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的中印(印度)关系

论新世纪的中印(印度)关系

一、论新世纪的中印(度)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兰,徐炜丹[1](2017)在《中印合作与竞争关系分析:基于1998年以来的中英文文本》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研究条件、研究对象、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对1998年以来的中英文文本进行了选择和分析。宏观上的中印关系具有竞合二元属性,合作的认可度略高于竞争的认可度。中印互动的具体领域主要有气候、科技与反恐,经贸、能源、地缘政治;除地缘政治领域,另三个领域的合作认可度均大大高于竞争的认可度;除能源领域,另三个领域的竞争认可度排序与合作认可度排序一致。依据认可度,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议题依次为中印边界、西藏问题、中巴关系和经贸摩擦等问题;推进中印合作的路径依次为增进互信、加强社会文化联系和遵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则。

余锦龙[2](2011)在《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 ——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西藏问题”是中国与印度相互交往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产生、发展、解决办法以及未来走向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运用历史与国际政治的视角,将“西藏问题”放置于中印关系中加以考察的还是比较少的,且不成体系。本人一直以来研究西藏的文化与发展,并热衷国际政治的学习,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对此课题加以深入的研究,以期有所收获。“西藏问题”研究与中印关系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在“西藏问题”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英殖民时期的印度以及独立后的印度都发挥着不一般的影响。“西藏问题”实际上是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现在已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这断然离不开印度在“西藏问题”上所发挥的影响力。印度的这种影响力必然会影响到中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印关系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西藏问题”的解决。本文将以“西藏问题”为主线,结合对中印关系的考察,以历史与辩证的方法来考证中印关系下的“西藏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并试图对其未来走向进行理性的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法。从全文上来看,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言”,它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相关研究动态、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至第三章。该部分通过历史和辩证的方法考察了中印关系的历史变迁、“西藏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印度西藏政策的历史演变。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基础部分,为后文运用国际政治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将中印关系与“西藏问题”搞清楚,才能够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第一章概括了中印关系自建交以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在;第二章则对“西藏问题”加以探析,论证了“西藏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渊源;第三章主要是对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并总结出印度西藏政策的特点。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至第六章。该部分主要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分析印度西藏政策背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了解“西藏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分析了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两个主要因素即国内因素与国际关系因素的构成。第六章主要是分析了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中国因素,介绍了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政策。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在前面六章论述的基础上,本人运用国际政治学中的博弈理论对中印关系下的“西藏问题”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中印两国在西藏问题上可能的取向,其次在简单介绍博弈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零和”和“非零和”博弈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中印关系将会在“双赢”下保持一定的不和谐这一结论,并针对“西藏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

陈开敏[3](2011)在《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印美关系的演变轨迹,分析印美关系升温的原因,既有美方的因素,也有印方的因素。印美关系升温对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制衡力量;印美相互借重,但不会因此削弱或舍弃与中国的关系;印度外交独立未必按美国的意图办事;印度在向美国等大国靠拢时进一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印美关系升温后的中国对印政策,提出如下建议:加强沟通了解,增进战略互信;加强经贸合作,奠定物质基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妥善处理边界问题;透视印美关系实质,保持警觉,立足防御。

王丽媛[4](2008)在《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繁荣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增强了自由竞争力,提高了参与国际经济的地位,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发展前景很好,两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再加上两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一再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中印合作是一个很大的地域范围,要同时同步在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内来开展经济合作和促进经济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自下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开始逐渐引起笔者的研究兴趣,这就是次区域经济合作。我国的山西省和印度的奥里萨邦作为两国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独特的合作优势、合作条件和巨大的相似性、互补性。基于此,论文对山西省和奥里萨邦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行了可行性探讨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论文分析了山西省和印度奥里萨邦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结构和特征,并就两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SWOT分析;结合二者的经济特征和SWOT分析,提出了两者经贸合作的互补性,探明了两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2.提出了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研究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分类,提出了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两种模式:合作初期的贸易型合作模式,发展程度较高的投资兼贸易型合作模式,并通过煤炭和铁矿石的合作,给出了实证分析。3.给出了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深入分析了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经济的发展状况,在贸易量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论文对未来两地经济合作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同时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方法和实务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蔡春林[5](2008)在《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通过介绍中俄、中印和中巴经贸合作中的特点与现状,采用修正后的专业化系数(CS)和一致系数(CC)对巴、俄、印、中(BRICs"金砖四国")之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俄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印之间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中巴之间的互补性也大于竞争性。有鉴于此,本文的政策建议为在双边层次以自由贸易协议(FTA)形式加强经贸往来,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建立发展中大国合作机制,中国主动给予发展中国家包括巴、俄、印三国特殊优惠待遇。

卫灵[6](2007)在《中印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向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善中印关系是中国睦邻外交的重要内容,中印关系对中国对外关系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对于中国周边安全的保障、中国在南亚地区发挥更大作用、以及亚洲大国关系的协调和减少外来势力对亚洲的干预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中印两国战略利益的重合大于分歧,这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印关系走向合作友好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冲突的可能性,而增强相互信任与消除隔阂是提升两国关系的关键。

曾祥裕[7](2006)在《印度人民党政府时期的中印关系及其启示》文中提出1998年3月19日到2004年5月21日,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简称BJP)在印度连续执政六年。这段历程正当后冷战时代世界大势与南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对中印关系影响深远。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验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极大地恶化了中印关系,中印关系由此跌入低谷。但国际以及中印内部因素终于促使两国共同努力,推动中印关系逐渐恢复。经过1998年下半年的恶化期、到2000年中的徘徊期、再到其后的恢复期,中印关系终于走出低谷,迎来了又一个高潮,实现了印总统访华(2000年5月)、李鹏访印(2001年1月中旬)、朱镕基访印(2002年1月中旬)、瓦杰帕伊访华(2003年6月底),中印政治关系大为改善、经贸合作飞速发展、争议问题取得进展。本文由此得出几点启示与结论:(一) 中印互相构成战略性影响,稳定的中印关系对两国意义重大;(二) 中印地缘政治博弈形势复杂,须以可行的地缘战略认真对待;(三)美国因素对中印关系影响巨大,妥善应对美国因素是中印关系的关键;(四) 中印边界问题、巴基斯坦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印关系有重大影响,但决定性因素是两国的战略意志;(五) 中印关系将继续改善,应推动中印一系列具体问题如边境问题、中印贸易问题的解决或改善,中印应在两国共同关心且拥有相同见解的问题合作,但中印不会走向结盟。

王冠宜[8](2005)在《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及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关系的伙伴化趋势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的一大特点,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于2005年4月11日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标志着两国第一次达到了战略合作的程度,双方关系提升至战略层次。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中国“伙伴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外交的重大成就。本文首先在回顾中印关系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中印联合声明》对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内涵作了阐述;运用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利益理论对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因作了深入剖析;根据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判定标准,着手对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最后,着重在分析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了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前景。

朱国锾[9](2005)在《论中国与南亚各国的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发展与南亚各国的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南亚在我国的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不亚于东盟,因此外交政策的定位是战略性的,我们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全面开展合作。

程瑞声[10](2002)在《论新世纪的中印(度)关系》文中提出中印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既存在共同的利益,也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两国的共同利益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的;而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则是局部的、次要的、暂时的。两国的共同点远远大于两国的分歧。对21世纪中印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景,我们完全有理由持乐观的态度。

二、论新世纪的中印(度)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世纪的中印(度)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 ——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印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其症结
    第一节 中印关系睦邻友好时期
        一、中印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印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中印关系对立和僵局时期
        一、中印关系走向对立的原因
        二、中印关系的对立和僵局
    第三节 中印关系改善和发展时期
        一、中印关系的改善
        二、中印关系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中印关系挫折、回暖和伙伴关系的构建时期
        一、中印关系的短暂倒退
        二、中印关系的修复和回暖
        三、中印伙伴关系的构建
    小结 中印关系的主要症结
        一、"西藏问题"
        二、边界问题
第二章 英印殖民侵略与"西藏问题"的由来
    第一节 英印殖民侵略与"西藏问题"的产生
        一、问题产生
        二、西姆拉会议剖析
    第二节 西藏上层分离倾向
        一、西藏上层对中央政府不满滋生
        二、西藏上层走向依英反汉之路
    第三节 和平解放西藏,达赖叛逃从事分裂活动
        一、西藏上层对抗解放军未果
        二、达赖集团叛逃从事分裂活动
    小结"西藏问题"与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渊源
        一、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律认知
        二、殖民主义侵略是"西藏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
第三章 印度对西藏政策的简史
    第一节 印度独立之初即觊觎西藏
    第二节 印度对"西藏问题"的政策演变
        一、积极干涉政策
        二、消极干涉政策
        三、公开对抗政策
        四、两面双轨政策
        五、新时期的政策
    小结 印度西藏政策的特点
第四章 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国内因素
    第一节 印度地缘安全战略因素
    第二节 印度政党政治和国会因素
    第三节 印度复杂的民族宗教因素
    第四节 印度国内传媒因素
第五章 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国际因素
    第一节 美印关系对印度西藏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西藏政策的演变
        二、美印关系对印度西藏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中巴关系对印度西藏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俄(苏)印关系对印度西藏政策的影响
第六章 影响印度西藏政策的中国因素
    第一节 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一、西藏的战略重要性
        二、中国的西藏政策
    第二节 对达赖的政策
第七章 中印涉藏问题的前景与对策分析
    第一节 中印两国在"西藏问题"的战略取向
        一、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取向
        二、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取向
    第二节 中印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博弈分析
        一、"西藏问题"的"零和"博弈分析
        二、"西藏问题"的"非零和"博弈分析
    第三节 "双赢"大于"零和"走势下的不和谐
        一、中印关系"双赢"大于"零和"的走势
        二、中印关系"双赢"下的不和谐
    第四节 "西藏问题"对策分析
        一、从内部角度来看
        二、从外部角度来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已(定)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目录

(3)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1.印美关系的演变
    2.印美关系升温的原因
二、印美关系升温对中国的影响
    1.印美关系升温对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制衡力量
    2.印度和美国合作乃有相互借重的权宜色彩
    3.印美不会因为印美关系削弱或舍弃与中国关系
    4.印度外交独立未必按美国的拉印制华的意图行事
三、印美关系升温后中国对印政策
    1.加强沟通了解,增进战略互信
    2.加强经贸合作,奠定物质基础
    3.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妥善处理边界问题
    4.透视印美关系实质,保持警觉,立足防御

(4)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章节与框架结构
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内涵
        2.1.1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歧义
        2.1.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与定义
    2.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2.2 产业区位论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2.4 新经济地理学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3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特征与原则
        2.3.1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2.3.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
        2.3.3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
3 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
        3.1.1 山西经济结构与特征
        3.1.2 山西经济发展的SWOT 分析
    3.2 印度奥里萨邦经济发展现状
        3.2.1 印度奥里萨邦经济结构与特征
        3.2.2 印度奥里萨邦经济发展的SWOT 分析
    3.3 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经贸合作的互补性分析
4 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4.1 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分类
    4.2 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探析
        4.2.1 合作初期的贸易型合作模式
        4.2.2 发展程度较高的投资兼贸易型合作模式
5 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合作的政策建议
    5.1 强化次区域经贸组织建设
    5.2 启动次区域金融合作机制
    5.3 实施次区域制度接轨
    5.4 深化次区域产业合理分工
    5.5 展开次区域关联产业配套开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

(5)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的特点与现状
    (一)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以竞争者和合作伙伴的双重身份出现
    (二) 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关系的特点与现状
        1. 中俄经贸关系以互补性为主
        2. 中印经贸关系以竞争性为主
        3. 中巴经贸关系以互补性为主
二、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中的竞争性分析
    (一) 分析指标和原始数据来源
    (二) 结论
三、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中互补性分析
    (一) 分析指标和原始数据来源
    (二) 结论
四、政策建议
    (一) 在双边层次以自由贸易协定的形式加强经贸往来
        1.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
        2. 中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3. 中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现实性。
    (二) 建立发展中大国在WTO中的合作机制
    (三) 中国主动给予发展中国家包括其他三国特殊的优惠待遇

(6)中印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中国外交战略的角度透视中印关系
二、中印两国战略利益的重合大于分歧
三、跨越心理和认知障碍、增强信任, 是提升中印关系的关键
    1. 增强互信是发展中印关系的重要途径
    2. 从战略高度处理两国关系, 促进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7)印度人民党政府时期的中印关系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印度人民党及其传统对华政策主张
    (一) 印度人民党概况
    (二) 主要领导简介
    (三) 对华言论:强硬为主
二 1998年的核试验和“中国威胁论”导致中印关系跌入低谷
    (一) 印度人民党政府上台前后的国际形势和印度国内政局
    (二) 恶化中印关系的一系列事件及其原因
    (三) 中国的评估和应对
三 国家利益、国际局势和政策调整推动中印关系逐渐恢复
    (一) 徘徊中趋缓的中印关系
    (二) 印美缓和推动中印关系改善
    (三) 卡吉尔冲突对中印关系的推动
    (四) 印度的信心和中国的对印思维
    (五) 高层互访对中印关系的推动
四 中印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一) “9·11”事件前后的中美印巴互动
    (二) 南亚危机下的中印关系──“12·13”危机、朱镕基访印
    (三) 瓦杰帕伊访华,中印宣布建立“中印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四) 中印关系的平稳过渡:从印度人民党政府到联合进步联盟政府
五 启示与结论
    (一) 中印互相构成战略性影响,稳定的中印关系对两国意义重大
    (二) 中印地缘政治博弈形势复杂,须以可行的地缘战略认真对待
    (三) 美国因素对中印关系影响巨大,妥善应对美国因素是中印关系的关键
    (四) 中印边界问题、巴基斯坦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印关系有重大影响,但中印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两国的战略意志
    (五) 新时期的中印关系日趋复杂、应推动中印双边具体问题如边境问题、中印贸易问题的解决或改善,中印应在两国共同关心且拥有相同见解的问题合作中印关系将继续改善、但中印不会走向结盟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8)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关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二章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2.1 中印关系的历史发展
    2.2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三章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
    3.1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因
    3.2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
    3.3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意义
第四章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
    4.1 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4.2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4.3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4.4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9)论中国与南亚各国的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亚在我国外交大战略中的地位
二、我国对南亚外交政策的定位和取向
结论

四、论新世纪的中印(度)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印合作与竞争关系分析:基于1998年以来的中英文文本[J]. 张淑兰,徐炜丹. 西部发展研究, 2017(02)
  • [2]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 ——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D]. 余锦龙.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3]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陈开敏.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01)
  • [4]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王丽媛. 山西财经大学, 2008(S2)
  • [5]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 蔡春林. 国际经济合作, 2008(03)
  • [6]中印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向分析[J]. 卫灵. 国际观察, 2007(03)
  • [7]印度人民党政府时期的中印关系及其启示[D]. 曾祥裕. 四川大学, 2006(03)
  • [8]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及发展前景[D]. 王冠宜. 青岛大学, 2005(06)
  • [9]论中国与南亚各国的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J]. 朱国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4)
  • [10]论新世纪的中印(度)关系[J]. 程瑞声. 国际问题研究, 2002(01)

标签:;  ;  ;  ;  ;  

论新世纪的中印(印度)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