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获得7项专利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获得7项专利

一、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获得7项专利权(论文文献综述)

刘宗函[1](2020)在《基于质押贷款目的专利权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提出历史车轮不可阻挡,知识产权早已登上历史舞台,作为知识产权中的重要支柱,专利权在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对于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专利权不仅能为其产品提供竞争优势,还能提供质押贷款机会。因此,对于专利权的评估环节至关重要。传统三大方法对于专利权价值评估均有其不足的地方,三者存在的通病就是忽视了专利权能带给企业柔性管理的特性。因此本文提出用期权法对专利权进行评估,从而凸显了专利权带来企业柔性管理的权利价值。本文选用了西安XX公司用与质押贷款的专利权组合作为评估对象,因为成本法与市场法缺少可使用条件,所以先用收益法对其进行估值,结果为1332.93万元,然后考虑用层次分析法改进分成率调整系数,再次使用收益法得到1315.84万元,并将该数据作为收益法的最终结果。之后,考虑到柔性管理的特性,采用B-S模型进行估值,结果为1530.30万元,比收益法的1315.84万元多214.46万元,多出的这部分体现了企业柔性管理权利的价值。鉴于B-S模型考虑到了专利权给予企业柔性管理的权利,最终,采用1530.3万元作为最终评估结果。鉴于一次性评估结果可信度不够,针对每个方法评估结果分别做了稳健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评估值可信度较高。评估过程反映了质押贷款视角下专利权的价值评估的诸多问题,对于专利权价值评估提供了一定参考意义,但B-S模型涉及参数的确定过程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董凡[2](2019)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学者研究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及司法实践,历来注重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责任方式等问题的定性探究,而较少重视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功能、原则、数额的确定等核心内容进行充分的论证与实证分析。以致于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一直饱受诟病,并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要求不相适应。现阶段,学理界与实务界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情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尚未充分发挥保护权利人、遏制侵权行为、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效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仅简单借用传统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内容,十分缺乏在传承继受基础上形成创新发展性质的研究成果。因此,国内多数研究结论与建议亦无法有效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赔偿低、举证难等突出问题。本文在基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特殊性以及我国司法审判实践的现实情势,围绕“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具体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路径”与“制度完善对策”四大主轴,设计研究框架,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在“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部分,旨在探求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组成内容及其内涵。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在损害意涵、制度功能、基本原则、多元赔偿方式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同时,通过对1769件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裁判案件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缺失基础理论指引、具体赔偿方式适用空间有限、法定赔偿裁量空间较大以及缺乏专门证据制度等显现问题。在“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部分,深入剖析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两大方面。基于现有侵权情势严峻、赔偿额补偿效果遏制社会创新潜力以及传统民事损害赔偿理念难以解释突破法定赔偿上限等现实状况,进而强调“预防功能”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应将预防功能与救济功能置放于同一功能价值位阶,以发挥其遏制侵权、促进创新的制度效果。传统民事损害赔偿以填平救济原则作为最主要的计赔原则,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坚持填平救济原则的同时,还应当明确引入和确立市场价值原则和比例原则,构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三原则”内容体系。在适用填平救济原则作为确定赔偿实现目标的基础上,具体适用市场价值原则来确定初步的损害赔偿数额,再适用比例原则确定最终的合理损害赔偿额。在“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规则”部分,实际损失应当厘清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法官在适用实际损失和侵权获益赔偿方式以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应当持“分摊原则为原则,以整体市场价值原则为例外”的裁判逻辑;适用“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时,应当扩大合理许可费基准范围,适当援引域外计算合理许可费基数的司法经验;同时,应当确立“法定赔偿”的量化裁判标准。同时,我国应当全面引入“惩罚性赔偿”,并在适用规则方面设计精细化赔偿倍数的考量因素。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需从实体法、程序法和相关配套制度三方面进行完善。在实体法维度,应当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及适用关系,即构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赔偿基准、取消适用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限定等;删除许可使用费合理倍数中“倍数”的立法措辞,而以“合理许可使用费”的赔偿方式代替;适当修正法定赔偿的最低判赔限制与至高判赔上限,以及统一“法定赔偿”的立法措辞;提出以“故意侵权”和“实施两次以上的侵权行为或者侵权情节严重”作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并且统一判赔倍数的幅度。在程序法维度,提出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收集阶段确立诉讼证据披露规则与证据保全规则;在诉讼庭审过程中确立举证妨碍规则以及降低证明标准的完善建议。在相关配套措施方面,应当强调通过发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强化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以及在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通过上述完善对策的实施,促进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发挥出最优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梁馨月[3](2019)在《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及其他绩效的经济后果研究 ——以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为例》文中指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该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政府补助是国家引导企业合理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政府补助力度较强,政府补助能否有效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及其他绩效,因此探究其对企业的影响机理十分必要。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并且收到高额的政府补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7年的比亚迪的相关数据作为案例分析对象,首先,以时间趋势结合行业发展视角,梳理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政府补助现状,对比亚迪获得政府补助的动因进行分析。然后,构建相关指标,从创新绩效、财务绩效和吸引外部投资的角度,研究政府补助对比亚迪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并厘清其中的影响路径及机理。其中,创新绩效选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政府补助对比亚迪的创新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能够有效的提高创新投入、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第二,政府补助对比亚迪的财务绩效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能够提升短期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但对营运能力的影响不明显;第三,政府补助对比亚迪吸引外部投资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使企业吸引到更多的外部投资。最后,本文结合研究分析与结论,分别从企业、政府和投资者三个层面给出建议。

闫哲[4](2018)在《国家和区域视角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利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专利质量问题正逐渐引起关注,提高专利质量已成为中国创新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国开始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其中新兴产业是进行专利质量提升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抓手。但采取何种举措提升新兴产业专利质量,亟需开展相关实证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各区域之间经济、科技水平差异较大,研究中国专利质量需要进一步考虑区域间的异质性问题。在上述背景之下,本文选取集成电路制造、石墨烯和高速铁路作为典型新兴产业,综合采用专利计量学、多指标综合评价、计量经济学等多种方法,基于大样本数据,分别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我国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究什么是专利质量,如何评价专利质量,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相比专利质量上的差距具体如何,在国内区域层面的质量差异具体如何,专利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各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路径和实际作用效果如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新兴产业专利质量的对策建议。(1)专利质量的概念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专利质量与专利价值概念的辨析,从技术质量、法律质量和经济质量三个分维度对专利质量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三个质量分维度及专利质量形成的四阶段过程-专利创造、专利申请、专利审查、专利授权后,分别构建了适用于单项及整体专利质量测度的“三维度-全过程”专利质量评价体系。(2)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我国专利质量区域测度研究。本文首先对三个典型新兴产业分别建立技术分类体系和中文专利检索策略,并下载数据构建新兴产业中国发明专利数据库;随后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各区域各产业进行专利质量测度,并基于中国专利奖评奖结果进行检验;最后从时间分布、创新主体类型、技术子领域、质量分维度及微观专利质量分布等多角度系统揭示了典型新兴产业区域专利质量的差异性特征。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得出各区域在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存在明显差异。(3)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我国专利质量国际测度研究。本文首先根据所构建英文专利检索策略下载专利数据建立新兴产业国际发明专利数据库;随后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开展专利质量测度,并基于各国家/地区的产业现实发展情况进行检验;最后从发展趋势、创新主体类型、技术子领域、申请专利局、质量分维度等多个角度对比了典型新兴产业中国专利质量与世界典型国家/地区的差距。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得出我国专利质量与典型国家/地区相比总体存在差距。(4)我国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本文首先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实地访谈和文献调研识别出五类共58个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基于关注度排序发现专利资助政策、专利审查标准与质量等因素较为重要;随后在对现有模型进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根据所构建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揭示了重要影响因素对专利质量的具体作用路径。研究还得出创新主体类影响因素更为重要、专利促进政策应注重提升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和专利管理水平等结论。(5)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我国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上一部分所识别出的各类别中较重要影响因素,综合采用变系数和不变系数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揭示了影响因素对区域层面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及不同分维度的具体作用,并从仅针对企业专利和分析间接作用两方面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研究得出专利权人研发投入的提高、区域专利资助政策资助阶段的后移、我国第三次专利法修订、专利审查标准的提高、专利代理质量的提升及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等因素对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或其中具体质量分维度的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各区域专利发展战略定位,从技术质量、法律质量和经济质量三个维度提出推动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于集中精力和资源着力解决现阶段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叶琴[5](2018)在《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比较 ——以中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借助创新网络,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并利用外部知识,提升创新效率。创新网络成为企业、产业提升创新能力与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尽管区域经济学界、经济地理学界对产业创新网络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不同产业部门创新网络的异同关注不多,对不同产业类型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创新网络结构、内部作用机理、外部创新绩效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本文的主攻方向。不同学者对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认知各不相同,主体的中心度、结构洞、关系强度、三元闭包等网络结构变量对创新的影响莫哀一是。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未从创新网络形成的根本驱动因素——知识生产与转化的角度研究问题。实际上,知识是产业技术创新的起点,其异质性决定了创新网络的差异。在创新网络与知识互动的研究中,现有研究成果多以二分法,划分知识类型与网络空间范围,一些学者断定隐性知识在本地尺度互动,显性知识在全球尺度互动,却忽视了创新过程中显性与隐性知识的互动与转换,忽视了不同类型知识可编码程度的差异。本文以Asheim产业知识基础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制造业中两类不同知识基础产业:解析型产业(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与合成型产业(以工程技术知识为基础),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例,借助2004-2014年两个产业的专利数据、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企业调查数据,利用Ucinet、Arcgis、Stata、R语言等软件以及混合回归模型、系统GMM方法、负二项回归等方法,系统论述了解析型产业与合成型产业的知识基础、空间特征、发展演化、影响因子与作用机理、创新绩效的异同。论文的主要结论为:(1)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空间范围不同,解析型产业创新网络本地化特色鲜明,而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跨区域特征显着。解析型产业新生产的知识前沿新颖、错综复杂、隐性特征显着,需要深厚的科学基础与勇于创新、冒险的企业精神,但这些知识容易被编码,并借助学术载体易于传播。合成型产业所需的技术知识相对简单、系统性较强、对合作创新需求较高,对市场占有、拓展行为与效果依赖程度较高。由于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所依托的知识不同,导致二者所延伸出来的创新网络也存在较大差异。从群体关系方面看,解析型产业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创新联盟,其创新网络高度依赖主体间的认知邻近与信任,本地化的三元闭包特征显着,以确保独享创新成果及其带来的技术与竞争优势,从而平衡大规模研发投入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群体内部形成三元闭包关系,群体之间关系相对封闭,整体网络呈现强联结稀疏型结构。而合成型产业依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其合作伙伴多,合作关系的变动较大,网络稳定性更弱,整体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2)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的影响因子不同,中心度、结构洞、合作广度、合作深度对二者创新绩效的影响迥异。解析型产业创新网络是强联结稀疏型网络,主体中心性不突出,中心度对创新的作用不显着;企业一般拥有研发人员较多,与地理邻近高校、研究院所等创新伙伴联系紧密,获取和转化知识能力强;占据结构洞越多的企业能够搜索越多的外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其创新绩效越高,地理邻近作用显着;由于信任和认知邻近是产业主体合作的前提,因此合作深度而不是合作广度促进主体创新。而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为核心-边缘结构,位居核心位置的主体间组成了强企业组团,组团内部合作单一、合作强度较高,结构洞限制度高,中心度、结构洞与创新绩效都呈负相关关系;产业创新过程中,需要多样化的知识支持,合作广度对主体创新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合作深度对创新的作用相对不显着。(3)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的发展演化过程不同,网络封闭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二者的影响有一定差异。解析型产业创新网络涉及到复杂知识,在复杂知识未编码化前,封闭的网络结构能够降低知识溢出风险,保证研发者的收益,有利于创新;在城市内部,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较多,企业之间的互动很少;同时,分析型知识容易被编码,容易通过阅读文献与专利、参加会议等方式,跨越遥远距离进行传播,随着创新网络的完善、成熟,卓越中心城市之间创新合作关系日趋紧密;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对企业合作创新都很重要,从时间演化来看,本地化的三元闭包关系对主体创新的作用由“正”转“负”。而对于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而言,隐性的技术知识交流是企业创新合作的基础,地理邻近、组织邻近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邻近城市企业之间创新互动频繁,本省和本国合作创新比例高于解析型产业创新网络;从时间演化来看,封闭的网络结构从始至终一直不利于创新资源组织、知识技术传播、市场开发能力的综合运用,封闭性阻碍着主体的创新。(4)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优化途径不同。对于解析型产业,应该加大对重点理工科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内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建立跨区域创新关系,建设合作高效的创新联盟,着力提升全球知识生产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对于合成型产业而言,应该利用其创新门槛较低的特点,重点推进基于延伸产业链、邻近区域错位竞争、合作共赢原则的企业之间互动合作,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步伐,为经济后发城市发展创新经济、建设创新网络、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王坤[6](2017)在《基于专利视角的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产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或规模扩张,从区域和产业方面均呈现协同创新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和制造业的回归使以创新集群为代表的区域协同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发展更广泛的影响着我国区域创新的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技术产业作为各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创新驱动的主导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的发展,而医药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同时也是京津冀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本文选取京津冀医药制造业作为研究主体,评价协同创新程度,为更加准确的制定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政策提供依据。本文首先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充分论证研究必要性;然后回顾区域高技术产业、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理论,扩充论文的思想内涵;接着对所研究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解,为论文提供有力的现实基础,同时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对问题的研究结论又可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创新的引入专利视角来测算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协同创新程度,完全从专利视角构建衡量协同创新程度的指标体系反映协同创新水平;实证研究中选取京津冀地区二十一年的医药制造业相关专利数据,明确该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特殊性,还可以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协同的发展趋势、两两区域的协同度对比差异等信息;在全面把握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程度的同时,运用专利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将区域内合作专利权人和分类号等情况做成专利分析图,直观的了解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业的专利分布状况以及各自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后根据复合系统协调度的实证模型和专利分布的社会网络分析,进一步阐明相关结论,为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产业的协同创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尚路平[7](2017)在《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波特最早提出"产业集群"以来,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的产业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广泛认可,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汽车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非常长,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是采用集群形式发展的典型例子。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集群化趋势愈加明显,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不仅表现为产品的竞争,而且存在产业集群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关于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也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长江经济带覆盖了长三角、华中和西南三个汽车产业集群,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的提升,汽车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助力打造我国第一个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本文首先梳理了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理论,对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和韩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然后从上、中、下游角度对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利用区位商和因子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的汽车产业进行集群识别和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并通过波特的钻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发展进行要素分析;最后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长江经济带汽车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发展推动并决定着集群的发展水平,根据世界汽车强国的发展经验,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带动形成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鉴于国外以产业集群为单位的数据基本不可得,所以本文以汽车龙头企业竞争力反映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通过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占据我国半壁江山,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且集群水平处于稳定上升状态。但是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伴随很多问题,如产业主导性差,主要依赖合资企业;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过多,规模不经济;零部件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从而导致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大而不强。从国内看,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从国际上看,虽然我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度和整体规模都在不断上升,但是上汽集团、东风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的汽车龙头企业如大众、丰田、通用、日产等相比,竞争力仍然较弱,说明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仍然有待加强。

方强[8](2015)在《中比合办时期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研究(1921-1936)》文中研究表明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之前,中国的玻璃制造主要是传统的人工吹制法,这种方法制造的玻璃厚薄不均,质量低下,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生产,这就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玻璃进口提供了机遇,他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其玻璃中质地较劣的部分运到中国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售卖,从中国劫走大量金钱,将中国的玻璃市场紧紧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耀华玻璃公司的创办最终打破了这一局面。本文以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为个案,研究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其发展的情况,通过耀华的建立、发展、市场竞争、产品销售、组织管理、资金筹措等活动,全面客观反映其发展全貌,反映其发展特点,展现当时社会总体环境。当时的中国国家政权更迭频繁,内战连连,对外丧失主权,国家积弱积贫;资本主义国家将其落后的、淘汰的二手机器和技术输出到落后国家截取高额利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耀华却经过艰苦卓越的谈判,成功从欧洲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平板玻璃制造技术引入中国,并在百般艰难中将这一技术充分利用,使中国的平板玻璃制造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用,不仅打破了中国玻璃市场被外国独占的局面,还建成中国乃至亚洲最先进的玻璃生产厂家,使中国的玻璃制造水平开始跻身世界前列。再者,耀华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逐步建设成功,且经过卓有成效的谈判,将专利酬金从九十万元减少到四十万元,成功解决了这一前后历时几年的棘手问题。玻璃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重要的工业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日常生活用品等生产中。文章对玻璃的出现以及中国近代玻璃工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说明了佛克法专利技术产生、发展、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以及辗转来到中国的历程,耀华利用这一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利用机器连续生产平面玻璃的企业。耀华玻璃公司的初期资本来自周学熙实业集团的支持,成功利用了滦矿“新事业”专款。但由于外方是以专利技术入股,耀华的建设经费很快就捉襟见肘,将原议五十万元债票改为发行股票,仍然杯水车薪,不得以再次发行八十万元的优先股股票,并利用有利时机成功解决酬金问题。耀华公司在这一时期共建设生产玻璃用炉窑两座,1924年一号炉窑建成投产,是年9月,耀华生产出历史上第一窑玻璃。随着公司事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好转,1932年底,二号炉窑建成投入使用,使耀华的玻璃产量达到40多万标准箱。耀华产品问世之前,公司非常重视市场调研,不仅自己派专人调研玻璃市场状况,还委托不少洋行或玻璃销售商对各个主要玻璃销售市场进行了调研,充分掌握玻璃市场的销售状况,为制定行之有效的销售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产品上市之后,依然没有放松对市场的调研,在与各处经售商签订销售合同或委托书的时候,均要求各地销售商定期将该地的市场状况汇报给公司。在产品销售中,充分利用开滦已有的市场优势,迅速地打开了销售市场,在华北、东北、上海等国内市场快速地占领了重要份额,尤其是华北市场,一直是耀华的主要销售市场。耀华的管理机构在与开滦签订代管业务前后也有相应的变化。代管之前的耀华除了董事会,秦皇岛工厂还设有总理、协理职位;为开滦代管之后,耀华保留董事会,公司一切重要人事、生产等重大问题由董事会决定,而秦皇岛工厂的这两个职位被取消,取而代之以开滦秦皇岛经理代为行使管理权。耀华的这一管理模式在其他企业当中是很少见的,从1924年5月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直采用开滦代管的模式。采取这一模式后,耀华仅需在公司重大发展决策上做决定,其他方面均由开滦代为管理,耀华的办事效率、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各方面都能利用开滦的资源,开滦成为其发展的强大后盾,开滦的支持对耀华发展至为重要。耀华公司的经济效益在拟定开办时预算值是很高的,但到了玻璃上市的时候,甚至在上市之前,玻璃市价不断跌落,原来拟算的利润大为减少,加之市场的竞争,专利酬金的给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一直不是很理想,直到1927年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耀华的管理者们考虑到,一是专利技术转让时规定耀华可以在中国境内任意地区再建分厂或增加窑炉,概不再收取任何专利费,二是如欲发股息红利,比方的酬报金利息也要照付,所以耀华决定再添新窑,扩大产量,到1931年才第一次为股东发放股息红利。即使是实现了发放股息红利的目的,但就耀华的利润率来讲,远不及启新洋灰公司等企业。从劳资矛盾情况看,耀华劳资双方的每次冲突几乎都是在开滦等企业工人运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工人运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

孙津[9](2013)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相关者权利关系研究 ——基于中美专利制度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国际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社会极为注意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遇到了国际专利环境强力的挑战和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频频以专利侵权等问题为由向中国施压,这对采用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而言是极大的困难。正是由于专利制度的差异导致了相应主体权利属性(利益和权力)的差异,而权利属性又会影响中国企业的维权行为,因此研究中美制度差异、权利属性对于企业维权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很有必要。以往有关专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和法学领域,部分集中于最优专利制度研究,一部分集中于法条研究,鲜有直接涉及利益相关者。因此本文在总结以往专利制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本文的概念模型。为了验证概念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首先对利益相关者权利属性进行量化分析,其次通过量化打分的方式分析中美专利制度要素差异对利益相关者权利的影响,从而初步验证概念模型,紧接着本文结合现实案例对模型进行详细补充和验证。本文通过选取与中美专利纠纷由密切联系的四家中国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了与文献总结不同的地方,具体结论为:(1)中美专利制度中并非所有的要素差异均会对相应的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仅为审查条件、专利宽度、侵权界限、纠纷成本四因素产生作用。其中审查条件和专利宽度同时作用于专利权人的权力和利益,而侵权界限影响专利权人和潜在侵权人的权力,成本只影响他们的利益。(2)受到专利制度要素差异的影响,利益相关者权利属性的不同会导致企业采取不同的维权行为,即利益与权力的大小会影响企业最终的维权行为。利益是企业采取维权行为的根本,权力是维权的保证。(3)在维权过程中,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分别为知识整合、创新能力、财政补贴、战略联盟、企业文化、企业规模,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各不相同。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专利制度的分析中。通过对利益相关者权利属性进行研究,分析中美专利制度要素差异对于利益相关者权利属性的影响,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其他领域的补充与尝试。

潘晓春[10](2012)在《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贸易中的“杀手锏”和雄霸国际市场最重要的资本。中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利用构建专利池、贸易技术壁垒,提起专利诉讼等形式向我国频频发起专利攻势,DVD专利许可事件、欧盟针对温州打火机的CR法案、彩电技术专利费问题等专利事件随之纷至沓来,专利战火迅速向各个行业蔓延。我国厦工集团与南非蓝派公司的冲击式压路机侵权纠纷等专利事件预示着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专利战火已经点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镇江市优势产业之一的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本文以国内外专利预警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对目前镇江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及专利现状进行SWOT分析,识别可能面临的专利风险,发现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借鉴危机管理的研究方法及前人研究专利预警的理论经验,结合镇江工程机械行业布局及专利现状,利用有利条件,进行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机制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对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等主体的分析,构建专利预警机制的组织结构;从流程的角度阐述专利预警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最后从组织和流程两个方面提出机制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接着本文从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的警情出发,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了以警情指标为对象,以警源为依据,以警兆指标为主体的专利预警警度评价。在对1984年到2011年镇江工程机械专利信息进行检索基础上,通过专利地图进行专利信息分析并撰写专利信息报告,结合专利预警警度的评价对构建的专利预警机制具体运作进行实例分析。最后就如何完善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组织及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目前,我国专利预警理论研究基本集中于企业层次,行业层次的理论文献较少。与之相悖的是,现实中很少有企业内部建立专利预警机制,而行业层次的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正陆续在各地开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镇江实际建立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获得7项专利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获得7项专利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质押贷款目的专利权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设计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知识产权的价值类型方面
    2.2 专利权价值影响因素
    2.3 专利权价值评估方法
    2.4 专利权价值评估实务
    2.5 国内外文献述评
3 专利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现状
    3.1 专利权概念及特点
    3.2 专利权价值评估传统方法的比较分析
    3.3 B-S模型评估原理及相关分析
    3.4 层次分析法的概述
    3.5 我国专利权质押贷款相关分析
    3.6 专利权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4 案例基本信息说明及评估方法选择
    4.1 项目基本信息
    4.2 专利权组合价值评估相关事项说明
5 基于收益法评估XX公司A专利权组合价值
    5.1 A专利权组合剩余经济寿命
    5.2 A专利权组合分成率
    5.3 折现率的确定
    5.4 剩余经济寿命内专利产品收入预测
    5.5 评定估算
    5.6 层次分析法优化分成率调整系数
    5.7 稳健性检验
6 基于B-S模型评估XX公司A专利权组合价值
    6.1 期权法评估说明
    6.2 期权法计算过程
    6.3 敏感性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专利权组合价值最终评估结果比较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学术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构成与立法依据
        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构成
        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依据
    第二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现实考察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呈泛化态势
        二、判赔金额与诉请金额间差距较大
        三、部分赔偿额超过法定赔偿的上限
        四、缘于“举证难”致使审理周期较长
        五、判赔额与地区经济水平呈正比关系
        六、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地区分布不均匀
    第三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存在问题
        一、缺失制度特有的基础理论指引
        二、赔偿方式未能彰示其工具价值
        三、法定赔偿适用的裁量空间过大
        四、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证据规则
        五、赔偿方式的规则设计不尽合理
第三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价值基础与功能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价值基础
        一、矫正正义理论:基石价值
        二、功利主义理论:补充价值
        三、创新激励理论:专有价值
    第二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多元功能
        一、救济功能
        二、预防功能
        三、惩罚功能
        四、确认功能
    第三节 预防功能应当定位为核心功能
        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功能定位调整的必要性
        二、预防功能定位为核心功能的多维度诠释
        三、预防功能发挥与实现的必要限定
第四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填平救济原则: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基点
        一、填平救济原则是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基石原则
        二、适用填平救济原则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路径
    第二节 市场价值原则:确定赔偿数额的价值原点
        一、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原则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支撑
        二、引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原则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三、确定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量定工具与方法选择
    第三节 比例原则:探寻诉讼当事人利益的衡平点
        一、比例原则的基础内涵与本质属性
        二、比例原则适用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正当性诠释
        三、比例原则适用于损害赔偿的阶层化操作及其适用
        四、比例原则适用于损害赔偿的局限表征与完善径路
第五章 知识产权损害的一般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第一节 实际损失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实际损失的所属类型与赔偿范围
        二、实际损失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实际损失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二节 侵权获益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侵权获益赔偿的请求权基础择定
        二、侵权获益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侵权获益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三节 许可费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的理论基础
        二、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适当扩大许可费赔偿的基准范围
        四、丰富我国合理许可费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法定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理论内涵
        二、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六章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引入与适用规则
    第一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基本内涵
        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 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二、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可行性
    第三节 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考察与镜鉴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二、大陆法系地区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三、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经验镜鉴
    第四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与考量因素
        一、厘清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
        二、释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
        三、预防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滥用的适当限制
第七章 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对策
    第一节 实体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一、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式的法定位阶及适用关系
        二、优化我国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赔偿规则的立法规范
        三、调整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赔偿幅度与规范内容
        四、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的基本要件
    第二节 程序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规则的必要性
        二、优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据收集与保全规则
        三、调整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第三节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发挥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
        二、强化我国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
        三、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及其他绩效的经济后果研究 ——以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信号传递理论
        2.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政府补助动因
        2.2.2 国外政府补助对企业绩效的研究
        2.2.3 国内政府补助动因
        2.2.4 国内政府补助对企业绩效的研究
3 案例介绍
    3.1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府补助现状
        3.1.1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府补助目的
        3.1.2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府补助发展历程
        3.1.3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府补助类型
    3.2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3.2.1 新能源汽车简介
        3.2.2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历程
        3.2.3 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发展现状
    3.3 案例公司简介
        3.3.1 比亚迪集团简介
        3.3.2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
        3.3.3 比亚迪政府补助分类
4 案例分析
    4.1 比亚迪政府补助动因分析
    4.2 政府补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4.2.1 创新指标
        4.2.2 创新投入
        4.2.3 创新效率
        4.2.4 创新产出
    4.3 政府补助对比亚迪财务绩效的影响
        4.3.1 盈利能力
        4.3.2 偿债能力
        4.3.3 营运能力
    4.4 政府补助对比亚迪吸引外部投资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政府补助对比亚迪的创新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5.1.2 政府补助对比亚迪财务绩效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5.1.3 政府补助对比亚迪吸引外部投资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5.2 建议
        5.2.1 企业角度
        5.2.2 政府角度
        5.2.3 投资者角度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家和区域视角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典型新兴产业选取
        1.3.2 数据范围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专利基础理论
        2.1.2 科学计量学理论
        2.1.3 综合评价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现有的专利质量定义
        2.2.2 现有专利质量评价研究梳理
        2.2.3 现有专利产出影响因素研究梳理
        2.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专利质量的界定、评价体系及分析框架
    3.1 专利质量与专利价值的关系
    3.2 专利质量概念界定
        3.2.1 技术质量
        3.2.2 法律质量
        3.2.3 经济质量
    3.3 评价体系构建
        3.3.1 构建原则
        3.3.2 “三维度-全过程”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3 与现有代表性评价体系的比较
    3.4 分析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的区域测度研究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收集
    4.2 典型新兴产业国内专利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
        4.2.2 权重确定
        4.2.3 评价结果检验
    4.3 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国内区域专利质量测度总体情况
    4.4 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国内区域专利质量差异比较分析
        4.4.1 集成电路制造业
        4.4.2 石墨烯产业
        4.4.3 高速铁路产业
        4.4.4 比较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的国际测度研究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收集
    5.2 新兴产业国际专利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5.2.1 指标体系构建
        5.2.2 权重确定
    5.3 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国际专利质量测度总体情况
    5.4 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我国专利质量国际差距比较
        5.4.1 集成电路制造业
        5.4.2 石墨烯产业
        5.4.3 高速铁路产业
        5.4.4 比较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6.1 研究问题
        6.1.1 关键问题
        6.1.2 相关研究进展
    6.2 研究思路与方法
        6.2.1 研究思路
        6.2.2 内容分析法
        6.2.3 实地访谈
        6.2.4 系统动力学方法
    6.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专利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6.3.1 研究设计
        6.3.2 基于实地访谈和文献调研的样本收集
        6.3.3 编码过程
        6.3.4 结果与讨论
    6.4 我国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6.4.1 模型借鉴
        6.4.2 阶段-维度-效果模型
    6.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专利质量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分析
        6.5.1 系统边界确定
        6.5.2 作用路径分析
        6.5.3 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7.1 研究问题
        7.1.1 相关研究进展
        7.1.2 关键问题
    7.2 研究设计与方法
        7.2.1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计
        7.2.2 数据来源
        7.2.3 模型构建
        7.2.4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7.3 基于不变系数和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7.3.1 集成电路制造业
        7.3.2 石墨烯产业
        7.3.3 高速铁路产业
    7.4 稳健性检验
        7.4.1 针对企业专利的稳健性检验
        7.4.2 针对区域经济水平间接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推动我国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8.1 区域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协调发展的战略定位
        8.1.1 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协调发展的含义
        8.1.2 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8.2 对策建议
        8.2.1 技术质量维度
        8.2.2 法律质量维度
        8.2.3 经济质量维度
    8.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专利检索策略
    附录 B:外文专利数据法律状态处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5)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比较 ——以中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创新网络研究忽视产业知识基础的影响
        1.1.2 地理邻近对创新网络的影响争议不断
        1.1.3 网络开放程度的边界困惑
        1.1.4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愿景与困境
    1.2 研究目标与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基础及方法
        1.4.1 研究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创新网络研究综述
    2.1 创新网络的知识图谱
        2.1.1 关键词共线分析
        2.1.2 重点文献分析
    2.2 创新网络热点研究领域
        2.2.1 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
        2.2.2 创新网络与知识互动
        2.2.3 多维邻近性与创新网络
        2.2.4 产业创新网络研究
        2.2.5 知识基础与创新网络
    2.3 创新网络的研究评述
第3章 创新网络理论基础
    3.1 关系地理学
        3.1.1 关系地理学:从网络角度到网络理论化
        3.1.2 网络理论的框架
    3.2 社会资本
        3.2.1 社会资本和网络本质
        3.2.2 社会资本与区域发展
    3.3 知识基础理论
第4章 中国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历程
    4.1 产业选择依据与产业界定
        4.1.1 案例选择依据
        4.1.2 产业界定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4.3.1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特征
        4.3.2 生物医药产业知识基础结构
        4.3.3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水平空间差异
        4.3.4 政府行为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影响
    4.4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4.4.1 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特征
        4.4.2 节能环保产业知识基础结构
        4.4.3 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水平空间差异
        4.4.4 政府行为对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影响
第5章 中国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网络特征
    5.1 解析和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特征
        5.1.1 解析型产业创新网络特征
        5.1.2 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特征
    5.2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5.2.1 合作专利数据处理
        5.2.2 中国工博会企业访谈
    5.3 中国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网络结构
        5.3.1 网络群体内外关系
        5.3.2 网络主体合作倾向
        5.3.3 网络空间分布
第6章 中国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6.1 知识基础、网络结构、地理邻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6.1.1 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对创新绩效影响
        6.1.2 三元闭包对创新绩效影响
        6.1.3 地理邻近对创新绩效影响
    6.2 变量测度
    6.3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
        6.3.1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负二项回归分析
        6.3.2 解析型产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机理分析
    6.4 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
        6.4.1 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负二项回归分析
        6.4.2 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机理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讨论
        7.1.1 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结构差异显着
        7.1.2 知识基础与群体关系影响网络结构对创新的作用
        7.1.3 封闭网络结构促进起步阶段的解析型产业创新
        7.1.4 解析型产业本市和跨国主体间知识互动更强
        7.1.5 邻近城市主体间知识互动促进合成型产业创新
    7.2 主要创新点
        7.2.1 比较不同知识基础产业创新网络差异
        7.2.2 较全面的比较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的影响
        7.2.3 比较不同空间尺度下知识互动方式
    7.3 政策建议
        7.3.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7.3.2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建议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专利视角的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构架图
        1.2.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创新理论
        2.1.2 协同创新理论及发展
    2.2 文献综述
        2.2.1 协同创新
        2.2.2 区域协同创新
        2.2.2.1 区域协同创新的机理机制及模式
        2.2.2.2 都市圈协同创新
        2.2.2.3 区域协同创新的能力和绩效评价
        2.2.3 产业协同创新
        2.2.3.1 产业协同创新的实现
        2.2.3.2 产学研和协同创新联盟
        2.2.4 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
        2.2.4.1 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绩效的研究
        2.2.4.2 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竞争力的研究
        2.2.4.3 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2.5 医药制造业的协同创新
        2.2.5.1 医药制造业协同发展
        2.2.5.2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2.5.3 影响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因素分析
        2.2.5.4 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程度研究
        2.2.6 有关专利的相关理论
        2.2.6.1 专利与经济增长
        2.2.6.2 专利与协同创新
        2.2.6.3 专利与创新能力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区域和医药产业现状分析
    3.1 区域总体和高技术产业创新现状分析
    3.2 区域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现状
        3.2.1 各自医药制造业创新发展现状
        3.2.1.1 北京市
        3.2.1.2 天津市
        3.2.1.3 河北省
        3.2.2 京津冀医药制造业合作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3.3 区域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存在问题
        3.3.1 区域内产业技术梯度差别大
        3.3.2 医药制造产业的各项投入不足
        3.3.3 科技活动受到行政壁垒影响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及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
        4.1.2 协同创新指标体系框架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4.1.4 关于指标的解释说明
    4.2 区域创新协同度模型构建
        4.2.1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构建
        4.2.1.1 基本模型构建
        4.2.1.2 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4.2.2 指标权重确定
第五章 京津冀医药制造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测算
    5.1 数据来源
    5.2 序参量分量有序度计算
    5.3 子系统有序度的测算
    5.4 各自及整体系统协同度测算
第六章 区域合作专利创新网络分析
    6.1 专利地图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介绍
        6.1.1 专利地图
        6.1.2 社会网络分析法概念和发展
        6.1.3 SNA基本方法
        6.1.4 专利地图和SNA的结合应用
    6.2 绘制专利地图
        6.2.1 合作专利申请数量
        6.2.2 专利类型和PCT专利申请
        6.2.3 合作专利的专利权人及其研究领域
        6.2.4 合作专利主分类号覆盖范围
    6.3 专利权人网络图绘制
        6.3.1 专利权人网络密度
        6.3.2 专利权人合作网络
        6.3.2.1 京津合作专利权人网络
        6.3.2.2 京冀合作专利权人网络
        6.3.2.3 津冀合作专利权人网络
    6.4 专利分类号网络
第七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创新投入、产出和成果转化
        7.1.2 各自及整体医药制造业协同度水平
        7.1.3 区域内医药制造业专利合作差距明显
        7.1.4 专利合作呈现不同特点
    7.2 对策建议
        7.2.1 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重视医药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
        7.2.2 促进整体医药制造业的协同,重视河北省创新薄弱环节
        7.2.3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真正实现京津冀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
        7.2.4 发挥专利创新领军人作用,以点带面实现产业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科研成果

(7)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论文主要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汽车产业
        2.1.2 产业集群
        2.1.3 产业集群竞争力
    2.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2.1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2.2.2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2.3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4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5 波特的钻石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
        2.3.2 国内汽车产业集群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典型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和经验总结
    3.1 基于规模生产的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
    3.2 基于精益生产的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
    3.3 基于技术创新的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
    3.4 基于政府主导的韩国汽车产业集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4.1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4.1.1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总体发展分析
        4.1.2 长江上、中、下游汽车产业发展分析
    4.2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
        4.2.1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的识别
        4.2.2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集聚水平的评价
    4.3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依赖合资企业,产业主导型较差
        4.3.2 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过多,规模不经济
        4.3.3 零部件生产规模扩大,但是缺乏核心技术
        4.3.4 自主研发投入与跨国公司差距大,创新能力较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5.1 生产要素
    5.2 需求状况
    5.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5.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5.5 政府
    5.6 机遇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6.1 长江经济带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6.1.1 生产规模的比较
        6.1.2 产业集中度的比较
        6.1.3 世界500强中汽车企业的比较
    6.2 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指标选取原则
        6.2.2 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
    6.3 基于因子分析的汽车企业国际竞争评价分析
        6.3.1 企业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6.3.2 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及成果
后记

(8)中比合办时期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研究(1921-193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课题缘起及意义
        1.1.1 课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时段的界定
    1.3 课题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有关问题说明
        1.5.1 耀华公司的性质
        1.5.2 专利技术名称
第2章 耀华的创办
    2.1 玻璃的出现及发展
    2.2 中国近代玻璃工业的发展
    2.3 佛克技术的发明
    2.4 佛克技术在国外的转让
    2.5 佛克技术在中国的引进
    2.6 耀华的成立
第3章 资本筹措
    3.1 普通股本的筹措
        3.1.1 首期股本的募集
        3.1.2 二次股本的添招
    3.2 流动资金、优先股本及酬金减让
        3.2.1 流动资金筹措始末
        3.2.2 优先股本筹措始末
        3.2.3 酬金减让
    3.3 银行借款与企业间的拆借
第4章 管理体制
    4.1 组织机构
        4.1.1 股东大会
        4.1.2 董事会
        4.1.3 监察人
        4.1.4 业务代管
    4.2 人事管理
        4.2.1 管理层人员的管理
        4.2.2 比国员司的管理
        4.2.3 中国籍工人的管理
        4.2.4 工人赴比见习
第5章 生产制造
    5.1 工厂的前期规划
    5.2 炉窑的建设
        5.2.1 一号窑的建设
        5.2.2 二号窑的建设
    5.3 生产制造概况
        5.3.1 产品种类与规格
        5.3.2 包装管理
        5.3.3 设备的维护与改进
        5.3.4 主要原燃料——煤与碱
    5.4 耀华与佛克专有权联合会
第6章 产品营销
    6.1 市场调研、商标管理和产品宣传
        6.1.1 市场调研
        6.1.2 商标管理
        6.1.3 产品的宣传
    6.2 营销运作
        6.2.1 客户管理
        6.2.2 市场销售与竞争
        6.2.3 市场竞争中的联业合作
第7章 经济效益
    7.1 前期经济效益概算
    7.2 耀华投产后的经济效益
    7.3 利润分配
        7.3.1 股息的分派
        7.3.2 花红的分配
    7.4 税负对盈利的影响
第8章 劳资关系
    8.1 管理层待遇
        8.1.1 管理人员的薪酬
        8.1.2 管理人员福利待遇
    8.2 普通工人待遇
        8.2.1 普通工人工资待遇
        8.2.2 普通工人福利待遇
        8.2.3 劳资矛盾
    8.3 储金会
        8.3.1 储金会的成立与发展
        8.3.2 储金会的作用
第9章 比方股份的转售
    9.1 比股转售缘起
        9.1.1 思想根源
        9.1.2 资金问题
        9.1.3 其他原因
    9.2 比股转售日企
    9.3 比股转售后的中日交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国际化背景下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相关者权利关系研究 ——基于中美专利制度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专利的内涵与特征
    2.2 专利保护及其制度相关研究
        2.2.1 最优专利制度相关研究
        2.2.2 国际化背景下专利制度对比研究
        2.2.3 专利制度差异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研究
    2.3 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研究
        2.3.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2.3.2 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属性研究
    2.4 专利制度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研究
        2.4.1 专利申请中的利益相关者权利研究
        2.4.2 专利保护范围与利益相关者权利关系研究
        2.4.3 专利纠纷与利益相关者权利关系研究
    2.5 文献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经济学视角下的专利制度中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
        3.1.1 专利制度中利益主体分析
        3.1.2 最优专利制度中利益相关者权利研究
    3.2 法学视角下的专利制度中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
    3.3 模型提出
4 中美专利制度中利益相关者分析
    4.1 中美专利制度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4.1.1 专利权人及其权利
        4.1.2 专利被许可人及其权利
        4.1.3 潜在专利侵权人及其权利
        4.1.4 专利工作者及其权利
    4.2 中美专利制度中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属性分析
        4.2.1 专利制度中“利益-权力”具体分析
        4.2.2 专利制度中利益相关者权利属性分析
5 中美专利制度利益相关者权利差异分析
    5.1 专利制度研究单位及资料收集
    5.2 中美专利制度内容分析
        5.2.1 中美专利制度申请阶段内容分析
        5.2.2 中美专利制度保护阶段内容分析
    5.3 中美专利制度力度分析
        5.3.1 力度量化标准
        5.3.2 力度打分以及结果
6 案例内研究
    6.1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6.1.1 研究方法
        6.1.2 研究过程
    6.2 案例1:D专利事务所
        6.2.1 案例背景
        6.2.2 研究结果
        6.2.3 模型修正Ⅰ
    6.3 案例2:N电器有限公司
        6.3.1 案例背景
        6.3.2 研究结果
        6.3.3 模型修正Ⅱ
    6.4 案例3:T集团有限公司
        6.4.1 案例背景
        6.4.2 研究结果
        6.4.3 模型修正Ⅲ
    6.5 案例4:S有限公司
        6.5.1 案例背景
        6.5.2 研究结果
        6.5.3 模型修正Ⅳ
7 跨案例研究
    7.1 案例异同点比较
        7.1.1 专利制度对于利益相关者权利影响的异同点
        7.1.2 利益相关者权利对于企业维权影响的异同点
        7.1.3 其他因素对于企业维权影响的异同点
    7.2 中国企业国际化背景下专利维权模型变化
    7.3 讨论
        7.3.1 中美专利制度要素差异对于利益相关者权利的影响
        7.3.2 利益相关者权利属性称对于企业维权行为的影响
        7.3.3 其他因素对于企业维权的影响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建议
    8.3 局限和展望
        8.3.1 局限性
        8.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设计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专利预警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专利预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专利预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基础理论
    2.1 工程机械行业
        2.1.1 工程机械行业的涵义
        2.1.2 工程机械行业的产品分类
        2.1.3 工程机械行业的产品特点
    2.2 专利
        2.2.1 专利的概念
        2.2.2 专利的类型
    2.3 预警机制
        2.3.1 预警机制的概念
        2.3.2 预警机制的理论基础
        2.3.3 专利预警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现状分析
    3.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布局
    3.2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状态
        3.2.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数量与类型
        3.2.2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对比分析
    3.3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的 SWOT 分析
        3.3.1 内部的优势(S)
        3.3.2 内部的不足(W)
        3.3.3 外部的机遇(O)
        3.3.4 外部的威胁(T)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具体构建
    4.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目标
    4.2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原则
    4.3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内容
        4.3.1 组织结构
        4.3.2 运行方式
        4.3.3 制度保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警度评价
    5.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警度指标体系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指标选取的前提
        5.1.3 指标的建立
        5.1.4 指标的识别
    5.2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警度评价方法
        5.2.1 预警警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5.2.2 评价过程
        5.2.3 专家评议方式
    5.3 实例分析
        5.3.1 评价指标体系修正及说明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有效运作对策
    6.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行业专利预警意识
    6.2 完善专利预警体系,提高危机防范能力
    6.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专利人才匮乏现状
    6.4 完善各项基础建设,提高专利预警服务质量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信息分析报告
附录2 镇江工程机械专利预警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3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警度评价表
致谢
大摘要

四、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获得7项专利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质押贷款目的专利权价值评估研究[D]. 刘宗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 董凡.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及其他绩效的经济后果研究 ——以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为例[D]. 梁馨月. 暨南大学, 2019(02)
  • [4]国家和区域视角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闫哲.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5]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比较 ——以中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例[D]. 叶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6]基于专利视角的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D]. 王坤.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7]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 尚路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2)
  • [8]中比合办时期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研究(1921-1936)[D]. 方强. 河北大学, 2015(10)
  • [9]国际化背景下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相关者权利关系研究 ——基于中美专利制度的比较[D]. 孙津.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9)
  • [10]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D]. 潘晓春.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获得7项专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