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余雪扬[1](2021)在《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文中提出制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在一起,从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渐进的制度演化过程。西奥多·舒尔茨(1968)曾说,货币即制度。货币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产品或服务让渡,伴随着这种让渡的是同等数量价值的反方向转移。无论货币以何种外在形式呈现,都是天然承载这种价值转移的载体。从原始的物物交换、简单的商品经济到发达的市场经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货币与之相伴。货币的本质内涵是一种权利,即获得社会普遍接受的未来价值索取权,历经千年延续下来,一以贯之未曾改变。期间,生产力的发展催生新的需求,技术迭代推动货币从实物、金属、纸币向电子货币形态演变,以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消费者福利。从货币及其延伸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看,每一次技术革命背后都蕴含着货币形态变革的现实。21世纪后,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数字化、社会生活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科技等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货币形态及其流通模式也日趋数字化和网络化,催生出一种新形态的货币: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登上历史舞台,引发巨大关注,构成对传统货币流通与经济规则的重塑与革新。作为其中重要类别的法定数字货币将构建新的货币前景,同时也使得传统货币理论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语”,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和解释逻辑。从法经济学角度,法定数字货币是由法律授权中央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基于密码学技术、完全依赖数字信息形态存储和支付交易、具有加密货币形式和功能、在发行国内普遍使用和具有法偿力的法定支付工具和价值凭证。科斯(1937,1960)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内在关系的理论表明,在给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人们创生或选择某种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一些市场制度的出现和改变。货币体系同样如此。理想的法定数字货币具备不可重复花费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系统无关性、安全性、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分性、可编程性、公平性等诸多特性。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后,将与现行货币体系中的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相互竞争、动态博弈。法定数字货币具备的诸多特点与功能,将有效改进信用现钞的缺陷,又能够兼具电子货币的优点,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价值效用。因此,法定数字货币的整体竞争绩效将强于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能够有效提升货币体系的安全与效率。尽管信用现钞、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名义价值相等,但是法定数字货币竞争优势强,将使其在社会公众认可中的实际价值更高,接受度及使用率也将更高,有较大概率成为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范围的扩大,法定数字货币对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的价值改进势必在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货币政策实施以及支付体系运行方面产生影响,带来效益。首先,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将改变当前货币体系结构,使得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为主的二元货币结构中增加法定数字货币形成三元货币结构。当前的货币流通运行中除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这种电子形式的法定货币外,绝大多数是存款货币、预付货币这些电子货币,这削弱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减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及流通势必替代部分电子货币,从而能够减轻电子货币对信用现钞的替代效应。同时,法定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来说是可控可追踪的,这样可以提升中央银行对整体货币体系的控制力。其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货币政策实施。在社会全面流通而非封闭场景下,法定数字货币可测性、可追踪性、可控性强,其发行与流通可以使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有所提升,大数据分析基础更为扎实,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更加精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数字货币利率,来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这有助于提升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对中长期信贷利率的传导,改善我国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畅的状况。通过对法定数字货币计负利率,或者酌情对法定数字货币钱包收取保管费,实质上等同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由此打破零利率下限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法定数字货币可以优化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以及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困境。最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完善支付体系运行。由于信用现钞支付功能不足,中央银行“不得不”向私人部门让渡货币发行权,由私人部门提供补充的支付服务,但同时造成社会支付链条不断延长,部分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后,中央银行可以摒弃“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中央银行给以价值担保”的传统模式。法定数字货币具有的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编程性等技术特点,使得任何支付行为均可以被追踪,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增加支付透明度,增强监管穿透性,也能够减轻中央银行监管负担以及对私人部门的价值担保。在支付主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信用级别上高于电子货币,同时还是密码货币,安全性上更好。在跨境支付方面,信用现钞的印制、发行、携带、调运、存储事无巨细,纷繁复杂,不适合跨境支付,已经长期妨碍了货币的国际流通。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丰富和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法定数字货币面临着较大的现实需求,他更将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一方面,因其具有与信用现钞不同的功能特点将带来行为主体之间行为模式的差异,产生传统法定货币所没有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既有的法律制度下,才能对特定的可转移产权做出是否构成货币的判断,法定数字货币要履行法定货币职能需要货币法授权与规定。按照制度安排的供需理论分析框架,考察我国现行货币制度规则供给状况,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一是现行货币发行规则无法完全适用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调拨、清点、核对、流通及销毁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原先信用现钞发行、调拨、清分、销毁、回笼等以地域、实体库为载体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再适用。二是现行货币运行规则未包含法定货币互换的内容。法定数字货币一旦发行,我国法定货币体系中将出现多种类型的法定货币,势必出现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这是传统货币制度没有也无法提前规定的。三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中央银行与持币人直接联系的规范。持币人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价值转移效果需要由中央银行最终确认,持币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等需要登记及管理在中央银行系统中,这均将直接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内容。四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可控匿名的规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性有助于查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如何界定有权机关的权力边界,这需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并做好持币人隐私保护与打击违法犯罪之间的利益平衡。围绕着法定数字货币治理的诸多方面,现行货币制度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不适宜之处不仅以上这些,缺乏适宜的制度规则将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创新的重大障碍。法定数字货币并非简单的货币技术升级,而是深刻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亟待在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内运作,亟待补充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则供给。对于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关系,就好比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绳索论”,每一截新的绳索与前一截可能并不相同,但却相互联系着,构成一种“家族相似”性。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也是如此,应当以一种历史与当下联系的发展思维加以对待。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架构,提出以下制度供给思路和立法模式建议。首先,需要将法定数字货币纳入人民币范畴,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从法律上赋予法定数字货币强制法偿性,这是法定数字货币法律属性的起点。其次,从五个方面提出制度供给的具体思路,即明确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基本架构和制度规则,完善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中支付结算体系规范,创新法定数字货币洗钱和违法犯罪预防和查证体系,完善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安全保护规则,创新法定数字货币的监管规则。第三,短期内,建议先单独将可能涉及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分别修改,或者进行扩大解释,将法定数字货币涵盖其中,尽量满足短期内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及运行的规则需要。长期来看,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货币基本法来做好顶层设计的原则性立法,明确法定货币与代币票券的具体含义与具体效力;将信用现钞与法定数字货币一同纳入货币基本法规制范围内,统一明确法定货币的基本制度规则;做好与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货币条款衔接与互动的原则性规定,减少法律冲突。在货币基本法下再由其下位规则予以阐释和具化,逐步建立以货币基本法为统领,“由上而下、上略下详”,体系完备的货币制度规范体系。在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的整体架构下,首要的是进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制度构建,主要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和流通管理机制,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一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在赞同间接发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四点发行目标、五项发行原则,确立双层货币发行架构,即根据现行人民币管理原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来完成,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利用现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投放和回收。这样,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投放与回笼即为法定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账户或用户端的数字钱包、中央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银行库,这三个关键元素之间转移与交互的过程,也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流动、清点核对及消亡的过程。二是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机制。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流通环境建设中,需要建立法定数字货币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并存的二元账户体系,开发商业银行内部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满足数字货币钱包开立及维护、数字货币钱包与银行存款账户绑定及维护、数字货币账户存取现金、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兑换等各类功能。此时货币体系存在两种法定货币,货币的运行与流通也会相应地分隔为“信用现钞流通体系”、信用现钞的映射--“电子货币流通体系”和“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明确了三类流通体系的货币转换规则。同时,要完善大额现金管理制度等流通配套管理制度。三是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将产生与信用现钞不同的直接的法律关系。社会公众的法定数字货币权利,也将在普通法定货币权利基础上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货币选择权、货币兑换权、支付确认权和赔偿请求权上。如此以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义务与信用现钞情景下的权利义务既有一定的重叠也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具体配置了各参与主体的主要权利结构和义务结构。总之,从技术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日新月异;从法律和经济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还十分年轻。法定数字货币研究与实践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之中,现阶段,必须注重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才能构建出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简明高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定数字货币制度规则体系。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他是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新生事物,谁都难以预计他将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王峥[2](2021)在《第三方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三方电子货币是近十几年来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电子货币。它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应用,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交易规模,均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2019年,我国第三方电子货币交易笔数和金额相比于2013年分别增长了46倍和26倍。在这一过程中,第三方电子货币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方面,这一全新的货币形态使得货币支付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支付效率和交易的活跃程度;另一方面,第三方电子货币的多领域应用正在逐步替代传统货币(现金),挑战了法定货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货币供给和不同层次货币的结构,进而对中央银行履行货币发行的职能,以及调控货币流通、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造成了诸多冲击,增加了经济、金融的不稳定性。这些影响将随着第三方电子货币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显着,需要引起中央银行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提前进行预判和研究应对,不断提高控制货币的能力和稳定经济金融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重点研究第三方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围绕这一主题,研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探讨如何对电子货币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对第三方电子货币进行明确的定位;二是运用理论分析,在乔顿模型等传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影响因素,深入讨论第三方电子货币通过改变货币结构,进而改变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最终影响货币供给的内在机理;三是构建数据模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第三方电子货币如何通过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途径影响货币供给;四是构建量化分析模型,对第三方电子货币替代传统货币的规模和程度进行具体的测算。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央银行如何调控货币供给、把握货币运行规律,为更好的履行央行货币发行职能、实施货币政策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理论意义。探讨新形势下货币的运行规律,对传统货币供给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适用性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必要的补充,考察第三方电子货币替代传统货币的内在机理以及具体的替代程度;二是现实意义。尝试解决第三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力图为我国中央银行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把握货币流通规律、有效调控货币,以及实施货币政策,应对金融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第三方电子货币的发展将在整体上提高我国货币乘数。但公众的行为方式、发行机构运作模式以及客户备付金管理政策的变化,都将导致第三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增大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2)长期看,第三方电子货币的发展将提高我国广义和狭义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给因此变得复杂;(3)第三方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作用显着,至2019年我国约有1.48万亿元现金被第三方电子货币替代,但近两年替代速度有所放缓。同时,第三方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央行铸币税收入。基于以上结论,主要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应对第三方电子货币对法定货币的挑战,强化对发行机构的监管,防止其无限制的发展对货币供给产生严重冲击;(2)加强对第三方电子货币的研究,强化统计和监测工作,科学分析各类型货币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判断货币需求、调控货币供给的能力;(3)适时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持续改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4)加大对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测试和推广应用,从根本上解决第三方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发行权的挑战。
王晓霞[3](2021)在《马克思货币批判理论视域下的电子货币问题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货币拜物教批判理论和货币危机理论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货币理论展开论述,从货币的起源到信用货币的科学预见中包含着马克思的理论批判。电子货币是货币发展创新的成果,在电子货币广泛应用的场景下,马克思的货币批判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邓流青[4](2020)在《中德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监管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流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我国也迅速发展。因为它在电子支付环节中起着中间保障作用,使支付变得更加快捷、便利,深受网购人群的欢迎。在交易过程中,由于网购买方需要时间检查所得商品或服务是否符合卖家描述,或者由于客户自愿向虚拟支付账户充值等原因,致使相关资金一段时间都存管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中,这些资金共同构成了所谓的“沉淀资金”。伴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例如平台法律性质不明、沉淀资金缺乏安全保障等。我国目前主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部门规章,以非金融机构的客户备付金名义对此问题进行规制。但由于第三方支付行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给监管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有关沉淀资金监管的部门规章总体法律位阶低,其中所涉及的客户备付金范围不够全面,相关监管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我国相比,德国关于监管电子货币和支付服务的法律制度发展较早,制度相对完善,对于沉淀资金安全问题早已实行保障措施。但我国目前对于欧盟相关指令及成员国转化的国内具体立法研究甚少。本文通过研究德国相关立法和实践,以我国国情为基础,提出借鉴德国法中对于沉淀资金采用信托账户分离保管或投资低风险安全流动资产项目,并建立相关保险制度的做法,以优化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监督。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叙述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和沉淀资金的含义和性质。先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在两国的定义和性质,明确了本文所涉及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是指需设立虚拟账户,具有中间担保性质,为交易双方提供资金中转服务的支付平台。并对两国所理解的沉淀资金内涵和性质进行了探究,明确了本文所研究的沉淀资金的具体范围。第二部分,对沉淀资金会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操作风险、管理风险、收益风险和退市风险四类。详细分析了在相关技术系统出现故障时,资金流转操作过程出错时,管理不当时和资金被利用产生孳息时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退出市场时沉淀资金面临的风险。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有关沉淀资金监管的法律基础和现状,重点对我国2010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有关部门规章内容进行了整理及分析,并总结了我国目前监管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介绍了德国及欧盟方面有关电子货币机构和沉淀资金的监管现状,着重分析了德国最新《支付服务监督法》中规定的关于保障资金安全的两种措施,同时指出了德国法中的监管问题。第五部分,比较分析了两国在监管方面的异同点,指出了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监管措施的地方,分析了借鉴德国法中保障支付服务平台中沉淀资金安全措施的合理性及必要性。第六部分,根据上述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水平和实践情况,针对相关法律依据、监管主体、具体监管措施方面,对完善我国监管进行了探讨。
黄珏仕[5](2020)在《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在竞争和营利的压力下也开始了金融创新,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创新出现了。电子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的出现促进了电子货币的普及和使用,电子货币解决了人们对于纸币安全性、便捷性等的疑虑后开始代替现金成为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货币。与此同时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货币乘数等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探究电子货币对于货币乘数的影响和影响机制。本文将在总结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先用理论分析探究电子货币对于货币乘数的影响途径,然后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和量化电子货币对于货币乘数的影响大小。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首先探究了传统货币乘数公式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从理论上分析电子货币对于这些因素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将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联系起来,进而从理论上分析电子货币对于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具有什么样的定性影响。接着结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清算协会和统计年鉴中所得到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建立协整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从而定量地分析电子货币对于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而对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文章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并结合相关数据给政府货币当局提供一些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电子货币对于现金构成了替代,使不同的货币层次之间变得模糊,并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影响。由于电子货币对于现金的替代作用,从而使得其对现金漏损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产生影响。其使得现金漏损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变小,从而放大了货币乘数。而对于定期存款比例的影响在理论上不是很清楚。但可以预期的是,电子货币的使用和推广总体上使得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变大。从实证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从实证分析中可知电子货币对于不同的货币层次的影响是不同的,电子货币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大于其对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另外电子货币的普及和发展也导致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变强,从而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
王云峰[6](2019)在《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 ——基于货币乘数理论》文中认为货币作为人类生活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其形态历经多变。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电子货币实现了高效成长。作为新形态的货币,其高效流通的特点极大改善了人们生活方式,但也会对现有的货币理论产生冲击。因此,本文从我国电子货币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的作用,并在结论基础上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做了简单梳理,并在梳理过程中进行简单评价;其次,对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搜集和梳理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电子货币使用率和我国货币乘数的关系;最后,搜集我国现有的数据并进行计量回归,得出结论并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结论如下:(1)我国电子货币使用率与狭义货币乘数k1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与k2之间是正相关关系;(2)电子货币使用率对k2的作用效果要大于对k1的作用效果;(3)电子货币会增加我国货币乘数的波动程度,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造成冲击。
杨鹏飞[7](2019)在《马克思信用理论视域下的虚拟货币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一场新的货币革命对人类提出新考验,鉴于虚拟货币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因此研究虚拟货币就显得刻不容缓。研究过程中以马克思信用理论为切入点,探究虚拟货币内在运行机制,为虚拟货币的研究开辟了全新视角。虚拟货币基于信用制度的发展,广义上来讲是一种代币虚拟化的表现形式,狭义上来看是依托互联网在表现形式上虚拟化的一种代币。本文在梳理虚拟货币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信用理论二重性原则,通过辨析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区块链等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深层挖掘马克思信用理论对虚拟货币的指导作用,找到内核机制并灵活运用,从法律、金融、监管、技术四个层面上剖析了虚拟货币存在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立足以上四个层面构建新型虚拟货币体系。基于马克思信用理论视域下的虚拟货币研究,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结合大量实证分析得出:货币形式和形态的转变,宏观来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各阶段的时代产物,而微观层面则是信用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促其发展,本质上是信用形式的演变对漏洞的一种弥补,并且货币发展速度绝不能凌驾于信用制度之上,一旦超出信用制度的承载范畴必然不能被社会所认同这一结论。用研究结论又解释了诸多现实问题,为解决虚拟货币当下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国家各级监管部门在处理虚拟货币现实问题中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央行研究数字货币过程中提供了理论借鉴,并预测性的评估了各类虚拟货币未来的发展趋势。
闵欢欢[8](2019)在《电子货币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事物开始涌现,依托于互联网而存在和运作的电子货币的兴起,正在逐步挑战各国的法律监管底线。电子货币在如今的经济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因为其能够使得货币虚拟化,不以实体的形式出现,从而达到远距离操控和用于各种渠道的目的。种种这些都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信息流通的时间,使得资源配置更为优化,使得社会财富更为有效的节余。但是,各国对于电子货币的法律规制仍然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高效的、操作性强的法律规制体系。例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市场的自身调节机制来对电子货币进行调节,辅之以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方式。这样能够使电子货币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不利于纠纷的良好解决。而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例如泰国,完全禁止了比特币的流通,这样的做法有违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向,不利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对比特币限制流通并对其进行强势监管,此做法也有待商榷。笔者将在本文详细探讨电子货币法律规制的相关问题,对比特币等电子货币进行理论上的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够促使相关部门尽早出台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有效管制。
贾楠[9](2018)在《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超发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货币、物价和产出之间有着比较特别的关系,货币供给量M2的增长远远高于GDP的增长幅度。中国的M2从2000年到2017年,增长了约11.46倍,而同时GDP只增长了约7.25倍。众多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存在着超额货币问题,其严重的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物价水平的波动。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中国电子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的发展,传统的纸币交易与流通的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货币超发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在电子货币条件下尤为突出,随着货币模式的不断演进,传统纸币发行模式逐渐被电子货币模式所替代,但是电子货币模式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以及货币的流通等都与传统货币发行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围绕电子货币对货币超发的影响,先回顾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并在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对电子货币对货币超发的理论模型机制进行了探索、归纳。然后在梳理中国货币超发测度方法以及考虑相关优劣势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货币滞存法来作为测度中国货币超发程度的方法,并对我国货币超发的程度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其次,对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选取了相关指标对中国电子货币化程度进行了测度。然后文章进一步通过指标选取、构建模型、相关检验,先分别实证计量分析了电子货币对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影响,然后将货币需求与供给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对电子货币对货币超发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从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电子货币对货币超发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思路。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电子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会减少基础货币,同时增加货币乘数,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货币供给增加;另外电子货币化程度提高减少了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时增加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了货币需求的减少。电子货币程度增加减少了货币需求,增加了货币供给二者相互作用最后导致了货币超发的增加,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证检验中都得出并相互印证了上述结论。
赵颖春[10](2018)在《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货币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电子货币的配套的支付体系包括支付的结算清算系统不断的发展完善,优胜劣汰,与此同时,电子支付方式改革的脚步逐渐加快,典型代表第三方支付的异军突起并且规模和交易额倍数增长,加速了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时代赋予了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以及发展难免会对传统货币理论产生一定的冲击,则对基于传统货币理论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就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及不确定性,在这种新形势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央行在实行货币政策上的效果恰逢其时,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以及中介目标展开分析探究,电子货币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中介目标的影响至关重要。针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研究,由于电子货币在国外起步早,国外对此研究的文献比较多,而电子货币在国内相对起步晚,因此国内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但从总体来看,国内外的文献很有见地,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网络经济形势下催生出来的电子货币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二是对电子货币的衡量主要运用银行卡余额来进行,没有用到当下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典型代表来衡量。三是大部分局限在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某一条渠道进行阐述说明,没有全方位的进行论述,同时现有文献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对电子货币的分类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完善,而针对电子货币以往应用银行卡余额来衡量,本文应用的是网络经济飞速增长下的第三方支付数据来衡量,同时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各个渠道都进行了分析,在整个过程中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阐述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货币的起源以及经历了哪些阶段演变成为电子货币,进而对电子货币的定义进行实时的更新,重新定义一下网络经济时代下电子货币的定义。其次阐述了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电子货币的类型,定义及其特征,同时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阐述了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接着本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同时在原有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加入电子货币这一因素来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这其中的途径是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进行。然后,作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途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合理化的建议以及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核心名词辨析和界定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诸“货币”形态关系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内涵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 |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规制 |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内容框架 |
三、主要创新 |
第二章 货币本质和货币形态演进基本规律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主要理论 |
一、货币的内涵和本质理论 |
二、货币的职能和理论发展 |
三、货币的社会和法律属性 |
第二节 货币形态演进及其规律 |
一、货币形态演化进程和经济特征 |
二、货币形态演化的经济科技基础 |
三、货币形态演化的法经济学规律 |
第三节 新科技与数字货币发展 |
一、数字货币产生的经济科技基础 |
二、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的产生 |
三、数字货币基本特征和价值改进 |
第三章 法定数字货币基本理论和逻辑基础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及其基本理论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内涵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属性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特征 |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新挑战 |
第二节 数字形式“货币”的差异比较 |
一、法定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 |
二、法定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 |
三、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 |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的绩效和价值 |
一、货币竞争模式及其基本特点 |
二、现行货币竞争的绩效与不足 |
三、法定数字货币价值功能改进 |
第四章 国内外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开发 |
第一节 国外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推进 |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政策和监管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实践 |
第二节 国际组织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取向和监管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观点 |
第三节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 |
一、法定数字货币理论和政策取向 |
二、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开发实践 |
三、法定数字货币科技和金融路径 |
第五章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机制的影响和效益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机制的影响 |
一、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的变化 |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变化 |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控制的提升 |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一、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理论及其实践 |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调控机制的优化 |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传导机制的改进 |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 |
一、我国现行支付体系及其运营模式 |
二、我国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完善 |
第六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与需求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需求和供给 |
一、现行法定货币的制度规则及评析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和创新 |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和架构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思路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七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制度构建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制度架构 |
一、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经济目标 |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 |
三、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管理机制 |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 |
一、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体系和基础 |
二、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机制 |
三、法定数字货币流通的配套制度 |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权责义务及配置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主要法律关系 |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权责配置 |
三、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权责分配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第三方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电子货币 |
1.2.2 电子货币的分类 |
1.2.3 第三方电子货币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特色和局限 |
1.4.1 研究特色 |
1.4.2 研究局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子货币的产生 |
2.1.1 货币的演进概况 |
2.1.2 货币的演进规律 |
2.2 电子货币的定义 |
2.2.1 广义电子货币 |
2.2.2 狭义电子货币 |
2.2.3 基本研究共识 |
2.3 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供给的相关研究 |
2.3.1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
2.3.2 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2.3.3 电子货币对货币控制能力的影响 |
2.3.4 电子货币的替代性效应 |
2.3.5 电子货币对铸币税的影响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电子货币的本质和发展现状 |
3.1 电子货币的本质和分类 |
3.1.1 电子货币的本质 |
3.1.2 电子货币的分类 |
3.2 主要国家(地区)电子货币发展现状 |
3.2.1 电子货币发展整体概况 |
3.2.2 美国电子货币发展概况 |
3.2.3 日本电子货币发展概况 |
3.3 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现状 |
3.3.1 银行卡发展概况 |
3.3.2 预付卡发展概况 |
3.4 我国第三方电子货币的发展与比较 |
3.4.1 第三方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 |
3.4.2 第三方电子货币的发展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三方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供给的机理分析 |
4.1 货币供给的理论回顾与变化趋势 |
4.1.1 货币供给的理论回顾 |
4.1.2 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
4.1.3 货币供给的变化趋势 |
4.2 第三方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
4.2.1 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
4.2.2 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
4.3 第三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机理 |
4.3.1 基于乔顿修正模型的一般性分析 |
4.3.2 基于乔顿修正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
4.3.3 发行机构开展借贷业务影响分析 |
4.4 第三方电子货币的创造机理 |
4.4.1 商业银行电子货币的货币创造 |
4.4.2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创造 |
4.4.3 第三方电子货币的货币创造 |
4.5 第三方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机理 |
4.5.1 传统理论分析 |
4.5.2 鲍莫尔模型的修正 |
4.5.3 基于鲍莫尔修正模型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三方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供给的实证分析 |
5.1 第三方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5.1.3 实证检验分析 |
5.1.4 实证分析小结 |
5.2 第三方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5.2.3 实证检验分析 |
5.2.4 实证分析小结 |
5.3 第三方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机制的解释 |
5.3.1 影响货币供给的货币乘数途径 |
5.3.2 影响货币供给的货币流通速度途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方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供给的进一步分析 |
6.1 第三方电子货币替代传统货币的机理 |
6.1.1 替代效应的基本特征 |
6.1.2 商家和消费者行为决策模型分析 |
6.2 第三方电子货币替代现金的实证研究 |
6.2.1 现金替代概述 |
6.2.2 设定研究模型 |
6.2.3 实证检验分析 |
6.2.4 替代规模测算 |
6.2.5 对铸币税的影响 |
6.3 第三方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供给的综合分析 |
6.3.1 第三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
6.3.2 第三方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6.3.3 第三方电子货币的现金替代效应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马克思货币批判理论视域下的电子货币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货币产生及其功能发展演化视域下的电子货币问题研究 |
(一)货币的产生及其功能发展演化过程 |
(二)电子货币的职能创新及其问题研究 |
二、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理论视域下的电子货币问题研究 |
(一)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理论运行机理 |
1. 货币拜物教的神秘面纱:体现在两种层面的颠倒上 |
2. 货币拜物教的运行机理:体现在货币演化逻辑中 |
(二)电子货币体现着货币拜物教的新形式 |
1. 电子货币的功能是更新货币拜物教新形式的基础 |
2. 货币拜物教新形式的外在表现 |
三、马克思货币危机理论视域下的电子货币问题研究 |
(一)马克思货币危机理论 |
1. 信用制度与货币金融危机 |
2. 虚拟资本与货币金融危机 |
(二)电子货币蕴藏的货币金融危机风险 |
四、结语 |
(4)中德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监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
一、第三方支付概述 |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含义及性质 |
(二)沉淀资金含义及性质 |
二、第三方支付之沉淀资金风险分析 |
(一)操作风险 |
(二)管理风险 |
(三)收益风险 |
(四)退市风险 |
三、我国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监管现状及问题 |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监管现状 |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监管中的问题 |
1.部门规章位阶低且内容不全面 |
2.监管机构缺乏联动性 |
3.监管措施实践操作难 |
4.过度限制资金流动 |
四、德国电子货币机构沉淀资金监管现状及问题 |
(一)德国电子货币机构沉淀资金监管现状 |
1.欧盟法背景 |
2.德国国内法 |
(二)德国电子货币机构沉淀资金监管中的问题 |
五、中德沉淀资金监管对比分析 |
(一)中德沉淀资金监管中相同之处 |
(二)德国沉淀资金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六、完善我国沉淀资金监管的探讨 |
(一)完善监管法律制度 |
(二)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体系 |
(三)细化具体监管措施 |
(四)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5)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论文思路和框架 |
1.3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理论和机制 |
3.1 电子货币定义 |
3.2 电子货币特点 |
3.3 电子货币的分类 |
3.3.1 卡基”电子货币和“数基”电子货币 |
3.3.2 电子现金和网络货币 |
3.3.3 账户型电子货币和现金型电子货币 |
3.4 货币乘数定义及理论基础 |
3.5 电子货币与货币内生性 |
3.6 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 |
第4章 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实证思路 |
4.2 样本数据说明和模型选择 |
4.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2.2 变量选取 |
4.2.3 模型设定 |
4.3 描述性统计 |
4.4 平稳性检验 |
4.5 协整检验 |
4.6 误差修正模型 |
4.6.1 误差修正模型概述 |
4.6.2 实证分析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 ——基于货币乘数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电子货币影响货币层次划分相关文献 |
1.2.2 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相关文献 |
1.2.3 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及电子货币风险相关文献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电子货币概述 |
2.1.1 电子货币的概念 |
2.1.2 电子货币特征 |
2.1.3 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现状 |
2.2 货币乘数理论 |
2.2.1 货币供给理论 |
2.2.2 货币供给机制 |
2.2.3 传统货币乘数理论 |
2.2.4 法定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理论 |
第3章 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理论分析 |
3.1 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
3.2 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影响的理论分析 |
3.2.1 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影响的理论分析 |
3.2.2 电子货币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现状 |
3.3 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
3.3.1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总量的影响 |
3.3.2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结构的影响 |
3.3.3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控制力的影响 |
3.4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果和金融监管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4.1.1 模型设定 |
4.1.2 变量说明 |
4.2 多重共线性的处理 |
4.2.1 KMO和Bartlett检验 |
4.2.2 主成分分析 |
4.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4.3.1 模型估计 |
4.3.2 系数还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制定相应的准备金制度,减轻对存款准备金的冲击 |
5.2.2 改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减少对货币供给的干扰 |
5.2.3 重新设定货币供应量统计标准,增强货币政策效果 |
5.2.4 完善相关的法规和监管机构,减少电子货币风险和挑战 |
5.2.5 加快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由货币供应量向利率的转化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
后记 |
(7)马克思信用理论视域下的虚拟货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3.1 研究创新点 |
1.3.2 研究难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虚拟货币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虚拟货币概念界定 |
2.1.1 广义上的虚拟货币 |
2.1.2 狭义上的虚拟货币 |
2.2 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概念界定 |
2.3 数字货币概念界定 |
2.4 区块链概念界定 |
2.5 比特币简介 |
3 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其对虚拟货币的指导作用 |
3.1 马克思信用理论概述 |
3.1.1 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3.1.2 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
3.2 马克思信用理论对货币的指导作用 |
3.3 马克思信用理论对虚拟货币的指导作用 |
3.3.1 马克思信用理论对游戏币、虚拟币的指导作用 |
3.3.2 马克思信用理论对互联网虚拟货币的指导作用 |
4 马克思信用理论视域下的虚拟货币问题研究 |
4.1 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 |
4.1.1 相关法律的缺失性 |
4.1.2 相关法律的滞后性 |
4.1.3 相关法律的不明确性 |
4.2 金融层面存在的问题 |
4.2.1 易对虚拟货币体系造成冲击 |
4.2.2 易对金融市场体系造成冲击 |
4.2.3 易对税收体系造成冲击 |
4.3 监管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1 监管经验匮乏 |
4.3.2 监管机构不足 |
4.3.3 监管框架不明 |
4.4 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
4.4.1 防卫手段不足 |
4.4.2 管理不够严密 |
4.4.3 加密系统不够完善 |
5 马克思信用理论视域下的虚拟货币对策研究 |
5.1 法律层面的对策 |
5.1.1 明确法律地位 |
5.1.2 加快法规制定 |
5.1.3 严惩违法行为 |
5.2 金融层面的对策 |
5.2.1 引入制度创新 |
5.2.2 加强教育引导 |
5.2.3 完善税收体系 |
5.3 监管层面的对策 |
5.3.1 建立三方监督机制 |
5.3.2 建立数据监测机制 |
5.3.3 建立风险提示机制 |
5.3.4 建立群众反馈机制 |
5.4 技术层面的对策 |
5.4.1 提升技术研发 |
5.4.2 寻求技术创新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电子货币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电子货币的概述 |
2.1 电子货币的界定 |
2.2 电子货币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3章 电子货币域外法律规制的借鉴与启示 |
3.1 欧美发达国家电子货币法律规制现状及启示 |
3.1.1 美国 |
3.1.2 欧盟 |
3.2 亚洲国家电子货币法律规制现状及启示 |
3.2.1 日本 |
3.2.2 韩国 |
3.2.3 东南亚及南亚 |
第4章 电子货币在我国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的电子货币法律规制概况 |
4.1.1 现行法律规定 |
4.1.2 央行拟发行的数字货币 |
4.2 我国法律对电子货币规制的积极方面 |
4.3 我国法律对电子货币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电子货币的权利属性仍不明确 |
4.3.2 电子货币的准入机制不健全 |
4.3.3 电子货币的交易行为等无具体规制 |
第5章 电子货币法律规制问题的对策探讨 |
5.1 在立法中明确电子货币的概念及权利属性 |
5.1.1 对虚拟财产进行概念扩充 |
5.1.2 对具体权属进行明确规定 |
5.2 严格电子货币发行平台的准入标准 |
5.2.1 对初始资金做出明确规定 |
5.2.2 对发行条件做出理性设置 |
5.3 构建统一的电子货币争端解决机制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超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文章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子货币影响货币超发的机理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货币需求理论 |
2.1.2 货币供给理论 |
2.2 电子货币影响货币超发的机理分析 |
2.2.1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理分析 |
2.2.2 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理分析 |
2.2.3 电子货币对货币超发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货币超发和电子货币的测度 |
3.1 中国货币超发测度 |
3.1.1 相关测度方法 |
3.1.2 中国货币超发测度 |
3.2 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与测度 |
3.2.1 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 |
3.2.2 中国电子货币化程度测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超发影响的实证计量分析 |
4.1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的计量分析 |
4.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2 模型构建与分析 |
4.1.3 实证分析 |
4.2 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需求影响的计量分析 |
4.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模型构建与分析 |
4.2.3 实证分析 |
4.3 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超发影响的计量分析 |
4.3.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4.3.2 电子货币对货币超发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制定电子货币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
5.1.1 必须将电子货币纳入法定存款准备金计提范围 |
5.1.2 优化货币层次划分,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
5.2 完善电子货币相关法律法规 |
5.2.1 电子货币市场准入制度构建 |
5.2.2 完善电子货币流通与交易过程的规定 |
5.2.3 尽快完善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规 |
5.3 重视电子货币对宏观调控工具与中介目标选择的特殊影响 |
5.3.1 电子货币模式下着重公开市场操作的运用 |
5.3.2 电子货币模式下宏观调控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向利率的转变 |
5.4 营造促进电子货币发展环境 |
5.4.1 营造电子货币发展的创新技术环境 |
5.4.2 优化电子货币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 |
5.5 重视电子货币特殊的安全风险与金融风险 |
5.5.1 重视电子货币的相关风险 |
5.5.2 建立电子货币统计监测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致谢 |
(10)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电子货币的概述 |
2.1 电子货币的来源与定义 |
2.1.1 电子货币的来源 |
2.1.2 电子货币的定义 |
2.2 电子货币的类型和特征 |
2.2.1 电子货币的类型 |
2.2.2 电子货币的特征 |
2.3 电子货币发展现状 |
2.3.1 境外电子货币发展现状 |
2.3.2 国内电子货币发展现状 |
2.4 小结 |
第3章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货币政策有效性概念 |
3.2 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
3.2.1 电子货币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 |
3.2.2 电子货币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 |
3.2.3 电子货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
3.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
3.3.1 电子货币对利率的影响 |
3.3.2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3.4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
3.4.1 电子货币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3.4.2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4.1 电子货币对利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1 变量选择和数据选取 |
4.1.2 平稳性检验 |
4.1.3 协整关系检验 |
4.1.4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
4.2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实证研究 |
4.2.1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层次的影响 |
4.2.2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
4.2.3 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要深入研究 |
5.2 对电子货币收取适当比例的准备金 |
5.3 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监管 |
5.4 强化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四、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D]. 余雪扬.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第三方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影响的研究[D]. 王峥.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3]马克思货币批判理论视域下的电子货币问题初探[J]. 王晓霞. 前沿, 2021(01)
- [4]中德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监管比较研究[D]. 邓流青. 南京大学, 2020(02)
- [5]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D]. 黄珏仕. 华侨大学, 2020(01)
- [6]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 ——基于货币乘数理论[D]. 王云峰.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马克思信用理论视域下的虚拟货币研究[D]. 杨鹏飞.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8]电子货币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闵欢欢. 南昌大学, 2019(02)
- [9]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超发的影响研究[D]. 贾楠.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10]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 赵颖春. 山西财经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