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训练——《詹天佑》教学片断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梦茹[2](2019)在《张祖庆语文教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祖庆作为新一代的语文名师,先后提出了“高效能语文课堂”与“牧养想象”理念,这些理念深深的渗透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了体验与提高,并为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借鉴。目前学界研究大都停留在对他的课例赏析与思考上,对其教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因此,本文试图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对其教学思想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从张祖庆语文教学理念、阅读教学特点、写作教学特点、教学理念的实施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在语文教学理念方面,笔者发现主要由“高效能语文课堂”与“牧养想象”理念构成,这两个理念是其教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笔者研究其阅读、写作教学的有力支撑。基于此,笔者从其经典课例中分别总结出阅读、写作教学的特点。在阅读教学方面,张祖庆在词语、典型手法和文本精神等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生的体验,而在教学方法上常使用“创境”“多读”“补白”“诉说”等达到体验的目的。在写作教学方面,他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写作前引导学生建构表象,写作中帮助学生唤起想象与体验,写作后组织交流赏评。在教学方法上,经常使用“视觉”“听觉”“头脑风暴”“想象诉说”等方法唤起学生想象。教学理念的实施是本研究的最后一部分。笔者从张祖庆的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提炼出的阅读、写作教学特点给出具体的实施建议与案例,以此证明张祖庆的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张文艳[3](2018)在《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玉恒是我国着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他的阅读教学独树一帜,效果显着。全面、系统地研究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将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从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主张,阅读教学方法和阅读教学艺术特色三个方面,通过文献分析法、课例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力求探究支玉恒阅读教学的精髓,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范本”。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思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六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并落实到语言文字上;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阅读的问题;“读”是其阅读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语言是教师阅读教学的“武器”。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主张下的教学方法:字词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提问教学法、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法、阅读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结合支玉恒的教学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第四部分是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特色,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和谐美;朴实化与幽默感结合的自然美;新颖性与设计感并存的创造美。第五部分是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对当代的启示:注重学生阅读的体验,回归语文本体;简化阅读教学过程,还学生自主空间;优化阅读课堂提问,巧妙点拨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把常规阅读课上出新意。总之,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极具魅力,他将教育理念深化、聚焦,提炼教学主张,创造性地提出读具有表现功能,工具性功能。他的阅读教学方法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解决语文问题,创新阅读教学课堂,实现了高效、艺术的阅读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特色。
黄慎娥[4](2017)在《教科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文中提出作为课程实物载体的"教科书",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组合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具有深层次教育公平的意义。在经济城市化的历程中,我国教育也渐呈"城市化"的趋向,教科书(教学内容)亦趋之,由城市化造成的隐性不公日益突现,逐渐引起重视。本研究试图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教科书内容在城乡元素上的不平等分配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表明构建城乡平等的教科书文化体系的必要性。论文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并辅以访谈法作为补充。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1-18册)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分析教科书内容的整体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作教科书内容(文化资本)在城乡元素上的不平等分配分析,选取"频度分析(量的分析)"和"内容分析(质的分析)"作为教科书内容分析(即文化资本分配)的两个维度,分别从"插图、选文、练习"三个分析类目对其作文化偏向的梳理和分析。接着,在访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化资本分配不平等的影响,即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教科书作为一种物化文化资本,其在城乡元素的频度上表现为表面的"公平"分布;内容上表现为明显的城市文化偏向;加上城乡学生在文化资本三种形态上的差距,结果造成了乡村学生与教科书文化的异质性,不利于乡村孩子的学业成功,实现了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存在着隐性的不公平现象。基于对教科书内容在城乡元素上的分析及对其审视分析,本研究分别从教科书编写层面、教科书使用者层面、政策导向层面、乡村家庭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即:关注教科书显性文本中的隐性含义;注重对教科书的二度开发与利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加强乡村弱势群体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以期为教科书的城乡公平发展提供可能的思路和途径。
施灵美[5](2016)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指出隐性课程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影响,以非计划或非公开的、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育经验的总和。我国隐性课程的研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在西方从最早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之后,隐性课程的研究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出现了多种相关理论。从已有的理论中综合梳理,得出了关于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的九个维度的框架。以“九维度分析法”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在其隐性课程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爱国主义内容窄化、生态教育内容片面化、地方特色内容薄弱化、城乡认知内容偏向化、道德教育内容过度社会化、价值观教育内容过度集体化、性别认知教育内容男性化。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要以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伴并行,隐性课程存在于教育的所有范围,隐性课程需要教师增强反省意识,隐性课程实施要基于开放的教育情境等理念作为指导,体现教材隐性课程的内隐性、普遍性、深刻持久性、两极性特征,发挥隐性课程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审美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人文素养的功能。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主要从物质形态系统、文本系统、插图系统展开,以阅读资料包增加隐性课程的载体,更好的发挥隐性课程的正面教育影响。
湛玉钊[6](2013)在《反思与建构 ——基于教材视角的语文课程知识研究》文中指出课程的基本问题是课程内容的问题,语文课程知识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离开了语文课程知识的语文课程,适当的知识才能建构合符意图的能力。编制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对知识的状况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并选择和组织知识。由于人们把语文知识教学所出现的问题,放大为语文知识教育的问题,将矛头指向了语文课程知识,所以,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增大了人文的份额,语文课程知识的地位有所削弱。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一些“观念”,却并没有更新维持“观念”的语文课程知识;在不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以语文教学方法为中心展开语文课程改革是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的,因为是内容决定方法,而不是方法决定内容,方法的本质就是呈现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新调整和构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前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常常局限在已有语文课程知识的内部增删和调整,没有提高到除旧纳新的高度。本研究以当代知识观为依据,基于教材的视角来对语文课程知识进行反思和建构。遵循“当代知识观→基于知识观对语文教材中课程知识的反思→国外母语教材中课程知识状况及启示→基于语文教材的课程知识的建构”的逻辑展开论述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课程知识问题。从论文的框架看,整个论文分四章:第一章:作为本研究依据的当代知识观。当代知识观有着重要的教育学价值,因为知识的选择需要知识观作价值判定,知识的组织涉及知识的结构和类型,知识呈现和传递涉及知识的性质与类型;语文课程知识的反思与建构同样涉及语文知识的选择、组织、呈现和传递等问题;当代知识观不仅是语文课程知识更新的依据,也是我们提倡探究学习、建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依据。当代知识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一是从本体性的知识观转为主体性的知识观,这种转变是由于知识观的哲学基础从“认识论”转变为“存在论”引起的;二是由静态性的知识观转向动态性的知识观。传统的哲学认识论所阐述的知识观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观,动态性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动态的知识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和性质。这一章还论述了国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和我国学者对语文知识的分类,并针对这些分类进行了思考,认为对语文课程来说,在知识分类中需纳入人文价值性知识。第二章:基于知识观上的当前我国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的反思。课程改革后的新课标语文教材有了一些新元素:首先是语文教材体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编者话语渗透平等对话的理念,话语显得生动活泼、亲切自然;选文倾向于多元化的和谐兼容,弘扬人文精神和现代意识,兼顾传统与现代;其次是教材内容结构的新变化:以主题组元作为单元组织方式的编写体例,改造传统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的单元结构;注重言语实践活动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编排名着推荐与阅读活动栏目。这部分也对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状况统计:首先是在主体论和动态性知识观下对语文教材语言运用知识进行了统计;其次是在广义知识观下对语文教材课程知识进行了统计。这部分还对语文教材中存在的语文课程知识问题进行了探讨:主体论和动态性知识观下语文教材缺乏语言运用知识;广义知识观下的语文教材存在的课程知识问题及其分析;语文教材“主题组元”对语文课程知识呈现的遮蔽。第三章:考察了国外母语教材的课程知识状况。通过考察国外母语教材的课程知识状况,发现:第一,母语教材中的课程知识科学实用,这是因为实践性课程研究范式和语言学的新发展对母语知识更新产生的影响;同时母语教材中的课程知识要素多样,包括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化知识等。第二,母语教材中的课程知识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为主。第三,国外母语教材对母语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注重情境化、活动化、人性化、综合化。第四章:基于教材视角建构我国语文课程知识的思路与策略。第一,重新确立人与知识的意义关联。人与知识的认识关系是对“主体”的压制,知识对人的生存意义建构是对“主体”的张扬。第二,语文教材应对各种知识的调整、吸纳和改造。语文教材中的课程知识要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语文教材需要保留和增加相关的陈述性知识,语文教材需要增加相应的语用学知识,语文教材需要精选文化知识。第三,语文课程知识的教材呈现策略。语文教材对课程知识呈现的应变“主题组元”为“语用系统”,课程知识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采取生活化、动态化、境域化的方式,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要以语言的学习作为目标,以及形成能级梯度序列;并设计好语文教材中的练习题的知识呈现方式。
许昌玉,王永渔,曾郁,唐昌琴,杨忠政,陈翎,李淑艳,许昌玉,王永渔[7](2012)在《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建议》文中提出识字与写字《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目标中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正确把握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阶段识字、写字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张莉[8](2012)在《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遵循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综合了目标教学,有效教学以及任务驱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这一选题。在对国内外相关成果综述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入手,阐述了目标教学、有效教学以及任务驱动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它们的特点和研究价值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界定了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概念。通过分析现阶段学生状况,发现当前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但道德观念懵懂的时期。由于来自自身、学校以及家庭的影响,极易产生厌学的不良倾向。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所表现出的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教师缺少激励手段和方法,特别是目前关于小学目标教学的研究缺乏一个有效地解决策略的问题,说明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地发生,并能从根本上帮助教师转变教育的观念,有效指导教学。重点分析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实施环节、从教师有效教学的角度分析小学课堂教学要素、论证实施策略,构建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分析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结合实例论述文本理解的多元化策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促进。从学校有效管理的角度,说明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学生检测与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有效评价机制,以及校本研修构建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与保障。
胡黔晖,苏国芬,谌飞,袁克丽[9](2004)在《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建议》文中研究指明
秦丽[10](2001)在《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训练——《詹天佑》教学片断评析》文中指出
二、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训练——《詹天佑》教学片断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训练——《詹天佑》教学片断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2)张祖庆语文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张祖庆语文教学理念 |
第一节 高效能语文课堂理念 |
一 核心——以生为本 |
二 取向——简约丰满 |
第二节 牧养想象理念 |
一 牧养想象理念的内涵 |
二 牧养想象理念的原则 |
第二章 张祖庆阅读教学特点 |
第一节 阅读教学内容的特点 |
一 在词语教学上重视沉入 |
二 在典型手法教学上重视沉浸 |
三 在文本精神教学上重视体验 |
第二节 阅读教学方法的特点 |
一 视听创“境” |
二 以“读”感悟 |
三 以“补”促读 |
四 以“说”入境 |
第三章 张祖庆写作教学特点 |
第一节 写作教学过程的特点 |
一 重视写作前的表象建构 |
二 重视写作时的主体唤起 |
三 重视写作后的交流赏评 |
第二节 写作教学方法的特点 |
一 以视觉化手段铺设阶梯 |
二 以听觉化手段激起想象 |
三 以头脑风暴碰撞想象 |
四 以想象诉说进入角色 |
第四章 张祖庆教学理念的实施 |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实施 |
一 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 |
二 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实施 |
一 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 |
二 写作教学的具体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综述 |
1.3.1 支玉恒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论着 |
1.3.2 教育工作者对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的论着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课例分析法 |
1.4.3 访谈法 |
1.5 核心概念 |
1.5.1 阅读教学 |
1.5.2 阅读教学方法 |
1.5.3 阅读教学艺术 |
第2章 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主张 |
2.1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并落实到语言文字上 |
2.2 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阅读的问题 |
2.3 “读”是其阅读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
2.3.1 “读”是阅读课最基本的立足点 |
2.3.2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语言实践 |
2.4 教学语言是教师阅读教学的“武器” |
2.4.1 以贴切恰当的口头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
2.4.2 用幽默的语言教学提高效率,化解“危机” |
第3章 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
3.1 字词教学法 |
3.1.1 联系语境,据境定义 |
3.1.2 字形释意,词回本意 |
3.1.3 简笔画法,观图会意 |
3.1.4 情境表演,启发诱导 |
3.2 朗读教学法 |
3.2.1 手势导读,以读代讲 |
3.2.2 激发兴趣,形式多样促读 |
3.2.3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技巧 |
3.3 提问教学法 |
3.3.1 猜测问题,直击教学目标 |
3.3.2 抓关键词,一问而动全身 |
3.3.3 巧妙追问,激趣促读引思 |
3.4 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法 |
3.4.1 以读促写,以写引说 |
3.4.2 读写结合,学习语言 |
3.5 阅读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
3.5.1 有的放矢,评价落到实处 |
3.5.2 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
3.5.3 规范指导,幽默评价生趣 |
第4章 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特色 |
4.1 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和谐美 |
4.1.1 支玉恒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
4.1.2 支玉恒阅读教学的艺术性 |
4.1.3 阅读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4.2 朴实化与幽默感结合的自然美 |
4.2.1 支玉恒阅读教学追求朴实无华 |
4.2.2 支玉恒阅读教学富有幽默感 |
4.3 新颖性与设计感并存的创造美 |
4.3.1 以独特教学视角挖掘阅读教学的新颖性 |
4.3.2 以创新思维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
第5章 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的当代启示和局限性 |
5.1 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的当代启示 |
5.1.1 注重学生阅读的体验,回归语文本体 |
5.1.2 简化阅读教学过程,还学生自主空间 |
5.1.3 优化阅读课堂提问,巧妙点拨学生 |
5.1.4 培养创新意识,把常规阅读课上出新意 |
5.2 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支玉恒访谈实录 |
附录B 支玉恒阅读教学经典课例统计 |
致谢 |
附件 |
(4)教科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教科书的研究范式及分析框架 |
(二) 教科书的城市偏向研究 |
(三) 教科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过程 |
五、论文思路 |
第一章 教科书分析的理论基础:文化资本理论 |
一、文化资本理论的产生背景 |
二、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
(一) 文化资本的语境 |
(二) 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 |
(三) 文化资本的分配 |
(四)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
三、作为进一步补充的"语言代码理论" |
四、论文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文化资本的分配——教科书城乡元素的频度与内容分析 |
一、频度分析——是什么 |
(一) 插图 |
(二) 选文 |
(三) 单元练习 |
二、内容分析——如何被呈现 |
(一) 插图 |
(二) 选文 |
(三) 单元练习 |
第三章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对教科书城市偏向的审视 |
一、具体化文化资本:乡村学生家庭文化资本的匮乏 |
(一) 乡村家庭的文化水平较低 |
(二) 乡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时间、经济)较少 |
(三) 乡村家庭较少参与文化活动 |
二、客观化文化资本:乡村学生获取教科书内容的文化弱势 |
(一) 乡村学生家庭文化资本与教科书文化的异质性 |
(二) "无能为力"的乡村教师 |
三、制度化文化资本:对教科书合法化文化的传承实现文化再生产 |
(一) 教科书成为文化资本再生产的中介 |
(二) 超越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可能性 |
第四章 结论与思考 |
一、研究结论 |
(一) 频度上的表面"公平"分布 |
(二) 内容上的城市文化偏向 |
(三) 显性公平下隐含着不公平 |
二、"超越"文化再生产:构建城乡平等的教科书文化体系 |
(一) 关注教科书显性文本中的隐性含义 |
(二) 注重对教科书的二度开发与利用 |
(三) 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
(四) 加强乡村弱势群体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 |
结语 |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缘由 |
1.1.1 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普遍问题的存在亟待解决 |
1.1.2 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内容的研究是课程内容研究的发展趋势 |
1.1.3 隐性课程探索范围的扩大为再设计提供了可能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1 文献数据的统计 |
1.3.2 国内关于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国外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 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维度的确认 |
2.1 隐性课程理论举要 |
2.1.1 校园结构隐性课程理论 |
2.1.2 再生产社会结构隐性课程理论 |
2.1.3 教材要素隐性课程理论 |
2.1.4 人为设计隐性课程理论 |
2.2 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维度的提取 |
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问题分析 |
3.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窄化 |
3.1.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
3.1.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狭隘化 |
3.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内容片面化 |
3.2.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
3.2.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片面化 |
3.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内容特色薄弱化 |
3.3.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
3.3.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教育特色不明 |
3.4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内容偏向化 |
3.4.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
3.4.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教育的城市化取向 |
3.4.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教育的形象刻板化 |
3.5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内容过度社会化 |
3.5.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
3.5.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重私轻公 |
3.5.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精英化取向 |
3.6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过度集体化 |
3.6.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
3.6.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单薄化虚无化 |
3.7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教育内容男性化 |
3.7.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
3.7.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的男性话语权 |
4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设计策略 |
4.1 树立先进的隐性课程理念 |
4.1.1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伴并行 |
4.1.2 隐性课程存在于教育的所有范围 |
4.1.3 隐性课程需要教师增强反省意识 |
4.1.4 隐性课程实施要基于开放的教育情境 |
4.2 明确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特点 |
4.2.1 内隐性 |
4.2.2 普遍性 |
4.2.3 深刻持久性 |
4.2.4 两极性 |
4.3 发挥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功能 |
4.3.1 完善知识体系 |
4.3.2 提升审美能力 |
4.3.3 锻炼思维品质 |
4.3.4 发展人文素养 |
4.4 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
4.4.1 完善物理形态中隐含的隐性课程意义 |
4.4.2 正确发挥文本系统中的隐性课程意义 |
4.4.3 反映文本系统中隐性课程的时代性意义 |
4.4.4 丰富插图系统中隐性课程的寓意 |
4.4.5 设计隐性课程的“动态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6)反思与建构 ——基于教材视角的语文课程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的争论 |
(二) 新课标语文教材带来教学内容确定的挑战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界定 |
(二) 对当前语文课程知识状况的思考 |
(三) 对语文课程知识价值的论争 |
(四) 对语文课程知识教学的探讨 |
(五) 语文课程知识开发的探究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的思路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当代知识观下的知识性质及分类 |
一、知识观的界定 |
二、当代知识性质的嬗变 |
(一) 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为主体论的知识观 |
(二) 从静态性的知识观转为动态性的知识观 |
三、关于知识的分类 |
(一) 国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 |
(二) 国内学者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分类 |
第二章 当前我国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的反思 |
一、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的新元素 |
(一) 语文教材体现的新理念 |
(二) 教材内容结构的新变化 |
二、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状况统计 |
(一) 主体论和动态性知识观下语文教材语用知识统计 |
(二) 广义知识观下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统计 |
三、语文教材课程知识问题及分析 |
(一) 语用知识的相对不足 |
(二) 程序性知识相对较少 |
(三) “主题组元”对课程知识的遮蔽 |
第三章 欧美母语教材的课程知识及其启示 |
一、母语教材中课程知识科学实用、种类繁多 |
(一) 课程知识科学实用 |
(二) 课程知识种类多元 |
二、母语教材中课程知识以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为主 |
(一) 课程知识以陈述性知识为辅 |
(二) 凸现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
(三) 教材中“三种知识”水乳交融 |
三、母语教材中课程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
(一) 课程知识的情境化 |
(二) 课程知识的人性化 |
(三) 课程知识的活动化 |
(四) 课程知识的综合化 |
第四章 我国语文教材课程知识建构的设想 |
一、重新确立人与知识的意义关联 |
(一) 人与知识的认识关系 |
(二) 知识对人的生存意义 |
二、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结构的调整 |
(一) 突显程序性知识 |
(二) 补充陈述性知识 |
(三) 增强语用知识 |
(四) 精选文化知识 |
三、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的呈现路径 |
(一) 从“主题组元”到“语用系统” |
(二) 练习设计中知识蕴含的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目标教学 |
1.2.2 有效教学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小学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相关理论 |
2.1 目标教学 |
2.1.1 目标教学的内涵 |
2.1.2 目标教学特点 |
2.2 有效课堂教学 |
2.2.1 有效教学的内涵 |
2.2.2 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价值 |
2.2.3 有效课堂相关问题的思考 |
2.3 任务驱动理论 |
2.3.1 任务驱动的内涵 |
2.3.2 任务驱动步骤与方法 |
2.4 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
2.4.1 概念 |
2.4.2 内容概述 |
第三章 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
3.1 小学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现状 |
3.1.1 小学课堂教学目标 |
3.1.2 小学生综合状况分析 |
3.2 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2.1 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
3.2.2 小学生课堂学习现状与问题 |
第四章 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4.1 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原则与环节 |
4.1.1 实施原则 |
4.1.2 实施环节 |
4.3 教师有效教学 |
4.3.1 分析教学要素 |
4.3.2 课堂教学有效化 |
4.3.3 有效的认知策略 |
4.3.4 目标驱动有效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
4.4 学生自主学习 |
4.4.1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4.4.2 让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 |
4.4.3 自主学习的策略 |
4.4.4 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实施小学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
5.1 学校的有效管理 |
5.1.1 树立和谐管理的理念 |
5.1.2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
5.1.3 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机制 |
5.2 检测与评价 |
5.2.1 目的和作用 |
5.2.2 途径和方法 |
5.2.3 检测与评价的改革和创新 |
5.2.5 建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
5.3 有效地校本研修 |
5.3.1 建立有效的研修动机 |
5.3.2 有效的过程管理,强化激励效应 |
5.3.3 有效的教学反思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 |
四、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训练——《詹天佑》教学片断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张祖庆语文教学思想研究[D]. 王梦茹.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3]支玉恒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张文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教科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D]. 黄慎娥.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 施灵美. 江苏大学, 2016(11)
- [6]反思与建构 ——基于教材视角的语文课程知识研究[D]. 湛玉钊. 西南大学, 2013(05)
- [7]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建议[J]. 许昌玉,王永渔,曾郁,唐昌琴,杨忠政,陈翎,李淑艳,许昌玉,王永渔. 贵州教育, 2012(Z1)
- [8]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张莉. 天津大学, 2012(07)
- [9]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建议[J]. 胡黔晖,苏国芬,谌飞,袁克丽. 贵州教育, 2004(Z1)
- [10]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训练——《詹天佑》教学片断评析[J]. 秦丽. 广西教育,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