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变电所实行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起[1](2021)在《京张高铁智能化牵引变电所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向智能化迈进,以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运用现代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一次设备相融合的智能牵引供电设备逐步得到应用,对铁路牵引供电工程原有的施工管理、施工技术及投资确定都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京张高铁施工和运维等相关资料的调研,分析研究铁路牵引变电所智能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经济性做合理的评价,为工程设计方案选择及项目决策提供参考。
刘建华[2](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及安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公众对轨道交通安全普遍关切,如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长期保持在安全、准点、高效的运营水平,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现实挑战的课题。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在事故状态下,如何快速应急,如何降低事故损失并尽快恢复正常运行,以及如何全面保障牵引变电系统的安全,化解和防范安全风险,保障系统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做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进行技术调研,详细分析了其技术组成及设计方案。具体对110k V主变电所的供电模式,设备构成、继电保护原理和方案进行阐述;对35k V牵引降压变电系统的供电结构,设备组成、继电保护原理和方案进行阐述,重点对24脉波整流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供电结构、设备组成、继电保护原理和方案进行阐述,重点对机车移动供电负荷供电机理、接触网—受电弓滑动取流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牵引供变电系统的继电保护设计方案,运用FMEA的方法,对牵引供变电系统的安全风险模式、事故原因和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了风险预测和分析;运用FTA的方法,通过对牵引供变电系统确立关键顶事件,进行事故原因深入分析,具体以110k V主变电所35k V母线供电失效、35k V牵引降压变电所整流机组供电失效、直流1500V馈线供电失效为顶事件,进行了FTA建模分析,求出最小割集,进行事故风险重要度和关键度分析。通过各种理论工具的分析,探究出设备失效原因、失效结果,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依据。再次,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在各种供电事故状态下,如何开展应急,如何快速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对事故应急处置的原则、程序,技术方案一一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组织方案,技术措施两大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较为详细、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技术措施,为牵引供变电系统各个子系统出现事故故障时,快速查找故障、诊断故障、处理故障,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南。最后,针对如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的运行安全,从日常运行保障,设备检修维护,事故应急优化等方面做了前瞻性的探索,提出了系列科学,合理、高效的安全保障建议与方案,有力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健康、稳定、安全、高效运行。
郭晓旭[3](2021)在《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亭无人化方案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既有高速铁路项目中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均采用无人值班有人值守的模式。结合国铁集团电力牵引供电节支降耗、改革创新的要求,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和AT所需全方位采用检测监测技术保障各型设备安全可靠运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无人值守模式,降低运检压力和运营成本。本文从房屋土建方案、电气主接线、辅助监控、设备在线监测等方面,详细研究了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亭无人化设计方案,为推广实施牵引变电所亭无人化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尹彦宏,韩通新,安英霞,刘会平[4](2019)在《牵引变电所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新投用牵引变电所迅猛增长,人员需求矛盾极为突出,铁路牵引变电所逐步从有人值班向无人值班有人值守、无人值班无人值守过渡。分析了既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采用一体化管理思维,优化了运检一体化管理组织构架,对监控、检修一体化管理进行了研讨,提出了无人值班牵引变电所建设的渐次推进的顺序、技术条件、应急人员配置等原则,有利于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和劳动效率,达到提质增效的管理目标。
田琳[5](2016)在《浅谈无人值班牵引变电所运行检修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行业也在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铁路系统结构和功能日益完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而采取无人值班的模式在牵引变电所日常运行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文章就无人值班牵引变电所的运行检修模式进行了探讨,进而提高牵引变电所的检修管理效率。
王沛宇[6](2015)在《铁路无人配电所运行管理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电力调度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已经是配电所自动化和无人值班,文章简要探讨和分析了铁路配电所集中控制的管理。
张密生,云杰[7](2014)在《无人值班电力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变电站的送电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由于各种科学技术被运用到变电站中,无人值班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对无人值班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进行论述与分析,总结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李昕俊[8](2013)在《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由原来多人值班模式向无人值班模式的转变是当今必然的趋势。本文对国内电力公司运行管理模式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现状。然后总结目前技术手段条件和管理模式下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经验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根据工作实践,详细分析了杭州电网运行管理现状,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开展变电站无人值班管理模式的研究,不仅对于已经实行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管理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对将来制定全网范围内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规程规范的行业标准也有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改进人员、环境、设备等要素的组合,使这些要素达到最佳配合,进一步增加效益,未来的变电运行模式应该是更加高效的、高能力的、专业化的运行人才队伍,实现观念上、模式上、手段上以及方法上的创新发展,继而逐渐建立起运检合一的复合型运行人才队伍,真正打造一支拥有先进设备、高素质人才、快速反映能力以及大管辖范围的优秀操作团队,确保圆满完成变电运行工作各项任务。各个地区采用变电运行管理模式时,一定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及时调整思维方式,使管理模式更优化,少走弯路,并在人力与资金投入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挑选自身最适合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现有变电所运行模式的合理优化和调整,使现有的运行人员在电网不断发展、变电所数量小断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马静[9](2012)在《浅谈如何实现牵引变电所无人值班》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牵引变电所实现无人值班是铁路电气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既有运营线路的牵引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设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无人值班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
吕洪波[10](2011)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己不适应当前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为满足推动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的要求,需要对现有的调度运行管理模式、配网管理模式、变电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建立适应智能电网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合银川供电局实际情况,提出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采用“电网调度与变电、配电监控一体化设置,变电站运行维护操作站点分散布点,配网运行与检修集中管理”。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根据电网运行管理相关技术的发展,系统分析了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体系;基于组织理论以及电网运行管理的特点,研究了电网调度与变电、配电监控一体化设置下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基于k-means算法,对变电站运行维护操作站选址进行优化;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控一体化的实施方案;最后,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对调控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表明,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降低变电运行人员、配网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达到提升主、配网运行管理水平的目的。与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能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经济性。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该模式能适应未来电网发展要求。
二、铁路变电所实行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变电所实行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京张高铁智能化牵引变电所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铁路牵引变电所现状 |
1.1 传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
(1)系统构成模块化。 |
(2)结构分布、分层、分散化。 |
(3)操作监视屏幕化。 |
(4)运行管理智能化。 |
1.2 智能牵引变电所装备技术 |
2 牵引变电所智能化装备介绍 |
2.1 智能组件 |
2.1.1 变压器智能组件 |
2.1.2 断路器智能组件 |
2.2 智能巡检装置 |
2.3 安全防护设施 |
3 京张高铁智能化牵引变电所技术经济评价 |
3.1 建造成本 |
3.2 运营维护成本 |
3.2.1 值班人员成本 |
(1)值班人员工资成本 |
(2)变电所基本生活费用成本 |
3.2.2 智能化装备的功耗成本支出 |
3.2.3 预防性试验成本 |
3.2.4 设备大修更新成本 |
3.3 全寿命周期成本对比分析 |
3.4 技术经济性分析结论 |
(1)智能化牵引变电所全寿命周期成本降低、投资性价比高 |
(2)智能化牵引变电所安全效益优势突出 |
(3)智能化牵引变电所发展前景好 |
4 结语 |
(2)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及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 |
2.1 110k V主变电所系统 |
2.2 35k V牵引降压变电系统 |
2.3 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 |
2.4 小结 |
3 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1 分析方法选择 |
3.2 基于FMEA的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2.1 110k V主变电所的FMEA分析 |
3.2.2 35k V牵引降压系统的FMEA分析 |
3.2.3 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的FMEA分析 |
3.3 基于FTA的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3.1 110k V主变电所的FTA分析 |
3.3.2 35k V牵引降压变电所的FTA分析 |
3.3.3 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的FTA分析 |
3.4 小结 |
4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
4.1 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抢修的原则 |
4.2 牵引变电所事故应急抢修组织流程 |
4.2.1 牵引变电所事故故障分类 |
4.2.2 Ⅰ类事故故障抢修组织流程 |
4.2.3 Ⅱ、Ⅲ类事故故障抢修组织流程 |
4.2.4 抢修处理流程及要求 |
4.3 牵引变电所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
4.3.1 110k V GIS断路器跳闸故障抢修措施 |
4.3.2 110k V主变压器故障抢修措施 |
4.3.3 35k V GIS开关柜发生保护跳闸故障抢修措施 |
4.3.4 整流变压器、动力变压器故障抢修措施 |
4.3.5 整流器故障抢修措施 |
4.3.6 电力电缆故障抢修措施 |
4.3.7 直流1500V馈线开关柜故障跳闸抢修措施 |
4.3.8 直流框架电流保护动作抢修措施 |
4.3.9 直流框架电压保护动作抢修措施 |
4.3.10 变电所用交、直流电源系统故障抢修措施 |
4.4 .小结 |
5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保障研究 |
5.1 牵引变电所可视化运行管理 |
5.2 牵引变电系统设备检修精益化管理 |
5.3 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优化 |
5.4 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亭无人化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无人化设计总体方案 |
2 房屋土建方案 |
3 电气主接线加强 |
4 辅助监控系统 |
4.1 总体要求 |
4.2 视频监控及巡检子系统 |
4.2.1 摄像机配置的具体原则 |
4.2.2 安防监控视频摄像机配置分析 |
4.2.3 不同巡检对象的摄像机配置分析 |
4.2.4 主导流回路的摄像机配置分析 |
4.2.5 视频监控及巡检子系统算法需求分析 |
4.3 环境监测子系统 |
4.3.1 配置分析 |
4.3.2 数据传输需求分析 |
4.4 安全防范及门禁子系统 |
4.4.1 配置分析 |
4.4.2 监测设备特征需求分析 |
4.5 火灾报警子系统 |
4.6 动力照明控制子系统 |
5 智能牵引变电所亭在线监测 |
6 结语 |
(4)牵引变电所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 |
1.1 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组织架构 |
1.2 建立完善三级SCADA监控体系,推进调度员监控体系一体化管理 |
1.3 建立项目分级制度,推行检修一体化管理 |
2 运检一体管理模式的人力资源保障研究 |
2.1 牵引变电所无人值班的技术条件 |
2.2 牵引变电所人员配备 |
3 结束语 |
(5)浅谈无人值班牵引变电所运行检修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无人值班牵引变电所的运行形式 |
2.1 对于“无人值班”的正确理解 |
2.2 牵引变电所运行管理职责分工 |
3 构建无人值班牵引变电所的必要性 |
4 无人值班模式在牵引变电所运行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
4.1 管理手段落后 |
4.2 没有认真执行认证验收工作 |
4.3 运行检修人员素质低 |
5 提高无人值班牵引变电所运行检修效率的措施 |
5.1 构建完善的运行检修管理制度 |
5.2 提高运行检修人员技术水平 |
6 结语 |
(6)铁路无人配电所运行管理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概述 |
2 有序高效的规章管理制度 |
2.1 制定有序高效的规章制度, 逐步规范管理机制 |
2.2 巡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
3 建立一支合格的专业队伍的必要性 |
3.1 技术业务培训要行之有效 |
3.2 强化调度、中心监控所配电值班人员的管理责任 |
3.3 明确各职的管理权限 |
3.4 强化留守人员的职责 |
3.5 明确的指导铁路配电自动化的建设 |
4 配电所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1 提高设备免维护性 |
4.2 接口不统一问题 |
4.3 提高监控通道质量 |
5 调度自动化系统不断完善 |
(7)无人值班电力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人值班电力变电运行管理概述 |
1. 电力变电无人值班管理模式 |
2. 正确理解“无人值班” |
3. 无人值班变电所典型的监控模式和操作模式 |
二、无人值班变电安全运行管理方法 |
1. 建立了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
2. 加强了变电运行技术维护管理 |
3. 切实加强了安全管理 |
4. 加强了技术培训 |
5. 实施了文明生产机制 |
三、无人值班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和优化方案 |
1. 运行人员意识问题 |
2. 调度员应急措施 |
3. 运行人员视觉疲劳 |
4. 指令模式混乱 |
5. 信息冗杂 |
四、结束语 |
(8)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变电运行在电力系统所处的地位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现状 |
1.4 国外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传统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
2.1 几种传统的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介绍 |
2.2 变电管理模式的现状 |
2.3 变电站运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无人值班模式分析 |
3.1 国内无人值班模式的现状 |
3.2 无人值班模式的特点 |
3.3 无人值班模式的几种设计 |
3.3.1 模式1:常规远动终端RTU(Remote Terminal Unit)+重合器模式 |
3.3.2 模式2:综合自动化简易模式(半综自模式) |
3.3.3 模式3:完全综合自动化模式 |
3.4 无人值班模式的管理 |
3.4.1 管理职能的划分 |
3.4.2 工作职责的重新调整 |
3.4.3 规章制度和技术管理工作的建立与完善 |
3.5 智能变电站模式 |
3.5.1 原变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2 无人值班变电站特点分析 |
3.5.3 智能变电站的意义所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杭州电网变电站无人值班模式的探讨 |
4.1 杭州地区变电运行现状 |
4.1.1 杭州电网规模介绍 |
4.1.2 标准生产定员测算 |
4.1.3 生产人员现状情况 |
4.1.4 变电运行现状 |
4.2 技术支持系统情况分析 |
4.2.1 调度技术支持现状分析 |
4.2.2 输变电技术支持现状分析 |
4.2.3 调度机构管理现状分析 |
4.3 杭州电网无人值班的现状 |
4.4 杭州电网实行无人值班模式后的设想 |
4.4.1 组织机构调整 |
4.4.2 职能调整 |
4.4.3 调度场所改造 |
4.4.4 人员选配 |
4.4.5 建设保障措施 |
4.4.6 建设亮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10)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调度运行管理研究现状 |
1.3.2 变电运行管理研究现状 |
1.3.3 电力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
1.4 本文所做工作及意义 |
第2章 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理论 |
2.1 国内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1.1 电网调度运行管理 |
2.1.2 变电站运行管理 |
2.1.3 国内典型城市电网运营模式 |
2.2 国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2.1 英国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2.2 瑞典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2.3 美国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第3章 银川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
3.1 变电站运行管理现状 |
3.2 配网运行管理现状 |
3.3 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
3.3.1 变电站运行管理分析 |
3.3.2 配网运行管理分析 |
3.3.3 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改进方法 |
第4章 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体系研究 |
4.1 总体技术要求 |
4.1.1 开放性要求 |
4.1.2 可维护要求 |
4.1.3 安全性要求 |
4.1.4 一体化要求 |
4.1.5 应用平台化 |
4.1.6 支持多态运行 |
4.2 具体技术要求 |
4.2.1 调度自动化 |
4.2.2 变电站综自化系统 |
4.3 银川供电局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撑体系 |
4.3.1 监控信息规范 |
4.3.2 主网调控一体化的自动化系统 |
4.3.3 调控一体化智能技术支持系统 |
4.3.4 大屏幕系统 |
4.3.5 其他技术保障 |
4.4 技术支持系统改造注意事项 |
4.5 设备配置清单 |
第5章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设计 |
5.1 组织理论 |
5.1.1 常见组织结构类型 |
5.1.2 组织设计原则 |
5.1.3 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过程 |
5.1.4 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 |
5.2 调控一体化组织机构设置 |
5.2.1 调度控制中心 |
5.2.2 变电运行维护操作站 |
5.2.3 配网运行检修中心 |
5.3 务界限划分 |
5.4 岗位设置 |
5.4.1 调控中心岗位设置 |
5.4.2 变电运维站岗位设置 |
第6章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方案设计 |
6.1 调控一体化推行原则和策略 |
6.1.1 实施原则 |
6.1.2 实施策略 |
6.2 调控一体化推行步骤 |
6.3 调控一体化推行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
6.4 调控一体化过渡阶段设计 |
6.4.1 部门设置 |
6.4.2 运维站选址优化 |
6.4.3 人员配置 |
6.4.4 业务流程变更 |
6.4.5 技术支持体系构建 |
6.5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初期设计 |
6.5.1 运维站选址优化 |
6.5.2 组织结构调整 |
6.6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成熟期设计 |
6.6.1 运维站选址优化 |
6.6.2 组织结构调整 |
第7章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技术经济评价 |
7.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
7.2 基础数据 |
7.3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技术经济评价 |
7.4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敏感性分析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铁路变电所实行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京张高铁智能化牵引变电所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J]. 张瑞起.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1(04)
- [2]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及安全保障研究[D]. 刘建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亭无人化方案设计研究[J]. 郭晓旭. 电气化铁道, 2021(02)
- [4]牵引变电所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J]. 尹彦宏,韩通新,安英霞,刘会平. 铁道机车车辆, 2019(04)
- [5]浅谈无人值班牵引变电所运行检修管理[J]. 田琳.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13)
- [6]铁路无人配电所运行管理技术探讨[J]. 王沛宇. 企业技术开发, 2015(30)
- [7]无人值班电力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分析[J]. 张密生,云杰. 中国电力教育, 2014(33)
- [8]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的实证研究[D]. 李昕俊.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9]浅谈如何实现牵引变电所无人值班[J]. 马静. 甘肃科技, 2012(04)
- [10]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 吕洪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8)
标签:牵引变电所论文; 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铁路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