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如何批评“腐败利益理论”

美国人如何批评“腐败利益理论”

一、美国人如何批评“腐败有利论”(论文文献综述)

程曼诗[1](2020)在《中美贸易战中的国际时评传播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许建明[2](2019)在《腐败的非对称结构》文中提出1.作为权钱交易的腐败腐败多与公共权力交织在一起,而人类的文明是与公共权力共生的,因此,很早就有学者对腐败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两千多年之前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第四卷中,对政体的腐败变形进行了探讨(1)。腐败是任何一个制度都有可能存在的痼疾,也是最容易引起公愤的社会问题。因此,腐败与权力的关系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问题。

袁明旭[3](2018)在《政治生态治理中腐败归因偏误及其矫正》文中指出归因是人的一种自发普遍心理意识活动,归因偏误是行为错误的必然逻辑。腐败归因的正误直接关系到治理腐败的成败,关乎清正廉洁政治生态的生成。在当前腐败治理中,无论是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还是民众,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腐败归因偏误。把腐败归因于似是而非的因素,过分高估或低估某些因素,导致思维混乱和观念偏误,在深层次上制约着源头性的腐败治理。腐败归因偏误既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在本质上还与价值观、主体性、政治文化、制度等密切相关。腐败成因的学理研究较为深入,但从社会心理归因视角研究还是一个新探索。这对实现腐败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郭开虎[4](2017)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对大学生影响比较大的一种社会思潮。部分大学生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缺失、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膨胀。研究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以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为论题,运用理论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在系统梳理和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现状、特点和原因,探讨化解新自由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对策。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基本属性、本质、危害及其在我国泛起的原因、兴衰轨迹和基本主张。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具有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这股思潮的核心观点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来看,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分别具有市场原教旨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等属性,其多重属性对照下的本质是重建资本积累条件并恢复经济精英权利的理论工具,是披着经济理论外衣的政治思潮,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输出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武器,是一种实施全球资本主义化的意识形态理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泛起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密切相关,其发展经历了 80年代发端、90年代高涨和21世纪势头减弱三个阶段。该思潮在中国的基本主张是:经济上鼓吹以私有化为目的的“产权改革”;政治上要求建立西方式宪政民主制度;思想文化上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对外关系上主张无条件融入全球化体系,其实质是要求中国全面资本主义化。第三部分,主要考察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现状及特点。调查表明有将近半数的大学生知晓新自由主义思潮,有1/4的大学生认同该思潮,有7.5%的大学生受到该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该思潮的知晓度、认同度、受影响度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消解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助长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扭曲了大学生的自由观和平等观。该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途径多样化、策略合流性、方式渗透性、内容非系统性等特点,第四部分,从国际背景、国内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等方面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原因。一是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输出与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增强了其影响力。二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多元化为该思潮传播影响提供了合适氛围,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为其扩大影响提供了现实土壤。三是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价值取向助长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削弱了对该思潮的引领力。四是大学生自身在心理和思想上的一些弱点使他们易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第五部分,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了化解该思潮影响的对策。第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筑牢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思想防线;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立“主导——多元”的文化发展格局,营造有利于消除该思潮影响的思想文化环境;切实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铲除新自由主义思潮传播影响的现实土壤。第三,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纠正教育中的唯市场化价值取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第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引领思潮的主渠道作用。第五,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路径进行预防控制;根据不同类别学生受影响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教育引导措施。

张祎[5](2016)在《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是欧盟与北约为实现组织间合作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要解答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成因是什么?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效应是什么?冷战结束后,欧洲安全合作的战略背景发生了变化。欧洲国家应对的安全议题从安全威胁转向安全风险。这种转变虽然减轻了欧洲国家的安全压力,但地区安全局势却呈现出复杂化局面。新的安全议题的出现需要新的安全制度来应对,冷战后美国的战略调整进一步刺激了欧洲国家对地区安全制度的需求。随着欧盟与北约的转型,二者的多元成员国越来越多,组织功能也开始发生重叠。但在这一阶段,欧盟与北约之间并没有建立任何制度性联系,二者处于分离性重叠的情景中。欧盟与北约的分离性重叠让欧盟与北约的多元成员国陷入一种“嵌套博弈”的情景中,这些多元成员国制度偏好的分歧增加了北约转型与欧盟防务建设的谈判成本。欧盟与北约的分离性重叠也催生了法德等国的制度挑选行为。欧盟与北约的分离性重叠让北约提出的“连锁制度”并未得到实现,相反却出现了组织间“相互封堵”的局面。为了减少安全合作的交易成本,多元成员国就需要协调欧盟与北约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制度性安排。作为欧盟与北约的多元成员国,英法德三国在协调欧盟与北约的关系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英法德以双边首脑会议和欧洲理事会为平台来协调欧盟与北约之间的关系,并为二者建立起了一系列互动的原则和规范。欧盟与北约关系的制度化,开启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大门。欧盟安全与防务政策和北约的资源汲取机制具有同质性,二者的资源大多来源于成员国的贡献。资源来源的同质性造成了欧盟与北约的资源依赖。在资源依赖的作用下,欧盟与北约的组织官僚与组织机构也开始了正式的接触。欧盟与北约的大使级会谈以及其他的组织沟通方式增强了两个组织之间的信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与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在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两人通过正式会谈与非正式的接触,推动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由此可见,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是在其多元成员国,组织官僚与机构的双重推动下建立起来的。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协调了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之间的分歧,赢得了欧盟大国对欧盟与北约对外行动的支持;欧盟与北约通过建立通用资源与互补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避免了二者之间的资源竞争,提高了北约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资源能力;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因此,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能够提升欧盟与北约的问题解决能力。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它的发展演化始终受着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这造成了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三种重要的制约因素:美国因素的制约,欧盟与北约资源共享的不平衡以及欧盟大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尽管如此,相互独立、多样化合作将成为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肖云,黄征[6](2015)在《褪色的红星——蹒跚前行的俄罗斯空军V》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不仅让美国瞬间失去了对手,更让继承苏军衣钵的俄联邦武装力量迷失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转眼已经过去二十多年,经过几轮军事改革的俄军始终在艰难而持续地进行着自我蜕变。而通过回顾俄联邦武装力量的"改革先锋"——俄罗斯空军这些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的这支俄罗斯军队,同时对正处在转型中的其他大国军队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杨丹妮[7](2015)在《政府筹资方式选择与约束:一项思想史考察及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支的增速甚至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人民享有的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并没有同步增长,那么政府收入到底用在了哪里?本文就是带着这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本文发现政府筹资方式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本文对于政府筹资方式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问题进行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首先,文章研究了政府筹资方式的选择。从受益原则出发,通过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分类,研究政府提供的不同的物品或服务所要求的不同的政府筹资方式。通过两两比较,我们发现,在政府税费筹资方式选择时,普惠型物品要采用征税筹资方式,特惠型物品要采用收费筹资方式。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过多或过少,缺乏公平与效率。在政府税债筹资方式选择时,当代纳税人与后代纳税人都受益的普惠型物品要采用征税筹资与举债筹资相结合的方式,使当代人与后代人都承担他们相应的成本;只惠及当代纳税人的特惠型物品不应该采用举债筹资方式,否则不仅引发代际之间的不公平,而且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政府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会引发政府债务风险。其次,文章研究了政府筹资方式的约束问题。在政府的“利维坦”模型中,政府像一个垄断者那样最大化政府收入,很可能伸出“掠夺之手”,政府筹资方式很可能被滥用。但是,政府筹资权的不断扩张最终会受到人民的反抗,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行动者,公共行动必须通过个人的行为而“被解释”和“被理解”。因此,政府“善治”必定是建立在政府筹资方式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必要条件是人民能够约束政府的筹资方式。政府天然地具有扩张政府筹资方式的倾向,不断地增加政府开支以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只有人民才能约束政府权力,只有宪政才能约束利维坦政府合理地筹资和使用资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开始关注我国政府筹资方式的制度约束问题,并对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财政分权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并与区域异质性相关。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自有度较高,财政分权提升能够抵制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自有度较低,极大地依赖于中央的转移支付,财政分权提升就会迫使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以使收入能够应付支出。最后,文章提出约束政府筹资方式的政策建议。要连接政府收支必须对政府筹资方式进行制度约束,制度约束的关键是政府筹资方式必须是“经过同意的”。为此,本文指出可以从财政宪政约束、公共预算约束和参与式财政约束等方面来约束政府筹资权力与政府筹资方式。

张吉军[8](2014)在《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交理念既是外交实践的产物,也是外交实践的指导。外交理念充分体现着一国与他国、一国与世界的外交关系。这种体现反映着主权国家对于国家利益、权力、地位等诸多关系方面的认识与定位,包含着主权国家对其外交动力、外交目的、外交手段等诸多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深刻表征着主权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历史文化传统。外交理念规定了指导国家外交工作的价值原则,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的外交战略及其政策选择,对外交谋划和外交实践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我国而言也是如此。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外交实践中积累、形成并发展了一系列外交理念,包括"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而不同"、"和谐世界"、"互利共赢"和"命运共同体"等,指导着中国外交在扞卫国家利益,伸张国家正义,转变外交模式和提高外交能力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外交理念的视角对中国外交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文本并不太多,而对于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新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脉络,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更好地面向中国外交的未来。基于此,本文运用文本解读法、历史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外交理念反映着一国在利益关系方面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该国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而具体的外交理念则主要包括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对于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方面的诸多思考。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理论依据包括:一、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判断转变为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过程;二是对世界格局的判断。中国领导人经历了从"两大阵营"、"三个世界"、"多极化"直到"和谐世界"的转变过程。三是自我认知的判断。从毛泽东时代强调"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领导人认为应该充分运用资本主义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特定阶段所取得的各种文明成果,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外交理念关注一国如何处理好下列几个方面关系的重要性:一是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与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主张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各国应该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制定政策。二是大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中国外交新布局。三是国家外交和党际交往关系。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加强党际联系和交往的原则。四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提出应该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在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外交理念,特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国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工作的新理念,包括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理念,使中国外交具有了崭新的形象。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形成的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两个方面。在外交理念变化发展的原因问题上,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综合加以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在国际方面的原因是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国内方面的原因则包括中国对国家利益的考量和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进程。外交实践与外交理念之间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外交必将发挥更加重要和更富有成效的作用,如国际多极格局与国际体系的构建和巩固、战略思维的引领和大国责任的担当等。中国将提出何种对外政策,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提出何种世界观、时代观、利益观等将会考验未来的中国外交,检验中国外交的勇气和创造力。外交理念不仅能够解释某个特定阶段中国实行具体外交政策的原因,而且据此可以对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予以研判,因为外交理念是融合了某种价值判断的产物。

李炜冰[9](2013)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世界各地都存在民间自发的、临时性的以解难、济贫、救灾为主要内容的慈善互助活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公民社会发育和壮大以及作为公民社会承接载体的慈善等社会组织全球性的“社团革命”的勃兴,慈善事业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但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政策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因此,慈善事业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这就涉及政府与慈善事业的关系问题。政府与慈善事业的关系,实质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依据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跌宕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般来讲,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均衡互动、合作共赢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因其组织社会成员参与经济和商业贸易发展,弘扬公共精神,促进社会创新和民主自治,维护社会利益和社会公正,在公共管理中体现出巨大的能量,得到了政府组织、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和尊重。由于社会及社会组织具有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状态下能够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及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显着功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在研讨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过程中,常常刻意强调社会与社会组织的民间性、自治性、独立性和“政府隐退”、“政府失灵”以及政府干预的不良后果。其实,在现代社会,各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一直处于不断变迁和强化之中,其政治控制、道德规引等职能也一直存在,只不过隐藏在繁杂的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而已。由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承认慈善等社会组织在崇尚公平伦理、追求公共利益、约束政府权力行为、减少社会排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强调并研究分析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功能和积极立场。从政府责任的角度,政府在慈善事业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其与慈善等社会组织关系的限度和平衡点应该怎样把握?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切入点。政府责任表现为在处理政府对市场、对社会、对政府机构自身以及对公民个人的利益关系时应该履行的集体义务。由于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因而具有公共性质,政府责任又称政府的公共责任。政府责任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过失,是一种义务、任务,更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行为;它也是现代政府治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政府变革的重要内容。从具体内容上看,可以把政府责任划分为法律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道德责任、职业责任。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时期,政府的责任呈现着核心公共服务型特征,其职能被限定在提供核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依据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的国际经验和传统国情,本文认为中国政府应该支持社会建设和发展,并从伦理性实体、政治性实体和制度性实体三个维度,讨论政府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行动和集体责任。第一,黑格尔认为,伦理性实体的政府对人类公共精神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慈善事业强调利他、博爱和给予,是“人类改造机构”,能够增强公民道德规范建设;反过来,政府可以为社会良序发展承担起积极的社会伦理责任,政府通过加强自身公信力建设,在全社会倡导慈善核心理念、企业公民责任、志愿服务和平民公益慈善理念,有利于公民道德品质的提升、社会道德规范的维系和慈善事业大环境的构建。第二,政府是国家的权威性表现形式,作为政治性实体的政府,应该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调整转化公共管理职能,下放公共权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培育慈善组织承接公共事务的能力,同时,减少社会分化和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接纳和社会整合,为慈善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创造更大更多的生存自由和发展空间。最后,依据诺斯“制度是人类集体博弈的产物”的观点,政府是制度的主要供给者(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社区和社会成员是制度供给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慈善事业法制的不健全以及监督约束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慈善组织诸多制约困境,影响了中国社会建设和慈善事业的进程。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法律制度的调节和保障,作为制度性实体的政府,应加快社会立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本文从政府职能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分析出发,推断出“政府与慈善组织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化框架下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应然趋势,并研究论证在治理语境和本土国情下中国政府的行政伦理规引、社会权力归还、社会立法供给的应然的集体行动和相关责任。这姑且认为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一定意义上说,金融危机之后的现代社会是“政府的时代”,当今世界更需要一种灵活多变的融合式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中国也不例外。本文认为,只要中国政府与慈善等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合作,共商社会发展目标,共同创造更长远的社会公共利益,二者间的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

陈荣武[10](2013)在《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与治理 ——以S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娼妓是一个以性为核心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研究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与治理问题。本文根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逻辑主线,共设七章,这七章从总体框架上可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即为第1章“导论”部分,对选题的意义、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的选取(S市)等进行了论述,同时概述娼妓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由于该项课题的敏感性给研究带来诸多难度和挑战,故论文的研究方法既具有社会学研究的共性方法,又有一定的独特性。第二部分为S市娼妓现象的历史与现状考察,下设两章内容,一是对S市20世纪50年代前的娼妓现象进行史考(兼略考改革开放-80、90年代的娼妓现象),一是对当下的S市娼妓现象进行实证考察。本篇重点是现状考察,也是本文对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为什么会“死灰复燃”、为何如此存在与发展)和“治理”(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对待)问题进行研究的主要基础和依据。对历史的考察,是为了对娼妓现象进行时间维度的比较研究,并以史鉴今。第三部分为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逻辑,下设两章内容。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研究,提出当代娼妓现象“死灰复燃”与“何以可能”的重要社会机理:一是“社会转型”这个“无形的手”;一是“公共权力”这个“有形的手”,并分作两章的主题。第四部分为当代娼妓现象的社会治理,下设两章内容,主要论述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主要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观点、制度和实践,继而进一步论述当代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政策选择问题。论文设计第四部分,主要基于一种思想认识,即社会学研究要担当思考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问题的责任和使命,试图针对娼妓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创见。本文的研究从逻辑上基本是如上展开和推进的。研究的基础是对S市娼妓现象“是什么”(特别在当下)的事实描述,这也是课题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文通过近2年的时间(不包括之前即2003-2004年期间的研究)对S市A、B、C三个行政区进行入场实证调研,对S市娼妓现象进行了总结性的描述和推论,并得出S市娼妓现象的特点和衍变趋势,如以性出卖者为主体的女性性的资本化、阶层化、私权化以及性交易的网络化、国际化等等。在S市娼妓现象的近代历史和当今现状的考察中,发现娼妓现象和社会转型、公共权力之间存在必然性的逻辑关联,论文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价值观嬗变、社会流动、性文化衍变、信息化以及公共权力等与s市娼妓现象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证,结合数据和实例提出导致当代S市娼妓现象“死灰复燃”、“繁荣娼盛”、“何去何从”的重要因素。在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对待娼妓(治理问题)研究中,通过论证提出“娼妓不宜合法化”的观点,要通过进一步强化公共权力的干预、顶层政策设计、建立多元治理机制和“文化治娼”等的途径来解决当下的娼妓现象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论文在导论有关文献述评中阐述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缺陷与不足。论文试图突破这些问题,达到通过研究有所创新的目的。本论文重要创新之处除了对S市娼妓现象进行第一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这项调查研究工作十分艰难)及得出的结论(以及对近代S市娼妓现象及其发展轨迹较为系统的考察和梳理),用社会事实来论证“社会转型”和“公共权力”和娼妓现象的逻辑关联,并从当下“和谐社会”语境的框架出发,对娼妓现象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社会治理问题进行比较新颖的论述。可以说,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S市乃至我国娼妓现象研究的不足和缺陷。本论文研究的不足在于,从某个理论视角来深度研究当代娼妓现象或通过当代娼妓现象研究建构一种理论解释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研究中继续努力,也期盼更多的学者加入该研究领域。

二、美国人如何批评“腐败有利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人如何批评“腐败有利论”(论文提纲范文)

(2)腐败的非对称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作为权钱交易的腐败
2. 亨廷顿的两个命题
3.“富人的腐败”命题分析
4.“穷人的腐败”命题分析
5.“腐败有利论”与“腐败有害论”适用的制度背景

(3)政治生态治理中腐败归因偏误及其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腐败归因偏误的主要表征
    1.1 腐败的基本归因偏误
    1.2 腐败当事人-旁观者的归因偏误
    1.3 利己主义归因偏误
    1.4 利组归因偏误
    1.5 低估一致性信息偏误
2 导致腐败归因偏误的原因分析
    2.1 腐败信息的不对称
    2.2 主体性的迷失
    2.3 社会政治生态的浸淫
    2.4 腐败监控制度的偏软偏松
    2.5 价值观的偏误
    2.6 认知能力的欠缺
3 腐败归因偏误的矫正策略
    3.1 强化腐败治理责任主体的自律性
    3.2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3 提升治理腐败的制度化水平
    3.4 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官本位政治文化
    3.5 强化公共价值观建设
    3.6 扩大公民有序参与腐败治理

(4)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基本概念界定
        (一)自由与自由主义
        (二) 新自由主义
        (三) 新自由主义思潮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1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概说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
        (二)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三重属性及其表现
        (一) 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属性及其表现
        (二) 新自由主义的政治保守主义属性及其表现
        (三) 新自由主义的文化帝国主义属性及其表现
    三、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泛起及其基本主张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泛起的原因
        (二)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衰轨迹
        (三)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基本主张
    四、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
        (二)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危害
第2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一、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与内容
        (二)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三) 访谈情况
    二、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认知情况
        (一)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认知的总体情况
        (二)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三、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认同情况
        (一)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认同的总体情况
        (二)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四、大学生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情况
        (一) 大学生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总体情况
        (二) 大学生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三) 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表现
    五、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 影响途径多样化
        (二) 影响策略合流性
        (三) 影响方式渗透性
        (四) 影响内容非系统性
第3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与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
        (一)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扰乱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
        (二) 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扩大了其影响力
    二、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矛盾的多重性
        (一) 思想文化多元化为新自由主义思潮传播影响提供了合适氛围
        (二) 社会矛盾多重为新自由主义思潮扩大影响提供了现实土壤
    三、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价值取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不足
        (一) 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价值取向助长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力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削弱了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引领力
    四、大学生自身弱点使其易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一) 向往独立自由,但易走向极端
        (二) 崇尚公平正义,但易被社会不公困惑
        (三) 追求新异,但富有叛逆性格
        (四) 心智日趋成熟,但辨析能力有限
第4章 化解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一) 主流意识形态是有效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防线
        (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二、切实解决现实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 有效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铲除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现实土壤
    三、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纠正教育中的唯市场化价值取向
        (一) 彻底清除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二) 转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 改革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引导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传统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引领思潮的主渠道作用
        (一) 创建“三全”育人新局面,形成引领合力
        (二)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其引领力
    五、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预防控制
        (一) 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路径预防控制
        (二) 根据不同类别学生受影响的差异采取相应举措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欧盟与北约的国际组织属性
        二、欧盟-北约关系的实质
        三、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欧盟与北约关系状态的研究
        二、关于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成因的研究
        三、关于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效应的研究
        四、国际组织间关系视角下的欧盟与北约
        五、对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数据与资料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建构逻辑
    第一节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国际组织
        一、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
        二、国际组织间关系演变的两种动力
    第二节 成员国协调重叠性国际组织间关系的动力
        一、重叠性国际组织的相关概念
        二、交易成本与制度化
        三、国际组织的分离性重叠与交易成本
        四、多元成员国协调重叠性国际组织间关系的动力
    第三节 资源依赖与国际组织间合作的组织动力
        一、国际组织的目标与组织资源
        二、资源依赖与组织的外部控制策略
        三、国际组织间合作的组织动力
    第四节 建构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双重动力假说
        一、委托代理视角下的欧盟与北约
        二、建构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双重动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战后欧洲安全合作的战略背景
    第一节 安全挑战:从威胁到风险
    第二节 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
    第三节 冷战后欧盟与北约的重叠
        一、冷战期间欧盟与北约的结构性分离
        二、冷战后欧盟与北约的分离性重叠
    第四节 欧洲主义的复兴
        一、大西洋主义
        二、欧洲主义
        三、欧洲国家的制度偏好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构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成员国动力
    第一节 冷战后英法德三国的制度偏好
        一、冷战后英法德对安全合作的态度
        二、冷战后英国的制度偏好
        三、冷战后法国的制度偏好
        四、冷战后德国的制度偏好
        五、冷战后英法德三国制度偏好的比较
    第二节 欧盟与北约的分离性重叠与欧洲安全合作
        一、北约转型与欧盟防务建设中的谈判
        二、关于西欧联盟地位的谈判
        三、应对前南斯拉夫地区危机
        四、分离性重叠与安全合作成本的上升
    第三节 英法德与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
        一、英法德三国建立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动力分析
        二、欧盟-北约关系制度化与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构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组织动力
    第一节 欧盟与北约的资源汲取机制
        一、北约的资源汲取机制
        二、欧盟ESDP的资源汲取机制
        三、欧盟与北约资源依赖的生成
    第二节 欧盟与北约资源依赖程度的分析
        一、欧盟成员国国防预算的下降
        二、资源汲取机制的缺陷与资源依赖
        三、资源的非对称性与资源依赖
    第三节 组织官僚和机构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构
        一、欧盟与北约的组织官僚与机构
        二、组织官僚与机构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效应评估
    第一节 效应与组织有效性
        一、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效应的概念
        二、国际组织有效性与组织能力
        三、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与欧盟、北约的有效性
    第二节 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效应的作用机制
        一、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与偏好协调
        二、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与资源共享
        三、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与路径依赖
    第三节“木槿花行动”
        一、行动背景
        二、“木槿花行动”的启动
        三、“木槿花行动”的实施过程
        四、“木槿花行动”的成效评估
    第四节 亚丁湾反海盗行动
        一、亚丁湾海盗问题及其挑战
        二、“阿塔兰特行动”与“海洋之盾”
        三、欧盟与北约在亚丁湾反海盗中的协作
        四、欧盟与北约打击海盗行动的效果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制约因素与前景
    第一节 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制约因素
        一、美国因素
        二、欧盟大国的国内政治因素
        三、欧盟与北约资源共享的不平衡
    第二节 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景
        一、重新树立以北约为中心的地区安全架构
        二、“一体两翼”
        三、相互独立、多样化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本文对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成因的研究
        (二)本文对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效应的研究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本文存在的不足
        (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
    二、英文资料
后记

(7)政府筹资方式选择与约束:一项思想史考察及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1.2 政府筹资方式:基于广义征税权的视角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思想渊源:盎格鲁—萨克森传统
        2.1.1 斯密: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2.1.2 李嘉图:税收邪恶论与等价定理
        2.1.3 穆勒:“公共性”事务
        2.1.4 瓦格纳:财政的“经济观”
    2.2 思想渊源:斯堪的纳维亚传统
        2.2.1 奥意学派:引入“边际效用”分析
        2.2.2 维克塞尔—林达尔:一致同意原则
    2.3 公共物品理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
        2.3.1 萨缪尔森:公共物品一般均衡分析
        2.3.2 布坎南:税收分担的受益原则
        2.3.3 马斯格雷夫:优值品与财政联邦制
    2.4 公共物品与政府筹资理论的最新发展
    2.5 简要评论
3. 政府筹资方式的选择依据
    3.1 政府筹资规模扩张:从“最小政府”到“仁慈政府”
        3.1.1 政府干预:从“最小政府”到“仁慈政府”
        3.1.2 政府筹资规模扩张
    3.2 政府支出:公共物品与优值品
        3.2.1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3.2.2 政府提供优值品
        3.2.3 中国的现实矛盾
    3.3 受益原则:政府筹资方式选择
        3.3.1 受益原则:普惠型物品与特惠型物品
        3.3.2 普惠型物品与特惠型物品:税费筹资方式选择
        3.3.3 普惠型物品与特惠型物品:税债筹资方式选择
4. 政府筹资方式的约束机制
    4.1 利维坦政府与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4.1.1 政府筹资方式约束与政府“掠夺之手”
        4.1.2 政府“掠夺之手”:不受约束的利维坦模型
    4.2 财政国家转型与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4.2.1 现代国家:税收国家
        4.2.2 政府筹资方式约束:同意的还是强制的
    4.3 利维坦之维:地方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4.3.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
        4.3.2 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4.3.3 财政竞争与地方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5. 我国政府筹资方式约束的现状分析
    5.1 我国政府筹资方式的约束现状
        5.1.1 我国政府征税方式约束
        5.1.2 我国政府收费方式约束
        5.1.3 我国政府举债方式约束
    5.2 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
        5.2.1 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
6. 约束政府筹资方式的政策建议
    6.1 财政宪政与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6.1.1 财政宪政:同意原则
        6.1.2 嵌入财政宪政的财政规则
    6.2 公共预算与政府筹资试约束
        6.2.1 公共预算公开透明
        6.2.2 全口径预算下的复式预算
    6.3 参与式财政与政府筹资权约束
        6.3.1 参与式财政:公民呼吁和参与
        6.3.2 参与式预算实施的制度环境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隐忧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主要科研成果

(8)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设计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五、论文基本结构
第一章 外交理念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外交理念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 外交
        (二) 国际关系
    二、外交理念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时代主题观
        (二) 世界格局观
        (三) 自我认知观
第二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二) 列宁的外交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一) 维护大一统天下秩序的道德主义和谐观
        (二) "和"的思想
        (三) 推崇王道,反对霸道的思想
        (四) "言而有信"的思想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实践依据
    一、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外交实践
        (一) 毛泽东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观、格局观和认知观
        (二)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外交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时代观、格局观和认知观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
    一、"独立自主"
        (一) 毛泽东时期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
    二、"和平共处"
        (一) "和平共处"的孕育和诞生
        (二) "和平共处"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三、"和平发展"
        (一) 毛泽东时期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思想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思想
    四、"和而不同"
        (一) "和而不同"外交理念的内涵
        (二) "和而不同"理念的外交践行
    五、"和谐世界"
        (一)"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二) "和谐世界"理念的外交践行
    六、"互利共赢"
        (一) "互利共赢"外交理念的提出
        (二) "互利共赢"理念的外交践行
    七、"命运共同体"
        (一)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含义
        (二) "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外交践行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变化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方面的原因
        (一) 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二) 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
    二、国内方面的原因
        (一) 中国的国家利益考量
        (二) 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践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展望
    一、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
        (二) 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二、当代中国外交理念与中国外交形势
        (一) 当前国际形势述评
        (二) 外交理念与未来中国外交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规引社会道德规范的实然需求
        (二) 促进社会融合的有效选择
        (三) 保障社会成长的现实回应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家——社会关系研究
        (二) 传统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三) 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与责任研究
        (四) 慈善道德基础和社会规范研究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 慈善、慈善事业概念和理论基础
        (二) 政府责任概念和理论基础
    四、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论文结构
        (二) 理论分析框架
        (三) 研究方法
        (四)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慈善事业与政府责任的关系分析
    一、政府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一) 政府职能和政府责任
        (二) 政府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二、政府介入慈善事业的必要性
        (一) 慈善事业的功能与作用
        (二) 介入慈善事业的政府工具
    三、慈善事业中政府责任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二) 政府责任的“缺位”与“越位”
    四、慈善事业中政府责任的比较研究
        (一) 政府责任的国际比较
        (二) 合理借鉴
第三章 伦理性实体的政府责任:社会道德规范型塑
    一、伦理性实体的政府合理性及作用
        (一) 伦理性实体的理论溯源
        (二) 政府行为的价值合理性
        (三) 政府伦理责任的类型和路径
    二、慈善伦理思想内涵和价值诉求
        (一) 传统慈善伦理内涵
        (二) 现代慈善伦理内涵
        (三) 慈善伦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契合性
    三、慈善伦理认知与政府伦理救济
        (一) 中国慈善事业理念与认知的历史演变
        (二) 我国慈善伦理思想的缺陷
        (三) 政府慈善伦理救济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政治性实体的政府责任:社会权力归还
    一、政府的社会权力归还
        (一) 权力归还的逻辑起点
        (二) 职能转变与权力归还
    二、社会权力归还与社会结构
        (一) 权力归还与社会整合
        (二)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社会整合模式的转变
        (四) 慈善事业的社会整合功能
    三、社会权力归还与慈善事业整合
        (一) 权力归还的实现途径
        (二) 慈善事业整合的政府立场
第五章 制度性实体的政府责任:社会立法供给
    一、慈善事业与政府法律制度供给
        (一) 社会立法的内涵与意义
        (二) 慈善法律制度供给的内容
        (三) 中国慈善法律制度建设回顾
    二、慈善法律制度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 慈善事业法制不完备
        (二) 慈善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 慈善事业运营制度不规范
        (四) 慈善事业激励制度不完善
    三、政府法律制度供给路径安排
        (一) 加快完善慈善事业立法进程
        (二) 规范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机制
        (三) 健全慈善组织的监督问责机制
        (四) 逐步确立有效的慈善激励制度
第六章 结论和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与治理 ——以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娼妓现象概述
        1.1.1 娼妓:以性为核心的社会现象
        1.1.2 娼妓概念的界定
        1.1.3 娼妓现象的历史沿革概略
    1.2 论题的提出
        1.2.1 论题提出的背景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理论与文献综述
        1.3.1 国外性社会学理论
        1.3.2 国内性社会学理论
        1.3.3 娼妓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对象和样本的确立
第2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S市娼妓现象 #28——兼述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90年代S市娼妓现象发展态势
    2.1 S市20世纪50年代前娼妓发展史略考
    2.2 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前S市娼妓现象何以消亡
    2.3 改革开放以后:娼妓现象“死灰复燃”与“卷土重来”
第3章 当代S市娼妓现象的现状考察
    3.1 S市调研区域的确立
    3.2 S市娼妓现象的现状考察
        3.2.1 S市A区娼妓现象调查
        3.2.2 S市B区娟妓现象调查
        3.2.3 S市C区娼妓现象调查
    3.3 S市娼妓现象的主要特点
        3.3.1 性从业者和性交易规模庞大
        3.3.2 性买卖的“行话”:职业化和产业化
        3.3.3 S市娼妓的结构性特点
        3.3.4 S市性产业发展的特点
    3.4 S市娼妓现象的衍变趋势
        3.4.1 娼妓户籍的多样化趋势
        3.4.2 娼妓身份的多元化趋势
        3.4.3 年龄扩展化趋势
        3.4.4 文化高层化和阶层内部分化趋势
        3.4.5 网络化和虚拟化趋势
        3.4.6 国际化趋势
        3.4.7 同性性买卖的出现与增加趋势
第4章 社会转型:娼妓现象“死灰复燃”与“何以可能”
    4.1 社会转型:娼妓现象生成的“无形的手”
    4.2 价值观嬗变:信仰迷失中的“生理关注”与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
    4.3 社会流动:社会关系形态重构与转向陌生人社会
    4.4 性文化衍变:性传统规范趋于瓦解与“两性社会”趋于形成
    4.5 信息化:娼妓从业空间多维化与性交易形态多元化
第5章 公共权力:娼妓现象消涨存亡的重要推力
    5.1 公共权力:娼妓现象生成的“有形的手”
    5.2 影响当代娼妓现象的主要公共权力
    5.3 公共权力民主化进程中公民“性权力”和性文化权力的扩张
        5.3.1 当代社会公民“性权力”的“自觉”
        5.3.2 性民俗的自我建构与“性开放”
        5.3.3 性文化权力的扩张
第6章 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主要理论与实践
    6.1 娼妓现象与和谐社会关系的观点之争
    6.2 和谐社会视角下娼妓现象治理理论与主张
    6.3 发达国家和地区娼妓治理的制度与实践概略
        6.3.1 美国
        6.3.2 欧洲
        6.3.3 日本
        6.3.4 我国港台地区
第7章 当代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政策选择
    7.1 娼妓现象:社会问题与社会病态
    7.2 娼妓“合法化”问题之辨:娼妓不宜合法化
    7.3 当代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政策选择
        7.3.1 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目标与原则
        7.3.2 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政策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卷内备考表

四、美国人如何批评“腐败有利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贸易战中的国际时评传播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为例[D]. 程曼诗. 湖北大学, 2020
  • [2]腐败的非对称结构[J]. 许建明. 经济资料译丛, 2019(03)
  • [3]政治生态治理中腐败归因偏误及其矫正[J]. 袁明旭. 探索, 2018(04)
  • [4]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 郭开虎.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研究[D]. 张祎.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6]褪色的红星——蹒跚前行的俄罗斯空军V[J]. 肖云,黄征. 航空世界, 2015(10)
  • [7]政府筹资方式选择与约束:一项思想史考察及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D]. 杨丹妮. 浙江大学, 2015(11)
  • [8]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D]. 张吉军. 兰州大学, 2014(06)
  • [9]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李炜冰. 南京大学, 2013(04)
  • [10]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与治理 ——以S市为例[D]. 陈荣武.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美国人如何批评“腐败利益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