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机理研究进展(下)(论文文献综述)
菅若含[1](2021)在《参灵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综合征的作用,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参灵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住院病人,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行TACE治疗,辨证为脾肾两虚型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无脱落病例。TACE术后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退热、镇痛、止呕、护肝、护胃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参灵方水煎剂,疗程为1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的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程度、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7天的中医临床症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肝功能(ALT、AST、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生存质量:KP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腹部CT结果。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程度、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疗效,肝功能(ALT、AST、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大小以及KPS评分的变化。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疾病分期及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指标: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程度在TACE术后第1天、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程度在TACE术后第3天至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症状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症状持续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中医症状积分均比术后第1天下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9%,对照组总有效率54.5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3.实验室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S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ALT、AST、TBIL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T、AST、TBIL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PT、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FP水平无显着差异。4.肿瘤疗效:两组患者实体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存质量:两组患者治疗前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参灵方可以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修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曹献[2](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杨鸣[3](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杨聪俐[4](2021)在《养营活血汤治疗肝瘀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养营活血汤在治疗肝瘀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体重),以及实验室指标(WBC、HGB、ALT、AST、AFP、CA199)等方面的数据,并加以统计分析,以待在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方向增加更多的选择。方法把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按照1:1分为2组。一组服用平消胶囊,另一组组服用养营活血汤。分别收集两组用药前、用药第4周、用药第8周的体重、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WBC、HGB、ALT、AST、AFP、CA199及安全指标变化情况,观察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本研究中两组病例各32人,性别比1:1,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用药前两组数据无差异(P>0.05),用药第8周养营活血汤组低于平消胶囊组,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有效率比较,养营活血汤组高于平消胶囊组,两组P<0.05,有差异。(3)KPS评分:服药前两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第8周养营活血汤组高于平消胶囊组,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AFP:服药前两组P>0.05,无差异,用药第4周两组P>0.05无差异,用药第8周养营活血汤组低于平消胶囊组,两组P<0.05,差异有差异。(5)BMI、CA199:用药前后两组数据比较P>0.05,无差异;用药第8周两组BMI都有下降,但养营活血汤组高于平消胶囊组;用药第8周两组CA199都有下降,但养营活血汤组低于平消胶囊组。(6)肝功能:ALT、AST:用药第8周两组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养营活血汤组治疗前后两组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消胶囊组数据用药前与用药第8周P>0.05,不具有统计差异。(7)血常规:WBC、HGB用药前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第8周养营活血汤组高于平消胶囊组,两组HGB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第8周两组WB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养营活血汤治疗肝瘀脾虚型肝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升高卡氏评分,降低AFP、CA199,有一定的保肝及升高HGB的作用,同时又不损伤白细胞、肝功能。养营活血汤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室进一步的研究以挖掘其机理,更扎实有效的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许梅[5](2020)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的情况,探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作用及安全性,以及对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情况的影响,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n=23),对照组给予TACE术后患者常规西医对症处理(退热、止吐、护肝、止痛),治疗组予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d1穴位埋线治疗以及d1-d7桂枝加大黄汤随证加减水煎剂内服治疗,于术后d1-d7监测记录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d1及术后d7的肝功能情况,分别于术后d1-d7运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进行证候积分评测、以及KPS评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讨桂枝加大黄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结果:(1)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术前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及K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组在发热程度控制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胀便秘程度分级上,治疗组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程度分级上病例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治疗组肝区疼痛发生病例及疼痛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症状持续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两组的KP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术后d7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可有效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发热、腹胀便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程度,以及缩短该症状的持续发生时间,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中医临床证候及KPS评分,以及术后肝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
康晓萍[6](2020)在《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滋水涵木法(一贯煎配合三阴交穴位艾灸)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常规TACE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生活质量、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肝功能以及主要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骨髓抑制)的影响,以探讨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丰富临床肝癌TACE术后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采用TACE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滋水涵木法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均记录和评价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AFP值、CRP值、肝功能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的变化,并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26例患者,其中有120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脱落和剔除3例患者;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的KPS评分及疗效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FP值均出现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CRP值较前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有所好转,且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主要不良反应方面,治疗后发现除了骨髓抑制在两组患者间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腹痛的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按照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分级,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程度也较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协助降低AFP值和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改善肝癌患者TACE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的远期预后疗效需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张亮[7](2019)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以下简称肝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6位,死亡率居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肝癌诊疗应根据患者疾病分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中医中药在肝癌治疗中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肿瘤复发和改善肝脏功能。既往研究表明,虚、毒、瘀是发生肝癌的主要病机,扶正活血解毒法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法则。为此,国家名中医钱英教授开发了槲芪方用于治疗肝癌,王学江等对该方做了防治肝癌的多项实验研究,显示对肝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但是,对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对用活血药物是否促进肝癌转移尚存争议。为此,本研究拟对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肝癌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有效作用靶点,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和槲芪方中的活血药对肝癌转移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依据,以此法组方的“槲芪方”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方与法中的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相关指标的作用,为建立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为阐明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治疗如何应用活血药物的问题提供研究思路。方法: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系统评价:联合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公开发表的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英文研究,内容为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扶正”、“活血”、“解毒”、“瘀”、“毒”、“肝癌”等为检索词,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应用扶正、活血、清热解毒法中药配合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对照组采用单纯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近期有效率、生存期、生活质量、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证候疗效百分率、临床症状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判定结局异质性,采用森林图或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资料的分布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297例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为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槲芪方加减治疗,治疗时间为半年,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30日,根据巴塞罗那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肝癌分期:A期(早期)、B期(中期)、C期(晚期)和D期(终末期)。统计数据根据患者的肝癌分期情况进一步分层,A期、B期的患者被分为A+B层,C期、D期患者分为C+D层。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存期、复发转移率、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肝功能等重要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槲芪方应用对肝癌预后的影响。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活血药物的选择依据是有明确的中药活血作用,在临床治疗肝癌中为常用药,在槲芪方中出现。丹参是代表性的治疗肝癌、肝硬化的药物,近年对丹参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多,故本研究选择了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为研究药物,用肝癌细胞系huh7为干预对象,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溶液干预huh7人肝癌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CCK-8实验、荧光定量PCR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方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的TGFβ 1、snail和Wnt通路的分子标志物等指标,初步探讨丹参酮ⅡA对于肝癌转移的影响。结果: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的系统评价:共检索出622篇文献,查重剩余530篇,通过阅读文献摘要排除346篇,通过阅读具体文献内容排除160篇,最终纳入研究可供Meta分析的文献24篇,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有3篇被评为B级,21篇被评为C级,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12个月生存率漏斗图呈现不对称,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扶正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与单纯西医对照组比较,在提高近期疗效、提高6个月、12个月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AST、AFP水平、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肝区疼痛、乏力、腹胀、纳呆的临床症状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1)肝癌患者的生存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累积生存率比较,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累积生存率显示,治疗组分别为80.4%、69.8%、58.5%、55.7%,对照组分别为81.1%、64.7%、52.1%、42.3%,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在6个月时间节点以后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说明槲芪方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比较,治疗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7.3月(95%CI,15.8-18.7月),对照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6.1月(95%CI,14.7-17.5月),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延长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4月(95%CI,8.3-14.5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1月(95%CI,3.3-4.9月),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槲芪方加减治疗组能够延长肝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治疗组与对照组肝癌复发、转移率比较,肝癌1年、2年累积复发率在治疗组分别为56.4%、64.9%,对照组分别为90.3%、95.7%,肝癌1年、2年的累积转移率在治疗组分别为28.7%、38.3%,对照组分别为64.5%、74.2%。两组各时间点累积复发、转移率相比,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显示槲芪方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肝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了 11个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患者生存的有嗜肝病毒感染史、基线AFP水平、巴塞罗那分期、Child-Pugh分级,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槲芪方的应用(P<0.05,HR=0.44)和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P<0.05,HR=0.33)是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性因素。(2)肝癌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分析: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分别为7.0(5.0,11.0)和 7.0(3.0,9.0),对照组分别为 14.0(10.0,19.5)和 16.0(12.0,20.0),治疗组与对照组24周、48周中医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中医证候改善率比较,治疗组分别为56.9%、67%,对照组分别为12%、11.6%,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能够改善哪些症状体征,结果显示:在治疗24周和48周后,治疗组在形体消瘦、大便溏泄等证候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开始治疗、治疗24周、48周时分别比较舌象变化,结果显示:舌质暗在治疗组分别为12.1%、4.1%、3.3%,对照组分别为22.3%、24.8%、24.1%。舌下静脉延长曲张比例治疗组分别为21.5%、22.0%、23.1%,对照组分别为21.6%、25.6%、29.5%。患者舌质暗、舌下静脉延长曲张状态是瘀血的客观表现,槲芪方能够降低暗舌比例,延缓患者舌下静脉延长状态的进展,有明确的活血作用。(3)生活质量评分: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生活质量评分显示:治疗组分别为54.0(50.5,56.0)和 53.0(51.0,56.0),对照组分别为 45.0(39.3,44.8)和 43.0(36.8,45.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4)实验室指标: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血清肝脏生化功能比较显示:谷氨酰转肽酶(GGT)在治疗组分别为42.6(24.7,76.8)U/L和36.1(25.8,69.4)U/L,对照组分别为70.8(39.6,131.7)U/L 和 62.9(35.6,138.3)U/L;白蛋白(ALB)在治疗组分别为 41.1(37.0,45.5)g/L 和 42.7(38.8,45.4)g/L,对照组分别为 38.4(34.3,42.6)g/L和39.2(33.9,42.4)g/L;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甲胎蛋白(AFP)在治疗组分别为 5.1(2.3,32.5)ng/ml 和 5.2(2.5,24.3)ng/ml,对照组分别为14.4(2.8,261.0)ng/ml和 18.0(3.3,307.4)ng/m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提高患者ALB水平,降低GGT和AFP水平。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用不同浓度(0,0.3125μ M,0.625μ M,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40 μM,80μM,160 μM)丹参酮ⅡA处理huh7肝癌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huh7细胞的活性逐渐下降,当药物浓度达到160 μ M时,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的细胞干预浓度在160 μ M时会影响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加药组肝癌细胞生长缓慢,划痕缩小面积与原面积比值要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直观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荧光定量PCR检测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浓度的增加,肝癌增殖、转移相关因子TGF 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对TGF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产生抑制作用。结论:1.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药组方联合现代医学手段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2.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降低甲胎蛋白水平等,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槲芪方中活血药物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huh7肝癌细胞的EMT(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产生影响而实现的。意义:本研究系统评价了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作用,回顾性分析了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的临床疗效特点,探索了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及活血药物抗肝癌转移作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促进了中医药抗肝癌的临床应用,为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方案提供依据。
王歆圆[8](2019)在《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材料与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为主的方式,检索时间限于2000年-2019年,中文主题词为“原发性肝癌”,副主题词为“益气活血”或“益气化瘀”或“补气活血”或“补气化瘀”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主题词为“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副主题词为“invigorating qi”or“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选出263篇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获得了14篇关于以益气活血为基本立法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RCT研究。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缓解率、稳定率、生活质量、治疗后KPS评分、6个月生存期、12个月生存期、治疗后CD8+数值、治疗后CD4+数值等,采用Jadad Scale评分法进行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 文献检索结果:本次研究最终获得了14篇关于以益气活血为基本立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RCT研究,共计997例患者,对照组487例,观察组510例,纳入文献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 文献基本特征:本次采用Jadad评分法进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较高,所纳入的文献盲法均为单盲,14篇文献中均未提及失访与退出。3. 益气活血立法组方分析:益气药物包括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刺五加、党参、淮山药,黄芪用药频次最高,共12篇文献中提及黄芪,占85.71%,其次8篇文献中提及甘草,占57.14%,6篇文献中提及白术,占42.85%,5篇文献中提及人参,占50.00%,4篇文献中提及刺五加,占28.57%;活血药物包括莪术、三棱、斑蝥、穿山甲、桃仁、凌霄花等,莪术用药频次最高,共8篇文献中提及莪术,占57.14%,其次5篇文献中提及三棱,占35.71%,4篇文献中提及斑蝥,占28.57%,4篇文献中提及穿山甲,占28.57%,3篇文献中提及桃仁,占21.43%,3篇文献中提及凌霄花,占21.43%。4. 清热药及滋阴药组方分析:清热药包括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熊胆粉、藤梨根、蚤休、蒲公英、夏枯草、珍珠草、玄参,白花蛇舌草用药频次最高,共7篇文献中提及白花蛇舌草,占50.00%,其次6篇文献中提及半枝莲,占42.85%,4篇文献中提及熊胆粉,占28.57%,3篇文献中提及藤梨根,占21.43%。滋阴药包括女贞子、生地、天门冬、枸杞子,女贞子用药频次最高,4篇文献中提及女贞子,占28.57%。5. 临床疗效:缓解率效应量RR及95%CI为1.34[1.17,1.53],Z=4.24(P<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缓解率上有优势,图形中文献较为均匀的分布于虚线两侧,小部分偏移。稳定率效应量RR及95%CI为1.21[1.05,1.39],Z=2.61(P=0.009<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稳定率上有优势,图形中文献不对称分布于虚线两侧,部分偏移。6. 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效应量RR及95%CI为1.63[1.38,1.92],Z=5.74(P<0.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上有优势。治疗后KPS效应量RR及95%CI为8.82[6.37,11.26],Z=7.06(P<0.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KPS评分上有优势。7. 生存期:6个月生存效应量RR及95%CI为1.08[0.99,1.17],Z=1.82(P=0.07>0.01),菱形图位于图形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6个月生存期无差异。12个月生存效应量RR及95%CI为1.33[1.11,1.61],Z=3.01(P=0.003<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12个月生存期上有优势。8. 免疫功能:治疗后CD8+数值效应量RR及95%CI为3.53[-3.49,10.56],Z=0.99(P=0.32>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CD8+数值上无差异。治疗后CD4+数值效应量RR及95%CI为6.02[-1.51,13.55],Z=1.57(P=0.12>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CD4+数值上无差异。结论:1.经本次Meta分析发现,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常选用黄芪、甘草、白术、人参等益气药,莪术、三棱、斑蝥、穿山甲等活血药。在使用益气活血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同时根据疾病的辨证分型、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患者的自身情况辩证论治加用了清热化痰、健脾利湿、补血益肾滋阴等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施治。2.本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益气活血法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因此益气活血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多数文献中未提及KPS具体评分值,建议之后的研究注重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价,增加治疗后KPS评分的具体数值,以提高文献质量。3.本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益气活血法对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能由于中医药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上从整体出发,改善局部问题,与西医药改善某一特定指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可能是本文纳入免疫细胞相关文献不多或晚期原发性肝癌存在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有关。
彭磊[9](2019)在《PTBP1等基因在肝癌细胞恶性增殖中的作用及与相关中医证候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导师团队以往中医药防治肝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在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时表达量上调的基因,综合采用RNA干扰等实验技术,探索研究这些基因在肝癌细胞恶性增殖中的作用,以期丰富肝癌发病和恶性增殖机制,及肝癌热毒证发生的部分机制。方法主要包括:肝癌细胞的培养、目的基因干扰质粒的制备、脂质体瞬时转染干扰质粒、沉默目的基因后细胞增殖能力的MTT法检测、沉默目的基因后RT-q PCR的检测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沉默目的基因后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沉默目的基因后流式细胞技术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检测、相关方法学实验探讨和改进以及文献资料查阅等。结果(1)成功构建了10个目的基因的干扰质粒。(2)荧光对照显示质粒转染成功。(3)转染si RNA后72h,与正常组相比PTBP1、RPS18、RPL13A、RPL37A基因沉默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4)转染si RNA后72h,PTBP1、RPS18、RPL13A、RPL37A各基因相对表达量与阴性相比均不同程度下调,且下调幅度较明显。(5)转染si RNA后72h,与对照组相比PTBP1、RPS18、RPL13A、RPL37A各基因沉默组其相应蛋白表达量呈现不同程度下调。(6)转染si RNA后72h,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显示,与阴性质粒转染组相比,PTBP1、RPS18、RPL13A、RPL37A各基因敲除组的G2期峰面积有不同程度增加趋势,但改变不明显。(7)转染si RNA后72h,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显示,与阴性质粒转染组相比,PTBP1、RPS18、RPL13A、RPL37A基因敲除组凋亡细胞数量有一定程度增加,但改变不明显。结论PTBP1、RPS18、RPL13A、RPL37A等与应激相关基因具有维持和促进SMMC-7721肝癌细胞恶性增殖的作用,且其作用应当主要不是直接或间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凋亡来实现的。在肝癌患者常见的复杂证候中,热毒/瘀毒证候是基本证候之一,突出表现在肝癌的恶性增殖和难治,临床对应的会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PTBP1、RPS18、RPL13A、RPL37A等基因的过表达,与肝癌的热毒/瘀毒证候相关,是其发生的物质基础。
阳国彬[10](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原发性肝癌辨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襄阳市中医院6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病案进行分析,挖掘病案中所蕴含的病-证-治、方-证-治关系,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中医辨治规律;分析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既往病史、并发症、相关实验室生化指标等之间的关系,总结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的辨证用药规律和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辨治规律,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方法:检索2008年1月2017年12月在襄阳市中医院住院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案资料,按照相应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获取符合研究需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原始病案。运用Access2010软件建立原发性肝癌病案的信息采集数据库,将同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616例患者病案信息录入,逐项记录入选原发性肝癌病例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四诊信息、临床分期、症状、体征、并发症、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住院期间中医证候诊断及中药方剂等。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Mean±SD)进行统计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LSD法两两比较,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两两比较则使用q检验(Newrnan-KeuI s算法)。利用Weka3.6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FP-Growth算法)及贝叶斯分析,概括出具有辨证意义的体现原发性肝癌的症状和体征、舌脉,研究其组合规律和原则,归纳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征象、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利用Weka3.6软件的关联规则分析功能,对不同证型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FP-growth算法,参数设定为支持度≥10%,置信度≥80%,频繁项集数设定为2,得出有临床价值的药对关联结果。利用Weka3.6软件的聚类功能,选择Simple K-Means算法,参数设定测试集为20,迭代550次,将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利用Pajek2.0复杂网络分析软件,以关联规则的药对分析结果为基础计算节点连线参数,以聚类分析结果作为核心圈药物来绘制复杂网络图,总结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结果:1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1.1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研究6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证型分布方面,男性以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和肝郁气滞型较多,女性以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较多;在≤40岁人群中,以肝郁气滞型(占54.76%)为主;在4170岁人群中,以肝郁脾虚型(占25.96%)和湿热蕴结型(占24.38%)为最多;在≥71岁人群中,以肝郁脾虚型(占28.24%)为最多。1.2中医证型的分布与临床分期的关系616例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主要为中晚期患者,Ⅱ期以上的患者约占94%。其中Ⅰ期,以肝郁气滞型(占70.27%)最多;Ⅱ期以肝郁气滞型(占54.44%)最多,其次是肝郁脾虚型(占23.33%);Ⅲ期中,以湿热蕴结型(占30.97%)最多,其次是气滞血瘀型(占22.58%);Ⅳ期中,以肝郁脾虚型(占39.11%)和肝肾阴虚型(占22.91%)较多。1.3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影像学检查的关系6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像学征象表明,结节型肝癌最多见(占44.81%),其次是巨块型(占43.67%),弥漫型肝癌最少见(占11.53%)。其中,肝郁气滞型以结节型为主;肝郁脾虚型以结节型居多,其次是巨块型;湿热蕴结型和气滞血瘀型以巨块型为主;肝肾阴虚型以弥漫型最多。反映出原发性肝癌的不同中医证型与影像学征象的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原发性肝癌早期以结节型为主,晚期以弥漫型为主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气滞血瘀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发现门静脉癌栓最多,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同中医气滞血瘀有密切的相关性。1.4中医证型的分布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肝郁气滞型原发性肝癌患者AST、GGT、ALP值水平较低,肝肾阴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ALT、GGT、ALP值水平较高。反映出肝郁气滞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湿热蕴结型和气滞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重,肝肾阴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最为严重。1.5中医证型的分布与肿瘤标志物AFP、CEA的关系6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CEA指标的差异性不大(P>0.05),而AFP指标在各中医证型中均升高,且不同的中医证型之间的AFP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各证型之间比较发现,AFP表现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其中,湿热蕴结型的AFP值明显高于其它证型(P<0.01),说明AFP对原发性肝癌湿热型辨证分型最为敏感。1.6中医证型的分布与PLT及凝血指标的关系原发性肝癌五种基本证型中,气滞血瘀型的PLT值、FIB值要高于其它证型,而PT、APTT、TT均数值低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型的PT值高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型的FIB低于肝郁气滞、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型,而TT值的水平则高于肝郁气滞、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临床上出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大,而气滞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门静脉癌栓的可能性最大。2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治规律2.1原发性肝癌不同临床分期的中医辨证规律6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肝郁脾虚型多见于Ⅲ期(64例)和Ⅳ期(70例);肝郁气滞型最多见于Ⅱ期(49例),其次是Ⅲ期(45例);湿热蕴结型最多见于Ⅲ期(96例),尤其以ⅢB期(39例)为主;气滞血瘀型最多见于Ⅲ期(70例),其中以ⅢB期(36例)为最多;肝肾阴虚型多见于Ⅳ期(41例),其次是Ⅲ期(35例),最具特征的是肝肾阴虚型多集中在ⅢB期ⅣB期,并且成逐渐递增的趋势。Ⅰ期、Ⅱ期主要症状为腹部胀痛、情志抑郁等,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型;Ⅲ期主要症状为肝区疼痛、黄疸、水肿等,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型和气滞血瘀型;Ⅳ期主要症状为盗汗、腰膝酸软等,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常见的典型症状体现了原发性肝癌Ⅰ期、Ⅱ期以气滞为主的病理特点;Ⅱ期以后,表现出瘀血、热毒、水湿之邪为主实证的病理特点;Ⅳ期以后表现以气血阴液不足虚证为主的病理特点。典型症状的变化则体现出了病情由实转虚的变化过程。2.2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的治疗规律2.2.1肝郁脾虚证的治疗规律治疗上着眼于治肝重脾虚,重视益气健脾,辨证施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止血等治法。健脾益气中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疏肝理气药,用药补中有行,行补相参。常用核心中药组合为: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砂仁-柴胡、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白术-甘草、柴胡-黄芩-法半夏-茯苓-枳壳-木香、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柴胡-黄芩等中药疏肝健脾;如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则以柴胡-黄芩炭-茯苓-仙鹤草-三七粉-地榆炭等中药以止血。常用的方剂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合香砂六君子汤。2.2.2肝郁气滞证的治疗规律治疗上重在疏肝行气解郁,疏肝行气解郁中药使用频率最高;气滞可导致血瘀,瘀血内阻而致肝区疼痛,因而理气活血止痛中药使用亦较多。肝病及脾,辨证选择益气健脾、利湿退黄等中药以提高疗效。常用核心药物组合为:柴胡-陈皮-白芍-川芎-郁金-生麦芽、柴胡-佛手-川芎-陈皮-枳壳-香附、柴胡-陈皮-枳壳-川芎-甘草-郁金、茵陈-白术-薏苡仁-佛手-灵芝等。常用的方剂为四逆散。2.2.3湿热蕴结证的治疗规律治疗上重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给邪以出路,使邪祛而正安。配合健脾益气中药,祛邪不忘扶正。常用核心中药组合为:茵陈-栀子-大黄-虎杖-柴胡-黄芩、茵陈-栀子-大黄-赤芍-白花蛇舌草-枳实、茵陈-白术-栀子-大黄-柴胡-白芍、茵陈-白术-土茯苓-薏苡仁-灵芝-蒲公英等。常用的方剂为大柴胡汤、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茵陈五苓散等。常用的方剂为大柴胡汤、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茵陈五苓散等。2.2.4气滞血瘀证的治疗规律治疗上重在行气活血、逐瘀止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药使用频率最高。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辨证选用疏肝解郁、养血柔肝中药体用同治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常用核心中药组合为:柴胡-当归-白芍-三七粉-天花粉-三棱、柴胡-当归-天花粉-瓜蒌仁-红花-三七粉、柴胡-当归-三棱-莪术-红花-水蛭、当归-桃仁-红花-穿山甲-天花粉-柴胡等。常用的方剂为膈下逐瘀汤。2.2.5肝肾阴虚证的治疗规律治疗上重在滋补肝肾之阴,配合健脾行气中药使其补而不滞。常用核心中药组合为:生地-北沙参-枸杞子-川楝子-龟板-鳖甲、生地-熟地-北沙参-麦冬-党参-大腹皮、生地-北沙参-麦冬-枸杞子-川楝子-丹皮、石菖蒲-茯苓-天麻-生地-北沙参-麦冬等。常用的方剂为一贯煎。2.3原发性肝癌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辨治规律癌性发热经常表现为典型六经症状,临床根据六经辨证灵活运用《伤寒杂病论》经方治疗癌性发热效果显着;以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治疗原发性肝癌黄疸,可起执简驭繁之效;以脏腑辨证为主,结合病因辨证,分阶段治疗癌性腹水,可有效控制腹水,减轻患者的痛苦;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依据,联系病因病机等综合分析,多种辨治方法合用,治疗癌性疼痛疗效满意;以中医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肝性脑病,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治愈好转率及改善生存质量。结论:1.原发性肝癌肝郁气滞型患者多见于40岁以下人群,女性多于男性,临床分期多属于Ⅰ期或Ⅱ期,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相对较好,影像学征象以结节型为主。中医辨治上重在疏肝行气解郁,常用的方剂为四逆散。常用抗肿瘤的中药有八月札、半边莲、山慈菇、荔枝核、绿萼梅等。2.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型多见于Ⅳ期,患者凝血功能较差,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大,影像学征象以结节型和巨块型居多;中医辨治上着眼于治肝重脾虚,重视益气健脾,常用的方剂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常用的抗肿瘤中药有红景天、灵芝、白英、西洋参、人参等。3.原发性肝癌湿热蕴结型多见于Ⅲ期,患者肝功能较差,易出现黄疸、腹水等并发症,肿瘤标志物AFP值明显升高,影像学征象以巨块型为主。中医辨治上重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常用的方剂为大柴胡汤、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茵陈五苓散等。常用抗肿瘤的中药有虎杖、余甘子、肿节风、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石上柏、地耳草、土茯苓、白英、石见穿、叶下珠、蒲公英等。4.原发性肝癌气滞血瘀型患者多见于Ⅲ期,患者PLT高,血液呈高凝状态,门静脉癌栓多见,影像学征象以巨块型为主。中医辨治上重在行气活血、逐瘀止痛,常用的方剂为膈下逐瘀汤。常用抗肿瘤的中药有土鳖虫、鳖甲、穿山甲、山慈菇、石见穿、生牡蛎等。5.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患者多见于Ⅳ期,影像学征象以弥漫型为主,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易出现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预后差。中医辨治上重在滋补肝肾之阴,常用的方剂为一贯煎。常用抗肿瘤的中药有龟板、鳖甲、煅牡蛎等。
二、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机理研究进展(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机理研究进展(下)(论文提纲范文)
(1)参灵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 |
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 诊断 |
1.4 治疗 |
2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3 中西医对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相关研究及认识 |
3.1 西医对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认识 |
3.2 中医对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3 数据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症状疗效指标 |
4.3 实验室指标 |
4.4 肿瘤疗效 |
4.5 生活质量(KPS评分) |
4.6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参灵方组方依据 |
2 参灵方方义分析 |
3 参灵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结果分析 |
4.1 参灵方对TACE术后综合征疗效的影响 |
4.2 参灵方对TACE术后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
4.3 参灵方对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
4.4 参灵方对中医症状疗效的影响 |
4.5 参灵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6 参灵方对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 |
4.7 参灵方对甲胎蛋白(AFP)的影响 |
4.8 参灵方对肿瘤疗效的影响 |
4.9 参灵方对KPS评分的影响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 |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
3.6 肝功能 |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1. 前言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养营活血汤治疗肝瘀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3.研究方法 |
4.观察项目 |
5.统计方法 |
结果 |
1.基线资料 |
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对比 |
4.KPS比较 |
5.BMI比较 |
6.WBC比较 |
7.HGB比较 |
8.ALT比较 |
9.AST比较 |
10.AFP比较 |
11.CA199比较 |
讨论 |
1.西医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 |
2.中医药治疗肝癌现状 |
3.肝癌治疗现状总结 |
4.结果分析 |
5.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5)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及TACE综合征的研究 |
1 肝癌流行病学 |
2 肝癌的治疗 |
3 TACE术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
4 小结 |
文献研究二: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和TACE综合征的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 肝癌TACE后的中医认识 |
3 中药治疗 |
4 外治治疗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导师学术思想 |
3 临床运用 |
4 作用及药理分析 |
5 穴位分析 |
6 特色与优势 |
7.疗效分析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 TACE 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退出(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药物及给药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检查项目 |
3.2 疗效性观测项目 |
3.3 观察方法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伦理学原则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
3.1 中医临床证候总评分比较 |
3.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
3.3 两组患者KPS评分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者AFP值疗效比较 |
3.5 两组患者CRP值疗效比较 |
3.6 两组患者肝功能疗效比较 |
3.7 两组患者TACE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原发性肝癌的西医认识 |
1.1 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1.2 西医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现状 |
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认识 |
2.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肝癌现状 |
4 课题设计背景 |
4.1 滋水涵木法治疗肝癌的研究背景 |
4.2 中医理论对TACE术后的认识背景 |
5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5.1 生活质量评分疗效分析 |
5.2 AFP水平变化疗效分析 |
5.3 炎症反应水平变化疗效分析 |
5.4 肝功能水平变化疗效分析 |
5.5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分析 |
5.6 本课题中医证候疗效与滋水涵木法的关系 |
6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 |
6.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 古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认识 |
(二) 当代医家对肝癌的认识 |
(三)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 肝细胞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一) 单一信号通路 |
(二) 多种信号通路协同作用 |
(三)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一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探讨 |
(一) 正虚和瘀毒互结是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 |
(二) 槲芪方是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 |
(三) 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础研究进展 |
二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槲芪方中活血药物提取物丹参酮ⅡA抗肝癌转移作用探索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全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创新点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中医证候量表 |
附录2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
附录3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8)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PTBP1等基因在肝癌细胞恶性增殖中的作用及与相关中医证候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若干应激相关基因干扰序列表达载体的构建 |
1.1 .材料 |
1.1.1 .实验仪器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耗材 |
1.2 .方法 |
1.2.1 .制备干扰片段 |
1.2.2 .制备载体 |
1.2.3 .载体与插入片段的连接 |
1.2.4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 |
1.2.5 .挑取氨苄青霉素抗性单菌落扩增培养及测序鉴定 |
1.2.6 .中量制备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脂质体质粒转染不同肝癌细胞的方法学优化 |
2.1 .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耗材 |
2.2 .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细胞转染 |
2.2.3 .细胞增殖检测:MTT法 |
2.2.4 .RT-q PCR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候选基因在肝癌细胞恶性增殖中的作用及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耗材 |
3.2 .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转染 |
3.2.3 .细胞增殖检测:MTT法 |
3.2.4 .RT-q PCR |
3.2.5 .Western blot |
3.2.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3.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4.1 .候选基因功能检测的国内外进展 |
3.4.2 .候选基因与相关中医证候的关系 |
3.4.3 .PTBP1 等基因在SMMC-7721 细胞恶性增殖中的作用 |
3.4.4 .PTBP1 等基因对SMMC-7721 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PTBP1 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原发性肝癌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研究 |
1.2 辨证论治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1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机制 |
2.2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616例原发性肝癌辨治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疗效评价标准 |
1.7 数据收集指标 |
1.8 研究方法 |
1.9 信息数据的挖掘和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诊断相关因素的数据挖掘分析 |
2.3 原发性肝癌所使用中医方剂的数据挖掘分析 |
2.4 原发性肝癌所使用中药的数据挖掘分析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基于数据挖掘结果的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 |
1.1 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
1.2 中医证型的分布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
1.3 中医证型的分布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
1.4 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影像学检查的关系 |
1.5 中医证型的分布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 |
1.6 中医证型的分布与肿瘤标志物AFP、CEA的关系 |
1.7 中医证型的分布与PLT及凝血指标的关系 |
2 基于数据挖掘结果的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治规律 |
2.1 原发性肝癌不同临床分期的中医辨证规律 |
2.2 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的治疗规律 |
2.3 原发性肝癌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辨治规律 |
结论与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之处 |
3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一 《伤寒杂病论》辨证思想与原发性肝癌的辨治 |
参考文献 |
2 综述二 《伤寒杂病论》治未病思想与原发性肝癌的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3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四、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机理研究进展(下)(论文参考文献)
- [1]参灵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菅若含.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养营活血汤治疗肝瘀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观察[D]. 杨聪俐.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许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康晓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D]. 张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D]. 王歆圆.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PTBP1等基因在肝癌细胞恶性增殖中的作用及与相关中医证候的关系[D]. 彭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原发性肝癌辨治规律研究[D]. 阳国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