及其安全性和药效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冰纳米乳的制剂研究 |
第一章 空白纳米乳的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章 矾冰纳米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矾冰纳米乳的透皮特性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矾冰纳米乳的安全性研究 |
第一章 皮肤给药的毒性试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第二章 皮肤过敏性及刺激性试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矾冰纳米乳的药效学研究 |
第一章 矾冰纳米乳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的影响试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第二章 矾冰纳米乳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试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第三章 矾冰纳米乳抗炎、镇痛及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矾冰纳米乳的长期毒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动物 |
1.3 仪器及试剂 |
1.4 方法 |
1.4.1 动物分组 |
1.4.2 给药方法 |
1.4.3 观察方法 |
1.4.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观察 |
2.2 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2.3 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系统尸体解剖 |
2.5 脏器系数 |
2.6 病理学组织学检查 |
3 讨论 |
(8)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2.治疗与观察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药物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检测指标 |
2.6 疗效标准 |
2.7.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 三组患者综合疗效评价结果 |
3.3 三组患者主症消失时间观察结果 |
3.4 三组患者即刻止痛疗效评价 |
3.5 三组患者创面动态愈合率评价 |
3.6 三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观察结果 |
4.附表:病证主症及分级记分标准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主要设备及器械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3 标本采集 |
2.4 检测指标 |
2.5 具体操作流程 |
2.6 观察方法 |
2.7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四组大鼠创面动态愈合率 |
3.2 各组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强度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对烧伤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烧伤的研究 |
3.导师对烧伤的认识 |
4.表皮生长因子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影响 |
5.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
6.大鼠烫疮面EGF表达变化的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9)带状疱疹中医整体和局部症候之间关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带状疙疹的中医分型 |
3 诊疗标准 |
4 数据处理 |
5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 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二 带状疱疹的治疗进展 |
1 全身治疗 |
2 局部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疗法 |
三 火针的临床应用进展 |
1 内科疾病 |
2 外科疾病 |
3 妇科疾病 |
4 儿科疾病 |
四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随访 |
4 不良事件记录与处理 |
5 安全性评价 |
6 统计学处理 |
二 研究结果 |
1 首次治疗效果比较 |
2 治疗后疱疹情况比较 |
3 治疗后疼痛情况比较 |
4 即刻镇痛作用比较 |
5 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
6 耐受性及安全情况比较 |
第三章 讨论与体会 |
一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原理 |
二 选穴组方依据 |
三 结果分析 |
四 本课题创新性 |
五 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六 今后研究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黄冰液外治带状疱疹6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灸刺络拔罐放血结合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倪佳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矾冰纳米乳对深Ⅱ度烧烫伤模型兔NOTCH靶基因表达的影响[J]. 熊家青,刘丽芳,杨春萍,范洪桥. 中医药导报, 2017(15)
- [3]温针灸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黄心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4]咽部刺营疗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雷西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矾冰纳米乳制剂研究及其安全性和药效学评价[D]. 刘丽芳. 中南大学, 2011(12)
- [6]矾冰纳米乳的长期毒性试验[J]. 刘丽芳,魏云,吴爱萍,杨世平,夏敏,杨蓉. 中国药师, 2010(12)
- [7]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60例临床观察[J]. 刘丽芳,张阳德,周青,祁林,周亮,张琳玲. 中医杂志, 2010(10)
- [8]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的影响[D]. 张琳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3)
- [9]带状疱疹中医整体和局部症候之间关系的临床观察[D]. 晏莹.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10]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D]. 苏健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