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支补片在28例肝移植肝动脉重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辉[1](2020)在《肝移植受体合并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时的动脉重建研究(附6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MALS)的临床特征,探讨肝移植受体合并MALS时的动脉重建方式,以期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实施原位肝移植17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不完善及行多次肝移植的患者予以排除,共纳入168例,6例患者合并有MALS。回顾性分析这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术中动脉重建方式及随访结果。MALS诊断是依据患者术前的上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6例患者术前CTA提示腹腔干不同程度受压、狭窄,呈现“鱼钩样”改变,肠系膜上动脉与腹腔干之间存在侧枝循环。第1例患者因为缺乏对MALS的认识,术中未针对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进行处理,受体使用肝固有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叉处做吻合,术后9天出现肝动脉血栓、肝动脉衰竭,二次移植术中行正中弓状韧带松解。5例选择保留肠系膜上动脉与腹腔干之间侧枝循环动脉弓,保留胃十二指肠动脉,不分离正中弓状韧带,受体选择合适动脉与供肝动脉进行吻合。其中3例吻合后,肝动脉搏动强度弱,术中彩超测肝动脉流速差,考虑存在脾动脉盗血可能,结扎脾动脉后肝动脉流速恢复正常。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术后随访时间219月,例1术后2月出现胆道狭窄,余无动脉、胆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合并有MALS的患者行肝移植手术,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风险较大,然而MALS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重视术前上腹部CTA影像检查的评估,术前对于考虑为MALS的患者,应评估狭窄段的程度、长度、部位、有无侧枝循环,确定分型,做肝动脉-腹主动脉搭桥术前准备。保留侧枝循环动脉弓的重建方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作为首选,必要时可结扎脾动脉增加肝动脉血流量,如以上措施肝血流血流仍不满意,可考虑行MAL松解或肝动脉-腹主动脉搭桥。
杜东东[2](2020)在《DSA分析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在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肝肿瘤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和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特别注意罕见的肝动脉变异,甚至未报道过的变异,并探讨其对临床手术治疗的潜在影响。资料与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临床或病理明确诊断的1141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动态连续性的影像资料,记录每位患者肝动脉的起源、走形、分布情况。在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在我院接受了至少一次肝动脉造影检查,仅收集患者第一次肝动脉造影的资料。根据Michels和Hiatt分型,统计分析本研究中肝动脉变异的发生率和具体类型。结果:本研究1 141例肝肿瘤患者中,871例肝动脉解剖属于正常型,占76.3%,其余270例存在肝动脉变异,占23.7%。变异的肝动脉中,根据Michels分型有208例,占18.3%。包括MichelsⅡ 型~X 型,分别占 3.5%、7.1%、0.7%、2.7%、1.4%、0.3%、0.4%、2.1%、0.1%,其中Michels X型1例属于罕见变异。根据Hiatt分型则有209例,包括 Hiatt Ⅱ 型~Ⅳ 型,分别占 6.2%、8.5%、1.4%、2.1%、0.2%,其中Hiatt Ⅳ型2例属于罕见变异。60例肝动脉变异未包含在Michels或Hiatt分型中,占5.3%。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30例(2.7%),其中一条肝动脉变异26例(2.3%),同时存在两条肝动脉变异4例(0.4%),包括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同时副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同时副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同时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替代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分别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后两者是未报道过的罕见变异2例。肝总动脉分叉变异18例(1.6%),包括肝总动脉三分叉15例(1.3%)和肝总动脉四分叉3例(0.3%)。同时发生分叉变异和起源变异3例(0.3%),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同时肝总动脉三分叉;肝总动脉三分叉同时副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肝总动脉三分叉同时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分别1例,此变异未见报道。另外发现特殊的情况,腹腔干根部严重狭窄或闭塞,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侧枝形成迂曲的动脉吻合环8例(0.7%);罕见的肝癌合并内脏完全转位1例(0.1%)。结论:肝动脉解剖的总体变异率与现有的研究数据报道基本一致,但是未分类的肝动脉变异的发生率较高。可见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结合大量文献报道及本次临床的研究表明,Michels分型或Hiatt分型均不能全面的覆盖变异的类型,肝动脉变异包含:起源、分叉、起源合并分叉变异。尤其是本次研究中还发现3例未报道过的肝动脉变异。对于肝胆外科医生以及介入放射科医生来说,了解肝动脉异常的类型及发生率则至关重要,将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相关并发症。
戴清清[3](2020)在《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并与成人供肝应用于成人受体相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短期生存率情况。方法: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于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70例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肝移植病例的供受体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按供体<12岁和供体>18岁将本组成人受体肝移植病例分为儿童-成人组6例以及成人-成人组62例,对两组病例供体、受体、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Kaplan-Meier曲线计算受体术后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并比较两组间短期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供体因素:性别、年龄、BMI、供肝重量、供肝体积、ICU治疗时间在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热缺血时间(warm ischemia time,WIT)、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a time,CIT)、获取前供体血清N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受体因素:性别、BMI、移植物/受体标准肝体积比(graft volume/standard liver volume,GV/SLV)、移植物与受体质量比(graft to 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在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Child C级的病例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5分的病例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围术期因素:受体ICU治疗时间、受体住院日、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术中输红细胞及血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儿童-成人组6例受体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成人-成人组62例受体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死亡11例,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1例、胆道并发症2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心肺衰竭1例。Kaplan-Meier曲线及分析结果显示受体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和78.4%,且两组术后短期生存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中心肝移植受体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和78.4%,脓毒症是受体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2.经过对供体和受体详尽的评估以及围术期精细的个体化管理,可确保儿童供肝成功应用于成人受体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儿童-成人组与成人-成人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短期生存率之间无明显差异。
玉苏甫卡迪尔·麦麦提尼加提[4](2020)在《自体肝移植治疗肝泡型包虫病的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3种肝后下腔静脉(Retrohepatic inferior vena cava,RHIVC)重建方式在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ELRA)治疗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自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ELRA治疗的88例终末期肝AE患者,根据其RHIVC重建方式分为3组:A组,RHIVC修复重建组(n=50);B组,RHIVC置换组(n=31);C组,RHIVC切除不重建组(n=7),并进行规范的临床随访(≥12月)。研究分析3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和生存状况等核心指标,结合医院肝移植团队临床诊治经验,探讨3种RHIVC重建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提出可量化的RHIVC重建策略。结果: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0.5月(12-107),失访率1.14%(1/88);无移植术中死亡病例,术后30天死亡率为6.82%(6/88),总死亡率为11.49%(10/87);三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分别是90.00%、90.32%和71.43%(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9例患者术后IVC出现狭窄、4例形成血栓;A、B两组IV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41%(10/49)和9.68%(3/31),而B组患者均未出现IVC狭窄。37例(42.53%)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18例(20.69%)患者出现Clavin-Dindo分类Ⅲ级以上并发症,其中A、B、C三组分别为18.36%、16.13%、57.14%。A、B、C三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6.32±3.20 h、15.99±3.32 h和16.86±4.18 h(P>0.05),平均无肝期时间是398.48±104.12 min、389.41±135.25 min和337.43±108.65 min(P>0.05),手术中位失血量为1200 ml(400-5000)、1000 ml(400-8000)和2400 ml(800-14000)(P>0.05),术中平均悬浮红细胞输入量为7.65±4.69 U、6.88±7.90 U、14.79±9.89 U(P>0.05),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C三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是30.64±18.54 d、25.94±16.37 d和51.29±29.43 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B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其余两组。结论:1.ELRA可为严重侵犯RHIVC的终末期肝AE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根治性切除新方法;2.离体切除病灶后RHIVC的管壁缺损<2/3周径时,直接吻合成型或采用自体血管修补是最合理的选择;其管壁缺损≥2/3周径,并难以复用自体血管修补时应采用异体或人工血管置换RHIVC。3.RHIVC完全闭塞,并且已形成畅通的侧枝循环时,离体肝切除应尽力保存其侧枝的完整性,需谨慎采用不重建下腔静脉的手术方式。
刘连新,蔡建强,曾勇,梁霄[5](2019)在《肝脏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肝脏外科的发展已经从开展和完成半肝切除、右三叶肝切除和尾状叶肝切除等传统观念下难度较大的手术,逐渐转变为如何在保留足够肝脏体积的条件下开展更符合无瘤原则的手术(如静脉入路的解剖性肝切除),以及完成以往无法完成的手术[如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等。微创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和普及对术中出血控制要求更加严格,创面止血、血管胆管缝合重建也变得更加困难,而规范、科学地完成肝
邰沁文[6](2013)在《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离体全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 ELRA)治疗晚期肝脏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的适应症,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系统与个体化虚拟手术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ELRA术后移植物增生的规律;评价ELRA术经济和社会效益;2)建立Wistar大鼠极限肝切除模型,评价极限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和存活率;3)建立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s)和慢性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关系及可能机制;4)探讨TLR3通路与BMSCs在慢性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和与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总结2010年8月至2013年08月按纳入标准实施的10例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资料,探讨临床适应症;2)通过术前CT与三维肝脏重建软件测量数据和手术探查所见与移植物实际质量结果分析,分析个体化虚拟手术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3)通过患者术中情况、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等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4)术后CT随访1,3和6月移植肝体积(GV)和受体标准肝体积(SLV)比,结合术后PET/CT检查结果,分析半年内肝脏增生变化。第二部分:对Wistar大鼠分别行70%、80%、90%肝体积极限切除,统计术后各组大鼠的存活率,并检测外周血清中ALT及AST浓度,对比术后14天存活大鼠肝脏质量。HE染色观察三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第三部分:取雄性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BMSCs,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MSCs的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BMSCs表面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表达阳性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配成0.01%浓度饮用水供雌性大鼠饮用16周换正常水,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第4、8、12、16周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BMSCs,并设置单纯造模组及空白对照组;20周核磁共振(MRI)检查大鼠肝脏;21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肝脏SrY表达;VG染色观察肝脏中胶原纤维量;IHC检测α-SMA、LR3; Western-blotting检测肝脏α-SMA、 TLR3、TRIF、NF-kBp65、IRF3表达,FQ-RT-PCR检测TLR3、IRF3mRN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10例移植物均存活,符合纳入标准时手术安全性较高。2)术中探查与移植物体积和术前CT与肝脏三维重建结果一致,10例患者GV/SLV在41%-78%之间,平均60.6%,其中9例患者虚拟切除移植物体积695.11±142.14cm3,实际余肝脏体积687.78±130.81cm3(P>0.05);3)术中1例经脐静脉低温灌注外,余9例经门静脉灌注;2例无肝期下腔静脉未重建,3例行自体下腔静脉重建,5例人造血管暂时性门腔分流;手术11.5~20.5h,平均15.2h,无肝期200-435min,中位时间285.5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0~15u,术后住院时间21~58d,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60%);住院总费用10.16~43.48万元,中位费用17.44万元;4)CT测术后第1月移植物体积平均增加14.75%;术后2~3月平均每月增加3.75%;术后4~6月平均每月增加3.08%;术后半年移植物/标准肝体积比平均87.5%;PET/CT测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平均标准摄取率(SUVave)0.9~1.9;随访时间2~37个月,1例术后6个月死亡,最长存活时间27个月。第二部分:1)大鼠肝切术后6h开始出现死亡,术后8-12h为死亡高峰,70%、80%、90%肝体积切除组2周存活率分别为86.7%、80%、7%。2)80%及90%肝体积切除组术后8h、12h时血清ALT、AST浓度比70%组显着增高(P<0.05),而80%与90%组之间无差异(P>0.05);80%组术后24h、3天时血清ALT及AST浓度比70%肝体积切除组高(P<0.05);术后7天左右各组ALT及AST浓度基本恢复正常。3)术后14天80%组剩余肝体积明显大于70%肝体积切除组(P<0.05)。4)三组肝脏组织形态无明显异常。第三部分:1)P3代BMSCs细胞表面的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阳性率分别为(12.0%、8%、1.2%、62.2%、1.5%、16.7%);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示仅有BMSCs移植组表达SrY。3)核磁共振结果示BMSCs移植组肝脏上结节数量比单纯造模组多(P<0.05);4)HE染色显示单纯造模组8只轻度肝纤维化形成;BMSC移植组中9只形成明显的肝纤维化,1只形成肝癌;空白对照组无肝纤维化形成。5)免疫组化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阳性表达率高(P<0.05);空白对照组无表达。TLR3主要表达于肝细胞包浆中;6)VG染色BMSCs移植组胶原区的百分比数比单纯造模组高(P<0.05)。7)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蛋白水平高(P<0.05),BMSCs移植组肝脏中TLR3、 NF-kBp65、IRF3蛋白水平及TLR3、IRF3mRNA表达比空白对照组和单纯造模组都高(P均<0.05),单纯造模组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TRIF蛋白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外科原位手术切除极为困难或侵及下腔静脉无法切除的晚期肝AE可以通过ELRA术治疗,适应症为本研究纳入标准;CT和三维肝脏重建软件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肝脏病灶与主要管道关系,评价病灶侵犯程度和预测移植物体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无肝期个体化处理进行自体或人造血管腔静脉暂时性门体分流技术,下腔静脉重建技术和离体肝切除血管重建技术等综合应用安全、有效;术后移植肝再生主要发生在移植术后半年内,尤其是术后第1个月,术后2~6月逐渐放缓,半年后基本接近患者标准肝体积;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独特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在国内外推广应用;2)大鼠肝切除量在80%以下是安全的,提示对于正常成人极限肝切体积有可能超越70%;且肝脏切除量越大,其增生体积越多;3)BMSCs在DEN所致的慢性肝损伤模型中具有促进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有致肝癌的可能;4)TLR3通路上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了慢性肝损伤肝再生修复过程,BMSCs在TLR3通路激活的微环境中可能倾向于分化为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TLR3与BMSCs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于对方,最终导致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形成。
武少辉,赵纪春,马玉奎,严律南,李波,黄斌,杨轶[7](2011)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并发症预防》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成人间活体肝移植(adult-to-adult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A-A LDLT)肝动脉重建并发症的预防经验。方法总结2002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127例A-A LDLT临床资料,分析肝动脉重建并发症的预防。131例供体中(移植右半肝127例,移植左半肝4例),男69例,女62例;年龄19~65岁,平均36.2岁。127例受体中男109例,女18例;年龄18~64岁,平均41.9岁。62例供体右肝动脉与受体右肝动脉吻合,34例与受体肝固有动脉吻合,7例与受体左肝动脉吻合,6例与受体肝总动脉吻合,8例与受体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副右肝动脉吻合,5例与受体肝总动脉自体大隐静脉间搭桥,2例受体腹主动脉与供体右肝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搭桥,3例用尸体冷冻保存髂血管行受体腹主动脉与供体右肝动脉搭桥。结果术后1、7d,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6%),采用自体大隐静脉、肾下腹主动脉至供体右肝动脉搭桥术后痊愈;1例于术后46d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术后及随访期未发现肝动脉狭窄、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无与肝动脉并发症有关的死亡患者。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67个月,术后1、2、3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82.2%、64.7%和59.2%。结论供、受体肝动脉解剖变异,受体肝动脉病理改变,以及肝动脉血管吻合技术是肝动脉重建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李照,栗光明,黄磊,王东,高杰,高鹏骥,冷希圣,朱继业[8](2010)在《肝移植中肝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结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移植中肝动脉相关并发症处理的经验和结局。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实施的570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肝动脉重建的技术要点及其并发症的处理经验。结果:570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肝动脉相关并发症者共18例,发生率为3.1%,其中11例肝动脉血栓形成、5例肝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肝动脉吻合口破裂出血。18例中死亡11例,死亡率61.1%,其中,11例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死亡7例,5例肝动脉吻合口狭窄的患者中死亡2例,2例肝动脉吻合口破裂出血的患者均死亡。11例死亡患者中,5例死于急性肝坏死或胆瘘引起的严重全身感染,4例死于胆道并发症和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肝动脉吻合口破裂出血。结论:保证供肝动脉的质量、选择恰当的肝动脉重建技术是肝移植中预防肝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期积极的溶栓、介入或再行肝移植治疗可改善移植物和患者的预后。
姜楠,汪根树,张剑,李华,张俊峰,易述红,任杰,黄明声,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9](2010)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防治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不同肝动脉狭窄类型治疗时机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7年5月,本院共有21例肝移植病人术后发生肝动脉狭窄,其中19例接受肝动脉支架放置术,2例定期随访观察;同时监测介入治疗前后肝功能、肝动脉通畅程度变化及病人临床转归等情况。结果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43%(21/613),诊断中位时间146 d。6例早期肝动脉狭窄病人均接受介入治疗,其中病死2例,存活4例病人中有2例再移植。15例晚期肝动脉狭窄病人中,13例接受介入治疗,其中病死4例,再移植2例,7例存活但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另外2例在肝门及肝内分支形成良好的侧支循环,肝功能维持稳定。结论移植术后应根据肝动脉狭窄类型、胆道缺血损伤程度以及有无良好侧支循环代偿等综合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
李国强,张峰,李相成,孔连宝,成峰,孙倍成,游伟,陈杰,王学浩[10](2010)在《血管重建技术在预防活体肝移植小移植肝综合征中的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外科技术角度探讨活体肝移植后小移植肝综合征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002年9月至2008年10月完成的59例活体肝移植临床资料,其中移植物重量/受体体重(graft-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0.8%者共4例,评估为小移植肝。采用血管成型、血管架桥方法保证"宽敞"的流出道,综合显微外科、血管搭桥及动脉成形等相关技术行肝动脉重建。结果:4例小移植供肝受体中仅1例发生小移植肝综合征,经药物治疗后,移植肝肝功能逐步好转,4周后痊愈。随访17~90个月,均获长期存活,生活如常人。结论:小移植肝综合征重在预防。在充分保证供体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获取较多肝容量,重建足够"宽敞"的流出道,保证门静脉和肝动脉重建质量,是预防小移植肝综合征发生最重要的措施。
二、分支补片在28例肝移植肝动脉重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支补片在28例肝移植肝动脉重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肝移植受体合并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时的动脉重建研究(附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序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MALS的临床表现 |
2.2 MALS的诊断及分型 |
2.3 HAT发生的危险因素 |
2.4 治疗 |
第3章 临床资料 |
第4章 临床特征及诊疗 |
4.1 临床特征及诊断 |
4.2 治疗经过 |
第5章 讨论 |
5.1 发病机制 |
5.2 诊断依据 |
5.2.1 临床表现 |
5.2.2 影像学检查 |
5.3 治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DSA分析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在手术治疗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 |
2.2 Child-Pugh评分标准 |
2.3 MELD-Na评分标准 |
2.4 手术方式 |
2.5 术后并发症分级标准 |
2.6 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及随访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供体基本资料 |
3.2 受体基本资料 |
3.3 手术方式及围术期数据 |
3.4 儿童-成人组供体基本资料 |
3.5 儿童-成人组受体基本资料 |
3.6 儿童-成人组手术方式 |
3.7 儿童-成人组围术期数据 |
3.8 两组间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 |
3.9 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和随访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边缘供肝及器官功能维护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4)自体肝移植治疗肝泡型包虫病的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和临床分组 |
1.2 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的适应症 |
1.3 医学伦理 |
1.4 患者临床资料 |
1.5 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和方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肝脏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脏手术中缝合材料的选择 |
2 肝切除或肝脏外伤的肝断面处理 |
3 肝切除术中动脉残端处理 |
4 肝移植动脉重建缝合方式选择 |
5 肝移植动脉重建方式的选择 |
6 肝切除过程中肝静脉出血的处理 |
7 肝切除门静脉系统损伤和重建 |
8 肝切除及肝移植时胆道缝合技术 |
9 腹腔镜肝切除术出血处理 |
1 0 肝切除手术中直线切割闭合器的应用及钉仓的选择 |
(6)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自体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临床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手术前准备与评估 |
1.4 移植手术步骤 |
1.5 围移植期指标和临床路径探讨 |
1.6 病例随访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肝切除与再生的大鼠实验观察 |
1. 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大鼠肝部分切除 |
1.4 术后观察指标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大鼠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
1. 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的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 |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
1.5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1.6 大鼠肝脏的影像学检查 |
1.7 标本采集与处理 |
1.8 大鼠肝脏HE染色 |
1.9 原位杂交检测大鼠肝脏SrY阳性细胞表达 |
1.10 大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 |
1.11 VG染色检测大鼠肝纤维化情况 |
1.12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α-SMA表达水平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14 结果判定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TLR3通路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
1. 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方法 |
1.3.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肝脏TLR3的表达 |
1.3.2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细胞TLR3、NF-Kapa65、IRF3、TRIF的蛋白水平 |
1.3.3 FQ-RT-PCR检肝脏组织TLR3、IRF3、mRNA表达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成人间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并发症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供体资料 |
1.2 受体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监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供体结果 |
2.2 受体结果 |
3 讨论 |
3.1 肝动脉解剖变异 |
3.2 受体肝动脉的病理改变 |
3.3 肝动脉血管吻合技术 |
(10)血管重建技术在预防活体肝移植小移植肝综合征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供肝的切取 |
1.2.2 受体手术 |
2 结果 |
2.1 受体预后 |
2.2 肝静脉重建的位置和方式 |
2.3 门静脉重建的位置和方式 |
2.4 肝动脉重建的位置及方法 |
2.5 胆道吻合的方法 |
3 讨论 |
四、分支补片在28例肝移植肝动脉重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移植受体合并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时的动脉重建研究(附6例报告)[D]. 王光辉. 吉林大学, 2020(08)
- [2]DSA分析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在手术治疗中的意义[D]. 杜东东. 山东大学, 2020(10)
- [3]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D]. 戴清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自体肝移植治疗肝泡型包虫病的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D]. 玉苏甫卡迪尔·麦麦提尼加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肝脏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J]. 刘连新,蔡建强,曾勇,梁霄.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9(01)
- [6]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D]. 邰沁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7]成人间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并发症预防[J]. 武少辉,赵纪春,马玉奎,严律南,李波,黄斌,杨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04)
- [8]肝移植中肝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结局[J]. 李照,栗光明,黄磊,王东,高杰,高鹏骥,冷希圣,朱继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6)
- [9]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防治策略[J]. 姜楠,汪根树,张剑,李华,张俊峰,易述红,任杰,黄明声,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10)
- [10]血管重建技术在预防活体肝移植小移植肝综合征中的地位[J]. 李国强,张峰,李相成,孔连宝,成峰,孙倍成,游伟,陈杰,王学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