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厂钢管和管道中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炼油厂钢管和管道中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一、炼油厂钢管及其管道内部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秀[1](2020)在《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文中提出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一方面是处理工艺中搅拌、曝气等操作和蒸发的作用,有毒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从污水中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活性污泥中吸附并富集了部分有毒有害污染物,如重金属与疏水性多环芳烃化合物,成为二次污染物。由此而言,污水处理厂既是污染治理单位,又是污染产生单位。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比如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和逸散有待解决,并在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其危害。以往的研究专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对工业废水尤其是焦化废水进行研究与讨论,迄今为止,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规律尚未了解。本论文基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A/O/O)中水相、气相中VOCs的分布特征,首次估算了我国焦化废水处理行业的VOCs排放当量和总排放量,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产生的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的程度,指出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现场的工作人员存在癌症和非癌症风险,明确了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大气环境和活性污泥中的分配行为以及VOCs的去向,讨论了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原位污染控制的对策,减少VOCs的排放。本论文结论如下:(1)通过焦化废水A/O/O工艺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和气相的分布特征,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排放量,研究发现:在各处理单元中共检测出17种气态VOCs,主要是苯系物、卤代烃和氯代苯化合物;在逸散的VOCs中,苯的浓度最高,达180.49μg m-3;气态VOCs的浓度范围为28.56-857.86μg m-3,大小顺序为:原水池>厌氧池>脱氨塔>前段好氧池>后段好氧池>外排池,与工艺特征有关;该焦化废水处理厂VOCs的总排放速率为1773.42 g d-1,可估算VOCs的年排放量为0.65 t,排放当量为1.18 g m-3,根据中国每年产生约3.4×108 m3焦化废水量,可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年排放量约为402 t。(2)根据VOCs在气相、水相、污泥相的浓度水平、分配行为和传质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各相中苯系物浓度之间以及它们与总苯系物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废水的处理,废水中COD、TOC逐渐降低,VOCs水相浓度逐渐降低,VOCs气相浓度也降低;焦化废水中总苯系物的浓度达397.19μg L-1,水相中苯系物浓度随着工艺的处理呈现下降趋势。VOCs的归趋主要包括挥发、污泥吸附、生物降解、随出水外排等4种途径,苯系物进水总质量负荷为594.30 g d-1,出水排放为66.47 g d-1(占11.18%),随外排污泥去除的有123.28 g d-1(占20.74%),挥发、降解共占68.07%,苯系物的总去除率为88.82%。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有水相VOCs浓度、曝气量、VOCs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温、停留时间等。原位污染控制对策有尽量减少曝气量、对高负荷排量处理单元加盖密封并收集处理、提高处理效率以降低废水中VOCs浓度等,实现VOCs的减排。(3)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性法(MIR)估算臭氧生成潜势(OFP),采用SOAP法估算了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数据表明,废水处理区的平均OFP水平(1136.27±154.11μg m-3)高于WHO提出的100μg m-3的空气质量指南,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化合物是间二甲苯(36.0%)、甲苯(20.8%)、对二甲苯(13.5%)、邻二甲苯(10.6%)、苯乙烯(6.8%)和苯(5.3%)。所排放的气态VOCs中,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分别是苯乙烯、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4)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单元中VOCs的排放引起的健康风险。在各个废水处理单元中,与气态VOCs相关的致癌风险在3.0×10-5-7.8×10-4之间,高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公众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水平(1×10-6);原水池逸散的苯系物引起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苯的非癌风险HR为3.008,超过1,存在确定的非癌症风险。由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厂工作的员工存在苯的暴露风险,包括癌症风险和非癌风险。

易忠进[2](2019)在《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废催化剂及废水联合处理工艺及工程研究》文中指出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技术(Composite Ionic Liquid Alkylation,CILA)是一种新型的石油化工工艺,在生产高辛烷值烷基化油的同时,也会伴生危险废物和废水。对副产废物处理技术的缺乏,制约了CILA工艺的工程推广。本研究主要以以CILA副产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处理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研究。CILA主要副产物为废离子液和碱洗废水。废离子液具有反应性、强酸性等危险特性,酸溶油和金属资源较多;碱洗废水污染负荷高且为强碱性。根据两类废物的综合特性,以无害化、资源化为处理目标,以成本为约束条件,提出了废离子液和碱洗废水联合处理的“以废治废”技术思路。探索出先“水解”后“中和”的“两步法”流程,温和的消除废离子液的反应性,并消除强酸性,金属资源转化为沉淀,酸溶油得以分离回收。设计3.4kg/d小试实验装置验证了“温和水解-快速中和-絮凝沉淀”的工艺设想。中和反应器回流的浓盐水与废离子液以50:1的体积比混合时的水解反应最为温和,放热强度低,酸溶油品质好;加碱中和至p H值为8.0-8.5时,金属沉淀物产率最大;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能显着加速沉淀物的絮凝。设计100kg/d中试装置对工艺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考虑到金属沉淀物的减量化,在工艺中增加“脱水-干化”单元。长周期运行表明,水解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在6 h时,酸溶油回收率>95%,水解液中石油类<300mg/L;中和反应器HRT在1.5 h,絮凝沉淀罐HRT在6h时,投加25mg/L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可以使板框压滤后金属固渣含水率降至<70%,再经低温干化处理后含水率<15%。酸溶油主要是烯烃类,含水率<1%,可以作为炼化原料利用。干化固渣石油类<0.5%,经鉴定不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以及浸出毒性,不属于危险废物。干基铜、铝品位分别>5%和10%,可以作为冶金原料回用。以中试为基础设计了2000t/a废离子液与碱洗废水联合处理装置,为30万t/a CILA装置提供配套,主体工艺路线为“水解反应器-中和反应器-絮凝沉淀罐-板框压滤机-低温干化设备”,已在多家石油化工企业开工建设,期待为CILA工艺的绿色升级做出实质性贡献。

刘志远[3](2019)在《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减黏改质的研究》文中提出劣质重油作为占到世界石油总储量三分之二的油品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可以大幅度缓解当前的石油危机。利用超临界水热环境对劣质重油进行改质反应,探究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改质的最优条件。选取玉米芯作为改质体系的添加剂进行油砂沥青和玉米芯超临界水热共改质实验,验证二者共改质的效果、探究二者共裂解的协同作用。首先,对反应设备(管式反应器)进行改进。增设反应体系传动装置,加强反应器内物料的混合程度;增设反应器附件-沥青包和耐压接液罐,以加强原料添加的准确度和产品采出的完整度。通过对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改质反应条件的探究发现:最优反应温度为390°C、最优水和油砂沥青加入量的质量比为1:1、反应所需级数为3级、最优单级反应时间为15 min、搅拌速率为30 r/min。此时,改质产物的粘度为360 c P、溴价值为24.32 g Br/100g样,体系的结焦率为0.07 wt%,杂原子硫、氮、镍、钒的脱除率分别为51.8%、57.9%、79.2%和21.2%。通过研究油砂沥青裂解产物与水的液-液相平衡规律发现:有机分子的分子量越高越难向超临界水相扩散,在有机物的超临界水热改质过程中油水两相间会发生物质的相互扩散,且水分子向有机相扩散的速率大于有机分子向水相扩散的速率。与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改质实验相比,油砂沥青和玉米芯的超临界水热共裂解实验所需的反应温度有所下降,改质效果也显着提高。在油砂沥青、生物质和水的加入量的质量比为8:2:10、反应温度400°C、搅拌速率为30 r/min的1级反应下反应40 min,改质产物的粘度就可以降低至37 c P、溴价值为18.93 g Br/100g样,镍、钒元素的脱除率分别能达到85.3%和56.3%。同时,在共改质条件下生物质裂解产生的糖类物质和羧酸类及醇类等含氧物质会继续裂解或者发生脱水反应,使得改质产物中含氧化合物摩尔含量由生物质油的35.15%降低至共裂解产物的4.58%。

郑达[4](2018)在《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形成机理与运动规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气源或内腐蚀等诸多原因,天然气管道中会不可避免地生成微小的固体颗粒,这些颗粒统称为黑色粉末,是一种近年来全球常见的管道污染问题。管道中黑色粉末的存在会造成天然气产品污染、管道磨损与腐蚀、设备破坏、输送效率降低和管道堵塞等诸多问题。全面而具体地认识黑色粉末,成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本文围绕天然气管道中的黑色粉末展开研究,以形成机理和运动规律为重点,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大量的现场数据,对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黑色粉末的生成量与输送规模(管道尺寸、介质流量)正相关,而相同条件下颗粒尺寸与介质流速负相关。基于黑色粉末样品成分分析结果,对黑色粉末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天然气管道内大规模的全面腐蚀是生成大量黑色粉末的元凶,并提出了管内黑色粉末腐蚀加速理论。(2)颗粒粒度分布是描述黑色粉末的关键信息,也是研究黑色粉末运动规律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了 7种气-固流场常用的粒度分布模型,从拟合优度和预测能力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虽然各分布模型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但针对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颗粒,综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对数正态模型是相对较优的粒度分布模型。(3)根据水平管道中颗粒运移特征和气-固两相流动理论,对管道内的黑色粉末颗粒进行了受力分析。基于欧-拉法,使用标准k-ε模型和DPM模型对水平管道中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粒径颗粒在管道中的运动规律。(4)基于现场实践,结合黑色粉末特点,对已实现工业应用的管道黑色粉末清除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阐述了凝胶清管工艺在清除超大量黑色粉末方面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介绍了一种更适合清除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的涡流分离器。对现场的清管和过滤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问题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本文旨在立足于工业实践,开展覆盖整个黑色粉末生成-发展-运移-清除过程的研究,以期为黑色粉末问题的防治及处理技术提供参考。

刘黎[5](2016)在《X52输油管道硫酸盐还原菌腐蚀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硫酸盐还原菌SRB(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l)是造成金属腐蚀的最主要细菌之一。基于国内外输油管道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以新疆一条X52输油管道为研究对象。从该输油管道局部严重坑蚀、油水明显分层、流速小、存在积水等腐蚀现状出发,提出可能是SRB的存在和大量繁殖导致局部腐蚀严重的推测。为证实输油管道中SRB的存在加速了管道的腐蚀速率,而SRB的代谢产物可能是导致管线腐蚀管垢中硫元素含量增加的原因。采用元素组分分析仪对管输原油和管道夹层中腐蚀管垢进行了组分分析;利用液体培养基对SRB进行了富集培养,同时测量SRB在生长周期内H2S含量变化趋势;采用腐蚀挂片和电化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X52钢在接种SRB与不接种SRB的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腐蚀挂片表面形貌和产物进行了分析;从夹层SRB富集液中分离得到纯SRB菌株TL-1,并对其菌株的腐蚀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输油管道输送的原油本身含硫量较低,而管线低洼处的爆管段夹层腐蚀管垢中硫含量却相对较高;管道中存在SRB,且在含SRB的联合站水样中X52钢的局部腐蚀更为严重;SRB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H2S,是导致夹层垢样中硫元素含量增加的原因之一,H2S同时增加了管线钢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的可能性;接菌及灭菌培养基中腐蚀挂片结果显示,接菌溶液挂片的腐蚀速率为0.077 mm/a,而灭菌溶液中X52钢腐蚀速率为0.036 mm/a;电化学阻抗谱显示,阻抗谱半径的变化与试样表面的生物膜密切相关,接菌溶液中阻抗谱半径降低,腐蚀加剧;试样表面腐蚀形貌和产物分析结果显示,SRB导致X52钢局部腐蚀严重,接菌溶液腐蚀产物中S元素含量为8.58%,而灭菌溶液中S元素含量仅为0.48%,SRB代谢产物主要为含硫化合物(FeS),是诱发钢片局部腐蚀萌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分离得到的纯菌株TL-1,对碳钢的腐蚀速率受碳源、温度、pH值及矿化度的影响,其在不同碳源中生长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最适生长温度为35℃左右,最适pH在7.5左右,最适NaCl浓度在0.5%左右,该菌株属于芽孢杆菌科的梭菌属;SRB的腐蚀防治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

龚嶷[6](2012)在《石化、火电工业用换热管的腐蚀失效分析及其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换热器是石化、火电、核电等工业领域中用量很大的重要设备之一,换热管则是换热器实现热量交换与传递的核心部件。然而,由于工艺介质的可变性和操作工况的复杂性,例如复合腐蚀、腐蚀与结垢、腐蚀与磨损、腐蚀与冲蚀,以及高温与高压等的交互作用,换热管常会发生过早失效的现象,导致设备整体寿命缩短,经济损失很大,甚至还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基于此,为确保相关换热器的运行安全、防止同类事故的再发生,本文从两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一是结合几个典型的失效案例,对石化装置中重要换热管所发生的过早失效现象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相关的失效机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为避免相似工况下在役换热器的过早失效起到借鉴作用;二是针对新一代超超临界及超临界火电机组中用于过热器、再热器等换热管的新型耐热钢材料,特别是最容易产生失效的焊接接头部位,进行了系统的性能评价和分析,从而为在建机组及其换热器的安全可靠性提供实用的实验数据。本论文已开展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概述如下:1.PTA装置干燥机换热管的失效分析某PTA装置中用于提纯的两台干燥机,使用不久就发现其不锈钢换热列管频繁受到局部腐蚀的影响,部分管子甚至还同时发生管壁减薄加速、以至爆管开裂等过早失效现象。为此,特从列管材质、工艺介质、操作工况以及维护管理等四个方面,对造成以上多种失效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界定。根据实验结果,明确了在设备维护时因碱洗操作不当引入的超标氯离子是造成这一系列严重局部腐蚀的根本原因,并深入探讨了相关的腐蚀失效机理。最后,针对各不同失效起因,提出了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通过此案例分析,掌握了相似工况下在役换热管可能引起失效的潜在因素及其对应的失效预防方法,对确保换热器整体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2.乙烯装置急冷油/稀释蒸汽换热器管的失效分析某石化公司乙烯生产装置中,提供高温急冷油与低温工艺水进行热交换以产生稀释蒸汽供热的换热器,运行仅数月就发现大量碳钢换热管表面出现局部腐蚀凹坑,甚至穿孔破裂等失效缺陷。为迅速判明这一过早失效的真正起因,采用包括三维体式显微镜、SEM、EDS、离子色谱仪、ICP-AES、pH值监测仪等多种先进的表征测试仪器,重点对缺陷的宏微观形貌以及工艺介质的化学特性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设备日常操作时因不恰当的投料行为引起的工艺水pH值剧烈波动,进而使得换热管频繁受到点蚀、酸腐蚀、应力腐蚀开裂等失效机制的交互作用,是导致换热管表面产生局部腐蚀缺陷的根本原因。最后,为清晰阐述这一在复杂运行工况下,由各不同腐蚀原理间的复合效应形成的失效机制,特创新地提出了酸/碱交替腐蚀机理,并明确了其失效缺陷形貌、特征尺寸、以及失效机制间一一对应的关系。3.高压聚乙烯装置循环气体冷却器换热管的失效分析某高压聚乙烯装置中,为提高乙烯利用率,采用常温工艺水冷却、分离熔融状的乙烯低聚物及其单体。然而由于该循环冷却水系统为敞开式结构,使得水中含有大量从环境中引入的杂质元素,造成水质严重不合格,并由此对循环气体冷却器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据现场调研发现,位于壳程的冷却水已使该夹套式换热器的碳钢内管受到了明显的腐蚀作用,管壁厚度也因此显着减薄,甚至在出口三通处发生了爆管破裂现象。在基本明确了这一由冷却水水质问题引起的失效原因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相关的吸氧腐蚀、缝隙腐蚀、高速水流冲刷磨损等失效原理,及其对换热管造成的动态复合损伤机制。该成果对于在常见的腐蚀与磨损复合环境下服役的换热钢管进行失效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4.T91同种钢焊接接头性能研究对某国产T91铁素体耐热钢焊接接头展开了全面的常、高温性能评价以及微观结构分析,论证了其整体性能完全符合超临界火电机组与核电机组的服役要求。该研究成果对推广国产T91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经济价值,也为研究与其成分和组织结构相近的T92钢的同、异种钢焊接接头作了试验基础准备。5.T92/HR3C异种钢焊接接头结构与性能研究对主要面向于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新型铁素体耐热钢T92与奥氏体耐热钢HR3C的异种钢焊接接头,进行了结构性能综合评定,包括显微组织、常温力学性能、高温持久强度、焊后残余应力分布等,并讨论了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该异种接头的高温蠕变断裂数据及其线性拟合方程,且以此大致推算出其在625℃时的最大许用应力σ105625℃约为40MPa,满足在超超临界蒸汽条件下服役的性能要求。本研究成果对普及新型耐热钢管材料,甚至新一代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都具有极大的科研与经济价值。

傅若农[7](2005)在《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应用进展(Ⅲ)》文中提出对近两年国内各个领域的学者在气相色谱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作了综述,本综述分3部分叙述,本篇为第 部分,包括:8.气相色谱在食品功效成分和其他成分分析中的应用,9.气相色谱酒分析中的应用,1 0 .气相色谱在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1 1 .气相色谱在石油、石油化工分析中的应用,1 2 .气相色谱在化学品生产分析中的应用

姜东峰[8](2005)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脱除柴油机排放物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利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净化处理柴油机排放物进行了相关的初步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根据实验研究内容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柴油机颗粒物发生、处理及其采集模拟系统,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从介质阻挡放电(DBD)理论对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试验装置进行探讨分析,设计出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试验装置。利用自制的介质阻挡放电试验装置,采用交流高压高频电源产生等离子体,对柴油机排放物进行后处理净化试验。初步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可有效脱除柴油机颗粒物,脱除效率可以达到79%(质量比m/m),THC脱除效率将近20%,同时NOX也有所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结果显示,多数颗粒物的粒径都有所减小。第二,本文针对柴油机颗粒物所含有机化合物的微量成分分析,建立了检测分析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成分的高灵敏度、高效便捷的方法——热脱附浓缩GC/MS分析。实验中,首先,设计制作了热脱附浓缩装置,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载气流速下,对样品高温加热使得有机化合物发生非平衡热脱附,然后进入冷阱中的小段毛细管色谱柱进行浓缩,一定时间后转换冷阱状态停止浓缩,利用瞬间加热将浓缩样品发射到分析色谱柱进行GC/MS分析。其次,使用热脱附浓缩装置,以小型柴油发电机组作为颗粒物发生源,利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处理排放物,在一定工况条件下采集颗粒物样品;然后,对颗粒物样品进行热脱附与浓缩处理后,直接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a.比较传统的索氏萃取浓缩法,使用热脱附浓缩气相色谱方法,对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柴油机排放颗粒物进行检测分析比较,是非常有效的,具有高灵敏度、准确、高效率的突出优点。b.由于这种方法的高灵敏度,检测到了颗粒物所含有机化合物的新成分。GC/MS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颗粒物所含有机化合物中,除了含有较高碳数的脂肪烃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低沸点易挥发的化合物外,还发现了微量的低碳数醛类化合物。本文最后,对应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与催化剂协同作用净化处理柴油机排放物的深入研究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姜东峰,范国梁,王慧,周维义,魏晓兵[9](2004)在《炼油厂钢管及其管道内部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文中提出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 ( GC/MS)技术和环境扫描电镜 ( ESEM)能谱分析 ,对炼油装置中发生管道“爆裂”的热交换器管道内部黑色沉积物进行了成分与来源分析。黑色沉积物含有碳、铁的氧化物、卤素、钾、镁、盐类和饱和脂肪烃。结果表明 :管道气体在炼制装置开停机的阶段 ,发生蒸汽冷凝沉积现象。沉积物与管道内壁发生化学反应 ,管壁受到严重腐蚀 ,使得热交换介质发生变化 ,不能再承受正常的应力负荷是发生爆裂的重要原因

姜东峰,范国梁,王慧,周维义,魏晓兵,金晓秋[10](2004)在《炼油厂钢管及其管道内部黑色物质的分析》文中认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和能谱分析(ESEM),对炼油装置中发生管道“爆裂”的热交换器管道内部沉积的黑色物质进行了成分与来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管道气体在炼制装置开停机的阶段,发生蒸汽冷凝沉积现象;沉积物与管道内壁发生化学反应,使得热交换介质发生变化,不能再承受正常的应力负荷发生爆裂。

二、炼油厂钢管及其管道内部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油厂钢管及其管道内部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化废水的来源和特征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2.2 焦化废水的特征
        1.2.3 焦化废水的危害
    1.3 VOCs的特点和排放
        1.3.1 VOCs的定义
        1.3.2 VOCs的种类和性质
        1.3.3 VOCs的危害
        1.3.4 VOCs的排放源
        1.3.5 VOCs的排放规范
    1.4 废水处理厂中的VOCs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废水中VOCs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4.3 液面上VOCs气体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5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
        1.5.1 预处理技术
        1.5.2 生物处理技术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
第2章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和特征
    2.1 引言
    2.2 焦化废水处理厂
        2.2.1 基本情况
        2.2.2 工艺流程
        2.2.3 工程设计参数和构筑物参数
    2.3 A/O/O工艺处理过程
        2.3.1 预处理阶段
        2.3.2 生物处理阶段
    2.4 各阶段水质特征
        2.4.1 样品采集
        2.4.2 水质分析检测
        2.4.3 水质特征分析
第3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水相VOCs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试剂材料
        3.2.2 采样方法
        3.2.3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相中苯系物的分布
        3.3.2 污泥中苯系物的含量
        3.3.3 苯系物的去除效果
        3.3.4 苯系物浓度的相关性
        3.3.5 水相苯系物、COD和 TOC的浓度变化
        3.3.6 水相和污泥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气态VOCs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和方法
        4.2.1 仪器、试剂材料
        4.2.2 采样方法
        4.2.3 测定方法
        4.2.4 排放速率的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气态 VOCs 的分布特征
        4.3.2 VOCs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4.3.3 气态VOCs与 COD、TOC之间的关系
        4.3.4 气相和水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4.3.5 理论恶臭浓度
        4.3.6 排放速率的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 VOCs 的气液传质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双膜理论
        5.2.2 双阻力模型
        5.2.3 去除机制
        5.2.4 污染物的传质通量
    5.3 国内外研究情况
    5.4 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
        5.4.1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5.4.2 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5.4.3 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5.4.4 处理工艺的影响
    5.5 质量平衡分析
        5.5.1 质量平衡分析方法
        5.5.2 质量平衡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VOCs排放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污染评价
    6.1 引言
    6.2 毒性和污染评价方法
        6.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
        6.2.2 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3 非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4 臭氧生成潜势的计算方法
        6.2.5 二次气溶胶形成潜势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癌症风险评价
        6.3.2 非癌症风险评价
        6.3.3 臭氧生成潜势
        6.3.4 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
        6.3.5 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废催化剂及废水联合处理工艺及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危险废物种类和来源
    1.2 含油污泥的处理处置
        1.2.1 含油污泥的来源
        1.2.2 处理处置的方法
    1.3 废白土的处理处置
        1.3.1 废白土的来源
        1.3.2 处理处置的方法
    1.4 废催化剂的处理处置
        1.4.1 废催化剂的来源
        1.4.2 处理处置的方法
    1.5 废碱渣的处理处置
        1.5.1 废碱渣的来源
        1.5.2 处理处置的方法
    1.6 废酸渣的处理处置
        1.6.1 硫酸法烷基化酸渣
        1.6.2 油品硫酸精制酸渣
    1.7 CILA工艺废催化剂
    1.8 研究展望
第2章 CILA工艺污染物产排特性研究
    2.1 CILA工艺的污染源
        2.1.1 CILA工艺流程
        2.1.2 污染源的产生
    2.2 CILA工艺废物特性分析方法
        2.2.1 废离子液特性测定
        2.2.2 废水污染特性
    2.3 CILA工艺废物的综合特性
        2.3.1 废离子液综合特性
        2.3.2 废水污染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ILA工艺废离子液与碱洗废水联合处理工艺开发研究
    3.1 联合处理工艺探索研究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材料
        3.1.3 结果与讨论
    3.2 联合处理工艺小试研究
        3.2.1 小试实验装置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材料
        3.2.4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ILA工艺废离子液与碱洗废水联合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4.1 中试试验装置
        4.1.1 水解反应器
        4.1.2 中和反应器
        4.1.3 絮凝沉淀池
        4.1.4 机械脱水装置
        4.1.5 干化装置
        4.1.6 设备清单
    4.2 实验方法
        4.2.1 装置的启动与运行
        4.2.2 机械脱水、干化装置验证
        4.2.3 物料状况及性质测定
        4.2.4 干化固渣的危险特性鉴别
    4.3 实验材料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装置的启动与运行
        4.4.2 机械脱水、干化装置验证
        4.4.3 物料状况及性质分析
        4.4.4 干化固渣的危险特性鉴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ILA工艺废离子液与碱洗废水联合处理工程化设计
    5.1 设计基础
        5.1.1 设计范围
        5.1.2 设计规模
        5.1.3 原料、产品规格
        5.1.4 化学品规格
        5.1.5 公用物料与能量规格
        5.1.6 性能指标
        5.1.7 成本核算
    5.2 工艺说明
        5.2.1 工艺原理
        5.2.2 操作条件
        5.2.3 工艺流程
        5.2.4 物流数据
        5.2.5 工艺计算
    5.3 物料平衡
    5.4 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5.5 设备布置图
    5.6 工艺设备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CILA工艺废水污染物GC-MS分析数据
附录B 联合处理工艺小试研究反应配比运行参数
附录C 小试实验酸溶油的化合物GC-MS分析数据
附录D 中试实验装置设计图
附录E 中试试验研究装置启动及运行参数
附录F 中试试验酸溶油的化合物GC-MS分析数据
附录G 工艺工程化PID及设备布置图
附录H 联合处理工艺工程化装置设备表
致谢

(3)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减黏改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砂沥青的形成及开采
        1.1.1 油砂沥青的形成
        1.1.2 油砂沥青的开采
    1.2 油砂沥青的改质技术
        1.2.1 溶剂抽提技术
        1.2.2 热干馏技术
        1.2.3 超临界水热改质技术
    1.3 超临界水的特性及应用
        1.3.1 超临界水的特性
        1.3.2 超临界水热反应技术
    1.4 生物质产油技术
        1.4.1 生物质的快速裂解技术
        1.4.2 生物质的气化技术
        1.4.3 生物质与其它有机物的共裂解技术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1.5.1 研究内容
        1.5.2 实施方案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实验装置
        2.3.1 油砂沥青的水热改质实验装置
        2.3.2 油/水相平衡实验装置
    2.4 油砂沥青SCW改质实验条件及流程
        2.4.1 实验条件
        2.4.2 实验步骤
    2.5 油砂沥青与木质纤维生物质SCW共改质实验条件及流程
        2.5.1 实验条件
        2.5.2 实验步骤
    2.6 油/水相平衡实验条件及流程
        2.6.1 实验条件
        2.6.2 实验步骤
    2.7 分析方法
第3章 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相态变化及改质研究
    3.1 有机物与水相平衡随温度变化趋势
    3.2 反应级数及搅拌对油砂沥青改质效果的影响
        3.2.1 反应级数对改质效果的影响
        3.2.2 搅拌对改质效果的影响
    3.3 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3.3.1 最佳反应水油质量比的探究
        3.3.2 最佳反应温度的探究
        3.3.3 反应级数的探究
        3.3.4 单级反应时间的探究
    3.4 油砂沥青水热改质的杂原子脱除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砂沥青和生物质的超临界水热共改质技术
    4.1 水供氢作用的探究
    4.2 加拿大油砂沥青和生物质超临界水热共改质结果
        4.2.1 加拿大油砂沥青与不同生物质超临界水热改质结果
        4.2.2 油砂沥青和生物质不同质量比对改质效果的影响
        4.2.3 不同加热方案下的共改质效果
    4.3 生物质对油砂沥青裂解的促进作用
        4.3.1 乳化分散作用
        4.3.2 生物质的碳化供热和木炭的吸附除杂作用
    4.4 共改质体系对生物质裂解的促进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生物质中各组分含量测定方法
附录二 设备准确性检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形成机理与运动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1 黑色粉末影响与危害研究
        1.2.2 黑色粉末运动规律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黑色粉末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2.1 黑色粉末的特征
        2.1.1 宏观特征
        2.1.2 微观特征
    2.2 成分分析
        2.2.1 无机组成分析方法
        2.2.2 有机组成分析方法
        2.2.3 黑色粉末成分分析结果
    2.3 形成机理
        2.3.1 黑色粉末生成反应
        2.3.2 黑色粉末发展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粒度分布研究
    3.1 颗粒流场常用PSD模型
    3.2 PSD模型评价指标
        3.2.1 拟合优度
        3.2.2 预测能力
    3.3 基于实际管道颗粒尺寸数据的PSD模型研究
        3.3.1 数据说明
        3.3.2 拟合优度计算结果
        3.3.3 预测能力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然气管道气固两相流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4.1 工程背景的描述
    4.2 气相流动模型
        4.2.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4.2.2 流型判别
        4.2.3 湍流基本方程
        4.2.4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4.2.5 湍流模型
    4.3 颗粒在气流中的受力分析
        4.3.1 单个颗粒在流体中运动的阻力
        4.3.2 颗粒所受其它作用力
        4.3.3 气流中单颗粒运动方程
        4.3.4 颗粒间相互作用分析
    4.4 气固两相流模型
        4.4.1 连续相流动控制方程
        4.4.2 离散相流动控制方程
        4.4.3 气固相间耦合
    4.5 气固两相流数值计算方法
        4.5.1 基于欧拉框架下的连续相求解
        4.5.2 基于拉格朗日框架下的离散相求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平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运动模拟
    5.1 水平管气相求解
        5.1.1 网格验证
        5.1.2 气相速度分布
        5.1.3 气相湍流强度
    5.2 水平圆管气固两相流模拟
        5.2.1 单分散性颗粒瞬态注入(20μm)
        5.2.2 10μm、40μm和80μm颗粒连续注入
        5.2.3 多分散性颗粒连续注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清除技术
    6.1 集中清除(清管)技术
        6.1.1 化学清除法
        6.1.2 物理清除法
        6.1.3 清管作业案例分析
    6.2 过滤/分离技术
        6.2.1 黑色粉末过滤技术案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X52输油管道硫酸盐还原菌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RB呼吸代谢及生化特征
        1.2.2 SRB引起微生物腐蚀的机理
        1.2.3 微生物腐蚀的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油与腐蚀管垢组分分析
    2.1 实验内容和材料
        2.1.1 实验内容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原油与腐蚀管垢组分分析
        2.2.1 爆管段腐蚀产物分析
        2.2.2 管输原油及腐蚀管垢组分分析
        2.2.3 管道低洼处积水分布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硫酸盐还原菌对X52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3.1 实验内容和方法
        3.1.1 实验内容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仪器
    3.2 管内微生物的富集与计数
        3.2.1 细菌富集结果
        3.2.2 细菌计数结果
    3.3 联合站水样中碳钢的腐蚀行为
        3.3.1 水质检测结果
        3.3.2 水样中碳钢的腐蚀行为
    3.4 SRB生长代谢过程对周围腐蚀因子的影响
        3.4.1 SRB生长曲线
        3.4.2 生长周期内SO_4~(2-)浓度变化
        3.4.3 生长周期内H_2S和pH值变化
    3.5 SRB对X52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
        3.5.1 浸泡实验结果与分析
        3.5.2 电化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3.5.3 腐蚀产物形貌与组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菌腐蚀影响因素及防护措施
    4.1 实验内容和方法
        4.1.1 实验内容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仪器
    4.2 单菌分离与纯化
        4.2.1 分离结果
        4.2.2 序列分析
    4.3 SRB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4.3.1 碳源影响
        4.3.2 矿化度影响
        4.3.3 pH值影响
        4.3.4 温度影响
    4.4 静态挂片实验
    4.5 SRB腐蚀防护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石化、火电工业用换热管的腐蚀失效分析及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换热管道的常见失效模式
        1.2.1 腐蚀
        1.2.2 磨损
        1.2.3 断裂
        1.2.4 变形
    1.3 石化设备换热管道常见腐蚀类型
        1.3.1 吸氧或析氢腐蚀
        1.3.2 硫腐蚀
        1.3.3 电偶腐蚀
        1.3.4 点蚀
        1.3.5 缝隙腐蚀
        1.3.6 应力腐蚀开裂
        1.3.7 晶间腐蚀
        1.3.8 氢损伤
        1.3.9 腐蚀疲劳
        1.3.10 气蚀
    1.4 火电设备换热钢管焊接接头结构性能评价
        1.4.1 研究背景
        1.4.2 异种钢焊接接头常见失效
        1.4.3 T/P92异种钢焊接接头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PTA装置干燥机换热管的失效分析
    2.1 引言
    2.2 失效情况概述
    2.3 失效分析
        2.3.1 表征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失效机理分析
        2.4.1 TM-304进料段局部腐蚀
        2.4.2 TM-304出料段磨损减薄
        2.4.3 PM-404“阴阳管”腐蚀形态
    2.5 结论与对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急冷油/稀释蒸汽换热器管的失效分析
    3.1 引言
    3.2 失效情况概述
    3.3 失效分析
        3.3.1 表征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失效机理分析
    3.5 结论与对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环气体冷却器换热管的失效分析
    4.1 引言
    4.2 失效情况概述
    4.3 失效分析
        4.3.1 表征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失效机理分析
    4.5 结论与对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产T91同种钢焊接接头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样品制备
        5.2.3 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常温拉伸与弯曲性能
        5.3.2 显微组织与碳化物
        5.3.3 高温拉伸性能
        5.3.4 时效试验
        5.3.5 蠕变断裂加速试验
        5.3.6 有限元模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92/HR3C异种钢焊接接头结构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样品制备
        6.2.3 表征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常温力学性能
        6.3.2 显微组织
        6.3.3 有限元模拟分析
        6.3.4 蠕变断裂加速试验
        6.3.5 蠕变断口微观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致谢

(7)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应用进展(Ⅲ)(论文提纲范文)

8气相色谱在食品功效成分和其他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9气相色谱酒分析中的应用
10气相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0.1气相色谱在水中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10.2气相色谱在空气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10.3气相色谱固体样品中污染物的分析的应用
    10.4气相色谱在毒物分析中的应用
11气相色谱在石油、石油化工分析中的应用
12气相色谱在化学品生产分析中的应用
13小结

(8)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脱除柴油机排放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与柴油机的发展及其环境保护概述
    1.2 柴油机的排放物的形成、特性及其控制技术
        1.2.1 柴油机的排气污染物的特点
        1.2.2 氮氧化物(NO_X)
        1.2.3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物化特性
        1.2.4 柴油机排放的碳氢化合物
        1.2.5 现代柴油机NO_X和颗粒物的排放控制技术及其发展
        1.2.5.1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与NO_X的机内控制技术
        1.2.5.2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与NO_X的机外控制技术
    1.3 等离子体技术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汽车尾气处理中的应用
        1.3.1 等离子体的发展、基本特性和应用
        1.3.2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降低内燃机有害排放物的现状与发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净化脱除柴油机排放物的机理
    2.1 低温等离子体概述及其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基本原理
        2.1.1 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气体放电类型
        2.1.2 电晕放电(PCD)的原理及其特点
        2.1.3 介质阻挡放电(DBD)基本原理
        2.1.3.1 介质阻挡放电的产生及其装置类型
        2.1.3.2 介质阻挡放电的物理过程
        2.1.3.3 微放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1.4 实验放电方式及其反应装置参数的表征与分析
        2.1.4.1 选择放电方式与实验装置
        2.1.4.2 DBD反应器的参数表征
        2.1.4.3 DBD反应器的可行性分析
    2.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机理分析
        2.2.1 NTP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现状及其机理分析
        2.2.2 NTP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反应
        2.2.2.1 颗粒物的脱除
        2.2.2.2 柴油机排放NO_X和HC的脱除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立柴油机排放物净化试验模拟系统
    3.1 柴油机排放的特点与试验系统的设计原则
    3.2 试验模拟系统的组成
        3.2.1 柴油机排放物发生部分
        3.2.2 颗粒物采集部分
        3.2.3 NTP 反应装置、电源和系统控制
        3.2.4 尾气排放物检测部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立实验研究的检测分析方法
    4.1 颗粒物的物理分析
    4.2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检测分析
        4.2.1 氮氧化物(NO_X)的分析
        4.2.2 总碳氢化合物(THC)的检测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讨论
    5.1 NTP 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条件实验的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条件分析
        5.1.3 实验方案设计
        5.1.4 实验方法
    5.2 条件实验与结果讨论
        5.2.1 颗粒物的净化脱除
        5.2.2 反应器NTP 处理前中后的实验现象
        5.2.3 颗粒物形貌分析
        5.2.4 柴油机THC和NO_X排放物的脱除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分析
    6.1 检测分析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的意义
    6.2 检测分析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6.2.1 颗粒物中可溶有机物(SOF)成份分析
        6.2.2 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微量成份的热脱附浓缩-GC/MS分析
    6.3 颗粒物中有机成分的检测分析
        6.3.1 优选颗粒物中有机成分的检测分析方法
        6.3.2 颗粒物中微量有机成分的GC/MS 检测分析
        6.3.3 NTP 处理前后颗粒物中微量有机成分的检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炼油厂钢管及其管道内部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结果与讨论
    2.1 能谱分析
        2.1.1 钢管材质的分析
        2.1.2 管道内部黑色沉积物的分析
    2.2 GC/MS分析
        2.2.1 丙酮萃取浓缩液GC/MS分析
        2.2.2 甲醇萃取浓缩液GC/MS分析
        2.2.3 高温裂解气体物质分析
    2.3 黑色沉积物的其它性质分析
    2.4 黑色物质成分与来源分析
3 结 论

四、炼油厂钢管及其管道内部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D]. 张玉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
  • [2]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废催化剂及废水联合处理工艺及工程研究[D]. 易忠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减黏改质的研究[D]. 刘志远. 天津大学, 2019(06)
  • [4]天然气管道黑色粉末形成机理与运动规律模拟研究[D]. 郑达.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5]X52输油管道硫酸盐还原菌腐蚀行为研究[D]. 刘黎.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6]石化、火电工业用换热管的腐蚀失效分析及其性能评价[D]. 龚嶷. 复旦大学, 2012(02)
  • [7]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应用进展(Ⅲ)[J]. 傅若农. 分析试验室, 2005(06)
  • [8]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脱除柴油机排放物的初步研究[D]. 姜东峰. 天津大学, 2005(06)
  • [9]炼油厂钢管及其管道内部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 姜东峰,范国梁,王慧,周维义,魏晓兵. 质谱学报, 2004(04)
  • [10]炼油厂钢管及其管道内部黑色物质的分析[A]. 姜东峰,范国梁,王慧,周维义,魏晓兵,金晓秋. '2004天津市第十六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4

标签:;  ;  ;  ;  ;  

炼油厂钢管和管道中黑色沉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