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李乐,兰东,王实朴,吴晓玲[1](2022)在《血液滤过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生化指标、肝肾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液滤过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生化指标、肝肾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对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组,采用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为血液滤过组(n=58),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的患者为常规对症组(n=5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生化指标、肝肾功能指标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血液滤过组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缓解时间、腹膜刺激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4.49±1.13)、(3.21±0.57)、(5.84±1.22)、(3.23±0.45)、(13.69±2.85) d,均短于常规对症组[(7.58±1.28)、(5.38±0.68)、(8.67±1.41)、(6.58±1.13)、(20.16±2.9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液滤过组治疗后1、2周的脂肪酶、血淀粉酶、肌酐、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对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ACS患者实施血液滤过治疗利于稳定肝肾功能,减轻炎症因子表达,改善预后。
黄婷婷[2](2021)在《“通腑泄毒汤”对腑实热结证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内毒素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通腑泄毒汤”灌肠治疗腑实热结证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患者的疗效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分析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的发病机制。方法:将78例腑实热结证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病例数70例,每组35例。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加用通腑泄毒汤灌肠,对照组加用生大黄粉灌肠,疗程7天。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腹腔压力水平、腹内压变化率、血清内毒素水平、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医症候积分。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8例病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脱落4例,共70人完成本研究观察,脱落率为10.3%。2.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可比性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值比较,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在治疗前后“腹痛”、“腹胀”、“大便秘结”、“日晡潮热”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呕吐”、“胸脘痞塞”、“小便短赤”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腹痛”、“呕吐”、“胸脘痞塞”积分差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腹腔压力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腹腔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后腹腔压力差值、腹内压变化率比较,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差值比较,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治疗组腹腔压力与血清内毒素呈正相关,rs=0.904,P<0.001;对照组腹腔压力与血清内毒素亦呈正相关,rs=0.887,P<0.001。7.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通腑泄毒汤”灌肠治疗腑实热结证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能明显降低患者腹腔压力、血清内毒素水平,改善中医症候,且无明显毒、副作用。2.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腹腔压力与血清内毒素水平、炎症级联反应以及肠黏膜屏障有相关性。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北京医师协会急救医师专科分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急诊急救分会[3](2021)在《急性胰腺炎急诊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文中提出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肝胆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4](2020)在《小儿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
樊凰玉,何朝珠,彭园,廖少源[5](2020)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护理进展》文中指出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病情急、重、病死率高,可并发腹内高压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和护理是临床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文章在对腹内高压(IAH)/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定义、分级及分类等相关知识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概述腹内压(IAP)监测的影响因素及方法,进而从呼吸道、液体复苏、肾功能、肠功能护理等4个方面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护理进展加以综述。
樊凰玉[6](2020)在《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鼻胃管和鼻空肠管两种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腹内压以及临床指标影响的差异,为其在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参考。方法:(1)干预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ICU住院的3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胃管组n=19例)和B组(空肠管组n=19例)。采用的干预方法:A组为常规治疗+经鼻胃管注入100ml生大黄液,每天3次;B组为常规治疗+经鼻空肠管注入100ml生大黄液,每天3次。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补液扩容、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抗休克改善微循环、质子泵抑制剂抑酸、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静脉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预防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预防感染、皮硝全腹外敷以及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如呼吸机辅助呼吸、CRRT清除炎症介质改善肾功能等。观察两组患者入院第1、2、3、5、7天腹内压的变化及大便次数,观察第1、7天血淀粉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SIRS评分、BISAP评分、APACHE II评分、ACS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预后转归的差异。(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X)±标准差(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因为有不同时间点的观察指标),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距(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入院第1、2、3、5、7天腹内压的比较:A组和B组不同时间的腹内压下降率均有增加,有统计学差异(F=51.414,P<0.001),两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800,P=0.036),A组和B组两组间腹内压下降率有统计学差异(F=9.316,P=0.004),第2、3、5、7天腹内压下降率B组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腹内压值均有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F=35.855,P<0.001);第3天腹内压A组(15.58±3.06)mmHg和B组(13.26±3.75)mmHg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08,P=0.044),第5天腹内压A组(13.84±3.58)mmHg和B组(11.58±3.12)mmHg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079,P=0.045),其他时间腹内压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A组和B组腹内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605,P=0.196),两组间统计学无差异(F=3.327,P=0.077)。两组患者治疗后大便均有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F=28.211,P<0.001),两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0.340,P=0.84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4.445,P=0.042)。(2)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7天血淀粉酶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比较:A组血淀粉酶:第1天为(864.11±499.5)、第7天为52.5(34.25,70),B组血淀粉酶:第1天为(594.84±500.26)、第7天为57(41.5,73.5),两组患者血淀粉酶第1天和第7天相比均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第1天为(14.05±5.201)、第7天为14.36(13,19.69);B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第1天为(15.95±8.229)、第7天为11(9,15)65)。(3)入院第1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评分比较:(1)APACHEII评分:A组第1天为(13.16±4.18)分、第7天为(11.80±5.93)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第1天为(11±3.786)分、第7天为(8.28±3.409)分,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1),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SIRS评分:A组第1天为3(2,3)分、第7天为3(2,4)分,B组第1天为2(1.5,3)分、第7天为2(2,3)分,两组内及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差异(P>0.05)。(3)BISAP评分:A组第1天为3(2,4)分、第7天为3(2,4)分,B组第1天为2(2,3)分、第7天为2(2,3)分。两组内及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差异(P>0.05)。(4)两组患者ACS发生率:A组为42.1%,B组为1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2=4.886,P=0.027)。(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转归:A组监护室住院时间为14(9,31)天、B组监护室住院时间为9(6.75,12.25)天,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3);A组总住院时间为26(19,56)天,B组总住院时间为22(21.5,27.5)天,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98);A组17人好转出院,2人死亡出院,B组19人均好转出院,无统计学差异(?2=2.111,P=0.146)。结论:(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腹内高压患者经鼻胃管及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均可有效通便及降低患者腹内压,早期经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可更快更有效降低腹内压。(2)经鼻胃管及经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均可降低血淀粉酶水平,但1周内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不明显。(3)经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可降低患者APACHEII评分,但对SIRS评分、BISAP评分无明显差异。(4)经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可降低ACS发生率,减少监护室住院时间,但对患者总住院时间及预后转归无差异。(5)本研究结果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大黄注入途径选择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刘媛媛[7](2020)在《NLR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全身并发症的评估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胰腺炎症性疾病,也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早期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及全身并发症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全身并发症的评估价值,并确定NLR预测AP严重程度及全身并发症的最佳截断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8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相关的临床资料。根据修订后的亚特兰大分类将患者分为轻症组、中度重症组及重症组三组,分别比较年龄、性别、病因、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入院48小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48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在三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有无全身并发症,将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NLR、NLR48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有无统计学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NLR、NLR48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全身并发症的有效性。结果:(1)根据修订后的亚特兰大分类分组,患者年龄(P=0.463)、性别(P=0.067)、病因(P=0.115)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LR水平重症组>中度重症组>轻症组[15.13(7.86)vs 10.07(7.98)vs 5.43(4.33),P<0.001]。重症组及中度重症组急性胰腺炎患者NLR48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细胞计数重症组<中度重症组<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根据有无全身并发症分组,有全身并发症的急性胰腺炎患者NLR、NLR48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无全身并发症的A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无全身并发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比较NLR、NLR48h、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有效性,结果示NLR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36。当NLR截断值为7.81时,敏感性为77.4%,特异性为79.8%。NLR48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0.736、0.781。(4)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上述炎性指标预测急性胰腺炎全身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结果示入院时NLR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3。当NLR截断值为10.56时,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6.2%。NLR48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674、0.717。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可以有效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及全身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本研究的数据,NLR预测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和全身并发症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81和10.56。
罗键雄[8](2020)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内压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可继发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dysfunctional,IMB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及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SAP约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10-20%,死亡率接近30%,它对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IAH是SAP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若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持续升高而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可导致脏器功能受损,最终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IAH常累及肠道,其造成的肠道功能受损是诱导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甚至全身感染的原因之一,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至今为止,SAP继发IA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密切相关,这需要进一步证实。血必净注射液,是王今达教授以古方血府逐瘀汤为基础炼制而成的静脉制剂。通过药物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者发现其包含了多种具有抗菌消炎活性的有效化学成分。在2004年,血必净注射液被批准上市,用于SIRS、MODS及脓毒血症等疾病的临床治疗。至今为止,多项临床研究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延缓SAP患者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但其具体疗效的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本研究以SAP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SAP大鼠胰腺组织与小肠黏膜病理改变、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IAP的影响,探讨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SAP大鼠IAP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5)、SAP组(n=5)和治疗组(n=5)。(2)SAP组和治疗组大鼠经胆胰管逆行注射4.5%牛磺胆酸钠溶液制备SAP模型,而对照组大鼠仅予经胆胰管逆行注射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大鼠造模后立即予腹腔注射血必净注射液。(3)成功造模24小时后,评估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测量各组大鼠的腹内压及腹水量,经腹腔动脉采血以留取血液标本备检。处死大鼠后分离出大鼠胰腺组织及小肠组织备检。(4)对胰腺及小肠组织标本进行包埋、切片、HE染色及在光学显微镜下评估病理评分。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淀粉酶(Amylase,AMS)。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内毒素(Endotoxin,ET)及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水平。(5)比较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IAP、腹水量、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小肠黏膜病理评分以及血浆AMS、TNF-α、IL-1β、IL-6、ET与DAO水平的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和治疗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及血浆AMS水平明显升高(p<0.05),提示本研究采用的SAP模型造模成功。与SAP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及血浆AMS水平明显下降(p<0.05),提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减轻SAP大鼠的胰腺组织损伤。(2)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大鼠的IAP及腹水量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IAP及腹水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SAP大鼠早期可出现腹腔积液及IAH。与SAP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IAP及腹水量明显下降(p<0.05),提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降低SAP大鼠的IAP并减少腹水形成。(3)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病理评分、血浆ET及DAO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小肠病理评分及血浆DAO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提示SAP大鼠在发病早期已出现肠黏膜损伤。与SAP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病理评分、血浆ET及DAO水平明显下降(p<0.05),提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减轻SAP大鼠的小肠黏膜损伤。(4)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大鼠的血浆IL-1β及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血浆TNF-α及IL-6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提示SAP大鼠在发病早期已出现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与SAP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血浆TNF-α、IL-1β及IL-6水平明显下降(p<0.05),提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降低SAP大鼠的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论】(1)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降低SAP大鼠的IAP,减少腹水形成,有助于可延缓IAH的发生。(2)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降低SAP大鼠的血浆TNF-α、IL-1β、IL-6、ET和DAO的水平,提示其可减轻SIRS,延缓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发生,对肠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刘德[9](2020)在《235例急性胰腺炎病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本地区近5年来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病因分布,年龄,性别,及复发率情况。本文通过23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诊疗工作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2013年6月-2018年6月共235例患者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男性140例,女性95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总结临床诊疗过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运用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定性资料用卡方检验(a=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23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胆源性胰腺炎是主要病因,为94例,占40.0%,酒精性胰腺炎17例,占7.2%,高脂血性胰腺炎为50例,占21.2%,饮食不当为9例,占3.0%,特发性37例,占15.7%,其他少见病因28例,占11.9%。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以老年人多见,急性酒精性胰腺炎及急性高血脂性胰腺炎以非老年人居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胆源性胰腺炎老年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脂血症胰腺炎及酒精性胰腺炎以男性为主,胆源性胰腺炎以女性为主,酒精性男女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酒精性胰腺炎较胆源性胰腺炎复发率明显增高(P<0.05),统计显示高脂血症性胰腺炎(P<0.05)和酒精性意义复发率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发现各个病因与AP的轻重程度,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相比较其他病因有统计学意义。本组病例中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胆道疾患是本地区急性胰腺炎发病的首要病因,胆源性胰腺炎中老年人较非老年人多见,酒精性及高脂血性胰腺炎多见于非老年患者,且更易复发,酒精性胰腺炎男性患者比例较大。本研究发现各个病因与AP的轻重程度,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相比较其他病因有统计学意义。
游靖宇[10](2020)在《基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的红外热成像与近红外光谱监测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健康人的模型探讨红外热成像与近红外光谱监测技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应用的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提供新手段。方法为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在2019年4月到2019年6月纳入2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批准号为I2019-001-099。随机选择一侧小腿为实验组,以袖带加压的方法建立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的模型,以对侧小腿为对照组,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采用菲力尔3代FLIR ONE PRO热感红外热成像仪,小腿加压至20、30、40、50、60、70、80mm Hg时监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腿前表、膝关节前表、足背前表及足趾前表的温度变化;使用EGOS-600A型近红外光谱仪(苏州爱琴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小腿的局部组织氧饱和度(tissue oxygen saturation index,TOI)、还原血红蛋白变化量(changes of deoxyhemoglobin concentration,ΔCHb)、氧合血红蛋白变化量(changes of oxyhemoglobin concentration,ΔCHb O2)、总血红蛋白浓度变化量(ΔCt Hb,ΔCt Hb=ΔCHb+CHb O2)的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健康志愿者25名,其中女性15名、男性10名,年龄(28±4)岁,身高(166.6±6.5)cm,体重(62.0±10.4)kg;实验组小腿围为(36.4±2.8)cm、小腿前筋膜室厚度(2.80±0.41)cm,对照组分别为(36.3±3.1)cm、(2.80±0.35)cm,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7、0.000,P=0.907、1.000)。(2)红外热成像监测指标:实验组大腿前表、膝关节前表、足趾前表温度在小腿加压0、20、30、40、50、60、70、80mm Hg程度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加压至70mm Hg时足背温度低于对照组(t=2.286,P=0.027),在其他加压程度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足背前表温度随着加压程度的增大有一定的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0,P=0.039)。实验组在不同加压程度下,大腿-足背温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压至60mm Hg,实验组大腿-足趾温差显着高于对照组(t=2.064,P=0.047)。(3)近红外光谱监测指标:小腿加压到70~80mm Hg时实验组TOI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加压至20~80mm Hg时,ΔCHb O2和ΔCt Hb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加压到20~50mm Hg时ΔCHb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加压到70~80mm Hg时,ΔCHb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健康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模型中,随着筋膜室压力的逐渐升高,红外热成像与近红外光谱监测的部分指标会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的评价。
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血液滤过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生化指标、肝肾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4.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1.4.2 生化指标 |
1.4.3 肝肾功能 |
1.4.4 炎症因子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
2.2 生化指标 |
2.3 肝肾功能 |
2.4 炎症因子 |
3 讨论 |
4 结论 |
(2)“通腑泄毒汤”对腑实热结证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内毒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 |
2.3 盲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测指标 |
2.6 安全性观察 |
2.7 数据分析 |
3 医学伦理问题 |
研究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可比性分析 |
2.1 性别、年龄、病因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腹腔压力水平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 |
3 疗效性分析 |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腹痛积分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腹胀积分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大便秘结积分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呕吐积分比较 |
3.7 两组治疗前、后胸脘痞塞积分比较 |
3.8 两组治疗前、后小便短赤积分比较 |
3.9 两组治疗前、后日晡潮热积分比较 |
3.10 两组治疗前、后腹腔压力水平及腹内压变化率比较 |
3.1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 |
4 相关性分析 |
5 安全性观测 |
分析与讨论 |
1 西医对急性胰腺炎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肠黏膜屏障的组成 |
1.2 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 |
2 西医对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的认识 |
2.1 急性胰腺炎时腹腔高压的发生机制 |
2.2 腹内压的相关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 |
3 选择内毒素的理论依据 |
4 祖国医学对急性胰腺炎及腹腔高压的认识 |
5 “通腑泄毒汤”的立方依据及给药方式 |
5.1 立方依据 |
5.2 给药方式 |
6 “通腑泄毒汤”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
6.1 “通腑泄毒汤”的组成及组方分析 |
6.2 “通腑泄毒汤”对腹腔高压的改善作用 |
6.3 “通腑泄毒汤”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
7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
7.1 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医症候总积分及单项症候积分研究结果分析 |
7.2 从腹腔压力水平及腹内压变化率研究结果分析 |
7.3 从血清内毒素水平研究结果分析 |
7.4 从治疗前腹腔压力水平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8 课题创新点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或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AH/ACS的定义、分级及分类 |
1.1 IAH/ACS定义 |
1.2 IAH分级 |
1.3 IAH/ACS分类 |
2 IAP的监测 |
2.1 IAP的影响因素 |
2.2 IAP的监测方法 |
2.2.1 直接测压法 |
2.2.2 间接测压法 |
3 护理 |
3.1 呼吸道护理 |
3.2 液体复苏的护理 |
3.3 肾功能护理 |
3.4 肠功能护理 |
4 小结 |
(6)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3.1 生大黄 |
1.3.2 重症急性胰腺炎 |
1.3.3 腹内高压 |
1.3.4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研究设计 |
2.2.1 样本量确定 |
2.2.2 分组方法 |
2.2.3 具体实施方法 |
2.3 床边盲插鼻空肠管 |
2.3.1 导管的选择 |
2.3.2 操作者 |
2.3.3 判断方法 |
2.4 研究工具与观察指标 |
2.4.1 人口学资料和疾病资料调查表 |
2.4.2 病情的评分 |
2.4.3 观察指标 |
2.4.4 安全性评价 |
2.5 伦理原则 |
2.6 临床资料收集 |
2.6.1 人口学和疾病资料的收集 |
2.6.2 病情评分的收集 |
2.7 质量监控 |
2.7.1 置管方法 |
2.7.2 设计阶段 |
2.7.3 研究人员培训 |
2.7.4 实施阶段 |
2.8 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 |
2.9 统计学方法 |
2.10 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 |
3.2 腹内压结果分析 |
3.2.1 两组患者腹内压比较 |
3.2.2 两组患者腹内压下降率比较 |
3.3 两组患者大便次数比较 |
3.4 两组患者血淀粉酶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 |
3.5 两组患者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 |
4.1.1 人口学资料 |
4.1.2 临床资料 |
4.2 中药生大黄对SAP的疗效 |
4.2.1 不同注药途径对腹内压和大便次数的影响 |
4.2.2 不同注药途径对血淀粉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
4.3 中药生大黄不同注药途径对病情评估评分影响 |
4.3.1 APACHE II评分 |
4.3.2 SIRS评分 |
4.3.3 BISAP评分 |
4.4 中药生大黄不同注药途径对ACS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NLR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全身并发症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收录标准 |
1.3 研究相关评分、分类标准及并发症的定义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
2 修订后的亚特兰大分类下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炎性指标的比较 |
3 有无全身并发症分组下炎性指标的比较 |
4 炎性指标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
5 炎性指标对急性胰腺炎全身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内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235例急性胰腺炎病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 235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病因,年龄,性别,复发率回顾性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
1.1.4 分组标准 |
1.1.5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病因构成 |
1.2.2 不同病因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1.2.3 病因与性别情况 |
1.2.4 病因与复发率情况 |
1.2.5 轻症与重症胰腺炎病因比较 |
1.3 讨论 |
1.3.1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构成 |
1.3.2 病因与年龄、性别分布关系 |
1.3.3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病因构成 |
1.4 小结 |
二 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 重症胰腺炎诊疗回顾性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对象 |
3.1.2 诊断标准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复发因素分析的目前研究进展情况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的红外热成像与近红外光谱监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不同加压程度下的下肢温度变化 |
3 两组大腿-足背温差、大腿-足趾温差比较 |
4 不同加压程度下近红外光谱监测指标的变化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近红外光谱监测在急诊医学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滤过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生化指标、肝肾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王萍,李乐,兰东,王实朴,吴晓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04)
- [2]“通腑泄毒汤”对腑实热结证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内毒素影响[D]. 黄婷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急性胰腺炎急诊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北京医师协会急救医师专科分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急诊急救分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02)
- [4]小儿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肝胆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11)
- [5]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护理进展[J]. 樊凰玉,何朝珠,彭园,廖少源. 实用临床医学, 2020(09)
- [6]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D]. 樊凰玉. 南昌大学, 2020(08)
- [7]NLR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全身并发症的评估价值[D]. 刘媛媛. 青岛大学, 2020(01)
- [8]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内压的影响[D]. 罗键雄.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 [9]235例急性胰腺炎病例回顾性分析[D]. 刘德.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基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的红外热成像与近红外光谱监测价值的研究[D]. 游靖宇.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