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张拉应力与伸长值的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石会超[1](2021)在《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伸长值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文中提出当前在后张法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多采用预应力筋伸长值作为校核预应力施加效果的手段,阐述后张法预应力筋实际伸长值的测量方法;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分析现行规范计算公式中各参数变化一定幅度时伸长值变化的程度,揭示伸长值对不同参数影响的敏感程度;从钢束理论伸长值计算、孔道和预应力筋安装、张拉设备及张拉操作过程四个方面分析影响伸长值的因素;对各因素在施工中控制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级得出准确的预应力筋实际伸长值,以更好地校核桥梁结构的预应力施加状态,确保后张法预应力施工质量。
郑再兴[2](2021)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后张法施工能够提升桥梁构件的抗裂性、刚度等性能,采用减轻结构自重,增大桥梁跨径的方法来降低桥梁的总体投入,对提高桥梁的使用功能和建设经济性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如何使用该方法进行桥梁工程的施工展开研究,通过分析该施工方法的原理及如何控制施工质量,满足桥梁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
赵培庆,李威,张立山[3](2021)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综合体建筑大跨度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是一种区别于普通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的新型技术,它具备后张法预应力筋中有粘结和无粘结的共同优点,且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文章通过介绍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综合体项目中大跨度梁缓粘结预应力的应用,阐述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施工工艺及特点,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期望能为后续类似综合体建筑大跨度梁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施工提供参考。
李明[4](2020)在《混凝土梁后张拉法理论伸长量计算研究》文中提出预应力筋伸长量计算是保障混凝土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介绍了预应力筋缓和曲线平面曲线包角的计算方法,研究建立了预制梁和现浇箱梁理论伸长量的计算方法,通过两个算例验证了预制梁和现浇箱梁理论伸长量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预制梁和现浇梁的理论伸长量与设计伸长量之间误差分别在1%以内和9%以内,提出的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为国内同类型混凝土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卞伟伟,张业龙,熊本龙[5](2020)在《市政桥梁工程中后张预应力施工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市政工程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市政桥梁建设身为市政工程的主要部分,其在桥梁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后张法预应力技术在市政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桥梁工程质量,还能为施工提供充足技术支持。基于此,文章就市政桥梁工程中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展开详细研究,希望能对市政桥梁施工带来一定帮助。
陶晓芬,张学材[6](2020)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后张法施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因具有诸多优势,而在桥梁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以某工程为例,详细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后张法在具体工程中的运用及关键技术,以促进其合理应用。
王尔原[7](2019)在《大跨度大截面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施工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深圳地铁蛇口西车辆段上盖物业保障性住房工程大跨度、大截面混凝土梁有粘结预应力波纹管布置安装和张拉施工技术的分析和综述,对大跨度、大截面混凝土梁有粘结预应力张拉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和帮助。
孙伟[8](2019)在《现浇箱梁桥腹板155m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在建设大量的桥梁。考虑到桥的造价以及结构稳定性,因此在桥梁建设中大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桥。综观桥梁建设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目前桥梁建设正向更大、更长的趋势方向发展,同时也更注重桥梁美学和环境保护。因此,现浇箱梁桥超长预应力施工工艺将在我国桥梁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浇箱梁桥超长预应力施工工艺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预应力筋较长施工中钢绞线不易穿入、张拉工序不严谨、张拉完成后真空压力注浆难密实等方面技术难题有待解决。本课题以金钟公路(东丽之光大道西段延长线)改造工程主桥为155m变截面连续箱梁结构的东丽之光大桥为例,该结构要求施工整体性高并且美观,因此箱梁主体腹板采用超长预应力筋施工。通过对现浇箱梁桥超长预应力筋施工中易出现的超长钢绞线穿束、张拉工序控制和保障孔道灌浆密实、超长预应力筋张拉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控制等主要技术难题进行研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优化施工工艺,解决了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保证了工程质量。经过研究达到完善施工工艺,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施工方法,对同行业相同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指导意义,促进该项施工工艺走向成熟,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课题研究成果将适用于国内所有市政桥梁施工企业。
孙崇宝[9](2019)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传递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克服了传统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在施工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取长补短,目前已越来越多的出现于全国各地的实际工程中。在充分阅读国内外学者对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二期)工程案例,通过在现场实验梁上布置混凝土表面应变片以及埋入式振弦应变计,分别监测了张拉阶段和缓粘结剂粘结硬化阶段,实验梁混凝土应力变化情况,分析总结了混凝土应力传递规律,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进行验证,得出了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传递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混凝土应力主要来自于张拉端和锚固端锚具对梁端混凝土的挤压力,应力自两端向内传递,混凝土应力值自张拉端至跨中位置逐渐减小;(2)缓粘结剂粘结硬化阶段,部分预应力通过钢绞线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传递,随着缓粘结剂粘结硬化程度提高,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不断增强,实验梁混凝土的应力值也随之逐渐增大。(3)混凝土距离预应力筋越近,混凝土应力值越大,即预应力筋通过粘结作用传递到混凝土上的应力值具有距离性,随着距离的增大,传递效果逐渐减弱。(4)缓粘结剂粘结硬化期间,锚具通过挤压实验梁端部混凝土对梁内混凝土应力增长助力不大,实验梁内部混凝土应力增长主要因为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作用的显着提高。
王雷雷[10](2017)在《某混凝土框架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预应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大空间、大跨度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促使现在的建筑物在建造时大都采用大跨结构体系。而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解决大跨度混凝土梁的刚度问题还可以很好地控制构件的裂缝,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能,因而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和对裂缝有较高要求的框架结构中。然而在钢筋混凝土大跨框架结构,设计和施工中还时常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给钢筋混凝土大跨框架结构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不精准、预应力损失过大等。本文围绕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在设计与施工中时常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面工作:(1)收集国内外有关预应力设计与施工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动态。(2)基于预应力理论对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张拉双控技术、造成预应力损失的因素及反拱值的计算进行分析研究,给出减少预应力损失的具体措施与建议。(3)以邯郸市某后张法预应力框架结构工程实例为背景,选取屋面层7/A-R轴的预应力框架梁YKWL3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后张法张拉控制应力、伸长值,以及各项预应力损失和框架梁在支座、跨中处的应力计算分析;利用Midas Gen软件对该预应力框架梁进行模拟分析,为预应力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4)结合邯郸市某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实际施工,对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前的准备和施工过程中时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给出相应预防和补救的具体措施,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张拉应力与伸长值的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张拉应力与伸长值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伸长值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筋实际伸长值的测量和计算 |
1.1 测量内容 |
1.2 测量方法 |
1.3 实际伸长值计算方法 |
2 影响伸长值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 |
2.1 伸长值对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2.2 影响实际伸长值偏差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
2.2.1 理论伸长值计算的准确性 |
2.2.2 孔道和钢束安装对实际伸长值的影响及控制 |
2.2.3 张拉设备的影响及控制 |
2.2.4 张拉及测量操作过程的影响及控制 |
3 影响伸长值的各因素重要程度分级 |
4 结束语 |
(2)桥梁工程施工中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概述 |
1.1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概念 |
1.2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的优势和特点 |
1.3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施工步骤 |
2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在桥梁工程中的作用 |
3 做好预应力后张法施工前准备工作 |
3.1 预应力设备检查 |
3.2 施工材料质量检查 |
3.3 后张法的技术要求 |
4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 |
4.1 做好对预应力筋伸长量的计算工作 |
4.2 预应力孔道预设要求 |
4.3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 |
4.4 孔道压浆 |
4.5 封锚 |
5 结束语 |
(3)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综合体建筑大跨度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背景 |
2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优点 |
3 缓粘结预应力施工 |
3.1 施工参数的确定 |
3.1.1 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值的确定 |
3.1.2 预应力筋下料长度的确定 |
3.1.3 理论伸长值的计算 |
3.2 施工控制要点 |
3.2.1 支设梁底模,绑扎梁骨架钢筋 |
3.2.2 定位矢高,固定钢绞线架立筋 |
3.2.3 穿入预应力筋 |
3.2.4 安装张拉端,固定端承压板 |
3.2.5 绑扎梁其他钢筋,合侧模,浇筑混凝土 |
3.2.6 安装锚具及预应力张拉程序 |
3.2.7 切割多余预应力筋,张拉端封锚 |
4 应用效果 |
4.1 张拉效果 |
4.2 可操作性 |
4.3 经济性 |
5结语 |
(4)混凝土梁后张拉法理论伸长量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凝土梁理论伸长量计算方法 |
1.1 缓和曲线平面曲线包角计算 |
1.2 预制梁理论伸长量计算方法 |
1.3 现浇箱梁理论伸长量计算方法 |
2 算例简介 |
2.1 预制梁算例 |
2.2 现浇梁算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预制梁理论伸长量分析 |
3.2 现浇梁理论伸长量分析 |
4 结论 |
(5)市政桥梁工程中后张预应力施工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后张法预应力简述 |
1.1 含义 |
1.2 施工特点 |
1.3 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市政桥梁工程中的作用 |
1.4 预应力材料检验 |
2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 |
2.1 预应力孔道预设 |
2.2 支架搭建与模板安装 |
2.3 钢绞线下料和穿束 |
2.4 张拉 |
2.5 孔道压浆 |
3 预应力张拉事故及防控措施 |
3.1 应力超标 |
3.2 张拉断丝 |
3.3 伸长值异常 |
4 结语 |
(6)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后张法施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后张法施工简介 |
2 工程概况 |
3 材料机具及施工工艺流程 |
4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后张法施工关键技术 |
4.1 搭设支架与模板 |
4.2 绑扎钢筋及预应力孔道安装 |
4.3 钢绞线施工 |
4.4 预应力张拉 |
4.5 孔道真空压浆及封锚 |
5 结语 |
(7)大跨度大截面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施工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梁张拉施工 |
1.1 张拉原则 |
1.2 张拉时混凝土条件 |
2 预应力梁施工造成误差偏大的分析 |
2.1 梁、柱节点钢筋和预应力筋相互冲突的分析 |
2.2预应力波纹管铺设浇筑混凝土后偏位分析 |
2.3 管道漏浆堵塞 |
2.4 管道或波纹管生锈 |
2.5 波纹管铺设位置 |
3 梁张拉受限空间分析 |
3.1 变角张拉技术 |
3.2 平台混凝土板下梁端张拉受限空间分析 |
4 张拉技术参数分析 |
4.1 对混凝土强度要求 |
4.2 预应力筋张拉控制 |
4.2.1 张拉控制力 |
4.2.2 张拉伸长值理论计算 |
4.2.3 伸长值实测与校核 |
4.3 预应力损失 |
5 梁预应力张拉时重点分析 |
5.1 钢绞线发生断丝的分析 |
5.2 钢绞线的夹片滑丝分析 |
5.3 摩擦状态系数取值分析 |
5.4 预应力筋截面面积、弹性模量影响分析 |
5.5 钢绞线之间相互缠绞分析 |
6 对今后类似工程张拉施工的管控建议 |
6.1 依据钢绞线产品、张拉标准、规范制定严格的工艺文件 |
6.2 加强钢绞线张拉全过程的控制 |
6.3 变角张拉技术预应力损失的控制 |
6.4 孔道灌浆的浆体优化 |
6.5 预应力张拉原材料和设备的控制 |
6.6 预应力钢绞线理论和测量伸长值的区域内控制 |
6.7 安居房位置梁张拉产生反拱过大造成梁反拱开裂的预防措施 |
7 结论 |
(8)现浇箱梁桥腹板155m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预应力梁桥研究现状 |
1.2.1 预应力技术的发展 |
1.2.2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研究 |
1.2.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趋势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受力分析 |
2.1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特性分析 |
2.1.1 预应力结构的受力特性 |
2.1.2 箱形截面的特点 |
2.2 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影响 |
2.2.1 超长预应力筋与管道壁摩擦引起的影响 |
2.2.2 超长预应力筋与张拉伸长量引起的影响 |
2.3 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工艺 |
3.1 依托工程介绍 |
3.2 现浇箱梁施工过程 |
3.2.1 现浇箱梁施工流程 |
3.2.2 箱梁支架及承载力验算 |
3.2.3 箱梁混凝土浇筑 |
3.3 预应力施工过程 |
3.3.1 施工流程 |
3.3.2 后张预应力的张拉工作 |
3.3.3 预应力筋张拉体系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长预应力钢筋施工过程研究 |
4.1 概述 |
4.2 超长预应力筋钢绞线穿束 |
4.3 超长预应力筋张拉工序过程控制 |
4.4 超长预应力筋孔道灌浆工艺 |
4.5 超长预应力筋张拉施工出现问题的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传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
1.2.1 缓凝材料 |
1.2.2 缓粘结预应力筋 |
1.2.3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
1.3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研究现状 |
1.3.1 缓粘结预应力筋的粘结性能研究现状 |
1.3.2 缓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
1.3.3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应力效应研究现状 |
1.4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应用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实验设计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3 实验材料 |
2.4 试件测点布置 |
2.4.1 实验梁表面混凝土应变检测 |
2.4.2 实验梁内部混凝土应变检测 |
2.5 张拉方法 |
2.6 数据采集 |
2.7 现场检测实验误差控制分析 |
2.8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
2.9 小结 |
第三章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计算 |
3.1 引言 |
3.2 等效荷载作用机理分析 |
3.3 预应力损失计算 |
3.4 张拉阶段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监测点应力值理论计算 |
3.5 小结 |
第四章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张拉过程中实验梁表面混凝土应力分析 |
4.2.1 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实验梁表面混凝土应力分析 |
4.2.2 张拉过程上表面混凝土应力对比 |
4.3 粘结硬化阶段实验梁内部混凝土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4.3.1 预应力沿梁截面高度传递分析 |
4.3.2 预应力沿梁纵向传递分析 |
4.3.3 张拉前后截面高度方向混凝土应力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 |
5.2.1 ANSYS有限元模型 |
5.2.2 实验梁有限元建模 |
5.2.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某混凝土框架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1.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理论意义 |
1.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价值 |
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与施工分析 |
2.1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
2.2 预应力筋的张拉方式 |
2.2.1 先张法预应力 |
2.2.2 后张法预应力 |
2.3 张拉预应力筋的双控技术 |
2.3.1 张拉预应力筋应力控制 |
2.3.2 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值的控制 |
2.4 引起损失的因素分析及减少损失措施 |
2.4.1 锚固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2.4.2 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2.4.3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2.4.4 预应力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2.4.5 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
2.5 预应力的反拱挠度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参数分析及有限元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预应力筋的张拉应力及伸长量计算 |
3.2.1 张拉应力的计算 |
3.2.2 预应力筋伸长值的计算 |
3.3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3.3.1 锚固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计算 |
3.3.2 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计算 |
3.3.3 预应力筋应力松弛损失的计算 |
3.3.4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计算 |
3.4 施工阶段框架梁的应力计算 |
3.4.1 框架梁支座位置应力计算 |
3.4.2 框架梁跨中位置应力计算 |
3.5 Midas Gen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3.5.1 Midas Gen建模过程 |
3.5.2 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值分析 |
3.5.3 预应力钢束的应力损失分析 |
3.5.4 框架梁中的应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框架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前的质量控制研究 |
4.1 波纹管及螺旋筋、锚垫板的安装控制 |
4.2 预应力张拉系统及操作平台研究 |
4.3 预应力筋的穿束 |
4.4 框架梁混凝土浇筑方法及性能检测 |
4.4.1 混凝土浇筑方法 |
4.4.2 框架梁线型及混凝土性能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方法分析 |
5.1 预应力筋的张拉及锚固 |
5.1.1 预应力筋张拉应力控制 |
5.1.2 张拉预应力筋的伸长值控制 |
5.1.3 张拉过程中的人工监测 |
5.1.4 预应力筋的锚固 |
5.1.5 张拉过程中出现问题及防治措施 |
5.2 孔道灌浆 |
5.2.1 孔道灌浆的工艺要求 |
5.2.2 孔道灌浆时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
5.3 预应力筋的切割封锚 |
5.4 引起预应力损失的人为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张拉应力与伸长值的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伸长值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J]. 石会超. 建筑技术, 2021(08)
- [2]桥梁工程施工中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探讨[J]. 郑再兴.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14)
- [3]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综合体建筑大跨度梁中的应用[J]. 赵培庆,李威,张立山. 中国港湾建设, 2021(01)
- [4]混凝土梁后张拉法理论伸长量计算研究[J]. 李明.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0(11)
- [5]市政桥梁工程中后张预应力施工技术探讨[J]. 卞伟伟,张业龙,熊本龙. 居舍, 2020(25)
- [6]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后张法施工探讨[J]. 陶晓芬,张学材. 交通世界, 2020(20)
- [7]大跨度大截面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施工技术综述[J]. 王尔原. 建筑技术开发, 2019(S1)
- [8]现浇箱梁桥腹板155m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的研究[D]. 孙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9]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传递机理研究[D]. 孙崇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某混凝土框架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分析[D]. 王雷雷.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