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电力公司争建光纤光缆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黎浩钧[1](2020)在《智能配电网规划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配网系统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配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形进行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用电和配电管理的智能化。智能配网系统配用电自动化系统由主站、通信系统、自动化监控终端设备三大部分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的远程管理。对于智能配网系统来说,三大部分中通信系统是实现数据传输的关键和核心,通信系统将主站的控制命令准确地传送到众多的远方终端,且将远方设备运行状况的数据信息收集到控制中心。目前新加坡、巴黎等都有完善的智能配电网网架,客户平均停电时间控制在较小的幅度内。而国内智能配电网发展较晚且不成熟,缺乏系统性。本文谈及的智能配电网是具备中低压电气量测控,具有高度自愈能力和高供电可靠能力的电网,着重基础建设,主要以国内某镇(以下简称为对象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对象地区电力网架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目前省内主流的网架架构形式的优缺点、明确规划设计要求、馈线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其动作原理、智能电房等内容。从运维角度指明网架薄弱点,暴露制约对象地区电网发展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关键问题,最后给出智能配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打造高可靠性的智能化“五分钟特征电网”为目标,针对对象地区电网的主要问题,分别从网络分区、基础接线选型、不合理网架调整、自动化路线选择、通讯网络建设、智能电房整体构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整体角度为对象地区电网制定了整改方案及明确增量设备的布局,为生产和供电企业提供可行方案。目前,全省已有较多地区电网进行智能化改造,但普遍局限于一个小区域自愈电网或几个零星的小电房。本文涉及的智能配电网规划是一项整体规划,覆盖整个对象地区,可为其他地区的电网新建或智能化改造提供方向。
刘黎[2](2016)在《基于多模态通道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的设计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远方数据采集、远方控制、故障定位与隔离、负荷转移等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终端设备和主站之间的通信系统,可以说通信系统质量直接决定配电自动化系统性能的优劣,然而通信模式多种多样,每种模式的存在都有其各自适用范围,可能某种模式在某一系统中应用良好,但在其他系统中却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通信系统尤为重要。实际工作中情况多变,必须要把基础理论和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考虑,从经济性、可靠性、建设难易程度多方面综合考量,选出最适合当前系统的通信模式。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不同通信方式的性能,主要从有线通信方式和无线通信方式两方面展开分析,总结了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光纤成本越来越低,运用的场所也越来越多。DLC技术衰耗大,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数传电台在负荷控制系统以及城市照明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扩频通信基于电力线,抗干扰强,前景良好。2.深入研究了光纤通信方案,对光纤通信方式的特点、功能、以及实施方案做了具体规划。在设计通信模式时应用了GPRS技术,对GPRS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可应用于远程、数据量较小、数据接收发出频率高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并提出了利用GPRS技术实现的通信方式。3.根据以上相关技术的研究,结合泰州供电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泰州供电公司的配电自动化通信方式从功能划分、通信分层、通信网结构、通信介质、实施方案几个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详细介绍了泰州域配用电通信网改造工程。4.在泰州市区完成配电自动化和通信网络的全覆盖,实现“三遥/二遥”、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配电运行管理等功能,逐步提高调度员的远方控制能力,采用信息交换总线实现与相关系统的互联,充分发挥各项功能在调度管理中的应用。未来增加电网分析应用功能,以配电拓扑的分析应用和实用功能为基础,满足故障情况时系统快速自愈,有效提高区域内供电可靠性。
阮景松[3](2016)在《含山县域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文中认为坚强智能电网是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用以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建立完备的县域电力通信网,提高县域电力通信网规划、建设水平,是推进农村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农村电网安全运行,供电服务优质的重要基础。而当前各类通信网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公司通信从业人员很难掌握全面各类通信网技术的发展情况,这就导致原来的通信网规划在建设的方式、技术选择、效果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只有提高对通信网建设的重视程度,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解决现在通信网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未来通信网建设,提前做好合理、细致的规划、布局,才能满足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需求。本文对公司现有各类通信网及业务网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出了含山公司在各类业务上的薄弱环节。在充分考虑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县域通信网规划建设原则后,通过对公司现有及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深入分析,确定了公司网络的分层结构、拓扑结构,并在考虑公司通信容灾系统建设的前提下,提出了公司的通信网组网方案。在此方案下的通信网改造工作完成后,将建成一个支持多业务接入,组网灵活的专用通信网络,极大提高了含山县通信网络的建设水平。
苏斌[4](2015)在《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文中提出智能电网已在多国提出,并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完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基于此,对电网发展就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并且借鉴学习国外建设智能电网的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离不开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覆盖整个电网的信息交互,是实现电力传输高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因此,研究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通信等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优缺点。根据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传输网和业务网的现状,分析了电力通信网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并研究了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的业务需求特点和业务需求预测。依据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在原有电力通信网光纤系统之上,拟建设覆盖全省的光纤通信网络。从网络结构优化和ASON网络升级分析,提出了电力通信传输网的优化方案;从通信数据容灾系统、通信数据网、调度交换网、网管系统、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的分析,提出了电力通信业务网建设方案。最后从整体规划效果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对电力通信网的规划建设成效的进行分析。
曹燕[5](2009)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光通信行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从华尔街开始的金融危机像洪水一样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危机的蔓延。目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已经来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制造业衰退、出口量下滑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都已逐渐显现。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光通信行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年来中国的光通信产业发展迅速,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全球几乎所有的知名光通信厂家,使得中国光通信市场成为全球光通信企业竞争的中心。同时,我国的光通信厂商也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光通信行业也受到一些影响。光通信行业分为三大市场,光纤光缆市场、光器件市场和光传输设备市场。在光纤光缆市场,尽管金融海啸致使得全球经济不景气,但在世界各国重视信息化建设,国内3G网络建设热潮的带动下,我国的光纤光缆市场需求仍然稳步增加。在光器件市场,美国和欧盟是光器件厂商的主要出口市场,危机对以欧美地区为重点市场的光器件厂商影响最大,订单急剧下降,利润降低。我国的光器件市场需求急剧减少。在光传输设备市场,受危机影响市场进入了紧缩阶段。但国内的3G网络建设和FTTH大规模启动又给光传输设备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我国的光通信行业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中国的金融环境相对稳定,电信重组的完成和3G市场的大规模启动,美国掀起宽带网络建设大潮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也积极推进光纤网络化建设的国内外环境,使得我国光通信行业的发展蕴藏着无限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危机对国外的光通信企业影响较大,成本的压力使得国外运营商在投资和网络化建设方面更为谨慎,我国光通信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以及技术方面的优势将更明显的体现出来,对于开拓更大的海外市场,并突破某些高端市场也存在着机会。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的光通信企业应该树立信心,抓住机遇并积极应对危机。首先,光通信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和光通信行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走市场多元化道路。其次,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整合营销方式寻求海外市场,从而降低贸易成本。除此之外,企业更应该加强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从增强企业研发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张春安[6](2001)在《日本电力公司争建光纤光缆网络》文中提出 受因特网快速发展及全球信息量猛增的推动,信息需求市场迅速扩大。日本各大电力公司光缆网的装备和建设也出现了新的高潮。从以前的电力保障系统需求向NCC和CATV业务需求扩展,从租借光纤芯线向信息通信事业大举进军,截止到1999年12月底,光纤网的敷设距离累计达到119643Km。据预测,在今后五年内,日本十大电力公司(北海电力、东北电力、东京电力、中部电力、北陆电力、关西电力、中国电力、四国电力、九洲电力、冲绳电力)至少还要建设同等规模距离以上的光纤光缆
韩馥儿[7](1987)在《日本发展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水平和动向》文中认为 一、电力系统大扩展,架空地线与光纤复合成的综合光缆OPGW应运而来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扩充,发电厂自动控制系统的迅速发展,以及对供、发电可靠性和经济性的要求愈来愈高,促发了采用大容量光纤通信来建立数据传输网络的迫切性。但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光纤通信,其光缆的敷设(或架空)方式,与电力线同沟(杆)敷设。如与电力线同沟敷设,显然要另设管道,增加了占地面积和施工费用;如与电力线同
二、日本电力公司争建光纤光缆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电力公司争建光纤光缆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配电网规划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安排 |
第二章 对象地区配电网基础情况的分析 |
2.1 引言 |
2.2 对象地区基本情况 |
2.3 电网现状 |
2.3.1 馈线情况 |
2.3.2 设备情况 |
2.3.3 网架接线模式 |
2.3.4 运行情况 |
2.3.5 馈线自动化现状 |
2.3.6 通信网络现状 |
2.4 智能配电网的整体规划方案 |
第三章 配电网规划原则 |
3.1 总体原则 |
3.2 中压配电网规划原则 |
3.2.1 网架结构 |
3.2.2 开关站 |
3.2.3 线路规划 |
3.3 低压配电网规划原则 |
3.3.1 线路型式 |
3.3.2 供电结构 |
3.3.3 接地型式 |
3.4 配电自动化规划原则 |
3.4.1 配电自动化规划总则 |
3.4.2 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
3.5 配电通信网络规划原则 |
3.5.1 光缆建设原则 |
3.5.2 数据网建设原则 |
第四章 配电网结构分析 |
4.1 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 |
4.1.1 单辐射接线 |
4.1.2 “2-1”单环网 |
4.1.3 “3-1”单环网 |
4.1.4 “2供一备” |
4.1.5 “3供一备” |
4.1.6 双环网 |
4.1.7 N分段n联络(N≤5,n≤2) |
4.2 馈线自动化技术应用 |
4.2.1 电压-电流型馈线自动化技术原理 |
4.2.2 支线级差保护方式馈线自动化技术原理 |
4.2.3 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原理 |
第五章 对象地区智能配电网的规划建设 |
5.1 规划思路 |
5.2 规划方案 |
5.2.1 网格化建设 |
5.2.2 网架调整 |
5.2.3 自动化规划 |
5.2.4 通信规划 |
5.2.5 智能配电房规划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基于多模态通道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及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2.1 配电自动化系统简介 |
2.1.1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
2.1.2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介绍 |
2.1.3 配电自动化系统组成 |
2.2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 |
2.3 实现配电自动化的效益分析 |
2.4 配电自动化中通信系统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通道模式的选择 |
3.1 有线传输的通信模式 |
3.1.1 架空明线或电缆 |
3.1.2 配电载波 |
3.1.3 光纤通信 |
3.2 无线传输的通信模式 |
3.2.1 一点多址型数字微波 |
3.2.2 无线电通信 |
3.2.3 无线扩频 |
3.2.4 卫星通信 |
3.3 通信模式的选取方法 |
3.4 泰州配电自动化光通信系统设计 |
3.4.1 系统制式 |
3.4.2 光通道插入损耗计算 |
3.4.3 EPON光链路插入损耗计算 |
3.4.4 EPON设备选型要求 |
3.5 小结 |
第四章 配电自动化主流通信媒介研究 |
4.1 通信媒介介绍 |
4.1.1 通信规约 |
4.1.2 分层处理 |
4.1.3 通信管理 |
4.1.4 中继传输 |
4.1.5 通道的备用 |
4.2 光纤通信基本原理 |
4.2.1 有源光通信网络的原理 |
4.2.2 无源光通信网络的原理 |
4.2.3 光纤通信的特点分析 |
4.3 光纤通信在配电上的实现 |
4.3.1 实现原则 |
4.3.2 具体方法 |
4.4 GPRS的基本原理 |
4.4.1 GPRS技术的主要特点 |
4.4.2 GPRS的技术优势 |
4.4.3 GPRS的网络结构 |
4.5 GPRS网络接口和协议模型 |
4.6 配电自动化GPRS通信系统方案 |
4.6.1 配电自动化主站的接入方式 |
4.6.2 软件接口 |
4.6.3 终端设备的接入 |
4.6.4 实验测试 |
4.7 小结 |
第五章 泰州配电通信改造 |
5.1 工程概述 |
5.2 设计原则 |
5.3 通信方案 |
5.4 配电通信网方案 |
5.4.1 总体结构 |
5.4.2 配电通信网主站方案 |
5.4.3 配电通信骨干网方案 |
5.4.4 配电通信接入网方案 |
5.4.5 系统制式 |
5.4.6 光缆建设 |
5.5 改进成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所做主要工作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含山县域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含山县电力通信网现状及业务需求分析 |
2.1 含山县域电力通信网现状 |
2.1.1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2.1.2 电网现状 |
2.1.3 高压配电网通信网现状 |
2.1.4 中低压配电通信传输网现状 |
2.1.5 业务网现状 |
2.2 含山县电力通信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网络业务需求分析 |
2.3.1 高压配电网通信网需求分析 |
2.3.2 中低压配电网通信网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山县电力骨干通信网规划方案 |
3.1 骨干通信网组网技术 |
3.1.1 光纤技术 |
3.1.2 骨干通信网传输技术 |
3.1.3 接入网传输技术 |
3.2 骨干通信网规划目标及原则 |
3.2.1 整体规划目标 |
3.2.2 规划总体原则 |
3.2.3 技术原则 |
3.2.4 规划主要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山县配电通信网及业务网规划方案 |
4.1 无线公网规划 |
4.2 EPON组网规划 |
4.3 无线专网规划建设方案 |
4.4 低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4.5 业务网规划方案 |
4.5.1 调度电话交换网 |
4.5.2 综合数据网 |
4.6 规划成效分析 |
4.6.1 网络建设成效分析 |
4.6.2 经济效益分析 |
4.6.3 社会效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山西地区电力信息通信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基本原理 |
2.1 通信基本理论和通信方式 |
2.1.1 通信基本理论 |
2.1.2 通信方式 |
2.2 通信的性能指标 |
2.2.1 信息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
2.2.2 电力信息通信的性能指标 |
2.3 电力系统通信技术 |
2.3.1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
2.3.2 无线通信技术 |
2.3.3 光纤信息通信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通信网 |
3.1 电力通信网 |
3.2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的构建 |
3.2.1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模型分析 |
3.2.2 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标准体系分析 |
3.2.3 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安全防护分析 |
3.3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的基本构成 |
3.3.1 电力通信网传输网 |
3.3.2 电力通信网业务网 |
3.3.3 电力通信网支撑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 |
4.1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的现状 |
4.1.1 电力通信传输网的现状 |
4.1.2 电力通信业务网的现状 |
4.2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存在的问题 |
4.2.1 面临的形势 |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电力信息通信业务需求预测 |
4.3.1 业务需求特点 |
4.3.2 业务需求预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的优化改建 |
5.1 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与技术原则 |
5.1.1 规划目标 |
5.1.2 技术原则 |
5.2 通信光缆建设 |
5.3 电力通信传输网建设 |
5.3.1 骨干传输网网络结构优化 |
5.3.2 骨干传输网ASON网络升级 |
5.4 电力通信业务网建设 |
5.4.1 通信数据容灾系统建设 |
5.4.2 通信数据网建设 |
5.4.3 调度交换网建设 |
5.4.4 网管系统的设置 |
5.4.5 终端通信接入网的设置 |
5.5 成效分析 |
5.5.1 整体规划效果 |
5.5.2 社会效益分析 |
5.6 目标展望 |
5.6.1 骨干通信网 |
5.6.2 配用电通信网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金融危机对我国光通信行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金融危机的产生和最新进展 |
1.1.2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1.1.3 光通信行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2 光通信行业综述 |
2.1 发展历程 |
2.2 我国光通信市场概况 |
2.2.1 产品结构 |
2.2.2 市场规模 |
2.2.3 竞争格局 |
2.2.4 市场特征 |
3 金融危机对我国光通信行业的影响 |
3.1 金融危机对全球光通信行业的影响 |
3.2 金融危机对我国光通信行业的影响 |
3.2.1 对光通信行业国内市场的影响 |
3.2.2 对光通信行业出口市场的影响 |
3.3 我国光通信行业SWOT 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3.5 光通信行业SWOT 矩阵 |
4 我国光通信行业应对危机的对策 |
4.1 政策角度 |
4.1.1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
4.1.2 光通信行业政策的调整 |
4.2 市场角度 |
4.2.1 努力开拓新兴国际市场,走市场多元化道路 |
4.2.2 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降低贸易成本 |
4.3 企业角度 |
4.3.1 增强研发能力,牢牢把握技术创新的根基不放松 |
4.3.2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竞争优势 |
4.3.3 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日本电力公司争建光纤光缆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配电网规划建设的研究[D]. 黎浩钧.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多模态通道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D]. 刘黎. 江苏大学, 2016(03)
- [3]含山县域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D]. 阮景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D]. 苏斌.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3)
- [5]金融危机对我国光通信行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 曹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6]日本电力公司争建光纤光缆网络[J]. 张春安. 世界电子元器件, 2001(01)
- [7]日本发展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水平和动向[J]. 韩馥儿. 华东电力, 19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