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临清高速公路开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18)在《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与预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甘肃省交通建设事业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显着的成果。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有效缓解了交通运输紧张状况,与此同时,随着交通量的增长,高速公路局部路段出现车辙、龟裂等病害,严重威胁了行车安全,降低了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传统依赖经验以及半经验的养护决策造成了养护资金严重浪费,路面破损加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系统,有效的减少养护资金的浪费,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本文以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为依托,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预测及决策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结合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概况和已有的分区研究,将甘肃省高速公路网划分为四个分区,对四个分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导损害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I区、II区主导损害类型为修补和车辙,II区修补病害较I区轻微,但是裂缝类病害较I区严重;III区主导损害类型为裂缝类病害和车辙,IV区主导损害类型为裂缝类病害,III区裂缝类病害以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为主,IV区裂缝类病害以纵向裂缝为主。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养护路段划分进行了研究。针对PCI作为养护路段划分指标的缺陷,本文在养护路段划分时选择沥青路面10种病害和车辙破损指数(RDI)、行驶质量指数(RQI)、抗滑性能指数(SRI)作为划分指标,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养护路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主成分-聚类方法能够将路况特征一致的路段划分为一类,并且类与类之间有较大的差异。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路况变量进行降维处理,不会影响路面养护中路段的划分和路面状况等级评定,并且信息冗余度可以达到最小化,路段划分结果科学合理。研究了基于灰色TOPSIS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建立了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使用性能评价标准,然后运用博弈法确定了甘肃省四个路网分区路面使用性能各分项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TOPSIS法对路面使用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由博弈法确定的综合权重是对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综合反映,不仅能充分的考虑专家主观权重(即规范中的权重),又能充分的体现路段的主导损害类型,给出的综合权重科学合理,有利于提高灰色-TOPSIS法用于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的准确度;基于灰色TOPSIS法进行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规范中综合评价结果更为准确,更加有利于养护决策指导。建立了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模型。结合路况调查情况,考虑各地气候因素以及养护水平有较大差异,以划分的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路网区域为单位,各区域选择典型路段建立了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模型。确定PCI和RDI作为预测指标,分区建立了路况衰减模型。并将2017年路面检测数据与2017年预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CI、RDI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平均为4%,预测结果较为可靠。研究了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方法。针对甘肃省高速公路路况以及养护管理现状,确定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期望水平。通过对目前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用大中修及预防性养护措施的调研,结合各类养护措施的适用条件、养护资金状况以及路面状况组合情况,建立了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对策选择决策树。并基于效益-费用分析法,确定了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佳养护时机,并对I区、IV区典型路段确定了最佳养护时机和养护费用。基于本文路面使用性能评价、预测以及养护决策研究成果开发了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甘肃省任一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决策,并最终生成指定路段的养护决策报告,供养护管理部门养护决策使用。
陈启文[2](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提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贾伟[3](2015)在《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最近几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重镇获得了可喜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省公路网建设成绩喜人但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关于投融资问题方面问题频出,本文主要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地理区位的特点,经过全面研究当前甘肃综合交通运输的现实情况、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融资管理中的突出矛盾以及为更好的保障甘肃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的充足所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对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优化市场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的使用成本,调整资金组成结构,将大量的短期债务逐步转化为长期债务,缓解债务压力,保证资金链的健康有序滚动、有效规避金融市场风险。本文首先研究和探讨了国内的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方法的现状,又进一步探讨了国外先进模式和经验。对比分析后根据甘肃省公路网建设的投融资的主要现状和问题进行讨论,致力于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合理优化方案。其主要问题如下:1投融资从体系到运作已经落伍需更新换代;2招募资金方式单一渠道狭窄。本文通过对国际先进经验分析并结合国内其他省的优秀示范模式,对甘肃省公路投融资管理体系做细化调整,从其运行主体到融资,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完善构想。并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和实施机构构成与管理、功能与职能定位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并且从高速公路基础建设资金筹措方式、方法和现阶段资金管理的体制为切入点,分析探讨符合甘肃省高速公路项目发展和顺应市场经济的模式,着力解决其资金缺乏的现实情况。将融资方式进行创新,按照甘肃的真实情况与每一个项目融资的优势,并且借鉴国外、沿海地区较为成熟、先进的项目建设投资管理的经验,运用新的公路投资模式进行管理,转让公路建设经营权如BT、BOT、PPP等融资模式,在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融资管理中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
邓称意[4](2013)在《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沥青路面结构是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路面型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交通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级公路交通量不断增大,其中重载车辆比例高,超载、超限现象导致的沥青路面结构早期破坏也较为严重,制约了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为适应交通状况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始借鉴国外加厚沥青层的思想,在各地铺筑各种厚沥青路面结构,因此在我国西部交通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适应于西北地区气候环境、经济特点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是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以甘肃地区为例,总结分析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交通状况、沥青路面结构的使用现状及破坏特点,并对西北地区地区路面损坏类型进行了统一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拟定了七种典型耐久性路面结构,采用了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的BISAR软件对典型路面结构在不同轴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典型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水损害及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采用基于模糊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对西北地区的路面结构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推荐了适合于西北地区的综合性能较优的路面结构类型:河西寒冷气候带路面结构的优选方案为采用ATB-25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结构D)。
蓝兰[5](2012)在《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展简析》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全国高速公路建设情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同比增长14%2011年底,全国高速公路达8.49万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1.08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6.36万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0.59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车道里程为37.59万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4.7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的省份达14个2011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
蓝兰[6](2011)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文中认为"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情况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世界第二"十一五"末,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五年新增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五年新增3.3万公里,增长0.83倍,居世界第二位(图1)。"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
牛彦君[7](2010)在《我们走在大路上》文中研究表明“我来过定西四五次,一次要比一次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来的时候,光那条土路就跑了半天,还没跑到山头。现在路好了,修到山上了,孩子上学解决了,医疗基本解决了,再逐步把养老保险解决,这个地方还是有盼头,一年会比一年好。” 2009年10月17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定西
马俊[8](2011)在《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网络是指由彼此协作、相互补充与紧密配合的单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线路、以及各类节点共同组成,并以交通线路为连接线,各类节点为连接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组合结构与等级层次、可进行直达运输或联合运输的实体网络。交通网络是人们克服空间距离障碍、开展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交通网络的发展状况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交通网络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长期内交通网络供给和社会运输需求之间如何适应与协调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使交通网络实现适地、适时、适量以及适度的布局和建设。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理论上回答以下基本问题,即“交通网络为何以及如何演进?”交通网络演进是一种空间经济活动,是内生于整个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体系的。论文运用运输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分工理论对交通网络演进的内涵和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中国的交通网络演进过程及其内在演进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而言,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基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论文发现在相关研究中交通网络和社会运输需求都分别是作为外生条件存在的,从而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况下放松上述研究中的假设条件,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交通网络供给与社会运输需求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并使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第二,通过对交通网络相关特性的分析,论文构建了交通网络演进的一般过程并对其重要特征、影响因素和空间模式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从而基本上反映出了交通网络演进的动态过程和变化趋势。第三,论文对交通网络演进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认为交通网络演进的内涵就是指交通网络演进中将规模经济内在化为其自身网络经济的累积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于交通网络供给与社会运输需求之间内在作用机制的解释框架,即交通网络供给(运输成本与空间可达性)、城市体系、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交通网络演进而言,它是分工和专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交通网络供给之间的相互需求过程。交通网络的演进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了人们克服地域空间障碍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城市体系的完善和市场范围的扩张,并由此使得专业化分工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导致规模报酬递增(更为一般的规模经济),进而推动交通网络的继续演进。可见,交通网络演进处于这个循环累积的正反馈过程。此外,上述解释框架也包含着交通格局转变的内在机制。第四,论文以美国为例,通过分析、总结美国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交通网络的演进过程和特征,进而论证了近代以来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运输化在时空发展上的累积因果特性,即美国交通网络的演进机制是显着基于交通网络供给、城市体系、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五,论文以我国交通网络的演进历程以及我国经济空间结构的历史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间段对我国交通网络演进的特征、交通网络与城市以及城市体系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分工深化与主导运输方式转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总结。由此,不仅充分验证了论文提出的解释框架,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对于我国交通网络演进过程及其内在机制所具特征和趋势的认识。第六,针对我国交通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当前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鹤玲[9](2010)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高速公路投资进展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扩大内需。2009年,国家再次提高对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高速公路建设正面临着持续繁荣的契机,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国家以更加开放的政策,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促进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刘孟宇[10](2010)在《高速路网:带来时空嬗变》文中研究指明几年前,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常常讲这样两句话: “没有水,一切都无从谈起”、“路不通,何谈商品流通”。2009年12月24日平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时,他感慨地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拿高速公路来说,1999年,全省只有天水
二、甘肃临清高速公路开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临清高速公路开工(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与预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路段划分 |
2.1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网区域划分 |
2.2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特征 |
2.2.1 I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特征 |
2.2.2 II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特征 |
2.2.3 III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特征 |
2.2.4 IV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特征 |
2.2.5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特征 |
2.3 养护路段划分概述 |
2.3.1 养护路段划分研究现状 |
2.3.2 养护路段划分指标选取 |
2.4 主成分-聚类分析法 |
2.4.1 基本原理 |
2.4.2 主成分-聚类分析法计算步骤 |
2.5 基于主成分-聚类的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路段划分 |
2.5.1 养护路段划分 |
2.5.2 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甘肃省高速公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3.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
3.2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标准 |
3.2.1 现行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标准 |
3.2.2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标准 |
3.3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 |
3.3.1 现行规范中综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3.3.2 基于灰色TOPSIS法的评价模型计算步骤 |
3.3.3 基于灰色TOPSIS评价模型的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 |
3.4 结果分析 |
3.4.1 综合权重分析 |
3.4.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甘肃省高速公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
4.1 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 |
4.2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概述 |
4.3 各区域代表路段选取及确定预测指标 |
4.3.1 确定各区域代表路段 |
4.3.2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指标 |
4.4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
4.4.1 代表路段回归模型 |
4.4.2 预测模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对策 |
5.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与维修对策确定原则 |
5.1.1 养护期望水平 |
5.1.2 养护对策确定原则 |
5.2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对策选择 |
5.2.1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主要内容 |
5.2.2 养护措施及其适用性 |
5.3 基于路用性能数据的养护对策选择 |
5.3.1 I区典型路段养护对策选择 |
5.3.2 IV区典型路段养护对策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方法研究 |
6.1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概述 |
6.2 基于效益-费用分析法的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 |
6.2.1 选择路面使用性能指标的最低可接受水平 |
6.2.2 养护效益计算 |
6.2.3 确定养护时机 |
6.3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佳养护时机确定 |
6.3.1 I区典型路段最佳养护时机确定 |
6.3.2 IV区典型路段最佳养护时机确定 |
6.4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系统 |
6.4.1 概述管理模块 |
6.4.2 预测模型模块 |
6.4.3 养护措施模块 |
6.4.4 决策树模块 |
6.4.5 养护决策模块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措施表 |
附录 B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树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和融资方式概况 |
2.1 国外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及融资方式 |
2.1.1 国外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 |
2.1.2 国外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方式 |
2.2 国内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及融资方式 |
2.2.1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现状 |
2.2.2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 |
3 高速公路融资的基本理论概述 |
3.1 公路投融资的基本理论 |
3.1.1 公路具有公益性 |
3.1.2 公路具有基础性 |
3.1.3 公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
3.1.4 公路具有特殊的商品属性 |
3.2 公路资本成本及结构理论 |
4 甘肃高速公路融资现状与融资存在的问题 |
4.1 甘肃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
4.2 甘肃高速公路目标规划 |
4.3 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1 甘肃高速公路建设投资现状分析 |
4.3.2 甘肃高速公路建设融资现状分析 |
4.3.3 甘肃高速公路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4 甘肃高速公路融资问题产生的原因 |
5 完善甘肃高速公路投融资管理体系 |
5.1 我国高速公路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化趋势和政府功能定位 |
5.1.1 我国高速公路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化趋势 |
5.1.2 政府投资管理的职能定位 |
5.2 正确认识高速公路的经济属性 |
5.2.1 自然属性 |
5.2.2 社会属性 |
5.3 完善甘肃高速公路投融资管理体制应考虑因素 |
5.3.1 确立建设项目投融资管理服务标准 |
5.3.2 投融资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
5.3.3 协调投融资管理体制与各方面的关系 |
5.3.4 提高投融资管理体制效能 |
5.4 完善甘肃高速公路投融资管理体制构想 |
5.4.1 总体构想 |
5.4.2 完善甘肃高速公路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
6 实现甘肃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多元化 |
6.1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筹资方式 |
6.2 尝试新型公路投融资建设管理模式 |
6.2.1 BOT项目融资管理模式 |
6.2.2 BT项目融资管理模式 |
6.2.3 PPP项目融资管理模式 |
6.2.4 代建制项目融资管理模式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提出背景 |
1.2 论文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结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路面结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
1.3.3 我国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西北地区筑路环境及结构调查 |
2.0 西北地区概述 |
2.1 气候环境特点 |
2.1.1 气温变化特点 |
2.1.2 降雨量特点 |
2.1.3 紫外线 |
2.2 交通状况 |
2.2.1 交通现状及特点 |
2.2.2 轴载特点 |
2.3 甘肃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状况及病害特点 |
2.3.1 甘肃地区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调查 |
2.3.2 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病害类型调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研究及对比分析 |
3.1 典型路面结构确定 |
3.2 道路结构力学模型及基本假设 |
3.3 计算点位及荷载作用图式的确定 |
3.3.1 计算点位的确定 |
3.3.2 荷载计算图式 |
3.4 典型路面结构力学指标计算及分析 |
3.4.1 沥青层底拉应变计算分析 |
3.4.2 沥青面层剪应力计算分析 |
3.4.3 基层、底基层底拉应力计算分析 |
3.4.4 基顶压应变计算分析 |
3.4.5 路表弯沉计算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研究 |
4.1 典型路面结构的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
4.1.1 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概述 |
4.1.2 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
4.1.3 国内外车辙预估模型研究现状 |
4.1.4 基于车辙预估的典型路面结构的性能研究 |
4.2 典型路面结构的低温开裂预估 |
4.2.1 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概述 |
4.2.2 低温抗裂性能影响因素及车低温开裂预估简述 |
4.2.3 基于低温抗裂预估的典型路面结构性能研究 |
4.3 典型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预估及分析 |
4.3.1 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概述 |
4.3.2 典型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预估方法 |
4.3.3 典型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预估 |
4.3.4 典型路面结构疲劳预估寿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路面结构综合评价研究 |
5.1 典型路面结构的抗水损害及经济性分析 |
5.1.1 典型路面结构的抗水损害性能研究 |
5.1.2 典型路面结构的经济性分析 |
5.2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5.2.1 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象及作用 |
5.2.2 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5.2.3 路面结构性能评价因素的选取 |
5.2.4 基于模糊理论的路面结构性能综合评价模型 |
5.3 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综合性能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情况 |
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世界第二 |
上海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首位 |
“十二五”高速公路建设规划 |
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13万公里 |
全国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近6万公里 |
全国高速公路密度将大幅提升 |
全国各省高速公路“十二五”规划目标 |
2011年新开工高速公路建设里程达上万公里 |
(8)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长期以来我国交通供需间的矛盾难以有效协调 |
1.1.2 对长期内交通供需间的经济关系缺乏有效解释 |
1.2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选题意义 |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2.1 关于交通网络演进的相关研究 |
2.1.1 交通规划领域的主要研究 |
2.1.2 交通地理学及历史交通地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2.2 运输经济学中关于交通网络供给与运输需求的相关研究 |
2.2.1 交通区位论 |
2.2.2 运输需求理论 |
2.3 空间经济学中关于运输成本与空间集聚的相关研究 |
2.4 简要评述及继续研究的空间 |
2.4.1 简要评述 |
2.4.2 继续研究的空间 |
3 交通网络的演进过程分析 |
3.1 交通网络及其相关特性考察 |
3.1.1 社会运输需求的特性 |
3.1.2 交通网络供给的特性 |
3.1.3 交通网络的经济特性 |
3.2 交通网络演进的一般过程分析 |
3.2.1 节点和连接的形成 |
3.2.2 连接的扩张及交通网络层级体系的形成 |
3.2.3 主导运输方式的转换与交通格局的变化 |
3.3 交通网络演进的特征、影响因素及空间模式 |
3.3.1 交通网络演进的重要特征 |
3.3.2 交通网络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3 交通网络演进的基本空间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4 交通网络演进的内涵与机制 |
4.1 关于交通区位论的再认识 |
4.1.1 交通区位论的启发与思考 |
4.1.2 城市体系——基于交通区位论的概念提出 |
4.2 交通网络演进的内涵 |
4.2.1 交通网络演进的内生条件 |
4.2.2 交通网络演进的实质内涵 |
4.3 交通网络演进的内在机制 |
4.3.1 交通网络与市场范围的扩张 |
4.3.2 分工深化、规模经济与运输需求的变化趋势 |
4.3.3 基于"产品、资源、网络经济"的交通网络演进 |
4.4 本章小结 |
5 美国交通网络的演进过程与机制分析 |
5.1 美国的自然交通区位条件与地域空间划分 |
5.1.1 美国的自然交通区位条件 |
5.1.2 美国的地域空间划分 |
5.2 美国交通网络的演进过程与特征 |
5.2.1 美国交通网络的演进过程概述 |
5.2.2 美国交通网络演进的主要特征 |
5.3 美国交通网络的演进机制分析 |
5.3.1 东北部的兴起与全国水运网、铁路网的演进 |
5.3.2 中西部的发展与美国铁路网的全面扩张 |
5.3.3 西部、南部的崛起与全国综合交通网络的演进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交通网络的演进过程概述 |
6.1 我国的自然交通区位条件 |
6.2 古代道路网与内河航道网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
6.2.1 先秦时期的初步发展 |
6.2.2 以关中地区为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发展阶段 |
6.2.3 以北京为政治中心、以东南沿海地区为经济重心的发展阶段 |
6.3 近代公路、铁路兴起后我国交通网络的变化与发展 |
6.4 进入现代阶段以来我国交通网络的演进 |
6.4.1 改革开放前我国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
6.4.2 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网络的全面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交通网络的演进机制分析 |
7.1 我国古代交通网络演进的分析 |
7.1.1 古代交通网络演进的主要特征 |
7.1.2 古代城镇的区位选择与交通节点的发展 |
7.1.3 古代都会的空间布局与交通网络的演进 |
7.1.4 南、北方经济集聚能力的易位与交通网络的演进 |
7.2 我国近代交通网络演进的分析 |
7.2.1 近代交通网络演进的主要特征 |
7.2.2 近代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与铁路的兴起 |
7.2.3 市场规模的扩张与节点的嵌入——以石家庄的兴起为例 |
7.2.4 城市体系的变化与新式交通网络的演进 |
7.3 进入现代阶段以来我国交通网络演进的分析 |
7.3.1 进入现代阶段以来我国交通网络演进的主要特征 |
7.3.2 经济空间特征分析 |
7.3.3 交通活动的空间特征分析 |
7.3.4 分工深化与主导运输方式转换——以江西为例 |
7.4 本章小结 |
8 我国交通网络的未来发展 |
8.1 我国交通网络未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
8.2 当前我国交通网络演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8.3 促进我国交通网络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
9 结论 |
9.1 基本结论 |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甘肃临清高速公路开工(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与预测决策研究[D]. 王静.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2]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3]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D]. 贾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5)
- [4]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 邓称意. 长安大学, 2013(05)
- [5]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展简析[J]. 蓝兰.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2(07)
- [6]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J]. 蓝兰.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1(08)
- [7]我们走在大路上[N]. 牛彦君. 甘肃日报, 2010
- [8]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 马俊.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9]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高速公路投资进展报告[J]. 张鹤玲.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0(01)
- [10]高速路网:带来时空嬗变[N]. 刘孟宇. 甘肃经济日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