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入世”风险规避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戚依南,毛志刚[1](2020)在《中国入世20年来国内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显着提升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20年来,中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绿色供应链也因此在中国得到了空前发展。为了对中国入世以来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文章以2001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借助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文献分析结果基础上,文章描绘了中国绿色供应链的研究现状(有影响力的作者、期刊、机构)和历史沿革。在分析绿色供应链研究主题脉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研究领域的六大支柱。并从新兴热点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中绿色供应链的总目标,在研究愿景即未来研究方向视角下,揭示了未来中国绿色供应链的研究重点所在,以期为绿色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和参考。
李佳阳[2](2020)在《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市场逐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为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制度支持。短期国际资本有较强的波动性、流动方向容易变化等特点,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可能造成负面冲击。鉴于此,论文从金融开放的背景出发,梳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构建模型,客观分析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具体分为总体与区域影响、不同资产规模商业银行差异性影响。并基于区域贸易量差异与银行流动性分层的现实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合理控制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与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完善提供决策参考。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和金融脆弱挤压假说等为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传导机理主要通过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资本流入渠道发挥作用。金融开放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渐进式铺开、后危机时代稳步推行的演化历程,如今引领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和银行代客跨境收付两种视角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发现,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已经消失,经常账户保有小幅度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顺逆交替的组合,其他投资项(包含短期国际资本)显着的资本净流出是中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的主因。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形成、中美经济增速与利差收窄、全球投资者风险规避程度上升、国内居民与企业加快海外资产配置等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我国商业银行沿着“成长期—成熟期—优胜劣汰期”的路径演绎,银行间存贷款市场存在地域流动性障碍,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商业银行市场流动性分层。利用面板数据FGLS估计方法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与区域影响。研究发现,其一,整体层面,短期国际资本流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存在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045;其二,省际层面,短期国际资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系数为0.1139,说明因地区贸易量的不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不同地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利用混合回归研究短期国际资本对不同资产规模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分析发现,大型、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敏感度不同。其中,短期国际资本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系数为0.4118,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系数为0.0841,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敏感。针对实证分析的问题,预防金融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负向影响至为关键。应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开放;加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优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期防范、化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李秀萍[3](2019)在《中国高货币之谜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持续走高,截至2018年底已高达183万亿元,伴随着超高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GDP的比值也从1990年的0.32上升到2018年的2.03左右。然而,如此高的经济货币化水平却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反而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增速更是出现不断下滑的趋势,着名的经济学家麦金农形象的将这种现象称为“高货币之谜”(Mckinnon 1993)。就我国的货币化水平是否偏高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何深度解读我国的M2/GDP比率是否偏高问题,成为理解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将系统地对我国的高货币化之谜成因进行深入探究。就我国的M2/GDP水平是否偏高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经济货币化进程说、货币沉淀说、金融抑制说、外汇储备说、储蓄率高、不良贷款率高、产业结构、收入差距、社会保障程度不完善、金融市场不发达等,这些解释都有不同程度的说服力,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我们知道,M2从理论上是指基础货币通过银行信贷循环创造派生后形成的广义货币量,即货币创造需要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参与,而货币流向则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参与进而对GDP产生贡献。本文基于货币的信贷传导机制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证发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行为对高货币之谜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为我国高货币之谜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本文以博弈论和产业经济学学科为指导,采用规范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比较与系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央行行为、商业银行行为、地方政府的行为与高货币之谜的关联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我们的研究思路在于:首先,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发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影响了M2/GDP的水平,构建起央行独立性对高货币之谜的影响机理;其次,从博弈论角度出发,在央行独立性基础上引入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信贷传导机制,研究央行独立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信贷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机理;然后,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行为,发现商业银行的存款竞争行为以及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扩张影响了M2的增加,从而间接推高了M2/GDP水平,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验证了结论;再次,通过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发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助推信贷错配的行为影响了M2/GDP水平的升高,通过数理模型分析构建地方政府行为影响高货币之谜的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因果关系;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央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稳定性影响M2/GDP水平。本文首先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从国际上看央行独立性较强的国家M2/GDP变动相对平稳,从时间上看每一次货币政策冲击都会引发中国M2/GDP水平的攀升。理论结果也表明央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助推信贷投放行为,最终导致M2/GDP水平的不断升高。央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稳定性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一是优化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人员结构,使得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方面的决策权得以加强;二是提高中央银行的行政级别,使其可以自主实施货币政策,兼顾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速;三是可以将政策目标多元化,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金融不稳定,且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不是长久之策,容易引发更大的风险。第二,商业银行的存款竞争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行为影响M2/GDP水平。首先,根据中央银行关于广义货币的统计口径,通过测算可以看到广义货币的快速增长可以用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高速增长来解释,而准货币的高速增长又可用公众的储蓄存款的增长来解释。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博弈论解释广义货币M2的增长,以便给中国的“高货币之谜”提出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其次,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影响广义货币供给进行微观机理分析,认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扩张会影响广义货币供给,利用2005-2017年的季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性扩张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成为推高M2/GDP的重要因素。在金融市场逐步完善下,有效监管金融机构的存款竞争行为,防止恶性竞争成为当务之急;拓展公众的投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直接融资模式的发展;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提高资产端的资金利用效率,从而有效缓解M2/GDP比值过高的现状。第三,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助推信贷错配的行为成为推高M2/GDP的重要因素。首先,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动态数理模型,以地方政府的晋升激励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来解释货币之谜,发现地方政府在锦标赛制度的晋升机制下,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M2/GDP水平的升高。其次,通过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的三阶段动态数理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在面对经济冲击时,当前的晋升体制如何扭曲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并通过城市面板数据实证验证了这一假说。未来,重塑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多指标、多角度衡量官员晋升的制度,不再以经济增长为单一考核指标,会一定程度上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使得信贷错配效应得到缓解。总体而言,与现有的文献相比,本文基于货币的信贷传导机制角度,通过分析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行为对高货币之谜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探究。本文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1)构建高货币之谜的系统性分析框架。本文基于货币的信贷传导机制,通过货币源头——中央银行——货币循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地方政府——企业的链条,以三大经济主体的互动模式展开,并分别分析各行为主体在货币循环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系统论证高货币之谜的产生机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经济主体的行为角度出发,首先从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稳定性出发研究高货币之谜产生机制,然后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行为进一步对高货币产生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3)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以博弈论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为基础,构建相关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通过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机理进行剖析和验证,从而对高货币之谜的产生机制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王星雨[4](2019)在《战略管理视角下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未停下对外开放的脚步。实践证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局势向复杂深刻演变,对开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出新要求。理论研究应对如何更好地践行开放的发展理念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予以回应。中国与美国是经济全球化框架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FDI累计值常年持续增长,双边贸易互补性较强。不过从奥巴马时代的“出口倍增”计划到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优先”战略,美国的对外投资政策导向发生变化,一系列单边贸易保护行为使得中美贸易关系阴云笼罩。美国跨国公司作为中美贸易的重要载体,由贸易摩擦带来经营环境产生的变化对其公司行为、决策产生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是中美贸易关系的现实映照,他们对中美贸易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他们的行为决策甚至影响到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走向。美国跨国公司通过在华进行经营活动成为了两国间资源、产品和技术转移的主要通道,成为了推动中美贸易平衡的“稳压器”和“压舱石”,对美国在华跨国公司的研究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在华从事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由于受国际宏观形势变化、市场竞争、东道国经验环境、母国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部分行业中出现了跨国公司撤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跨国公司战略布局发生变动是正常的。当前,部分在华跨国公司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涵不能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坚定的对外开放策略还有一定的疑虑,对在华投资的认识与中国实际国情的认识不匹配。美国企业是在华跨国公司中最核心的力量之一,对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行为的研究是践行我国开放的发展理念和维持两国贸易关系的重点,而在理论整合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跨国公司撤资理论框架以描述、分析和解释问题,是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撤资问题研究的着力点。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一是“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动机是什么”,即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的驱动因素有哪些;二是“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即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执行撤资决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三是“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绩效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即跨国公司撤资绩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将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撤资问题置于战略管理的视角下,结合治理结构、外部环境和资源特性等理论,构建跨国公司撤资战略理论模型,从理论层面解构跨国公司撤资主体角色战略选择、剖析跨国公司撤资场域中的张力关系,从而推演得到跨国公司“动机-行为-绩效”撤资路径;尝试对撤资过程聚焦的三个维度予以实证验证,运用Meta分析跨国公司撤资决策的32篇高被引实证研究类文献;收集并筛选出115家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讨论;采取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对69家在华经营的美国跨国公司撤资后的绩效表现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理论层面:本文从撤资主体,撤资战略和撤资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了跨国公司撤资战略理论体系。提出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正常发展是由内部网络机制和外部环境机制共同作用的,跨国公司的资源在不同子公司和母公司间流转,各子公司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发展成长,成长过程中共享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和不同的子公司竞争稀缺资源。海外子公司的角色和战略不断发生着调整和变化,通过对跨国公司子公司发展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子公司的成长基础;东道国和母国经营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影响子公司的发展。因此,跨国公司撤资战略的特性受限于其子公司的战略角色。结合张力理论和环境适应性的撤资战略演化本文提出,在跨国公司的组织场域内部如果出现撤资战略,那么与撤资相关的组织元素会重组成一个撤资场域,子公司及其他相关组织的张力共同作用于撤资场域中。本文还提出跨国公司撤资战略的演进路径跨国公司撤资不是一个单一的决策执行过程,而是由识别、发展、选择、执行和反馈五个阶段组成的一个撤资系统。实证层面:首先本文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发现跨国公司绩效和撤资相关经验是影响撤资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之前跨国公司撤资方面实证研究文献梳理、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不确定性、存量资源、多元化经营程度、股东集中度、绩效、经验、研发投入和子公司业务关联程度是学者们在研究跨国公司撤资动机问题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根据Meta分析的结果,跨国公司的存量资源、研发投入和子公司业务关联程度同质性较好,在不同的研究中几乎不存在变异现象,说明学者们对以上三个变量的认识和解释上存在的分歧较小,在纳入更多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可以试图推导出一致的相关关系。另外跨国公司的绩效和经验虽然异质性较高,但是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学者们的研究中绩效和经验对撤资行为是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因此确定了跨国公司绩效和以往的交易经验是本文选取的主要撤资影响因素。其次,本文发现美国在华跨国公司的撤资决策主要受不确定性和自身绩效的影响,同时撤资相关经验对撤资绩效和决策起到调节作用。通过从实物期权视角和企业行为两个视角出发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营绩效影响美国在华跨国公司资产撤资行为,跨国公司撤资的基本逻辑与企业行为理论一致,撤资的本质是问题搜索和冲突准解决的结合,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小规模的亏损十分敏感(Bromiley等,2001),亏损的规模越大,跨国公司决策层剥离资产的概率越高。同时,生产成本的增加会强化绩效对剥离决策的影响,而企业通过以往并购和撤资行为所积累的经验知识会弱化这一关系,这体现了实物期权理论中经验可以为跨国公司创造战略弹性的观点。另外,不确定性对美国在华跨国公司资产撤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程度的深入,跨国公司制定的决策应该是结合即期问题和远期谋划的系统性战略。不确定性是跨国公司经营中持续关注的重要因素,决定了管理者能否有效维持企业的运营效率(Bergh和Lawless,1998)和每一层级的治理成本。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可能产生的影响跨国公司所采取的常用手段就是通过撤资(Keats和Hitt,1988)以重新分配资源,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和优化内部的治理结构。跨国公司生产成本的增加也会强化不确定性对撤资决策的作用。最后,跨国公司的撤资绩效主要受其自身经验和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和存量资源分别起到负向和正向的调节作用。作为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中监测与评价环节中最主要的载体,对企业撤资绩效的研究在指导跨国公司战略决策方面意义重大。跨国公司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其积累的并购撤资经验都会对撤资绩效产生正向影响。面对较高的不确定性,及时采取撤资战略可以迅速出清风险,虽然不同的撤资战略适应的情景是不同的,但总体来说在不确定性较高时,采取风险规避决策对绩效表现是有益的。另外,跨国公司的并购经验和撤资经验越丰富,采取撤资战略后企业的绩效表现越优异。跨国公司常年累积的交易经验决定了其资源再分配的能力,资源再分配能力较强的跨国公司更容易做到精准、及时的分配资源,表现为在撤资后跨国公司可以获得较好的绩效反馈,所以撤资为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是机遇。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来源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分别基于跨国公司视角和东道国视角,概述为以下几点:对我国政府建议在不扰乱市场环境的前提下防范美国跨国公司的撤资行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针对跨国公司在华经验缺失的问题,我国政府要加强对跨国公司的在华经营的业务指导,及时回应跨国公司的合理诉求,提高我国的营商环境形象。对跨国公司的建议是跨国公司需要具备足够的经验知识的储备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环境;在撤资时,需要考虑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潜在机遇,对机遇的识别也需要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作用,在形势不明朗时,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采取理性的无为策略比盲目冲动地撤资更有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本文可能存在三个创新之处:第一,尝试建构跨国公司撤资战略理论模型,研究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过程。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研究了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撤资问题,将张力理论应用于跨国公司撤资的研究中,讨论了撤资过程中跨国公司组织场域的特点,将撤资过程凝练为“动机-行为-绩效”演进路径,拓展了跨国公司撤资理论的研究。第二,运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文献分析。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影响跨国公司撤资动机主要因素,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跨国公司撤资研究的异质性问题,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经验和绩效与撤资行为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理清了跨国公司撤资研究的脉络。第三,探讨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行为和绩效影响因素。本文以美国在华跨国公司的撤资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逻辑回归研究了跨国公司撤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确定性和跨国公司绩效直接导致美国在华跨国公司的撤资行为,而跨国公司的经验水平起到调节作用。本文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跨国公司撤资绩效的影响因素,补充了跨国公司撤资战略管理中的监测与评价环节,为跨国公司撤资决策制定提供了结果导向型的参考。
王欢[5](2019)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城乡二元建设用地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各地自发的和政府推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启了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进程。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界定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方法、logistic实证分析法、层次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考察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揭示了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运行机制、收益分配及风险防控。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规定。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交易的市场,包括以下四层涵义:一是建设用地所有者平等参与土地市场的市场准入机制,实现了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权能对等;二是统一、高效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地释放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市场调节功能。三是城乡建设用地相关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保证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主体在收益共享权利、收益共享机会以及收益共享规则上的平等性;四是适度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最大程度地促进建设用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由割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首先,城乡建设用地在法律制度、产权安排等方面的不对称性是制约当前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根本原因。其次,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还面临着主体障碍和市场约束。其中,主体障碍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主体认知与入市意愿低;市场约束则表现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价格形成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不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本高、风险大以及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市场市场限制较多。(3)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主要由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规则、交易程序、交易平台所构成。在此基本架构中,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为原则,在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同时在政府监督和管理下,促进建设用地市场的规范有效运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城镇规划区内采取“实物交易+指标交易”和城镇规划区外采取“指标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建设用地交易模式,用以解决由于土地的空间性以及位置的固定性造成的建设用地供需不匹配的问题。(4)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土地价格形成机理。以效用最大化理论为基础,引入讨价还价因子,将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双方的主观偏好(风险规避系数)和客观能力(讨价还价能力)区分开来,并纳入同一模型,探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中的土地交易价格的形成机理。不难发现,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其风险规避系数越高,讨价还价能力越低,土地的成交价格就会越低,反之亦然。为了提高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效率,应该在成立专门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机构,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讨价还价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乡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和交易中介在信息传播上的重要作用,并辅以政府信息供给的主要责任,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获取成本,形成较为公平合理的土地交易价格。(5)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条件下的土地收益分配。根据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认为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增值、农地转用增值、供不应求增值、规划管制增值、外部辐射增值等。得出相应的分配原则是:(1)由农村集体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带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绝对地租必须全部归农民集体所有;(2)由地块经济条件、交通状况、资源分布的差异造成的级差地租I的分配顺序应该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用地单位;(3)由农村集体、政府和企业在同一块建设用地上追加投资改变该土地的生产效率而产生的地级差收益Ⅱ的收益分配顺序应该为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用地企业。(6)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风险评估与防范。从指标层看,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风险、农村宅基地失去社会保障的功能的风险、国家对土地管理失控的风险、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风险、降低房价的风险等五个指标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较大。从准则层看,降低政府管理效益的风险、侵害农民利益的风险、消弱国家宏观调控的风险、冲击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的风险严重程度分别为0.3437、0.3184、0.1522、0.1236、0.0621。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系统风险的评估值为0.44,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使其控制在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唐禄[6](2019)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影响研究 ——以雅戈尔和南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出口贸易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功能的手段。而在所有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汇率又是当中极其关键的指标之一。汇率是某个国家开展国际经济活动中最为关键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其在开展经济贸易和金融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价格转换功能,并且成为对某国贸易收支进行调整的工具,其变动对一国的外贸收支平衡和本国国内经济的发展都能够产生深刻的变革。所以,国际经济学长期把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分析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开始受到了其他国家学者的重视。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实施了重要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作为出口重点行业,纺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和冲击。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汇率相关问题文献的基础上,采集了 2004年至2017年我国纺织业的进出口数据,运用GARCH模型来估算汇率变动对纺织行业出口的影响,并应用协整模型来检验汇率变动与纺织行业出口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传导作用,同时,结合纺织行业典型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针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纺织行业影响的理论研究,同时还对我国纺织企业如何有效采取各种防控措施规避汇率风险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实证分析结合案例分析并从浙江的支柱产业纺织行业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研究。
陈奉先[7](2016)在《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消费平滑与最优外汇储备持有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常认为外汇储备具有抵御外部冲击、平滑居民消费、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循此逻辑,文章构建了三部门模型模拟了货币当局面临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出于平滑消费目的的最优储备持有行为。研究发现:中国静态最优外汇储备量约占GDP的19.26%;中国实际储备与最优储备的差额自2010年起稳定在1.8万亿美元;最优外汇储备量与"突然停止"发生概率及其导致的产出损失、短期外债规模、居民存款规模及危机时的资产置换比率、风险规避程度正相关,与银行备付金比率、国际风险溢价程度负相关;从危机应急的角度看,提高银行备付金比率、控制居民存款置换外币比例能有效节约外汇储备,但从长远来看控制国内短期外债规模、确保银行稳健运营才是应对国际资本"突然停止"风险的关键。
马海燕[8](2012)在《绒山羊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风险规避研究》文中指出在入世后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绒山羊养殖户面临的来自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风险日益凸显,因此进行绒山羊市场风险的规避研究对我国绒山羊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目前我国规避农产品的市场风险的途径来看,其种类多种多样,如期货、农业保险等,但就我国目前绒山羊市场的经济现状来看,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才是最适合现阶段规避绒山羊养殖户的市场风险的途径。论文在分析绒山羊市场风险的基础上阐明发展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规避绒山羊养殖户的市场风险,并提出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旨在帮助绒山羊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为绒山羊生产者在规避市场风险的策略的选择上提供依据,有助于绒山羊生产者提高风险的应对能力,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在制定有关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和农牧民合作组织制度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绒山羊的市场风险概述。在这一部分中对绒山羊市场风险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范畴进行了说明,并重点说明绒山羊市场风险产生的前提条件、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是我国绒山羊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该部分主要从价格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对我国绒山羊市场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引入“蛛网模型”,对我国绒山羊市场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影响绒山羊市场蛛网模型波动的原因,另一方面分析国际市场对我国绒山羊市场风险的影响程度。第三部分是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对绒山羊市场风险规避的作用,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这章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绒山羊市场风险规避的作用,接着从实证上说明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对降低绒山羊市场风险的作用。对于实证的说明上选取辽宁省、内蒙古两省份的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养殖户与未参加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的养殖户在绒毛销售价格、产销量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合作经济组织具有规避市场风险的作用。第四部分是我国绒山羊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选择,通过对目前我国绒山羊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经验,提出了有助于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的绒山羊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段艳玲[9](2012)在《我国制造型企业市场导向战略的实施路径和绩效结果研究》文中指出市场导向的概念被认为是战略营销的基石,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和提供独特顾客价值的首要前提。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导向已成为诸多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尤其是成功企业的实践准则。然而,文献主要集中于市场导向的定义、测量、模型等问题,市场导向的执行问题始终没能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市场导向的绩效结果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企业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目前,我国企业营销职能仍处发展初期,企业市场导向在发展程度和模式上与西方企业还有较大差距。鉴此,本文提出了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市场导向战略实施路径,即“市场导向前因—市场导向组织变革—绩效结果”框架。首先,基于组织变革理论,通过跨案例研究探讨了驱动我国制造型企业实施市场导向战略的动力,并构建了企业实施市场导向组织变革的动力机制框架。提出当前我国制造型企业进行市场导向组织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组织外部和内部:强制性、规范性和模仿性制度压力构成企业发展市场导向的外部情境动力;领导认知和行为构成企业发展市场导向的触发动力,提供了企业进行市场导向组织变革的愿意;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和信息技术使用等内部支持系统构成发展市场导向的使能动力,提供了企业进行市场导向组织变革的内部能力。其次,通过对来自全国的235个制造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实证检验了我国制造型企业实施市场导向战略的前因。基于制度理论,本文首次把企业面临的三种制度性压力纳入市场导向前因模型,发现组织内因和制度外因都对企业市场导向有显着影响。从影响程度来看,驱动企业实施市场导向战略的外部情境动力因素依次为:战略联盟、标准认证、标杆管理、市场竞争,而政府政策、人员流动和管理咨询的影响并不显着;驱动企业发展市场导向的内部动力因素依次为:领导者示范作用、部门间联系、领导者危机变革意识、基于市场的薪酬和培训、正式化以及信息技术使用,而领导者风险规避倾向和分权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基于235份问卷,本文还对企业市场导向的内因和外因进行了整合分析,提出并检验了我国制造型企业实施市场导向组织变革的动力机制模型。发现外部情境动力对企业市场导向不能产生直接效应,须通过内部动力即触发动力和使能动力对企业市场导向产生间接影响。而触发动力和使能动力对企业市场导向均有显着的直接促进作用。可见,在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下,企业须对组织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进行整合管理,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市场导向水平的提高。最后,基于资源基础观,本文提出了市场导向对对我国制造型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并通过对全国476家制造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市场导向对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绩效不仅有直接影响,还通过学习导向和企业创新性产生间接影响。同时,企业规模对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显着的调节效应,中小企业实施市场导向战略的绩效结果比大企业更显着,大企业需要努力提高组织的创新性,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王莹[10](2010)在《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加大ERP实施成功的概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的研究,通过风险分析,总结并识别出在ERP实施中的风险,从而为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奠定基础,进而规避ERP实施风险,提高ERP实施成功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的ERP实施情况做出一个概要性的分析,对国内外ERP实施风险进行了研究,揭示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的成功率不高的事实,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然后对其ERP、ERP风险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次,结合中小企业在ERP实施时的特点以及实施的风险特点,对其ERP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从四个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时产生的风险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中小企业实施ERP的人力资源风险,实施ERP的管理风险,实施ERP的成本风险和实施ERP的其他风险。再次,在建立风险识别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ERP项目风险评价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阐述了ERP项目风险评价的内容和过程。本文重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筑ERP项目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风险体系因子的建立,风险因子单个指标评价和风险的综合评价,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对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中识别出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以上的风险分析和评价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本文选取唐山松汀钢铁公司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将本文中的风险分析运用到实例中,分析唐山松汀钢铁在ERP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以及该公司是如何来规避这些风险的,从而使公司能更有效地进行ERP实施,为公司经营管理带来更大的收益。
二、中国“入世”风险规避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入世”风险规避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入世20年来国内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数据与方法 |
(一)研究数据 |
(二)研究方法 |
三、中国入世近20年来绿色供应链研究的总体特征 |
(一)文献发表整体趋势呈指数增长状态 |
(二)学术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呈现较弱的区域特征 |
(三)作者合作网络结构分散,学者间合作水平较低 |
四、主题脉络 |
五、知识演进 |
六、新兴热点 |
七、讨论与反思 |
八、结语 |
(2)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逻辑机理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开放 |
2.1.2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
2.1.3 商业银行流动性 |
2.2 理论依据 |
2.2.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2.2.2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
2.2.3 金融脆弱挤压假说与风险吸收假说 |
2.3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传导机理 |
2.3.1 经常项目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渠道 |
2.3.2 资本与金融项目下国际资本流入渠道 |
2.3.3 小结 |
第3章 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
3.1 金融开放的演化历程 |
3.1.1 2001~2008年:金融对外开放渐进式展开 |
3.1.2 2009~2017年: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行 |
3.1.3 2018年至今:金融引领对外开放新格局 |
3.2 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
3.2.1 国际资本流动的整体规模 |
3.2.2 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特点 |
3.2.3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
3.3 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
3.3.1 商业银行发展周期 |
3.3.2 我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由适度宽松走向偏紧 |
3.3.3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存在地域流动性障碍 |
3.3.4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出现结构分层 |
第4章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分析 |
4.1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测度 |
4.2 短期国际资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与区域差异的影响 |
4.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描述性统计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2.5 稳健性检验 |
4.2.6 小结 |
4.3 短期国际资本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流动性差异性影响 |
4.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开放 |
5.2.2 加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管理 |
5.2.3 优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高货币之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货币之谜的理论基础 |
1.1.2 高货币之谜追本溯源 |
1.1.3 高货币之谜影响中国经济增速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困难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国高货币之谜相关研究 |
2.1.1 高货币之谜产生原因 |
2.1.2 高货币化之谜潜在风险 |
2.1.3 高货币化之谜演进趋势 |
2.2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高货币之谜 |
2.2.1 国内研究进展 |
2.2.2 国外研究进展 |
2.3 商业银行行为与高货币之谜 |
2.3.1 商业银行存款行为与高货币 |
2.3.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与高货币 |
2.3.3 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与高货币 |
2.4 地方政府行为与高货币之谜 |
2.4.1 地方土地财政与晋升机制 |
2.4.2 信贷资源错配与高货币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高货币之谜产生的理论机制分析 |
3.1 广义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速不匹配效应 |
3.1.1 传统货币数量理论适用性 |
3.1.2 经济增速放缓机制 |
3.2 货币政策冲击不对称效应 |
3.2.1 外部冲击影响货币当局的反应机制 |
3.2.2 货币当局的稳增长约束机制 |
3.3 信贷传导机制阻滞效应 |
3.3.1 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机制 |
3.3.2 地方政府的助推信贷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央行独立性与高货币之谜:影响机理 |
4.1 引言 |
4.2 研究假说 |
4.3 理论模型 |
4.3.1 中央银行反应函数 |
4.3.2 商业银行反应函数 |
4.3.3 地方政府反应函数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业银行行为与高货币之谜:影响机理 |
5.1 引言 |
5.2 存款竞争与高货币供给 |
5.2.1 基础模型 |
5.2.2 拓展模型 |
5.3 资产负债表扩张影响货币供给 |
5.3.1 微观机理分析 |
5.3.2 实证分析 |
5.3.3 计量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方政府行为和高货币之谜:影响机理 |
6.1 引言 |
6.2 数理模型 |
6.2.1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 |
6.2.2 锦标赛机制助推高货币 |
6.3 实证分析 |
6.3.1 数据与实证模型 |
6.3.2 基本回归结果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战略管理视角下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现实意义 |
1.1.3 理论价值 |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厘定 |
1.2.1 撤资的概念 |
1.2.2 撤资的分类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重点与难点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组织行为视角下跨国公司撤资决策的文献述评 |
2.1.1 基于前景理论的撤资决策研究 |
2.1.2 基于企业行为理论的撤资决策研究 |
2.1.3 基于威胁-僵化效应的撤资决策研究 |
2.2 跨国公司撤资绩效的文献述评 |
2.2.1 子公司视角的撤资绩效研究 |
2.2.2 母公司视角的撤资绩效研究 |
2.3 跨国公司撤资战略的文献述评 |
2.3.1 战略管理视角下跨国公司撤资研究述评 |
2.3.2 实物期权视角下的跨国公司撤资研究 |
2.3.3 跨国公司资源分配视角下的撤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跨国公司撤资战略的理论分析 |
3.1 撤资主体: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角色机制 |
3.1.1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成长与发展机制 |
3.1.2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角色机制分析 |
3.1.3 跨国公司撤资战略的选择机制分析 |
3.2 战略选择:跨国公司撤资中的张力分析 |
3.2.1 张力理论的演化基础 |
3.2.2 环境适应型的跨国公司在华撤资战略类别 |
3.2.3 基于张力理论的跨国公司撤资战略选择 |
3.3 撤资过程:跨国公司撤资的“动机-行为-绩效”演进路径 |
3.3.1 识别阶段 |
3.3.2 发展阶段 |
3.3.3 选择阶段 |
3.3.4 执行阶段 |
3.3.5 反馈阶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跨国公司撤资动机的异质性检验和因素筛选:基于实证类文献的Meta分析 |
4.1 Meta分析与跨国公司撤资 |
4.1.1 Meta分析方法的简介 |
4.1.2 Meta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 |
4.1.3 跨国公司撤资的Meta分析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数据处理 |
4.2.3 异质性检验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4.3.1 不确定性 |
4.3.2 跨国公司存量资源 |
4.3.3 跨国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 |
4.3.4 跨国公司股东集中度 |
4.3.5 跨国公司绩效 |
4.3.6 跨国公司经验 |
4.3.7 跨国公司研发投入 |
4.3.8 跨国公司与子公司业务相关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1 跨国公司绩效对撤资决策的影响 |
5.1.2 跨国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对撤资决策的影响 |
5.1.3 跨国公司经验对撤资决策的调节作用 |
5.2 研究设计 |
5.2.1 数据收集 |
5.2.2 变量的选取 |
5.3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
5.3.1 实证过程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美国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跨国公司不确定性与撤资绩效的关系 |
6.1.2 跨国公司经验与撤资绩效的关系 |
6.1.3 跨国公司研发投入程度对撤资绩效的调节作用 |
6.1.4 跨国公司存量资源对撤资绩效的调节作用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与数据 |
6.2.2 模型构建 |
6.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6.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6.3.2 VIF检验分析 |
6.3.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东道国视角的政策建议 |
7.2.2 跨国公司视角的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统计 |
附录2 未纳入Meta分析的解释变量统计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5)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相关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主要的创新点 |
1.5.2 主要的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市场 |
2.1.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
2.1.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2 土地产权理论 |
2.2.3 土地市场理论 |
2.2.4 地租地价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
3.1 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
3.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探索与试验 |
3.2.1 从法律的禁锢到政策的松动 |
3.2.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态:由改革试验区例证 |
3.3 我国现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存在的问题 |
3.3.1 市场运行机制被扭曲 |
3.3.2 农民利益被损害 |
3.3.3 助长土地财政与土地寻租 |
3.4 本章小结 |
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制约因素 |
4.1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法律困境 |
4.1.1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性质定位不清 |
4.1.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划方面法律缺失 |
4.2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制度缺陷 |
4.2.1 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主体不明确 |
4.2.2 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期限不明确 |
4.2.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配套制度不健全 |
4.3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主体障碍 |
4.3.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 |
4.3.2 农民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认知不足 |
4.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市场约束 |
4.4.1 集体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不规范 |
4.4.2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不规范 |
4.4.3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市场限制较多 |
4.5 本章小结 |
5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与主要模式 |
5.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5.1.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基本目标 |
5.1.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指导原则 |
5.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 |
5.2.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架构解析 |
5.2.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主要内容 |
5.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主要模式 |
5.3.1 城镇规划区内采取“实物交易+指标交易”模式 |
5.3.2 城镇规划区外采取“指标交易”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6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
6.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供求机制 |
6.1.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供求主体决策 |
6.1.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供求均衡调节 |
6.1.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供求机制的构建 |
6.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价格机制 |
6.2.1 土地价格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 |
6.2.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 |
6.2.3 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理 |
6.2.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价格机制的构建 |
6.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竞争机制 |
6.3.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市场结构 |
6.3.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形式 |
6.3.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条件下的土地收益分配 |
7.1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的形成 |
7.2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原理 |
7.2.1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主体 |
7.2.2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原理 |
7.3 典型试点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实践 |
7.3.1 政府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比较 |
7.3.2 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比较 |
7.3.3 需求主体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比较 |
7.3.4 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用途规定的比较 |
7.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
7.4.1 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收益分配 |
7.4.2 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收益分配 |
7.5 本章小结 |
8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 |
8.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风险因素识别 |
8.1.1 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 |
8.1.2 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风险 |
8.1.3 冲击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
8.1.4 侵害农民权益的风险 |
8.1.5 降低政府管理效益的风险 |
8.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指标评估 |
8.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8.2.2 判断矩阵的构造 |
8.2.3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8.2.4 指标层风险因素对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的综合权重 |
8.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等级评估 |
8.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8.3.2 确定风险等级 |
8.3.3 对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的评估 |
8.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
8.4.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事前风险防范机制 |
8.4.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事中风险防范机制 |
8.4.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事后风险防范机制 |
8.5 本章小结 |
9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
9.1 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法律规则体系 |
9.1.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 |
9.1.2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登记制度 |
9.1.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规划体系 |
9.2 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价格体系 |
9.2.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地价评估体系 |
9.2.2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度 |
9.2.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最低限价制度 |
9.2.4 建立城乡统一的地价公示和地价申报制度 |
9.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收益分配机制 |
9.3.1 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指导性规定 |
9.3.2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税费体系 |
9.3.3 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多样化收益分配方式 |
9.3.4 规范相关主体的土地增值收益的使用方向 |
9.3.5 弱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 |
9.4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服务体系 |
9.4.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 |
9.4.2 构建多元化的城乡建设用地金融服务体系 |
9.5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影响研究 ——以雅戈尔和南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 |
1.2.1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
1.2.2 汇率变动相关理论 |
1.2.3 汇率变动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
1.2.4 企业避险的策略效果以及障碍 |
1.2.5 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 |
1.2.6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 |
2 汇率影响我国纺织企业的风险及传导机制 |
2.1 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
2.2 汇率变动影响纺织企业风险的现状及类型 |
2.2.1 风险现状 |
2.2.2 风险类型 |
2.3 汇率变动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及其传导 |
2.3.1 利润影响 |
2.3.2 出口额影响 |
2.3.3 国际竞争力影响 |
3 中国纺织企业汇率风险规避的障碍 |
3.1 特有的制度性约束 |
3.2 市场不完善降低风险防范效果 |
3.2.1 市场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
3.2.2 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
3.2.3 市场所能提供的避险产品匾乏 |
3.2.4 市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
3.3 纺织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和管理体系 |
4 汇率变动对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设定 |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 |
4.3 计量结果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协整检验 |
4.3.3 协整关系及误差纠正模型 |
4.4 计量结果的解释 |
5 汇率变动影响纺织企业的案例分析 |
5.1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 |
5.1.1 雅戈尔概况 |
5.1.2 人民币升值给雅戈尔带来了一定影响 |
5.1.3 雅戈尔的战略 |
5.2 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教训 |
5.2.1 南纺概况 |
5.2.2 人民币升值给南纺带来的巨大冲击 |
5.2.3 南纺采取的相应措施及效果 |
5.3 小结 |
6 我国纺织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原则和策略建议 |
6.1 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原则 |
6.1.1 全面重视的原则 |
6.1.2 灵活性原则 |
6.1.3 最低成本原则 |
6.1.4 重在规避原则 |
6.2 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 |
6.3 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策略分析 |
6.3.1 灵活运用各种结算方式 |
6.3.2 运用贸易融资手段 |
6.3.3 利用金融衍生产品 |
6.3.4 灵活运用多元化经营模式 |
6.4 考核和监控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消费平滑与最优外汇储备持有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最优外汇储备数量文献评述 |
三、理论模型 |
(一)消费者个体的预算约束 |
(二)银行部门的预算约束 |
(三)官方部门的预算约束 |
(四)不同经济状态下消费者预算约束的具体表达 |
(五)最优外汇储备持有量 |
四、参数校准与数值模拟 |
(一)参数校准 |
(二)数值模拟 |
五、敏感性分析 |
六、总结与进一步讨论 |
(8)绒山羊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风险规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绒山羊的市场风险概述 |
2.1 绒山羊市场风险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范畴 |
2.2 绒山羊市场风险形成的原因 |
2.3 绒山羊市场风险的基本特性 |
第三章 我国绒山羊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 |
3.1 基于“蛛网理论”的绒山羊市场风险分析 |
3.2 国际市场对我国绒山羊市场风险影响的程度 |
第四章 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对绒山羊市场风险规避的作用 |
4.1 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规避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 |
4.2 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对市场风险规避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 基于市场风险规避的绒山羊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选择 |
5.1 目前我国绒山羊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模式 |
5.2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避市场风险的经验 |
5.3 国内外合作经济组织对我国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选择的启示 |
5.4 基于市场风险规避的绒山羊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选择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我国制造型企业市场导向战略的实施路径和绩效结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
绪论 1.1 |
研究背景 1.2 |
研究问题和目的 1.3 |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
论文结构安排 2 |
文献综述 2.1 |
市场导向的定义 2.2 |
市场导向的测量 2.3 |
市场导向的前因 2.4 |
市场导向的结果 2.5 |
市场导向的执行 2.6 |
市场导向实施研究的缺口 3 |
我国制造型企业市场导向战略实施的动力机制:跨案例研究 3.1 |
问题提出 3.2 |
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 3.3 |
研究方法 3.4 |
研究发现 3.5 |
结论和讨论 4 |
我国制造型企业市场导向的前因:实证分析 4.1 |
问题提出 4.2 |
市场导向前因研究 4.3 |
概念框架和研究假设 4.4 |
研究方法 4.5 |
假设检验 4.6 |
本研究与国外研究的结果对比 4.7 |
结论和启示 5 |
市场导向的前因整合:动力机制实证研究 5.1 |
问题提出 5.2 |
概念框架和研究假设 5.3 |
研究方法 5.4 |
研究结果 5.5 |
结论和讨论 6 |
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6.1 |
问题提出 6.2 |
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基于资源基础观 6.3 |
研究假设 6.4 |
研究方法 6.5 |
研究结果 6.6 |
结论 7 |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
研究的创新点 7.2 |
研究结论 7.3 |
研究启示 7.4 |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资助情况 附录3 |
访谈提纲 附录4 |
我国制造型企业市场导向前因问卷 附录5 |
我国制造型企业市场导向的绩效结果问卷 |
(10)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ERP 相关理论 |
2.1.1 ERP 的概念 |
2.1.2 ERP 的特点 |
2.1.3 ERP 的作用 |
2.2 风险相关理论 |
2.2.1 风险定义 |
2.2.2 风险识别 |
2.2.3 风险规避 |
2.3 模糊层次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模糊综合评判 |
2.3.3 灰色关联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的分析 |
3.1 中小企业ERP 的实施 |
3.1.1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3.1.2 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
3.1.3 中小企业实施ERP 的原则 |
3.1.4 中小企业实施ERP 的必要性 |
3.2 中小企业ERP 实施风险的特点 |
3.3 中小企业ERP 实施风险的分析 |
3.3.1 ERP 实施的人力资源风险 |
3.3.2 ERP 实施的管理风险 |
3.3.3 ERP 实施的成本风险 |
3.3.4 ERP 实施的其他风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的评价 |
4.1 我国中小企业ERP 实施风险评价的特点 |
4.1.1 我国中小企业ERP 实施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 |
4.1.2 实施ERP 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
4.2 中小企业ERP 实施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2.1 确定风险因子 |
4.2.2 构建风险因子体系 |
4.3 中小企业ERP 实施风险的评价 |
4.3.1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
4.3.2 专家评判 |
4.3.3 计算综合权重 |
4.3.4 计算风险高低程度 |
4.4 运用灰色关联度进行风险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的规避 |
5.1 人力资源风险的规避 |
5.1.1 人力风险规避 |
5.1.2 实施团队组织风险规避 |
5.1.3 组织文化风险规避 |
5.2 管理风险的规避 |
5.2.1 认识风险规避 |
5.2.2 管理变革风险规避 |
5.2.3 组织机构风险规避 |
5.2.4 数据管理风险规避 |
5.3 成本风险的规避 |
5.3.1 实施质量风险规避 |
5.3.2 实施进度风险规避 |
5.3.3 实施资金风险规避 |
5.4 其他风险的规避 |
5.4.1 选型风险规避 |
5.4.2 ERP 软件技术类风险规避 |
5.4.3 社会环境类风险规避 |
5.4.4 流程重组风险规避 |
5.4.5 二次开发风险规避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例分析 |
6.1 唐山松汀钢铁信息化背景 |
6.1.1 企业背景 |
6.1.2 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 |
6.1.3 企业备品备件库存管理现状分析 |
6.2 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ERP实施分析 |
6.2.1 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实施ERP必要性分析 |
6.2.2 实施ERP项目风险规避的必要性 |
6.3 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ERP实施风险的分析 |
6.4 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ERP实施风险的评价 |
6.5 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ERP实施风险的规避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中国“入世”风险规避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入世20年来国内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J]. 戚依南,毛志刚. 供应链管理, 2020(10)
- [2]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研究[D]. 李佳阳. 山东大学, 2020(12)
- [3]中国高货币之谜探究[D]. 李秀萍. 东南大学, 2019(01)
- [4]战略管理视角下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研究[D]. 王星雨.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研究[D]. 王欢.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影响研究 ——以雅戈尔和南纺为例[D]. 唐禄. 浙江大学, 2019(01)
- [7]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消费平滑与最优外汇储备持有量[J]. 陈奉先.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09)
- [8]绒山羊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风险规避研究[D]. 马海燕.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6)
- [9]我国制造型企业市场导向战略的实施路径和绩效结果研究[D]. 段艳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2(10)
- [10]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研究[D]. 王莹. 燕山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