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琼山市1985~1999年免疫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单欢[1](2014)在《5~16岁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5~16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BV Surface Antigen,抗-HBs)阳性率和滴度维持情况以及疫苗、乙肝流行区、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其影响;2.了解加强免疫1、3剂次免后1月,3剂免后1年抗-HBs阳性率和滴度变化的趋势,评价免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加强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乙肝低、中、高流行区各选择两个县(市)中的2个乡镇作为研究现场,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随访调查。选择1年前接种3剂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并且完成加强免疫前、1剂免后1月、3剂免后1月的3次采血检测抗-HBs的51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血,检测抗-HBs,评价加强免疫后1年后短中期的免疫效果。结果: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免疫效果2419名5~16年的儿童免后1年抗-HBs阳性率为91.90%。男、女性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1.85%,9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低、中、高流行区随访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1.14%,93.06%,9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后1年,随访儿童乙肝表面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为92.83mIU/mL,不同性别、乙肝流行区随访儿童抗体GMT水平均不存在差异。13~16岁儿童免后1年抗-HBs阳性率为86.39%,低于5~12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6岁儿童抗体GMT水平也低于其他年龄组。接种不同疫苗的儿童按照性别、年龄、乙肝流行区分层结果与未分层一致,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随访儿童抗-HBs阳性率高于其他3种疫苗(P﹤0.0083),GMT水平也高于其他3种疫苗。不同时限加强免疫效果比较随访儿童加强免疫1、3剂免后1月、3剂免后1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2.72%、99.75%和91.90%, GMT分别为498.54、987.87、92.83m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性别、年龄、乙肝流行区或疫苗分层后,抗-HBs阳性率和GMT变化趋势与未分层基本一致。1、3剂免后1月、3剂免后1年,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随访儿童抗体阳性率均在95%以上,GMT也均高于其他3种疫苗;而13~16岁儿童抗-HBs滴度低于其他年龄组。随着抗-HBs免前滴度递增,免后抗-HBs和GMT呈现递增趋势(P﹤0.05)。免后3剂免后1月与1年抗-HBs滴度相关性较高。结论:1.免后1年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但抗体滴度下降较快。2.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免疫效果优于其他3种疫苗。3.年龄对加强免疫效果有影响,在初免后10~13年内加强免疫能够取得较好的免疫。4.3剂加强免疫能够使低、无应答者产生在短期内足够保护性抗体,也更有利于抗体滴度维持在保护性水平之上,我们建议对于免前抗体滴度小于1mIU/mL人群接种3剂加强免疫。
尹志英[2](2010)在《衢州市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控制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是三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染性强,控制难度大。随着计划免疫和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的成功实施,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许多国家相继进入麻疹的消除阶段,使其有望成为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第三个被消灭的疾病,我国也制定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计划。但衢州市目前尚处于由麻疹控制阶段向消除阶段的过渡时期,要实现顺利的过渡,却任重而道远。与麻疹相比,人类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预防起步较迟,尽管已有部分国家成功消除了这两种疾病的本土传播,但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疾病的流行还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国目前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仍较严重,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4万例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浙江省2004年疫情资料表明,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高达47.79/10万,其爆发疫情在全省突发传染病疫情中所占比例为20%。风疹和CRS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而且风疹与麻疹在临床表现上非常相似,临床不易鉴别,风疹的发病增加了麻疹监测和控制工作的难度。衢州市自2004年将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纳入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风疹年平均发病率达到16.08/10万,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发病率达到44.30/10万,且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更是在托幼机构、学校等人口密集处经常暴发,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分析衢州市近年来这三种疾病的流行特征,探讨其控制策略,为今后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2004年后改称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衢州市统计局。将病例资料导入Excel2000和SPSS10.0,并按地区进行编码。运用集中度法和圆形分布法研究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三种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合这三种疾病当前的共同点探讨预防控制策略。选用相对数指标和统计图表对疾病的年龄分布、地区分布、职业分布以及爆发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近年来《专病/单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麻疹监测资料,探讨现行麻疹免疫策略存在的问题,以适应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同时为制定这三种疾病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结果1、麻疹的流行特征衢州市1985-2009年累计报告麻疹病例5098例,死亡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62/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6.76‰,1992-1993年间疫情达到峰值,年发病950例左右,发病率为40.95/10万,随后疫情迅速下降,但仍呈锯齿状小幅波动。平均发病率以开化县最高,龙游县最低。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以4-6月为高峰期。发病年龄以<15岁发病居多,且发病有向小年龄组增多的趋势。主要发病人群为学生,其次为散居儿童。2、风疹的流行特征衢州市2004-2009年累计报告风疹病例237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08/10万,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以柯城区最高,江山市最低。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以4-6月份为高峰期。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0-19岁,主要发病年龄段构成情况变化不明显,女性患者中育龄妇女占一半,发病的主要人群为学生。3、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衢州市2004-2009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65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4.30/10万,无死亡病例,近年来疫情一直处于高发,以2009年发病最高。年平均发病率以柯城区最高,江山市最低。发病呈一定的季节性,以4-6月份为高峰期,以5-14岁发病居多,主要发病年龄段构成情况变化不明显,主要发病人群为学生。4、集中度和圆形分布麻疹和腮腺炎的集中度分别为0.45和0.41,表示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而风疹的集中度为0.74,表示有很强的季节性。麻疹发病高峰时间为5月1日,发病高峰期为2月17日-7月12日。风疹发病高峰时间为4月26日,发病高峰期为3月13日-6月10日。腮腺炎发病高峰时间为5月19日,发病高峰期为3月3日-8月4日。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衢州市2004-2009年累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116起,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疫情28起,发病1292例,罹患率为6.38%;累计报告风疹疫情11起,发病376例,罹患率为4.55%;累计报告麻疹疫情7起,发病132例,罹患率为0.68%;均无死亡病例。报告地区最多的为开化县,其次为柯城区。发病高峰月份均集中在3-7月,尤其是4月份。发生场所最多的为乡小学,其次为乡中学。6、麻疹监测资料分析2005-2009年传染病报告系统累计报告麻疹病例643例,其中602例纳入了麻疹专报系统,48小时内调查率为90.36%,血清标本采集率为79.47%。对367例病例免疫史进行调查,31.06%的有免疫史、36.78%的无免疫史、32.15%的免疫史不详。2006-2008年衢州市麻疹常规免疫接种率为98.36%,强化免疫接种率为98.29%,小于1岁组和7-14岁年龄组人群免疫水平相对偏低。结论麻疹疫苗的普及使衢州市麻疹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要达到消灭的水平仍存在差距;风疹的女性患者中近一半为育龄妇女,提示我市CRS疫情不容乐观;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呈高度散发和局部爆发,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对这三种疾病的防制已刻不容缓。这三种疾病有着相似的流行特征,即流行季节明显推迟,均以4-6月为发病高峰期,尤其是5月1日前后,且发病人群均以学生为主,均以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和免疫预防工作的薄弱地区为疾病的高发地区。因此可对这三种疾病实行联合免疫的免疫策略,将MMR联合疫苗纳入常规免疫,实现三种疾病共同防治。实行两剂次的免疫程序,于8月龄初免,18-24月龄复种,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免疫接种率监测。同时加强宣传教育,针对育龄妇女、幼托机构和学校的新生以及年后流入的外地民工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此外加强流动人口稠密地区和免疫预防薄弱地区的工作质量,完善疾病监测系统,加强实验室网络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张雪梅[3](2007)在《吕梁市1972—200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吕梁市1972-2002年31年间传染病流行趋势和特点,并通过对漏报资料的分析,掌握吕梁市传染病实际发病情况;了解吕梁市与全国和山西省90年代传染病发病情况的差异;为今后吕梁市传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及建议。方法:对山西省吕梁市1972年至2002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及1985年以来部分年份的传染病漏报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分析;对吕梁市90年代以来发病顺位保持在前五位的肝炎、痢疾、肺结核、麻疹、性病、进行重点分析;应用指标有发病率、死亡率、校正发病率、构成比、定基比、环比及比值等。并将吕梁市、山西省和全国90年代传染病发病率标化后进行比较分析。应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吕梁市1972年至2002年共报告甲、乙两类24种传染病,法定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以70年代最高,从80年代开始呈显着下降趋势,到2000—2002年下降为最低。以70年代定基为100%,2000—2002年比70年代发病率下降了89.85%、死亡率下降了99.00%。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呼吸道传染病第二,虫媒传播传染病90年代排在第三,高于性传播传染病,90年代以后,低于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顺位70年代前五位为痢疾、麻疹、百日咳、肝炎、猩红热,其中前三位,占到发病总数的95.46%;80年代肝炎发病率上升,其它传染病发病率均下降;90年代肝炎发病率继续上升,淋病上升为第五位;2000—2002年肺结核发病率明显上升,其它传染病发病率下降。死亡率顺位70年代前五位为痢疾、麻疹、流脑、乙脑、百日咳;80年代、90年代狂犬病上升为第一位;2000—2002年乙脑为第一位。传染病高发季节为七、八、月份;死亡以三、四月份与八月份较高。发病年龄呈现两个高峰,10岁以下与25—34岁,第一个高峰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第二个高峰的发病率。地区分布,将全市分为东、南和北三个片,70年代和80年代北片发病率最高,南片次之、东片第三;90年代、和2000—2002年南片发病率最高,东片次之、北片最低。职业分布为农民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儿童,第三为学生,工人与干部所占的比例较低,离退人员、家务待业、其它三类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其它职业。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发病率。去除传染病漏报因素,根据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计算的校正发病率是报告发病率的1.15—1.69倍;根据居民传染病漏报率计算的校正发病率是报告发病率的1.39—1.81倍。全国与山西省各年份的标化发病率明显高于吕梁市标化发病率,全国是吕梁市的3.34—5.44倍,山西省是吕梁市的2.41—6.07倍。病毒性肝炎1996年以前甲肝所占比例较高,以儿童为主;1996年以后逐步转为乙肝所占比例较高,以成年人为主。痢疾发病顺位2000年以前均保持在第一位,发病率从80年代开始呈波浪式下降,以0—4岁、和25—44岁高发。麻疹发病从80年代开始明显下降,到2002年降为最低,0—9岁为高发年龄段。肺结核发病呈上升趋势,以25岁—34岁高发,男性高于女性。淋病、梅毒发病,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结论:吕梁市1972年至2002年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肝炎、痢疾、麻疹、肺结核、性病为当前重点防治传染病。加强预防接种,加强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降低传染病漏报,积极应对新发传染病是重要措施。
陈刚[4](2006)在《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立题依据与目的19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籍涌向大、中城市谋生,流动人口已成为活跃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流动人口的人数逐年增多。流动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口流动逐渐由分散的、单身外出式的流动向家庭型、举家迁移的形式流动,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数量的增加给流入地带来了许多妇幼保健问题。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等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了“流动人口的妇女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儿童保健覆盖率在城市达到90%以上,在农村达到60%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的目标。但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同户籍地人口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上述目标能否实现?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实现?国务院政策制订与实施部门对此十分关注,2003年8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与卫生部共同委托开展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典型城市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系统研究,了解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与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差距;寻求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实现“两纲要”目标的对策。二、材料与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在北京、杭州、广州和上海等4城市进行典型调查,对4城市中符合要求的3532户流动人口家庭实施入户调查,并对其中的133名流动人口妇女进行个人访谈;并对涉及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的43名管理专家和提供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与管理的62名专家进行了焦点组访谈和意向调查。通过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现状问卷调查、入户调查、意向调查、焦点组访谈、流动人口访谈、文献评阅、二级资料提取等资料收集方法,收集调查城市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提供情况、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现状、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现状、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流动人口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意向、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与管理者对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等资料。运用目标差距模型、多因素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等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系统深入分析。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 2.0和Exe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1.5、Excel等软件。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四城市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概况1、妇幼卫生保健基本指标(1)婴儿死亡率与孕产妇死亡率2002年北京、广州、杭州、上海婴儿死亡率分别为5.91‰、6.5‰、8.05‰、5.01‰,孕产妇死亡率则依次分别为18.4/10万、18.5/10万、11.46/10万、9.99/10万。4城市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2)婚前检查率2002年北京、广州、杭州、上海分别为99.29%、97.72%、98.38%为98.69%。(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2002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杭州、北京、广州和上海依次90.09%、89.39%、83.66%和75.72%。(4)住院分娩率2002年广州、上海、杭州和北京户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依次为97.83%、98.90%、99.36%和99.90%。(5)妇女病的普查率广州、北京、上海和杭州分别为53.80%、70.61%、76.13%和78.44%。(6)儿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除广州为94.70%外,其他三市均超过9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广州和上海分别为86.58%和88.59%,杭州和北京则分别为93.70%和97.84%。(7)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均很高,2002年广州、上海、北京和杭州依次为98.40%(含“乙肝”疫苗)、99.00%、99.40%和99.56%。2、4城市2002年妇幼卫生主要指标与“两纲”目标的比较4城市2002年末的数据显示:4城市婚前医学检查率、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等均已经达到“两纲要”2005年的目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2002年时广州和北京已经达标,杭州和上海离目标只有1‰不到的差距。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杭州已经达标,北京距离目标差5.61%,上海和广州差距超过10%。(二)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状况1、流动人口家庭基本状况(1)文化程度75.90%的流动妇女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配偶中68.03%的人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就业情况44.48%流动妇女有工作,其中21.77%签署了劳动合同;配偶中96.69%有工作,其中29.17%签署了劳动合同。(3)就医费用支付流动妇女与配偶就医费用“个人自费”的比例分别为95.78%和88.50%。(4)家庭收入家庭月均收入不足500元的占6.80%,500-1499元的占45.17%,1500-2499元的占27.75%,2500-3499元的占10.25%,3500元以上的占10.03%。2、妇女卫生保健状况(1)76.13%的流动妇女接受过婚前检查。(2)51.13%的孕产妇建立了“孕产妇保健手册”;93.29%的人接受过1次以上的产前检查,达到8次以上的为33.43%,达到5次以上的为57.06%;没接受产前检查者中52.7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40.51%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3)住院分娩比例为82.44%;在家分娩者中48.57%归因为“经济原因”35.95%归因为“没有必要”。(4)31.05%的产妇接受了产后访视。(5)21.64%的妇女参加了妇女病普查。3、儿童卫生保健状况(1)45.27%的儿童建立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卡/册;未建立者中71.59%的人归因为“不知道”、归因为“没有必要”和“经济原因”的比例分别21.57%和11.71%。(2)一年半以来47.12%的儿童没有做过儿童体检,做过儿童体检者中仅44.61%的符合按卫生部儿童“4-2-1”体检要求。(3)儿童中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册的比例为95.21%。(4)98.76%的儿童接受过疫苗接种,接种过乙肝、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白百破和麻疹的比例分别为89.12%、87.84%、84.20%、79.98%和69.45%;“四苗”和“五苗”覆盖率分别为67.60%和66.11%。4、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两周患病、就医情况(1)流动妇女两周患病/不适、就医情况9.96%报告近两周内有“患病/不适”,患者中到医院就诊的占52.84%,自我医疗的占27.84%,没有采取任何治疗的占19.32%。(2)流动儿童中28.21%报告近两周内有“患病/不适”,患者中到医院就诊的占75.94%,自我医疗的占20.59%,没有采取任何治疗的占3.46%。(三)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1、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分娩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1)影响流动孕产妇孕产期保健手册/卡建立的因素为孕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配偶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孕产期保健手册/卡的建卡概率越大。(2)影响流动孕产妇产前检查的因素为为孕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配偶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接受产前检查的概率越大。(3)影响流动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因素为孕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孕产妇的工作状态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配偶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概率越大,有工作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概率较没有工作孕产妇为大。(4)影响流动孕产妇产后访视的因素为孕产妇文化程度、孕产妇年龄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年龄越轻,孕产妇接受产后访视的概率越大。2、影响流动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1)影响儿童预防接种手册/卡建卡的因素为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手册/卡的概率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手册/卡概率越大。(2)影响儿童“四苗”接种的因素为母亲的年龄与母亲的工作状态。母亲年龄越大,儿童“四苗”接种概率越大,母亲有工作的儿童“四苗”接种概率高于母亲无工作的儿童。(3)影响流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手册/卡建卡的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年龄、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月收入。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手册/卡的建卡概率越大。(4)影响流动人口儿童体检的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体检频次符合要求的概率越高;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体检频次符合要求的概率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儿童体检频次符合要求的概率越大。(四)流动人口妇女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1、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了解情况98.50%的访谈对象知道“暂住证”,85.71%的人知道“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知道“健康证”和“流动人口就业证明”的则分别占17.29%和12.03%。对“流动人口综合保险”、“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和“流动人口疾病管理”等流动人口健康管理政策了解的人均不到10%。2、对妇幼保健服务利用、认同情况与支付意愿对六项妇幼保健服务的必要性认同度从87.88%到99.24%不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的依次为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和产前检查。妇幼保健服务支付意愿:婚前检查、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妇女病普查和儿保体检愿意支付的平均数费用分别为110元、527元、1430元、56元和30元;婚前检查、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妇女病普查和儿保体检愿意支付费用的中位数为:85元、500元、1000元、30元和20元。3、流动人口妇女不去医院分娩的主要原因93.23%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36.84%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24.06%的人认为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9.02%的人认为是“去医院麻烦”。4、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服务利用程度低的原因68.42%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45.11%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43.61%的人认为“不知道/不了解”,16.54%的人认为是“没有时间”。(五)流动人口管理者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专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但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为达成流动人口管理目标,建议:1、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发挥公安、卫生、工商、劳动、计划生育、民政、房管、教育等部门的各自优势,职能互补,密切配合,综合治理,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2、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避免流动人口信息的重复或遗漏,应建立以公安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收集并掌握流动人口的真实数据。3、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工作,把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配置卫生资源时将流动人口作为重要参数。4、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根据流动人口特点针对性地向流动人口提供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妇女卫生保健、传染病防治等知识,提高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意识。(六)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与管理者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专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但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同时也要认识到该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拥有充分真实的信息和与之匹配的智慧。1、构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部门都能认识到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互补优势如何实现?需要围绕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战略,来构建一个具有战略性和发展性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对流动人口的底数、状况要摸清,否则管理只能处于盲目和被动状态。2、改革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方式。流动人口也为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什么不能将流动人口也作为资源配置的一个参数?如何进行配置?这可能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公共政策课题。3、提高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是我国目前卫生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断高涨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抑制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障碍。降低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是提高可及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根据流动人口的支付能力和保健服务需求为流动人口设计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包,使流动人口享受经济上可接受的、质量有保证的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四、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流动妇女主要卫生保健利用指标均低于居住地户籍妇女流动人口婚前检查率、孕产妇保健手册建册/卡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和妇女病普查率同户籍人口相比有较大差距,指标相差有20-70个百分点不等。2、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低,特别是系统免疫率偏低,成为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98.76%流动儿童接受了疫苗接种,但流动儿童“四苗”和“五苗”覆盖率分别为67.60%和66.11%,“四苗”覆盖率同4城市户籍儿童比较相差近33个百分点。由于流动儿童免疫接种覆盖率低,会导致易感人群和传染源的增加,已经成为流入地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3、非户籍孕产妇死亡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妇幼卫生指标的重要因素非户籍孕产妇死亡人数超过户籍孕产妇死亡数,且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以直接产科原因为主,这些死亡大多是“可以避免的”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二)问题及障碍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问题和障碍主要有:1、国家政策缺位(1)对流动人口的概念缺乏全国统一的界定,导致各区域的管理对象不一致。(2)缺乏权威的流动人口基数资料,底数不清,失去了管理的支撑点。(3)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的根源之一。2、区域政策失调(1)政策重叠的问题导致了区域政策效力弱化。(2)管理流程缺乏系统的整合。3、卫生服务管理和提供方乏力4、流动人口需求层次的制约5、流动人口生育观念的滞后6、对非法接生的打击力度不够(三)政策思路与建议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宏观、区域和微观的相互匹配,需要从社会而不仅仅是卫生系统的角度,需要从国家或一个区域而不是从一个服务机构或管理部门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影响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的主要障碍,形成的政策思路及建议:1、中央政府应尽快制订《流动人口管理法》,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2、建立以公安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3、改革现行的《暂住证》管理制度4、政府应当增加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投入5、提高流动人口妇女住院分娩率6、降低流动人口接受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7、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管理8、明确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9、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转变其传统的生育观和健康观10、加大执法力度,禁止非法接生11、积极营造关心尊重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
林良明,顾雪,米杰,单晓益[5](2005)在《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健康及卫生保健状况》文中认为
吴丽[6](2002)在《琼山市19851999年免疫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开展糖丸免疫接种工作以来,特别是实施常规免疫及强化免疫结合的措施后,我市的脊髓灰质炎发病逐年下降,自1992年至今已8年未有野病毒病例。为总结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经验,客观地评价我市19851999年来开展免疫预防脊髓灰质炎所取得的
二、琼山市1985~1999年免疫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琼山市1985~1999年免疫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5~16岁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现场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材料及使用方法 |
1.3.1 加强免疫使用的 4 种乙肝疫苗 |
1.4 研究内容 |
1.4.1 随访对象确认调查 |
1.4.2 采血 |
1.5 技术路线 |
1.6 实验室检测 |
1.6.1 标本处理 |
1.6.2 仪器与试剂 |
1.7 数据整理及分析 |
1.8 质量控制 |
1.9 伦理审查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2.2 研究对象加强免疫免后 1 年效果分析 |
2.2.1 免后 1 年不同性别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布及 GMT |
2.2.2 随访儿童不同年龄组抗-HBs 滴度分布及 GMT |
2.2.3 不同乙肝流行区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布及 GMT |
2.2.4 不同乙肝流行区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层分析 |
2.2.5 接种不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布及 GMT |
2.2.6 接种不同乙肝疫苗随访儿童抗-HBs 滴度分层分析 |
2.3 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研究对象免疫不同时限一般情况概述 |
2.4 加强免疫不同时限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比较 |
2.4.1 不同时限不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免后抗-HBs 阳性率及 GMT |
2.4.2 不同性别、年龄、乙肝流行区儿童加强免疫不同时限后抗-HBs 阳性率及 GMT |
2.5 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分层后免后不同时限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比较 |
2.5.1 免前抗-HBs 滴度分层后不同时限免后抗-HBs 阳性率及 GMT |
2.5.2 接种不同乙肝疫苗对不同免前滴度免疫时限免后抗-HBs 阳性率及GMT 影响 |
2.5.3 不同年龄对不同免前滴度免疫时限免后抗-HBs 阳性率及 GMT 影响 |
2.6 加强免疫免前、免后不同时限乙肝表面抗体滴度线性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加强免疫 1 年后保护性效果以及免疫效果可能影响因素 |
3.2 加强免疫不同时限免疫效果分析 |
3.3 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注意事项 |
附录 C 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必要性和免疫策略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衢州市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控制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疾病诊断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麻疹的流行特征 |
3.2 风疹的流行特征 |
3.3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 |
3.4 集中度及圆形分布法 |
3.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
3.6 麻疹监测资料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吕梁市1972—200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一) 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与政策保障 |
(二) 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
(三) 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差距分析 |
(四) 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障碍、根源与作用机制分析 |
(五) 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对策 |
四、材料与方法 |
(一) 样本选取方法 |
(二) 资料收集方法 |
(三) 调查问卷与调查内容 |
(四) 资料的质量保证 |
(五) 主要分析方法与统计工具 |
五、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四城市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概况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一) 问卷调查 |
(二) 二级资料提取 |
(三) 专家咨询 |
(四) 意向调查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基本概况 |
(二) 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现状 |
(三) 妇幼卫生保健的相关政策法规与保障机制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状况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一) 调研点与调研实施点的确定 |
(二) 调查对象的确定 |
(三) 调查内容 |
(四)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五) 调查表回收情况 |
(六) 数据处理与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一般情况 |
(二) 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状况 |
(三) 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两周患病、就医情况 |
三、小结 |
第三章 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
(二) 统计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分娩保健服务的因素分析 |
(二) 影响流动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流动人口妇女意向调查分析 |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二、结果分析 |
(一)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二) 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 |
(三) 对自己目前健康状况的评价 |
(四) 对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知晓情况 |
(五) 访谈对象本人患病或不适就医情况 |
(六) 访谈对象子女患病或不适就医情况 |
(七) 对妇幼保健服务利用、认同情况与支付意愿分析 |
(八) 流动人口孕产妇不愿去医院分娩的原因 |
(九) 儿童保健或计划免疫服务利用程度低的原因 |
(十) 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
三、小结 |
第五章 流动人口管理者意向调查分析 |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必要性 |
(二) 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其管理领域 |
(三) 针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 |
(四) 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与实施效果 |
(五)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与措施实施中的主要障碍 |
(六) 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七) 政府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应当承担的职责 |
三、小结与建议 |
第六章 卫生保健提供者及管理者意向调查分析 |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必要性 |
(二) 针对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开展的工作 |
(三) 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实施效果及主要障碍 |
(四) 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措施和建议 |
(五) 流动儿童健康检查与计划免疫的比例较户籍儿童低的主要原因、措施和建议 |
(六) 影响流动人口妇女儿童接受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障碍 |
(七) 政府在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 |
三、小结与建议 |
第七章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
一、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流动妇女主要卫生保健利用指标均低于居住地户籍妇女 |
(二) 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低,特别是系统免疫率偏低,成为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
(三) 非户籍孕产妇死亡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妇幼卫生指标的重要因素 |
(四) 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两周患病与就诊情况 |
二、问题及障碍 |
(一) 国家政策缺位 |
(二) 区域政策失调 |
(三) 卫生服务管理和提供方乏力 |
(四) 流动人口需求层次的制约 |
(五) 流动人口生育观念的滞后 |
(六) 对非法接生的打击力度不够 |
三、政策思路与建议 |
(一) 中央政府应尽快制订《流动人口管理法》,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
(二) 建立以公安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
(三) 改革现行的《暂住证》管理制度 |
(四) 政府应当增加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投入 |
(五) 提高流动人口妇女住院分娩率 |
(六) 降低流动人口接受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 |
(七) 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管理 |
(八) 明确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 |
(九)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转变其传统的生育观和健康观 |
(十) 加大执法力度,禁止非法接生 |
(十一) 积极营造关心尊重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5)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健康及卫生保健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现 状 |
一、死亡情况 |
二、疾病情况 |
三、卫生保健服务 |
1.计划免疫: |
2.儿童系统管理: |
3.孕产妇系统管理: |
四、儿童营养 |
讨论和建议 |
一、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快 |
二、流动人口管理难 |
三、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较差 |
四、建议 |
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建立保障体制: |
2.改变现行的卫生保健模式: |
3.各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 |
4.建立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信息网络: |
5.加强健康教育: |
四、琼山市1985~1999年免疫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5~16岁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年后效果观察[D]. 单欢. 宁波大学, 2014(03)
- [2]衢州市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控制策略探讨[D]. 尹志英. 浙江大学, 2010(03)
- [3]吕梁市1972—200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D]. 张雪梅. 山西医科大学, 2007(10)
- [4]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D]. 陈刚. 复旦大学, 2006(02)
- [5]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健康及卫生保健状况[J]. 林良明,顾雪,米杰,单晓益.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5(01)
- [6]琼山市19851999年免疫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效果分析[J]. 吴丽. 中国热带医学,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