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资源,激活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雒珊[1](2022)在《基层民主制度输入与村庄公共性的重构——基于东北B村的经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村庄公共性是村庄善治的根基,在村庄社会内生公共性不断式微和消解的现实困境下,重构村庄公共性成为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议题。在东北农村"四议一审两公开"的制度实践中,村庄公共性实现了从缺失到重构的转变,这表明基层民主制度输入能够对村庄公共性重构的复杂过程发挥关键的机制作用;通过制度实现权力开放、利益关联和动员村民以及资源激活,生产出了一种"制度公共性"。基层民主制度的输入和运行在村庄治理中表现出一系列正向效应。基于基层治理规范化和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目标,国家需要向基层输入有效的民主制度,以激活村民自治,为变迁下的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田晓迪[2](2021)在《基于Alma的电子资源管理变革及实践思考》文中研究表明Alma是目前国内图书馆应用最多的图书馆服务平台,它的应用为电子资源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管理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电子资源管理工作的变化。本文对Alma应用后电子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流程、方式和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和总结了电子资源管理工作的变革,并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相关实践,最后提出了基于Alma电子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黄六招,罗羽妍,尚虎平[3](2021)在《上下互动与资源下沉:资源匮乏型地区何以实现创新激活?——基于一个国家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区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既有政府创新研究围绕环境与能动者视角形成了经济发达地区更可能进行创新的基本共识,却无法解释为何在中国语境下资源匮乏型地区同样开展了大量的创新。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从"环境—组织—资源"维度出发构建了"上下互动与资源下沉"的研究框架,并透过一个国家级易地搬迁安置示范区建设的全过程,解码资源匮乏型地区实现创新激活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在纵向压力传导与横向政绩竞争所构成的制度环境下,为了打破多重治理任务与本地化资源不适配的矛盾,基层政府采取既契合上级政策要求又回应实际治理需要的创新方案以吸取上级政府的注意力分配,同时在上级政府加速先行标杆的示范创建效应下,凭借示范点吸取上级区别化的政策和特殊性的资源,进而使得资源匮乏型地区实现创新激活。本文对创新激活进行重新解读:其本质上是制度环境、上下互动与资源下沉三个要素组合式生成的结果,同时揭示了创新生成并不局限于本地资源,而是可以借助创新理念获得上级资源再分配。这在实践层面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提供了可能的参考价值。
许柯[4](2021)在《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着的成果。然而,高昂的计算和存储成本给基于DNN算法的部署,尤其是面向硬件资源有限的嵌入式设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几年,关于神经网络压缩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方向。然而,部分压缩算法设计并没有与实际的加速器场景相结合,导致算法的理论压缩性能与实际硬件加速效果存在巨大差距。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将模型剪枝、量化的压缩算法与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硬件架构设计相结合,实现了高吞吐率、低延时的DNN加速器。本文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法,从硬件约束的压缩算法、算法硬件耦合优化、硬件设计适配压缩算法和系统级的目标检测加速器应用四个层次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的创新研究成果包括:(1)从硬件约束的压缩算法层面,本文以优化的遗传算法为基础,结合硬件约束对模型各层的剪枝率和量化位宽实现高效搜索。剪枝阶段,本文提出了基于模型参数量与计算量多目标优化策略,极大地缓解了因模型参数计算密度不同导致的模型剪枝结果不均衡的问题。实验表明,在Image Net数据集上,本文所提出的剪枝方案可以使Res Net50模型的计算量减少80%且没有精度损失;量化阶段,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样本量化学习的快速评估方法,有效缓解了因量化损失导致的量化搜索评估与微调结果相关性差的问题并极大的提高了混合精度搜索的效率。在CIFAR-10和Image Net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混合精度方法优于其他的混合精度和均匀量化方法。(2)从算法硬件耦合优化层面,本文充分利用了剪枝模型的稀疏性和量化模型的数据独立性,提出了先累加后乘法的稀疏卷积(Accumulate-Before-Multiply Sparse Convolution,ABM-Sp Conv)计算方法。将传统的逐点乘累加(Multiply Accumulate,MAC)耦合卷积计算模式,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拆解为累加与乘法操作解耦的两阶段卷积操作,然后根据模型权重的稀疏编码跳过零值计算,从理论上减少了卷积计算阶段乘法的计算次数,提高了稀疏卷积的计算效率和并行能力。(3)从硬件设计适配压缩算法层面,利用ABM-Sp Conv计算方法,本文提出了一个由“大”累加器阵列和“小”乘法器阵列组成的异构稀疏卷积计算单元,使其可以独立地执行累加和乘法两个阶段的卷积计算,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来平衡FPGA片上逻辑和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资源的利用。其次,本文采用异步的卷积设计,每个计算单元都有本地缓冲区和控制逻辑,可以独立执行具有不同工作负载的卷积任务,缓解了因稀疏数据的不规则性造成的计算负载不均衡的问题。最后,加速器采用全参数化的设计,利用自主开发的自动化设计空间探索引擎实现了从嵌入式平台到高性能FPGA板卡的部署。(4)从系统级的目标检测加速器应用层面,本文实现了一个基于YOLOv2的FPGA实时目标检测加速器系统。首先利用算子融合、剪枝、量化等压缩方法,实现了YOLOv2模型参数量20倍压缩,计算量7倍压缩。压缩模型在PASCAL VOC 2007数据集上保持74.45%的平均查准率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 AP)。然后,设计了包含最大池化在内的深度流水化稀疏硬件加速器架构。最后,借助参数空间探索将YOLOv2模型部署到Intel Arria-10 GX1150 FPGA板卡上,达到了72帧/秒的实时检测速度。
王琰[5](2021)在《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消费行为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能源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以使得人类社会更具有可持续性。产品处置是其中的热点研究问题,目前关于产品处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侧的设计和制造实践,而忽视了对需求侧的消费者产品处置的充分研究。与此同时,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对处置环节的探索也相对不足。消费者行为涉及到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使用和使用后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其中,使用后阶段的行为主要体现为对产品的处置,产品的具体处置方式包括回收、捐赠、丢弃和转售等。这些行为和意图是促进积极的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策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消费者的努力。消费者以恰当的方式处置产品对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更换决策也至关重要。为了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有关环境和商业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需求侧的消费者产品处置。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商业模式的改变,促进了产品处置方式的多样化。在这种影响下,消费者的双边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加强,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从产品接受者转换为产品处置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转售、丢弃、捐赠或回收来处置产品,但是这些处置方式带来的后续影响却存在差异。直接丢弃通常被认为是最不环保的选择,而回收、捐赠和转售通常被认为是更具可持续性的处置方式。恰当地处置产品对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更换决策至关重要。消费者产品处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激励、影响和控制消费者对产品的处置。尽管关于这一主题的实证研究正在兴起,但大多数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或者局限于对某一种具体类型的处置意愿的探讨,缺乏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多种产品处置类型的研究。消费者通常必须在可持续性和其他结果之间进行权衡,在产品处置意愿上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目标与其产品处置选择相关。现有研究普遍采用认知的视角来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即行为基于信息的寻求并且这一过程通常是由特定目标引导的。特定的目标可以由情境中的潜在的或随机的刺激触发,使相应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强化。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战略性地操纵情境刺激来提高目标的显着性和吸引力,以实现对消费者以负责任的方式处置产品的引导。目标框架理论关注的是三个特定的焦点目标:规范性目标、享乐性目标和获得性目标。根据目标框架理论,焦点目标的相对强度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它们影响人们关注哪些信息、感知哪些选择,进而影响其行为意愿,因此,目标框架理论关注的三个焦点目标与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密切相关。与以往大部分只探讨单一处置选择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分析了消费者产品处置的四种类型,即回收、捐赠、丢弃和转售。同时从更综合的视角广泛地分析了目标框架理论中三种不同目标的作用机制,并且实现了对目标的操纵和激活。本文探索了不同的焦点目标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产品处置意愿,即在不同处置方式之间的权衡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对大量已有研究的回顾和整理,本文提出了研究框架。本研究认为,人们对于与焦点目标有关的信息和后果特别敏感。因此,目标会影响他们对替代方案的评估和感知,换言之,人们被目标“框定”了意向和行为。消费者在规范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回收或者捐赠,在享乐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直接丢弃,而在获得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转售。并且规范性目标和获得性目标触发不同的内在作用机制,从而影响产品处置偏好。而享乐性目标是人类目标中最先验的、最本能的,而不是后期社会化的经验所得,所以本研究更倾向于认为其影响是直接的。并且,本研究引入了道德义务感和金钱欲望来作为中介变量、环境知识作为调节变量,来解释其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六个实验验证了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实证检验发现,目标框架影响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其机制在于不同焦点目标下消费者的产品处置意愿存在差异,规范性目标下消费者更倾向于将产品回收或者捐赠,在享乐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直接丢弃,而在获得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转售。在规范性目标下,消费者个人对道德义务的感知更为强烈,从而提高了对产品的捐赠和回收的意愿。而获得性目标下,消费者更容易追求代表个人权力地位和经济利益的金钱,刺激了消费者的金钱欲望,从而减少将其免费回馈给社会的意愿,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转售产品。另外,目标框架和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知识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即与环境知识水平较低的消费者相比,环境知识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在规范性目标下的道德义务感更强并拥有较高的产品回收意愿以及产品捐赠意愿,在享乐性目标下的产品丢弃意愿较低,在获得性目标下金钱欲望更低并拥有较低的产品转售意愿。最后,本文就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及管理启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在理论上,本研究丰富了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中产品使用后阶段的研究,将产品处置研究的视角从供给侧延伸到了需求侧,综合考虑了多种目标对多种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并构建了关于消费者产品处置的综合性理论框架。同时,由于产品处置与产品更换以及企业策略调整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如何延缓或遏制浪费和污染的见解,这对社会福祉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陈为东[6](2021)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发现离不开偶遇信息的点燃,从而引导个体心理发生顿悟、联结、移情和沉思,个体从偶然的被动获得转移到主动求索,非线性和线性的信息搜索行为彼此共生或演替,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存在。偶遇的信息具有潜在价值,希冀解决科学难题、科研疑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在搜索、浏览、交互过程中发生信息偶遇的可能性变大,信息偶遇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术新媒体以学术信息服务为己任,包括学术APP、学术虚拟社区、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社交网络和学术博客等多元类型,承载着丰富的学术资源,拥有基数庞大的科研人群,用户之间通过彼此关注、留言、互粉等,形成了社会网络关系,缓解了科研人员的信息孤岛现象。目前关于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主动的交流、交互、共享、贡献、持续使用、科研合作等行为,被动的信息获取行为还有待深入探索。用户在学术新媒体环境下意外获得有趣或有用的信息逐渐常态化,国内外多个领域都有关注信息偶遇,图情领域对信息行为的研究也延伸到了信息偶遇。信息偶遇一般过程模型中涵盖了注意、停驻、检验、摘取、返回5个步骤,表现为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3个阶段。目前缺少从心理和认知层面探析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原因、感知变化和后续采纳等问题,有必要在偶遇过程下结合用户的感知心理去深入分析信息偶遇现象,挖掘偶遇信息价值,为科学发现提高几率。本文主要分析过程感知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发生前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变、偶遇后用户信息采纳路径以及促进信息偶遇的感知和采纳策略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1)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个体、环境、行为因素和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S-O-R(即刺激—个体心理、生理—反应),结合学术新媒体特色和信息偶遇概念,将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划分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环境、学术信息。在已有信息偶遇发生过程和过程感知模型下分析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将感知融入到偶遇行为过程,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给出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包括5个子机理,分别为信息偶遇前的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的心流体验、认知联结、感知控制,信息偶遇后的行为反馈,深入分析了5个子机理,以及过程与机理的关系,子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2)偶遇前引发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S-O-R模式和技术接受模型从学术新媒体的用户维度、信息维度、环境维度分析引发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给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其中信息维度包括信息特征、信息质量,环境维度囊括了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用户维度涵盖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先验知识以及信息偶遇行为共有9个变量,10个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学术新媒体平台上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问卷设计的题项中涉及到是否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设置,以排除没有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信息特征、信息质量、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对感知有用性均具备显着正向影响;先验知识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控制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信息特征显着影响用户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显着正向影响信息偶遇行为。(3)偶遇中学术新媒体用户的认知演变。本文采用访谈获取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时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资料,共访谈了15位曾经发生过信息偶遇事件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由于学术新媒体主要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且以学术信息服务为主,因此,本文以硕博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为目标人群,共获得4.5万余字的访谈资料。再根据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获得了初始概念38个、初始范畴19个、主范畴8个,最终得到信息偶遇中的用户认知演变状况,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演变模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中认知变化时的认知结构经历了同化、顺应、图式联结和意义建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网络,并结合意义建构理论解读了用户从认知鸿沟、断带到认知联结跨越,对认知演变的意义进行了阐释。(4)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构型。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信息采纳模型(IAM)、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感知价值接受模型(VAM),提取了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构成,动因包括: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认知结构、好奇心理和感知成本7个动因。通过问卷获得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数据。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检验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组态构型,经过数据校准(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得到真值表、必要性条件分析、组态充分性条件和结果稳健性分析,得到影响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7条路径,即7种组态结果,并解释了这7条路径。(5)提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前-中-后的感知与采纳策略。刺激物特征显着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从信息偶遇前的信息质量(信息内容、信息源)和信息特征(信息表征和信息标题)等角度实现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用户的认知心理、情感情绪都存在不断的变化,从认知联结、偶遇信息相关信息、感知控制和信息偶遇能力素养角度,帮助用户实现偶遇信息和先验知识的语义互联,更好地理解和研判偶遇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最后给出了促进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采纳的策略,从平台可用性、偶遇信息资源关联和学术新媒体的网络口碑等角度,提升偶遇信息的采纳度从而实现信息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理论体系,信息偶遇是一种被忽略的、被动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或检索行为。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将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分为前-中-后3个阶段,并将用户感知融入到这3个阶段,给出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前引发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化和偶遇后的采纳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信息偶遇现象,丰富了信息行为研究。本文最后给出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感知与采纳策略,为学术新媒体平台和学术知识服务体系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优化学术新媒体的知识服务满意度。
陈天祥,徐雅倩,宋锴业,蓝云[7](2021)在《双向激活:基层治理中的数字赋能——“越秀越有数”数字政府建设的经验启示》文中提出根据数字政府实践,可以将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核心机制界定为"双向激活":一方面,通过基层治理前后端的需求牵引,数字技术将公务人员、企业和公众的多元需求成功灌注到全链条的基层治理过程中,将基层治理全过程组织起来,由此激活政府对基层治理的精准和高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内外部资源重组,数字技术将党建、群团、行政和市场等分散的社会力量和闲置社会资源再组织化,激活社会自身活力。双向激活本质上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发现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两个中心环节分别赋能,推进基层治理。
刘芳[8](2021)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式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追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主题。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长期处于“改而不进”的现状,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之际,如何从内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促进乡村教育的内生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是亟需探索的时代课题。在这一课题中,需要转变以往乡村学校“等、靠、要”的外源式发展方式,激发乡村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走上内源式发展道路。基于此,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研究中兴起的内生发展理论,本研究从文化认同、主体参与、地方资源、课堂创新四个方面来深入探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涵、特征、机制、实践策略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探讨。具体而言,其一,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质追寻方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关注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乡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重激发教学主体动力形成教学内驱力以及强调激活现有教学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的特征。同时,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还有着激励、凝聚、服务、反馈等功能;其二,对B镇三所乡村小学的教学改进现状进行考察,以充分了解当前乡村学校教学改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探索,理清其结构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内在机理及其保障条件;其四,探讨了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相关实践策略,即从文化着力、主体先行、资源保障、课堂创新等方面出发探讨相关的实践策略,以期实现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培育乡村学生的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
汪建成,林欣[9](2021)在《社会创业的资源整合过程——多案例研究》文中指出社会创业的兴起为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现方式。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对社会创业资源整合过程进行剖析,将社会创业资源整合过程分为资源识别与选择、资源获取、资源激活与再造三个阶段,理清社会创业资源整合不同阶段的行为特点和主要任务,提炼每个阶段资源整合的关键特征,分析各个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社会创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本文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了三家典型的成功的社会企业,运用模型对其资源整合过程进行分析,验证模型的可用性,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揭示社会企业能够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经营和成长的内在原因。
李峰,黄婧[10](2020)在《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下电子资源访问问题探析——基于Alma与Primo系统》文中提出针对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下电子资源管理的变化和资源发现系统中存在的电子资源访问问题,提供解决电子资源访问问题的具体工作建议。以Alma和Primo系统为例,基于电子资源管理、发布与获取流程,研究电子资源访问问题与影响因素。基于电子资源访问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电子资源的激活与配置和问题处理的人员配置及培训,为电子资源访问问题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资源,资源,激活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源,资源,激活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Alma的电子资源管理变革及实践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Alma对电子资源管理工作的影响 |
1.1 电子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机遇 |
1.1.1 平台功能支持规范深入的工作 |
1.1.2 方便信息的共享和共知 |
1.2 电子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化挑战 |
1.2.1 业务流程的变革 |
1.2.2 业务内容的拓展 |
1.2.3 人员配置的需求 |
2 基于Alma的电子资源管理工作变?革 |
2.1 流程变革 |
2.1.1 电子资源的试用流程 |
2.1.2 电子资源的订购流程 |
(1)供应商管理 |
(2)购买方式 |
(3)报告代码 |
2.2 方式变革 |
2.2.1 电子资源的统计和分析 |
2.2.2 许可协议的归档和管理 |
(1)许可协议的状态 |
(2)许可协议的放置地点和审阅状态 |
(3)许可协议的名称和代码 |
2.3 内容变革 |
2.3.1 电子资源编目 |
2.3.2 电子资源激活 |
(1)公共名称的参数设置 |
(2)本地访问URL和电子资源编目数据 |
(3)激活方式 |
2.4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总结 |
2.4.1 管理内容 |
(1)电子资源的编目。 |
(2)电子资源的订单和发票。 |
(3)电子资源的激活。 |
(4)许可协议的管理。 |
(5)电子资源的统计和分析。 |
2.4.2 人员分工 |
(1)电子资源采访人员(1人)。 |
(2)电子资源激活人员(2人)。 |
(3)后台设置人员(1人)。 |
(4)系统管理员(1人)。 |
3 基于Alma的电子资源管理工作策略 |
3.1 制定明确的工作原则和规范 |
3.2 细化工作流程和人员分工 |
3.3 提升对图书馆服务平台的认知高度 |
3.4 倡导在CZ中增加更多的中文电子资源数据 |
(3)上下互动与资源下沉:资源匮乏型地区何以实现创新激活?——基于一个国家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区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
二、上下互动与资源下沉:一个分析框架 |
(一)制度环境:从纵向压力传导到横向政绩竞争实现动力嵌入 |
(二)上下互动:从顶层设计到创新理念实现绩效导入 |
(三)资源下沉:从区别化政策到特殊性资源供给实现资源输入 |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
(一)研究方法 |
(二)案例选择 |
(三)数据来源 |
四、案例呈现:资源匮乏型地区何以实现创新激活? |
(一)顶层设计、政策下压与“多重任务”面向 |
(二)资源约束、创新理念与“上下互动”面向 |
(三)绩效导入、双重供给与“资源下沉”面向 |
五、结论与讨论 |
(4)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概述 |
1.2.1 神经网络压缩算法概述 |
1.2.2 目标检测算法概述 |
1.2.3 基于OpenCL的FPGA设计方法 |
1.3 论文主要贡献 |
1.4 论文章节组织结构 |
2 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研究进展 |
2.1 模型剪枝与量化算法研究进展 |
2.1.1 模型剪枝 |
2.1.2 模型量化 |
2.2 神经网络加速器研究进展 |
2.2.1 传统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 |
2.2.2 新型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模型剪枝搜索算法 |
3.1 引言 |
3.2 多目标模型剪枝理论建模 |
3.2.1 模型内存占用目标 |
3.2.2 模型计算负载目标 |
3.2.3 模型计算密度 |
3.3 多目标优化的模型剪枝搜索框架 |
3.4 面向稀疏架构搜索的遗传算法设计 |
3.4.1 种群初始化方法 |
3.4.2 变异与交叉算子优化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5.1 实验设置 |
3.5.2 CIFAR-10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3 ImageNet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4 消融实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强相关性的混合精度量化搜索算法 |
4.1 引言 |
4.2 混合精度量化搜索框架 |
4.3 混合精度量化模块设计 |
4.3.1 基于混合精度的卷积层设计 |
4.3.2 基于混合精度的激活层设计 |
4.4 小样本混合精度量化微调策略 |
4.4.1 卷积微调 |
4.4.2 激活微调 |
4.4.3 批归一化微调 |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精度量化搜索 |
4.6 知识蒸馏混合精度量化训练策略 |
4.7 实验结果分析 |
4.7.1 实验设置 |
4.7.2 CIFAR-10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4.7.3 ImageNet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4.7.4 消融实验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稀疏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 |
5.1 引言 |
5.2 基于先累加后相乘的稀疏卷积算法设计 |
5.2.1 ABM-SpConv计算架构 |
5.2.2 量化对计算密度的影响 |
5.2.3 并行性和数据共享探索 |
5.3 硬件加速器架构设计 |
5.3.1 设计挑战 |
5.3.2 整体架构 |
5.4 硬件加速器理论建模 |
5.4.1 性能建模 |
5.4.2 带宽建模 |
5.4.3 资源建模 |
5.5 设计空间探索 |
5.5.1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准备 |
5.5.2 加速器架构搜索 |
5.6 稀疏加速器性能评估 |
5.6.1 实验设置 |
5.6.2 性能与资源分析 |
5.6.3 FPGA加速器性能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6 目标检测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 |
6.1 引言 |
6.2 YOLOv2模型算法压缩 |
6.2.1 模型算子融合 |
6.2.2 YOLOv2剪枝压缩 |
6.2.3 YOLOv2量化压缩 |
6.3 YOLOv2硬件加速器架构设计 |
6.3.1 整体架构 |
6.3.2 计算内核设计 |
6.3.3 访存设计 |
6.3.4 其他功能单元设计 |
6.4 YOLOv2加速器设计空间探索 |
6.5 YOLOv2加速器性能评估 |
6.5.1 实验设置 |
6.5.2 对比最先进的目标检测加速器 |
6.5.3 实时目标检测加速器系统展示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消费者产品处置 |
2.2 目标框架理论 |
2.3 道德义务感 |
2.4 金钱欲望 |
2.5 环境知识 |
第3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框架的设计 |
3.2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
3.3 研究假设汇总 |
第4章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
4.1 实验一: 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 |
4.2 实验二: 道德义务感的中介作用 |
4.3 实验三: 金钱欲望的中介作用 |
4.4 实验四: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Ⅰ) |
4.5 实验五: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Ⅱ) |
4.6 实验六: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Ⅲ) |
4.7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理论贡献 |
5.3 管理启示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
2.1.2 信息偶遇行为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述评 |
2.2 概念界定 |
2.2.1 学术新媒体 |
2.2.2 信息偶遇 |
2.2.3 过程感知 |
2.2.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内涵 |
2.3 理论基础 |
2.3.1 意义建构理论 |
2.3.2 图式理论 |
2.3.3 信息采纳理论 |
2.3.4 三元交互决定论 |
2.3.5 技术接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分析 |
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分析 |
3.1.1 学术新媒体用户 |
3.1.2 信息偶遇环境 |
3.1.3 学术信息 |
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 |
3.2.1 信息偶遇前 |
3.2.2 信息偶遇中 |
3.2.3 信息偶遇后 |
3.3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与关系 |
3.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 |
3.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 |
3.3.3 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与机理关系 |
3.3.4 信息偶遇行为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 |
4.1.1 学术新媒体信息维度 |
4.1.2 学术新媒体环境维度 |
4.1.3 学术新媒体用户维度 |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数据收集 |
4.3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3 模型分析与检验 |
4.4 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分析 |
5.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问题提出 |
5.2 研究设计 |
5.2.1 扎根理论 |
5.2.2 访谈对象筛选 |
5.2.3 访谈过程设计 |
5.2.4 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
5.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
5.3.1 开放式编码 |
5.3.2 主轴编码 |
5.3.3 选择性编码 |
5.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5.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模型构建 |
5.4.1 模型构建 |
5.4.2 分析与讨论 |
5.4.3 认知演变意义阐释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分析 |
6.1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 |
6.1.1 偶遇后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依据 |
6.1.2 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动因构成 |
6.2 研究设计 |
6.2.1 定性比较分析 |
6.2.2 数据采集 |
6.2.3 数据校准 |
6.3 分析与讨论 |
6.3.1 偶遇信息采纳必要性条件分析 |
6.3.2 偶遇信息采纳的组态充分性条件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学术新媒体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感知与采纳行为促进策略 |
7.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注意触发策略 |
7.1.1 利用多元化信息表征刺激用户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
7.1.2 设计趣味性的信息标题吸引用户眼球 |
7.1.3 改善信息内容质量提高偶遇信息效用 |
7.1.4 监控信息源提高偶遇信息可信度 |
7.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认知联结激活策略 |
7.2.1 利用资源故事化形式促进用户认知联结 |
7.2.2 推送偶遇信息相关的学者、文献和主题提高感知有用性 |
7.2.3 增强用户对偶遇信息的感知控制 |
7.2.4 加强培养用户的信息偶遇能力素养 |
7.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度提升策略 |
7.3.1 改善平台可用性提高偶遇信息采纳度 |
7.3.2 形成偶遇信息的资源关联提高采纳度 |
7.3.3 建立学术新媒体网络口碑提高信息采纳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访谈 |
附录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双向激活:基层治理中的数字赋能——“越秀越有数”数字政府建设的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基层治理的数字赋能挑战 |
二、双向激活何以产生: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
三、数字赋能的经验样本:“越秀越有数”数字政府创新模式 |
四、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多重逻辑 |
(一)激活政府:数字技术将多元需求灌注到基层治理的全链条 |
1.基层治理中的前置环节:企业和公众需求牵引下的数字平台开发优化 |
2.基层治理中的办理环节:公务人员需求牵引下的数字平台开发 |
(二)激活社会:数字技术实现组织内外资源的全链接 |
1.治理资源扩容:数字技术对闲置和未利用资源进行整合 |
2.常用资源重组:数字技术对已纳入基层治理的资源进行重组 |
五、讨论:数字赋能的本质及其对基层治理的重塑 |
(8)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体追寻 |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内涵 |
1.关注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内生发展 |
2.激发教学主体内生动力,形塑多元协同育人合力 |
3.激活现有优质地方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品质 |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特征 |
1.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 |
2.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 |
3.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 |
4.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 |
5.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 |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功能 |
1.激励功能 |
2.凝聚功能 |
3.服务功能 |
4.反馈功能 |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考察 |
(一)确立考察对象 |
(二)设计考察方法 |
(三)分析考察结果 |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困境 |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困境的原因分析 |
(四)形成考察结论 |
1.建构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必要性 |
2.实施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可行性 |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 |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键要素 |
1.主体参与: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联纽带 |
2.文化认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精神动力 |
3.地方资源: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础条件 |
4.课堂创新: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重要利器 |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在逻辑 |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机理 |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3.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过程 |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保障条件 |
1.制度保障 |
2.人力保障 |
3.物质保障 |
四、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实践策略 |
(一)文化着力:培育乡土文化认同,形塑文化精神共同体 |
1.强化集体乡土文化记忆,培育多方社会责任意识 |
2.加强相关主体利益保障,实现乡土文化共建共享 |
3.营造乡土文化建设氛围,重塑乡土情感共生联结 |
(二)主体先行:建立内部激励制度,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
1.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增强组织激励 |
2.以实践反思为导向,促进自主发展 |
(三)资源保障:提升优质资源内生能力,增强课程特色与品质 |
1.合理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开展乡土特色活动课程 |
2.深度融合乡村人力资源,建立乡土课程开发团队 |
3.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乡土特色校本课程 |
(四)课堂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优质特色课堂 |
1.注重课堂情境体验,创造生命课堂 |
2.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创生和谐课堂 |
3.融合教育信息技术,创建智慧课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社会创业的资源整合过程——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理论框架 |
1.1 社会创业资源识别与选择:拼凑的视角 |
1.2 社会创业资源获取:社会网络的视角 |
1.3 社会创业资源激活与再造:组织学习与创新的视角 |
1.4 可持续经营与组织成长:组织动态能力的视角 |
1.5 社会创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构建 |
2 研究方法和设计 |
3 多案例分析 |
3.1 T2000 |
3.1.1 资源识别与选择 |
3.1.2 资源获取 |
3.1.3 资源激活与再造 |
3.2 GY社会企业 |
3.2.1 资源识别与选择 |
3.2.2 资源获取 |
3.2.3 资源激活与再造 |
3.3 HA中对话 |
3.3.1 资源识别与选择 |
3.3.2 资源获取 |
3.3.3 资源激活与再造 |
3.4 跨案例研究 |
3.4.1 资源识别与选择过程与事实发现 |
3.4.2 资源获取过程与事实发现 |
3.4.3 资源激活与再造过程与事实发现 |
3.5 社会创业资源束特征分析 |
(1)价值性。 |
(2)稀缺性。 |
(3)难以模仿性。 |
(4)组织性。 |
(5)社会性。 |
4 研究总结 |
(10)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下电子资源访问问题探析——基于Alma与Primo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子资源访问问题研究现状 |
2 电子资源管理、发布与获取流程 |
2.1 Alma中电子资源管理层级模型 |
2.2 Alma中电子资源订购激活流程 |
2.3 Alma-Primo电子资源发布与获取流程 |
3 电子资源访问问题与影响因素 |
3.1 数据检索问题与原因 |
3.2 数据全文获取问题与原因 |
3.2.1 显示“在线全文”,点击后没有全文链接或者访问权限 |
3.2.2 显示“在线全文”,点击后链接到了错误的文章页面 |
3.2.3 可以检索到,显示“无全文”,但实际有权限获取全文 |
4 对电子资源访问问题的思考 |
4.1 电子资源激活与配置建议 |
4.2 电子资源问题处理的人员配置与培训 |
5 结语 |
四、资源,资源,激活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民主制度输入与村庄公共性的重构——基于东北B村的经验分析[J]. 雒珊. 地方治理研究, 2022(01)
- [2]基于Alma的电子资源管理变革及实践思考[J]. 田晓迪. 图书馆杂志, 2021(11)
- [3]上下互动与资源下沉:资源匮乏型地区何以实现创新激活?——基于一个国家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区的讨论[J]. 黄六招,罗羽妍,尚虎平. 公共管理评论, 2021(03)
- [4]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D]. 许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琰. 吉林大学, 2021(01)
- [6]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D]. 陈为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7]双向激活:基层治理中的数字赋能——“越秀越有数”数字政府建设的经验启示[J]. 陈天祥,徐雅倩,宋锴业,蓝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8]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D]. 刘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9]社会创业的资源整合过程——多案例研究[J]. 汪建成,林欣.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1(02)
- [10]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下电子资源访问问题探析——基于Alma与Primo系统[J]. 李峰,黄婧. 图书馆学研究, 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