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以太网(HSE)现场总线的网络管理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曾硕巍[1](2008)在《无线FF HSE成功实现与IndustrialIT800xA自动化系统的连接》文中研究说明无线通信是当今工业网络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极具潜力的应用增长点。其技术特点和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近年来备受全球技术及产品开发商和最终用户的广泛关注和逐步认可。
曾硕巍[2](2008)在《壳牌测试实验室成功实现与Industrial 800xA自动化系统的无线FF HSE连接》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上半年壳牌公司在其全球测试实验室,针对ABB提供的Industrial 800xA扩展的自动化系统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无线基金会现场总线(FF)高速以太网(FF HSE)连接方式的测试。整个无线系统的安装设置只花费了一天半时间,随即投入运行,无任何故障。
赵燕[3](2007)在《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的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陶瓷窑炉是陶瓷生产过程的关键设备,一台先进的窑炉往往凝聚了燃烧技术、材料技术、节能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陶瓷生产控制系统的详细研究,针对传统陶瓷控制系统信息孤岛问题,提出了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的陶瓷生产控制系统网络解决方案,研究并建立了陶瓷辊道窑HSE系统。本文所做的工作是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在陶瓷辊道窑应用的初步探索,设计并实现了陶瓷辊道窑控制HSE系统的选型、控制策略建立和系统的组态,为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的实现方式。有效解决了陶瓷辊道窑控制中由于工艺复杂、I/O点数较多且分散、设备类型多样、控制协调性要求较高所带来的控制问题。整个控制系统结构清晰、功能分别明确,既体现了“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分布式控制思想,更体现了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全数字通讯、高度开放性、互操作性、互换性的技术优势。本文工作包括:1.根据陶瓷辊道窑控制的特点,研究各种现场总线技术和工业以太网技术及其特点,从中选择试用于陶瓷辊道窑控制的技术,然后温度控制系统、压力及气氛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选择系统方案。2.对本文所构建的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选择控制系统需要用到的智能设备,实现系统互联。3.利用NI系统对控制系统进行系统组态。4.利用MCGS软件进行了监控界面的设计。通过构建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本文得出一下结论:1.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是非常适合于过程控制的现场总线技术,它是专门为过程控制开发的现场总线技术。符合FF协议标准的总线仪表内嵌控制功能模块,可以用仪表直接构成完整的控制回路,使用简单方便,可靠性高。2.虽然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包含各种复杂的控制系统,但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有多种功能块可供选择,控制功能块包括FID控制算法功能块PID、增强PID功能块EPID和先进PID功能块APID,可实现增益适应,抗积分饱和等算法,完全可以胜任各种控制系统的控制任务,而且实现方式简单,可实现冗余控制,系统可靠性大为提高。3.对于程序控制,基金会现有功能块显得不够灵活。没有专门的积分功能块用于产生给定值曲线,虽然PID功能块有积分功能,但它主要功能是控制,不能灵活的实现反向积分。实验证明运用高速以太网构建的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在系统构成和设备维护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由于HSE的高速性,使传输大量信息成为可能,这些信息不光是现场数据,还包括数据的质量(Bad数值不能使用:Uncertain数值略差于正常,但还能使用;Good数值是好的)为系统查错和维护带来了很大方便。
周凯[4](2006)在《基于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既是一个开放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控制系统。它作为智能设备的联系纽带,把挂接在总线上、作为网络结点的智能设备连接为网络系统,并进一步构成自动化系统,实现基本控制、补偿计算、参数修改、报警、显示、监控、优化及控管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功能。本文首先对基金会现场总线高速以太网(FF-HSE)的通信模型、体系结构等进行了介绍。FF-HSE与FF-H1相似,在底层采用了以太网+TCP/IP协议。FF-HSE被划分为通信实体(CE),系统管理内核(SMK)和现场总线应用进程(AP),对其通信的主要部分——通信实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FF-HSE中SNTP协议的研究与实现,基于TCP(UDP)/IP协议的数据传输,改进了CRC检错码的生成。论文的另一个部分是对智能温度仪的初步研究。介绍了智能温度仪的功能、现场总线仪表的特点、智能仪表的组成、智能仪表中的数据处理以及抗干扰技术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实现了智能仪表中的部分功能:实现仪表中的双单片机的通信,智能仪表同上位机的通信。本课题是力图实现FF协议的通信功能,以及对智能仪表的初步研究和实现,以促进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佟为明,刘勇,赵志衡[5](2005)在《几种主流工业以太网》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当今几种主流工业以太网HSE、EtherNet/IP、Profinet和Modbus/TCP的基本技术。重点阐述了HSE的网络结构及具有网桥和网关功能的链接设备;EtherNet/IP的可实现DeviceNet、ControlNet和EtherNet/IP这3种不同网络互连的控制和信息协议CIP;Profinet的代理服务器及TCP、UDP和IP通信,软实时SRT,同步实时IRT;Modbus/TCP的网络结构和通信方式。
刘天伟[6](2005)在《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HSE)网络管理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工业控制领域中,工业以太网成为控制网络发展的焦点与趋势,人们试图用以太网统一现场总线标准。高速以太网HSE现场总线把商用以太网引入过程控制领域,为过程控制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速、高带宽、支持多种协议的通信网络。HSE的目的不仅是把以太网应用于过程控制,同时为企业的信息集成、建立性能优良的企业网提供了基础。 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使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针对于应用在工业现场的工业以太网,网络管理应该使工业以太网满足用户对系统稳定性、实时性、安全性、准确性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因此,网络管理成为目前工业以太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以基于高速以太网(HSE,High Speed Ethernet)现场总线的网络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对HSE网络管理系统的TCP/IP协议管理、HSE用户层协议管理、网络冗余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集中式管理与分布式管理协同工作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本文在对相关协议分析的基础上还给出了实现HSE网络管理系统的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最新进展情况,分析了工业以太网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由此提出了网络管理在工业以太网中的重要性。接着,本文以HSE现场总线协议为基础,结合网络管理的作用、功能与规范,提出了一种基于集中式十分布式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HSE现场总线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除了具有独特的体系结构,模块化的管理模式也是其一大特点。本文提出了HSE现场总线中的各个网络管理模块的模块化设计和实现方案,包括SNMP网络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HSE用户层协议网络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HSE网络冗余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本文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期工作进行了展望。
邹万里[7](2005)在《HSE组态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现场总线目前已成为自动化领域的热点,现场总线的节点是现场设备或现场仪表,但不是传统的单功能的现场仪表,而是具有综合功能的智能仪表。现场总线不单单是一种通信技术,也不仅仅是用数字仪表代替模拟仪表。关键是用新一代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代替传统的集散控制系统 组态软件是工业自动化应用软件中较为基础的也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软件,它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关键性产品。组态技术是工业控制领域的关键技术,是正在快速发展的技术。而基于现场总线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组态技术的研究,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都在致力于组态技术的研究,以推进由DCS向FCS的转变。 本论文以基金会的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HSE)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现场总线发展和组态软件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基于组件技术的多层软件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接着深入研究了基于现场总线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基金会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特点及组态原理,深入分析了功能块应用进程、链接对象、功能块调度、功能块模块和对象字典等HSE系统关键技术;对基于HSE控制系统的组态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 在深入研究和分析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系统的基础上,本论文采用了基于COM组件技术的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对组态软件进行了整体设计,使组态软件具有更好的可扩充性和开放程度。首先用COM技术设计和实现了组态软件的连接管理器(Connection Management),另外为了是组态软件界面更加友好、易用,本课题采用了图形化组态技术,用面向对象技术和UML建模技术分析和设计了功能块应用进程的图形化组态,并用C++语言对图形化组态进行了实现。 目前我们用已开发的HSE系统模块组建一个简单的HSE系统,并对HSE协议的连通性、运行稳定和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开发的HSE协议软件基本符合协议规范,运行效果良好。
徐友仁[8](2005)在《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研究》文中提出现场总线是目前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的趋势。由现场总线基金会组织(Fieldbus Foundation)制定的基于高速以太网的基金会现场总线(HSE)把商用以太网引入过程控制领域,为过程控制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速、高带宽、时钟同步、支持多种协议的通信网络。HSE功能块应用进程则是HSE成为技术上最先进、最完备、具有互操作性的现场总线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选择HSE功能块应用进程为研究对象,结合HSE协议开发项目的开展,对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内部组件、数据读写过程、警报处理过程、算法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具体设计,并在HSE系统中对所开发的HSE功能块应用进程进行了测试。对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研究有助于开发面向仪器、仪表等控制设备的应用,促进我国自控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对控制设备制造商和HSE系统用户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HSE现场总线的体系结构,接着在介绍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内部组成,剖析其各个组件的作用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数据读写过程。然后文中介绍了功能块的主要参数,包括模式和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介绍警报参数的基础上对HSE功能块的警报处理过程做了详细描述。接下来分别以AI、PlD、AO三个典型的功能块为例,着重阐述了HSE功能块内部算法的机理和实现。再以协议为蓝本,对实现的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读写服务、算法功能进行了软件测试,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论文的最后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期工作进行了展望。
尚志军,王宏[9](2004)在《高速以太网组态原理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基金会现场总线(FF)高速以太网(HSE)及H1协议,研究了由HSE设备与H1设备组成的控制系统组态原理,设计了具体的实现方法,给出了采用组件对象模型(COM)的HSE组态软件框架。
廖智军[10](2004)在《基于高速以太网的现场总线协议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工业控制领域,多种现场总线标准并存的局面使得人们把以太网技术纳入了现场总线标准化工作的范畴,人们试图用以太网统一现场总线标准。以太网应用于工业控制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以现场总线基金会发布的高速以太网(HSE,Hihg Speed Ethernet)现场总线协议为研究对象,对HSE的通信机理、管理机制、通信调度机制以及可靠传输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实时通信模型,并对HSE的功能块调度机制进行了改进。本文还给出了实现HSE协议软件的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现场总线标准的最新进展情况,分析了以太网应用于工业控制网络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详细介绍了以太网的通信过程和实时通信性能。接着,本文以工业控制网络的特点为入口,结合以太网的通信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实时通信模型。现场总线基金会发布的高速以太网协议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速以太网协议进行了软件设计和实现,包括高速以太网单元模块的设计、HSE协议软件的接口设计、HSE协议软件的集成设计以及报文处理流程。 接下来,本文提出了一种构建基于HSE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方案,包括控制系统的组态、系统的启动过程。最后,本文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期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高速以太网(HSE)现场总线的网络管理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以太网(HSE)现场总线的网络管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的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我国陶瓷生产线控制系统现状 |
1.2.1 组合仪表分散控制 |
1.2.2 计算机集中控制 |
1.2.3 计算机集散控制 |
1.2.4 方案分析 |
1.3 相关工业控制技术概述 |
1.3.1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 |
1.3.2 现场总线技术 |
1.3.3 工业以太网技术 |
1.3.4 组态软件技术 |
1.3.5 智能控制技术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简介及控制系统选择 |
2.1 陶瓷辊道窑的烧成制度 |
2.1.1 气氛制度 |
2.1.2 温度制度 |
2.1.3 压力制度 |
2.2 陶瓷辊道窑的控制系统简介 |
2.2.1 辊道窑温度控制系统 |
2.2.2 辊道窑压力控制系统 |
2.2.3 辊道窑氧化气氛控制系统 |
2.2.4 辊道窑速度控制系统 |
2.3 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的选择 |
2.3.1 单元组合式仪表控制系统与HSE的比较 |
2.3.2 DCS与HSE的比较 |
2.3.3 FCS与HSE的比较 |
2.3.4 HSE系统的技术特点 |
第3章 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设计 |
3.1 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结构 |
3.2 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设计 |
3.2.1 系统规划 |
3.2.2 总线设计和设备选型 |
3.2.3 非防爆H1总线的设计 |
3.2.4 本质安全H1总线的设计 |
3.2.5 确定现场总线上的设备总数 |
3.2.6 确定现场总线条数 |
3.2.7 确定现场总线接口或网桥数 |
3.2.8 关于现场总线扫描周期 |
3.3 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构成 |
3.3.1 温度控制系统 |
3.3.2 压力控制系统 |
3.3.3 气氛控制系统 |
第4章 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组态 |
4.1 设备的安装 |
4.1.1 DFI302硬件连接 |
4.1.2 现场仪表连接 |
4.1.3 组态软件的安装 |
4.2 利用NI系统进行组态 |
4.2.1 组态的步骤及作用 |
4.2.2 本系统的组态 |
4.3 功能块介绍 |
4.3.1 资源块 |
4.3.2 转换器块 |
4.3.3 输入输出功能块 |
4.3.4 控制算法功能块 |
4.4 控制策略组态 |
4.4.1 温度控制策略组态 |
4.4.2 压力控制策略组态 |
4.4.3 氧化气氛控制策略组态 |
4.5 监控系统设计 |
4.4.1 监控组态软件简介 |
4.4.2 陶瓷生产控制系统实现 |
4.4.3工程测试、提交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工作总结 |
5.2 发展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
(4)基于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场总线的产生和概念 |
1.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 |
1.3 现场总线的通信协议 |
1.3.1 物理层 |
1.3.2 数据链路层 |
1.3.3 应用层 |
1.3.4 用户层 |
1.4 现场总线的优点 |
1.5 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 |
1.6 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基金会现场总线高速以太网 |
2.1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概述 |
2.2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主要技术 |
2.2.1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通信模型及拓扑结构 |
2.3 FF-HSE 协议体系结构 |
2.3.1 通信实体 |
2.3.2 系统管理 |
2.3.3 网络管理 |
2.4 协议设计基础 |
2.4.1 协议设计 |
2.4.2 Socket |
2.5 小结 |
第三章 FF-HSE 中功能的实现 |
3.1 CRC 列表法的研究 |
3.1.1 校验码生成过程 |
3.1.2 系统中CRC 的实现 |
3.2 SNTP 协议 |
3.2.1 HSE 中时钟同步的原理 |
3.2.2 SNTP 协议的原理 |
3.2.3 SNTP 协议的客户端实现 |
3.3 数据的传送 |
3.4 小结 |
第四章 智能仪表 |
4.1 仪器仪表 |
4.2 智能仪表的技术基础 |
4.2.1 智能仪表的概况 |
4.2.2 智能仪表的功能 |
4.2.3 现场总线仪表的特点分析 |
4.3 智能温度仪的组成 |
4.4 智能温度仪中温度的测量 |
4.5 智能温度仪的数据传输 |
4.5.1 Mscomm 控件 |
4.5.2 数据的通信 |
4.5.3 单片机中的数据通信 |
4.6 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处理与抗干扰技术 |
5.1 智能仪表中的数据处理 |
5.1.1 随机误差的数据处理 |
5.1.2 系统误差的处理 |
5.2 智能仪表的抗干扰技术 |
5.2.1 硬件抗干扰技术 |
5.2.2 软件抗干扰技术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5)几种主流工业以太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高速以太网 (HSE) |
2 EtherNet/IP |
3 Profinet |
(1) TCP、UDP和IP。 |
(2) 软实时 (Soft Real Time, SRT) 。 |
(3) 同步实时 (Isochronous Real Time, IRT) 。 |
4 Modbus/TCP |
5 结束语 |
(6)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HSE)网络管理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控制系统网络化的发展背景 |
1.1.2 工业以太网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
1.1.3 工业以太网中的网络管理 |
1.2 论文任务与结构 |
第二章 基于高速以太网的现场总线协议网络管理模型 |
2.1 HSE现场总线协议概述 |
2.2 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1 网络管理的一般概念 |
2.2.2 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 |
2.2.3 几种典型的网络管理规范 |
2.3 HSE现场总线网络管理模型 |
2.3.1 HSE现场总线网络管理模型的总体设计 |
2.3.2 TCP/IP协议的管理 |
2.3.3 HSE通信协议栈用户层协议管理 |
2.3.4 HSE网络冗余管理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SNMP的TCP/IP协议层网络管理 |
3.1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简介 |
3.1.1 SNMP协议规范 |
3.1.2 管理信息结构SMI |
3.1.3 管理信息库MIB |
3.1.4 抽象句法表示1(ASN.1) |
3.1.5 管理对象的定义 |
3.1.6 基本编码规则(BER) |
3.2 HSE中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模型 |
3.2.1 SNMP网络管理者实现策略 |
3.2.2 SNMP网络管理代理实现策略 |
3.3 HSE通信栈SNMP管理模型的测试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SE通信协议栈用户层协议网络管理 |
4.1 HSE用户层网络管理协议 |
4.1.1 虚拟现场设备 |
4.1.2 HSE网络管理信息库 |
4.1.3 网络管理对象字典 |
4.2 HSE用户层网络管理模型 |
4.2.1 网络实体组态操作模型 |
4.2.2 网络管理本地操作模型 |
4.2.3 网络管理远程操作模型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HSE网络冗余管理 |
5.1 HSE网络冗余管理协议 |
5.1.1 HSE冗余网络拓扑类型 |
5.1.2 HSE网络冗余核心组件 |
5.2 HSE网络冗余管理模块的设计 |
5.2.1 HSE网络冗余的设计思路与模块化工作模型 |
5.2.2 网络冗余主体模块工作模型 |
5.2.3 诊断消息发送子模块工作模型 |
5.2.4 诊断消息监听子模块工作模型 |
5.3 HSE网络冗余管理模块的测试实现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附录 FF私有信息库列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7)HSE组态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场总线的发展与展望 |
1.1.1 现场总线国际标准 |
1.1.2 现场总线技术与工业以太网的结合 |
1.2 现场总线技术的成熟更加促进了组态软件的应用 |
1.3 目标 |
1.4 论文任务和结构 |
第二章 组态软件概述 |
2.1 组态软件的产生 |
2.2 组态软件的原理 |
2.3 组态软件设计思想 |
2.4 组态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
2.5 组态软件的发展趋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SE现场总线分析和组态原理 |
3.1 HSE现场总线协议模型 |
3.2 设备描述(DD)及设备描述服务(DDS) |
3.2.1 设备描述(DD) |
3.2.2 设备描述服务(DDS) |
3.2.3 DDS的组成 |
3.3 HSE现场总线拓扑结构 |
3.4 HSE网络结构分析 |
3.4.1 HSE子网(HSE Subnets)和 H1链路(Links) |
3.4.2 设备(devices) |
3.4.3 块和参数(Blocks and Parameters) |
3.4.4 链接(Linkages) |
3.4.5 回路(Loops) |
3.4.6 调度(Schedules) |
3.5 FF系统组态原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件技术的多层应用技术与组态软件整体设计 |
4.1 分层设计思想 |
4.2 客户/服务器模式 |
4.2.1 两层客户/服务器结构 |
4.2.2 二层客户/服务器结构 |
4.3 组件技术及基于组件技术的软件设计 |
4.3.1 COM技术简介 |
4.4 基于组件技术的软件体系 |
4.5 基于COM组件的三层组态软件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接管理器HSESERVER的设计 |
5.1 HSESERVER设计开发 |
5.1.1 HSEServer程序COM接口的设计 |
5.1.2 HSEServr程序的运行流程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态软件客户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6.1 组态软件图形界面程序的框架设计 |
6.2 组态软件数据结构的设计 |
6.2.1 设备列表信息数据结构 |
6.2.2 功能块列表数据结构 |
6.2.3 功能块参数列表数据结构 |
6.3 功能块应用进程和链接对象的分析 |
6.3.1 功能块应用进程 |
6.3.2 功能块连接和功能块链接对象 |
6.4 功能块应用进程图形化组态的设计和实现 |
6.4.1 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简介 |
6.4.2 组态图形系统的对象模型的建立 |
6.4.3 图元库对象模型的建立 |
6.4.4 图形操作工具对象模型的建立 |
6.4.5 类对象模型的综合建模 |
6.4.6 组态图形系统的动态模型的建立 |
6.4.7 组态图形系统的功能模型的建立 |
6.4.8 组态图形系统模型的实现 |
6.4.9 图形对象在文档中的组织 |
6.4.10 链接对象的生成和管理 |
6.5 功能块调度分析及组态 |
6.5.1 HSE中的功能块调度机制分析 |
6.5.2 功能块调度图形化组态设计 |
6.6 功能模块的分析和组态 |
6.6.1 功能块模块的分析 |
6.6.2 功能模块组态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HSE系统联调与测试 |
7.1 HSE系统测试系统平台 |
7.2 HSE协议通信栈的连通性测试 |
7.3 HSE系统运行测试 |
7.4 通信协议栈软件的一致性测试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工作 |
(8)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现场总线技术和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 |
1.1.2 HSE现场总线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
1.2 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内部架构 |
2.1 功能块应用进程组成 |
2.1.1 功能块应用对象 |
2.1.2 资源块 |
2.1.3 功能块 |
2.1.4 转换块 |
2.1.5 链接对象 |
2.1.6 视图对象 |
2.1.7 趋势对象 |
2.1.8 行为对象 |
2.1.9 域对象 |
2.1.10 程序调用对象 |
2.1.11 对象字典 |
2.2 功能块的服务 |
2.2.1 功能块读写服务的具体实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SE功能块的参数状态和模式 |
3.1 HSE功能块参数分类 |
3.2 功能块参数的状态和模式 |
3.2.1 功能块参数的状态介绍 |
3.2.2 功能块的模式 |
3.2.3 参数状态传播和模式切换的一般规则 |
3.2.4 功能块目标模式保留 |
3.2.5 功能块模式蜕变 |
3.2.6 功能块参数状态的主要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SE功能块的警报处理 |
4.1 功能块警报分类 |
4.2 HSE功能块警报处理的状态参数 |
4.2.1 更新事件(EVENT_EVT) |
4.2.2 报警(X_ALM) |
4.2.3 报警限(X_LIM参数) |
4.2.4 报警滞后(ALARM_HYS参数) |
4.2.5 警报优先级(X_PRI参数) |
4.2.6 报警总结(Alarm Summary) |
4.3 HSE功能块警报的处理过程 |
4.3.1 警报对象(alert object) |
4.3.2 功能块警报的状态流程 |
4.3.3 HSE警报通知的发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SE功能块算法的软件实现 |
5.1 AI功能块 |
5.1.1 仿真 |
5.1.2 PV计算 |
5.1.3 AI实际模式的计算 |
5.2 PID功能块 |
5.2.1 PID控制策略 |
5.2.2 PID实际模式计算 |
5.2.3 旁路开关切换 |
5.2.4 PID设定点计算 |
5.2.5 PID前馈处理 |
5.2.6 PID的主输出 |
5.3 AO功能块 |
5.3.1 AO功能块算法概述 |
5.3.2 AO算法的具体实现 |
5.3.3 AO的故障状态 |
5.3.4 AO功能块的输出 |
5.3.5 AO故障状态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软件测试 |
6.1 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测试流程 |
6.2 功能块应用进程测试实例 |
6.2.1 功能块应用进程测试平台 |
6.2.2 功能块应用进程测试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工作 |
(10)基于高速以太网的现场总线协议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1.1 现场总线标准的最新进展 |
1.1.2 以太网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研究热点 |
1.2 目标 |
1.3 问题 |
1.4 论文任务和结构 |
第二章 以太网 |
2.1 以太网历史 |
2.2 以太网发展和应用现状 |
2.3 以太网通信过程和实时性能分析 |
2.3.1 以太网通信过程 |
2.3.2 以太网实时性能分析 |
2.4 以太网实时通信能力的改进 |
2.4.1 以太网MAC协议的改进 |
2.4.2 在以太网上层增加传输控制机制 |
2.4.3 通信量整形 |
2.4.4 交换式以太网 |
2.5 高速以太网(HSE,High Speed Ethernet)协议 |
第三章 工业控制网络 |
3.1 工业控制网络发展现状 |
3.1.1 控制系统网络化的发展背景 |
3.1.2 基于现场总线的工业控制网络 |
3.1.3 以太网成为工业控制网络的研究热点 |
3.2 工业控制网络特点 |
3.2.1 概述 |
3.2.2 工业控制网络的实时性要求 |
3.3 以太网应用于工业控制网络存在的问题 |
3.4 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实时通信模型 |
3.5 工业控制网络应用层实时协议 |
3.5.1 基于令牌的实时通信模型 |
3.5.2 生产者/消费者实时通信模型 |
3.5.3 基于以太网的应用层实时通信模型 |
3.5.3.1 仲裁者/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
3.5.3.2 周期性信息通信过程 |
3.5.3.3 非周期信息通信过程 |
第四章 高速以太网(HSE)协议 |
4.1 概述 |
4.2 高速以太网协议模型与ISO OSI参考模型 |
4.3 概念介绍 |
4.3.1 现场总线报文规范(FMS,Fieldbus Message Specification) |
4.3.2 虚拟现场设备(VFD,Virtual Field Device) |
4.3.3 虚拟通信关系(VCR,Virtual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s) |
4.3.4 会话(Session) |
4.3.5 对象字典(OD,Object Dictionary) |
4.4 高速以太网协议通信机理 |
4.4.1 概述 |
4.4.2 FDA代理 |
4.4.3 会话Session和虚拟通信关系VCR |
4.4.3.1 客户/服务器类型的Session和VCR |
4.4.3.2 发布者/预订者类型的Session和VCR |
4.4.3.3 报告分发类型的Session和VCR |
4.4.4 会话的建立和关闭 |
4.4.4.1 会话的建立 |
4.4.4.2 会话的关闭 |
4.4.5 VCR的建立和断开 |
4.4.5.1 VCR的建立 |
4.4.5.2 VCR的断开 |
4.5 高速以太网协议的管理机制 |
4.5.1 概述 |
4.5.2 系统管理 |
4.5.2.1 概述 |
4.5.2.2 系统管理功能 |
4.5.2.3 系统管理协议机制 |
4.5.3 网络管理 |
4.5.3.1 概述 |
4.5.3.2 网络管理功能 |
4.6 高速以太网的功能块调度机制 |
4.6.1 概述 |
4.6.2 HSE中的功能块调度机制 |
4.6.2.1 HSE中的调度对象 |
4.6.2.2 功能块调度的实现 |
4.6.3 调度机制的改进 |
4.6.3.1 HSE功能块调度机制的缺陷 |
4.6.3.2 一种改进的调度机制 |
4.7 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报文可靠传输的实现 |
4.7.1 FDA报文结构 |
4.7.2 HSE中的流量控制 |
4.7.3 HSE总线实时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
4.7.4 HSE对失序报文的处理 |
第五章 高速以太网协议的开发 |
5.1 总体设计思路 |
5.2 单元模块设计 |
5.2.1 FDA代理模块设计 |
5.2.1.1 有限状态机的程序实现 |
5.2.1.2 FDA代理模块的程序设计 |
5.2.2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5.2.2.1 系统管理模块工作流程 |
5.2.2.2 系统管理信息库SMIB的构建 |
5.2.3 网络管理代理模块设计 |
5.2.4 FMS模块设计 |
5.2.5 对象字典OD的构建 |
5.2.5.1 OD结构 |
5.2.5.2 OD目录对象 |
5.2.5.3 OD的具体实现 |
5.3 HSE协议软件接口设计 |
5.3.1 HSE协议软件内部接口设计 |
5.3.2 HSE协议软件外部接口设计 |
5.4 HSE协议软件集成设计 |
5.5 HSE协议软件报文处理流程 |
第六章 构建基于HSE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6.1 概述 |
6.2 基于HSE的控制系统组态 |
6.2.1 基于HSE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组态信息 |
6.2.2 基于HSE的控制系统启动和组态过程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四、高速以太网(HSE)现场总线的网络管理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FF HSE成功实现与IndustrialIT800xA自动化系统的连接[J]. 曾硕巍. 电气时代, 2008(08)
- [2]壳牌测试实验室成功实现与Industrial 800xA自动化系统的无线FF HSE连接[J]. 曾硕巍. 中国仪器仪表, 2008(07)
- [3]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的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D]. 赵燕.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4]基于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周凯. 大庆石油学院, 2006(08)
- [5]几种主流工业以太网[J]. 佟为明,刘勇,赵志衡. 低压电器, 2005(06)
- [6]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HSE)网络管理的研究与开发[D]. 刘天伟. 浙江大学, 2005(02)
- [7]HSE组态软件的研究与开发[D]. 邹万里. 浙江大学, 2005(02)
- [8]HSE功能块应用进程的研究[D]. 徐友仁. 浙江大学, 2005(02)
- [9]高速以太网组态原理与实现[J]. 尚志军,王宏.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4(05)
- [10]基于高速以太网的现场总线协议研究与开发[D]. 廖智军. 浙江大学, 2004(03)
标签:现场总线论文; 通信论文;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论文; 过程控制论文; 以太网协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