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年关注五大板块(论文文献综述)
孙昌涛[1](2021)在《清代西藏赈灾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由自然灾害引发的救灾、救荒等问题是历代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至臻完备,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随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治理的逐渐加强,中央的赈灾政策在西藏也得以具体的实施。赈灾政策实施力度的大小决定着赈灾效果的好坏,也影响了西藏僧俗官员、中下层百姓对中央政府的认可程度。本文对清朝时期西藏的赈灾救济制度予以了大概的研究和分析,主要从以下部分展开。绪论:针对文章的选题、国内外学术界对问题的研究状况做一个具体的梳理,并概括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深入研究的部分;厘清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阐述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一章:清朝的治藏要略。主要论述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其次从荒政的角度引出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灾异治理中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构成了清代时期赈灾政策的基础。第二章:清代西藏的灾异统计概况和分析。对清朝时期西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灾异进行量化分析,并以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究不同灾异中的赈灾措施。第三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赈灾政策及活动。主要论述灾害发生之后中央政府对灾害的反应和弥灾措施、地方政府的具体赈灾政策,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赈灾活动中的救助措施。第四章:清代赈灾政策简论。主要论述清代西藏地区赈灾政策的特点和不足,以及由具体的赈灾政策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论部分:总结上文,探究赈灾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意义。
洛绒涛格[2](2021)在《居·弥旁“利美”观研究》文中指出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至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传播语言载体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分流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连同南传佛教被称为三大佛教体系。经过传播变迁,在同一佛教体系中也分流出不同的宗派。汉传佛教中的禅宗、净土、天台、法相、华严等流派在唐朝时就已经形成。藏传佛教传统,从后弘期陆续出现了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教派。不管是那支汉藏佛教流派,其众多分支的形成从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对于外来多元文化的包容,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的理解、阐释、本土化过程的结果。历史上在藏传佛教教派之间,经过不断的交流沟通逐渐产生了一种相互尊重、融和发展、“在不危害他宗的前提下弘扬自己教派”的“利美”观。这一理念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形成一股思想潮流,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国内外的学者们才开始注意到19世纪康区德格土司领地内发生的所谓“利美”思想运动的存在,由此开始了这一主题的研究。它汇集了许多人的智慧,是由佛教学者倡导、响应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利美”活动的主要倡导者绛阳钦则旺波和工珠·云丹嘉措等人的“利美”观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而作为倡导“利美”活动的其他人物却缺少研究,尤其是对“利美”活动的第二代关键人物居.弥旁的“利美”观缺乏系统地研究。本论以居.弥旁的“利美”观为题,在前人对“利美”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梳理、对比、田野考察、历史考证等方法,以求通过对弥旁“利美”观的个案进行研究,探析“利美”观的发展、影响和现实意义。文中对居.弥旁家族的相关记载作了探究;梳理、考证绘制了弥旁年谱简表,对弥旁的生平大事作了系统的梳理;探析了19世纪的“利美”活动的缘由,追根溯源“利美”观的源流,尤其对德格土司政体出现的“利美”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弥旁一生的讲、辩、着、观修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弥旁的“利美”观既有传承前人的继承,也有与其他佛学学者不一样的特色:弥旁在尊重他宗的“利美”原则下,大力复兴宁玛教派的显密重要论典,尤其阐释藏传佛教前期的瑜伽行中观哲学思想,与持应成中观见佛教哲学思想的学者展开了多方位、深层次的佛学对话,为教派间思想文化对话创造了文明、和谐的范本;弥旁的中观和《慈氏五论》等显宗方面的注疏以及密宗文本的阐释改变了宁玛派“重密轻显、重伏藏轻经藏”的讲经传统;弥旁以济世利民的入世思想大力复兴传统文化,为世俗文化的诸多领域留下了重要的着作。时至21世纪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平等和谐地交流、对话、沟通,构建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宗教思想的和谐关系着地区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研究传统的“利美”观,应对前所未有的多元宗教文化交流,具有理论和社会现实意义,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
申琳[3](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张馨月[4](2020)在《视频类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爱奇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娱乐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传统电视传媒对用户的吸引力正在逐渐降低,各视频类互联网企业的平台用户快速增加。国内自2004年左右兴起了视频类互联网企业,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由于起步较晚,制约因素较多,现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尚未摆脱净亏损状态。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众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盈利模式的竞争正在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流。目前,爱奇艺已然成为视频类互联网企业的佼佼者,独立设备数、用户观看时长、使用次数等数据都处在行业领先地位,其盈利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爱奇艺的盈利模式对整个行业都有启示作用。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基于盈利模式要素理论和财务评价理论对爱奇艺的盈利模式及其执行的效果进行了研究。首先,从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出发,对爱奇艺盈利模式演变做了初步分析;其次,通过对爱奇艺盈利模式四要素的分析,明确了其盈利模式的要素结构和基本特色;进而通过对爱奇艺近些年财务指标的分析,评价了其盈利模式的有效性;最后,总结分析了其现阶段盈利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爱奇艺最初的盈利模式以广告业务收入为主,而后创造性地开拓了自制内容,吸引用户,成为国内首家成功演变出会员付费业务模式的企业,目前爱奇艺的盈利模式正借助内容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化向生态化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爱奇艺主要依靠百度和上市融资,持续进行内容建设,形成了内容资源优势,有效地提高了对用户的吸引力和黏性,正是积极开展的盈利模式创新,使得爱奇艺作为行业的领头企业。财务指标评价表明,爱奇艺也面临着内容成本过高和收入结构不稳定等现实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继续推进生态化盈利模式建设,并应把重点放在持续改善收入结构和成本控制上。爱奇艺作为国内最具用户规模的视频类互联网企业,其对盈利模式的探索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李永红[5](2020)在《湖北省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命题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自2001年问世以来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和开放性是其显着特征,它对于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弊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后,综合性学习又被正式列入语文教材,成为与阅读、写作、古诗词、口语交际等相并列的板块,越来越多的省市还将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纳入语文中考的范畴,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在20年之后的今天,综合性学习真正落实到教学和考试层面的表现和效果如何?本文将以湖北省语文中考的试题研究为切入口进行全方位剖析。第一章立足于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形态的涵义,从多角度观照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理论层面的价值,在《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目标与内容的规定,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排情况,以及在中考语文测试中的意义。第二章分析湖北中考语文近五年综合性学习的试题。一是分析试题的形式特征,包括分值比重、文本类型、测试题型、材料来源;二是分析试题的测试目标,根据安德森的目标分类学理论,分别剖析了《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湖北语文试题中综合性学习的知识类型和认知维度,再两相对比其契合度。第三章反思湖北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命题。从命题的总体风格特征、考查目标内容、问题情境设置中,发掘命题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据此预测命题趋势、对命题提出相应改进建议。第四章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根据前文对试题的分析来反哺教学,进一步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和策略,比如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引导学生多元阅读,开发身边课程资源训练语文综合能力,总结常考题型点拨答题技巧等等。
曹烨[6](2019)在《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的“临时性”为课题,展开系统的学术研究。城市景观,是城市中超越所有“公共建筑”的最具开放潜力的空间。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荒废和待转型的旧有空间,需要借助“临时的方式”,实现灵活并有针对性的更新和变化。临时性景观,就是指具备这种性质的特殊且有效的城市景观形态。临时性景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有效助力于城市的发展,回应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衍生的诸多问题,并顺势而为成为新时代空间营建、生活秩序、信息时尚及文化形态的崭新多维载体。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层次构成:一、通过现场调研、场景体验、文献解读及资料梳理,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边界。通过与“永久性景观”的多指标比对,确定两者在概念、形态、建构、功能、价值等各方面的差异与特征,并确立“临时性景观”这一选题的基础、轮廓及边界。二、临时性景观的硏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1、城市中的碎片化空地(闲置地块、农业地、工业地、铁道附属地);2、与地权相关的法规、机制及可能性;3、环境保护与城市生态的应急问题;4、规划中存在的僵化和滞后;5、艺术和人文建设中急需融入的多种需求;6、原有景观概念的局限性;7、当下急需的城市空间活化;8、本课题研究应持的包容及开放性。三、临时性景观的硏究,应反思原有“景观设计理念”:景观,不是仅限于美好的感知和文学性的描述与演绎,不应仅限于建筑学意义的工程营造和艺术学意义的作品创作,而应审视永久性景观系统的局限,呼应城市空间不断显露的新的景观需求,从而有效处理暂时、应急、局限、效果等要素间的权重及路径,多目标、快应变、高精准、多元化地服务于城市肌体的方法与机制。四、临时性景观的硏究,应反思原有的“公共艺术理念”:公共艺术,不能仅限于艺术创作和作者个人经验,也不应仅追求作品的赏心悦目或是建造类似于雕塑的构筑物。公共艺术应与新型构建技术、数字及网络技术相结合,不局限于文化范畴并与社会需求有机地融合。公共艺术不应仅服务于文化形态,还应服务于法规、节事、商业、救灾等形态。五、临时性景观的硏究,应借助于实际案例的解析,以梳理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多种表现形态:通过对具“临时属性”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梳理,分析临时性景观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借助于对大型城市节事活动的巡礼,完整认识临时性景观的积极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通过认识临时性景观在综合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中呈现的可能性、丰富性、多元价值,和对信息时代和多元环境的认知,揭示了临时性景观产生的必然性。同时,本文着重研究临时性景观理念在文化交流、信息传播、营商环境、灾后重建以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特殊作用与价值。六、临时性景观的硏究,应反思原有的“景观设计教育”理念:原有的景观教育专业仅按内容、表现形式区分,是基于艺术立场及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主。而当代的设计教育应密切结合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认识专业、调整专业、重构专业,从而集约教育资源。七、临时性景观,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鲜明的界面、快速搭建的便利、以及材料和结构的可循环等特性,弥补了原有城市景观(永久性景观)概念的局限、问题和缺陷,极大地发展了新时代景观系统在理念、范围、功能、价值、建构及营运等方面的崭新内涵。
陈博[7](2019)在《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板块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不良资产成为了中国经济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热词。决策层频频提及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解困,并对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随后掀起的行动中,多家非持牌民营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发起或参与多个不良资产处置项目,一大批流动性凝固的企业获得解围。追溯非持牌民营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非持牌民营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是银行的清道夫。与持牌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相比,非持牌民营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虽然在资金、规模等方面不占优势,但对地方经济更熟悉,和当地政府联系也更紧密,在处理地方不良资产和防范化解区域风险方面更加便利。同时,非持牌民营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大多数运用属地的个性化处理方式,帮助企业资源整合,废物利用。在一些地方,非持牌民营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已成为地方政府管理风险、为市场经济解围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本文以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业务为研究对象,第1章概述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不良资产处置现状。此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章是对不良资产行业趋势的判断和分析。第3章重点介绍了LH集团的基本情况,几大业务板块。不良资产标的物产生的过程。集团回报率下降原因。人才流失原因。SWOT问题分析。新环境下多重压力问题。第4章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专业化处置,创新模式、运用私募基金优势等等方法提出构建一套科学的不良资产处置的管理体系,阐述了设计的目标和原则。从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板块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流程内容方面设计风险管理体系框架。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到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板块管理存在的问题,为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板块管理体系提供系统的构建方案,对提高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板块管理能力、保障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板块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薛峰[8](2019)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与技术的冲击令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度的变革。由于信息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则持续性的相互介入和渗透;新的概念和意义在媒介融合的文化生态中不断产生。通过广泛的社会传播,媒体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全面深入的影响,既规训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也涉及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塑造。同时,动画作为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文化实践与现象,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通行于文化艺术、产业经济、社会应用等各个领域;从而与民族审美意识形态、国际文化霸权的对抗、以及自我民族文化的完善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从动画相关的媒体文化现象研究入手,结合社会学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深人系统的剖析媒介融合环境下动画技术与应用的形态和规律;在宏观的视野下研究和梳理动画在当代媒体文化限阈中的概念生成、文本构建、语言结构、表述范式;继而进一步对动画媒体奇观的形态表现展开批判式的诊断,并结合当下媒介语境对动画中民族文化美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阿错[9](2019)在《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姜域(vjang yul)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姜域(vjang yu)是藏语历史地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中的姜域主要指狭义的姜域。就今天的地理范围来说,主要包括云南省丽江市的古城区、玉龙县和迪庆州维西县的叶枝、康普、塔城及香格里拉市金沙江沿线的金江、上江、虎跳峡、三坝等地区。除此之外,还包括怒江州贡山县和兰坪县的部分地区。藏传佛教自形成之初,就与姜域有过初步的接触。但真正与姜域发生比较密切的联系肇始于明代。明代木氏土司崛起于滇西北,其势力范围一路向北,直至延伸到滇川藏交界的康区南部地区。这个区域正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重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木氏土司通过噶玛噶举派的影响力对康区南部地区实现有效控制和迎合中央王朝的政治考量,从而支持噶玛噶举派的发展,噶玛噶举派也倚势在姜域迅速传播,并对木氏土司辖区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姜域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使噶玛噶举派的传播呈现起伏不平的状况。但最终中央王朝派驻丽江的流官,虽然没有像木氏土司一样尊崇噶玛噶举派,但也没有打压和严格控制,而是包容性地让其自由传播和发展。因此,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第六世夏玛巴曲珠加措为代表的噶玛噶举派教派首领们广泛接触姜域的各级地方官员,普遍联系普通信众,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社会自上而下地发展,自然形成了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属性。姜域有了正规的噶玛噶举派寺院,而且形成了“姜域十三寺”的格局,也有了自己的活佛转世系统。总的来说,明清时期是噶玛噶举派在姜域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最重要时期。全文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解读“姜”和“姜域”的基础上,比较准确的界定了这一概念。“姜域”作为云南西北部一个特定的地理坐标,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地方政权的不断更替,其所指涉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姜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历史上的南诏国、大理国、云南王等古代云南的地方政权及这些政权所辖区域。古代藏文历史文献中,有的将整个云南都泛泛地称为姜域,甚至有的还把整个云南乃至明代木氏土司所统治的康区南部地区都统称为姜域;狭义的“姜域”则指,清朝末年滇西北噶玛噶举派“姜域十三寺”的格局形成后,噶玛噶举派“姜域十三寺”的分布区域及教区被称为姜域。主要指今天丽江和维西一带的纳西族集聚区。第二,探讨了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首先,通过对明朝的西南边疆形势、明中央王朝与噶玛噶举派的关系、木氏土司与噶玛噶举派的关系以及藏纳两族历史文化渊源等的分析,阐述了噶玛噶举派传入姜域的必然性。其次,论述了噶玛噶举派传入迪庆的过程,介绍了明代噶玛噶举派在迪庆的主要寺庙,对部分重要寺庙的建寺时间、建寺者等历史进行了考证,并展开了论述。廓清噶玛噶举派在迪庆藏区的历史,为研究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再次,考证了噶玛噶举派正式传入“姜域”的时间和路线,梳理了第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第六世夏玛巴噶旺曲吉旺秀、第九世噶玛巴旺秀多吉与木氏土司之间的互动关系史。对木增土司出资刊刻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进行了全面地考察和论述。对鸡足山、文笔山(姜日穆波)、达摩-当巴圣地等与噶玛噶举派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和阐述。第三,探讨了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世纪中期清王朝建立初至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之间;第二个阶段是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之间,首先,在第一个阶段,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避逃滇西北,在曲英多吉的影响下,噶玛噶举派在姜域进入了一个繁盛期,但随着曲英多吉离开滇西北,噶玛噶举派逐渐走向衰落。其次,第二个阶段姜域受中央王朝派驻的流官统治。德格八邦寺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活佛于1729-1759年间三次造访姜域,并在他的持续关注下,噶玛噶举派在姜域逐渐复兴,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开始本土化,也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噶玛噶举派“姜域十三寺”的格局。文章通过《司徒曲吉迥乃自传》对司徒三次丽江之行及对姜域的持续关注的史实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对司徒三次丽江之行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再次,对清代姜域的寺庙、僧人、活佛、信众等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对部分寺庙和高僧历史进行了考证和论述。第四,探讨了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方式与特征。通过宏观与微观结合,对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特征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社会传播途经来看,呈现出多元化。但从传播的结果来看,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还未能落地生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尚未形成正规的噶玛噶举派寺院;第二,尚未形成本土僧团;第三,中甸是噶玛噶举派传入姜域的“中转站”,木氏土司的大型佛事活动和兴佛活动都在中甸开展。第四,噶玛噶举派在与汉传佛教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传播,而传播程度、范围及影响还很有限。清代姜域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使噶玛噶举派的传播呈现起伏不平的状况。但后来随着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活佛为首的噶玛噶举派教派首领和普通僧人进入姜域传法,而且当时中央王朝派驻丽江的流官,虽然没有像木氏土司一样尊崇噶玛噶举派,但也没有进行打压和控制,而是包容性地让其自由传播和发展。因此,噶玛噶举派在姜域迅速自上而下地发展,并开始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也就在这个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更大程度地被汉文化和纳西族文化等各民族文化吸收与整合,姜域各地噶玛噶举派的寺院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姜域十三寺的格局。从教法传承方面来说,姜域寺庙隶属德格八邦寺的统一管理,而当地各个寺庙之间又是平行的、互不隶属的关系。从寺院的功能方面有说,发挥的是纯宗教的服务功能。而寺院建筑等方面呈现出强烈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这个时期,姜域民众纷纷送子弟出家为僧,姜域有了自己的僧团和活佛,僧人数达到2000余人。姜域寺庙的学修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宗教实修方面,文峰寺静坐堂独具特色。活佛转世方面出现了姜域自身的活佛转世系统,直至清朝末年,共认定了50余位姜域转世活佛,并且姜域活佛的族别呈现多样化。清代末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逐渐式微。最后,作者在充分论述明清两朝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情况基础上,得出几点重要结论。第一,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第二,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过程中,始终以和平的方式传播佛教。因此,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是佛教和平传播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对该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补充作用。第三,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程度主要受着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姜域传播过程中,丽江的纳西族受汉文化影响大,噶玛噶举派仅仅在部分地区和信众中流行;而维西一带的纳西族受藏族文化的影响大,噶玛噶举派成为该区域所有纳西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赵永怡[10](2019)在《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多媒体手段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作为多媒体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以其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的特点得到了诸多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青睐。为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以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的典型代表一一《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细致考察了其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借助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对该节目在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缺点进行了评析,最后针对其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厘清,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位,讨论了文化教学内容的分类和文化教学原则,为开展《快乐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提供对外汉语学科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本文先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各季特点等量抽取了《快乐汉语》三季中的具体剧集,并在对样本视频进行转写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中的文化内容;然后依照选取的文化点分类工具,即中山大学的《国际汉语教材文化点分类框架(研究版)》,对《快乐汉语》的样本视频中的文化点进行标注、统计和分析;最后参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对节目文化教学内容上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估。在第三章,本文摒弃了以往研究在形式研究层面都是从节目模式上泛泛而谈的做法,借鉴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知识,从电视语言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了《快乐汉语》节目的文化教学形式。文章细致分析了节目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和字幕语言对文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随后又参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原则,分析了节目在文化教学形式上具有的优点和不足。在第四章,本文针对该系列节目在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对于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相关建议。本文认为,在内容上,节目的文化教学内容要在具有整体性的同时注意文化点分布的平衡性,要在具有阶段性的同时注意文化教学的适度性,要在各季都注意到文化教学的实用性。在形式上,节目在文化教学时要注意场景设置的多样性,保证声音语言和字幕语言的规范性。对于这些注意事项,本文也分别给出了一些具体操作建议。
二、羊年关注五大板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年关注五大板块(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西藏赈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来源 |
2 域内外研究述评 |
2.1 荒政研究评述 |
2.2 西藏赈灾研究综述 |
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3.1 研究意义 |
3.2 研究目的 |
第一章 清朝治藏要略 |
1.1 政治治理 |
1.1.1 明末清初西藏地方政权政治体制演变 |
1.1.2 治理体系构建 |
1.2 经济治理 |
1.2.1 清朝对西藏的经济政策 |
1.3 小结 |
第二章 清代西藏的灾异统计概况和分析 |
2.1 地震及案例分析 |
2.1.1 时间分析 |
2.1.2 空间分析 |
2.1.3 地震的危害 |
2.2 雪灾及案例分析 |
2.2.1 时间分析 |
2.2.2 空间分析 |
2.2.3 雪灾产生的影响 |
2.3 洪水及案例分析 |
2.3.1 时间分析 |
2.3.2 空间分析 |
2.3.3 水灾产生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赈灾政策及活动 |
3.1 中央政府的赈灾政策及活动 |
3.1.1 制定制度,国家主导 |
3.1.2 积极救灾,抚恤灾民 |
3.1.3 安置流民,恢复生产 |
3.1.4 重在落实,严格监督 |
3.2 西藏地方政府的赈灾政策及活动 |
3.2.1 汇报灾情、实地察看 |
3.2.2 及时赈济、安抚黎庶 |
3.2.3 轻徭薄赋、恢复生产 |
3.3 其他社会群体的救助 |
3.4 小结 |
第四章 清代西藏赈灾政策简论 |
4.1 清代赈灾政策的特点 |
4.1.1 法律保障 |
4.1.2 重在落实 |
4.2 清代赈灾政策的不足 |
4.2.1 缺少预防机制 |
4.2.2 存在滞后性 |
4.2.3 监督不到位 |
4.3 赈灾政策体现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4.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居·弥旁“利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论、方法及内容 |
四、主要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利美”观源流 |
第一节 “利美”观与佛经中的“利美” |
一、“利美”概念及其内涵 |
二、佛教典籍中的“利美”观 |
第二节 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利美”观 |
一、赞普时期的“利美”启蒙(7 世纪-10 世纪) |
二、后弘多教派格局的形成 |
三、元明两朝及清初藏传佛教“利美”思想 |
第三节 昌波掘藏师的“利美”观 |
一、昌波掘藏师西绕威色 |
二、“八大修传”系统 |
三、小结 |
第二章 19 世纪的“利美”活动 |
第一节 、19 世纪德格甲波时期“利美”观兴起的缘由 |
一、蒙古固始汗的军事行动 |
二、德格甲波及其政教联盟 |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上师 |
一、绛阳钦则旺波 |
二、工珠·云丹嘉措 |
三、巴珠·吉美曲杰旺波 |
四、拉布·旺青杰绕多吉 |
五、19 世纪“利美”活动的特点 |
第三章 居·弥旁的家族和弥旁生平 |
第一节 居氏家族的历史 |
一、关于居.弥旁传记中的“阿加珠氏” |
二、有关《居氏族谱》与居氏 |
三、居氏与阿加哲的关系 |
第二节 弥旁的父母与弥旁生平 |
一、弥旁的父母 |
二、居.弥旁的生平 |
第四章 居·弥旁的“利美”着作 |
第一节 《弥旁文集》的形成和内容 |
一、 《弥旁文集》的形成 |
二、版本与内容 |
第二节 “利美”佛学着作 |
一、弥旁“利美”着作背景 |
三、弥旁降央朗杰嘉措的知识总汇-《智者入门论》 |
四、弥旁洛桑尼玛与《宗喀巴赞》 |
五、弥旁的量论着作 |
六、弥旁的《慈氏五论》注疏 |
七、对宁玛派传统的继承 |
八、弥旁对新密的诠释 |
第三节 弥旁的世俗文化着作 |
一、语言学作品 |
二、医学着作 |
三、历算着作 |
四、占卜类文本 |
五、工巧明文本 |
六、诗学着作《修辞学明镜疏》 |
八、小结 |
第五章 居.弥旁的“讲辩修”三事及“利美”观 |
第一节 “利美”地讲经说法 |
一、讲经传统的继承 |
二、四无碍智 |
三、弥旁的文化讲授 |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法辩 |
一、弥旁辩论的背景 |
二、弥旁的辩论 |
三、小结 |
第三节 “利美”观修 |
一、依止本尊文殊 |
二、格萨尔王崇拜 |
三、十三年在“噶莫达仓”的修行 |
第六章 弥旁“利美”观的继承和意义 |
第一节 弥旁“利美”观的传承和影响 |
一、弥旁的“利美”观 |
二、弥旁“利美”观的传承 |
第二节 对弥旁的评价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
一、对弥旁的评价 |
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
1.1.1 泛娱乐与IP |
1.1.2 社交媒体 |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
1.1.4 社群 |
1.1.5 二次元 |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
1.2 选题背景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学方法 |
1.6.2 数据分析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7.1 研究创新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研究框架 |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
2.1.1 IP的内涵 |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
2.1.3 优秀IP的特质 |
2.2 儿童IP |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
4.2 动画电影IP |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
5.4.4 迪士尼消费品 |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视频类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爱奇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视频类互联网企业 |
2.1.2 盈利模式 |
2.2 视频类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类型 |
1. 全产业链模式 |
2. 台网联动模式 |
3. 流量变现模式 |
4. 差异化平台模式 |
5. 前向+后向模式 |
2.3 视频类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特点 |
2.4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 |
2.4.1 盈利模式要素理论 |
2.4.2 与盈利模式相关的财务评价理论 |
第3章 爱奇艺盈利模式案例介绍 |
3.1 行业背景介绍 |
3.1.1 视频类互联网企业发展现状 |
3.1.2 视频类互联网企业未来趋势 |
3.2 爱奇艺简介 |
3.3 爱奇艺盈利模式演变 |
3.3.1 基于广告收入的后向变现 |
3.3.2 基于会员付费的前向变现 |
3.3.3 基于前向+后向的生态链模式 |
第4章 爱奇艺盈利模式分析 |
4.1 爱奇艺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
4.1.1 利润源:多重业务收入指向 |
4.1.2 利润点:“内容+平台”核心业务 |
4.1.3 利润杠杆:业务关联活动 |
4.1.4 利润屏障:资本支持下的核心能力 |
4.2 爱奇艺盈利模式财务指标分析 |
4.2.1 现金流分析 |
4.2.2 资本结构分析 |
4.2.3 资产结构分析 |
4.2.4 收入成本结构分析 |
4.2.5 绩效分析 |
第5章 爱奇艺盈利模式评价及建议 |
5.1 爱奇艺盈利模式的合理性 |
5.1.1 形成用户规模优势 |
5.1.2 形成内容资源优势 |
5.1.3 资本支持 |
5.2 爱奇艺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1 利润源结构不稳定 |
5.2.2 内容成本过高 |
5.2.3 协同效应差 |
5.3 优化爱奇艺盈利模式的建议 |
5.3.1 持续完善利润源结构 |
5.3.2 加强内容成本控制 |
5.3.3 提高协同效应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对国内视频类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5)湖北省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命题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面观 |
第一节 初中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定位 |
一、知识观的转换 |
二、课程观的转换 |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
四、丰富了课程资源 |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 |
第三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 |
第四节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测试的意义 |
一、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
二、提高地位,引起重视 |
三、优化测试,完善体系 |
四、激励反馈,指导教学 |
第二章 湖北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分析 |
第一节 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形式特征 |
一、分值比重 |
二、文本类型 |
三、测试题型 |
四、材料来源 |
第二节 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测试目标的知识类型 |
一、《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知识类型 |
二、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不同知识类型测试目标的分值分布 |
第三节 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测试目标的认知维度 |
一、《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知维度 |
二、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不同认知维度测试目标的分值分布 |
第三章 湖北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命题审视 |
第一节 试题的多元开放 |
第二节 试题的考查内容 |
第三节 试题的活动情境 |
第四章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 |
第一节 设计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多元阅读 |
第二节 开发课程资源,加强综合性学习训练 |
第三节 点拨答题要领,重视中考语文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城市中的“碎片化”空地 |
0.1.2 针对城市发展中空闲土地的相关政策法规 |
0.1.3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和需求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0.3.1 相关概念解释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3.3 境外研究现状 |
0.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0.4.1 内容与论文基本逻辑框架 |
0.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解读临时性景观的概念 |
1.1 临时性景观的定义与“临时”的界定 |
1.1.1 临时性景观的定义条件 |
1.1.2 临时性景观的相关概念 |
1.1.3 受益于当代的临时性景观 |
1.2 临时性景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1.3 临时性景观的基本特征 |
1.3.1 相对短暂的时效性 |
1.3.2 适宜的使用性 |
1.3.3 特殊的设计手法 |
1.3.4 经济生态型 |
1.3.5 与大众的互动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临时性景观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构建形态 |
2.1 临时性景观的必然性 |
2.1.1 临时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
2.1.2 临时是多元环境的产物 |
2.2 城市化进程中的临时性景观 |
2.2.1 城市临时性景观空间的成因 |
2.2.2 多样性的临时性景观 |
2.3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其他临时性的景观构建形态 |
2.3.1 临时性建筑 |
2.3.2 临时性设施 |
2.3.3 临时性装置艺术 |
2.4 多元需求下的临时性公共活动 |
2.4.1 艺术活动 |
2.4.2 休闲娱乐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中临时性景观的分类与应用 |
3.1 适应当代的主动性临时景观 |
3.1.1 临时性的创新理念 |
3.1.2 临时性的新材料和新技术 |
3.1.3 临时性为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新时效 |
3.2 以大型节事活动为主的系统性临时景观 |
3.2.1 城市大型节事活动 |
3.2.2 世界性的综合运动会——以2008 北京奥运会为例 |
3.2.3 国际性博览活动——以2010 上海世博会为例 |
3.3 具有组织有效性的临时景观 |
3.3.1 商业推广活动中的临时路演 |
3.3.2 商业空间中的临时装置艺术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时性景观与多元社会的联系 |
4.1 临时性景观的创新价值 |
4.1.1 不断发展的创新理念 |
4.1.2 多变的灵活形态 |
4.1.3 临时性景观介入生活 |
4.2 临时性景观的积极性价值 |
4.2.1 迅速帮助灾后重建 |
4.2.2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
4.3 促进多元化文化的传播价值 |
4.3.1 促进文化的交流 |
4.3.2 传统文化在临时城市主义中的再生 |
4.4 临时性景观的生态价值 |
4.5 临时性景观的商业经济价值 |
4.6 临时性景观对于城市空间的再生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临时性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意义 |
5.1 临时性景观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华而不实的临时造成大量的浪费 |
5.1.2 只追求形式主义,缺少长远考虑 |
5.1.3 盲目跟风,没有辨识度 |
5.1.4 临时是鲜活的产生,无奈的结束 |
5.2 临时性景观推动城市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
5.3 临时性景观对设计教育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2018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18 Revision) |
附录二 2018 世界城市全球大都市检测报告(Metro Global Metro Monitor 2018) (译稿)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板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及国外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状态 |
1.2.1 国外不良资产投资现状 |
1.2.2 国内不良资产投资情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LH集团对不良资产行业的趋势分析 |
2.1 不良资产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2.2 不良资产的形成分析 |
2.3 不良资产市场格局分析 |
2.4 不良资产市场运作:传统与创新 |
2.5 不良资产行业未来趋势分析 |
第3章 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业务问题分析 |
3.1 LH集团简介 |
3.1.1 不良资产投资板块 |
3.1.2 金融板块 |
3.1.3 地产板块 |
3.1.4 物业管理板块 |
3.1.5 商业运营板块 |
3.2 LH集团收购不良资产标的物产生过程的问题分析 |
3.2.1 证照不全原因 |
3.2.2 政策变化原因 |
3.2.3 债务纠纷原因 |
3.2.4 国资转型原因 |
3.2.5 实控人出境原因 |
3.2.6 综合原因 |
3.3 LH集团成本与资产降价挤压回报率问题分析 |
3.3.1 LH集团竞标的银行及四大不良资产公司资产包价格上涨 |
3.3.2 LH集团积极与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者合作 |
3.3.3 LH集团面对资产包升值思想上准备不足 |
3.3.4 去杠杆及供给侧改革导致经济大环境下行LH集团持有资产价格下降 |
3.4 LH集团自身不良资产板块专业团队问题分析 |
3.4.1 LH集团对不良资产板块员工的核心能力要求 |
3.4.2 LH集团专业团队不完善的个人因素人员流动 |
3.4.3 LH集团专业团队不完善的企业因素相对弱势 |
3.4.4 AMC对优秀人才争夺大于实际提供量 |
3.5 LH集团在不良行业收购过程中回报率下降的SWOT问题分析 |
3.5.1 LH集团在不良资产市场上威胁分析 |
3.5.2 LH集团机会分析处理不良资产方法单一不能与时俱进 |
3.5.3 LH集团劣势分析存在对资产估值不准确风险控制能力弱的问题 |
3.5.4 民营LH集团优势分析 |
3.6 LH集团新环境下的发展受阻问题 |
3.6.1 行业竞争加剧政策保障不足 |
3.6.2 融资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
3.6.3 定位盲目多元化发展战略规划不足 |
第4章 改善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板块策略分析 |
4.1 LH集团制定专业化处置流程 |
4.1.1 LH集团不良资产项目基本情况专业化现状 |
4.1.2 LH集团不良资产项目投资风险专业化识别流程 |
4.1.3 LH集团不良资产项目法律风险与应对制度 |
4.2 LH集团处置不良资产业务创新 |
4.2.1 LH集团不良资产处置常规方式 |
4.2.2 LH集团不良资产处置的各项准备 |
4.2.3 LH集团面对问题时的对策与建议 |
4.3 LH集团科学运用私募基金制度优势促盈利 |
4.3.1 LH集团通过私募基金参与不良资产处置 |
4.3.2 债务重组 |
4.3.3 并购转让运营模式 |
4.3.4 优质AMC专项投资股权基金业务股债结合的方式 |
4.3.5 以股抵债的方式直接参与债务人企业并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8)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重点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
一、现代媒介分析研究 |
二、影像与景观社会的研究 |
二、媒体奇观问题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一、思路的创新 |
二、观点的创新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一、学科研究 |
二、文献分析 |
三、演绎推理 |
第一章 、当前动画奇观之滥觞 |
第一节 、景观与奇观的概念重建 |
一、概念原意——社会生产方式结构的导向 |
二、衍生条件——文本交互在数字网络中的进化 |
三、理念重建——文本主体与话语权力的分解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环境中的泛动画 |
一、泛动画的外因——虚拟现实的后读图时代 |
二、泛动画的内因——数字基因的动画影像 |
三、泛动画的特征——奇观堆积的虚假真实 |
第二章 、动画奇观的内部构建 |
第一节 、非线化的文本逻辑 |
一、世界观多层异化 |
二、叙事要素游移 |
三、趣味娱乐反讽 |
第二节 、常态更迭的图像语素 |
一、全球化符号消费 |
二、瞬间式情感传递 |
第三节 、内爆的表义系统 |
一、传播——交互与航行 |
二、样式——消解与重构 |
三、内容——改写与再造 |
四、评判——道德与伪善 |
第三章 、动画奇观的外部延展 |
第一节 、产业奇观的延展 |
一、产业延展的基础 |
二、大数据下的影视娱乐 |
(一)感官与情怀的院线社交 |
(二)当下主义弥散的动画番剧 |
(三)病毒式营销的短视频 |
三、互联网产业赛博空间的化身 |
(一)虚拟的代言 |
(二)符码的互动 |
(三)现实的二元 |
第二节 、新艺术生态的延展 |
一、主题内容的延展 |
二、言说空间的延展 |
三、价值内涵的延展 |
第四章 、本土语境下动画奇观的深层读解 |
第一节 、文化政治的冲突与调和 |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分层弥合 |
二、新文化权力的生态构建 |
第二节 、文化霸权的争夺和渗融 |
一、他者认同的矛盾 |
二、在地元素的整合 |
第三节 、当下本土动画审美范式的塑形 |
一、技术唯美的现状 |
二、根茎思维下的发展格局 |
结语 |
附录一:本文图录 |
附录二:各章思维导图 |
附录三:“第四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部分实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9)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姜域(vjang yul)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主要观点、创新点 |
2.1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 |
2.2 主要观点 |
2.3 创新点 |
2.4 重难点 |
第1章 “姜”和“姜域”解读及姜域地理范围 |
1.1 “姜”和“姜域”解读 |
1.1.1 敦煌古藏文写卷中的“姜”和“姜域” |
1.1.2 其它藏文古文献中的“姜”和“姜域” |
1.2 藏文“姜”几种异写体的分析 |
1.2.1 “蛮”与myw |
1.2.2 “诏”与vjang或 ljng |
1.3 姜域地理范围 |
第2章 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 |
2.1 噶玛噶举派传入“姜域”的政治文化背景 |
2.1.1 政治背景 |
2.1.2 藏纳两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
2.2 噶玛噶举派传入迪庆高原 |
2.2.1 噶玛噶举派传入迪庆高原的时间 |
2.2.2 噶玛噶举派传入迪庆高原的过程 |
2.2.3 噶玛噶举派在迪庆的主要寺庙 |
2.3 噶玛噶举派传入姜域 |
2.3.1 传入“姜域”的时间 |
2.3.2 传入姜域的路线 |
2.4 噶玛噶举派高僧与姜域 |
2.4.1 第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与姜域 |
2.4.2 第九世噶玛巴旺秀多吉与姜域 |
2.4.3 第六世夏玛巴噶旺曲吉旺秀与姜域 |
2.5 建塘版《甘珠尔》木刻版 |
2.5.1 刊刻缘起及底本选择 |
2.5.2 刊刻及收藏地点 |
2.5.3 《甘珠尔》木刻版的命名 |
2.5.4 刊刻时间 |
2.6 明代噶玛噶举派姜域圣地 |
2.6.1 鸡足山 |
2.6.2 姜日穆波圣地 |
2.6.3 达摩-当巴圣地 |
2.7 明代姜域寺庙和僧人 |
2.7.1 明代姜域寺庙 |
2.7.2 明代姜域僧人 |
第3章 清代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 |
3.1 噶玛噶举派高僧与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 |
3.1.1 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与姜域 |
3.1.2 司徒曲吉迥乃与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 |
3.1.3 第十世夏玛巴曲珠加措与姜域噶玛噶举派 |
3.2 清代噶玛噶举派姜域寺庙及活佛僧侣 |
3.2.1 姜域寺庙 |
3.2.2 姜域活佛和僧侣 |
3.3 清末噶玛噶举派姜域的式微 |
3.3.1 噶玛噶举派姜域式微的表现 |
3.3.2 噶玛噶举派姜域式微的原因 |
第4章 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方式与特征 |
4.1 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方式与特征 |
4.1.1 传播的方式 |
4.1.2 明代噶玛噶举派姜域传播的特征 |
4.2 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方式及特征 |
4.2.1 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社会传播的方式 |
4.2.2 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社会的传播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藏文拉丁文转写对照表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零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1.1 电视教学节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
0.1.2 《快乐汉语》在对外汉语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地位 |
0.1.3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实践意义 |
0.3 研究对象及简介 |
0.3.1 《快乐汉语》第一季简介 |
0.3.2 《快乐汉语》第二季简介 |
0.3.3 《快乐汉语》第三季简介 |
0.4 研究方法 |
0.4.1 抽样调查法 |
0.4.2 观察法 |
0.4.3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0.4.4 对比分析法 |
0.4.5 跨学科研究法 |
0.5 研究综述 |
0.5.1 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研究概况 |
0.5.2 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快乐汉语》其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
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位 |
1.1.1 文化 |
1.1.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
1.2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
1.2.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类 |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类大纲 |
1.3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
1.3.1 文化内容的选取和设置原则 |
1.3.2 文化内容的呈现和教学原则 |
第二章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考察与分析 |
2.1 《快乐汉语》文化点的统计说明 |
2.1.1 文化点的统计标准 |
2.1.2 文化点的统计范围 |
2.1.3 文化点的统计方法 |
2.2 《快乐汉语》三季文化点的数据对比分析 |
2.2.1 三季节目文化点总量对比分析 |
2.2.2 三季节目一层文化点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2.2.3 三季节目二层文化点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2.3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评估 |
2.3.1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选取和设置上的优点 |
2.3.2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选取和设置上的不足 |
第三章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的考察与分析 |
3.1 画面语言与文化呈现 |
3.1.1 画面中的场景与文化呈现 |
3.1.2 画面中的人物与文化呈现 |
3.2 声音语言与文化呈现 |
3.2.1 人物同期声与文化呈现 |
3.2.2 电视解说声与文化呈现 |
3.2.3 音乐与文化呈现 |
3.3 字幕语言与文化呈现 |
3.3.1 标题字幕与文化呈现 |
3.3.2 声音字幕与文化呈现 |
3.3.3 标注字幕与文化呈现 |
3.4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的评估 |
3.4.1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上的优点 |
3.4.2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上的不足 |
第四章 《快乐汉语》系列节目文化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
4.1 文化教学内容设置建议 |
4.1.1 具有整体性的同时注意文化点分布的平衡性 |
4.1.2 具有阶段性的同时注意文化教学的适度性 |
4.1.3 在各季都要注重文化点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
4.2 文化教学形式上的注意事项 |
4.2.1 画面中的文化场景设置要多样 |
4.2.2 保证声音语言规范性 |
4.2.3 保证字幕语言规范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国际汉语教材文化点分类框架(研究版) |
附录二 《快乐汉语》第一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
附录三 《快乐汉语》第二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
附录四 《快乐汉语》第三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
致谢 |
四、羊年关注五大板块(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西藏赈灾政策研究[D]. 孙昌涛. 西藏大学, 2021
- [2]居·弥旁“利美”观研究[D]. 洛绒涛格.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3]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4]视频类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爱奇艺为例[D]. 张馨月.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7)
- [5]湖北省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命题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 李永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D]. 曹烨. 上海大学, 2019(02)
- [7]LH集团不良资产投资板块策略研究[D]. 陈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D]. 薛峰.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9]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姜域(vjang yul)传播研究[D]. 阿错.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D]. 赵永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