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型心绞痛并发恶性心律失常一例

变异型心绞痛并发恶性心律失常一例

一、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反复恶性心律失常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秦琳,张志红,郭艳玲[1](2021)在《Tp-Te离散度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抬高Tp-Te离散度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68例单纯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作对照组,另选取同期47例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心电图各参数,并绘制ROC分析心电图ST段抬高Tp-Te离散度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c QT、c QTd、c Tp-Te、c Tp-Ted、Tp-Te/QT、STE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得到心电图的AUC,均>0.7,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c Tp-Ted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有效反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加倩[2](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赵春轶[3](2020)在《冠脉痉挛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因心绞痛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并确诊为冠脉痉挛的病人43例和同期无冠脉显着狭窄的51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43例冠脉痉挛患者中,男34例,女9例,年龄3785(58.58±12.41)岁,其中以静息性心绞痛起病18例,活动后心绞痛起病14例,心肌梗死起病8例,晕厥3例,24例患者具有吸烟史,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ST段抬高者35例,ST段压低2例,完成随访42例(97.7%),失访1例(2.4%);未发生MACE事件29例,发生MACE事件13例,其中死亡3例,复发心绞痛10例,行PCI治疗8例。病例组与正常组年龄、性别等无显着差异(P>0.05),病例组吸烟、饮酒比例、LDL-C、FT3、FT4高于正常组,进一步将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T3、FT4 4个危险因素进行逐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吸烟、低密度脂蛋白是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良事件组吸烟比例、饮酒史、TG高于无不良事件组(P<0.05),提示吸烟、饮酒、高TG易发生MACE事件,进一步将吸烟、胆固醇、2个危险因素进行逐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吸烟是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脉痉挛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吸烟及LDL-C升高是冠脉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是冠脉痉挛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总体预后良好,部分反复出现心绞痛,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行PCI术。

张旭[4](2020)在《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中,应用冠状动脉内注射联合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UA患者心电图主要指标变化的短期影响。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入院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三组:(1)A组:对照组;(2)B组:短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3)C组:长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每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在入院期间接受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择期PCI治疗。本研究每组给药方法分别如下:(1)A组:PCI术后即刻开始持续静脉泵入生理盐水(1ml/Kg.h),持续至PCI术后6小时;(2)B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含有0.5mg尼可地尔的生理盐水10ml,并在PCI术6小时内,以2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尼可地尔6小时,共12mg;(3)C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含有0.5mg尼可地尔的生理盐水10ml,以2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尼可地尔24小时,共48mg。本研究在应用尼可地尔治疗前24小时以及应用尼可地尔治疗后24小时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对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研究结果1、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A组共纳入23例患者,男性14例,平均年龄为63.43±12.55岁;B组共20例患者,男性12例,平均年龄为66.45±8.06岁;C组共20例患者,男性15例,平均年龄为65.80±9.49岁。2、三组患者基线特征无显着差异,其中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实验室各项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指标等临床资料(P>0.05)。3、对照组患者心电图各项指标在注射生理盐水前后自身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尼可地尔治疗组中,相比于尼可地尔用药前,在用药后QT间期离散度和Tp-e间期这两项指标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短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中(B组),QT间期离散度从43.95±11.16ms缩短至30.85±8.63ms,Tp-e间期从99.50±15.71ms缩短至80.50±20.38ms(P<0.05)。长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中(C组),QT间期离散度从38.25±13.40ms缩短至28.80±9.74ms,Tp-e间期从98.25±11.72ms缩短至86.50±8.12ms(P<0.05)。4、将两个用药组(B组+C组)合并后与对照组(A组)进行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尼可地尔治疗组的QT间期离散度和Tp-e间期均明显缩短。尼可地尔用药组中,QT间期离散度从41.10±15.51ms缩短至29.82±9.15ms,Tp-e间期从98.87±13.70ms缩短至83.50±15.61ms(P<0.05)。研究结论1、择期接受PCI治疗的UA患者中,冠脉内注射联合静脉内持续泵入尼可地尔可缩短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Tp-e间期。2、尼可地尔用药6小时和24小时均可缩短择期PCI治疗的UA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Tp-e间期。

金正云,黄忆[5](2019)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QT间期缩短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QT间期缩短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8年4月嘉兴市秀洲区新塍医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校正QT间期是否缩短分成QT间期缩短组与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晕厥或猝死的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共纳入48例,其中QT间期缩短组21例,正常组27例。室性期前收缩负荷[(6.5±1.5)%]、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晕厥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38.1%、23.8%、61.9%)缩短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3.8±1.0)%、11.1%、3.7%、21.6%],LVEF为(31.8±1.3)%,低于对照组的(35.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QT间期缩短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6](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胡微,张明明,范亚娟,皮林[7](2017)在《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心室颤动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合并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报告1例VA出现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患者应用地尔硫卓后出现交界区逸搏心律,调整治疗硝苯地平缓释片、尼可地尔,建议ICD起搏器,控制冠脉痉挛发作,结合既往文献对VA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药物及ICD植入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朱成刚,郭远林,李小林,李莎,吴娜琼,李建军[8](2017)在《国人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性别差异》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探讨国人中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至2009-12期间入住我院的312例自发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未行激发试验)的临床资料,并对男女性别之间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揭示性别之间的异同点。结果:变异型心绞痛好发于男性占87.8%(274/312),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17.6%(55/312)的患者有过敏史;心绞痛发作时18.9%(59/312)的患者合并心律失常;造影发现有54.8%(155/283)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7.1%(22/312)的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及支架置入术可以有效控制心绞痛的发作。与男性相比,女性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吸烟者比例低(10.5%vs 78.8%,P<0.01),冠心病家族史比例高(31.6%vs11.3%,P<0.01),室性心动过速(13.2%vs 3.6%,P<0.05)及心室颤动(7.9%vs 1.8%,P<0.05)发生的比例高。结论:变异型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的比例较高,处理不及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情况。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应常规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对于狭窄严重者应行支架置入术。与男性相比,女性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吸烟者比例较低,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较高,更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9](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研究指明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顾晴,陈纪林,吴元,刘蓉[10](2010)在《合并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合并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预后,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合并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其心脏事件。结果: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14%;诱发因素多为吸烟(92.86%)、ST段抬高的导联显示下壁缺血(92.86%);以心动过缓为主;3例患者出现2支冠状动脉先后发生痉挛(21.4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4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50%,其中3例患者因痉挛相关的冠状动脉狭窄>80%并行介入治疗;随访的11例患者中1例猝死,1例出现2次心绞痛发作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会发生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且以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主。

二、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反复恶性心律失常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反复恶性心律失常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Tp-Te离散度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入选标准
    3.研究方法
    4.观察指标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心电图参数
    2.ROC分析结果
讨论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3)冠脉痉挛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随访情况
    2.2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情况分析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冠脉痉挛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4)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和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分组、患者信息采集以及给药方法
    1.5 心电图测量
    1.6 主要研究结果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入选患者人口学特征及既往病史
    2.2 入选患者介入治疗及合并药物治疗情况
    2.3 入选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心脏超声结果
    2.4 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指标比较
    2.5 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指标自身比较
    2.6 尼可地尔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指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24h动态心电图检测QT间期缩短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QTc间期测量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及LVEF比较
    2.2 两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晕厥或猝死发生的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6)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7)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心室颤动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2 讨论

(8)国人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CCB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替格瑞洛
        2.2.4 β受体阻滞剂
        2.2.5 他汀类药物
        2.2.6 ACEI或ARB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 诊断
        3.3.2 鉴别诊断
    3.4 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EMI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2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4.2. 4 抗心肌缺血
        3.4.2. 5 调脂治疗
        3.4.2. 6 其他治疗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3.4.3. 1 一般治疗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3.4.3. 4 抗凝治疗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2.1 临床评估
        4.2.2 负荷试验
        4.2.3 左心室功能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4.2.5 冠状动脉CTA
        4.2.6 冠状动脉造影
    4.3 治疗原则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循证药物治疗
        4.3.3 血运重建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5.2.2 炎性反应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CCB
        5.5.3 硝酸酯类药物
        5.5.4 ACEI
        5.5.5 他汀类药物
        5.5.6 其他药物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1.1 完全SMI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6.1.3 心绞痛伴SMI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药物选择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2. 2 目标管理
        7.1.2. 3 药物推荐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概述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7.3.4 NOAC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7.3.5 注意事项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4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流行病学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7.5.4 一般治疗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7.5.4.2降压治疗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7.5.4.4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3长期抗凝治疗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7.3. 3 他汀类药物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PPI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2 药物治疗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7.1 0.1.1 CKD的定义
        7.1 0.1.2 CKD的分期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7.1 0.2.1 抗栓治疗
        7.1 0.2.2 他汀类药物
        7.1 0.2.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7.1 1. 3 临床特点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1 2.2.1 流行病学
        7.1 2.2.2 一般治疗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7.1 2.3.1 流行病学
        7.1 2.3.2 一般治疗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3.2药物治疗推荐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ACEI或ARB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CCB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ACEI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8.1.3 药物治疗
        8.1.3. 2 大剂量IVIG
        8.1.3. 3 CAA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诊断
        8.2.3 调脂药物治疗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8.3.1.1疾病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疾病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疾病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10)合并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2 CAG特征
    2.3 随访结果
3 讨论

四、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反复恶性心律失常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Tp-Te离散度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 秦琳,张志红,郭艳玲.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1(02)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冠脉痉挛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D]. 赵春轶.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D]. 张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24h动态心电图检测QT间期缩短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J]. 金正云,黄忆. 心电与循环, 2019(02)
  • [6]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7]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心室颤动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并文献复习[J]. 胡微,张明明,范亚娟,皮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17(S3)
  • [8]国人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性别差异[J]. 朱成刚,郭远林,李小林,李莎,吴娜琼,李建军. 中国循环杂志, 2017(02)
  •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10]合并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J]. 顾晴,陈纪林,吴元,刘蓉.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08)

标签:;  ;  ;  ;  ;  

变异型心绞痛并发恶性心律失常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