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尹惠和主治临床经验(24)

名医尹惠和主治临床经验(24)

一、名医印会河教授临床抓主症经验集萃(24)(论文文献综述)

郭婷婷[1](2021)在《刘光珍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学习、研究刘光珍教授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书籍,媒体报道,学术讲座以及历年来主持、参与的科研,专利申请、新药及制剂研发等资料,结合临床实践,凝练刘光珍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同时,以导师学术思想为指导,对临床医案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导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临证经验。方法:1.深入交谈,聆听导师从医历程,传承脉络,探寻导师学术思想渊源;2.收集整理导师发表的论文、书籍、学术讲座、讲课录像,以及历年来参与的科研课题、专利申请、新药及制剂研发等资料,总结、凝练导师的学术思想;3.总结导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对门诊医案进行分类,寻找辨治规律,从中凝练学术思想,总结临证经验。结果:1.刘光珍教授的从医历程可概括为:熟读经典,启发悟性;师承名家,传扬精华;“优才”学途,博采众长;中西汇通,坚守创新四个阶段。导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主要源于《内经》。在从医的学习过程中,尊师重道,汲取中医界先辈的经验,传承精华。2.导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主要有:(1)实多虚少,湿为关键。(2)从湿立论,兼顾转化:内、外湿邪均可致病。湿邪可寒化、可热化,与其它邪气夹杂,可兼夹风、寒、浊、热、瘀、毒一种或多种邪气。(3)湿邪损伤脏腑,重在肺脾肾三脏。(4)湿邪兼夹多种邪气,弥漫三焦,加快肾脏病进展。3.导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临证经验分为三部分:(1)辨证论治:证型不同,则治法不同。风湿证:祛风胜湿;寒湿证:温阳化湿;湿浊证:升清降浊;湿热证:清热利湿;湿瘀证:活血利水;湿毒证:利湿解毒;湿热浊瘀毒证:清热利湿,活血逐瘀,降浊解毒;三焦分治: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2)辨病论治:以病为纲,以湿为观察点,总结从湿论治在肾性水肿、蛋白尿、血尿及淋证中的运用,归纳出导师选方用药经验。(3)经验方药分析:自创“肾炎方”、“肾衰方”、“糖肾方”、“尿感汤”等经验方,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慢性肾脏病,惠及临床。结论: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历代医家多以“肾虚”立论。刘光珍教授通过大量的临证实践证实:慢性肾脏病患者属湿证者不在少数。本研究将“湿邪”作为CKD辨治的突破口,逐步深入,辨证治疗。刘光珍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将中理论、实践、现代研究完美结合,具有实用和创新价值,形成了系统、独特的的学术思想,并总结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供参考。

宋晓晨[2](2021)在《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于痴呆的治疗,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课题拟从中医医籍及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数据库所记载的中医痴呆古今医案入手,梳理中医治疗痴呆的古今医案情况,呈现大历史观下医家临证诊治痴呆的演变与发展,挖掘整理古今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等理论的认识及古今医家对痴呆的诊疗规律和经验,为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拓展思路。同时,结合对痴呆古代文献的梳理与中医相关研究的概述,对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总体论述。方法:1.基于《中华医典》对痴呆的古代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应用理论归纳与分析法,按照病名溯源、病因病机、治疗沿革等进行分析。2.基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的中医学经典医籍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痴呆的古今医案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按照医案年代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病因分布情况、病性病位分布情况、症状分布情况、方药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3.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近10年来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发文年份、发文地域、发文单位、文献类型、研究内容、项目支持、核心期刊、核心作者等进行分析。结果:1.痴呆首见于唐代的《华佗神医秘传》,又名“呆痴”“愚痴”“痴病”“神呆”“呆证”“呆病”等。明代以前多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可由药邪、先天因素、外伤、七情内伤、他病继发等诱发,病机以脏腑气血虚损为本,痰、瘀、火热为标。病位以心、脑为主,兼有肝、脾、肾。治疗兼见针灸与中药疗法。针灸选穴多为心经与肾经上的穴位。中药疗法包含藜芦、牵牛、石菖蒲、远志等化痰药及多个化痰补虚方的应用。2.共录入医案376则,分为少量的古代医案与近代医案,以及大量的现代医案。患者以60-79岁的男性居多。常见病因依次为他病继发、情志因素、毒邪、先天因素和外伤。常见病性依次为痰、血瘀、精髓亏虚、气虚、火热、气滞、阴虚等。常见病位依次为肾、心神(脑)、脾、心、肝、肺、胃、胆。常见症状依次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降低、性情改变等。常见方剂依次为补益剂、祛痰剂、活血剂、祛湿剂、行气剂、清热剂等。常见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等。应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依次为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六味地黄丸、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应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等。常用药物可聚类为补虚类、活血类、化痰类。经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应用情况与疗效评估,得到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对支持度百分比最高的石菖蒲-远志药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9个活性成分,73个潜在靶点,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c AMP信号通路、蛋白质去泛素化、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活性氧代谢过程、节律周期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及通路。3.共纳入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文献1558篇。年发文数量呈波动增长。主要发文地域依次为北京、湖北、广东、黑龙江、山东等。主要发文单位依次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内容包含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治未病、护理、康复等早期防护与病后调护的相关研究。治疗方法囊括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多项资助与支持。载文量最多的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杂志等18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结论:1.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由以虚、痰为主要病机演变为以虚及正虚夹痰夹瘀为主,并兼见火热、气滞、湿阻、寒凝、水停等,治法也由补虚、化痰发展为补虚、化痰、活血、开郁、清热、燥湿、驱寒、利水等。2.痴呆的病因有他病继发、七情内伤、外伤、毒邪、先天因素等,病性以痰、血瘀、精髓亏虚为主,病位以肾、脑、脾、心、肝为主,症状表现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低下等,证型以正气不足的虚证与虚中夹痰夹瘀的本虚标实证为主,治疗时多应用补虚药、化痰药、活血药、清热药等,依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3.常用方剂有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常用中药有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黄芪、半夏、郁金、当归等,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4.痴呆的中医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内服外治相结合、多靶点靶向治疗的日臻完善的治疗模式,研究趋势为痴呆的早期干预与病后调护。

韦宇,邵蒙苏,于同月,赵林华[3](2021)在《桑白皮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文中认为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桑白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桑白皮用量范围为3~50 g,常用剂量为5~30 g,散剂常用0.62~3.93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泻肺平喘止咳治疗以咳喘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汤剂用量3~41.4 g,散剂用量为0.62~3.93 g;清肺胃热治疗皮肤病(痤疮、荨麻疹、黄褐斑、脂溢性皮炎等)、糖尿病等为10~50 g;利水消肿治疗肾脏疾病、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等为6~30 g;活血祛瘀治疗皮肤病(糖尿病皮肤瘙痒、痤疮)、神志病、鼻衄,为5~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泻肺平喘配伍地骨皮、紫菀、枇杷叶;清肺胃热配伍桑叶、桑枝、麻黄、连翘、赤小豆等;利水消肿配伍茯苓、椒目、葶苈子、黄芩;活血祛瘀配伍桃仁、白鲜皮、地肤子。

郭小乐[4](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孙筱筱[5](2020)在《《伤寒论》“方-药-证”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伤寒论》方剂疗效确切,组方精当,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本文对《伤寒论》“方-药-证”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和数据分析研究,希望疗效确切的经方能深化方剂配伍理论,为方证、药证研究提供思路和启发。方法:运用文献整理分析的方法,对《伤寒论》中方证完备的条文进行数据整理,对症状及方药信息进行提取,对其中的方-证关系进行文献学的梳理与分析,对药-证部分应用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进行挖掘和分析,结合文献的考证分析,探讨《伤寒论》的方-药-证关系,最后结合医案对“方-药—证”关系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将《伤寒论》的方、药、证信息规范整理后,共有方剂112首、药物83味、症状224个纳入分析。方:对《伤寒论》全书112方中症状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方剂进行方证相关分析,对方剂条文进行逐条解析。符合筛选条件的19个方剂纳入分析,分别是小柴胡汤、大承气汤、四逆汤、桂枝汤、五苓散、麻黄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陷胸汤、抵当汤、调胃承气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瓜蒂散、猪苓汤、十枣汤。药:《伤寒论》全书中前15名的药物及频次为:甘草69次、桂枝39次、大枣38次、生姜36次、芍药29次、干姜21次、人参20次、附子19次、半夏18次、黄芩17次、大黄15次、麻黄14次、黄连13次、白术10次、茯苓10次。证:《伤寒论》全书出现前5的症状依次为:下利、发热、烦、手足厥冷、呕吐。药证方面: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10%,对排名前5的症状进行症状与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下利:单味药里,下利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63.303、35.780,34.862,33.028、26.606,黄芩、干姜、黄连、半夏、人参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64.706、57.143、46.154、38.889、35.000。药对:桂枝+甘草、大枣+甘草、生姜+大枣、芍药+甘草、芍药+大枣与下利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3.028、28.440、28.440、22.018、18.349,黄芩+甘草、干姜+甘草、半夏+大枣、半夏+甘草、人参+甘草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75.000、57.143、50.000、42.857、33.333;药团:生姜+大枣+甘草、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与下利的支持度百分比为25.688、16.514、16.514。根据寒热虚实不同,统计出热利使用的方剂有6首,药物使用频次37次,运用较多的是黄芩、大枣、甘草,频次都为4次,寒利使用的方剂有6首,药物使用总频次28次,运用较多的是干姜、甘草、附子,频次为6、4、3,寒热错杂利的方剂有5首,药物使用总频次27次,运用较多的是干姜、甘草、黄连、黄芩、大枣、半夏、人参,频次为4、4、3、3、3、3。发热:单味药,麻黄、大黄、芍药、生姜、干姜与发热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8.462、36.842、30.000、28.571、27.778、26.667,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是63.303、35.780、34.862、33.028、26.606;药对: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生姜+甘草、桂枝+生姜、芍药+生姜与发热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3.028、28.440、28.440、21.101、17.431,麻黄+甘草、芍药+生姜、芍药+大枣、干姜+甘草、芍药+桂枝、人参+甘草与发热的置信度分别为38.462、36.842、30.000、28.571、27.778,药团:发热与生姜+大枣+甘草、桂枝+大枣+甘草、桂枝+生姜+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大枣+甘草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25.688、21.101、20.183、19.266、16.514,发热与芍药+生姜+大枣、芍药+生姜+甘草、芍药+桂枝+甘草、芍药+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甘草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3.333、29.412、27.778、26.667、26.316,;药组:发热与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大枣、芍药+桂枝+生姜+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甘草、芍药+桂枝+大枣+甘草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29.412、26.667、26.667、25.000、25.000。按六经的不同,太阳发热的使用方剂有13首,药物使用频次为63,使用较多的药物为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麻黄、杏仁,频次分别为7、7、6、6、5、5、3,少阳发热的方剂3首,药物频次为24,使用多的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大枣、芍药、甘草、人参,频次分别为3、3、3、3、2、2、2,阳明发热的方剂有6首,药物频次为24,使用多的药物为大黄、甘草、芒硝、人参、知母、枳实,频次分别为3、3、2、2、2。烦:单味药里,烦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63.303、35.780、34.862、33.028、26.606,烦与黄芩、大黄、干姜、黄连、半夏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5.294、33.333、23.810、23.077、22.222;药对:桂枝+甘草、大枣+甘草、生姜+甘草、生姜+大枣与烦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3.028、31.193、28.440、28.440,烦与半夏+大枣、黄芩+甘草、生姜+大枣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3.333、25.000、19.355,药团:烦与芍药+生姜+大枣、生姜+大枣+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的置信度及支持度排名在前;药组:烦与芍药+桂枝+生姜+大枣、芍药+桂枝+生姜+甘草的置信度分别为13.333。根据烦的病因病机,关于实烦的方剂共有8首,药物频次为32,使用较多的药物为甘草、黄芩、半夏、大枣、干姜、人参,频次分别是5、2、2、2、2、2,虚烦的方剂有5首,药物频次为17,使用较多的药物是甘草、干姜、芍药,频次为3、2、2。手足厥冷:单味药里,手足厥冷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63.303、35.780、34.862、33.028、26.606,手足厥冷与干姜、附子、人参、芍药、甘草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3.333、31.579、25.000、17.241、15.942;药对:干姜+甘草、附子+甘草、芍药+甘草、芍药+桂枝、黄芩+甘草与手足厥冷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5.714、27.273、16.667、16.667、16.667,桂枝+甘草、芍药+甘草与手足厥冷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3.028、22.018。六经病手足厥冷各不同,少阴手足厥冷方剂共有2首,药物频次为8,药物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柴胡、甘草、芍药、枳实,厥阴手足厥冷的方剂为4首,药物使用频次是30,使用较多的药物是甘草、桂枝、细辛、附子、干姜、芍药、大枣,频次分别为3、3、3、2、2、2、2。呕吐:单味药,桂枝、大枣、生姜、芍药与呕吐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5.780、34.862、33.028、26.606;人参、黄芩、半夏、干姜、生姜与呕吐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 30.000、29.412、27.778、23.810、19.444,药对:大枣+甘草、生姜+甘草、生姜+大枣与呕吐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1.143、28.440、28.440,半夏+大枣、半夏+甘草、黄芩+甘草、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与呕吐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41.667、28.571、25.000、20.000、19.355;药团:生姜+大枣+甘草、芍药+桂枝+生姜与呕吐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是14.286、13.333;药组:芍药+桂枝+生姜+大枣、芍药+桂枝+生姜+甘草与呕吐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13.333、13.333。六经呕吐病机各不同,使用药物有异,太阳呕吐方剂为8首,药物的频次为41,使用较多的药物是甘草、大枣、桂枝、芍药、半夏、干姜、生姜、麻黄,频次分别为5、4、4、3、3、3、2、2。少阳呕吐方有3首,药物频次为24,使用多的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芍药,频次分别是3、3、3、3、3、2、2,少阴呕吐方剂有4首,药物的频次为18,使用较多的是附子、干姜、茯苓,频次为3、2、2,厥阴呕吐的方有2首,药物的频次为14,使用较多的是干姜、黄连、人参,频次均为2。结论:本文在对《伤寒论》方证齐全的条文整理和建库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的方法,探讨方药与症状关联规律。得出以下结论:方证方面:治疗抓住“主证”,是仲景经方在临床不同疾病中灵活应用和加减化裁的主要关键,这也是本研究中方-证关系研究的重点。有或然证,临床症状比较多,就一定要从“主证”入手。药证方面:下利出现时,可选用黄芩、干姜、黄连、半夏、人参、甘草、桂枝、大枣、生姜等药物。在热利出现时,运用较多的药物是黄芩、大枣,寒利出现时,运用较多的药物为干姜、附子,寒热错杂利,药物依次是干姜、甘草、黄连、黄芩、大枣、半夏、人参。总体来看,下利与干姜黄芩黄连汤药物吻合。发热一症,总的病机为阴阳失和,太阳发热常用汗法,太阳发热,药物使用较多的是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麻黄、杏仁。与桂枝汤和麻黄汤主要药物一致,少阳发热用和法,多用柴胡、黄芩、半夏、大枣、芍药、甘草、人参等小柴胡药物。阳明发热一般用下法,用大黄、甘草、芒硝、人参、知母、枳实等三承气药物。少阴发热大法是温,以附子、干姜等为主。厥阴发热以寒温并用为主,兼有水湿瘀血者,可兼以利水、化湿、化瘀之法,临床应随症状变化加减药物治之。实烦常用药物是甘草、黄芩、半夏、大枣、干姜、人参。虚烦常用药物甘草、干姜、芍药。治烦的药物与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大致吻合,实烦多选用小柴胡汤药物,虚烦多用小建中汤中药物治疗。手足厥冷主要病是厥阴病导致的,常用药物为甘草、桂枝、细辛、附子、干姜、芍药、大枣。选用药物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以及通脉四逆猪胆汁汤的组成药物基本吻合,但阳明热厥为热病,需要清热,药以石膏、知母为主。太阳呕吐多用甘草、大枣、桂枝、芍药、半夏、干姜、生姜、麻黄,少阳呕吐: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人参、芍药,少阴呕吐:附子、干姜、茯苓,厥阴呕吐:干姜、黄连、人参。总体看来,呕吐治疗药物组合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相似,但呕吐的病机不同,用药也要相应的调整。呕吐与烦出现,半夏、黄芩、人参、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合为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发热与呕吐同时出现,常用黄琴、半夏、生姜、大枣、甘草,药物组合代表为芍药、姜枣草;呕吐、烦、发热同时出现时,常用药物干姜、黄芩、生姜、人参,黄芩和甘草,药组与桂枝汤的药物相合;呕吐、发热、下利三者出现时,常用干姜、黄芩、甘草、人参、附子。研究结果显示,《伤寒论》全书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味药物恰好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同时桂枝汤的主治症状在证-药关系中出现频次也较高。因此以桂枝汤作为“方-药-证”结合研究的代表方剂,收集桂枝汤原方的近代名中医医案,从治疗疾病、主治症状、特殊症状、基本用量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论是桂枝汤的疾病应用范围较广,不仅用于表虚感冒、汗证、发热,而且还用于奔豚、妊娠呕吐、目疾等;症状涉及面广,但以汗出、发热、恶风寒、身痛、倦怠乏力为主要症状;典型脉象是浮脉,舌质为淡舌、舌苔为薄白苔;现代用量与《伤寒论》中原方中所用剂量差别较大,剂量的改变考虑为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综合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伤寒论》参考“方-证-药”的关联关系,可为深入理解《伤寒论》经方的配伍规律、用药思路提供帮助,同时为实现临床精准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任雄飞[6](2020)在《刘光珍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学习、研究刘光珍教授的论文、书籍、讲座、科研课题、专利申请、新药及制剂研发等资料,结合临床实践,凝练刘光珍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同时,以导师学术思想为指导,对大量临床医案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导师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方法:1.深入和导师交谈,了解其从医历程,领会导师在学习、临证过程中的感悟,探寻导师学术思想渊源;2.学习并分析导师的论文、书籍、学术讲座、讲课录像及录音,搜集整理导师历年来参与的科研课题、专利申请、新药及制剂研发等资料,从中总结、凝练导师的学术思想;3.总结导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对大量门诊医案进行分类,寻找辨治规律,从中凝练学术思想,总结临床经验。结果:1.刘光珍教授的从医历程可概括为研读经典,奠定基础;师承名家,传承精华;“优才”学途,博采众长;中西合璧,守正创新四个阶段。导师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金匮要略》、《温热论》等中医经典,在其学习成长过程中,继承诸多中医名家的精华,科研临床并举,传承创新兼备。2.导师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主要有:实多虚少,瘀为关键;从瘀论治,贯穿始终(从血瘀水停立论,重在活血利水;从热壅血瘀立论,重在凉血散血;从肾络瘀阻立论,重在活血通络;从肾微症瘕立论,重在化瘀消症)。3.导师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主要有凉血散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从瘀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从瘀论治膜性肾病、从瘀论治IgA肾病、从瘀论治淋证及虫类药的应用经验等。刘光珍教授根据不同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从瘀论治”的角度进行辨治分析,衷中参西,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结论:刘光珍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现代研究相结合,具有实用和创新价值,突破了中医药在辨治慢性肾脏病方面的传统格局,形成了系统的学术思想,并总结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中医肾病学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宋斌,赵林华,邸莎,韦宇[7](2019)在《牡蛎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牡蛎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9~1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平肝潜阳治疗头风、眩晕等,为15~75 g;镇惊安神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为10~30 g;软坚散结治疗良、恶性占位病变、肝胆系疾病等,为12~120 g;收敛固涩治疗汗证、妇人赤白带下等,为9~120 g;制酸止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鳖甲、龟板、珍珠母等;镇惊安神配伍龙骨、磁石;软坚散结配伍浙贝母、白芥子、莪术等;收敛固涩配伍鸡冠花、龙骨、灶心土等;制酸止痛配伍锻瓦楞、乌贼骨、龙胆草等。

冉维正[8](2019)在《脑髓病的古文献梳理及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脑髓学说是中医学研究脑与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内与脏腑经络身形、外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脑、髓为“奇恒之腑”,在中医学传统的脏腑体系中,并没有脑髓的位置,其功能作用逐渐被脏腑功能所代替。但在西学东渐以来,脑的这种独立性又逐渐受到重视。“脑髓病”已成为各医家常用的一个名词,但各医家对脑髓病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本文一方面通过对脑髓理论相关古文献的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重新定义脑髓病,厘清其内涵;另一方面,脑髓病其病机多属肾虚髓亏,导师陈志刚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治疗脑髓病的经验方:滋肾益髓健脑方。因而基于异病同治理念,欲观察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脑髓相关的古文献研究,对古籍中的脑髓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总结;梳理脑髓学说在古代的发展脉络,分析总结不同时期脑髓理论的发展特点。第二部分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全面总结脑髓理论,包括了脑髓的生成、脑髓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脑髓的功能等方面,并提出了对脑髓病的定义。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基于“异病同治”理念,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的方法,纳入MSA、PD、PDS、SCA患者属肾虚髓亏型者,予以滋肾益髓健脑方治疗,疗程为6个月,比较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ADL评分、MoCA评分,MSA组的UMSARS、MSA-NMSS评分,PD及PDS组的UPDRS评分,SCA组的ICARS评分。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中医脑髓理论在《黄帝内经》时期完成初步总结,包括了脑髓的生理、病理、论治等各方面,为后世脑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全面继承《内经》脑髓学说的相关理论;孙思邈提出从肝胆角度论治髓病,并创立了髓虚实方剂;丰富了治疗髓病的方剂及药物,其中包括动物髓脂。宋金元时期,脑髓学说的主要发展包括借助解剖学认识髓,如汪昂提出“脊髓”之名,《圣济总录》详述了骨髓;这一时期也进一步丰富了治疗髓病的方剂。明清时期继续发展了传统中医“脑主神明”的认识,李时珍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明末开始受西医学影响,许多医家认识到“脑主记忆”,至王清任形成了完备的中医脑髓学说,探讨了脑髓与人体生长发育、感觉。言语记忆等之间的联系,完善了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证治等内容。第二部分髓由先天肾精所化生,同时也需要后天气血津液的充养。脑、髓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奇恒之府,独立于传统脏腑之外,具有独立性。同时,脑髓又借助经络系统与五脏六腑产生联系,如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足少阴经别、足阳明经筋等。脑髓生理功能的正常维持,与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肺主气、肾主骨生髓、脾胃主运化腐熟水谷等功能密切相关。脑髓的功能包括主思维、主感知、主记忆、主运动和言语、主五志。所有可引起患者认知、言语、视听、肢体活动等功能障碍的疾病,均存在脑髓受损的机制,可归于脑髓病范畴。第三部分1.一般资料:共纳入患者102例,最终15例脱落,87例患者完成完整信息采集及随访。其中MSA 43例,PD 25例,PDS 12例,SCA 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4岁,中位数60(53,67)岁。男性40例,女性47例。病程1~16年,中位数3(2,5)年。2.治疗前评分情况:全部患者ADL评分24~68分,平均44.21±11.18分;MoCA评分14~29分,中位数24(22,26)分,共有67.82%的患者得分<26分;中医证候积分13~51分,平均30.68±8.14分。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各子项中,其中步态障碍项失分占比100%最高,其次为乏力(94.25%)、神情异常(85.06%)、小便障碍(83.91%)、排便障碍(81.61%),其余各子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分。3.总体疗效分析:全部患者治疗后其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主症及次症得分均降低(均p<0.05)。分组分析中,MSA患者的总分及次症得分下降,PD患者的总分、主症及次症得分均下降,PDS患者的总分及主症得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SA组主症、PDS组次症以及SCA组总分、主症及次症得分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子项进行分析,全部患者的神情、乏力和小便障碍、头晕、失眠、视物模糊、流涎、排便障碍得分下降(均p<0.05);步态障碍得分较前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全部患者ADL评分在治疗后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分组分析中,MSA、PD及SCA组ADL评分呈上升趋势,PDS组ADL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治疗后MoCA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分析中,PDS组患者治疗后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A、PD、SCA组患者治疗后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进一步分组疗效分析:MSA患者,其UMSARS评分(第Ⅰ、Ⅱ、Ⅳ部分)在治疗后均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MSARS-Ⅰ+Ⅱ总分(治疗后-治疗前),其最大值26,最小值-14,中位数1(-3,6)低于国外同类研究。UMSARS子项评分分析中,UMSARS-I中的书写功能、行走及UMSARS-Ⅰ中的身体摇晃、步态得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功能得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MSA患者的MSA-NMSS总分在治疗后下降,MSA-NMSS子项中的排便功能、睡眠症状得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D组患者的UPDRS-Ⅱ、UPDRS-Ⅲ得分均较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Y分级较前亦无统计学差异。在UPDRS子项分析中,唾液分泌项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DS组患者的UPDRS-Ⅱ、UPDRS-Ⅲ得分均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UPDRS各子项评分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SCA患者的ICARS总分较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各子项评分中,语言障碍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子项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髓学说在《黄帝内经》时期初步总结形成,在后世一度发展较为迟滞。后至明末清初受西学影响而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王清任论述“脑髓说”,标志着中医脑髓学说发展完备。受道家思想影响,自古就有“脑主神明”的认识及论述,至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论开始为更多的医家所重视;后进一步经西学影响,大多数医家倾向于认为“脑主神明”包括了“心主神明”“髓者以脑为主”,广义的脑髓包括了全身之髓,狭义的脑髓则局限脑部之髓。脑髓由先天肾精所化生,同时也需要后天气血津液的充养;脑髓的功能可概括为主思维、主感知、主记忆、主运动和言语、主五志;所有可引起患者认知、言语、视听、肢体活动等功能障碍的疾病,均可归于脑髓病范畴。滋肾益髓健脑方可改善肾虚髓亏型脑髓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主要表现在改善二便、神情、乏力感、头晕、失眠、视物模糊、流涎。且能延缓脑髓病的运动障碍进展速度。

常昊[9](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方剂,探讨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李遇春教授于2017月3月2019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坐诊期间,李老诊断为胃痛的患者病例,共计302例。病例内容包括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四诊信息、中医诊断以及首诊处方等,随后将病例信息录入TCMISS,通过软件中“信息统计”功能,对录入的方剂进行证候统计、药物频次统计、中药归类和归经统计、中药四气和五味统计等分析。通过TCMISS中“数据分析”功能,对录入的方剂信息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提取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和新方。结果1.对筛选出的302首方剂进行分析,其中在李遇春教授“抓主症”治胃痛的证候统计中,辨证分型以胃气痛型最为常见,共计65例。对药物出现频次进行统计,李遇春教授临证治疗胃痛共使用158味中药,药物出现频率大于50次的有30味中药,使用频次靠前的10味中药分别是:木香、砂仁、炙甘草、炒白芍、枳壳、党参、海螵蛸、陈皮、炒白术、浙贝母,这些药物多具有理气止痛、健脾和中的功效。同时进一步统计出胃气痛、胃虚痛、胃灼痛、胃寒痛、食积痛、血瘀痛、阴虚胃痛及复杂型胃痛八种证型中的高频药物。2.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的药物组合有:党参,木香;党参,枳壳;木香,砂仁;陈皮,枳壳;木香,枳壳;当归,炙甘草;炒白芍,枳壳;炒白术,砂仁;延胡索,炙甘草;木香,海螵蛸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得到3味药核心组合29个,46味药核心组合16个。最终应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提炼出新方组合7个:(1)木香、生地黄、砂仁、西洋参;(2)小茴香、葛根、葫芦巴、炒山药;(3)神曲、延胡索、焦山楂、炒麦芽、苍术、陈皮、厚朴、大腹皮;(4)乌药、玉竹、荷叶、北沙参;(5)延胡索、高良姜、香附、柴胡、川芎;(6)麦冬、石斛、百合、北沙参、竹茹、西洋参;(7)吴茱萸、黄连、蒲公英、龙胆草、炒白术、白花蛇舌草、炙甘草。结论总结出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有:(1)李老在胃痛的临床治疗中将“抓主症,识病机”的观念贯穿始终,以辨痛为纲、辨兼证为目,辨证施治主张但见一症便是,诸症不必悉具;(2)擅用经方,喜用药对组方,秉承“有是证则用是药,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的观点,用药轻灵,药少力专,不主张方剂中药味繁多,以免药物不分主次互相牵制而影响疗效;(3)李老临证治疗多用行气止痛、辛开苦降之品,治以疏肝气、清胃热、降胃气,同时注重调节患者精神情绪,并兼以顾护脾胃,益气养阴。本研究为今后的临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也为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经验的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宋文姣[10](2018)在《刘光珍治疗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析刘光珍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总结刘光珍教授在学术思想指导下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经验。方法:1.对中医经典着作关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内容及现代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学习;2.临床跟师学习过程中收集大量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门诊及住院病历,进行整理分析;3.收集导师所着书籍、论文,参加导师主讲的学术会议,整理其历年主持的科研课题;4.深入与导师交谈其行医之路上的经历,在临证时请教其辨治的思路,认真记录,深刻体会,提炼导师的学术思想,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结果:1.总结了导师丰厚基础,师承名家,勤于临床,中西并重,重视科研,善于创新的行医经历,其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仲景理论及温病派思想,同时重视中药现代药理学理论;2.导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祛邪为首务”、“肾病治疗须明辨标本”、“重视肝肾同源及顾护脾胃”;3.导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有辨证论治经验和辨病论治经验,辨证论治经验包括从“本”治疗主证,从“标”治疗次证,从“标本”而主次证同治;辨病论治经验包括:对慢性肾炎综合征,应重视病机的发展规律,热壅、湿毒、瘀血互结,使肾络受损,肾微症瘕,这是长期蛋白尿与肾功能下降的原因,治疗上当解毒消症,益气化湿,在这个思路上创制了“肾炎方”;对慢性肾衰竭,提出从“浊”论治,和六大治浊之法,在此基础上创制了“肾衰方”;对糖尿病肾病,提出重视痰热湿瘀互阻,肾络受损,肾微症瘕的状态,根据病机,创制了“糖肾方”;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提出从卫气营血理论辨治,以凉血散瘀为法,创制了“紫癜肾炎方”。结论:刘光珍教授从事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三年跟师学习,目睹了导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其学术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学习。

二、名医印会河教授临床抓主症经验集萃(2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医印会河教授临床抓主症经验集萃(24)(论文提纲范文)

(1)刘光珍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刘光珍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渊源
    1.熟读经典,启发悟性
    2.师承名家,传扬精华
    3.“优才”学途,博采众长
    4.中西汇通,坚守创新
第二部分 刘光珍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研究
    1.实多虚少,湿为关键
    2.从湿立论,兼顾转化
        2.1 湿邪致病,可分内外
        2.2 湿易转化,兼夹它邪
        2.2.1 风湿
        2.2.2 寒湿
        2.2.3 湿浊
        2.2.4 湿热
        2.2.5 湿瘀
        2.2.6 湿毒
        2.2.7 湿热浊瘀毒
        2.3 湿邪困脾,累及肺肾
        2.4 湿邪致病,弥漫三焦
第三部分 刘光珍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临证经验总结
    1.辨证论治经验
        1.1 祛邪为首务
        1.2 从湿论治
        1.2.1 风湿证
        1.2.2 寒湿证
        1.2.3 湿浊证
        1.2.4 湿热证
        1.2.5 湿瘀证
        1.2.6 湿毒证
        1.2.7 湿热浊瘀毒证
        1.2.8 三焦分治
    2.辨病论治经验
        2.1 从湿论治肾性水肿
        2.2 从湿论治肾性蛋白尿
        2.3 从湿论治肾性血尿
        2.4 从湿论治淋证
    3.经验方药分析
        3.1 肾炎方
        3.2 肾衰方
        3.3 糖肾方
        3.4 尿感汤
    4.临床医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痴呆古代文献梳理
    一、病名溯源
        (一)痴呆释义
        (二)痴呆别名
        (三)痴呆内涵
    二、病因病机
        (一)痴呆病因
        (二)痴呆病机
        (三)痴呆病位
    三、治疗沿革
        (一)针灸疗法
        (二)中药疗法
    四、小结
第二部分 痴呆古今医案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选案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规范化处理
        (二)建立数据库
        (三)统计分析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医案梳理
        (二)数据结果
    五、结果分析
        (一)医案一般情况分析
        (二)因机证治规律分析
    六、小结
第三部分 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四部分 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调查
        (二)发病机制
        (三)风险因素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五)治疗现状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一)文献记载
        (二)病因病机
        (三)症状证型
        (四)治疗现状
    三、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一、病因病机
    二、症状证型
    三、类证鉴别
    四、治则治法
    五、治疗方法
    六、各时期杰出医家思想
    七、中医药治疗痴呆的现状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案来源
附录2 证素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3)桑白皮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2?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2.1?印会河
    2.2?费伯雄
    2.3?张琪
    2.4?吕仁和
    2.5?榻国维
3?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1?仝小林
    3.2?杨明会
    3.3?李赛美
4?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4.1?配伍黄芩
    4.2?配伍麻黄、连翘、赤小豆
    4.3?配伍枇杷叶
    4.4?配伍地骨皮
    4.5?配伍葛根
    4.6?配伍葶苈子
    4.7?配伍杏仁
    4.8?配伍连翘
5?小结

(4)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1 简介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1 研究目的
        2 技术类型
        3 技术路线
        4 资料和方法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1 中药频次统计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1 麻黄与杏仁
        2 桑叶与杏仁
        3 麻黄与苏子
        4 苏子与当归
        5 半夏与陈皮
        6 白前与前胡
        7 沙参与麦冬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9 白僵蚕与蝉蜕
        10 苍耳子与辛夷
        11 党参与黄芪
        12 桔梗与木蝴蝶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1.2 肺病多痰浊
        1.3 肺病多热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2.1 重视脏腑关系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3 治疗学思想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3.4 组方用药特点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5)《伤寒论》“方-药-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伤寒论》方证及方药量效研究
        1 《伤寒论》方证研究
        1.1 方证、药证的概念
        1.2 《伤寒论》方证的特色
        1.3 《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
        1.4 《伤寒论》方证、药证的研究现状
        2 《伤寒论》方药量效研究
        2.1 方药量效研究概况
        2.2 《伤寒论》方药量效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在方剂研究中的应用
        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方剂挖掘中的运用
        2 统计方法在方剂研究中的应用
        2.1 关联规则在方剂研究中的应用
        2.2 计算机算法与方剂挖掘
        3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与方剂研究
        4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伤寒论》方剂数据库建设
    1 资料收集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的整理
        1.3 资料录入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处理
        2.2 数据库的建设
        2.3 数据挖掘方法
第二部分 《伤寒论》方-药-证分析
    1 方药研究结果
        1.1 药物频次
        1.2 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
    2 症状研究结果
        2.1 总的症状频次
        2.2 方剂条文症状频次
    3 方-证研究结果
        3.1 小柴胡汤
        3.2 大承气汤
        3.3 四逆汤
        3.4 桂枝汤
        3.5 五苓散
        3.6 麻黄汤
        3.7 小承气汤
        3.8 栀子豉汤
        3.9 白虎加人参汤
        3.10 大陷胸汤
        3.11 抵当汤
        3.12 调胃承气汤
        3.13 通脉四逆汤
        3.14 真武汤
        3.15 小青龙汤
        3.16 白虎汤
        3.17 瓜蒂散
        3.18 猪苓汤
        3.19 十枣汤
        3.20 小结
    4 药-证研究结果
        4.1 高频症状与药物的关系
        4.2 小结及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医案的方-药-证-效探讨
    1 病案来源
    2 病案录入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信息点确立
        2.4 资料处理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治疗疾病
        4.2 主要症状
        4.3 舌脉统计
        4.4 用量
    5 讨论
结语
    1 论文的创新点
    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刘光珍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刘光珍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渊源
    1.研读经典,奠定基础
    2.师承名家,传承精华
    3.“优才”学途,博采众长
    4.中西合璧,守正创新
第二部分 刘光珍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研究
    1.实多虚少,瘀为关键
    2.从瘀论治,贯穿始终
        2.1 从血瘀水停立论,重在活血利水
        2.2 从热壅血瘀立论,重在凉血散血
        2.3 从肾络瘀阻立论,重在活血通络
        2.4 从肾微症瘕立论,重在化瘀消症
第三部分 刘光珍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
    1.凉血散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1.1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用药经验
        1.4 验案举隅
    2.从瘀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2.2 用药经验
        2.3 验案举隅
    3.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
    4.从瘀论治膜性肾病
    5.从瘀论治IgA肾病
    6.从瘀论治淋证
    7.从瘀论治慢性肾衰竭
    8.虫类药的应用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致谢

(7)牡蛎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2 名老中医牡蛎用量与配伍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4 现代医者运用与配伍
    4.1 配伍龙骨、牛膝
    4.2 配伍龙骨、薏苡仁
    4.3 配伍葛根
    4.4 配伍莪术、夏枯草
    4.5 配伍乌贼骨
    4.6 配伍龙胆草
5 小结

(8)脑髓病的古文献梳理及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中医脑髓学说的近现代研究现状
    1 脑髓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2 民国以来中医脑病学的发展概况
    3 名家论述
    4 脑髓学说反应出的中医理论的问题
        4.1 脑髓与五脏
        4.2 脑髓为脏
        4.3 脑神与心神之辨
    5 脑髓的功能
    6 脑髓理论与养生
    7 脑髓学说与相关疾病论治
        7.1 脑髓病内涵的理解
        7.2 脑髓病的辨证
        7.3 脑髓病治疗的研究概况
    8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 中医对多系统萎缩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1 证型分析
        1.2 中药治疗
        1.3 针灸治疗
        1.4 综合治疗
        1.5 中医疗效
    2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专病专方
        2.4 针灸治疗
    3 中医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4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脑髓相关的古文献研究
    1 秦汉时期
        1.1 《黄帝内经》
        1.2 同时期其他医着论述
        1.3 小结
    2 魏晋隋唐时期
        2.1 《诸病源候论》
        2.2 《千金要方》
        2.3 其他医着
        2.4 小结
    3.宋金元时期
        3.1 滑寿《读素问钞》与《难经本义》
        3.2 《圣济总录》
        3.3 《太平圣惠方》
        3.4 其他医着
        3.5 小结
    4 明清时期
        4.1 更进一步认识到脑髓病的难治性
        4.2 脑为元神之府
        4.3 西方医学对脑髓学说的影响及在中国的传播
        4.4 王清任与中医脑髓说的正式确立
        4.5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4.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4.7 小结
    5 总结
第二部分 脑髓学说总论及脑髓病的定义
    1 脑髓的概念
        1.1 脑、髓的概念分类
        1.2 髓的物质属性分类中的“脑髓”
        1.3 文字训诂学中的“脑髓”
    2 脑髓的生成
    3 脑髓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3.1 脑髓与肾
        3.2 脑髓与心
        3.3 脑髓与肝
        3.4 脑髓与肺
        3.5 脑髓与脾胃
    4 脑髓与官窍的关系
        4.1 脑髓与目的关系
        4.2 脑髓与鼻的关系
        4.3 脑髓与耳的关系
    5 脑髓的功能
        5.1 主思维
        5.2 主感知
        5.3 主记忆
        5.4 主运动、言语
        5.5 主五志
    6 脑髓病的定义
    7 脑髓病的病因病机及分类
    8 脑髓病相关疾病举例
第三部分 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背景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2.1 MSA诊断标准
        1.2.2.2 PD诊断标准
        1.2.2.3 未明确诊断的PDS
        1.2.2.4 SCA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终止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基本信息采集
        3.2 量表测评
        3.3 不良反应记录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
        5.2 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6 不良反应报告
第四部分 讨论
    1 脑髓学说在古代的发展
    2 脑髓学说概要
    3 脑髓病的定义
    4 年龄与脑髓病发病
    5 脑髓病患者的“神”受损情况及对“脑主神明”的思考
        5.1 脑髓病患者“神”受损的情况
        5.2 “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争议
        5.3 “脑主神明”包括了“心主神明”,“心主神明”不能被替代
    6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7 异病同治
    8 滋肾益髓法治疗脑髓病
    9 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脑髓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9.1 总体疗效分析
        9.2 分组疗效分析
    10 疗效的突破点探讨
    1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1.李遇春教授“抓主症,识病机”的学术思想
    2.重视辨病,分型论治
        2.1 胃寒痛(胃寒痛包括虚寒型和寒实型)
        2.2 胃气痛
        2.3 胃虚痛(包括胃下垂痛)
        2.4 血瘀痛
        2.5 食积痛
        2.6 胃灼痛
        2.7 阴虚胃痛
        2.8 复杂型胃痛
    3.用药灵活,兼症加减
    4.典型病案举隅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软件介绍
    3.建立数据库
    4.数据分析过程
结果
    1.临床资料分析
        1.1 性别统计
        1.2 年龄统计
        1.3 证型分类
        1.4 中药频次统计
        1.5 四气统计
        1.6 五味统计
        1.7 归经统计
        1.8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1.9 新方分析
讨论
    1.基于TCMISS的研究结果分析
        1.1 临床资料分析
        1.2 证候频次分析
        1.3 组方用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刘光珍治疗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刘光珍教授医事传略及学术思想渊源
    1.刘光珍教授医事传略
        1.1 丰厚基础,启发悟性
        1.2 师承名家,学有渊源
        1.3 勤于临床,中西并重
        1.4 重视科研,善于创新
    2.刘光珍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2.1 源于《内经》,推崇仲景
        2.2 发扬温病,重视药理
第二部分 刘光珍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研究
    1.以祛邪为首务
        1.1 从“湿”分期论治慢性肾脏病
        1.2 从“瘀血”分期论治慢性肾脏病
        1.3 祛邪的重要性
    2.肾病治疗须明辨标本
    3.重视肝肾同源和顾护脾胃
第三部分 刘光珍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1.辨证论治经验
        1.1 肾病从“本”治疗主证
        1.2 肾病从“标”治疗次证
        1.3 肾病从标本而主次证同治
    2.辨病论治经验
        2.1 慢性肾炎综合征
        2.2 慢性肾衰竭
        2.3 糖尿病肾病
        2.4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3.临床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名医印会河教授临床抓主症经验集萃(24)(论文参考文献)

  • [1]刘光珍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郭婷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D]. 宋晓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桑白皮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 韦宇,邵蒙苏,于同月,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21(04)
  • [4]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伤寒论》“方-药-证”关系研究[D]. 孙筱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刘光珍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D]. 任雄飞.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7]牡蛎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 宋斌,赵林华,邸莎,韦宇. 吉林中医药, 2019(12)
  • [8]脑髓病的古文献梳理及滋肾益髓健脑方对肾虚髓亏型脑髓病的疗效研究[D]. 冉维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D]. 常昊.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10]刘光珍治疗慢性肾脏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D]. 宋文姣.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8(01)

标签:;  ;  ;  ;  ;  

名医尹惠和主治临床经验(2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