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羊配种期营养与繁殖率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黎霞,高丽,王田田,吴静静[1](2021)在《放牧绵羊的饲养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的四季放牧的生产方式下,受自然条件、草场类型、草场产草量等因素的影响,绵羊四季营养状况极不平衡,放牧绵羊生产表现"夏壮、秋肥、冬瘦、春死"周期性特点。绵羊放牧补饲技术已经逐渐被广大养殖者所认可。本文结合生产实际,论述了绵羊季节性放牧特点、放牧绵羊饲养管理技术等内容,为牧区养殖户提高放牧绵羊的饲养管理水平提供技术参考。
金大智[2](2021)在《精料蛋白质水平对繁殖期马鹿营养物质消化、血液生化指标及精液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
王荣斌[3](2020)在《陕北白绒山羊农户舍饲养殖典型日粮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陕北白绒山羊农户舍饲养殖常用典型日粮使用情况开展实地调研分析,调查研究的范围涉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的7个乡(镇)18个行政村。采用的主要方法技术包括文献查阅、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抽样分析和综合比较等。通过实地调查总结提出农户养殖绒山羊常用的典型日粮及其组分,在评定常用粗饲料营养价值的基础上,评估常用典型日粮的营养水平及其毒素污染情况,以期为农户舍饲养殖陕北白绒山羊的日粮配制提供依据。获得的主要结果包括:1.在调查分析研究中,依据入户问卷调查的39个种养结合农户的绒山羊舍饲饲养情况,把农户在一年中不少于3个季度都使用的饲料定义为常用日粮组分,调研共得到17种常用的日粮组分,典型使用的日粮组分有8种,分别为玉米籽实、玉米秸秆、苜蓿、谷子秸秆、豆秸秆、高粱秸秆、柠条和玉米芯;再依据农户舍饲养殖绒山羊日粮组分的多少,可以把农户舍饲饲养绒山羊常用的典型日粮总结为2个,即使用4种日粮组分的玉米籽实、玉米秸秆、苜蓿和豆秸秆这一组合,及使用5种日粮组分的玉米籽实、玉米秸秆、苜蓿、谷子秸秆和豆秸秆,占比分别为12.82%和30.77%。2.调查分析表明,39个舍饲养殖户玉米种植面积和苜蓿种植面积差异不显着,可是,绒山羊存栏数量却与玉米种植面积,以及粗饲料种类呈现显着相关(p<0.05);采用6种以上日粮组分的第三类型的农户饲养的羊单位达到217.21只,其饲料成本较低,为609.49元/只/年。3.在8种典型使用的日粮组分中选取了6种常用的粗饲料进行营养价值的评定,评定结果表明:苜蓿、柠条、玉米秸秆、高粱秸秆、谷子秸秆和豆秸秆等6种粗饲料的DM和CP在48h内的降解速率较高,在48h~72h的降解速率较低;苜蓿和柠条的DM和CP瘤胃降解特性较好,其中苜蓿和柠条的DM瘤胃有效降解率分别为56.35%和45.02%,二者CP有效降解率分别为66.15%和63.94%;玉米秸秆CP的瘤胃有效降解率较高,达61.83%,高粱秸秆DM的有效降解率较高,达47.58%;豆秸秆的DM和CP瘤胃有效降解率较差,分别为47.46%和55.42%。4.在农户舍饲养殖户采用的草棚和露天存储饲料方式下,获得了8种典型使用的日粮组分的7种,均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1,其中露天存储的黄曲霉毒素B1产生量高于草棚存储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7种日粮组分和2个典型日粮,其黄曲霉毒素B1含量均低于30μɡ/kg,未超国标要求。5.综合比较分析表明,上述典型日粮的营养水平不能满足配种前期和配种期种公羊,以及体重达45kg以上的泌乳期母羊的营养需要。为此,提出了可以满足陕北白绒山羊不同生理期的改进的日粮及其组分比例,并配套提出了建议。
张进[4](2020)在《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人工驯养调研及其香腺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野生林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等省市的山区中。雄性林麝香腺分泌的麝香为四大动物香料之首,也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其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上滥捕滥杀,野生林麝数量和麝香产量急剧下降。为保护野生林麝资源和提高麝香产量,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便展开了林麝的人工驯养和科学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关资料仍不系统、不规范,一些基础研究不深入,特别是其泌香机制仍不够清楚。因此,需进一步探究林麝的人工驯养技术和泌香机制。本研究以陕西省某林麝养殖场为对象,调查了该林麝养殖场2018—2019年的人工驯养情况,分析了林麝人工驯养过程中的实际生产问题。利用高通量测序、生信分析、RT-q PCR验证、HE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探究了4月龄雄性林麝香腺组织中雄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发现,当前林麝的人工养殖具有鲜明的特点。其驯养方式主要是“圈舍-运动场”圈养模式;圈养林麝的日粮由粗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组成,其不同发育阶段对饲料配比要求不同,但需注意粗饲料的品质;人工驯养林麝外伤引起的化脓性疾病较常见,胃肠炎和一些寄生虫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偶发,幼龄林麝容易感染支原体肺炎;繁殖管理方面,配种林麝公母比为1:2,可保证双胎率超过80%,繁殖率达180%以上;雄性林麝的麝香分泌量与年龄有关,3~8岁是其泌香盛期,平均泌香量为11.84~18.74 g。(2)4月龄雄性林麝未性成熟,通过HE染色发现睾丸曲细精管发育未完全,管腔中没有圆形精子、延长型精子和成熟精子;香腺为典型的腺体组织,由很多腺管组成,腺细胞附着在腺管管腔基底部。4月龄林麝香腺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在香腺中共注释到33308个基因。与睾丸组织相比,共发现701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581个基因表达上调,3437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类固醇激素合成信号通路显着性富集了1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CYP11A1、CYP17A1、HSD3B基因涉及雄激素的合成过程。通过RT-q PCR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雄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1A1、CYP17A1、HSD3B在林麝香腺组织中表达,且雄激素合成关键限速酶CYP11A1在香腺组织中的表达丰度显着高于睾丸组织。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林麝人工驯养技术仍有待提高,本研究为林麝的标准化饲养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此外,香腺中雄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了香腺组织可能存在雄激素合成信号通路,推测香腺可能通过自身产生雄激素调控其发育,甚至影响成年雄麝的麝香产量和品质。
罗德吉卓玛[5](2019)在《母羊繁殖率提高措施》文中指出该文分析了母羊繁殖率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母羊繁殖率的具体措施,给牧户提供参考,以提升母羊繁殖效率。
程立慧[6](2019)在《催情补饲对母羊血清生化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的试验研究发现,饲喂过量或者限饲都会影响动物的发情率、排卵率、受胎率、产羔率以及繁殖率,然而国内有关于配种前短期补饲对母羊繁殖性能影响的报道很少。因此,本试验将研究在配种前短期补饲蛋白饲料豆粕和能量饲料玉米对湖羊母羊血清生化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开展血清代谢组学研究,以探讨其影响机理。本试验选取120只3岁左右经产3次的湖羊母羊,根据体况评分标准分为两群,一群在3分以上(48.42±3.69 kg),一群在3分以下(40.47±4.35 kg),每群随机分为3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另外2组分别为玉米和豆粕补饲试验组。饲养试验开始及结束时,称其体重。在正式期时每组挑选10只母羊进行采血,测定血清中的生殖激素、生长因子、代谢激素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在血清分析结果基础上,选择差异显着的组别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在母羊配种前114 d补饲豆粕或玉米饲料时,对母羊体重没有产生显着影响。(2)补饲豆粕饲料时,3分以上和3分以下豆粕组的血清生化指标GLU浓度在第7 d和16 d(发情)时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豆粕组的TP浓度在第14 d时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豆粕组的血清BUN浓度在各个时间点内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分以上豆粕组的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浓度在分别在第14 d和16 d(发情)时、第7 d和16 d(发情)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补饲玉米饲料时,3分以下玉米组的血清生殖激素FSH、LH和E2在16 d(发情)时都显着高于3分以下对照组(P<0.05);3分以上和3分以下的玉米组的GLU浓度都在第7 d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分以上和3分以下玉米组的BUN浓度在第0 d和第7 d时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分以上和3分以下玉米组血清TP浓度在第7 d和第14 d时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分以上玉米组的胰岛素浓度在第16d(发情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分以上和3分以下玉米组的血清瘦素浓度在第16 d(发情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3分以上玉米组的单羔率显着高于豆粕组和对照组(P<0.05),豆粕组和对照组的双羔率显着高于玉米组(P<0.05);3分以下豆粕组和玉米组和产羔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当补饲豆粕时,主要影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的代谢;当补饲玉米时,主要影响糖类、羧酸类及咪唑并嘌呤类的代谢。综述所述,在配种前114 d对3分以下的母羊补饲250 g的豆粕或玉米可以提高湖羊母羊的繁殖性能。
王子玉[7](2019)在《体况影响山羊卵泡发育的机制及哺乳期母仔一体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山羊存栏量1.45亿只,居世界第一位,但目前山羊养殖仍比较粗放,尚未实现母羊繁殖的精准营养调控,导致其繁殖潜能未能充分发挥,规模化自繁自养山羊场中母羊年生产力(LEY)低已成为制约其效益的瓶颈因素。母畜的繁殖力受遗传、环境、营养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LEY主要由产羔数、母羊产后返情时间和羔羊断奶成活率等决定。产仔(羔)数主要取决于排卵数,母畜排卵期/配种期体况对其影响较大,而母畜产后返情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哺乳期体况的恢复情况,因此母畜不同阶段的体况对繁殖性状有重要影响。卵泡的生长、发育(包括募集、选择和优势化)既受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生殖激素的调控,也受到卵泡内基因表达的影响。Folliculome(卵泡转录组)的概念最早在奶牛上提出,目标是建立奶牛上从小卵泡到排卵前卵泡及闭锁卵泡的卵泡基因表达谱,但在山羊上的Folliculome研究尚未见报道。虽然目前人们观察到母畜体况会影响山羊的繁殖力,但是体况对卵泡发育、排卵、发情等的调控机制的研究仍然缺乏,而探索体况对山羊卵泡发育的影响、对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将对通过优化饲养管理、使各阶段的母羊达到适宜体况,进而提高排卵数、缩短繁殖间隔,提高母畜年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选择72只海门山羊育成期母羊(3.5月龄)进行TMR(全混合日粮)饲喂5个月,从5月龄开始每天试情,根据初情时的体况评分将其分成4组,分别为A瘦组(2.0-2.7)、B中等体况组(对照组,2.8-3.2)、C中等偏上体况组(3.3-3.5)和D偏胖组(3.6-4.0)。记录初情日龄、初情体重等,在第2次发情时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母羊的体况评分与背膘厚、体重、胴体重、屠宰率高度相关。山羊不同体况对直径>1.0 mm、1.0-1.9 mm、2.0-3.0 mm和1.0-3.0 mm卵泡的数目无显着影响,但随着体况分值的增大,直径>3.0mm卵泡的数目显着增加,特别是中等偏上体况组中直径>4.0mm的优势卵泡数目显着高于中等体况组和瘦组。与瘦组和中等体况组相比,中等偏上体况组和偏胖组山羊初情日龄提早7-10 d,表明育成期母羊保持中等以上的膘情有利于大卵泡的发育,有利于增加育成羊的排卵数进而提高产羔数。根据山羊体型特点,借鉴牛、绵羊的评分标准,优化山羊的体况评分方法,为分阶段精细化饲喂保持母羊最适体况提供参考。(2)以不同体况育成期母羊2.0-3.5 mm卵泡为研究对象,采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体况调节繁殖的关键通路和差异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与正常体况羊2.0-3.5 mm的卵泡相比,偏胖羊卵泡中筛选到201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81个基因上调,1638个基因下调。KEGG富集分析表明体况可能通过影响精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成、细胞凋亡、缝隙连接、孕酮分泌等影响卵泡发育和排卵率。qRT-PCR验证表明偏胖组山羊的2.0-3.5 mm卵泡中3β-HSD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RLR、cholesterol、APAF1、PDE5A、IGF-1 和 Leptin R 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凋亡诱导因子AIF-1在健康卵泡的颗粒细胞中有较强的表达,而随着卵泡的闭锁,颗粒细胞中AIF-1表达逐渐减弱。偏胖组卵泡AIF-1的表达较正常组和瘦组相同阶段卵泡中的表达较低。此外,偏胖组卵泡液中的P4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脂联素水平有降低的趋势(P>0.05),瘦素和雌激素有升高的趋势(P>0.05)。本研究建立了不同体况山羊卵泡的转录组数据库,为筛选体况影响山羊卵泡发育的关键基因及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3)以中等体况山羊排卵前卵泡波中的小卵泡(1.0-1.9 mm),中卵泡(2.0-3.5 mm,从属卵泡)和大卵泡(5.0-8.0 mm,优势卵泡)为研究对象,通过RNA-Seq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并验证与山羊有腔卵泡发育相关的关键调控基因和通路。KEGG富集分析发现,卵泡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到Focal adhesion、Cell adhesion molecule、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ECM-receptor interaction、D-Arginine and D-ornithine metabolism 和 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 等通路。依据本试验的结果并结合在其他物种上的相关报道,筛选出39个与卵泡选择和优势化有关的基因,列出了其在山羊小、中、大卵泡中的基因相对表达量以及升降趋势。从中选择10个与卵泡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FoxL2,Nobox,GDF-9,KIT,INHBA,CYP19A1,BCL-2,FSHR,LHR,ESR)进行趋势分析和qRT-PCR验证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建立了不同直径卵泡的Folliculome,筛选出在卵泡优势化过程中起作用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相关的调节通路,对后期深入探讨山羊有腔卵泡发育的调控机理提供了参考。(4)上述卵泡测序结果发现,精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多胺、NO等)在卵泡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精氨酸替代物N-氨基甲酰谷氨酸(NCG)在哺乳期山羊上的应用效果,将分娩当天的32只哺乳母羊及其64只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母羊,16只羔羊),母羊日粮中NCG的添加量分别为0 g/d、1 g/d、2 g/d和3 g/d,连续饲喂42 d后断奶。结果表明:补饲NCG的哺乳期羔羊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哺乳期第21 d和第42 d,2 g/d NCG补饲组山羊的产奶量高于对照组。添加NCG会增加母羊血清中NO、胰岛素、精氨酸、瓜氨酸和鸟氨酸的浓度,降低血清中NH3、尿素的浓度。2g/dNCG补饲组羊奶的乳蛋白、腐胺、胰岛素、NO和GH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哺乳期第42 d时屠宰部分羔羊,证明添加NCG显着增加了羔羊瘤胃肌层厚度和乳头密度。哺乳母羊体重损失减少,哺乳期末体况有所改善。本试验表明哺乳母羊日粮中添加NCG提高了母羊产奶量和羔羊的生长性能,也为NCG在母羊提早返情、进而提高母羊年生产力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姚红梅,田媛,庄梦晖,胡紫馨,安昊,李家军,郭慧君,邱建华[8](2018)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饲草高效利用与沂蒙黑山羊养殖技术》文中指出沂蒙黑山羊为山东省优质山羊品种,其耐粗饲、抗逆性强,适宜放牧或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相结合的养殖模式,非常适合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养殖,实现区域丰富的饲草资源高效利用。本文从羊种选育、日粮配合、饲养管理、卫生与疫病防控等方面,总结盐碱地区域养羊生产管理规范,合理利用盐碱地饲草资源,促进三角洲区域资源绿色开发和生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狄占成[9](2017)在《舍饲条件下种公羊、种母羊饲养管理技术》文中指出在舍饲条件下如何饲养和管理好种公羊、种母羊是羊生产过程的重中之重,文章从饲料搭配、圈舍环境等方面分别对种公羊、空怀期母羊、怀孕期母羊、哺乳期母羊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阐述,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赵成宝,付玉花,窦文贤[10](2016)在《肉羊舍饲养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属草食反刍家畜,在草地上放牧是传统的养殖方式,在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不宜继续用作放牧地,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草)、草原承包补助奖励、林地承包等一系列保护环境的工程建设和政策。舍饲养羊成为这些地区养羊业的必然选择,羊只必须从放牧饲养转为舍饲。舍饲养羊采食方式由主动选择变成被动接受,饲料来源也不再是"百样草",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提供的几种很有限的饲料,同时羊的活动地域也受到严重限制,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生理特点,其生产力、繁殖力、生活力就会出现障碍,养殖收益下降。另外,舍饲不仅要投入更多人、财、物力,而且无污染羊产品的生产难度加大,养殖成本明显增加,挫伤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笔者从选种选配、饲养管理、羔羊育肥、提高舍饲养羊效益等环节分析剖解,提高舍饲养殖水平,增加肉羊养殖效益。
二、母羊配种期营养与繁殖率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羊配种期营养与繁殖率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放牧绵羊的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绵羊季节性放牧特点 |
1.1 春季放牧 |
1.2 夏季放牧[2] |
1.3 秋季放牧 |
1.4 冬季放牧 |
2 放牧绵羊的饲养管理[5] |
2.1 配种期 |
2.2 妊娠期 |
2.3 泌乳期 |
3 小结 |
(3)陕北白绒山羊农户舍饲养殖典型日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绒山羊的地理分布 |
1.1.1 我国主要绒山羊品种地理分布及产绒性能、繁殖性能 |
1.1.1.1 北方牧区 |
1.1.1.2 青藏高原区 |
1.1.1.3 农牧混合区 |
1.1.1.4 北方农区 |
1.1.1.5 南方牧区 |
1.1.2 我国主要地方品种绒山羊的养殖情况 |
1.2 山羊常用饲料研究进展 |
1.2.1 山羊常用饲料类型的研究进展 |
1.2.2 羊常用饲料的营养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
1.2.3 山羊粗饲料的开发和利用 |
1.3 反刍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
1.3.1 反刍动物消化特点 |
1.3.2 评定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成分的方法 |
1.3.3 评定反刍动物饲料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的方法 |
1.3.3.1 体内法 |
1.3.3.2 半体内法 |
1.3.3.3 体外法 |
1.4 陕北白绒山羊养殖存在的问题 |
1.4.1 养殖存在的问题 |
1.4.1.1 规模化养殖与经济收益的矛盾 |
1.4.1.2 饲养管理水平较低 |
1.4.1.3 品种退化,绒毛品质下降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陕北白绒山羊农户舍饲养殖常用饲料调研分析 |
2.1 调研思路、方法与内容 |
2.1.1 调研的思路 |
2.1.2 方法与内容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饲料的基本情况 |
2.3.2 日粮组分和组合 |
2.4 小结 |
第三章 评定陕北白绒山羊6种常用粗饲料营养价值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饲粮 |
3.1.2 样品采集和实验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5 计算方法 |
3.1.6 统计与分析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3.2.2 饲料干物质降解率 |
3.2.3 饲料蛋白质降解率 |
3.3 讨论 |
3.3.1 DM瘤胃降解特性 |
3.3.2 CP瘤胃降解特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陕北白绒山羊常用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及黄曲霉毒素含量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和制备 |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3 统计与分析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常规营养成分 |
4.2.2 黄曲霉毒素B1含量分析 |
4.2.3 典型日粮组合黄曲霉毒素B1分析 |
4.2.4 典型日粮组合营养水平 |
4.3 讨论 |
4.3.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4.3.2 黄曲霉毒素产生分析 |
4.3.3 典型日粮营养水平分析 |
4.3.4 典型日粮黄曲霉毒素B1含量情况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深入分析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人工驯养调研及其香腺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林麝研究进展 |
1.1.1 麝属动物的分类研究 |
1.1.2 林麝的形态特征 |
1.1.3 林麝的生活习性 |
1.1.4 林麝种群现状 |
1.1.5 林麝人工驯养进展 |
1.1.6 圈养林麝常见疾病 |
1.1.7 林麝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
1.1.8 麝香及泌香机制 |
第二章 林麝人工驯养调研 |
2.1 内容与方法 |
2.1.1 调研对象及时间 |
2.1.2 林麝的人工养殖模式 |
2.1.3 林麝的饲料与营养管理 |
2.1.4 林麝人工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 |
2.1.5 林麝养殖场2018—2019年的繁殖情况 |
2.1.6 林麝养殖场2018—2019年的泌香情况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林麝的人工养殖模式 |
2.2.2 林麝的饲料与营养管理 |
2.2.3 林麝人工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 |
2.2.4 林麝养殖场2018—2019年的繁殖情况 |
2.2.5 林麝养殖场2018—2019年的泌香情况 |
2.3 讨论 |
2.3.1 林麝的圈养方式与运动管理 |
2.3.2 林麝的营养与饲料 |
2.3.3 林麝的疾病防治 |
2.3.4 林麝的繁殖 |
2.3.5 影响林麝泌香的因素 |
2.4 小结 |
第三章 林麝香腺和睾丸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及验证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耗材 |
3.1.3 仪器设备 |
3.1.4 样本采集 |
3.1.5 总RNA的提取 |
3.1.6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流程 |
3.1.7 荧光定量PCR |
3.1.8 石蜡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
3.1.9 免疫组化(IHC)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4月龄雄性林麝香腺和睾丸的组织学观察 |
3.2.2 香腺和睾丸组织转录组测序数据质控总览 |
3.2.3 香腺和睾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4 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5 雄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1A1、CYP17A1、HSD3B定量分析 |
3.2.6 雄激素合成关键限速酶CYP11A1免疫组化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母羊繁殖率提高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影响因素 |
1.1 母羊不孕 |
1.2 配种操作不规范 |
1.3 母羊患病 |
1.4 母羊营养不足或过剩 |
1.5 母羊日常管理不当 |
2 具体措施 |
2.1 管理措施 |
2.1.1 母羊品种选择 |
2.1.2 提升能繁母羊比重及质量 |
2.1.3 合理调整羊龄结构 |
2.2 饲养技术 |
2.3 育种与繁殖 |
2.3.1 采取多羔多肉繁殖方案,选择优质杂交后代 |
2.3.2 应用繁殖技术缩短生产周期 |
3 结束语 |
(6)催情补饲对母羊血清生化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配种前营养水平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2.1 限饲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2.2 催情补饲的饲料类型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2.3 催情补饲对母羊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3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3.1 代谢组学方法的背景及发展 |
3.2 有关代谢组学生殖生理的研究进展 |
4 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
5 研究内容 |
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催情补饲对母羊繁殖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设计及体况评分标准 |
1.3 饲养管理与基础饲粮 |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5 同期发情及发情鉴定 |
1.6 样品采集与处理及相关数据收集 |
1.7 测定指标与方法及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催情补饲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2.2 催情补饲对母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催情补饲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3.2 催情补饲对母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催情补饲对3分以下发情母羊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仪器及试剂 |
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以豆粕组与对照组相比的代谢组学分析 |
2.2 以玉米组相比对照组的代谢组学分析 |
2.3 以豆粕组相比玉米组的代谢组学分析 |
3 讨论 |
3.1 以豆粕组与对照组相比下的代谢组学分析 |
3.2 以玉米组与对照组相比下的代谢组学分析 |
3.3 以豆粕组与玉米组相比下的代谢组学分析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7)体况影响山羊卵泡发育的机制及哺乳期母仔一体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 |
1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过程 |
1.1 卵泡发育 |
1.2 卵泡闭锁 |
2 哺乳动物卵泡发生波 |
2.1 卵泡的募集 |
2.2 卵泡的选择 |
2.3 卵泡的优势化 |
3 影响卵泡发育的因素 |
3.1 代谢激素和生长因子 |
3.2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生殖激素对卵泡发育和发情周期的调节 |
3.3 卵母细胞与体细胞间的互作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
4 哺乳动物卵巢卵泡发育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4.1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手段概述 |
4.2 与卵巢卵泡发育相关的基因筛选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体况对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
1 哺乳动物体况评分研究进展 |
1.1 牛的体况评分研究进展 |
1.2 猪的膘情评价的研究进展 |
1.3 羊的体况评分研究进展 |
1.4 人胖瘦评价方法 |
2 体况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 |
3 营养水平对母畜繁殖和卵泡发育的影响 |
3.1 日粮能量水平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
3.2 日粮中蛋白质对母畜卵泡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
4 精细化营养调控体况提高母畜年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
4.1 母猪体况调整提高年生产力研究进展 |
4.2 奶牛体况调整方案 |
4.3 提高母羊年生产力的体况调整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育成期海门山羊体况对生产性能及初情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发情鉴定 |
1.3 屠宰测定及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羊体况评分标准的优化 |
2.2 育成期山羊体况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2.3 育成期山羊体况评分对脂代谢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育成期山羊体况评分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5 育成期山羊母羊体况评分对体尺指标的影响 |
2.6 育成期山羊母羊体况评分对初情指标的影响 |
2.7 育成期山羊体况对发情期卵泡数目的影响 |
2.8 育成期山羊体况对发情期血清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山羊体况评分标准的优化及与生产性能指标的相关性 |
3.2 育成期海门山羊体况对初情指标的影响 |
3.3 育成期海门山羊体况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
3.4 育成期海门山羊体况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体况对海门山羊卵泡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2 样本采集 |
1.3 RNA-Seq文库的构建 |
1.4 基因表达量分析 |
1.5 基因的聚类 |
1.6 qRT-PCR验证 |
1.7 卵泡液的收集及激素测定 |
1.8 卵巢组织样品石蜡包埋与切片 |
1.9 卵巢免疫组化试验 |
1.10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体况对发情山羊2.0-3.5 mm卵泡液中激素水平的影响 |
2.2 不同体况山羊卵泡转录组的Illumina测序及质量控制 |
2.3 不同体况山羊卵泡中表达的基因及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及分布 |
2.4 不同体况山羊卵泡基因表达聚类分析 |
2.5 不同体况山羊卵泡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2.6 不同体况山羊卵泡中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2.7 不同体况山羊卵泡中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
2.8 qRT-PCR验证 |
2.9 体况对山羊卵巢凋亡相关蛋白AIF-1定位和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山羊体况对卵泡液中生殖激素及代谢激素的影响 |
3.2 山羊体况对卵泡发育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3.3 山羊体况对卵泡发育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 |
3.4 体况对山羊卵巢凋亡相关蛋白AIF-1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山羊有腔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卵泡的收集 |
1.2 卵泡RNA的提取 |
1.3 cDNA测序文库的构建 |
1.4 RNA-Seq测序 |
1.5 山羊小、中、大卵泡中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
1.6 qRT-PCR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羊不同直径卵泡的转录组建库质量评价 |
2.2 Reads过滤信息统计 |
2.3 山羊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
2.4 山羊小、中、大卵泡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2.5 山羊小、中、大卵泡中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2.6 山羊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差异表达趋势研究 |
2.7 山羊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
3 讨论 |
3.1 山羊不同直径卵泡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比较 |
3.2 山羊卵泡发育过程涉及的信号通路 |
3.3 山羊有腔卵泡发育过程中与生殖激素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
3.4 山羊有腔卵泡发育过程中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补饲N-氨基甲酰谷氨酸对哺乳期山羊体况、泌乳及其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样品采集 |
1.3 血清和羊奶中代谢物和激素的测定 |
1.4 羔羊瘤胃、回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补饲NCG对哺乳期山羊体重及产奶量的影响 |
2.2 补饲NCG对哺乳山羊泌乳期第21d血清学指标和氨基酸谱的影响 |
2.3 补饲NCG对哺乳期母羊乳成分、多胺和氨基酸谱的影响 |
2.4 补饲NCG对哺乳期羔羊生长和屠宰性状的影响 |
2.5 补饲NCG对羔羊瘤胃乳头和回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补饲NCG对哺乳山羊泌乳力、血清学参数和氨基酸谱的影响 |
3.2 母羊补饲NCG对羔羊瘤胃乳头和回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饲草高效利用与沂蒙黑山羊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 |
1.1 优良父本母本的选种 |
1.2 配种方式 |
2 日粮配合 |
2.1沂蒙黑山羊营养需求 |
2.2 饲料来源 |
3 饲养管理 |
3.1 母羊饲养 |
3.2 种公羊饲养管理 |
3.3 羔羊饲养管理 |
3.4 育成羊饲养管理 |
4 羊场卫生及疾病防控 |
4.1 引种管理 |
4.2 人员管理 |
4.3 羊只管理 |
4.4 环境卫生及饲草管理 |
4.5 免疫程序制定 |
4.6 驱虫管理 |
(9)舍饲条件下种公羊、种母羊饲养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
1.1 种公羊的饲喂 |
1.2 种公羊的管理 |
2 种母羊的饲养管理 |
2.1 空怀期母羊 |
2.2 怀孕期母羊 |
2.3 哺乳期母羊 |
(10)肉羊舍饲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父母本品种选择 |
1.1 杂交父本选择 |
1.1.1 德国肉用美利奴羊 |
1.1.2 无角陶赛特羊 |
1.1.3 特克赛尔羊 |
1.1.4 萨福克羊 |
1.1.5 杜泊羊 |
1.1.6 波尔山羊 |
1.2 杂交母本选择 |
2 肉羊的饲养管理 |
2.1 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
2.1.2 非配种期 |
2.2 繁殖母羊及羔羊的饲养管理 |
2.2.1 空怀母羊主要是恢复体况,应加强舍饲,使母羊很快复壮,力争满膘迎接配种。 |
2.2.2 妊娠母羊 |
2.3 哺乳羔羊的饲养管理 |
2.4 育成羊的饲养管理 |
3 羔羊育肥 |
3.1 育肥前的准备 |
3.2 哺乳羔羊育肥 |
3.3 早期断奶羔羊的强度育肥 |
3.4 当年羔羊的放牧加舍饲育肥 |
3.5 早期断奶羔羊全精料育肥 |
4 提高舍饲肉羊效益的措施 |
4.1 建设饲料基地贮备饲料 |
4.2 合理地配制和供给饲料 |
4.3 多次少食多饮 |
4.4 保持饲料的相对稳定 |
4.5 适当太阳下运动 |
四、母羊配种期营养与繁殖率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牧绵羊的饲养管理[J]. 黎霞,高丽,王田田,吴静静. 草食家畜, 2021(04)
- [2]精料蛋白质水平对繁殖期马鹿营养物质消化、血液生化指标及精液品质的影响[D]. 金大智.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陕北白绒山羊农户舍饲养殖典型日粮分析研究[D]. 王荣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人工驯养调研及其香腺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D]. 张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母羊繁殖率提高措施[J]. 罗德吉卓玛.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17)
- [6]催情补饲对母羊血清生化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D]. 程立慧.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体况影响山羊卵泡发育的机制及哺乳期母仔一体化技术研究[D]. 王子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8]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饲草高效利用与沂蒙黑山羊养殖技术[J]. 姚红梅,田媛,庄梦晖,胡紫馨,安昊,李家军,郭慧君,邱建华. 山东畜牧兽医, 2018(04)
- [9]舍饲条件下种公羊、种母羊饲养管理技术[J]. 狄占成. 甘肃畜牧兽医, 2017(04)
- [10]肉羊舍饲养殖技术[J]. 赵成宝,付玉花,窦文贤. 畜牧兽医杂志,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