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脉联通CDMA(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超[1](2020)在《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发生的变革对于移动运营商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的工作目标。10月31日,在2019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工信部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共同宣布5G正式商用,通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年1 1月1 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携号转网服务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仅2个月之隔,2020年中国移动1、2月份运营数据显示,移动业务用户数打破连续多年大幅增长记录,突然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这在公司经营史尚属首次。面对美好的市场前景、急转直下的市场和新的政策环境,移动运营商如何迅速调整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巩固市场地位,就成了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以X市移动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实施携号转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法得出携号转网热指分析携号转网背景下移动用户的真实需求,结合营销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移动业务套餐设计过于复杂,宽带质量不佳,产品同质化严重;新老用户权利失衡,定价策略落后,增值业务发展滞后;线上营销渠道功能重复,线下营销渠道服务质量不一;营销方式简单,5G用户占比低。随后使用PEST和SWOT分析法对X市移动公司当前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国外运营商的营销经验和4P营销理论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策略提出了如下优化建议:一是产品策略要简化移动业务套餐资费设计,提升固网宽带产品口碑,推广多业务融合产品,通过家庭成员间的链接提升用户黏性,针对低端用户可与虚拟运营商合作推出新产品;二是价格策略不参与新用户低价恶性竞争,重视老用户和融合业务用户权益,努力向用户传递在网时间越长优惠越大的理念,发展增值业务,丰富会员内涵,培养老用户的新消费习惯,提升经营效益;三是渠道策略应重新整合营销渠道,既要重视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公司品牌传播和影响力,又不能忽视10086网上营业厅的持续品牌塑造价值和新用户的快速转化能力,线下自有营业厅要逐步升级为5G体验营业厅。四是促销策略要树立通过营销促进服务提升和业务增长的思维,营销活动设计上要以丰富用户体验为核心,注重用户参与感、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有温度,可以依托会员体系和公众微信号开展更多针对会员的营销活动,为无5G手机用户提供购机补贴等,引导4G用户向5G用户迁移。在携号转网政策出台的背景下,本文针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4P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了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希望可以帮助X市移动公司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欣润[2](2020)在《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运营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在2019年正式进入了5G时代,国内通信市场的竞争也步入了新的阶段。由于先天政策的不足和强劲的竞争者,加之急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徐州电信在移动业务的营销运作上仍然存在着障碍。截止2019年底,徐州电信移动业务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5%。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研究制定出更佳的营销策略,抢夺更多移动业务的市场份额,对徐州电信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应用PEST分析、SWOT分析、7PS理论等工具,辅以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徐州电信移动业务的营销环境、现有营销策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合7PS理论及徐州电信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该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有利于徐州电信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拓展移动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研究表明,徐州电信需要利用5G业务发展的契机,锁定中高端用户。在提升网络质量,营造用户良好口碑的基础上,时刻关注用户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充分利用全业务的优势实现差异化营销,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同时,要做大做强政企和校园渠道,发动线下渠道和电子渠道协同发展。研究结论有助于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的设计和实施,为徐州电信、其他市电信分公司、其他运营商移动业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刘华斌[3](2019)在《手机信令数据背景下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辨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交通出行的巨大变革。智能手机普及和ICT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手机数据应用于交通出行行为调查提供了契机。手机信令数据因其大样本、全覆盖的特性,已成为研究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行为的新数据源。针对手机信令数据进行出行信息提取、OD分析、通勤行为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是针对手机信令数据进行进一步出行方式辨识的研究还较少。在此背景下,考虑实际中多源数据获取的难度,以能快速实施迁移为目标,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城市整体起讫点手机信令出行数据集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辨识方法,仅通过对信令数据的深入挖掘,辨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和地铁5种城市常用出行方式。首先,在基于手机定位原理进行信令数据预处理分析后,归纳总结了出行基础理论,对手机信令数据进行了基本出行特征提取和统计;基于基站用户流动量的时空特征,给出了基站土地利用信息标定方法,通过聚类算法挖掘基站用户增量背后蕴含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了具有明显时空客流分布的典型居住区、工作区、交通枢纽和混合区。其次,研究了基于先验知识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模糊辨识方法。基于传统交通研究范式,在分析常见出行方式特征取值的基础上,给出了各出行方式的优势出行距离、出行时长和出行平均速度特征的通用先验知识;通过模糊数学理论构建基本辨识模型,给出了一般性建模和求解方法;基于交通状态和基站土地利用信息标定结果修正了模糊辨识模型。第三,研究了基于信令数据出行方式特征挖掘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综合辨识方法。提取了出行距离、出行时长、出行平均速度等出行方式观测特征,根据聚类理论构建了基于信令数据的出行方式特征聚类模型,对聚类簇簇内特征、簇间特征进行了分析,辨识了典型出行方式;结合模糊辨识模型对出行方式语义效果不明确的聚类簇进行了辅助判别,综合给出基于信令数据特征挖掘的出行方式辨识模型与方法。最后,将全文研究过程提炼升华,提出了一种“大数据样本聚类分析—类内、类间特征剖析——局部模糊处理”的中宏观分析框架。本文基于工作日信令数据进行了全天有效出行的出行方式辨识。将辨识结果与实际出行统计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区分慢行、公交车、小汽车和地铁,但对于步行和自行车的区分精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郑浩毅[4](2019)在《无线信道衰落对信令数据提取出行OD精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居民交通活动的日趋多样化,给交通规划与需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准确把握城市交通现状,对内在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准确认知人的出行,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交通规划与设计,引导交通系统有序正常发展。然而传统的居民出行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人工问卷方式,长期以来,受被调查者主观回忆较多,调查成本较高,组织实施难度较大等因素的限制,数据的质量与精度较难达到精准规划的需求。随着大数据的热潮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数据作为一种移动探针可以较好的记录居民出行情况,且覆盖范围广,样本量大采集信息的成本较低,数据可实时动态更新。伴随着4G-LTE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手机数据的定位准确程度与追踪调查效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尽管已有许多城市尝试并开展了实践,然而分析得到的结果准确度一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当前对手机信令数据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数据的挖掘,但将信令数据应用于交通数据采集中,信道衰落是影响出行端点与OD等交通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这直接关系到交通信息提取的精度,需要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对不同信道衰落下信令数据提取出行端点信息、出行OD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基于对无线通信领域基本原理的掌握及对实际信令数据通信事件发生间隔的统计,构建了交通-通信仿真平台。通过设计不同场景下交通组合出行仿真实验以及数据预处理,获取了不同信道衰落下的信令数据。根据数据特征和研究目的,采用基于密度的时空聚类算法(ST-DBSCAN)提取了不同信道衰落下出行数据的出行端点信息,并以实测数据为例对算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将识别得到的出行端点映射至交通小区中,利用点与面的对应关系,将识别得到的位置坐标与交通小区区域进行比对,发现在城市中心区与城市郊区小区边缘点与内部点识别精度存在差异性,小区边缘点误差率都在90%以上,而城市中心区内部点错误识别率最高在8%左右,城市郊区内部点跳出概率在4%~18%之间。为进一步探究识别点与真实点之间的距离误差,利用交通-通信仿真平台的优势,将识别得到的出行端点与设置标准点的对比,发现在城市中心区距离偏离值在100-200m范围内波动,在阴影衰落为5db时距离偏差值最小。而城市郊区则在450-650m的范围内波动,且满足随着通信扰动的不断增大时,距离偏离值先减小再增大的规律,并在阴影衰落为6db时距离偏差值最小。结论为手机信令数据提取出行OD精度及出行端点误差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价值与意义。
薛天[5](2018)在《大数据时代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11月份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内容显示,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14.1亿户,其中3G/4G用户总数11.1亿,占移动电话用户数的78.9%。信息化、数据化基础设施已经得到普及,物联网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人类和机器每天都在产生巨量的数据交流和数据沉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提速降费”的行政手段促使传统电信业加速进入全面普及,并具备较强的公共事业属性,电信行业竞争已经沦为纯粹的价格战,按照目前的模式发展下去只会增加内耗,不利于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新一轮的电信重组迫在眉睫。正在转型的中国电信行业也为电信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问题。比如:如何监管才能更好促进行业的发展;面对大数据时代电信行业监管的诸多挑战,如何监管才能更全面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本文将通过以下五部分对大数据时代的电信监管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工具与方法、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了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阐述了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的发展历程及不足之处;第四部分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电信行业政府监管改进建议;第五部分结论。
王涛[6](2010)在《中国3G运营商运营服务分析及改进建议》文中提出2009年1月7日,中国的3G牌照分别发放给了三家中国本土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至此中国的3G运营时代开启了。在中国3G启动之初,市场充满了机会、挑战,但也充满了风险、威胁,运营商如何开展3G运营?顾客对3G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如何开发更符合顾客需求的市场?关于3G运营的多方位研究、多维分析,是欠缺的,3G在中国的运营现状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索着前进,探讨中国3G运营是极有意义的事情。本文依据市场营销学中“顾客导向”、“顾客导向营销”的理论,分别使用PEST、BCG等管理学分析工具,从消费者购买3G时考虑的主要问题:选用哪种标准制式、三家运营商宏观运营状况、他们的3G业务情况、他们的3G资费对比、他们的3G终端情况、他们的3G服务等等,依据这些问题作为脉络,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作为实体研究对象,按次序地对中国3G运营状况,展开分析、研究,中间穿插、引述世界通信业发展历史、全球3G标准、3G技术特点,并且总结、借鉴国外承运商3G运营的成功经验,最后归纳、总结出目前中国三家3G运营商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够”,“不够亲民”、“不够速度”、“不够特色”,并就这些不足,对运营商在运营宗旨、主导思想、自我分析、运营特色、顾客分析、3G推广、资费设计、成长速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马凌,潘伟静[7](2009)在《为全业务运营把把脉》文中指出随着我国2008年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尘埃落定,我国电信业市场格局调整完毕,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3家全业务运营商。同时,三张3G牌照也于今年年初花落三家,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我国的全业务运营之路。全业务运营是全球电信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必然选择,全业务运营将引领我国电信运营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对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来说,它们各自的用户基础和网络基础不同,因而相应的全业务运营道路也不同,它们拥有什么样的全业务运营优劣势?将如何布局自身的全业务运营?未来的全业务运营将如何发展?
钟传贞[8](2008)在《新余联通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余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客户增长十分迅猛。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的焦点正从网络资源的竞争向差异化的服务竞争转变,服务已成为电信市场营销组合中举足轻重的要素。营造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优势,需要企业从内外部综合考虑,创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服务模式是必然选择。通信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它的经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客观环境的控制和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控的,通信企业只有主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制定和不断调整营销策略,才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本文首先在理论综述部分详细分析了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重点阐述了服务营销与传统营销理论的区别。接着,笔者从社会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新余联通公司的宏观环境,结合行业竞争环境和消费者分析了新余联通公司的微观环境,并找出了公司发展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重点制定公司的服务营销策略,包括目标市场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人员策略,有形展示策略,过程控制。最后,从树立服务营销理念,完善服务营销人员机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服务补救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服务营销策略实施建议。本文以新余联通公司为对象,对其服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并对服务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云杉[9](2007)在《宁夏联通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宁夏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客户增长十分迅猛。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的焦点正从网络资源的竞争向差异化的服务竞争转变,服务已成为电信市场营销组合中举足轻重的要素。营造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优势,需要企业从内外部综合考虑,创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服务模式是必然选择。通信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它的经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客观环境的控制和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控的,通信企业只有主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制定和不断调整营销策略,才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本文首先在理论综述部分详细分析了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重点阐述了服务营销与传统营销理论的区别。接着,笔者从社会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宁夏联通公司的宏观环境,结合行业竞争环境和消费者分析了宁夏联通公司的微观环境,并找出了公司发展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重点制定公司的服务营销策略,包括目标市场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人员策略,有形展示策略,过程控制。最后,从树立服务营销理念,完善服务营销人员机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服务补救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服务营销策略实施建议。本文以宁夏联通公司为对象,对其服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并对服务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乔楠[10](2006)在《强化品牌 整合业务 专家为中国联通发展出谋划策》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家国内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自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2006年初,中国联通率先更换司标,而联通在更换司标之后所进行的重塑品牌等一系列举措,再度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的普遍关注。在中国联通即将迎来她12岁生日的时候,本刊特别邀请了业内知名专家,共同“把脉”联通,共同探寻中国联通未来的发展之路。
二、把脉联通CD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脉联通CDMA(论文提纲范文)
(1)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用户携号转网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用户携号转网对市场竞争影响的研究 |
1.2.3 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携号转网概述 |
2.1.1 携号转网的基本概念 |
2.1.2 我国携号转网的改革历程 |
2.1.3 携号转网政策解读 |
2.1.4 移动运营商携号转网服务实施细则解读 |
2.2 营销策略概述 |
2.2.1 营销的核心概念 |
2.2.2 会员经济 |
2.2.3 PEST分析 |
2.2.4 SWOT分析 |
2.2.5 4P营销理论 |
2.3 携号转网热指 |
第3章 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公司营销现状和问题 |
3.1 X市移动公司基本情况 |
3.1.1 X市移动公司概况 |
3.1.2 X市移动公司移动业务套餐情况 |
3.2 携号转网背景下用户转网热度分析 |
3.2.1 携号转网热度指数 |
3.2.2 携号转网热度时间分布 |
3.2.3 携号转网意愿情况分布 |
3.2.4 携号转网热城指数 |
3.2.5 携号转网热点关注 |
3.3 携号转网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影响分析 |
3.4 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4.1 产品问题 |
3.4.2 价格问题 |
3.4.3 渠道问题 |
3.4.4 促销问题 |
第4章 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基于PEST理论的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基于SWOT理论的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第5章 X市移动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国内外携号转网营销经验借鉴 |
5.1.1 国外携号转网营销经验 |
5.1.2 中国香港地区携号转网营销经验 |
5.1.3 分析小结 |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运营商的业务营销策略 |
2.2 5G背景下运营商移动业务的发展 |
2.3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3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发展现状 |
3.2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3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4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4.2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环境SWOT分析 |
5 徐州通信用户需求和偏好调查问卷 |
5.1 问卷基本信息 |
5.2 问卷结果分析 |
6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策略改进方案 |
6.1 5G业务营销策略改进 |
6.2 产品策略改进措施 |
6.3 价格策略改进措施 |
6.4 渠道策略改进措施 |
6.5 促销策略改进措施 |
6.6 人员策略改进措施 |
6.7 有形展示策略改进措施 |
6.8 过程控制策略改进措施 |
6.9 改进方案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手机信令数据背景下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交通数据采集 |
1.3.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行为分析 |
1.3.3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方式辨识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信令数据获取技术及数据预处理 |
2.1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理论 |
2.1.1 手机通信原理 |
2.1.2 手机网络定位技术 |
2.1.3 手机信令数据格式 |
2.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数据预处理技术 |
2.2.1 数据噪声问题 |
2.2.2 数据预处理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交通出行特征分析 |
3.1 出行分析基础理论 |
3.1.1 “出行”定义 |
3.1.2 出行特征统计指标 |
3.2 手机信令数据出行特征分析 |
3.2.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基础出行特征提取方法 |
3.2.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特征提取结果分析 |
3.3 移动通信网络基站交通功能土地利用信息挖掘 |
3.3.1 交通概念信息提取 |
3.3.2 交通设施与土地利用信息标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先验知识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模糊辨识方法 |
4.1 技术方案 |
4.2 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先验知识 |
4.2.1 常见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特征取值范围 |
4.2.2 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特征先验知识提取 |
4.3 基于先验知识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模糊辨识模型 |
4.3.1 模糊理论基础 |
4.3.2 辨识模型函数设计及参数标定方法 |
4.3.3 出行方式模糊辨识基础模型构建 |
4.3.4 出行方式模糊辨识流程 |
4.4 基于先验知识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模糊辨识耦合修正模型 |
4.4.1 基于交通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修正 |
4.4.2 基于起讫点基站土地利用特性的隶属度函数修正 |
4.4.3 出行方式模糊耦合辨识流程 |
4.5 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信令数据出行方式特征挖掘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综合辨识方法 |
5.1 技术方案 |
5.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方式特征分析 |
5.2.1 出行方式特征指标 |
5.2.2 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出行方式特征可视化分析 |
5.3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方式特征聚类方法选择 |
5.3.1 常见聚类算法适用性分析 |
5.3.2 聚类算法参数设计方法 |
5.4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出行方式特征挖掘的出行方式辨识模型 |
5.4.1 出行方式特征聚类模型构建 |
5.4.2 出行方式特征聚类结果分析 |
5.4.3 出行方式辨识综合模型 |
5.4.4 出行方式辨识流程 |
5.5 实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无线信道衰落对信令数据提取出行OD精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同采集交通信息方法的对比分析 |
1.2.2 手机信令数据提取出行信息研究 |
1.2.3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提取出行信息的影响因素 |
1.2.4 出行端点识别算法 |
1.2.5 文献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无线通信系统与信道衰落 |
2.1 4G-LTE移动通信技术 |
2.1.1 4G-LTE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
2.1.2 4G-LTE移动数据网络位置标识 |
2.1.3 手机定位技术 |
2.2 无线信道衰落 |
2.3 手机信令数据获取出行OD的可行性 |
2.3.1 手机信令数据结构 |
2.3.2 手机信令数据的优势 |
2.3.3 手机信令数据提取出行OD的可行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仿真平台构建、试验设计与数据预处理 |
3.1 仿真平台构建 |
3.1.1 仿真平台架构与思路 |
3.1.2 交通仿真 |
3.1.3 通信仿真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基础 |
3.2.2 试验路线设计 |
3.3 数据预处理 |
3.3.1 原始数据 |
3.3.2 数据清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出行端点识别算法研究 |
4.1 基于密度的时空聚类算法(ST-DBSCAN) |
4.2 出行端点识别算法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道衰落对出行OD识别的影响研究 |
5.1 仿真数据有效性实证 |
5.2 出行端点算法实证 |
5.2.1 实证数据处理与统计 |
5.2.2 算法识别效果评估 |
5.3 信道衰落对出行OD识别的影响分析 |
5.3.1 信道衰落对出行OD的定量分析 |
5.3.2 对出行端点选取方法的改进 |
5.4 信道衰落对出行端点识别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大数据时代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工具与方法 |
1.研究工具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研究思路 |
2.主要内容 |
二、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一)电信业及其技术经济特征 |
1.电信业的技术特征 |
2.电信业的经济特征 |
(二)电信业需要政府予以监管的原因 |
1.电信业的公共物品性 |
2.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 |
三、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的发展历程、不足及成因 |
(一)电信行业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 |
1.分拆邮电部,电信行业独立(1998年以前) |
2.初步建立现代意义的电信监管体系(1998-2008年) |
3.新形势下履行政府电信监管职能的探索(2008年至今) |
4.现阶段电信业政府监管部门职能设置 |
(二)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的不足及成因 |
1.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 |
2.监管权力配置不当且监管职能分散 |
3.消费者权益保障尚未到位 |
4.电信业监管部门欠缺专业性和可问责性 |
5.电信行业政府监管不足的成因 |
四、大数据时代电信行业政府监管改进建议 |
(一)大数据时代电信行业政府监管思路 |
1.大数据时代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目标 |
2.大数据时代电信行业政府监管基本原则 |
3.大数据时代下进行电信行业重组建议 |
(二)大数据时代优化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的建议 |
1.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
2.推动建立客户信用体系建设 |
3.推进电信市场开放 |
4.提升电信业政府监管品质 |
5.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3G运营商运营服务分析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全文结构 |
2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及3G 介绍 |
2.1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
2.2 三大3G 标准简介 |
2.3 三大3G 标准对比 |
2.4 中国3G 运营商介绍 |
3 代表性国家及地区3G 运营模式及经验分析 |
3.1 代表性国家及地区3G 运营模式分析 |
3.2 代表性国家及地区3G 运营经验分析 |
4 中国3G 运营商运营服务与不足分析 |
4.1 中国3G 运营商运营服务的分析 |
4.2 中国3G 运营商运营服务不足分析 |
5 中国3G 运营商运营服务的改进建议 |
5.1 改变运营服务价值取向 |
5.2 调整建设规划 |
5.3 增加运营服务特色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为全业务运营把把脉(论文提纲范文)
全业务时代经营环境分析 |
中国移动 |
中国电信 |
中国联通 |
现阶段三大运营商全业务发展布局 |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布局 |
个人用户市场: |
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布局 |
品牌布局: |
全业务产品布局: |
中国联通全业务运营布局 |
全业务运营发展动向 |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发展动向 |
大力发展固网宽带: |
全力发展捆绑业务和融合产品: |
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发展动向 |
中国联通全业务运营发展动向 |
(8)新余联通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解决营销缺乏策略指导问题 |
1.2.2 变经验营销为科学营销 |
1.2.3 解决服务业特有营销难题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服务营销理论综述 |
2.1 服务特征与分类 |
2.1.1 服务定义 |
2.1.2 服务的基本特性 |
2.1.3 服务的分类 |
2.2 服务质量 |
2.3 服务营销组合 |
2.3.1 人员 |
2.3.2 过程 |
2.3.3 有形展示 |
2.4 服务营销策略体系比较及选择 |
第三章 新余联通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新余联通公司现状 |
3.1.1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 |
3.1.2 中国联通新余分公司背景 |
3.1.3 新余联通公司的经营现状 |
3.2 新余联通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1 社会环境分析 |
3.2.2 人口环境分析 |
3.2.3 经济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2.5 政策环境 |
3.3 微观环境分析 |
3.3.1 新余联通行业结构分析 |
3.3.2 消费者分析 |
3.4 新余联通公司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第四章 新余联通公司市场营销策略 |
4.1 目标市场的确定 |
4.1.1 细分市场的变量选择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市场定位 |
4.2 营销策略制定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分销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2.5 人员策略 |
4.2.6 有形展示策略 |
4.2.7 过程控制 |
第五章 新余联通公司服务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5.1 树立服务营销理念 |
5.1.1 企业文化建设 |
5.1.2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
5.2 完善服务营销人员机制 |
5.3 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 |
5.4 服务补救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6.1 论文所做的工作 |
6.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3 本文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宁夏联通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服务特征与分类 |
2.1.1 服务定义 |
2.1.2 服务的基本特性 |
2.1.3 服务的分类 |
2.2 服务质量 |
2.3 服务营销组合 |
2.3.1 人员 |
2.3.2 过程 |
2.3.3 有形展示 |
2.4 服务营销策略体系比较及选择 |
3 宁夏联通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宁夏联通公司现状 |
3.1.1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 |
3.1.2 中国联通宁夏分公司背景 |
3.1.3 宁夏联通公司的经营现状 |
3.2 宁夏联通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1 社会环境分析 |
3.2.2 人口环境分析 |
3.2.3 经济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2.5 政策环境 |
3.3 微观环境分析 |
3.3.1 宁夏联通行业结构分析 |
3.3.2 消费者分析 |
3.4 宁夏联通公司 SWOT 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4 宁夏联通公司市场营销策略 |
4.1 目标市场的确定 |
4.1.1 细分市场的变量选择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市场定位 |
4.2 营销策略制定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分销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2.5 人员策略 |
4.2.6 有形展示策略 |
4.2.7 过程控制 |
5 宁夏联通公司服务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5.1 树立服务营销理念 |
5.1.1 企业文化建设 |
5.1.2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
5.2 完善服务营销人员机制 |
5.3 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 |
5.4 服务补救措施 |
6 结论 |
6.1 论文所做的工作 |
6.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3 本文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强化品牌 整合业务 专家为中国联通发展出谋划策(论文提纲范文)
联通的优势在哪里? |
《通信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项立刚 |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高级咨询师范玉钟 |
IDC中国电信研究部研究主管经理鹿强 |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高级咨询师范玉钟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 |
如何强化品牌整合资源? |
《通信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项立刚 |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高级咨询师范玉钟 |
IDC中国电信研究部研究主管经理鹿强 |
《通信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项立刚 |
从运营商转型看联通发展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 |
IDC中国电信研究部研究主管经理鹿强 |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高级咨询师范玉钟 |
《通信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项立刚 |
四、把脉联通CDMA(论文参考文献)
- [1]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D]. 吴文超. 南昌大学, 2020(01)
- [2]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李欣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手机信令数据背景下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辨识方法研究[D]. 刘华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无线信道衰落对信令数据提取出行OD精度的影响研究[D]. 郑浩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大数据时代电信行业政府监管研究[D]. 薛天. 郑州大学, 2018(12)
- [6]中国3G运营商运营服务分析及改进建议[D]. 王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3)
- [7]为全业务运营把把脉[J]. 马凌,潘伟静. 中国电信业, 2009(07)
- [8]新余联通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钟传贞.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9]宁夏联通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周云杉.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 [10]强化品牌 整合业务 专家为中国联通发展出谋划策[J]. 乔楠. 通信世界, 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