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营养与平衡

脂肪酸营养与平衡

一、脂肪酸的营养与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姜铁民,贺小龙,高一依,赵军英,刘彦品[1](2022)在《不同酸奶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奶因对人体的多种健康作用成为健康饮食的标志,提高酸奶营养与健康功能成为研发新产品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烧酸奶(A组)、益生菌酸奶(B组)、普通酸奶(C组)脂肪酸分布及其营养价值差异基础上,探讨了原料脂肪、前处理工艺、发酵剂、乳酸菌数量对脂肪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类酸奶具有相同的脂肪酸组成和无统计学差异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但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表现为A组显着低于B与C组,而n-6/n-3 PUFA比例为A组(5.5)显着高于C组(2.8)和B组(2.4)组,PUFA/SFA则为B组最高(P <0.05)。因素相关性和方差分析表明,显着影响酸奶脂肪酸分布和脂肪营养价值的因素依次为原料脂肪、发酵剂、乳酸菌数量和原料前处理工艺。结果可为指导酸奶消费和生产更高营养价值的酸奶产品提供参考。

王自蕊,李永安,周秋白,李淑瑶,李佑杰,张正洲,高淼[2](2022)在《鄱阳湖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不同部位营养成分分析》文中认为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胴体率、肥满度以及全鱼、肌肉、皮肤、肝脏、肠道、性腺等部位的常规营养成分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的肥满度、皮肤的粗蛋白质含量和背肌、腹肌、皮肤、肠道、头部等部位以及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大于泥鳅,腹肌粗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泥鳅(P<0.05)。两种鳅的肌肉、皮肤、性腺、肠道和肝脏中检测出18种氨基酸和26种脂肪酸。氨基酸含量中谷氨酸含量最高,8种必需氨基酸(EAA)中,色氨酸含量最低,赖氨酸含量最高(性腺中亮氨酸含量最高)。结合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得出大鳞副泥鳅肌肉和皮肤部位的氨基酸评分均小于泥鳅,各部位鲜味氨基酸(DAA)含量均低于泥鳅。两种泥鳅的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含量最高,单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大鳞副泥鳅肝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着高于泥鳅(P<0.05)。除亚油酸外,大鳞副泥鳅背肌、性腺和皮肤中∑PUFA的含量以及各部位的花生四烯酸含量均低于泥鳅。综上,大鳞副泥鳅的粗蛋白质含量低于泥鳅,从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来分析,大鳞副泥鳅的蛋白质质量略低于泥鳅。大鳞副泥鳅脂肪含量更高,肉质更为油润多汁。

汤小军,王勇,吕永彪[3](2021)在《供能or功能?——广东饲料油脂产业调研》文中研究说明1国内外油脂价格现状2021年,新冠和猪瘟疫情对食品业、工业和畜牧业等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肉禽、蛋价也有下降,但油脂价格却持续上涨,受疫情、气候、产量、政策、资金炒作等因素的影响,豆油、棕榈油、椰子油、猪油、禽油以及磷脂油等价格均大幅上涨。

徐俊,石汉平[4](2021)在《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等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疾病谱中的位置不断前移.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报告指出, 2015年全球罹患痴呆的人数约为4747万[1];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预测2030年这一人数将增至8200万, 2050年将超过1.52亿[2].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60岁以上1507万痴呆人群中, AD患者高达983万(65.23%)[3].

崔丽莉,鲁绍雄,高海涛,王炳谦,符世伟,徐革锋,孙昳,李建友,卯玲,杨春林,缪祥军[5](2021)在《5个养殖虹鳟品种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美国虹鳟、西班牙虹鳟、国产三倍体虹鳟、国产二倍体虹鳟和国产二倍体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肌肉的常规营养组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矿质元素含量,综合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5种虹鳟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16.70%~19.37%、7.27%~9.37%和1.27%~1.53%;17种氨基酸总量为13.95%~17.20%,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27%~6.50%,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5.10%~6.33%;主要脂肪酸有27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总量的81.46%~86.08%,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两者之和的含量为5.42%~15.02%;Fe、Cu、Zn、Mn、Ca、Mg、Na、P、K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均衡。结果表明:这5种虹鳟肌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脂肪酸含量丰富,是营养和保健价值均较高的优质蛋白源。

蔡灿欣[6](2021)在《抗性淀粉的挤压法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主食是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的重点。淀粉是人类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但在食用后会快速消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急剧升高;而抗性淀粉在胃和小肠中吸收缓慢,提供了饱腹感,并使餐后血糖维持在相对低的水平,是理想的糖尿病患者主食原料。然而,现有可供糖尿病患者食用的大米产品在淘洗蒸煮后,普遍存在热稳定性差、有效组分保留率低的问题。即经历热加工后,抗消化组分难以保留,因而主食化的抗性淀粉结构必须具备高耐热性。基于此,本论文利用挤压提供一步式的淀粉结构转化途径,结合绿色化学改性(交联、酯化、脂质络合)方法,制备新型的高抗性淀粉;同时,解晰复合挤压过程对淀粉晶体结构、分子链精细结构及其消化特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明确其抗性结构形成机理,以期为高效生产抗消化的功能重组米提供一定思路。基于挤压法制备食品级低取代度的交联淀粉(磷酸酯双淀粉、羟丙基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研究了挤压结合交联改性对淀粉结构与消化特性的影响。挤压处理后,淀粉颗粒转变成粗糙、不规则的粘附状聚集体或团块状态。挤压—交联复合处理可提高淀粉分子结构的紧密度(提高了11.9~25.6 g/mol/nm3)。交联在分子内部和分子间形成的缠结网络可限制颗粒膨胀,阻碍淀粉酶的水解作用。其中,羟丙基化和磷酸化的双重交联改性极大地抑制了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表明在淀粉的挤压过程中添加交联剂可有效提高抗性淀粉含量。相比于挤压对照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挤压抗性淀粉含量提高了6.8%。然而,交联—挤压制备的抗性淀粉结构破坏明显,整体易分解,不是制备抗性淀粉的理想对象。进而,为探索合适的抗消化淀粉,采用酯化协同挤压制备高耐热性的低取代度酯化淀粉和酯化—交联双重改性淀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醋酸酯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研究发现,当在挤压中采用交联与酯化联用改性后,制备的抗性淀粉的结构和理化特性更接近酯化类淀粉而不是交联类淀粉,表明酯化在挤压过程中占主导作用。酯化反应延缓了物理挤压对于淀粉的降解作用,挤压—酯化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比常规挤压提高了2.0%~3.5%,分子量增加了3.6×106~9.5×106 g/mol。而酯化—交联双重改性后的淀粉分子量则介于酯化类抗性淀粉与交联类抗性淀粉之间。经挤压-酯化处理后,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在2θ为7.5°、13°和20°出现新的衍射峰,晶型由A型转化为V型,形成了淀粉—脂质复合物。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在100~115℃产生吸热峰,表现出良好的耐热性,体外测试确定其具有抗消化能力。但酯化淀粉抗性成分含量也较低(复热消化后最高仅为11.5%),比对照样品提高4.7%。基于食品安全性的考虑,交联/酯化改性剂的添加量有限,制备的终产物难以达到预期的抗消化效果。基于上述研究,在挤压过程中引入高食品安全性的天然食品组分脂肪酸以制备耐热型抗性淀粉——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实验选取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酸(碳链长度为C12~C18),制备系列淀粉—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并分析脂肪酸的碳链长度和饱和度对复合物形成及消化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碳链长度和饱和度的降低,复合的脂质含量和相对结晶度增加。在挤压过程中,偏短链的脂肪酸(C12~C16)更倾向于生成耐热的II型复合物(熔化温度100~120℃),而偏长链的脂肪酸(C18)倾向于生成相对不稳定的I型复合物(熔化温度80~100℃)。脂肪酸可有效保留抗性淀粉组分,并降低体外血糖生成指数。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经过复热和冷却处理后,形成了新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不饱和脂肪酸网状结构,有效阻碍了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最终导致抗性淀粉含量增加。对比挤压—交联、挤压—酯化抗性淀粉,发现淀粉—亚油酸复合物复热后表现出最高的抗性淀粉含量(15.7%)。以挤压制备的淀粉—亚油酸复合物为阶段目标产物,结合一次湿热或循环湿热处理以进一步提高淀粉抗消化性。采用体外血糖生成指数作为响应值,基于Box-Benhnken设计,得到制备抗性淀粉的最佳挤压工艺参数为:65℃的挤压螺杆末端加热区温度、30%(w/v,淀粉干基)的物料水分含量、20%(w/v,淀粉干基)的亚油酸添加量。在此最佳制备条件下,结合一次湿热或循环湿热处理提高淀粉抗消化性,并分析亚油酸引入挤压与一次湿热或循环湿热全过程对淀粉结构与消化性的影响。在淀粉挤压时添加亚油酸可有效延缓挤压对于淀粉颗粒的破坏、结晶结构的瓦解以及分子结构的断裂,形成I型复合物,体外血糖生成指数比常规挤压对照样品降低了17.4%。湿热循环处理将糊化的淀粉分子重排成整体疏松的A型结晶结构,使其相对结晶度提高,但抗消化性无显着变化;而一次湿热处理提高了淀粉结晶区的致密度,将I型复合物转化为耐热稳定性更高和抗消化性更好的II型复合物。经8 h一次湿热处理的淀粉—亚油酸复合物具有最高的抗性淀粉含量(46.7%)和最低的体外血糖生成指数(69.6)。综上,挤压结合一次湿热处理制备的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表现出优异的抗消化能力,在复热条件下仍能保持高抗性结构。基于该产品的加工与抗消化优势,将此抗性淀粉与大米蛋白、菊粉和魔芋葡甘聚糖(模拟大米的营养组分)进行复配,制备抗消化重组米。与市售的普通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食用的大米产品比较发现,该重组米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蒸煮品质无明显差异;在外观形貌方面,重组米的颗粒更大、颜色偏黄。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其气味、适口性、滋味以及蒸煮品质与其他米样品接近。通过全质构分析及体外消化特性测试发现,蒸煮后的重组米表现出高黏硬比,可有效保留其耐热抗酶解结构(II型复合物)。另外,其抗性淀粉含量较市售普通大米高23.9%,蒸煮后重组米的体外血糖生成指数为76.6,可有效降低淀粉消化速率和餐后血糖指数。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7](2021)在《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文中认为近十几年来,全球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呈现快速蔓延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超重/肥胖人口占比不断增加,并且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现阶段超重/肥胖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医学营养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

徐云,周玉婷,熊婷,叶琼,张扬,王琤韡[8](2021)在《常见植物油以及调和油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油是从植物的果实、种子、胚芽中得到的油脂,如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等,营养丰富。而各类植物油中营养成分含量有所差异,因此,将精炼油脂按比例调配制成食用调和油,可解决单一天然油脂的脂肪酸比例不平衡问题。目前,植物调和油在我国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文章综述了各类常见植物油特点,以及植物调和油研究进展,以期为科学看待调和植物油与合理选择食用油提供有益指导。

米雁,叶茜,Ronald J.Corbee1,Wim J.S.Van Kerkhoven[9](2021)在《犬猫病后术后营养支持》文中研究指明犬猫术后或病后给予早期营养支持可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首选的饲喂方式取决于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如果没有禁忌症,每个患者都必须获得营养支持,至少要符合静息能量需求(RER)。在疾病或手术的康复过程中,有几种营养素可能发挥作用,但这些营养素对危重患宠的作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王慧美,刘乐文,刘丽英,李显耀[10](2021)在《脂肪酸对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肠道微生物是日粮促进或调节宿主健康的桥梁。日粮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含量的关键因素,并且易于控制和改变。日粮中不同的营养成分对肠道微生物组成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有关碳水化合物对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的研究较多,而脂肪酸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主要综述日粮中脂肪酸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今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以及脂肪酸调控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提供一定参考。

二、脂肪酸的营养与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酸的营养与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酸奶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乳品中脂肪测定
    1.3 乳酸菌计数
    1.4 脂肪酸测定
        1.4.1 总脂肪酸提取分离与甲酯化
        1.4.2 GC-MSD分析条件
        1.4.3 脂肪酸定量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酸奶中脂肪酸分布与差异分析
    2.2 酸奶中脂肪酸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鄱阳湖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不同部位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泥鳅
    1.2 指标测定
        1.2.1 形体指数
        1.2.2 常规营养成分
        1.2.3 氨基酸测定
        1.2.4 脂肪酸测定
        1.2.4. 1 样品前处理
        1.2.4. 2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1.3 氨基酸营养价值的评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体指数(见表1)
    2.2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见表2)
    2.3 氨基酸组成分析(见表3、表4)
    2.4 脂肪酸组成分析(见表5)
3 讨论
    3.1 两种鳅形体指数与常规营养成分
    3.2 两种鳅氨基酸营养价值
    3.3 两种鳅脂肪酸营养价值
4 结论

(3)供能or功能?——广东饲料油脂产业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油脂价格现状
2 油脂简介
    2.1 饲料用油脂的种类
    2.2 油脂的营养价值及功能
    2.3 油脂脂肪酸组成及日粮用油存在的问题
    2.4 油脂能值、脂肪酸组成及价格的关系
3 饲用油脂的科学应用
    3.1 精准脂肪酸概念及内涵
    3.2 油脂乳化和抗氧化工艺
    3.3 日粮中脂肪酸的营养均衡
    3.4 日粮中油脂的添加方式
    3.5 市场现有脂肪酸产品及存在问题
4 展望

(4)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AD脑健康的干预现状
    1.1 AD的“三级”预防
    1.2 AD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策略
2 营养干预具体策略
    2.1 重视AD患者营养不良的三级诊断
    2.2 营养管理计划
3 营养支持与脑健康
    3.1 单一营养素
    3.2 传统中药及其配方
    3.3 益生菌与益生元
    3.4 整体膳食模式
    3.5 口服营养补充
    3.6 肠内/肠外营养
4 结论与展望

(5)5个养殖虹鳟品种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营养价值评定
    1.4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营养成分含量
    2.2 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
        2.2.1 氨基酸组成
        2.2.2 肌肉营养价值评价
    2.3 脂肪酸的组成
    2.4 常量与微量元素
3讨论
    3.1 一般营养成分
    3.2 氨基酸组成
    3.3 脂肪酸组成
    3.4矿物质元素
    3.5 结论

(6)抗性淀粉的挤压法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概述
        1.1.1 淀粉分子结构
        1.1.2 淀粉晶体结构
        1.1.3 淀粉颗粒结构
    1.2 抗性淀粉概述
        1.2.1 淀粉的消化吸收
        1.2.2 抗性淀粉的分类
        1.2.3 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
        1.2.4 抗性淀粉的功能特性
        1.2.5 适宜糖尿病患者的大米产品及存在的关键问题
    1.3 挤压重组米研究现状
        1.3.1 食品挤压技术
        1.3.2 挤压对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1.3.3 挤压重组米的研究现状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挤压制备交联类抗性淀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挤压制备
        2.3.2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反应效率测定
        2.3.3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SEM颗粒形貌观察
        2.3.4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XRD晶体结构表征
        2.3.5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2.3.6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RVA糊化特性的测定
        2.3.7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分子结构的测定
        2.3.8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体外消化性及淀粉酶解动力学的测定
        2.3.9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挤压对于制备交联类抗性淀粉的反应效率的影响
        2.4.2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形貌分析
        2.4.3 挤压对于制备交联类抗性淀粉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2.4.4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2.4.5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糊化特性
        2.4.6 挤压制备的交联类抗性淀粉的分子结构
        2.4.7 挤压制备的交联类抗性淀粉的体外消化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挤压制备酯化类抗性淀粉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挤压制备
        3.3.2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反应效率测定
        3.3.3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SEM颗粒形貌观察
        3.3.4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XRD晶体结构表征
        3.3.5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3.3.6 交联类抗性淀粉的RVA糊化特性的测定
        3.3.7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分子结构的测定
        3.3.8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体外消化性及淀粉酶解动力学的测定
        3.3.9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挤压对于制备酯化类抗性淀粉的反应效率的影响
        3.4.2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形貌分析
        3.4.3 挤压对于制备酯化类抗性淀粉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3.4.4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3.4.5 酯化类抗性淀粉的糊化特性
        3.4.6 挤压制备的酯化类抗性淀粉的分子结构
        3.4.7 挤压制备的酯化类抗性淀粉的体外消化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挤压制备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挤压制备
        4.3.2 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脂肪含量的测定
        4.3.3 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分子结构的测定
        4.3.4 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4.3.5 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XRD晶体结构表征
        4.3.6 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4.3.7 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RVA糊化特性的测定
        4.3.8 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体外消化性及淀粉酶解动力学的测定
        4.3.9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脂肪酸对于挤压制备的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复合脂质含量的影响
        4.4.2 挤压对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分子结构的影响
        4.4.3 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4.4.4 不同脂肪酸对于挤压制备的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4.4.5 不同脂肪酸对于挤压制备的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4.4.6 不同脂肪酸对于挤压制备的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糊化性质的影响
        4.4.7 不同脂肪酸对于挤压制备的脂肪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性淀粉的筛选与优化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淀粉—亚油酸复合物的挤压制备工艺
        5.3.2 淀粉—亚油酸复合物的体外血糖生成指数的测定
        5.3.3 淀粉—亚油酸复合物的挤压制备单因素实验
        5.3.4 淀粉—亚油酸复合物的挤压制备响应面实验设计
        5.3.5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挤压—湿热处理的制备
        5.3.6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复合指数的测定
        5.3.7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SEM颗粒形貌观察
        5.3.8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晶体结构表征
        5.3.9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5.3.10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分子结构的测定
        5.3.11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体外消化性及淀粉酶解动力学的测定
        5.3.12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淀粉—亚油酸复合物挤压制备的工艺参数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5.4.2 淀粉—亚油酸复合物挤压制备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5.4.3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形貌分析
        5.4.4 挤压—湿热处理对制备的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复合指数的影响
        5.4.5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晶体结构
        5.4.6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热力学性质
        5.4.7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分子结构
        5.4.8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体外消化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的重组米开发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淀粉—亚油酸复合类抗性淀粉原料的挤压—湿热处理制备
        6.3.2 重组米的挤压制备
        6.3.3 蒸煮品质的测定
        6.3.4 米饭的制备
        6.3.5 感官品质评价
        6.3.6 质构特性的测定
        6.3.7 RVA糊化特性的测定
        6.3.8 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6.3.9 横截面形态观察
        6.3.10 激光共聚焦观察
        6.3.11 体外消化性及淀粉酶解动力学的测定
        6.3.12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米饭蒸煮品质分析
        6.4.2 感官评定分析
        6.4.3 质构特性分析
        6.4.4 糊化性质分析
        6.4.5 热力学性质分析
        6.4.6 横截面形态分析
        6.4.7 米粒的淀粉、蛋白质、纤维的分布分析
        6.4.8 体外消化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肥胖的流行与危害
2 医学减重干预方法
    2.1 限能量膳食
    2.2 高蛋白膳食
    2.3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2.4间歇性能量限制
    2.5 低血糖指数饮食
    2.6 多种饮食模式
        2.6.1 终止高血压饮食
        2.6.2 地中海饮食
    2.7 代餐食品减重
    2.8 生物节律与减重
    2.9 微量营养素
    2.1 0 肠道微生态
    2.11医学营养减重与教育营养教育
    2.12医学营养减重与行为辅导
    2.13医学营养减重与药物治疗
    2.14减重与代谢手术相关的营养问题
    2.15医学减重后的体重维持
    2.16精准营养与医学减重
    2.17运动与医学营养减重
    2.18心理治疗与医学营养减重
    2.19医学营养减重与保健成分
        2.19.1鱼油
        2.19.2 MCT
        2.19.3左旋肉碱
        2.19.4 RS
    2.20医学营养减重与饮料
        2.20.1咖啡与医学营养减重
        2.20.2甜味剂与医学营养减重
3 特殊人群部分
    3.1 重度肥胖者的医学营养减重
    3.2 围孕期管理与医学营养减重
    3.3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3.4 老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3.5 PCOS与医学营养减重
    3.6 糖尿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3.7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3.8 痛风与医学营养减重

(8)常见植物油以及调和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油概况
2 常见食用植物油
    2.1 菜籽油
    2.2 花生油
    2.3 大豆油
    2.4 玉米油
    2.5 棕榈油
    2.6 油茶籽油
    2.7 橄榄油
3 植物调和油
    3.1 植物调和油现状
    3.2 调和油的配制及功能
4 小结

(9)犬猫病后术后营养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 代谢减退与代谢亢进
2 厌食症与食欲减退
3 恶病质和肌肉减少症
4 营养支持对伤口愈合和抗感染的重要性
5 细菌易位
6 刺激自主进食
7 喂养方式
8 恢复期的营养支持
    8.1 氨基酸
        8.1.1 精氨酸
        8.1.2 谷氨酰胺
        8.1.3 牛磺酸
    8.2 脂肪酸
    8.3 益生元
9 结论

(10)脂肪酸对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肠道微生物
2 脂肪酸的类型及主要作用
3 脂肪酸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1 SFA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2 MUFA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3 PUFA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4 SCFA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4 脂肪酸影响肠道微生物可能存在的机制
5 展望

四、脂肪酸的营养与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酸奶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 姜铁民,贺小龙,高一依,赵军英,刘彦品.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2
  • [2]鄱阳湖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不同部位营养成分分析[J]. 王自蕊,李永安,周秋白,李淑瑶,李佑杰,张正洲,高淼. 饲料工业, 2022
  • [3]供能or功能?——广东饲料油脂产业调研[J]. 汤小军,王勇,吕永彪. 广东饲料, 2021(12)
  • [4]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J]. 徐俊,石汉平.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
  • [5]5个养殖虹鳟品种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崔丽莉,鲁绍雄,高海涛,王炳谦,符世伟,徐革锋,孙昳,李建友,卯玲,杨春林,缪祥军. 水产学杂志, 2021
  • [6]抗性淀粉的挤压法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研究[D]. 蔡灿欣. 江南大学, 2021
  • [7]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J].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11)
  • [8]常见植物油以及调和油研究进展[J]. 徐云,周玉婷,熊婷,叶琼,张扬,王琤韡.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1(05)
  • [9]犬猫病后术后营养支持[J]. 米雁,叶茜,Ronald J.Corbee1,Wim J.S.Van Kerkhoven. 畜牧产业, 2021(10)
  • [10]脂肪酸对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J]. 王慧美,刘乐文,刘丽英,李显耀. 畜牧与兽医, 2021(10)

标签:;  ;  ;  ;  ;  

脂肪酸营养与平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