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未来工作——美国《质量进展》杂志记者对菲利浦·克劳斯比的最新采访(论文文献综述)
赵哲[1](2019)在《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辽宁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基础雄厚,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先天条件优越,拥有数量众多的省属本科高校和大批工程类专业,培养规模庞大的高等工程人才。本研究立足于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存量与增量并驾齐驱的现实局面和战略情势,围绕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旨问题,基于战略管理的研究视角,把教育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与管理学领域的“战略管理问题”两个原本割裂的学术版块进行充分匹配,将“质量问题”升华为“战略管理问题”,理性建立了一种质量与战略及战略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构建了指向明确、特色鲜明和思路清晰的质量战略及其战略管理的逻辑体系与框架结构,重点提出了战略管理要解决的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等基本内容。阐述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基本内涵。首先对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概念定义和嫁接应用进行详细论述。其次对“质量论”进行概念演进解读和拓展应用,其中,“质量论”经历了“客观质量—主观质量—动态质量—全面质量—标准质量”的持续演变,战略管理的应用基础是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范式的集合定义和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多维度推论,而“工程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作为质量特性共同组成战略管理的发生机制。随后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生成进行理性分析,其中,质量与战略管理的关系表现为必然性和紧凑性,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具有结构性、建构性、全面性、差异性和接续性等五类显着特征。最后从战略环境、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及保障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管理之间的要素契合关系。分析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环境和战略基础。引入PEST经典模型分析了影响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四类外部环境。通过定量研究全面掌握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基础情况,即对省内18所省属高校的31种工程类专业的2600名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针对省内5所省属高校和5家企业的136人运用半结构化方式的深度访谈,最终为战略制定提供定性的问题探查与分析判断。明确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战略愿景在于将工程导向作为始终标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关键支点,将国际化培养作为长效动能;重点路径在于从高校主体维度出发,围绕“工程性”、“创新性”和“国际性”的始终质量特性诉求,提出专业、课程、教师、载体和模式等方面的针对性与合理性的战略重点选择。阐述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实施及保障。战略实施的高校内部具体发力点在于战略领导、战略执行、战略目标、战略组织和战略资源等“五力”的持续共同作用,即增强高校战略领导的领航控制力,加强高校战略主体的联合执行力,提高高校战略目标的标靶向导力,提升高校战略组织的结构调适力,确保高校战略资源的持续配置力。战略保障的主要途径是立足政府和社会双重视角的完善政府外部治理体系与建构社会长效驱动系统。
逄诗章[2](2018)在《商业银行微博行为对其微博营销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社交媒体营销具备高技术性、高传播性、高交互性以及低成本性等竞争优势,已经逐步成为了当代企业营销的一种主要手段。微博作为在中国众多社交媒体平台的一个成功典范,也是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活动的一个主要平台,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账号,借助微博平台宣传自己的品牌并推销自己的金融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国内当前对于商业银行微博营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针对商业银行微博营销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在商业银行进行微博营销的过程中,其各种微博行为对其各个阶段不同营销效果(微博流行度提升、在线金融服务被广泛接受采纳、营销绩效得到提升)的影响机制。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对现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界定了企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交互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特性。对本次研究涉及到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服务质量理论、安于现状偏差理论以及现代营销学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基于上述理论,结合商业银行微博营销各阶段不同的营销目的,建立了商业银行微博营销过程的理论模型,为研究商业银行各种微博营销行为对其微博营销效果的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本文对商业银行微博行为对其微博账号流行度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因为微博平台的信息传播特性,商业银行发布的微博信息想要得到广泛的传播,必须具备较高的流行度,也就是拥有足够庞大的粉丝群体,所以如何建立和维护粉丝群体是商业银行进行微博营销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建立微博用户选择关注模型,研究商业银行发布广告类微博、金融信息类微博、有奖优惠类微博、与大V账号进行互动、在黄金时段发布微博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规模对商业银行微博账号流行度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发布金融信息类微博、有奖优惠类微博、与大V账号进行互动、在黄金时段发布微博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规模对其微博账号的流行度均存在积极的影响,而商业银行发布广告类微博的行为对其微博账号流行度存在消极的影响。其次,本文研究了粉丝对商业银行提供的基于微博平台的在线金融服务接受采纳意愿的促进和阻碍因素。微博用户在关注商业银行的微博账号后,会选择是否采纳商业银行提供的基于微博平台的在线金融服务。本文基于理性选择理论、服务质量理论以及安于现状偏差理论,建立微博用户对商业银行基于微博平台的在线金融服务接受采纳模型,研究商业银行发布权威金融信息,在线金融服务质量,消费者的金融模式转换成本及其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对消费者接受采纳意愿的影响,并研究消费者的互联网经验对该影响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商业银行发布权威金融信息以及在线金融服务质量,是通过积极影响消费者对该金融服务的收益感知积极的影响消费者的接受采纳意愿,而消费者的金融模式转换成本及其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是通过积极的影响其对该金融服务的成本感知消极的影响消费者的接受采纳意愿。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及时发布权威金融信息、提高在线金融服务的服务质量、简化在线金融服务流程降低使用门槛以及有效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微博行为都可以对在线金融服务被广泛采纳使用这一微博营销效果产生促进作用。消费者的互联网经验对收益感知及成本感知与接受采纳意愿的关系分别存在正向和负向的显着调节作用,对金融信息及服务质量与收益感知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积极的调节作用,对模式转换成本与成本感知的关系存在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而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与成本感知的关系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最后,本文研究商业银行微博营销行为对其营销绩效的促进机制。商业银行进行微博营销的最终目的是让企业的业务得到扩展,进而提升其营销绩效。本文基于现代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建立商业银行微博营销绩效模型,研究商业银行微博账号粉丝数、与粉丝互动频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规模对其微博营销绩效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规模在该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微博账号粉丝数、与粉丝互动频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规模对商业银行的微博营销绩效均存在显着的积极影响。对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来说,粉丝数对其微博营销绩效的影响更强,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来说,与粉丝的互动频率对其微博营销绩效的影响更强。
张若楠[3](2017)在《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规划设计》文中指出乐家电视购物频道以快速、便捷、真实的多元化销售模式成为陕西地区居民的新型购物方式,但是随着网络购物APP的不断涌现、电视收视率的不断下滑、落地购物频道的大力冲击,使得购物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改进管理模式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扩大经营范围、维持并增大盈利额,是乐家电视购物频道急需解决的问题。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对乐家电视购物频道质量提高有显着的推进功效。如何建立质量体系,是本研究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经典理论和模式,电视购物频道的定义、运营方式,电视节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和可行性的探讨,拟定了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进入乐家电视购物频道进行实习,深入了解该频道的节目录制方式、产品提供方式、服务方式等工作内容,对相关员工进行了访谈调研,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整合和讨论,根据访谈结果进一步修正拟定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最终确立乐家电视购物频道规划建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本研究以跨学科的方式尝试性的为乐家电视购物频道规划建立了一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其质量,弥补了电视购物频道进行质量管理的研究空白,为其他媒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 一定的借鉴。
张娣[4](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雷鸣剑[5](2008)在《基于过程方法的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及实施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新闻传播所创造的“拟态环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军事新闻传播是一种借助新闻媒体面向全军广大官兵传播思想、观念及带倾向的新闻信息的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军事新闻传播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道德规范与伦理精神缺失、新闻传播者选择性偏差、新闻传播软硬件建设不足、新闻传播过程不畅等原因造成军事新闻传播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缺失,突出表现为军事新闻传播质量不高、效果不佳。因此,研究如何改善新闻传播过程,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对探讨军事新闻传播规律,促使军事新闻传播更好地服务广大官兵具有前瞻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探讨军事新闻传播质量的改进,还有助于提高我军舆论战能力,推进我军对战时新闻舆论战的研究。本文首次将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过程方法引入到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中,在对军事新闻传播过程进行辨识的基础上,结合质量策划相关理论与PDCA循环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PDCA循环的军事新闻质量管理模式。抓取军事新闻素材是军事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点与关键环节,本文重点研究了军事新闻素材质量评估问题。在总结当前军事新闻素材质量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军事新闻素材评估模型,并给出实例应用。然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了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的实施框架与对策,并探讨了ISO9000标准在构建军事新闻传播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借鉴意义,给出了实施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的五个具体对策:加大人才建设;重视制度建设;加强新闻互动;树立系统观念;坚持持续质量改进之路。最后研究了一个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的实际案例。
黄书亭[6](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刘苹苹[7](2005)在《企业危机形成机理与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系统分析的思维框架为基础,充分考虑企业危机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对国内外现有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批判性地继承和运用,并从大量案例的研究中汲取产业及个别企业危机管理的经验,以企业危机的形成、防范、控制等为视角对企业危机管理进行了了机理性的研究,其中侧重于个业危机形成机理尤其是企业危机的内因作用机理研究,在全面诠释和把握危机成因机理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危机防范与控制机理分析,以构建企业危机管理体系,达到对企业危机实行全面管理,最终避免企业失败之目的。本文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出发,在揭示危机、企业危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概括了企业危机的特性和分类、企业危机系统的动态构成及其发展周期,企业危机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企业危机与企业的一般问题、企业危机与突发的灾难事件的关系以及企业危机管理与企业运营管理、企业风险管理、“零”缺陷管理、寻机化管理等相关管理概念的关系,总结了企业危机管理研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介绍了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几个基本假设。重新界定了企业危机成因的内涵,探讨了危机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概括了危机防范与控制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危机防范是一种理念的观点,着重研究了企业危机的制度防范机理,强调柔性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危机防范的重要保证。指出了危机管理计划、危机沟通的重要性并对其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做了具体的描述。阐述了危机控制的类型、程序以及危机控制决策的相关内容。本文突破了已有理论的典范巢臼,建立了通俗且便于操作的危机预警双向信息监测系统模型框架,有利于将危机因子消灭在萌芽中,达到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
王成荣[8](2005)在《品牌价值的评价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科学领域,有关品牌价值的来源、评价与管理的研究已成为涉及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性课题。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本文研究了相关文献,并对品牌内涵、本质属性和成长规律进行了深刻挖掘。在此基础上,首先科学说明了品牌价值的来源及构成。许多人认为品牌价值来源于品牌的资产价值(Brand Equity)或财务价值(Financial Value),即给企业带来超出无品牌产品销售的溢价收益; 也有学者认为品牌价值反映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对某一品牌的偏爱、态度和忠诚程度; 还有学者认为品牌价值由成本价值、关系价值与权力价值三部分构成。本文在集成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探讨品牌的“级差地租”入手,运用商品二因素理论以及“消费者剩余”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品牌价值来源于生产者的特殊劳动投入与市场与社会的认可度两个方面(两个维度),且二者不可分离,品牌价值是二者相互推动、相互契合的结果,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二者契合度的高低。为此,从系统的角度,构造了一个品牌价值模型,即:V =f ( x ,y ); 进而得出品牌价值基本曲线和三条典型曲线,以此对特殊的劳动投入与市场及社会的认可二者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作出说明。认为生产者投入的特殊劳动量(y)与市场及社会认可度(x)同比例变化时,品牌价值呈曲线增长,是较好的品牌价值增长模式; 当x 变化快于y 的变化,边际品牌价值递增,是最理想最有效的品牌价值增长模式; 当x 变化慢于y 的变化,边际品牌价值递减,是较差并应择机放弃的品牌价值增长模式。本文针对现有品牌价值评价实践中概念不清、分类含糊等问题,构建了品牌价值评价新的概念体系,将品牌价值评价明确地划分为三类:品牌价值资产化评价、品牌价值社会化评价、品牌价值内部评价。品牌价值资产化评价是以品牌资产交易为目的,评价品牌的金融价值,是对品牌资产在某一时点上的价格判断; 品牌价值社会化评价是对品牌所带来的超值创利能力的评估,它只有在多品牌价值量化比较时才有意义,评价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品牌资产化的依据; 品牌价值内部评价是对企业品牌管理绩效进行的考核,是企业有针对性地制订品牌营销和管理战略与策略的依据,也是适时监控品牌价值增减状况的手段。本文对品牌价值资产化和社会化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品牌
陈安全[9](2002)在《设计营销管理学简论》文中研究表明设计营销管理领域长期为我国设计教育体系所忽略,然而,在新形式、新 条件下,设计运作离不开设计的有效管理与市场考验。国际设计界也只是从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研究这一领域,在国内目前几乎尚属空白。虽然 很多的设计公司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探索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但还没 有形成系统性理论体系。设计营销管理学简论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研究,要克 服相应资料比较少、相关案例稀少的困难,力求有开创性,使营销学、管理 学融合到设计理论中去。 《设计营销管理学简论》分两部分论述:设计市场营销与设计项目管理。 设计市场营销是每个设计管理者、设计师为适应市场经济所必须了解、研究 的问题;而设计管理则体现在设计项目运作的有效性上,设计活动可划分为 大大小小的具体项目运作,其有效性即指运作效率与完成质量。 文章架构的第一部分是设计市场营销,主体内容包括:1、设计市场营销 以设计组织的四个目标为出发点——市场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 目标。2、设计企业营销活动在设计经营战略的总体布局上开展,营销活动以 客户决策行为研究为开端,分析设计客户的购买行为和内部、外部影响因素 及完善客户管理。3、设计竞争战略:设计质量领先、差别化策略、集中性策 略。在竞争战略的理念指导下,市场营销组合设计作品、沟通、定价、渠道 等要素,并强调设计服务传递设施的规划与布局。4、设计招投标与设计企业 公关策划的内容。 文章架构的第二部分项目管理,是为完成某一预定的设计目标,而对任务 和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管理的过程,通常需要满足时间、资源或成本方面 的限制。设计项目的计划可以很简单,例如笔记本上列出的任务以及它们的 开始和结束日期;也可以很复杂,例如包括成千上万项任务和资源以及上百 万元预算的项目。然而,项目由于其复杂性、资源需求、完工所需要的时间 和风险而产生广泛变化。在强调时间性的时代,成功的设计项目管理能及时 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本文结合了营销学、管理学、设计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一定的学 术性和实用性为指导思想,大量地将营销学、管理学的普遍原理运用于设计 这一专门领域,使其适用于设计人员及设计管理者。文中引用大量的案例、 图表、设计公司情况调查,力求使文章有设计特色,有理论深度,而不晦涩 难懂。 设计营销管理学简论 总结论文,体现了几方面的理论突破: 1、把设计这一专业领域同服务经济相联系,从市场化角度重新审视设计作业; 2、探求设计市场运作规律,有利设计市场的培育与规范化; 3、探讨了设计人才观与设计组织体系的架构; 4、设计质量标准的确立与实现。
俞克洋[10](2000)在《我们的未来工作——美国《质量进展》杂志记者对菲利浦·克劳斯比的最新采访》文中认为 想一下我们的质量巨匠:戴明、朱兰和克劳斯比。戴明去逝了,朱兰已不公开露面了,但克劳斯比继续活跃着,站在质量界的最前列。他是现代质量伟大的传播者之一。 从质量职业的角度讲,我们的大多数还仍处在朦胧中,但是克劳斯比在质量世界中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境界。就质量向何处去,质量实
二、我们的未来工作——美国《质量进展》杂志记者对菲利浦·克劳斯比的最新采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的未来工作——美国《质量进展》杂志记者对菲利浦·克劳斯比的最新采访(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师: 实用知识的驾驭者与工业革命的先驱者 |
1.1.2 工程人力资源: 国家经济赶超与持续竞争力获取的战略要素 |
1.1.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辽宁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诉求 |
1.1.4 围绕质量的战略管理: 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思维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研究总体评述 |
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内涵解析 |
2.1 理论基础: 战略管理的诠释与定义 |
2.1.1 战略—战略规划—战略管理: 从组织管理的样态变迁谈起 |
2.1.2 环境、资源、要素: 战略管理的整合逻辑 |
2.1.3 知识多样性: 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充实和拓展 |
2.1.4 战略管理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质量论”的解读及拓展应用 |
2.2.1 何为质量: 概念演进与认知深化 |
2.2.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战略管理的应用基础 |
2.2.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特性: 战略管理的发生机制 |
2.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生成分析 |
2.3.1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管理的关系理解 |
2.3.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特征归纳 |
2.4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要素契合 |
2.4.1 对质量与战略分析的系统说明 |
2.4.2 对质量与战略选择的机理论述 |
2.4.3 对质量与战略实施及保障的主体认知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分析 |
3.1 战略环境: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PEST分析 |
3.1.1 政治: 质量行动规约的根本保证 |
3.1.2 经济: 质量发生及发展的恒久基础 |
3.1.3 社会: 质量意识唤醒与变化的常态变量 |
3.1.4 技术: 质量加速进化的驱动工具 |
3.2 战略基础: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状况调查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访谈过程 |
3.2.3 统计分析 |
3.2.4 结果诊断及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4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 |
4.1 专注质量的战略愿景厘定 |
4.1.1 坚守工程导向: 追求质量卓越的动力引擎 |
4.1.2 升级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达到质量平衡的关键支点 |
4.1.3 增添国际化措施: 促进质量提升的长效动能 |
4.2 高校工程专业任务调整战略 |
4.2.1 回归工程专业的市场导向设置逻辑 |
4.2.2 转变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向 |
4.2.3 提升工程专业的国际化实质等效水平 |
4.3 高校工程课程体系优化战略 |
4.3.1 综合设计极具活力的工程专业课程 |
4.3.2 搭配类型丰富的工程创新创业课程单元 |
4.3.3 推动工程课程要素的国际化渐进变革 |
4.4 高校工程教师素质提升战略 |
4.4.1 运用“刚性”制度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
4.4.2 应用“柔性”机制释放创新创业教师的质量进阶动力 |
4.4.3 通过“内外”发力加快教师的国际化建设步伐 |
4.5 高校工程教育载体实效强化战略 |
4.5.1 打造产学相互支撑的实践基地动态发展格局 |
4.5.2 建立实虚并存的创新创业多种服务平台 |
4.5.3 提供多样的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机会 |
4.6 高校工程教育行动模式拓展战略 |
4.6.1 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契合的“大工程”机动培养模式 |
4.6.2 营建文化、改革与管理联合推动的创新创业素质养成模式 |
4.6.3 建立研究与规划并驾齐驱的国际化提质增效支撑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5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实施及保障 |
5.1 政府外部治理体系的全方位完善 |
5.1.1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备性和落实性 |
5.1.2 突出制度供给体系的选择性和调控性 |
5.1.3 营造生态环境体系的协调性和优质性 |
5.2 高校内部关键要素的活力激发 |
5.2.1 增强高校战略领导的领航控制力 |
5.2.2 加强高校战略主体的联合执行力 |
5.2.3 凝聚高校战略目标的标靶向导力 |
5.2.4 提升高校战略组织的有效调适力 |
5.2.5 确保高校战略资源的持续配置力 |
5.3 社会长效驱动系统的理性建构 |
5.3.1 建构企业的身份认同及全程化参与机制 |
5.3.2 健全社会组织机构的评估制度和监测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结论与贡献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状况的访谈方案 |
附录B: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商业银行微博行为对其微博营销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微博(Twitter)的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微博流行度的相关研究现状 |
1.3.3 消费者对在线金融服务采纳意愿的相关研究现状 |
1.3.4 企业微博营销及其绩效的相关研究现状 |
1.3.5 文献综述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结构与章节安排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商业银行微博营销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微博与微博营销的相关概念与特点 |
2.1.1 微博的概念与特点 |
2.1.2 微博营销的概念、方式与特点 |
2.2 商业银行微博营销的过程 |
2.2.1 商业银行建立粉丝群体 |
2.2.2 粉丝接受采纳商业银行提供的在线金融服务 |
2.2.3 商业银行实体业务得到扩展 |
2.3 商业银行微博行为与微博营销效果的界定 |
2.3.1 商业银行微博行为的界定 |
2.3.2 商业银行微博营销效果的界定 |
2.4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4.1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2.4.2 使用与满足理论发展与主要概念 |
2.5 商业银行微博营销及在线金融服务采纳相关理论 |
2.5.1 理性选择理论 |
2.5.2 服务质量理论 |
2.5.3 安于现状偏差理论 |
2.6 营销学相关理论 |
2.6.1 传统营销学理论的发展进程 |
2.6.2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营销学理论 |
2.7 相关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2.8 商业银行微博营销全过程解读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微博行为对其微博流行度的影响机制研究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 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
3.2.1 研究环境、研究对象和变量的选择 |
3.2.2 数据收集与数据相关性检验 |
3.2.3 模型建立与实证结果 |
3.3 结果分析 |
3.3.1 假设支持结果分析 |
3.3.2 商业银行微博行为对其微博流行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3.4 本章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3.4.1 理论贡献 |
3.4.2 实践意义 |
3.5 章节小结 |
第4章 基于微博平台的在线金融服务采纳促进及阻碍因素研究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和模型的建立 |
4.1.1 直接影响作用假设的提出 |
4.1.2 调节作用假设 |
4.1.3 建立模型 |
4.2 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收集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预先调研 |
4.2.3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 |
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4.3.3 结构模型分析 |
4.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4.4.1 促进因素分析 |
4.4.2 阻碍因素分析 |
4.4.3 调节作用分析 |
4.5 本章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4.5.1 理论贡献 |
4.5.2 实践意义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业银行微博行为对其营销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2 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
5.2.1 数据收集 |
5.2.2 变量计算 |
5.2.3 模型估计 |
5.2.4 假设支持情况 |
5.2.5 结果分析 |
5.2.6 稳健性检验 |
5.3 本章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5.3.1 理论贡献 |
5.3.2 实践意义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结构安排 |
1.2.1 研究目标 |
1.2.2 内容结构安排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分析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和定义界定 |
2.1 研究现状分析 |
2.1.1 电视购物 |
2.1.2 全面质量管理 |
2.1.3 研究趋势 |
2.2 与本研究有关的相关概念 |
2.2.1 质量 |
2.2.2 质量管理 |
2.2.3 全面质量管理 |
2.2.4 电视购物频道 |
2.3 全面质量管理的经典理论与模式 |
2.3.1 约瑟夫.M.朱兰:“朱兰质量三部曲”和“20/80法则” |
2.3.2 爱德华·戴明:“戴明十四要点”和“PDCA循环” |
2.3.3 石川磬 |
2.3.4 菲利浦·克劳斯比:零缺陷理念 |
2.3.5 田口玄一 |
2.3.6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
2.3.7 全面质量管理经典理论与模式对乐家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启示 |
2.4 电视节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模式 |
2.4.1 梁巍巍:节目承诺制度 |
2.4.2 徐啸寒:五步实施程序 |
2.4.3 章波、多措:构建电视栏目评价指标 |
2.4.4 刘妞:电视新闻栏目全面质量管理六步骤 |
2.4.5 电视节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对乐家电视购物频道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启示 |
第3章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3.1 乐家电视购物频道 |
3.2 全面质量管理的普适意义 |
3.2.1 质量螺旋 |
3.2.2 质量环 |
3.2.3 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
3.3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实施质量管理的客观需求 |
3.3.1 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质量保障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
3.3.2 有利于保障节目质量,打造良好口碑,增强市场竞争力 |
3.3.3 有利于推进我国电视频道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步伐 |
3.4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能性 |
3.4.1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的特殊属性使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成为可能 |
3.4.2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符合乐家电视购物频道管理的要求 |
3.4.3 电视媒体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已有实践基础 |
第4章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设计 |
4.1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拟定 |
4.1.1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建设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基础 |
4.1.2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建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组成 |
4.2 访谈研究 |
4.2.1 访谈研究的目的 |
4.2.2 访谈对象 |
4.2.3 访谈内容设计 |
4.2.4 访谈的实施过程 |
4.3 访谈结果的整理研究 |
4.3.1 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
4.3.2 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4.3.3 访谈结果的整理研究 |
第5章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 |
5.1 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
5.1.1 以人为本 |
5.1.2 全员参与 |
5.1.3 过程管理 |
5.1.4 顾客导向 |
5.1.5 企业文化 |
5.1.6 系统管理 |
5.1.7 持续改进 |
5.2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模型设计 |
5.2.1 培训——质量文化建立 |
5.2.2 质量文件编写 |
5.2.3 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
5.2.4 产品质量控制 |
5.2.5 质量评估和反馈 |
5.2.6 激励措施和持续改进 |
5.3 陕西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模型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上篇 |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
下篇 |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过程方法的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闻传播理论 |
1.2.2 项目质量管理 |
1.2.3 质量改进理论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军事新闻传播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军事新闻传播相关概念 |
2.1.1 军事新闻传播 |
2.1.2 军事新闻传播者 |
2.1.3 军事新闻传播媒介 |
2.1.4 军事新闻接受者(受众) |
2.1.5 军事新闻价值 |
2.2 军事新闻传播发展史 |
2.3 军事新闻传播特点 |
2.4 军事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集中表现 |
2.4.1 军事新闻传播外环境 |
2.4.2 军事新闻传播内环境 |
2.4.3 军事新闻传播中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DCA的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模式研究 |
3.1 军事新闻传播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 |
3.1.1 军事新闻传播质量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 |
3.1.2 PDCA循环理论 |
3.2 军事新闻传播过程识别 |
3.3 军事新闻传播质量策划 |
3.3.1 设定军事新闻传播质量目标 |
3.3.2 明确军事新闻传播质量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 |
3.3.3 选择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方法 |
3.3.4 制定军事新闻传播质量计划 |
3.4 基于PDCA的军事新闻传播质量管理模式 |
3.5 军事新闻传播中主要问题的有效解决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事新闻中新闻素材质量评估模型研究 |
4.1 军事新闻素材质量评估与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 |
4.2 军事新闻素材质量评估现状 |
4.3 军事新闻素材质量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
4.3.1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4.3.2 军事新闻素材质量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
4.4 军事新闻素材质量评估模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实施与对策 |
5.1 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实施框架 |
5.2 ISO9000 标准与军事新闻传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5.3 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实施对策 |
5.3.1 加强人才建设,培养高素质军事新闻传播人才 |
5.3.2 重视制度建设,积极改善新闻传播过程 |
5.3.3 推进新闻互动,提高新闻传播质量 |
5.3.4 树立系统观念,把握新闻传播全局 |
5.3.5 应用过程方法,坚持质量持续改进之路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质量改进案例研究 |
6.1 实例背景 |
6.2 实例分析 |
6.2.1 质量策划 |
6.2.2 质量实施效果分析 |
6.2.3 质量改进措施 |
6.3 本章小节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
1.3 案例研究论考 |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
3.5 危机成因剖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
4.4.本章小结 |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
7.1 休闲与创新 |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若干建议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7)企业危机形成机理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的整体结构 |
第二章 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危机与企业危机 |
第二节 企业危机与企业的一般问题 |
第三节 企业危机与突发的灾难事件 |
第四节 企业危机管理与相关的管理概念 |
第五节 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 |
第六节 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几个基本假设 |
第三章 企业危机形成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关于企业危机成因及研究成果概述 |
第二节 企业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危机的根源 |
第三节 企业危机形成的内因作用机理 |
第四节 企业危机的外部环境作用机理 |
第四章 企业危机防范机理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危机源头防范机理 |
第二节 企业危机的制度防范机理 |
第五章 企业危机管理计划 |
第一节 危机管理计划的内容及原则 |
第二节 设立企业危机管理小组 |
第三节 企业危机预警 |
第六章 企业危机控制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危机控制及其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危机控制的程序 |
第三节 危机控制决策 |
第七章 危机沟通 |
第一节 危机沟通及其重要作用 |
第二节 危机沟通的对象 |
第三节 危机沟通的准备 |
第四节 媒体沟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它相关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8)品牌价值的评价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动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主体结构、内容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
1.6 本章小结 |
2 品牌价值的来源及构成 |
2.1 对品牌内涵的认识 |
2.2 品牌的成长规律 |
2.3 品牌价值的来源及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3 品牌价值资产化评价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
3.1 品牌价值评价方法体系 |
3.2 现有的品牌价值资产化评价方法及其评析 |
3.3 中国品牌的价值变化规律 |
3.4 双因素品牌价值资产化评价模型 |
3.5 方法模拟评价示例 |
3.6 本章小结 |
4 品牌价值社会化评价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
4.1 品牌价值社会化评价的现状及其评析 |
4.2 SINOBRAND 品牌价值社会化评价法 |
4.3 方法模拟评价示例 |
4.4 本章小结 |
5 品牌价值的内部评价与管理 |
5.1 现有研究评述 |
5.2 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品牌价值评价 |
5.3 基于不同品牌价值特点的评价 |
5.4 品牌价值的管理 |
5.5 适合中国市场环境的品牌价值管理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与后续研究的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目录 |
(9)设计营销管理学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设计学 |
1.2 营销学 |
1.3 管理学 |
1.4 设计营销管理的内容和目标 |
1.4.1 探讨设计营销管理的定义 |
1.4.2 设计营销、管理的目标体系 |
1.4.3 设计营销管理的主体内容 |
1.5 设计营销管理的特征与思路 |
1.5.1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 |
1.5.2 知识的管理是设计营销管理的中心 |
1.5.3 作为第五代管理的设计管理主要内容的特殊性(特征) |
1.5.3.1 创新管理 |
1.5.3.2 虚拟管理 |
1.5.3.3 模糊管理 |
1.5.3.4 人本管理 |
案例: 电子专家任总经理的电子公司倒闭析因 |
上篇——设计市场营销的战略战术 |
2. 目标体系论 |
2.1 设计市场目标 |
2.1.1 进行设计市场分析的意义 |
2.1.2 设计市场分析的方法 |
2.1.3 设计市场调查 |
2.1.3.1 设计市场调查的程序 |
2.1.3.2 设计市场调查的内容 |
案例: Quantum 汽车公司的市场调查 |
2.2 设计的经济目标 |
2.2.1 分析设计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
2.2.2 项目交易 |
2.3 设计的社会目标 |
案例: LG回馈社会做优秀企业 |
2.4 设计的发展目标 |
2.4.1 持续的客户调研 |
2.4.2 客户与竞争对手变动 |
3. 设计企业经营与营销战略 |
案例: 奠基于结合价值,促使百灵品牌受到全世界的认同 |
3.1 企业营销战略与战略规划 |
3.1.1 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
3.1.2 公司的营销战略层次 |
3.1.3 战略规划的一般过程 |
3.2 企业规划设计营销总体战略的步骤 |
3.2.1 明确战略经营单位 |
3.2.2 规划投资组合 |
3.2.3 规划成长战略 |
3.2.3.1 集中性扩张 |
3.2.3.2 集中性网络 |
3.2.3.3 服务集 |
3.2.3.4 多角化网络 |
3.3 规划设计营销战略 |
3.3.1 营销任务分析 |
3.3.2 战略环境分析 |
3.3.3 战略条件分析 |
3.3.4 战略目标进择 |
3.3.5 战略思想选择 |
3.3.6 形成营销战略计划 |
案例: 企业设计经营理念 |
4. 设计市场与客户行为分析 |
4.1 设计客户的购买行为分析 |
4.1.1 政府市场 |
4.1.1.1 政府市场的设计目的 |
4.1.1.2 政府市场设计过程的参与者 |
4.1.1.3 影响政府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
案例: 湖北出版文化城 |
4.1.2 企业组织市场 |
4.1.2.1 企业组织市场的设计目的 |
4.1.2.2 企业组织市场设计购买决策过程 |
4.1.2.3 企业组织市场设计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
4.1.3 个人家庭设计市场 |
4.1.4 客户行为分析模型 |
4.1.4.1 外部影响 |
4.1.4.2 内部影响 |
4.2 在市场中赢得顾客 |
4.3 客户管理 |
4.3.1 建立客户数据库 |
4.3.2 企业与客户进行互动 |
案例: 里欧·伯涅特公司(Leo Burnett) |
附录: 某4A广告公司培训教材 |
5. 设计市场营销的战略战术 |
5.1 设计市场营销的概念与特征 |
5.1.1 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的内涵 |
5.1.2 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的特点 |
5.2 设计市场营销的步骤 |
5.3 设计市场营销战略 |
5.3.1 认识设计竞争环境 |
5.3.2 设计竞争战略 |
5.3.2.1 设计质量领先 |
5.3.2.2 差别化 |
5.3.2.3 集中性策略 |
5.3.3 市场营销战略组合 |
5.3.3.1 设计作品 |
5.3.3.2 沟通 |
5.3.3.3 定价 |
5.3.3.4 渠道 |
5.4 营销结果 |
5.4.1 定位 |
5.4.2 收益 |
5.4.3 客户满意 |
5.5 设计营销活动 |
5.5.1 饱和营销 |
5.5.2 竞争群络 |
5.5.3 关系营销 |
5.5.4 网络营销 |
5.5.5 互动营销 |
案例: Real Media公司的推广活动:磁力互动 |
6. 设计招、投标 |
招标案例: 东方濠景酒店(四星级) |
6.1 设计招、投标 |
6.1.1 招标投标的概念 |
6.1.2 招标投标方式 |
6.2 招标与投标的程序 |
6.3 投标申请书 |
6.4 投标书 |
6.5 投标策略 |
标书案例(节选) |
7. 公关策划 |
7.1 公关的组织与实施 |
7.1.1 公关的自省方法与艺术 |
7.1.2 组织形象概述 |
7.1.3 组织的自我期望形象 |
7.1.4 组织的现实社会形象 |
7.2 设计企业公关的设计方法与艺术 |
7.2.1 强化公共关系思想 |
7.2.2 遵循公关效能原则 |
7.2.3 组织形象设计的基本程序 |
7.3 公关的实施方法与艺术 |
7.3.1 统观全局 |
7.3.2 选准媒介 |
7.3.3 制作信息 |
7.3.4 控制进度 |
7.3.5 调整计划 |
7.4 公关的评定方法与艺术 |
7.4.1 组织形象评定内容 |
7.4.2 组织形象评定的步骤 |
7.5 公关策略 |
案例: B&O公司的着名广告语“丹麦质量的标志” |
案例: 西纳特拉背后 |
下篇——设计项目运作 |
8. 设计项目管理 |
8.1 设计项目管理的涵义 |
8.2 设计项目管理的特性 |
8.2.1 项目的特点 |
8.2.2 项目活动的组成 |
8.2.3 项目经理的活动 |
案例: 项目经理的授权 |
9. 设计项目运作的组织体系化 |
案例: 罗伊·罗杰(Roy Roger)连锁店 |
9.1 设计管理机构 |
9.2 多功能设计团队 |
9.2.1 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供货商 |
9.2.2 供货商和采购部门 |
9.2.3 市场营销部门 |
9.2.4 客户 |
9.2.5 质量和检验部门 |
9.2.6 财务部门 |
9.2.7 法规协调部门 |
9.2.8 生产工人 |
9.2.9 专业人员 |
9.2.10 其他项目 |
9.3 团队的领导者 |
9.4 设计师的组织管理 |
9.4.1 设计师的小组管理 |
9.4.2 自我管理小组战略(Self-Managed Group,SMG) |
9.5 设计师的培养与选拔 |
9.5.1 设计师的选拔 |
9.5.2 设计师的培养 |
9.6 创造良好的设计氛围 |
9.6.1 设计环境 |
设计环境案例 |
9.6.2 设计文化 |
设计企业文化案例: 奥美广告公司 |
9.7 人事保障措施 |
案例: 土人设计学奖学金 |
10. 设计项目的管理技术 |
10.1 项目管理技术 |
10.1.1 甘特项目图 |
10.1.2 对甘特图的评价 |
10.1.3 关键路线法 |
10.1.3.1 构造一个项目网络 |
10.1.3.2 关键路线法 |
10.2 资源约束 |
10.3 活动突击 |
10.4 在活动时间中加入不确定因素 |
10.4.1 估计活动工期分布 |
10.4.2 项目完成时间分布 |
10.4.3 项目完成时间分析的评价 |
10.4.4 运用关键路线分析法产生的问题 |
案例: 项目管理应用软件 |
10.5 小结 |
11. 设计项目的实施程序管理 |
11.1 设计项目的实施程序 |
11.1.1 问题概念化 |
11.1.2 概念可视化 |
11.1.3 设计商品化 |
11.2 设计项目的实施程序管理 |
11.2.1 问题系统 |
11.2.2 设计目标定义 |
11.2.3 考虑设计因素 |
11.2.4 形成设计理念 |
11.2.5 概念设计 |
11.2.6 结构设计 |
11.3 帕累托原理 |
12. 设计项目的质量管理 |
12.1 设计质量标准的概念 |
12.1.1 定义设计质量 |
12.1.2 设计质量要素 |
12.2 测量设计质量 |
12.3 实现设计质量 |
12.4 设计质量改进计划 |
12.4.1 实现质量改进计划 |
12.4.2 戴明的14点计划 |
12.4.3 无条件服务保证 |
参考资料:1、 美国Malcolm Baldrige国家质量奖 |
2、 ISO 9000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
四、我们的未来工作——美国《质量进展》杂志记者对菲利浦·克劳斯比的最新采访(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赵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2]商业银行微博行为对其微博营销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D]. 逄诗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乐家电视购物频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规划设计[D]. 张若楠.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4]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5]基于过程方法的军事新闻传播质量改进及实施研究[D]. 雷鸣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6]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7]企业危机形成机理与防控研究[D]. 刘苹苹. 吉林大学, 2005(04)
- [8]品牌价值的评价与管理研究[D]. 王成荣.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9]设计营销管理学简论[D]. 陈安全.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1)
- [10]我们的未来工作——美国《质量进展》杂志记者对菲利浦·克劳斯比的最新采访[J]. 俞克洋. 中国质量,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