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银行 电子化建设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邓博文[1](2019)在《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经济发展迅速,GDP总量持续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交通银行吉林分行自当迎着改革的春风为分行的更加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深谋远虑。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地处在中国东北区域,近些年来在国家振兴东北老业基地的政策支持下,积极寻觅发展机会,现已发展成为吉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下辖网点30家,普惠型支行10家,业务范围涉及支付结算,理财信托,国际汇兑,对公信贷等,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经济结构改革的持续深化,吉林地区的金融专业人才大量流失,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缓慢等不利外部环境因素制约着吉林地区银行业的发展,交通银行吉林分行也面临着市场份额缩水,利润总体下降的局面,因此寻找出一条属于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快速发展的道路变得至关重要。目前吉林分行的业务品种偏重于零售型客户,对公司类客户的维护相对薄弱,而公司类客户相对于金融银行业助力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交通银行吉林分行急需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以此来明确目标,保持分行的持续发展。通过对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罗列出交通银行吉林分行的潜在优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从而得出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应采用多元化市场竞争策略的结论。交通银行吉林分行的潜在优势是:本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维护客户的产品贴近顾客实际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具备产品优势,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建立了良好的正面形象。潜在劣势是:高级专业型人才的缺失,营销手段单一,监管力度大高利润业务无法开展,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认识不足,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主要的机会:国家政策对吉林地区的经济振兴给予很大的支持,吉林地区的市场需求旺盛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客户对服务体验的注重程度明显提升。主要的威胁:同业内竞争对手众多,利率市场波动变大,潜在经营风险持续提升。综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分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对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的制定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发展阶段情况下,交通银行吉林分行最应该采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策略,在丰富自己业务品种的同时,保证的整体特色,才能最大限度的创造市场价值。为了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分别制定了两个阶段对应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对网点的培训频率和丰富培训内容,聘请专业的设计师对支行的整体结构布局进行重新设计,优化产品业务服务流程等,在进行文字说明的同时还分别绘制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实施表格,相信通过以上的保障措施,最终制定的发展战略必将能够顺利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吉林分行发展的客观因素,实现交通银行吉林分行的腾飞发展。
王鑫[2](2013)在《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单个银行要想“出人头地”,唯有靠过硬的金融服务,而在全球电子化、网络化的趋势下,银行服务的电子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地区分行,试图从电子银行业务的大力发展的方向来进行一个质的飞跃。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主动融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当中,利用电子银行渠道作为分行业务发展的新型营销方式,已成为其业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经营形象和竞争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经营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在面对业务大幅增长的同时,因受限于服务渠道的不足,致使服务质量下降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普遍存在于包括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在内的国内商业银行当中。论文通过论述电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及交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状况,重点通过调查研究、案例等方式来研究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现阶段交行内蒙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如跨界创新及打造“一键式银行”等多项措施。
李广新[3](2013)在《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格局产生巨大变化,经济的竞争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表现。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竞争优势,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金融在各国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强大的国家必然拥有强大的金融体系,强大的金融体系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强大后盾,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把提高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作为国家崛起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推动或制约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金融体系的规模大小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金融被称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业是国家金融体系的基础,现代商业银行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开展资金融通、提供货币信用中介、创造流通手段、进行各种衍生金融交易并获取最大股本价值的金融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国综合国力,进而影响到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地位。目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巨大。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继续面临深度的调整和转型,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国际贸易增量持续回落,欧债危机仍然威胁着全球金融稳定。为解决复杂严峻的形势,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举措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持续波动。在国内,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我国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形势的不断考验。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一些困难,中央政府及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数据开始逐渐稳定。2012年以来,央行数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对于处于市场化进程中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它对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转变经营方式、提高市场定价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作为我国金融业的核心,如何维持健康的运行,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是每一家银行值得关注和长期思考的事情,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面临各种金融机构蚕食市场份额和金融市场开放变革新挑战,必须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本文的结论有:核心竞争力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所不同,同时促使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因素也不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相比,除具备企业的一般性质外,又有其明显的特殊性。综合以普拉哈拉德为代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等学术界主流观点,并以此为指导,本文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技术条件、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商业银行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给客户带来特殊的价值的同时不易被对手模仿,使得商业银行在未来保持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动态、综合的内在能力,是在考虑到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禀赋资源和外界市场环境拓展现有市场、创造未来机会、在长期中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动态的能力。这种动态的能力能够分为三个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商业银行的企业竞争行为能力、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能力和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基于对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和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本文用波特的价值链这一分析工具,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部价值链,从价值链的角度深入探讨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涵义、特征和影响要素准确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战略型、安全型、组织型和创新型4个准则层和9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初步的排序,即在本文的评价体系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步入国际大型银行之列,但是规模、利润以及网点数量的增长无法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在机制、服务上优于竞争者,更无法说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相反,部分银行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当前的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前一阶段的体制改革向下一阶段的机制改革转化。1、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有效的差异化战略降低金融风险、减少资源浪费,帮助国有商业银行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危机,以提高银行的利润水平,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多的细分市场的客户,从而最终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首先要大力推动业务战略的差异化,各国有银行要立足自身目标市场和客户,充分发掘特色业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核心强项业务探索开展新业务,降低核心产品的可替代性和可模仿性,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通过高附加值、高市场契合度、高品质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培育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加强市场差异化战略,盲目扩大机构数量已经不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各家国有银行要准确把握市场布局的战略定位,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将优先的资源集中于熟悉的市场、联动性强的领域上。在国际业务方面,要提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统筹规划能力,重点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最后,要加强组织结构的集约化管理,通过高效的营运支持,提高差异化竞争水平。要在加强垂直化的条线管理的同时增强部门和条线间的横向协同配合,围绕核心竞争力加大资源投入,推进业务产品创新。2、打造先进的风险文化,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软实力。努力形成集中垂直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确立以“三道防线”为主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通过强化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计量能力,提升风险选择能力,打造风险安排能力,夯实组合管理能力,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3、完善有效制衡机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经过数十年的股份制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实现向现代化银行转变的第一步,在下一阶段,要强化公司治理,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营运管理的稳健性。首先,完善对股东行为的制衡机制,防止股权过度集中可能导致的大股东控制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到股权分散容易引起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要加强对主要股东行为的约束,规范股东权利义务。同时,要加强对最高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摈弃过度注重短期效益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加快完善与风险挂钩的薪酬体系和延期支付机制、支点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4、明确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目标,有效构建银行家的生成、评价机制;加强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的分析研究能力,明确精准的客户和市场目标定位,不断进行改进业务流程和运作体系的工作;加大科技投入,推行组织和服务系统的创新;进一步强化组织的沟通和学习,疏通信息流通的渠道,充分尊重员工的反馈意见,大力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参与意识。5、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市场前瞻性,树立以科技创新支撑发展的经营理念,在外部经营和服务、内部管理等方面充分融入科技因素;从自身的市场需求和战略需求出发,根据市场上客户群体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战略并逐步推进实施;通过对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科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支新型的复合人才队伍,确保业务与技术的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充分依靠现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建立起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尽量压缩管理环节,提高业务流程的反应速度和金融服务质量。本文创新之处如下:1、本文重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摈弃了以往核心竞争力研究泛而繁的研究方式,通过文献研究,梳理理论界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从定义上规范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即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商业银行能够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提供给客户某些特殊的价值的同时不易被对手模仿,使得商业银行在未来保持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动态、综合的内在能力,是在考虑到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禀赋资源和外界市场环境拓展现有市场、创造未来机会、在长期中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动态的能力。2、以更严谨的理论为基础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系统分析,具体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价值链,基于商业银行内、外部价值链的深入研究,对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为后续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基础。3、基于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在4个准则层和9个指标层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合理设计调查问卷,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5家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排序,定量地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相对强弱。由于个人学术研究能力、写作时间和占有的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有待今后的研究中改进:1、目前,学术届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战国”时代,较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系统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同时产业经济学各分支理论本身就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如何从规范的产业经济学角度系统的认识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大难度。2、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须对我国银行业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处于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市场环境中,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也处于一种动态的状态,对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赖立峰[4](2013)在《商业银行电子业务发展模式及效益研究 ——以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强,作为金融经济和资本运作主体的银行也必然将成为信息化武装的主要力量。自1997年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网上自助银行以来,中国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已经经历了15年时间。这15年里,电子银行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边缘到核心,形成了覆盖整个金融交易系统的电子渠道网络,成为每家银行争相发展的战略高地。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释义内容来看,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类,其中,网上银行和自助银行(ATM)是国内发展最早,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两类电子银行产品。本文着重分析了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各项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及其经营效益,通过对电子银行四类主要业务发展模式的分析和经营绩效的对比,重点研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市场占比和拓展分析,以期得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规律和效益体现,从而提出以创新服务和提升渠道价值为主的电子银行发展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电子业务对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与经营业绩提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处于城市商业银行中等偏上水平,对全行的经营绩效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中网上银行电子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对成本的节约和客户量的积累促进作用最大;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处于相对较低状态,主要原因是业务比较新颖,上线时间短,客户存量相对较少。论文同时探讨了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目前在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产品种类单一,平台多样化,产品功能却不丰富;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目前仍然处在低效益、高成本阶段;电子银行业务的全部效益无法直接地通过数据或者利润进行体现,甚至间接效益要远远大于直接效益。
黎曦[5](2012)在《商业银行技术创新与客户满意度关系研究 ——基于交通银行合肥分行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商业银行在产品、服务、流程及分销渠道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不断丰富,如何增强创新活动实践以达到客户最大满意度,已成为各大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了解商业银行技术创新与客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各银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商业银行技术创新与客户满意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采取何种技术创新满足客户需求的问题引起了本人的研究兴趣。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并研究了商业银行技术创新与客户满意度的关系,从而为商业银行通过技术创新的改进提升客户满意度提供理论参考。结合研究主题,本文的章节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文首先阐述了所探讨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本文所需解决的问题;其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能创新点。第二章:文献回顾与述评。旨在通过研究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与分类标准,界定本文关于银行技术创新的研究范围与分类方式;同时,通过对技术创新与客户满意度关系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及归纳,探讨本文所采用的技术创新度量方法、度量变量和衡量客户满意度的测评指标体系;最后,依据银行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量化处理、确定权重。第三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的提出。基于对理论及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建立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并对概念模型中提到的相关变量进行解释、分解,提出实证研究中需要进行验证的研究假设。第四章:研究设计与假设检验。研究设计是在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建立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说明本研究样本的筛选方式,包括样本银行研究变量的范围及界定;同时介绍了研究数据的来源,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统计和对样本数据的总体情况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信效度检验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技术创新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最后验证研究假设,得出实证研究基本结论。第五章:对策建议与展望。首先对本文研究做整体解释,总结本文对商业银行如何增强创新活动实践以达到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对策建议;其次提出研究展望,总结拓展的研究范围及未来在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方向。
王之亮[6](2012)在《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其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价值方面,首先,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进,大型商业银行的角色也从“大一统”体制的银行、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逐步变迁。在此过程中,符合现代产权理论的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持续改善其产权制度安排,有效提升了组织资源配置效率及经营业绩,并初步建立起了所有权基础上的银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制衡的组织架构。其次,如何有效激励和监督管理层,是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委托代理理论与现代管家理论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分歧,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视角和解决思路。而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也使其管理层激励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特殊解决方案。第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倡导公司应关注并服务于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受此理论影响,大型商业银行亦将社会责任作为其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要素,通过兼顾股东价值最大化与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在现实意义方面,笔者认为,自中国农业银行于2010年成功上市,标志着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全面完成,其公司治理改革由此进入了“后股改时期”。目前,大型商业银行虽在形式上具备了现代银行公司治理的基础架构和基本要件。但与我国很多其他领域改革当前所处困局相似的是,其发展至今,大型商业银行原有的、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改革的“制度红利”将不可避免趋于递减。接下来的公司治理改革会更为复杂艰巨,亟待探索新路径,寻求新突破。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金融集团盈利模式转型、信息技术创新以及金融监管方式更新等影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从理念、架构到规则都在发生持续、深入的变革。为此,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需要达到的总体标准是,既能遵从国际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基本要义和一般准则,也要体现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特有的国情要素。从长远看,如果大型商业银行未能建立起符合上述条件的公司治理,即使在经营规模、股票市值上继续领先于全球同行,也无法形成和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未竞的使命。有鉴于此,笔者的研究旨在理性反思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为其优化方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本论文从阐述公司、公司治理的一般概念、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内涵及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出发,以大型商业银行从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角色变迁为背景,系统回顾了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演进过程,较全面地解构了其公司治理的现状及主要缺陷,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路径和基本思路。论文共分为六章,包括:导论;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解构;对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激励及治理绩效的探讨;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优化路径。在第一章“导论”中,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评述了相关研究文献,阐述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基本思路、逻辑结构及创新之处。在第二章“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中,从公司的属性、公司治理的释义开始讨论,简述了笔者对公司治理概念的理解,评述了当前全球公司治理的主流模式及有关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并探讨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的主要具体表现。在第三章“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中,笔者认为:如以公司治理的视角来回顾、审视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开放后逾30年的成长历程,从专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空白状态,到股改成功后大型商业银行初具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框架和制度体系,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产权改革、组织建构及制度设计。而大型商业银行循此主线的发展演进,具体表现为:产权改革从全民所有到国有控股,组织建构从单一结构到权力制衡,制度设计从粗放治理到依法治理。在此章中,笔者参照中国银监会对大型商业银行发展分期的划界标准,从产权改革、组织建构及制度设计三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历史演进过程。在第四章“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解构”中,从股权结构、组织架构、决策规则、激励约束等四个维度对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行了逐一解构。在股权结构方面,分析了大型商业银行股本规模庞大、股权集中度高及国家股“一股独大”等股权结构的基本特点;回顾了大型商业银行从股份公司设立至今,其股本结构的形成过程;在组织架构方面,研究了“三会一层”治理结构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的组成、专门委员会设置等问题,讨论了“三会一层”的相互关系。同时,从机构体系、条线体系的角度,论述了大型商业总分行体制下组织管理的运作模式、主要特点;在决策规则方面,阐述了银行公司治理机构的议事规则、授权经营与分级决策的基本情况;在激励约束方面,从激励机制设计、约束机制构成两个层面,讨论了大型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现状、股权激励的局限性以及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等问题。在第五章“对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激励及治理绩效的探讨”中,探讨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有关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激励及公司治理绩效等重要问题。借鉴了欧美国家在议会席位分配中常用的方法,结合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董事会实际,提出了确立非执行董事席位分配原则及其他改善董事会结构的建议;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讨论了大型商业银行现有管理层激励机制中的不足及改进管理层激励的策略和思路;提出了狭义公司治理绩效、广义公司治理绩效的概念,实证研究了大型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管理层薪酬等代理变量与银行人均资产、成本收入比的相关性,借鉴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大型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函数的简略模型,阐述了银行(广义)公司治理绩效与经营业绩的关系。在第六章“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优化路径”中,分析了以中国特殊国情为约束条件,在全球银行业公司治理发展趋势影响下,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路径的合理定位,并讨论了大型商业银行内外部治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异同;从股权结构与大股东治理、董事会建设、监督权配置、组织架构与激励约束、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以及社会责任共6个方面,探讨了大型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优化对策;在将大型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划分为市场化机制与非市场化机制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证券市场、银行家市场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市场,以及金融监管、金融法制建设、“党管干部”原则对大型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简要的优化思路。与国内现有研究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文献对比,本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将股东持股数与其应委派(非执行)董事人数的关系,与西方多党制国家中某一政党所代表的选民人数与其在议会中应得席位的关系相类比。借鉴议会席位分配的比例代表制、份额分配法两种主要分配方法,讨论了大型商业银行非执行董事席位分配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在上述分配法下,大型商业银行大股东非执行董事席位应分配数与实际情况均有明显差异,突出表现为汇金公司实际分配席位偏少。在股权集中度高、“一股独大”条件下,份额分配法与比例代表制分配法结果相同或差异不大;在股权相对分散条件下,前一方法较后一方法相对更为公平。笔者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应采用份额分配法等相对公平的方法分配非执行董事席位,提高席位分配的透明度。第二,讨论了大型商业银行股东、管理层在成果不确定且不可监督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在考虑管理层激励的某些特殊性条件下(双层激励、薪酬不挂钩业绩、职务消费、寻租机会),股东、管理层的期望收益及激励相容约束条件。笔者认为,大型商业银行管理层薪酬不可能按欧美银行对职业银行家的市场化规则定价。为正向激励管理层勤勉尽责、防范其不当获利风险,应适度提高管理层期望收益。管理层部分薪酬应与其在职期间工作风险、廉洁情况及银行业绩挂钩,实行延期支付,使勤勉、廉洁、业绩突出的管理层能获得更高期望收益。对管理层实施“高薪养廉促勤”虽必要,但强化对其监督、考评、问责等配套约束机制,实现激励约束动态平衡,加大违规重处力度更为重要。第三,对公司治理绩效作出广义和狭义上的解释,提出了公司治理绩效与经营业绩的函数表达式。从组织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对公司治理绩效作出狭义上的解释。通过研究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管理层薪酬等公司治理变量与狭义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讨论了公司治理变量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将公司治理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技术革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类比,提出了银行经营业绩的简单函数表达式,并对公司治理绩效作出了广义角度的解释。
孔令平[7](2012)在《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姜堰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上升趋势十分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需求的扩大,各大商业银行纷纷进入姜堰市场。开放、市场化的竞争模式对姜堰农村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为此,对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是明确银行市场定位与发展目标、完善银行发展措施、促进银行进一步发展之必需。本文首先对战略管理进行了理论回顾;其次,对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等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出日益市场化、开放性竞争背景下银行的发展愿景、战略目标和市场定位,提出银行总体发展战略;最后,依据姜堰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人力资源等从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市场营销、人才引进、绩效薪酬、风险管理、创新金融科技等方面提出战略实施措施,从而促进银行在激烈的新市场环境中能平稳、快速地发展。
潘明铭[8](2011)在《已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和股东回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活动,银监会于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并且在随后几年里,资本充足率要求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为了达到规定要求,在资本市场上不断大规模融资,同时,监管层对这样大规模融资行为默许的态度也助长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欲望。但是,商业银行融资潮引来了投资者和学术界的非议,他们认为这些银行在利用上市资格来不断圈钱以满足公司本身或者个别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却置中小股东的利益于不顾。本文从商业银行大规模融资的现实出发,针对上述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的争议,依照“融资是否提升经营业绩,经营业绩提升后是否给予大小股东公平的回报”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对商业银行融资行为与经营绩效、股东回报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综合评分法和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此来验证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是否有利于经营业绩的提高和股东回报的增加,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高明[9](2010)在《基于非参数方法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效率既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又关系到资金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对商业银行效率评价为国家监管机构制定监管政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有利于各商业银行判断自身与其他银行的效率差距、提高效率水平,进而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有利于保持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从静态、动态、两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等角度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深度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估体系。应用DEA方法研究商业银行静态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个体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规模无效是导致商业银行无效的主要原因,且规模无效的商业银行大部分规模收益递减。说明商业银行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并未获得相应的效益回报,存在盲目扩大规模现象,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尤其突出。2.应用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商业银行动态效率,将前沿面移动思想引入商业银行效率评估领域,对可能的八种情况及原因逐一阐述。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发展态势较好,近年来其效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前沿面正向移动趋势明显,尤其是在2006年达到最佳状态,年度生产前沿面正向移动。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在引进先进技术后迅速发挥其作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3.根据商业银行经营两阶段特点,探索性应用关联两阶段DEA模型研究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效率。以子过程效率均值为界限将样本银行分为四类,并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效率矩阵图详细描述处于上述四种状态的银行。结果显示无效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比较两个子过程的效率值明确低效环节,关联DEA方法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以改善银行绩效、提高效率。4.对商业银行效率外生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对内生因素的研究主要应用DEA-Tobit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明确了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效率提升途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分析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途径,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孙轻宇[10](2010)在《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经济信息化推动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技术创新,使得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涌现,逐渐拓展了业务范围,后台处理流程和交易渠道电子化也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技术创新发展,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结构。国外学者对于衡量银行技术创新结构的变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还没有对技术创新结构的概念进行清晰的定义。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银行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技术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方面,而对技术创新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并基本停滞在定性分析上。研究银行技术创新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济系统的结构变化尤其是技术结构的变化是增长的必要条件,如果产生必要结构变化的能力不足,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发展。因而在研究工作中,划分技术结构、分析技术结构的要素变化是研究创新和增长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由于时间和资源的约束性,没有哪家企业可以采取全部有利可图的技术创新行为。因此研究银行技术创新结构以及如何分配现有资源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结合银行实际,从思辨的角度分析银行技术创新结构,认为技术创新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强调对于技术创新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本文探索性的提出技术创新结构的概念,认为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结构是指银行在技术创新不同类别中的构成比例、资源分配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关于银行技术创新结构的研究包括不同类别中技术创新的数量及构成比例(如创新强度、首创活动)、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创新集中度、创新连贯性与差异性)以及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本文根据战略演进的观点,认为技术创新历史决定企业的财务绩效,并采用技术创新结果度量方法。在参考先发优势、战略承诺及差异化战略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数学公式定义了衡量技术创新结构的六个变量,分别为:银行创新强度、竞争对手创新强度、首创活动、创新集中度、创新连贯性和创新差异性,同时引入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出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模型及研究假设。在实证设计方面,本文选取了14家样本银行2002-2008年技术创新数据和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得出基本结论概括如下:经济环境、市场结构、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影响银行的技术创新绩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强度、创新集中度和首创行为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而在竞争对手创新强度和创新连贯性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银行创新强度、首创活动数量和创新连贯性与财务绩效显着正相关;竞争对手创新强度和创新集中度与银行财务绩效负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显着;银行的创新差异性与财务绩效呈现曲线相关关系,绩效随差异性水平的提高先减少再增加。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实践的启示,同时进一步提出本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交通银行 电子化建设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银行 电子化建设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章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现状和问题分析 |
2.1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概况 |
2.2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现状评价 |
2.3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章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转型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外部环境分析 |
3.2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
3.3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第4章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 |
4.2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的选择 |
4.3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的实施 |
4.4 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
2.1 交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情况 |
2.2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现状 |
2.2.1 主要发展概况 |
2.2.2 主要发展策略 |
2.3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移动金融领域缺乏创新 |
2.3.2 受制于第三方支付平台致使线上收单乏力 |
2.3.3 业务发展与电子银行推进融合度不够 |
2.3.4 产品商业化迫在眉睫 |
2.3.5 员工电子银行业务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
第三章 标杆银行交行宁夏区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借鉴 |
3.1 交通银行宁夏区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
3.2 交通银行宁夏区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
3.3 对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的启示 |
第四章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
4.1 推动跨界创新和产品商业化 |
4.1.1 以客户为中心推进智慧银行建设 |
4.1.2 以产品商业化为目标促进电子商务跨界创新 |
4.2 加强业务融合及公私联动 |
4.3 用“三位一体”的网络提升电子银行分流率 |
4.4 关注市场变化并做好产品创新 |
4.4.1 推进重点产品的创新与推进 |
4.4.2 建立总分行联动的产品创新体系 |
4.5 通过打造“一键式银行”提高服务质量 |
4.6 加强品牌建设以塑造交行电子银行新形象 |
4.7 构建“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的营销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1.3 本文的方法 |
1.4 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基本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核心竞争力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 |
2.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1.3 相关概念区别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含义 |
2.2.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特征 |
2.2.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 |
2.2.4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
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涵义、特征和构成要素 |
3.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和特征 |
3.1.1 商业银行的属性 |
3.1.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
3.1.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3.2 商业银行价值链 |
3.2.1 价值链理论 |
3.2.2 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定义 |
3.2.3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系统 |
3.2.4 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系统 |
3.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3.3.1 资源禀赋型要素 |
3.3.2 基础能力型要素 |
3.3.3 市场环境型要素 |
4 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
4.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问题的提出 |
4.1.2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4.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
4.3.1 问卷调查对象、调查目的以及问卷的设计思路 |
4.3.2 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
5 差异化战略与核心竞争力 |
5.1 背景 |
5.1.1 竞争 |
5.1.2 差异化战略 |
5.1.3 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和价值创新战略 |
5.2 差异化战略对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
5.2.1 差异化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辩证关系 |
5.2.2 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 |
5.2.3 差异化战略和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
5.3 鼓励差异化发展,提高战略转型能力——以交通银行为例 |
5.3.1 快速推进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能力 |
5.3.2 集团协同效应不断显现,综合化经营进入回报期 |
5.3.3 财富管理业务特色鲜明,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
6 风险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
6.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
6.1.1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
6.1.2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
6.2 风险管理能力与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分析 |
6.2.1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本质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内生性 |
6.2.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的能力决定核心竞争力 |
6.3 国有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管理角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
6.3.1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
6.3.2 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措施 |
7 组织结构与核心竞争力 |
7.1 商业银行组织优化概述 |
7.1.1 组织和组织结构 |
7.1.2 企业组织结构演进 |
7.1.3 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
7.1.4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
7.2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优化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
7.2.1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优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
7.2.2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优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
7.3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优化现状 |
7.3.1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模式演进 |
7.3.2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现状 |
7.3.3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4 有效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优化能力 |
8 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
8.1 技术创新 |
8.1.1 技术创新 |
8.1.2 商业银行的技术创新 |
8.2 商业银行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
8.2.1 技术创新的环境 |
8.2.2 技术创新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
8.3 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的主要战略 |
8.3.1 我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现状 |
8.3.2 有效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创新能力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商业银行电子业务发展模式及效益研究 ——以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商业银行 |
1.2.2 电子业务 |
1.2.3 经营绩效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商业银行电子业务研究文献 |
2.1 商业银行电子业务发展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商业银行电子业务发展模式借鉴 |
3.1 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3.1.1 美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3.1.2 欧洲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3.1.3 日韩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3.2 国内电子银行发展模式 |
3.2.1 国内网上银行的发展 |
3.2.2 国内自助银行的发展 |
3.2.3 国内电话银行的发展 |
3.2.4 国内手机银行的发展 |
3.3 国内外电子银行发展经验借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子业务发展分析 |
4.1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概况 |
4.1.1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简介 |
4.1.2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文化建设 |
4.1.3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
4.2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4.3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子业务发展模式 |
4.3.1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网上银行 |
4.3.2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手机银行 |
4.3.3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话银行 |
4.3.4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自助银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子业务经营效益 |
5.1 商业银行电子业务效益分析方法 |
5.1.1 商业银行电子业务效益评价思路 |
5.1.2 商业银行电子业务效益评价路径 |
5.2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子业务效益分析 |
5.2.1 自助银行业务效益分析 |
5.2.2 网上银行业务效益分析 |
5.2.3 手机银行业务效益分析 |
5.2.4 电话银行业务效益分析 |
5.3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子业务市场占比及拓展分析 |
5.3.1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子业务市场占比分析 |
5.3.2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拓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商业银行技术创新与客户满意度关系研究 ——基于交通银行合肥分行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技术创新理论 |
二、银行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
三、银行客户满意度研究综述 |
四、银行技术创新与客户满意度关系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一、概念模型的提出 |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假设检验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
四、变量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五、假设检验研究结果 |
第五章 对策建议与展望 |
一、对策建议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其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述评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思路和逻辑结构 |
1.4.1 思路和逻辑结构 |
1.4.2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2.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2.1 公司治理 |
2.1.1 公司及公司治理 |
2.1.2 公司治理的主要模式和理论基础 |
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2.3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3.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 |
3.1 产权改革:从全民所有到国有控股 |
3.1.1 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的产权结构 |
3.1.2 大型商业银行股改时期的产权结构 |
3.2 组织建构:从单一结构到权力制衡 |
3.2.1 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的组织建构 |
3.2.2 大型商业银行股改时期的组织建构 |
3.3 制度设计:从粗放治理到依法治理 |
3.3.1 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的制度设计 |
3.3.2 大型商业银行股改时期的制度设计 |
4.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解构 |
4.1 股权结构 |
4.1.1 大型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基本特点 |
4.1.2 大型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形成 |
4.2 组织架构 |
4.2.1 大型商业银行“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 |
4.2.2 大型商业银行总分行制体系下的组织管理 |
4.3 决策规则 |
4.3.1 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的议事规则 |
4.3.2 大型商业银行的授权经营与分级决策 |
4.4 激励约束 |
4.4.1 大型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设计 |
4.4.2 大型商业银行的约束机制构成 |
5. 对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激励及治理绩效的探讨 |
5.1 董事会结构优化:确立非执行董事席位分配规则 |
5.1.1 董事会席位的比例代表制分配法 |
5.1.2 董事会席位的份额分配法 |
5.2 管理层激励机制设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 |
5.2.1 一般商业银行的委托人—代理人博弈 |
5.2.2 大型商业银行的委托人—代理人博弈 |
5.3 公司治理绩效改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广义和狭义解释 |
5.3.1 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管理层薪酬与狭义公司治理绩效指标的相关性 |
5.3.2 运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银行广义公司治理绩效模型 |
6.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优化路径 |
6.1 目标定位: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路径的选择 |
6.2 渐进改革:大型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优化 |
6.2.1 股权结构与大股东治理功能 |
6.2.2 董事会建设 |
6.2.3 监督权配置 |
6.2.4 组织架构与激励约束 |
6.2.5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
6.2.6 社会责任 |
6.3 配套完善:大型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 |
6.3.1 市场化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 |
6.3.2 非市场化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7)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1.1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
2.1.2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
2.1.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1.4 现代战略管理新理论 |
2.2 战略管理相关方法 |
2.2.1 PEST分析 |
2.2.2 SWOT分析 |
2.3 国内外银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
2.3.1 国内银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
2.3.2 国外银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
3 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环境分析 |
3.1.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3 人口及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4 替代品威胁 |
3.2.5 竞争者威胁 |
3.3 姜堰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 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
4.1 姜堰农村商业银行现状分析 |
4.2 组织结构分析 |
4.2.1 机构与职能分析 |
4.2.2 联系与沟通分析 |
4.2.3 层次与幅度分析 |
4.3 组织资源分析 |
4.3.1 人力资源状况 |
4.3.2 财务状况 |
4.3.3 技术资源 |
4.4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分析 |
4.4.1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现状 |
4.4.2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4.5 SWOT分析 |
4.5.1 外部机会分析 |
4.5.2 外部威胁分析 |
4.5.3 内部优势分析 |
4.5.4 内部劣势分析 |
5 姜堰农村商业银行战略构思 |
5.1 姜堰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 |
5.1.1 发展愿景 |
5.1.2 战略目标 |
5.2 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 |
5.2.1 市场定位 |
5.2.2 重点业务领域 |
5.2.3 重点目标客户 |
5.3 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选择 |
5.3.1 差异化战略 |
5.3.2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
5.3.3 扩张战略 |
6 姜堰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实施措施 |
6.1 完善治理结构,建立有效制衡机制 |
6.2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
6.3 加强营销意识,建立营销管理体制 |
6.4 加强人才引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6.5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
6.6 塑造品牌形象,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
6.7 创新金融科技,加快电子化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已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和股东回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和研究回顾 |
2.1 融资和股东回报的相关理论 |
2.2 融集资金使用效率的研究回顾 |
2.3 大小股东利益冲突的研究回顾 |
2.4 股权融资制度安排的研究回顾 |
3 上市商业银行融资行为类型及现状分析 |
3.1 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类型 |
3.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现状 |
3.2.1 上市商业银行融资规模分析 |
3.2.2 上市商业银行融资频率分析 |
3.2.3 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方式分析 |
3.2.4 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用途及使用情况分析 |
3.2.5 上市商业银行股权融资偏好及原因分析 |
4 上市商业银行融资与经营绩效 |
4.1 融资效率概念界定 |
4.1.1 融资效率 |
4.1.2 已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 |
4.2 融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4.2.1 融资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方面的影响 |
4.2.2 融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影响 |
4.2.3 小结 |
5 已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绩效的实证研究 |
5.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 实证设计与方法 |
5.2.1 因子分析法 |
5.2.2 指标综合评分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6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与股东回报的理论分析 |
6.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及特征 |
6.2 大小股东利益冲突在上市商业银行中的表现 |
6.2.1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
6.2.2 政府行为与商业管理的冲突 |
7 已上市商业银行融资与股东回报的实证研究 |
7.1 实证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7.2 变量确定和样本选取 |
7.3 实证设计与方法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8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及其影响 |
8.2 相关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9)基于非参数方法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进展 |
1.2.1 国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进展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效率及其测度理论 |
2.1 商业银行效率的相关理论 |
2.1.1 效率的经济含义 |
2.1.2 效率理论发展回顾 |
2.1.3 商业银行效率理论内涵 |
2.2 商业银行前沿效率测度方法 |
2.2.1 参数方法 |
2.2.2 非参数方法 |
2.2.3 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比较及应用现状 |
2.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效率评估理论研究成果 |
2.4 基于关联网络DEA模型的效率评估理论研究成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商业银行静态效率评价 |
3.1 评价方法和模型 |
3.2 投入产出指标的确定 |
3.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原理 |
3.2.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4 中国商业银行静态效率分析 |
3.4.1 计算结果 |
3.4.2 静态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商业银行动态效率评价 |
4.1 Malmquist指数研究体系 |
4.1.1 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
4.1.2 技术进步指数进一步分解 |
4.1.3 Malmquist指数各构成成分变化分析 |
4.1.4 Malmquist指数计算过程中big值处理 |
4.2 中国商业银行动态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4.2.1 Malmquist指数及分解指标变动 |
4.2.2 效率改善及其分解指标分析 |
4.2.3 技术进步指数及分解指标变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网络DEA评价 |
5.1 关联网络DEA模型简介 |
5.1.1 关联网络DEA理论简介 |
5.1.2 关联两阶段网络DEA模型 |
5.2 商业银行运营过程 |
5.3 基于两阶段关联网络DEA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
5.3.1 实证结果分析 |
5.3.2 两阶段关联DEA结果的管理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6.1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外生因素研究 |
6.1.1 经济环境 |
6.1.2 经济政策 |
6.1.3 社会信用 |
6.1.4 行业因素 |
6.2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内生因素研究 |
6.2.1 Panel Tobit模型 |
6.2.2 内生因素与数据说明 |
6.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升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途径分析 |
7.1 有效控制规模扩张,推动银行深度发展 |
7.2 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7.3 提高资产质量,增强抵抗风险能力 |
7.4 深化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
7.5 提高银行监管水平,维护公平竞争 |
7.6 优化信用环境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10)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 |
2.1.1 技术创新理论的历史沿革 |
2.1.2 技术创新的三种分类方式 |
2.1.3 技术创新的两种度量方法 |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技术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
2.2.2 技术创新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
2.2.3 银行财务绩效度量指标体系 |
第三节 银行技术创新概述 |
2.3.1 银行技术创新类别 |
2.3.2 本文关于银行技术创新的范围界定 |
2.3.3 本文关于银行技术创新结构的概念内涵 |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的设立 |
第一节 概念模型的建立 |
3.1.1 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模型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
3.1.2 创新绩效研究的"历史视角" |
3.1.3 模型中影响因素的讨论及测量 |
第二节 技术创新结构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
3.2.1 创新强度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
3.2.2 首创活动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
3.2.3 创新集中度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
3.2.4 创新连贯性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
3.2.5 创新差异性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
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设立 |
3.3.1 技术创新历史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
3.3.2 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
3.3.3 银行类别对技术创新结构影响的研究假设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取与研究期间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数据分析与评价 |
第二节 财务绩效指标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
4.2.1 因子分析方法概述 |
4.2.2 财务绩效指标模型的建立 |
第五章 统计结果分析与概念模型检验 |
第一节 统计分析 |
5.1.1 变量计算 |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假设检验 |
5.2.1 技术创新历史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检验 |
5.2.2 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检验 |
5.2.3 银行类别对技术创新结构影响的研究假设检验 |
第三节 研究基本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对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实践的启示 |
6.2.1 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
6.2.2 保持技术创新的连续性 |
6.2.3 技术创新的差异化战略 |
6.2.4 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6.3.1 研究局限性 |
6.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交通银行 电子化建设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通银行吉林分行发展战略研究[D]. 邓博文. 吉林大学, 2019(12)
- [2]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王鑫.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3]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 李广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13(12)
- [4]商业银行电子业务发展模式及效益研究 ——以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为例[D]. 赖立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5]商业银行技术创新与客户满意度关系研究 ——基于交通银行合肥分行的调查[D]. 黎曦. 安徽大学, 2012(10)
- [6]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其优化路径研究[D]. 王之亮.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7]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孔令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8]已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和股东回报研究[D]. 潘明铭. 浙江大学, 2011(08)
- [9]基于非参数方法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D]. 高明. 天津大学, 2010(07)
- [10]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 孙轻宇. 南开大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