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统一调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恩[1](2021)在《凝心聚力谋发展 珠江治水谱新篇》文中研究表明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和"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部署,总结2020年主要工作和"十三五"珠江水利工作成就,分析当前珠江水利改革发展形势,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方伟[2](2020)在《多变量视角下珠江流域洪旱灾害时变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旱和洪水是水循环中极具破坏力的复发极值现象,导致全球近一半的自然灾害与1/3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持久威胁。近年来,水文气象极值耦合而成的复合事件也频繁发生。与独立的水文气象极值相比,在时间或空间相互耦合的多种极值事件共同作用于承灾体,容易扩大影响范围和强度,引发更加剧烈的社会经济损失,成为升温背景下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研究变化环境下干旱、洪水等多变量时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珠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围绕生物圈的两大承灾体—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遵循IPCC强调的“风险=灾害发生概率×暴露度×脆弱性”定义,研究变化环境下干旱、洪水和干湿复合事件多变量时变风险分析理论,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SPI阈值和超定量洪水抽样法,识别了气象干旱、洪水和干湿复合事件,阐明了各风险胁迫源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在流域西部和东部边缘,气象干旱场次虽然较少,但容易形成持续时间长、烈度大的旱情。在西江(珠江流域防洪重点区域)干支流,洪水历时和洪量在岩滩、西津等水库下游明显衰减,反映水利工程对保障西江流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近40年间,相邻季节干湿复合事件在珠江流域平均发生21.5次,中东部属于易发区。(2)考虑单变量和两变量相依结构双重非一致性,提出了基于GAMLSS模型的多变量极值事件非一致性频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考虑历时和烈度属性时,气象干旱超越概率在南盘江西部、红柳江西部和北部局地、东江上游和下游局部(惠州一带)明显较高。流域上游洪峰或洪量超过设计值的概率大;下游更容易出现洪峰和洪量同时超过设计值这一更加不利情况。在中、重度和极端情景下,干湿复合事件重现期分别是2.8、14.2和83.3年。四类复合事件中,持续湿润/干燥发生概率普遍高于相邻季节的干湿转换事件(由干转湿和由湿转干)。(3)在人口经济状况、人类发展水平、水资源压力、地表水域、聚落面积、植被覆盖率等网格化大数据驱动下,构造了多维度指数来评估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人口经济暴露度在全流域呈增长态势(以流域多年平均暴露度0.526为基准,年均增长0.854%),中东部(特别是珠三角)较高。人类社会脆弱性的空间分布与暴露度相反,在全流域呈递减趋势(以多年均值0.256为基准,年均降幅为3.64%)。将生态系统作为承灾体时,生态系统暴露度的空间差异不大;高值区集中在流域西南部和东北部。冬季植被对干旱的脆弱性最高(0.601),比秋季、春季和夏季分别高7.15%、11.3%和15.6%;植被脆弱性在流域中部持续偏高,其次是南北盘江。(4)融合三大风险决定因子,采用NCL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回归分析方法,全面评估了珠江流域洪旱灾害和复合事件的时变风险,绘制了 0.1°高分辨率风险图,揭示了洪旱灾害和复合事件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近40年,流域一半以上(55.10%)地区气象干旱风险缓解,但在南北盘江西北部、红柳江北部和西江中下游-北江-东江交界的连片区域不断加剧。1997~2017年,西江流域洪水风险逐渐减小,以干流中下游最为显着,快速减小的人类社会脆弱性是洪水风险衰减的主导因素。干湿复合事件风险微弱增大(0.286%/yr),以持续湿润增幅最大,随后是由湿转干。空间上,高风险区向南北盘江发展趋势明显;在年内,秋-冬和冬-春季风险增速更快。在气象干旱胁迫下,南北盘江、红柳江、郁江和东江的生态风险明显较高,并在流域东部和西部边缘有所加剧。(5)研究发现,南北盘江是气象干旱、干湿复合事件和受干旱胁迫的生态风险高值区,并在过去数十年间不断加剧,应当成为三类风险的重点管控区域。西江流域下游的洪水风险虽然有缓解趋势,但仍显着高于流域其它站点,依然是洪水风险重点防御河段;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的珠江三角洲经济高度活跃,在全流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对应的干旱和生态风险持续较低且在区内大部利好地呈递减态势,但干湿复合事件风险却在流域居首位,应当引起足够关注。
何治波,吴珊珊,张文明[3](2019)在《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流域概况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8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面积65.43万km2,珠江源如图1所示。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西江、北江、东江汇入珠江三角洲后,经虎门、蕉门、洪奇
刘佳[4](2019)在《珠江流域水资源风险传递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对水资源进行风险管理是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应对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洪灾和旱涝急转灾害发生频率增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珠江流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下垫面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更容易遭受洪灾和旱涝急转灾害。因此,通过研究珠江流域水资源风险传递规律,可以为珠江流域水资源多目标调度技术与应用提供识别风险及其传递规律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0-2016年珠江流域的气象和人文数据资料为基础,应用数理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基于灾害形成机制和灾害四因子学说构建了洪灾、旱涝急转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运用马尔科夫链建立流域内洪灾风险传递模型,识别洪灾风险传递路径和规律;采用通径分析法建立流域内旱涝急转风险传递模型,识别旱涝急转风险传递路径和风险传递规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珠江流域洪灾风险主要风险源为暴雨和台风,珠江三角洲洪灾风险较高,红柳江洪灾风险较低;(2)所构建马尔科夫风险传递模型中,基于时间的风险转移概率矩阵可预测流域水资源区洪灾风险状态,基于空间的马尔科夫风险转移概率矩阵可解析风险传递路径和传递方式;流域之间风险传递有衰减型传递(高风险到低风险)和增强型传递(低风险到高风险)两种类型;(3)流域内旱涝急转风险传递不存在跨流域的情形,当流域内旱涝急转风险较大的地区为东部的珠江三角洲时,旱涝急转风险是由上游向下游正向传递,而当流域内早涝急转风险较大的地区为西部的红柳江区域时,旱涝急转风险是由下游向上游逆向传递。总而言之,本研究定量评价了珠江流域洪灾、旱涝急转风险,探讨了风险在流域内部的传递路径和传递规律,为珠江流域水资源洪灾、旱涝急转灾害风险识别、风险传递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黎开志,戴力群,刘喜燕[5](2018)在《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文中指出1项目概况珠江是我国的七大江河之一,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总面积45.37万km2,其中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km2。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原因,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上游云南、贵州及广西等省(自治区)属于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是我国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
李俊凯,孙波[6](2014)在《《珠江洪水调度方案》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珠江流域暴雨洪水特性、河流水系特征和防洪工程体系现状,对《珠江洪水调度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阐明了洪水调度目标与原则,详细介绍了堤防水闸、骨干水库、蓄滞洪区等工程调度措施,分析了水库联合调度、洪水资源利用的原则与方法,明确了调度权限分级原则。
梁显强[7](2012)在《完善北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防洪规划》,针对目前防洪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未完善、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滞后、防洪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等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积极防御超标准洪水;完善流域防洪非工程体系,实现防洪与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夯实防洪工作基础,提高防洪社会化管理水平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孙波[8](2009)在《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文中提出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地处中国最南端,涉及滇、黔、桂、粤、湘、赣、琼、闽8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流域片面积65.39万km2。
《中国防汛抗旱》编辑部[9](2009)在《新中国防汛抗旱大事记(1990-2009)》文中认为1990年>>·2月15-18日,国家防总在哈尔滨市召开全国25个城市防洪经验交流会议,总结交流城市防洪建设的经验。会议强调"城市防洪建设要有较高标准,要统一规划,多功能,综合整治"、"城市防洪建设要和城市建设相结合,要防洪、排涝、排污结合。要坚持抗御洪水和美化市
易越涛[10](2007)在《完善工程体系 强化统一调度 确保流域防洪供水安全》文中提出近十几年来,珠江流域洪涝和干旱灾害频繁,《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明确了建设堤库结合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但目前由于防洪工程体系还不完善,干流西江还没有控制性枢纽工程,同时流域也缺乏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机制,防洪抗旱压力很大。分析珠江流域防洪工程现状、防洪形势和防洪、抗旱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障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的对策。
二、浅谈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统一调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统一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1)凝心聚力谋发展 珠江治水谱新篇(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 |
1.1 凝心聚力,贯穿一条主线 |
1.2 聚焦重点,强抓三件大事 |
1.3 抢抓机遇,补强重点领域短板 |
1.4 动真碰硬,全面强化行业监管 |
1.5 真抓实干,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
2 科学谋划“十四五”珠江水利改革发展布局 |
2.1 深刻认识“十四五”珠江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2.2 准确把握“十四五”珠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原则 |
2.3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
2.4 加强流域综合管理 |
3 扎实做好2021年水利工作 |
3.1 全力做好巡视整改“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 |
3.2 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
3.3 全力推进大藤峡等重大工程建设 |
3.4 切实抓好大湾区水安全保障 |
3.5 持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
3.6 大力推进依法治水管水 |
3.7 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
3.8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2)多变量视角下珠江流域洪旱灾害时变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非一致性条件下极值事件多变量频率分析 |
1.2.2 多元风险因子融合的灾害风险评估 |
1.2.3 水文气象极值胁迫下的生态系统风险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基本资料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基本资料 3 非一致性条件下气象干旱时变风险与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
3.1 概述 |
3.2 研究方法 |
3.2.1 基于游程理论的干旱识别 |
3.2.2 干旱事件的合并与剔除 |
3.2.3 考虑非一致性的干旱属性边缘分布拟合 |
3.2.4 考虑干旱历时-烈度关系非一致性的联合分布模拟 |
3.2.5 人口-经济暴露度指数的构建 |
3.2.6 承灾体脆弱性指数的构建 |
3.2.7 干旱风险的估算 |
3.3 珠江流域干旱属性的空间分布 |
3.4 干旱历时-烈度的边缘分布和联合分布 |
3.4.1 边缘分布 |
3.4.2 联合分布 |
3.5 考虑单属性和多属性的干旱概率评估 |
3.5.1 单属性视角下的干旱超越概率 |
3.5.2 两属性视角下的干旱超越概率 |
3.6 珠江流域人口-经济暴露度的空间格局与年代际变化分析 |
3.7 干旱胁迫下脆弱性的空间格局与年代际变化分析 |
3.8 1979-2018年珠江流域干旱风险分析 |
3.8.1 单变量视角下干旱风险均值 |
3.8.2 两变量视角下干旱风险均值 |
3.9 近40年珠江流域干旱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
3.9.1 单变量视角下干旱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 |
3.9.2 两变量视角下干旱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 |
3.10 小结 4 西江流域洪水时变风险分析 |
4.1 概述 |
4.2 研究方法 |
4.2.1 超定量洪水门限值的选取 |
4.2.2 考虑非一致性的洪峰、洪量边缘分布与联合分布拟合 |
4.2.3 洪水风险评估中的承灾体脆弱性指数构建 |
4.2.4 洪水风险的估算 |
4.3 西江流域洪水属性分析 |
4.3.1 超定量洪水的门限值 |
4.3.2 洪水属性 |
4.4 洪峰、洪量的边缘分布与联合分布 |
4.5 不同峰-量组合下两变量洪水重现期 |
4.6 1997-2017年西江流域洪水风险分析 |
4.7 1997-2017年洪水时变风险的演变特征与归因分析 |
4.8 小结 5 相邻季节干湿复合事件的时变风险分析 |
5.1 概述 |
5.2 研究方法 |
5.2.1 季节尺度干湿状态的识别 |
5.2.2 考虑非一致性的季节降水边缘分布与联合分布模拟 |
5.2.3 不同情景下相邻季节干湿复合事件的概率估算 |
5.2.4 考虑多重风险因子的干湿复合事件风险估算 |
5.3 1979-2018年珠江流域干湿复合事件的空间分布 |
5.4 相邻季节降水的边缘分布与联合分布 |
5.4.1 边缘分布 |
5.4.2 联合分布 |
5.5 相邻季节干湿复合事件的频率分析 |
5.6 1979-2018年相邻季节干湿复合事件的平均风险 |
5.7 近40年干湿复合事件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
5.7.1 干湿复合事件风险的代际变化 |
5.7.2 干湿复合事件风险的年均变化量 |
5.8 小结 6 干旱胁迫下生态系统风险评估 |
6.1 概述 |
6.2 研究方法 |
6.2.1 降水盈亏与植被状态的定量表征 |
6.2.2 植被对干旱的滞后响应时间识别 |
6.2.3 植被状态与干旱相依关系的模拟 |
6.2.4 概率视角下的植被脆弱性评估 |
6.2.5 干旱胁迫下的生态风险估算 |
6.3 植被活力与降水变化的相依关系分析 |
6.4 植被对降水变化的滞后响应时间分析 |
6.5 年内各季节的植被脆弱性分析 |
6.6 生态系统暴露度分析 |
6.7 1982-2018年干旱胁迫下生态系统的平均风险 |
6.8 干旱胁迫下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
6.8.1 生态系统风险的代际变化 |
6.8.2 生态风险的年均变化量 |
6.9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一、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三、获奖情况 |
(3)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
2 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
2.1 防洪规划 |
2.2 防洪工程措施 |
2.2.1 堤防工程 |
2.2.2 蓄滞洪区 |
2.2.3 河道整治 |
2.2.4 水库工程 |
2.3 防洪非工程措施 |
2.3.1 洪水预报 |
2.3.2 防汛指挥系统 |
2.3.3 蓄滞洪区管理 |
2.3.4 监测预警系统 |
2.3.5 山洪灾害防治建设 |
2.3.6 防洪预案 |
3 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
3.1 抗旱减灾工程建设 |
3.1.1 蓄水(提水引水)工程 |
3.1.2 灌区建设 |
3.2 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 |
3.2.1 抗旱指挥系统 |
3.2.2 旱情监测系统 |
3.2.3 抗旱法律法规预案 |
3.2.4 抗旱组织建设 |
3.2.5 综合抗旱措施(水量调度) |
(4)珠江流域水资源风险传递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1.5 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洪灾风险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旱涝急转风险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风险传递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3章 珠江流域洪灾风险及其传递规律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洪灾风险评价模型 |
3.2.2 层次分析法(AHP法) |
3.2.3 最优分割法 |
3.2.4 马尔科夫链 |
3.3 研究区域概况 |
3.3.1 自然地理概况 |
3.3.2 社会经济概况 |
3.3.3 水利工程建设概况 |
3.4 数据收集及处理 |
3.4.1 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2 数据标准化 |
3.4.3 确定指标权重 |
3.4.4 洪灾风险评价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1 洪灾风险评价 |
3.5.2 洪灾风险区划分析 |
3.5.3 洪灾风险传递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珠江流域旱涝急转风险及其传递规律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旱涝急转事件识别 |
4.2.2 旱涝急转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3 旱涝急转风险评价 |
4.2.4 旱涝急转风险传递方法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旱涝急转风险评价 |
4.3.2 旱涝急转风险传递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珠江洪水调度方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
2 暴雨洪水特性 |
3 防洪形势 |
4 洪水调度目标与原则 |
5 洪水调度措施 |
5.1 堤防工程防洪运用 |
5.2 骨干水库调度 |
5.3 水库联合调度 |
5.4 蓄滞洪区调度运用 |
5.5 洪水资源利用 |
6 调度权限划分 |
(7)完善北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流域概况 |
1.1 自然地理。 |
1.2 水利工程。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未完善 |
2.2 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滞后 |
2.3 防洪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 |
3 完善北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思考 |
3.1 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积极防御超标准洪水 |
3.2 完善流域防洪非工程体系,实现防洪与水资源的科学调度 |
3.2.1 建设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联合调度中心 |
3.2.2 加快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建设 |
3.2.3 完善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 |
3.3 夯实防洪工作基础,提高防洪社会化管理水平 |
3.3.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
3.3.2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
3.3.3 加强行洪河道监管 |
3.3.4 规范蓄滞洪区管理 |
4 结论与建议 |
(8)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
1.1 防洪规划 |
1.2 防洪工程建设 |
1.2.1 堤防工程 |
1.2.2 河道整治工程 |
1.2.3 水库工程 |
1.2.2 水文预报 |
1.2.3 防汛指挥系统建设 |
1.2.4 防洪预案 |
1.2防洪非工程措施 |
1.2.1水情测报 |
2 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
2.1 抗旱工程措施 |
2.1.1 灌溉与节水 |
2.1.2 供水工程 |
2.2 抗旱非工程措施 |
2.2.1 机构设置 |
2.2.2 法治建设 |
2.2.3 水量调度 |
(9)新中国防汛抗旱大事记(1990-2009)(论文提纲范文)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四、浅谈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统一调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凝心聚力谋发展 珠江治水谱新篇[J]. 王宝恩. 人民珠江, 2021(03)
- [2]多变量视角下珠江流域洪旱灾害时变风险研究[D]. 方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3]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J]. 何治波,吴珊珊,张文明.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0)
- [4]珠江流域水资源风险传递规律的研究[D]. 刘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A]. 黎开志,戴力群,刘喜燕.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 2018
- [6]《珠江洪水调度方案》解读[J]. 李俊凯,孙波. 中国防汛抗旱, 2014(06)
- [7]完善北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思考[J]. 梁显强. 广东水利水电, 2012(03)
- [8]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J]. 孙波. 中国防汛抗旱, 2009(S1)
- [9]新中国防汛抗旱大事记(1990-2009)[J]. 《中国防汛抗旱》编辑部. 中国防汛抗旱, 2009(S1)
- [10]完善工程体系 强化统一调度 确保流域防洪供水安全[J]. 易越涛. 人民珠江,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