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重庆人才开发与引进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勇[1](2021)在《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人才引进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以创新、科技驱动节约式经济发展的今天,人才资源是影响经济转型成败最重要的因素,是第一资源,是各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未来城市发展的竞争,必然立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从国家到区域、各级单位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为了迎接应对这一机遇和挑战,各地根据新发展形势出台了各自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各种优惠吸引人才,达到人才引进目的。本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天津市政府于2018年5月6日正式推出的一项人才引进政策—一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为研究对象,围绕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对政策执行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选题的背景入手,说明论文的研究意义,进而对国内以及国外与其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叙述说明了人才引进、政策执行等相关概念。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为基础,总结了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政策执行的现状并对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和重庆市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借鉴重庆市人才引进相关成功经验,最后,根据分析研究结果对天津市人才引进政策提出一些完善对策。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政策执行是有效保证的关键一环,而政策的顺利有效执行受各地不同社会、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政策执行的效果不同,政策的执行效果是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研究政策执行的相关模型理论中,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不仅涵盖了其他一些模型理论对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互动的关注研究,也同时对目标群体、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考虑因素变量更加全面科学,并就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作用做了一定深度的分析研究,在政策执行方面的理论价值较高,对政策执行实例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证指导意义,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对天津市人才引进政策执行进行研究,分析得失,探讨进一步改进的对策。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政策的执行现状,并尝试根据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从其模型的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包括完善政策、合理界定并加强引进目标群体、增强政策执行效果、优化政策执行环境,从现实意义上对天津市人才引进政策做进一步优化、完善和提升。希望能使天津市人才引进政策在接下来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以助于天津市在接下来新一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中释放人才红利,促进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源的支撑,提高天津市的城市竞争力,同时给其他省市人才引进政策起到一定借鉴作用,为其他省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提升和完善给予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王康[2](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而人才作为知识、技术、经验的载体,是创新不断涌现的源泉,可以说,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把对人才的要求推向了新高度,人才在地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原本落后的西部地区有了崭新面貌,西部不断崛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是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仍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下一步西部地区开展工作的重点。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产业革命来临之际,西部地区也如东部发达地区一般面临着转型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人才是重中之重,然而,如何将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这是各地不可回避的命题。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质量发展背景的要求,以人才吸引、人才规模、人才培养、人才配置、人才结构、人才效益6个维度指标,21个基础指标构建了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2012-2018年西部11个省份(由于西藏自治区多项数据不完整,本研究暂未纳入)的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进行测度。测度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水平呈现明显两极分化特点,陕西、四川、重庆的人才竞争力水平远高于其他西部省份。从各维度看,人才吸引能力内蒙古最强,其他西部省份有待改善。人才规模呈三维梯度特点,陕西下降趋势明显。人才培养呈总体下降趋势,教育科研投入增速跟上GDP增速是关键。人才配置水平总体不足,经济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人才结构水平不断优化,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人才效益水平提升不明显,四川、陕西居领先地位。为了进一步探究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论文又以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产业结构水平、城镇化水平、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政府支持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5个指标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方程,实证分析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对提升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具有显着正向作用,但产业结构水平则具有抑制作用,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对西部地区的人才竞争力提升同样具有显着正向作用,但对外开放水平却未表现出显着意义,政府支持水平对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显着为负,产生了抑制作用。西部地区提升自身人才竞争力,应着力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人才吸引力;促进产业结构和人才良性互动,释放人才配置潜力;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激发人才创造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促进人才利用。
张颖[3](2021)在《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宁夏人才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黄英歌[4](2020)在《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三个更加”的政策愿景充分赋予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新格局。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7年11月,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重庆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提出“八项战略行动计划和三大攻坚战”,其中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充分表明了重庆市在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总纲,如何将战略机遇和各项行动计划转换为新的经济增长优势,作为内生动力的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因此,本文在人才强市的政策背景下,聚焦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展开政策优化。文章共分为7个章节,具体开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背景下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第1章是绪论,本章内容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2章是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介绍,通过回顾和梳理文献,界定了本文的核心概念,并具体介绍了激励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为政策生成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章是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总体概况和实施现状分析,在政策实施背景分析下,对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进行梳理,分析重庆市的科技人才政策发展概况,包括发展过程和发展特点,最后对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落地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为构建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第4章是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确定,首先确定对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设计思路,其次构建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指标选取原则、指标初步确定、指标筛选优化和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最后确定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指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第5章是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本部分展开评价流程:评价数据获取与处理,确定各部分权重值、一级指标和最终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值,主要是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对存在问题和影响原因的分析;第6章是提高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主要是根据评价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对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提出对策建议,侧重于对应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第7章是总结与展望,对本文进行研究总结,指出研究不足的地方和未来的展望。
邹小龙[5](2020)在《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选择。长期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等方面的政策,促进科技人才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人才、教育、科技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研究出台了《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面对巨大科技人才缺口,重庆市亟待消除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梗阻,提升科技人才政策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能。基于此,本文在人力资本理论、政策执行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访谈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遵循“理论研究—问题研究—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展开论文研究框架。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内容;其次,以人力资本理论、政策执行理论为基础,解析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政策的概念内涵,奠定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从科技人才政策实施主体、实施成效、主要特点三方面对科技人才现状进行分析;第四,查找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主要问题,剖析其成因;最后,针对科技人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是重庆市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亟待提高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水平和科技人才开发研究水平。(2)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呈现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手段更加多样、科技人才服务载体日益丰富、科技人才服务模式更加优化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总量占总人口比重较低、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区域及行业发展不平衡、产出效能不够高等短板和弱项。(3)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在内容上存在科技人才评价方式陈旧、科技人才评估标准粗放、政府服务内容缺乏弹性等问题,在能力上存在政策服务人员配置有限、政策执行人员素质较低、政策服务项目较为零碎等问题,在组织上存在行政机构的主导性过强、横向部门之间协调困难、纵向政府间的管理分隔、行业社会组织参与度低等问题,在环境上存在人才住房问题较为突出、城市间人才争夺较激烈、科技人才发展载体缺乏、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4)政策修订完善不及时、地方经济基础太薄弱、政策执行体制不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不到位是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5)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需补齐科技人才政策内容短板,提升科技人才政策能力水平,加大科技人才政策组织力度,完善科技人才政策配套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研究内容,即对目前研究较少的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找出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存在的主要缺陷和政策变化趋势,为优化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理论支撑,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不足之处在于,采纳的统计数据本身具有滞后性、实证部分的R&D人员不能涵盖所有科技人才、访谈对象总量较少。
郭书剑[6](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毛惠玉[7](2019)在《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保障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转换使得劳动要素越来越重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人口越来越短缺,区域竞争政策的调整使得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重视,人才竞争的态势日益白热化,地区之间“人才争夺战”爆发、升级,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成为有效吸引和保留人才的重要因素。重庆市S区作为国家推进“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展新引擎,是重庆市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S区聚焦核心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对打造西部优先的人才发展环境,构筑西部人才集聚高地,发挥人才效能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但人才服务平台作用发挥、重点人才培育、引才聚才宣传力度以及柔性引才效果等不佳。优化S区人才发展环境对S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展开研究,综合使用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分两个部分对S区人才发展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其一是通过构建省市级和区域级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客观方面评价重庆市人才发展环境现状、重庆市与其他城市横向比较分析、重庆市近年变化分析,S区人才发展环境现状、S区与其他区域横向比较分析;其二是通过对S区人才进行问卷调查,对S区政府人才管理工作部门、人才代表、企业代表进行访谈,从主观方面了解S区人才对S区发展环境的评价、需求及建议。结合主客观分析梳理总结当前S区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优势主要是经济环境发展向好、整体事业环境较好、创新创业环境发展提升较快,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重庆市整体人才发展环境不具优势、人才对S区整体人才发展环境持中等满意水平、人才政策获知和覆盖群体不足。对此,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人才发展相关研究以及其他地区人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推进人才平台建设、提升人才服务质量以及强化人才保障工作,提出优化S区人才发展环境的参考对策建议,以期为重庆市、S区乃至其他地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供参考借鉴。
于沁[8](2019)在《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人才已然成为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高层次人才对于社会的顶层设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能够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各个国家、地区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争相出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但各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普遍存在政策重点不够清晰、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等问题,就导致了区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就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努力打造区域人才聚集高地,本文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国家大力推动产业改革的背景下,探讨重庆市作为发展的重点城市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的前景,以人力资本、政策过程等理论为支撑,对重庆市现行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进行分析。本研究运用政策的思维,多角度分析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以提高政策竞争力为目的,总结重庆市在引才方面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效,同时剖析政策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针对其提出政策优化的建议,为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共六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通过梳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总结国内国外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本文所涉及的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主要概念是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引进政策,涉及的理论主要是人力资本理论、人才激励理论和政策过程理论。第三章是对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分析,首先梳理国家层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在了解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再从文本内容、政策定位、实施效果等方面系统的梳理重庆市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第四章在第三章已经对政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出政策中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章针对政策问题提出晚上重庆市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建议。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并提出不足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李秋秋,王志章[9](2019)在《西部中心城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研究:基于重庆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部涵盖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拥有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球人才加速流动的今天,这些城市如能抢抓机会,出台更加优惠政策,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必将成为汇聚人才的高地。以重庆市为例,借用GEM模型,通过对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抽样和海归创业者的抽样调查,评价了重庆引进高端人才的环境及现状,在分析借鉴西方几个发达国家引进人才经验的基础上,从营造良好环境、实施知识城市战略吸引人才、出台更加宽松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程名君[10](2018)在《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全球竞争已经从经济竞争、产业竞争逐步在转移至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未来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源的提升和技术进步。内陆自贸区能否探索出具有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关键在于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支撑和保障。重庆自贸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联结点,“十三五”时期肩负着重大的任务,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使命。如何通过顶层设计和创新,形成各项具有地区特色的人才政策,满足自贸区建设所需的人才和智力保障需求,进一步引导人才在自贸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提升内陆自贸区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通过构建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在内陆自贸区间进行横向的对比,明确重庆市人才政策在新一批的自贸区建设中是否具备优势或者找清劣势所在,以期为重庆自贸区建设中的人才工作提供政策建议。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文献综述。本部分研究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已有相关理论和最新研究结果的全面分析、整合,得出自贸区人才竞争力的通用概念、框架结构、以及影响要素分析。第二部分是现状特点研究。本部分在结合年鉴数据、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问卷编制的基础之上,分析并总结出重庆自贸区建设中的人才发展现状。第三部分是竞争力对比研究。本部分在现状特点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竞争力指标体系以及对比分析重庆、河南、四川、湖北、陕西自贸区的人才竞争力情况,了解重庆在第三批自贸区的建设中,在人才工作上具备哪些优势或存在哪些劣势。第四部分是对策机制研究。本部分研究除了整合目前学界已有的自贸区人才竞争力提升政策之外,重点从重庆自贸区人才竞争力特点入手,提出提升重庆自贸区人才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二、论重庆人才开发与引进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重庆人才开发与引进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人才引进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评 |
1.3 研究基本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基本思路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论文创新之处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人才引进 |
2.1.2 “海河英才”行动计划 |
2.1.3 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内容 |
2.2.2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适用性分析 |
第3章 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政策执行的现状 |
3.1 蓝印户口和购房落户 |
3.2 政策落地和引进人才 |
3.3 人才分类和给予奖励 |
3.4 深入高校和招揽人才 |
3.5 奖励机构和建设平台 |
3.6 政策执行成效和收获 |
第4章 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4.1.1 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缺乏稳定性 |
4.1.2 政策目标群体模糊 |
4.1.3 政策执行部门缺乏统一协调 |
4.1.4 人才落地后的保障措施滞后 |
4.2 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策制定环节工作不到位以及政策内容不完善 |
4.2.2 没有深入研究目标群体并对其合理界定 |
4.2.3 执行机构人员意识不到位且欠缺对其的监督考核机制 |
4.2.4 城市优势日渐不在以及政府资源配套投入不足 |
第5章 重庆市人才引进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 |
5.1 重庆市人才引进政策执行措施 |
5.1.1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配置 |
5.1.2 政府“一站式”服务平台 |
5.1.3 为海外人才提供全家落地保障 |
5.2 重庆市人才引进政策执行经验总结 |
5.2.1 人才政策具有针对性提高政策功效 |
5.2.2 人才目标清晰利于政策执行 |
5.2.3 定期绩效评估助推政策执行 |
5.3 重庆天津最新落户政策对比分析 |
第6章 完善天津市人才引进政策执行的对策 |
6.1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
6.1.1 政策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 |
6.1.2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和机制 |
6.1.3 多渠道宣传政策提高政策吸引力 |
6.1.4 结合户籍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
6.2 合理界定并加强引进目标群体 |
6.2.1 科学合理界定政策目标群体 |
6.2.2 多方面帮助支持引进目标群体 |
6.3 增强政策执行效果 |
6.3.1 优化执行体系完善后续服务 |
6.3.2 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 |
6.3.3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执行的评价反馈机制 |
6.4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
6.4.1 营造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 |
6.4.2 提高城市硬件实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框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高质量发展 |
2.人才竞争力 |
(二)理论基础 |
1.人力资本理论 |
2.新经济增长理论 |
三、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统计分析 |
(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构建原则 |
2.指标的选取 |
3.指标的说明 |
(二)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统计分析 |
1.人才吸引分析 |
2.人才规模分析 |
3.人才培养分析 |
4.人才配置分析 |
5.人才结构分析 |
6.人才效益分析 |
(三)主要结论 |
四、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 |
(一)指标数据的收集 |
(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三)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组合赋权法 |
1.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 |
2.客观赋权法:熵权法 |
3.综合权重:AHP与熵权法的组合 |
(四)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
1.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纵向评价 |
2.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分维度分析 |
(五)主要结论 |
五、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构建 |
1.变量选取 |
2.模型设定 |
(二)回归分析 |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2.回归结果 |
(三)主要结论 |
六、提升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一)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人才吸引力 |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
2.重视生态、保护文化,打造优越人才居住工作环境 |
(二)促进产业结构和人才良性互动,释放人才配置潜力 |
1.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力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2.强化人才配置,发挥人才带动作用 |
3.合理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人才交流合作 |
(三)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激发人才创造力 |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2.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促进人才利用 |
1.完善改进人才评价体系,促使人才全方位成长 |
2.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促进人才发展提升。 |
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增强人才获得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攻读期间主持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
(4)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技人才 |
2.1.2 科技人才政策 |
2.1.3 政策效果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激励理论 |
2.2.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2.2.3 行为决策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总体概况和实施现状分析 |
3.1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背景和政策梳理 |
3.1.1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背景 |
3.1.2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梳理 |
3.2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概况 |
3.2.1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过程 |
3.2.2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特点 |
3.3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现状 |
3.3.1 多措并举引进科技人才 |
3.3.2 项目引领培育科技人才 |
3.3.3 深化改革激活科技人才 |
3.3.4 优化环境服务科技人才 |
第4章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确定 |
4.1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设计思路 |
4.2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指标构建思路和初步确定 |
4.2.3 评价指标筛选优化和体系确定 |
4.3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
4.3.1 建立评价因素集 |
4.3.2 确定评价因素权重集 |
4.3.3 确定评价等级 |
4.3.4 确定评价矩阵 |
4.3.5 进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
第5章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实证分析 |
5.1 评价数据获取 |
5.1.1 问卷设计 |
5.1.2 问卷统计 |
5.1.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结果与分析 |
5.2.1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
5.2.2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5.3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原因分析 |
5.3.1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5.3.2 影响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原因分析 |
第6章 提高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
6.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
6.1.1 持续优化人才工作建设的领导体制 |
6.1.2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宣传的全面领导 |
6.2 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机制,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
6.2.1 优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 |
6.2.2 细化科技人才激励政策 |
6.3 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释放人才发展活力 |
6.3.1 转变科技人才评价理念 |
6.3.2 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
6.4 融合人才与产业政策,加强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
6.4.1 壮大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队伍 |
6.4.2 强化人才“政、产、学、研”一体统筹 |
6.5 提高各类平台建设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载体 |
6.5.1 做强教育培训平台 |
6.5.2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
6.5.3 培育高端研发平台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的问题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借鉴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科技人才 |
2.1.2 科技人才政策 |
2.2 理论借鉴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政策执行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现状分析 |
3.1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及实施主体 |
3.1.1 重庆市科技人才总体描述 |
3.1.2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目标与主要内容 |
3.1.3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主体 |
3.2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成效分析 |
3.2.1 重庆市科技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3.2.2 重庆市科技人才发展状况 |
3.3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
3.3.1 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 |
3.3.2 科技人才培养手段更加多样 |
3.3.3 科技人才服务载体日益丰富 |
3.3.4 科技人才服务模式更加优化 |
第4章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主要问题 |
4.1.1 科技人才政策内容性问题 |
4.1.2 科技人才政策能力性问题 |
4.1.3 科技人才政策组织性问题 |
4.1.4 科技人才政策环境性问题 |
4.2 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策修订完善不及时 |
4.2.2 地方经济基础太薄弱 |
4.2.3 政策执行机制不完善 |
4.2.4 政策配套措施不到位 |
第5章 优化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主要对策 |
5.1 补齐科技人才政策内容短板 |
5.1.1 建立科技人才同行评价制度 |
5.1.2 建立科技人才多元评估标准 |
5.1.3 丰富科技人才政策服务手段 |
5.2 提升科技人才政策能力水平 |
5.2.1 理顺政府服务职能职责 |
5.2.2 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 |
5.2.3 加强政策执行经费保障 |
5.3 加大科技人才政策组织力度 |
5.3.1 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 |
5.3.2 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 |
5.3.3 实施全方位监督考核 |
5.4 完善科技人才政策配套措施 |
5.4.1 加大人才住房配置力度 |
5.4.2 增建科技人才发展载体 |
5.4.3 营造留才用才良好环境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核心概念 |
三、文献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
一、整体概况 |
二、主要特征 |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7)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才 |
2.1.2 人才发展环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场动力理论 |
2.2.2“推-拉”理论 |
2.2.3 生态系统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
2.3.2 人才区域流动影响因素研究 |
2.3.3 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3.4 人才发展与人才发展环境现状研究 |
2.3.5 人才吸引与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对策研究 |
2.3.6 研究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1.1 区域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2 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现状研究 |
3.1.3 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对策研究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3.5.1 研究的重难点 |
3.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 重庆市人才发展环境客观比较分析 |
4.1 重庆市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权重计算 |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2 权重确定 |
4.2.3 评价模型建立及权重计算结果 |
4.3 重庆市人才发展环境横向比较分析 |
4.3.1 重庆市整体人才发展环境劣势明显 |
4.3.2 重庆市事业环境相对较好,优势环境较少 |
4.3.3 重庆市经济环境相对薄弱,整体提升空间大 |
4.4 重庆市人才发展环境变化分析 |
4.4.1 重庆市整体人才发展环境逐年向好 |
4.4.2 重庆市经济环境发展迅速,生活配套环境发展缓慢 |
4.4.3 生活环境和技术市场环境持续下降 |
4.5 小结 |
5 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分析 |
5.1 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客观比较分析 |
5.1.1 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计算 |
5.1.2 S区整体人才发展环境良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
5.1.3 S区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较好,绝对劣势不突出 |
5.1.4 S区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不强,不利于保留潜在人才 |
5.1.5 小结 |
5.2 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主观分析 |
5.2.1 主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计算 |
5.2.2 S区人才发展环境整体评价分析 |
5.2.3 S区事业环境评价分析 |
5.2.4 S区生活环境评价分析 |
5.2.5 S区政策环境评价分析 |
5.2.6 S区创新创业环境评价分析 |
5.3 小结 |
6 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对策 |
6.1 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提升聚才引才效果 |
6.1.1 创新推进人才引进政策 |
6.1.2 打造人才激励保障政策 |
6.2 推进人才平台建设,优化平台资源 |
6.2.1 打造引智平台以健全人力资源市场 |
6.2.2 建立人才资源大数据信息库平台 |
6.2.3 强化人才多元评价管理平台建设 |
6.2.4 完善培养平台以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
6.3 提升人才服务质量,保障人才生活 |
6.3.1 推动多元化人才居住保障服务 |
6.3.2 设置预留教育名额保障人才子女教育 |
6.4 强化人才保障工作,全面促进人才服务落实 |
6.4.1 完善组织保障,建立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 |
6.4.2 优先资金保障,确保人才发展投入 |
6.4.3 加强宣传保障,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局限及研究优化建议 |
7.2.1 S区环境客观评价指标不全面 |
7.2.2 人才发展环境客观评价采用数据年限较远 |
7.2.3 问卷调查样本量偏少且不全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层次人才 |
2.1.2 人才引进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人才激励理论 |
2.2.3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分析 |
3.1 国家层面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梳理 |
3.2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分析 |
3.2.1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内容 |
3.2.2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目标和定位 |
3.2.3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制度保障 |
3.3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3.3.1 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数量 |
3.3.2 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分布领域 |
第4章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政策重点不够清晰 |
4.1.2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
4.1.3 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
4.1.4 政策评估不够健全 |
4.1.5 政策保障不够到位 |
4.2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政策目标模糊 |
4.2.2 政策执行主体协同缺失 |
4.2.3 爱才氛围不浓厚 |
4.2.4 评估体系尚不成熟 |
4.2.5 平台建设不积极 |
第5章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建议 |
5.1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
5.1.1 制定人才认定标准 |
5.1.2 建立人才数据库 |
5.1.3 加大政策激励力度 |
5.2 凸显高层次人才政策引进重点 |
5.2.1 明确政策定位 |
5.2.2 强化部门联动 |
5.2.3 做好政府引导 |
5.3 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宣传 |
5.3.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5.3.2 创新政策宣传方式 |
5.3.3 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 |
5.4 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评估 |
5.4.1 明确评估对象 |
5.4.2 规范评估流程 |
5.5 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保障 |
5.5.1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
5.5.2 完善人才载体建设 |
5.5.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和所参与的科研情况 |
(9)西部中心城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研究:基于重庆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重庆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吸引高端人才的环境评价 |
1.1 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
1.2 重庆吸引高端人才的环境评价 |
1.2.1 金融支持 |
1.2.2 政府政策 |
1.2.3 政府项目 |
1.2.4 教育与培训 |
1.2.5 研究开发转移 |
1.2.6 商务环境与专业基础设施 |
1.2.7 有形基础设施和创业基础 |
1.2.8 市场开放程度 |
1.2.9 文化及社会规范 |
1.3 重庆创业环境总体评价 |
2 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向及西方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政策分析 |
2.1 海外人才的基本特点 |
2.2 全球人才竞争的基本态势 |
2.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基本方略 |
2.3.1 美国——以灵活的人才政策机制吸引海外人才 |
2.3.2 法国——依靠人才中介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
2.3.3 英国——通过特色人才战略招揽全球化人才 |
2.3.4 日本——利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外引企业人才 |
2.4 西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方略的主要特点 |
3 西部中心城市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对策 |
3.1 改善创业环境, 建立健全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汇聚的社会机制 |
3.1.1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构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环境体系 |
3.1.2 强化软实力建设, 建立起有利于汇聚海外高端人才的城市磁力 |
3.1.3 大力实施引进和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战略 |
3.2 出台更加宽松的政策措施, 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 |
3.2.1 设立专项研发资金, 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和成果转化 |
3.2.2 解决身份问题, 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工作提供便捷 |
3.2.3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增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 |
3.2.4 优待优厚薪酬职称, 建立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 |
3.2.5 从实际出发, 妥善安置好高层次人才配偶子女 |
3.2.6 量化标准, 解决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社会医疗保险和住房 |
(10)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内研究综述 |
2.1.2 国外研究综述 |
2.2 人才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综合评价理论 |
2.3 相关概念 |
2.3.1 自由贸易区 |
2.3.2 人才 |
2.3.3 人才竞争力 |
2.3.4 自贸区人才竞争力 |
3 调研与分析:重庆自贸区人才现状 |
3.1 重庆市人才发展现状 |
3.2 重庆自贸区人才政策分析 |
3.2.1 现有人才政策 |
3.2.2 自贸区人才政策的优点 |
3.2.3 自贸区人才政策的不足 |
3.3 调研样本:重庆自贸区重点产业人才开发现状 |
3.4 小结 |
4 分析与评价:重庆自贸区人才竞争力 |
4.1 自贸区人才竞争力指数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2 自贸区人才竞争力影响因素 |
4.1.3 重庆自贸区人才资源竞争力指数的构建 |
4.2 自贸区人才竞争力计算 |
4.2.1 数据的选择 |
4.2.2 自贸区人才竞争力计算结果 |
4.3 重庆自贸区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 |
4.3.1 人才本体竞争力 |
4.3.2 人才环境竞争力 |
4.4 小结 |
5 提升重庆自贸区人才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5.1 重视人才培养,深化本土人才竞争力 |
5.2 增强人才环境竞争力,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
5.3 健全国际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国际化水平 |
5.4 加强人才管理,促进“引”与“用”的结合 |
5.5 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业相关政策 |
5.6 加强人才管理信息化,建立人才发展研究智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重庆内陆自贸区人才资源开发建设调研问卷 |
四、论重庆人才开发与引进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人才引进政策执行研究[D]. 赵勇. 山东大学, 2021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研究[D]. 王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宁夏人才发展研究[D]. 张颖. 宁夏大学, 2021
- [4]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黄英歌. 西南大学, 2020(01)
- [5]重庆市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邹小龙. 西南大学, 2020(01)
- [6]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重庆市S区人才发展环境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 毛惠玉. 重庆大学, 2019(01)
- [8]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分析研究[D]. 于沁. 西南大学, 2019(12)
- [9]西部中心城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研究:基于重庆的现状分析[J]. 李秋秋,王志章. 中国名城, 2019(02)
- [10]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竞争力研究[D]. 程名君. 重庆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