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抗震钢结构梁柱连接性能分析

高层抗震钢结构梁柱连接性能分析

一、高层抗震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波[1](2021)在《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目前,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钢结构对装配式建筑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焊缝连接对于装配式钢结构现场安装节点而言,存在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质量不稳定、安装效率低等诸多问题。螺栓连接是一种适宜装配式结构的连接方式,但国内外针对箱形梁-柱全螺栓节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多高层框架结构箱形截面梁-柱节点为研究对象,以全螺栓连接为目标,综合“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考虑现场安装相关要求等要求,进行了以下研究:(1)根据梁柱节点域的加强要求,进行了多高层框架结构角柱、边柱、中柱适用的带悬臂段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针对焊接箱形截面梁给出了衬盖连接板方案、轧制箱形截面给出了嵌套箱梁方案。(2)根据节点受力M、V、T及其组合情况,给出了连接板、高强度螺栓的选取及布置方法。(3)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衬盖连接板方案的“单剪”、“双剪”分别进行建模,分析了几何参数(连接板板厚、柱加劲板厚、悬臂段长度及安装孔距梁端距离、悬臂段与箱形梁拼接间距、安装孔截面高度)和结构参数(柱轴压力、钢材摩擦抗滑移系数和是否补强安装孔)对节点转动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4)通过对箱形梁端安装孔的补强,悬臂段安装孔的构造封闭,实现塑性铰发生位置的可控。(5)结合实际工程,将箱形梁代替原设计中的H形钢梁,对比净高、用钢量等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节点设计。

王修军[2](2020)在《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结构建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生产效率高、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等特点。梁柱连接是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中承担传递内力的重要作用,其节点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能。本文基于装配式连接节点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方钢管柱-H型钢梁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采用试验研究、有限元数值分析和理论分析方法相结合,深入研究和分析了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1)设计制作了4个新型方钢管柱-H型钢梁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试件,选取钢框架十字型节点试件开展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通过改变节点试件构造参数,研究了节点试件的滞回性能和耗能能力。试验研究表明:节点试件滞回曲线呈“Z形”,滞回环面积较大,反映出节点试件具有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能很好地吸收地震能量。4个节点试件具有显着的刚度退化现象,4个节点试件的等效耗能系数分别为1.84-2.93,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分别为0.18-0.24,延性系数分别为5.24-13.31,层间位移角分别为0.09rad-0.12rad。节点具有较强的耗能性能和抗震能力。(2)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从有限元试件的应力云图、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耗能能力等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取得了较好一致性,验证了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的有效性。(3)研究了节点参数变化对节点破坏模式、屈服承载力、极限承载力、初始转动刚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节点设计中应考虑外环板与梁翼缘厚度相匹配,且满足梁翼缘与高强螺栓同时达到极限承载力设计状态,当外环板厚度与梁翼缘厚度相近时,二者可协同变形,形成良好延性和耗能机制,节点抗震性能最优;外环板宽度取值应满足节点承载力设计需求,外环板宽度取值较小时不利于节点耗能,随外环板宽度增加,节点抗震能力提高;改变外环板长度对节点承载力和抗震性能影响不大;随圆弧半径增加,节点承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4)进行了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分析,采用叠加法推导了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了节点失效模式,研究和推导了节点组件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试验、有限元分别对节点抗剪承载力公式、节点极限抗弯承载力公式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节点极限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理论公式的准确性。(5)推导了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公式,提出了节点弯矩-转角曲线计算方法。采用试验拟合法,建立3参数幂函数拟合节点弯矩-转角骨架曲线模型和滞回曲线模型。通过对比试验和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推导的初始转动刚度理论公式、弯矩-转角曲线计算方法及恢复力模型的准确性。

张雷[3](2020)在《钢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机理及鲁棒性提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结构连续性倒塌的发生是因为结构的某些构件在地震、火灾、爆炸以及交通工具的撞击等偶然荷载作用下破坏后失去承载力,进而导致了与初始破坏不成比例的大范围坍塌。结构连续倒塌的发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是通常引起连续倒塌的意外事件发生概率极低,过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随着一系列的连续倒塌事故发生,社会对防止连续倒塌发生越来越重视。钢结构建筑由于强度高、自重轻、低碳环保可重复利用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推广,很多重要的大型建筑都采用钢结构设计,钢框架结构就是钢结构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案。随着钢框架结构的广泛使用,防止钢结构发生连续倒塌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揭示钢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机理,并研究钢结构体系在偶然荷载用下的动力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或加固方法以防止连续倒塌的发生。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钢框架结构的鲁棒性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进行了不带楼板三维单层钢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试验。获得了结构的破坏模式,测得了施加于中柱的竖向荷载与中柱竖向位移的关系以及主梁关键截面的应变的发展规律,研究了不带楼板钢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并揭示了其抗倒塌力学机理。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能量法,预测了结构在中柱突然失效工况下的动力响应,并且提出了动力放大系数的计算方法。(2)进行了带楼板三维单层钢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试验,讨论了结构体系在中柱失效工况下的鲁棒性,并采用与上述试验相同方法预测了结构的连续倒塌动力响应。利用边柱关键截面的应变数据,分析了钢梁与楼板的组合效应以及组合截面中的悬链线效应对于结构体系抗倒塌能力的贡献,从而揭示了带楼板钢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机理。通过对比不带楼板以及带楼板三维单层钢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试验结果,包括荷载-位移关系、抗倒塌机制对结构抗倒塌能力的贡献,阐明了楼板对于钢框架结构鲁棒性的影响。(3)采用考虑所有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上述两个试验试件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系统化验证,以保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数值模型,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楼板中钢筋的内力分布以及边界约束对于采用刚性梁柱节点的钢框架结构在中柱失效工况下抗倒塌力学机制发展的影响。(4)利用经过严格验证的钢框架微观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高层钢框架结构在车辆撞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评估结构发生连续倒塌的风险。通过与采用备用荷载路径法的计算结果的对比,确定了在车辆撞击结构柱时,备用荷载路径法在钢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分析中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系统化的参数分析,讨论了撞击车辆各参数对于结构体系鲁棒性的影响。提出了两种加固方法,防止结构体系在柱突然失效以及车辆撞击工况下发生连续倒塌。

姜岚[4](2020)在《多层大跨度空间钢网格结构动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提高工业与公共建筑用地效率最有效的措施是将传统单层大跨度建筑改为多层建筑。以钢空腹夹层板为楼板,以密柱网格墙为抗侧力构件的空间钢网格结构是一种在多层大跨度建筑中具有良好技术经济效益的新型结构体系。与一般框架结构相比,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结构具有跨高比大、竖向自振频率低、空间受力效应显着的特点。在正常使用及偶然作用下,结构的响应也与传统结构体系有较大的区别。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包括多层大跨度楼盖形式、空间钢网格结构静力性能研究、楼板人致激励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等。分析表明,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结构是一种在多层大跨度工业与公共建筑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结构体系,其静力性能研究较完善,但动力性能研究滞后,已成为制约其大范围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实测方法、数值方法、解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开展了模态分析。分析了不同尺度数值模型对自振频率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中考虑了不同结构参数的改变对钢空腹夹层板自振频率的影响。提出了钢空腹夹层板竖向基频的简化计算方法,并得到了数值方法的验证,该方法大幅度简化了设计选型阶段基频计算的工作量。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钢空腹楼板人致振动响应特点,提出了舒适度评估方法。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在人致荷载下的加速度响应特点。分析中考了结构阻尼、荷载参数、结构参数等对楼板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在人致激励下的加速度峰值分布呈漏斗状,跨中响应极大,向周边急速衰减。针对此特点,提出了基于舒适性保证率的舒适度评估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传统评估方法对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舒适度评估过于保守的问题。采用试验方法和数值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空腹夹层板节点的滞回性能。根据钢空腹夹层板剪力键节点受力特点,设计了拟静力试验装置,开展了往复加载试验,并进行了数值模型对比分析。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剪力键节点、空腹梁-柱节点的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性能,分析中考虑了节点几何参数对动力性能的影响。基于“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提出了节点构造设计建议。采用数值方法开展了空间钢网格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分析了不同尺度数值模型对剪力键节点的滞回性能的影响,表明多尺度模型计算结果精确但计算效率低,杆系模型虽然计算效率高但无法准确模拟无加劲肋节点的力学性能。针对无加劲肋剪力键受力特点,提出了弹簧-铰半刚性节点模型,并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节点刚度表达式。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单榀空腹梁-柱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响应,分析中讨论了壳单元模型、多尺度模型、半刚性节点杆系模型的计算效率与精度,验证了弹簧-铰半刚性节点模型的适用性。开展了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整体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表明空间钢网格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形成了四道抗震防线,具有良好的延性。此外通过计算分析,给出了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取值。总之,本文通过对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结构在人致激励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开展了研究工作,揭示了结构动力作用下的响应机制,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提出了理论计算方法,给出了工程设计建议。

袁睿[5](2020)在《外环卡槽螺栓连接钢结构节点静力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全面推广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逐渐成为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梁柱节点作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的外环卡槽螺栓连接钢结构节点适用于多高层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体系采用标准化梁、柱构件规格,主体结构构件连接现场采用梁插入柱卡槽,并通过柱卡槽-梁端板连接螺栓连接成框架整体。该新型节点在施工现场全部采用螺栓拼装,施工效率高,安全性好,且避免了现场焊接的质量和安全风险,为施工带来极大方便。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设计了新型节点基本试件,并通过改变梁端套板厚度和螺栓规格两个参数,设计四组试件进行静力试验和抗震试验,从试验研究、数值分析两个方面对新型节点进行静力和抗震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两组试件进行静力试验研究,分析节点破坏模式、承载力、节点刚度划分、应力应变分布,得出结论是节点的破坏模式为先梁翼缘连接处撕裂,后梁端套板屈服破坏;增大梁端套板厚度对节点的极限承载力的提高效果比较明显,承载力提高25~60%,梁端套板高厚比h/t控制在25~30之间更为经济合适;螺栓规格对节点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2)对两组试件进行了抗震试验,分析了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刚度、延性、耗能等的变化规律,得出节点滞回性能较饱满,抗震性能较好的结论,同时,梁端套板厚度和螺栓规格对节点的承载力、抗震性能和环线刚度有较大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节点的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和破坏荷载均随着梁端套板厚度和螺栓规格的增大而增大,过度的增大梁端套板厚度会使节点的刚度退化加快,螺栓规格应采用24mm。(3)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验试件进行建模计算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出的试件破坏模式和力学性能与试验中的基本相符,并通过进一步的参数分析,得出了柱连接板厚度对节点的受力特征及抗震性能存在一定影响,增大柱连接板厚度可以有效改善节点的应力分布和抗震性能的结论。

曹石[6](2020)在《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因其抗震性能优越以及轻质环保等诸多优点,从而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我国应用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尤其是应用的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存在着工厂制作程度较低、标准化应用较差以及围护体系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国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和推广。针对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标准化制作和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该体系主要由钢异形束柱承重构件、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以及叠合楼板等部件组成,其具有工厂制作化、现场焊接少、施工便捷高效以及集成化高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该体系的抗震性能和部分关键设计依据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理论支撑,制约了该体系的推广。因此,本文将围绕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旨在为其推广和应用奠定理论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梁柱节点在本文研究结构体系中为传递力的主要部位,对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考虑柱壁厚度、梁截面高度、柱截面形式、外肋贴板、柱连接方式以及翼缘削弱(RBS)梁截面构造等因素,遵循“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共设计了9个足尺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来研究该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传力机制、耗能能力以及承载力等性能。结果表明,除了RBS梁截面节点的试件,其塑性发展以及破坏区域主要集中梁端,破坏模式主要包括梁端焊缝断裂和环板断裂两种;而采用RBS梁截面构造的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塑性发展则集中在RBS区域,其破坏模式为在RBS区域内翼缘受拉断裂。试验中得到的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表明该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节点的承载力主要受到梁截面高度和柱壁厚度的影响,而外肋贴板构造、异形束柱截面形式等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很小;此外,除了试件T-6以外,试验中其余节点的转动能力均能够满足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抗震设计要求。(2)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新型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的数值模型,对试验节点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该模型对节点进行全过程和关键部位的应力分析可得,环板的应力主要集中与梁直接连接的腔体区域,表明该腔体主要承受梁端传递来的弯矩,其他腔体承受的弯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梁与环板连接截面、环板与柱壁连接截面以及RBS区域过焊孔都处存在的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与试验中的破坏截面基本一致。为弥补试验的参数不足,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环板和隔板的厚度和悬挑长度以及柱壁厚度对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有一定影响,而轴压比的影响很小。采用屈服线理论推导出此类节点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该公式计算得到的承载力与试验、有限元模型以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比较接近,比规程取值更加合理和准确;最后依据试验、理论和有限元模型对新型节点的研究成果给出了该类节点的构造要求和设计方法。(3)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拟合的方法,建立了上环下隔类梁柱节点的初始刚度计算公式;基于前文研究成果,并通过有限元模型数据,建立该类节点弯矩-转角(M-θ)关系分别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模型;将采用上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吻合较好,表明上述模型可以用作结构的弹塑性分析。(4)针对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应用时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问题,分别提出外挂和内嵌两种连接形式的新型墙板连接节点;对其中受力复杂的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进行研究,并给出该连接节点的设计方法和参数取值。为了研究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装配式钢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别对两栋采用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装配式钢结构工程的动力特性进行现场实测;试验结果表明,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主体钢结构的动力特性有较大的影响,我国《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给出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较大;为避免采用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主体结构在抗震设计时计算得到地震荷载偏小,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当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结构柔性连接时,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0.8,当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结构刚性连接时,需将墙板做为结构构件建模来进行结构分析计算。(5)选取不同结构高度建立考虑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弯矩-转角关系的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和能力谱法对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R进行分析和讨论,建议该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R可取3.6,并依据建议的系数得到修正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供该新型体系抗震设计参考。(6)对某一工程案例应用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进行设计,分别从结构体系和围护体系两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该体系的设计流程和装配化施工过程,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孙风彬[7](2019)在《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优越、生产周期短、建筑空间布置灵活、综合经济效益好、舒适度高等诸多优点,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钢结构建筑常通过梁柱节点连接来实现装配化。对于方钢管柱与H钢梁的钢框架,由于方钢管柱为闭口截面,高强度螺栓难以紧固,装配过程难以实现。套筒是解决闭口截面柱进行装配式连接有效手段,也是近年来方钢管柱H钢梁装配式连接的一种研究方向。本文针对目前方钢管柱装配式连接节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连接节点形式,并通过低周往复循环加载有限元计算分析,给出不同的构造改进方案,通过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优选出一种最佳的节点形式。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连接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对节点进行静力和低周往复循环荷载有限元计算分析。通过改变内套筒厚度、内套筒长度、外伸端板厚度、对拉螺栓排布方案、对拉螺栓和高强螺栓直径以及是否设置加劲肋等不同构造参数,研究节点各构造参数变化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节点在低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研究节点的等效应力发展变化过程、破坏形态、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骨架曲线及承载力以及节点的刚度退化等节点性能表现,分析节点的抗震性能和延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式连接节点将上下柱的拼接位置上移至梁柱连接上方,既为梁柱节点高强螺栓提供安装空间,同时保证连接节点域的连续性,实现可靠的传力。上柱就位后,用对拉螺栓完成上下柱的拼接,上伸的端板对柱子拼接提供补强,对于边柱节点在外侧柱壁增设补强板可以对上下柱的连接进行加强。该节点装配化程度很高。在静力荷载作用下,内套筒厚度增加可以减小柱壁的应力、提高节点的初始刚度,但内套筒厚度过厚时,对节点初始刚度的提升作用减小,因此建议内套筒厚度适当增大;增大内套筒长度会使节点破坏时柱壁应力水平提高,并且降低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因此,内套筒长度宜取较小值。增大端板厚度可以提升节点初始刚度,但会加大节点后期的承载力退化,建议端板厚度适当增大。在低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连接节点表现出良好的滞回性能,节点的滞回曲线呈饱满的“纺锤形”,表明节点的耗能能力较好,节点最终能实现梁端塑性铰外移,且延性系数达到3以上,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延性性能;增大内套筒厚度,节点极限荷载、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均有所提高,厚度过大时,力学性能改善不明显,且节点屈服后刚度退化加快,综合结构受力、选材经济合理等因素,建议内套筒厚度大于柱壁厚度2mm;增大内套筒长度时,由于对拉螺栓距离柱拼接位置变远,对各组件协同作用的影响减小,节点初期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均显着下降,且在破坏阶段对拉螺栓对应位置柱壁应力较大,因此在满足构造要求的前提下,建议内套筒不宜过长;随端板厚度增加,节点的耗能、延性及节点刚度均会有所改善,端板厚度以大于柱壁厚度2mm为宜;对拉螺栓直径增大对节点耗能能力和延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满足受力要求条件下,对拉螺栓直径取值不宜过大;高强螺栓直径增大对于节点破坏时的应力分布和滞回曲线影响不显着,但节点延性会降低,综合考虑建议高强螺栓在满足受力要求条件下宜取较小直径;设置加劲肋可以明显提升节点的刚度和延性,梁端宜设置加劲肋改善节点的力学性能。通过对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式连接节点静力和低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获得了该新型装配式连接的一般力学性能,通过对不同构造参数变化节点的比较分析,给出了一些构造设计建议,为该新型节点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但成[8](2019)在《冷弯薄壁钢-重组竹箱形梁端部连接方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愈来愈受到广大人们的关注,钢-竹组合结构因而应运而生。本文当中的冷弯薄壁钢-重组竹箱型梁是近年来应用极为广泛并且具有创新性的截面的组合梁。到目前为止,针对这种新型组合结构端部连接的研究尚且较少,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这种新型组合结构今后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将仿照钢框架梁柱节点连接的三种形式,拟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来研究冷弯薄壁钢-重组竹箱型梁在两端铰接、半刚性连接以及刚性连接条件下的极限承载力与变形,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 6根不同截面尺寸冷弯薄壁钢-重组竹箱型梁在三种端部连接方式下的模型,并且考虑了模型的初始缺陷。本文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算出了冷弯薄壁钢-重组竹箱型梁的跨中挠度容许值相应的荷载与极限抗弯承载力,并将实验值与模拟值进行比较后得出相互之间的差异较小,较为吻合。由此可知本文构建的有限元模型的精确度满足要求,可以应用该模型来做仿真模拟。针对冷弯薄壁钢-重组竹箱型梁,通过有限元软件仿真模拟分析不同端部连接方式对整个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论组合梁两端铰接、半刚接、还是刚接,其抗弯承载力随着组合梁截面尺寸的增大而增加并且变形随着截面尺寸的增大而减小。三种端部连接方式中,冷弯薄壁钢-重组竹箱型梁两端刚性连接下的抗弯承载力最大,变形最小,两端铰接下的抗弯承载力最小,变形最大。工程中,组合梁可以采用两端刚接的连接方式提高其抗弯承载力与控制其变形。

李心霞[9](2019)在《梁柱铸钢节点力学性能及其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是将钢管柱和H形钢梁采用预制铸钢连接件进行连接的钢框架节点,具有传力路径明确、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的优点。目前针对梁柱连接铸钢节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方面,对节点刚度研究较少,关于节点力学性能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的研究不足,缺乏考虑节点受力机理的高效连续倒塌分析宏观模型,限制了梁柱连接铸钢节点的推广应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及刚度退化规律,并对应用更广泛的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对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理论及实用计算方法,为判定节点性能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足尺节点拟静力试验结果以及参数化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公式的准确性并揭示了节点刚度退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方钢管柱铸钢节点的屈服后刚度为初始转动刚度的3.5%-6.0%,均值为4.7%;圆钢管柱铸钢节点的屈服后刚度为初始转动刚度的8.2%-10.6%,均值为9.4%。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屈服后转动刚度与初始转动刚度比值不随初始转动刚度影响因素取值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节点屈服后刚度远小于其初始转动刚度。(2)揭示了连续倒塌过程中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梁端弯矩-轴力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阐明了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连续倒塌分析的实用宏观模型;提出了适用于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的动态响应放大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随去柱位置竖向位移增大,框架梁端弯矩-轴力相互作用关系为梁端由受弯机制逐渐转化为悬链线机制;与全焊接节点相比,梁柱连接铸钢节点传力路径明确,由于铸钢连接件具有相对较高的刚度、强度和较大的厚度,可有效承担荷载,使节点应变较小且分布相对均匀;本文建立的宏观模型既考虑了节点力学性能,又考虑了框架梁端悬链线效应,经验证适用于带有该节点框架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进行静力连续倒塌分析时,适用于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的动态响应放大系数为1.6。(3)发明了一种快速去除竖向支承的方法,对一个带有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的2×4跨两层带楼板钢框架开展了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为进行对比,该框架被分为四个试验区域,梁柱连接铸钢节点以及全焊接节点在每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框架上逐级施加七级荷载,每级荷载下,四个区域依次完成去柱与修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轴承钢珠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的快速去除竖向支承方法可满足连续倒塌试验分析对于瞬间去除竖向支承的需求;与全焊接节点相比,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可将框架去柱位置竖向位移最大值降低17.83%,将所有测点应变变化量最大值平均降低31.30%,证明带楼板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整体框架的抗连续倒塌性能优于带楼板全焊接节点整体框架。对试验框架采用四个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带楼板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最为吻合,采用平面框架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偏于安全,楼板及钢框架空间效应在整体框架抵抗连续倒塌时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大带楼板整体框架模型荷载,直至结构产生导致倒塌的大变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大变形下,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整体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依然优于全焊接节点整体框架。(4)开展了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本文在前述对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进行分析可知: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机理与方钢管柱节点类似,采用本文提出的宏观模型得到适用于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的动态响应放大系数为1.7。对整体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进行动力非线性分析可知:当去柱后框架处于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或导致结构发生倒塌的大变形阶段,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整体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均优于全焊接节点整体框架。本文提出的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方法、宏观模型、动态响应放大系数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力学性能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的研究有利于该节点的推广应用。

胡壹[10](2019)在《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复式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double-skin steel tube,CFDST)源自钢管混凝土,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复式钢管混凝土采用内外双层钢管,从内外两个方向约束钢管内混凝土,从而更好地改善内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复式钢管混凝土柱已经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研究较少,相应研究成果也缺乏必要的试验支持。此外,对于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目前工程中仍大多采用传统焊接式的连接方法,施工技术相对落后。为此,本文提出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梁端连接剪力墙结构体系(Prefabricated CFDST frame beam-only-connected wall system,PCDSTF),针对该体系建造技术、抗震试验、设计方法、地震风险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1、为实现复式钢管混凝土(CFDST)结构的全装配式连接,本文根据CFDST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分别提出装配式柱-柱拼接节点连接技术、“加强块”式梁柱连接技术和框架与剪力墙装配式连接技术。基于节点性能需要,分别提出各装配式连接方案的细部构造措施,进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CDSTF结构体系。通过开展结构模型试验,详细地展示了所提PCDSTF结构体系由工厂的预制构件制作、预制构件运输到现场的预制构件安装、连接的整个施工过程,为未来PCDSTF体系的工程应用提供可行方案和施工经验。2、通过开展3个不同装配程度的CFDST框架和6个CFDST框架-梁端连接剪力墙模型试验。试验表明:所提出的装配式梁柱连接节点可略提高CFDST框架的承载力,并明显改善框架的延性;所提装配式柱-柱连接节点尽管略降低了框架的初始刚度和延性,仍是一种可靠的柱拼接技术方案;梁端连接钢板剪力墙(Beam-only-connected steel plate shear wall,BSW)在后期通过形成的拉力场效应为CFDST框架持续提供抗侧刚度和抗侧力;梁端连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Beam-only-connected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BRW)呈现出类似于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压”型破坏特征;梁端连接组合剪力墙(Beam-only-connected composite shear wall,BCW)结合了BSW和BRW的优势,二者的组合效应使得结构的承载力可以较为平缓的增加;所提的BSW、BRW和BCW与框架的装配式连接方案可靠,可有效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3、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了复式钢管混凝土柱在复杂应力状态下以及装配式CFDST框架和框架-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建立试验模型的极限承载力简化力学模型,构建适用于此类结构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CFDST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可分为三个典型的受力阶段,CFDST梁柱连接方式能够保证钢梁具有足够的塑性发展;BSW的力学分析模型可依据“局部拉力场”模型建立;BRW弯剪受力特性相似于深梁,可依据深梁计算方法建立BRW的力学分析模型;BCW可依据组合剪力墙模型建立其力学分析模型。发现理论模型所得承载力与试验所测极限承载力误差均较小,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4、根据地震风险评估理论,评估了CFDST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风险。包括:根据模型抗震试验和FEMA 356的规定,定义了CFDST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三种性能极限状态。考虑材料退化、梁柱连接和节点域的非线性行为,建立了框架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将剪力墙简化为两根非线性弹簧,利用Pinching04材料模型输入剪力墙滞回参数;最后基于试验验证了所提数值建模方法,进而分别建立CFDST框架和框架-剪力墙多层结构的数值模型。基于FEMA/SAC挑选地区代表性地震波,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模型的地震响应,进而建立结构模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最后,计算得到结构达到各极限状态的年发生概率和50年内的倒塌概率,为本文结构模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风险分析数据。系列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装配式连接节点安全可靠,不仅可以实现CFDST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装配式建造,还可以满足各部件连接的性能需求;此外,发现所提BSW、BRW和BCW可以有效地提高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对CFDST框架结构有效地加强手段。

二、高层抗震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抗震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常用的梁柱连接节点形式
        1.2.1 栓焊混合连接
        1.2.2 端板连接
        1.2.3 顶底角钢连接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
    2.1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设计
        2.1.1 设计原则
        2.1.2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单剪”连接构造
        2.1.3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双剪”连接构造
        2.1.4 节点的临界状态和失效准则
    2.2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相关参数初选
        2.2.1 连接板板厚
        2.2.2 高强度螺栓的选取
        2.2.3 螺栓布置
        2.2.4 安装孔及盖板的位置和尺寸
    2.3 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单剪”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模形的建立
        3.1.1 单元类形的选取
        3.1.2 材料本构关系的定义
        3.1.3 网格划分
        3.1.4 边界条件、接触条件及分析步定义
    3.2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单剪”全螺栓连接节点抗弯性能分析
        3.2.1 破坏模式
        3.2.2 不同参数对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
    3.3 “单剪”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抗剪性能分析
        3.3.1 破坏模式
        3.3.2 节点在弯-剪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3.4 “单剪”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抗扭性能分析
        3.4.1 破坏模式
        3.4.2 节点在弯-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3.4.3 节点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双剪”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4.1 带悬臂段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抗弯性能分析
        4.1.1 带悬臂段箱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破坏模式
        4.1.2 不同参数对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
        4.1.3 节点“塑性铰”形成规律
    4.2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连接节点抗剪性能分析
        4.2.1 破坏模式
        4.2.2 节点在弯-剪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4.3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连接节点抗扭性能分析
        4.3.1 破坏模式
        4.3.2 节点在弯-扭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4.3.3 节点在弯-剪-扭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算例及应用
    5.1 某多层阶梯教室钢框架角柱应用
    5.2 某多层阶梯教室钢框架边柱应用
    5.3 某多层阶梯教室钢框架中柱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方钢管柱-H型钢梁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1.3 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概况
        2.3.1 节点试件设计
        2.3.2 加载装置
        2.3.3 材性试验及高强螺栓预拉力标定
        2.3.4 试件加载制度
        2.3.5 试件量测
    2.4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2.4.1 节点试件JD1
        2.4.2 节点试件JD2
        2.4.3 节点试件JD3
        2.4.4 节点试件JD4
        2.4.5 节点试件破坏特征
    2.5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2.5.1 滞回曲线
        2.5.2 屈服位移和屈服荷载确定
        2.5.3 试验结果
        2.5.4 耗能能力
        2.5.5 强度退化
        2.5.6 刚度退化
        2.5.7 层间位移角
    2.6 应力-应变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有限元数值分析
    3.1 概述
    3.2 数值模型的非线性
    3.3 破坏准则
    3.4 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
        3.4.1 有限元试件构造参数
        3.4.2 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
        3.4.3 材料属性
        3.4.4 边界条件
        3.4.5 高强螺栓预拉力
        3.4.6 节点有限元建模基本步骤
    3.5 有限元与试验结果对比
        3.5.1 有限元与试验破坏模式对比
        3.5.2 滞回曲线对比
        3.5.3 骨架曲线对比
        3.5.4 刚度退化对比
    3.6 节点承载力有限元数值分析
        3.6.1 外环板厚度对节点承载力影响
        3.6.2 外环板宽度对节点承载力影响
        3.6.3 外环板长度对节点承载力影响
        3.6.4 外环板圆弧半径对节点承载力影响
    3.7 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参数分析
    3.8 应力路径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承载力分析
    4.1 概述
    4.2 节点域抗剪承载力
    4.3 节点抗弯承载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转动刚度理论分析
    5.1 概述
    5.2 节点初始转动刚度
    5.3 节点弯矩-转角曲线模型
        5.3.1 节点弯矩-转角模型分类
        5.3.2 节点弯矩-转角模型
    5.4 节点弯矩-转角恢复力模型
        5.4.1 恢复力模型
        5.4.2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方法与基本假定
        5.4.3 骨架曲线模型
        5.4.4 滞回曲线模型
    5.5 节点刚度判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A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3)钢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机理及鲁棒性提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试验研究
        1.2.2 数值模拟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钢框架结构连续性倒塌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材料性能测试
        2.2.3 加载装置
        2.2.4 测量装置
    2.3 试验现象与破坏模式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荷载-位移关系
        2.4.2 应变测量
        2.4.3 主梁内力计算
        2.4.4 抗倒塌力学机制
        2.4.5 内力重分布
        2.4.6 动力响应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楼板影响的钢框架连续倒塌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件设计
        3.2.2 加载与测量装置
        3.2.3 材料性能测试
    3.3 试验现象与破坏模式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荷载-位移关系
        3.4.2 主梁竖向变形
        3.4.3 梁柱节点水平位移
        3.4.4 抗倒塌力学机制
        3.4.5 动力响应评估
    3.5 楼板体系对钢框架结构鲁棒性的影响
        3.5.1 力位移关系与破坏模式
        3.5.2 抗倒塌力学机制
        3.5.3 动力响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数值模拟与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建模方法
        4.2.2 材料模型
    4.3 模型验证
        4.3.1 无楼板钢框架模型
        4.3.2 带楼板钢框架模型
    4.4 楼板薄膜效应分析
    4.5 边界条件对结构鲁棒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撞击下高层钢结构鲁棒性及其提升方法
    5.1 引言
    5.2 数值模型
        5.2.1 结构模型概况
        5.2.2 车辆模型
        5.2.3 考虑应变率的钢材本构模型
    5.3 高层钢框架结构在车辆撞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5.3.1 车辆撞击边柱
        5.3.2 车辆撞击中柱
        5.3.3 临界速度
    5.4 撞击参数对结构响应的影响
        5.4.1 撞击速度
        5.4.2 撞击质量
        5.4.3 撞击角度
        5.4.4 冲量
    5.5 钢框架结构体系鲁棒性提升方法
        5.5.1 梁柱铰接钢框架加固方法
        5.5.2 数值模型建立与验证
        5.5.3 鲁棒性提升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多层大跨度空间钢网格结构动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层大跨度楼盖及其发展
        1.1.1 预应力混凝土楼盖
        1.1.2 组合网架
        1.1.3 钢-混凝土组合楼盖
        1.1.4 空腹网架与空腹夹层板
        1.1.5 其他楼盖
        1.1.6 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钢空腹夹层板的静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
        1.2.2 钢网格墙的力学性能研究
        1.2.3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整体力学性能
        1.2.4 应用情况
    1.3 大跨度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中的动力学问题
        1.3.1 人致振动舒适度研究现状
        1.3.2 大跨度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思路及流程
        1.4.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组成及构造
    2.1 钢空腹夹层板构造
        2.1.1 网格形式
        2.1.2 网格构造
        2.1.3 节点构造
    2.2 钢空腹夹层板设计选型
    2.3 结构体系
        2.3.1 框架结构
        2.3.2 筒体结构
        2.3.3 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
第3章 钢空腹夹层板模态分析
    3.1 模态分析与实测
        3.1.1 模态分析理论与参数识别方法
        3.1.2 钢空腹夹层板工作模态测试
        3.1.3 有限元分析及模型验证
    3.2 钢空腹夹层板自振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3.2.1 分析模型及计算条件
        3.2.2 影响因素分析
        3.2.3 基频分析
    3.3 楼板竖向基本频率简化计算方法
        3.3.1 楼板竖向基本频率计算理论模型
        3.3.2 钢空腹夹层板竖向基频简化计算方法
        3.3.3 频率简化计算公式数值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振动响应特点及评估方法研究
    4.1 人致楼盖振动舒适度基本理论
        4.1.1 人致荷载模型及参数
        4.1.2 人致楼板振动分析方法
        4.1.3 人对结构振动的感知及评价标准
    4.2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激励振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4.2.1 分析模型及方法
        4.2.2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振动响应特点
        4.2.3 阻尼的影响
        4.2.4 荷载参数的影响
        4.2.5 结构参数的影响
    4.3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振动响应分布模型构建
        4.3.1 高斯分布模型
        4.3.2 参数估计
    4.4 基于舒适性保证率的舒适度评估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空腹夹层板节点滞回性能研究
    5.1 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5.1.1 试验概况
        5.1.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5.1.3 破坏模式
        5.1.4 滞回曲线
        5.1.5 刚度及延性
        5.1.6 耗能性能
        5.1.7 应变分析
        5.1.8 试验小结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验证
        5.2.1 分析模型与方法
        5.2.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5.3 剪力键节点的滞回性能分析
        5.3.1 分析参数设计
        5.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3 分析小结及设计建议
    5.4 钢空腹梁-柱节点滞回性能
        5.4.1 分析参数设计
        5.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3 分析小结及设计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盒式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6.1 各种有限元模型在钢网格盒式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
        6.1.1 多尺度有限元建模的关键问题
        6.1.2 多种有限元模型验证
        6.1.3 剪力键半刚性节点弹簧-铰模型
    6.2 空腹梁-柱框架抗震分析
        6.2.1 分析模型
        6.2.2 计算结果分析
    6.3 钢网格盒式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性能
        6.3.1 分析模型及参数
        6.3.2 弹塑性变形特征
        6.3.3 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外环卡槽螺栓连接钢结构节点静力与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传统钢结构梁柱连接
    1.3 新型钢结构梁柱节点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外环卡槽螺栓连接钢结构节点的静力试验
    2.1 前言
    2.2 试件设计与加工
    2.3 试验方案
        2.3.1 研究内容
        2.3.2 试验加载装置和制度
        2.3.3 主要测量内容和方法
    2.4 材性试验
    2.5 静力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5.1 试验过程
        2.5.2 节点现象以及破坏模式分析
        2.5.3 静力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环卡槽螺栓连接钢结构节点的抗震试验
    3.1 前言
    3.2 试件设计与加工
    3.3 试验方案
        3.3.1 研究内容
        3.3.2 试验加载制度
        3.3.3 试验加载装置
        3.3.4 试验数据采集
        3.3.5 试验量测内容与测点布置
    3.4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曲线
        3.5.2 弯矩-转角关系骨架曲线
        3.5.3 延性系数
        3.5.4 强度退化
        3.5.5 刚度退化
        3.5.6 耗能能力
        3.5.7 应变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环卡槽螺栓连接钢结构节点的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材料参数
        4.2.2 单元选取网格划分
        4.2.3 接触问题
        4.2.4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
    4.3 静力试验结果对比
        4.3.1 破坏模式对比
        4.3.2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4.4 抗震试验结果对比
        4.4.1 应力云图分析
        4.4.2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4.5 柱连接板厚度对节点力学性能参数分析
        4.5.1 参数设计
        4.5.2 加载应力云图
        4.5.3 滞回曲线
        4.5.4 骨架曲线
        4.5.5 延性系数与耗能系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造与设计
    5.1 节点的构造尺寸
        5.1.1 节点构造
        5.1.2 节点尺寸
    5.2 节点设计步骤
    5.3 节点设计验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发展
        1.2.1 低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1.2.2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1.2.3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冷弯方钢管-H型钢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2 异形柱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3 钢结构强度折减系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钢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当前研究不足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节点试件设计及加工
    2.3 节点试件材性试验
    2.4 节点试验准备
        2.4.1 加载方案
        2.4.2 加载制度
        2.4.3 量测内容
    2.5 试验现象
        2.5.1 试件I-1
        2.5.2 试件I-2
        2.5.3 试件I-3
        2.5.4 试件T-1
        2.5.5 试件T-2
        2.5.6 试件T-3
        2.5.7 试件T-4
        2.5.8 试件T-5
        2.5.9 试件T-6
        2.5.10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分析讨论
    2.6 试验结果分析
        2.6.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2.6.2 刚度退化
        2.6.3 骨架曲线
        2.6.4 延性系数
        2.6.5 耗能能力
        2.6.6 节点域剪切角分析
        2.6.7 梁翼缘应力分布
        2.6.8 环板与贯穿隔板应力分布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数值分析及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中材料本构关系
        3.2.2 单元选取及边界条件
        3.2.3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3.3 试验与有限元模型结果对比
        3.3.1 试验过程现象对比
        3.3.2 滞回曲线对比
        3.3.3 骨架曲线对比
    3.4 关键部位应力分布
        3.4.1 梁截面应力分布
        3.4.2 环板与隔板应力分布
    3.5 节点域受力机理分析
        3.5.1 I型束柱的节点域受力分析
        3.5.2 T型束柱的节点域受力分析
    3.6 节点构造参数的影响
        3.6.1 柱壁厚度的影响
        3.6.2 环板与隔板悬挑长度影响
        3.6.3 环板与隔板厚度的影响
        3.6.4 轴压比的影响
    3.7 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3.7.1 标准梁截面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3.7.2 翼缘削弱式(RBS)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3.8 新型节点的设计方法
        3.8.1 环板和隔板构造要求
        3.8.2 强柱弱梁验算
        3.8.3 节点域验算
    3.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及其恢复力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梁柱节点分类
    4.3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初始刚度
        4.3.1 节点初始刚度的参数分析
        4.3.2 节点初始刚度计算
    4.4 新型梁柱节点的形状系数
    4.5 理论模型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4.6 上环下隔式梁柱弯矩-转角关系恢复力模型研究
        4.6.1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曲线
        4.6.2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骨架模型
        4.6.3 理论和有限元结果对比
        4.6.4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刚度退化规律
        4.6.5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模型的建立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及其对主体钢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常用的围护墙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5.3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方法
        5.3.1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设计
        5.3.2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主体钢结构连接的设计
        5.3.3 新型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5.3.4 新型内嵌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5.3.5 工业化的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制作和装配
    5.4 带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钢结构工程动力特性现场实测
        5.4.1 试点工程的动力特性实测
        5.4.2 实测结果分析
        5.4.3 有限元模型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5.5 当前各国规范基本自振周期的计算结果对比
    5.6 考虑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影响的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
    6.1 引言
    6.2 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6.2.1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在ETABS中模型模拟
        6.2.2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加载模式
    6.3 新型体系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取值
        6.3.1 强度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6.3.2 强度折减系数的求解
        6.3.3 结构分析分析模型
        6.3.4 确定结构目标位移
        6.3.5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求解
        6.3.6 新体系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建议
        6.3.7 结构层间位移角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设计及应用
    7.1 引言
    7.2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设计
        7.2.1 工程案例基本概况
        7.2.2 荷载取值
        7.2.3 抗震地震力取值建议
        7.2.4 分析结果
    7.3 围护体系设计
        7.3.1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
        7.3.2 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7.3.3 内嵌墙板的连接节点设计
    7.4 工厂化制作和装配化施工
    7.5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的适用范围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建议与展望
附录 节点试件加工图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钢结构装配式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2.1 套筒式装配式梁柱连接节点
        1.2.2 悬臂短梁式装配式梁柱连接节点
        1.2.3 桁架梁与柱装配式连接节点
        1.2.4 单边螺栓梁柱装配式连接节点
        1.2.5 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的梁柱节点
        1.2.6 带耗能元件的装配式梁柱节点
    1.3 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式梁柱连接形式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式节点方案优选
    2.1 内套筒式方管柱与钢结构梁连接装置(JD-A)力学性能分析
        2.1.1 有限元建模
        2.1.2 有限元结果的验证
        2.1.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2.2 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连接节点方案改进
        2.2.1 垂直交叉对拉螺栓节点(JD-B)的力学性能分析
        2.2.2 端板上伸节点(JD-C)的受力性能分析
        2.2.3 端板上伸且增设补强板的节点(JD-D)受力性能分析
    2.3 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连接节点方案优选
        2.3.1 节点等效应力云图对比
        2.3.2 节点滞回曲线对比
        2.3.3 节点骨架曲线对比
        2.3.4 节点力学性能指标对比
        2.3.5 节点力学性能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连接节点静力分析
    3.1 有限元建模分析
        3.1.1 有限元建模方法及加载
        3.1.2 有限元模型参数
    3.2 内套筒厚度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
        3.2.1 节点破坏模式
        3.2.2 弯矩-转角曲线与节点初始刚度分析
        3.2.3 节点承载力分析
    3.3 内套筒长度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
        3.3.1 节点破坏模式
        3.3.2 弯矩-转角曲线与节点初始刚度分析
        3.3.3 节点承载力分析
    3.4 端板厚度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
        3.4.1 节点破坏模式
        3.4.2 弯矩-转角曲线与节点初始刚度分析
        3.4.3 节点承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方钢管柱 H 钢梁内套筒装配连接节点低周往复加载受力性能分析
    4.1 内套筒厚度变化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BASE节点的等效应力变化
        4.1.2 破坏形态
        4.1.3 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
        4.1.4 骨架曲线及承载力
        4.1.5 应力路径分析
        4.1.6 刚度退化
    4.2 内套筒长度变化对节点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4.2.1 JD-4等效应力发展变化过程
        4.2.2 破坏形态
        4.2.3 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
        4.2.4 骨架曲线及承载力
        4.2.5 内套筒长度变化对节点刚度影响
    4.3 外伸端板厚度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破坏形态
        4.3.2 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
        4.3.3 骨架曲线及承载力
        4.3.4 外伸端板厚度对节点刚度的影响
    4.4 对拉螺栓排布方案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 节点破坏阶段等效应力云图
        4.4.2 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
        4.4.3 骨架曲线及承载力
        4.4.4 对拉螺栓排布方案对节点刚度的影响
    4.5 对拉螺栓的型号变化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4.5.1 破坏形态
        4.5.2 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
        4.5.3 骨架曲线及承载力
        4.5.4 对拉螺栓直径型号对节点刚度的影响
    4.6 高强螺栓直径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4.6.1 破坏形态
        4.6.2 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
        4.6.3 骨架曲线及承载力
        4.6.4 高强螺栓直径变化对节点刚度的影响
    4.7 加劲肋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4.7.1 节点破坏阶段等效应力云图
        4.7.2 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
        4.7.3 骨架曲线及承载力
        4.7.4 加劲肋对节点刚度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参加的科研、工程实践及获奖情况
致谢

(8)冷弯薄壁钢-重组竹箱形梁端部连接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
    1.3 钢-竹组合结构
    1.4 梁柱节点连接形式
    1.5 钢框架梁柱节点研究
    1.6 梁柱刚性连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国内外梁柱半刚性连接研究现状
    1.8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 钢-竹箱型组合梁两端刚接与铰接下承载力及变形理论研究
    2.1 组合梁两端刚接与铰接下承载力及变形计算
        2.1.1 刚度计算
        2.1.2 组合梁两端铰接下跨中挠度计算
        2.1.3 组合梁两端刚接下跨中挠度计算
        2.1.4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2.2 本章小结
3 有限元模型的创建与验证
    3.1 非线性分析有限元概念
        3.1.1 材料非线性
        3.1.2 几何非线性
        3.1.3 状态非线性
        3.1.4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3.1.5 收敛准则
    3.2 有限元软件简介
    3.3 材料本构关系
    3.4 所用单元类型
        3.4.1 重组竹
        3.4.2 冷弯薄壁型钢
        3.4.3 节点耦合
    3.5 模型的形成
        3.5.1 创建几何模型
        3.5.2 划分网格
        3.5.3 定义接触
        3.5.4 边界条件与初始缺陷
    3.6 求解与后处理
        3.6.1 求解设置
        3.6.2 后处理
    3.7 有限模型验证
        3.7.1 挠度对比
        3.7.2 荷载位移对比
    3.8 本章小结
4 钢-竹箱型组合梁三种端部连接方式下有限元结果分析
    4.1 有限元结果分析
        4.1.1 组合梁在三种端部连接方式下的Mises应力分布云图
        4.1.2 组合梁三种端部连接方式下的荷载-挠度曲线图
    4.2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梁柱铸钢节点力学性能及其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钢管柱-H形钢梁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 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现状
        1.3.1 考虑节点受力机理的连续倒塌宏观模型
        1.3.2 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
    1.4 钢管柱梁柱连接节点及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及刚度退化规律
    2.1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理论及实用计算方法
        2.1.1 初始转动刚度理论
        2.1.2 初始转动刚度公式
    2.2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刚度退化规律
        2.2.1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低周往复加载拟静力试验数值模拟
        2.2.2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刚度参数化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抗连续倒塌机理及宏观模型
    3.1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梁端弯矩-轴力相互作用关系
        3.1.1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的悬链线效应
        3.1.2 梁端弯矩-轴力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3.2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对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机理
        3.2.1 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动力分析模型
        3.2.2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抗连续倒塌机理
    3.3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宏观模型
        3.3.1 考虑节点性能及悬链线效应的宏观模型
        3.3.2 框架宏观模型在突然去柱情况下的响应
    3.4 适用于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的动态响应放大系数
        3.4.1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动态响应放大系数
        3.4.2 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动态响应放大系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方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整体钢框架动力去柱试验及数值分析
    4.1 试验设计
        4.1.1 框架设计
        4.1.2 试验荷载
        4.1.3 去柱装置
        4.1.4 测点布置
        4.1.5 试验过程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去柱位置竖向位移
        4.2.2 内力重分布
    4.3 整体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数值模拟及分析
        4.3.1 数值模型对比及分析
        4.3.2 大变形下抗连续倒塌性能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
    5.1 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抗连续倒塌机理
    5.2 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框架宏观模型
    5.3 圆钢管柱梁柱连接铸钢节点整体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管混凝土柱构件
        1.2.2 钢管混凝土柱节点
        1.2.3 钢管混凝土框架及框架-剪力墙
        1.2.4 装配式组合结构
        1.2.5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
    2.1 引言
    2.2 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PCFSDTF)
        2.2.1 既有建造技术的不足
        2.2.2 PCFDSTF体系研发思路
        2.2.3 PCFDSTF关键连接技术
    2.3 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试件制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件设计
        3.2.2 材料力学性能
        3.2.3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3.2.4 测点布置
    3.3 主要试验结果
        3.3.1 试验现象及过程分析
        3.3.2 滞回曲线
        3.3.3 骨架曲线及屈服荷载确定
        3.3.4 位移延性
        3.3.5 承载力退化系数
        3.3.6 刚度退化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设计
        4.2.2 材料性能试验
        4.2.3 加载装置及方案
        4.2.4 测量方案
    4.3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4.3.1 主要试验现象
        4.3.2 滞回特性
        4.3.3 骨架曲线
        4.3.4 承载力退化特性
        4.3.5 刚度退化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统一强度理论
    5.3 复式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
        5.3.1 CFDST柱轴压承载力
        5.3.2 CFDST柱抗剪承载力
        5.3.3 CFDST柱抗弯承载力
    5.4 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极限承载力
        5.4.1 CFDST柱-钢梁节点性能
        5.4.2 CFDST柱相关作用及CFDST框架承载力
        5.4.3 框架承载力试验结果验证
    5.5 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BSW极限承载力
        5.5.1 BSW的抗剪承载力
        5.5.2 钢梁和CFDST柱
    5.6 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BRW极限承载力
    5.7 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BCW极限承载力
    5.8 框架与梁端连接剪力墙的螺栓连接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结构地震风险评估
    6.1 引言
    6.2 地震风险评估理论
    6.3 CFDST框架结构性能指标的定义
    6.4 CFDST框架数值模型及验证
        6.4.1 CFDST柱、钢梁和梁-柱节点
        6.4.2 节点域
        6.4.3 数值模型验证
    6.5 CFDST框架-剪力墙结构性能指标的定义
    6.6 CFDST框架-剪力墙数值模型及验证
    6.7 挑选地区代表性地震波
    6.8 CFDST框架地震风险结果
        6.8.1 原型结构设计
        6.8.2 地震需求概率模型
        6.8.3 地震易损性曲线
        6.8.4 年发生概率及50 年倒塌概率
    6.9 CFDST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风险结果
        6.9.1 CFDST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
        6.9.2 地震需求
        6.9.3 地震易损性曲线
        6.9.4 年发生概率及50 年倒塌概率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高层抗震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 王晓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王修军.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3]钢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机理及鲁棒性提升方法研究[D]. 张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多层大跨度空间钢网格结构动力性能研究[D]. 姜岚. 湖南大学, 2020(09)
  • [5]外环卡槽螺栓连接钢结构节点静力与抗震性能研究[D]. 袁睿.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D]. 曹石. 东南大学, 2020
  • [7]新型方钢管柱H钢梁内套筒装配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分析[D]. 孙风彬.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8]冷弯薄壁钢-重组竹箱形梁端部连接方式研究[D]. 但成.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7)
  • [9]梁柱铸钢节点力学性能及其对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D]. 李心霞. 天津大学, 2019(01)
  • [10]装配式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设计理论研究[D]. 胡壹. 长安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高层抗震钢结构梁柱连接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