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大利亚新兴鸸鹋养殖业(论文文献综述)
郑前兴,张杨,于晓巍,韦思业,黄建洪,吴仁人[1](2021)在《微生物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针对目前新兴的微生物污染源解析技术(MST)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表明,标记物的源强特征显着影响水体微生物污染水平的评估,选用标记物时应同时考虑灵敏度和源强特征;与非目标物种样品产生交叉反应导致标记物特异性降低,可通过稀释样品或DNA纯化等手段降低假阳性信号强度;粪便源解析文库(FTL)中应涵盖的宿主种类,以及每类宿主应纳入的个体数量均会影响建库源解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通过权重分析来确定源文库中各宿主应囊括的样本量,提高识别污染源的准确性; FTL中的物种与土着微生物分类较为接近时,SourceTracker难以准确区分微生物污染来源,将土着微生物信息纳入FTL并多次运行程序可提高SourceTracker识别污染源的能力.未来应加强对标记物灵敏度和源强特征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同时探讨标记物源强特征产生差异的成因以及交叉反应产生的机理;另一方面,应深入探究粪源微生物种内变异程度和土着微生物的种类对建库源解析法的影响机制,以期建立准确、完善的微生物污染源解析技术.
李沐森,郭文场[2](2019)在《鸸鹋的饲养管理与开发利用》文中提出本文简介鸸鹋的习性、场地选择与建设、饲养管理、人工繁殖和开发利用,以期为饲养管理者提供借鉴。
乐美芳,朱翠,张铁钧,于跃江,陈庄[3](2018)在《鸸鹋种蛋孵化性能及其改善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鸸鹋的繁殖习性、产蛋性能和孵化性能,并总结了影响鸸鹋种蛋孵化率的因素,以及通过人工孵化、人工授精等方式提高种蛋孵化率的措施,为鸸鹋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李东涛,陈花,付党华,潘庸洋[4](2018)在《鸸鹋孵化及育雏成功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鸸鹋(Dromaius novaehollandia)属于鸟纲今鸟亚纲鹤驼目鸸鹋科鸸鹋属,以擅长奔跑而着名,原产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二大平胸鸟[1-2],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鸸鹋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具有耐粗饲、繁殖能力强、成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适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我国部分养殖场和动物园均可见鸸鹋的养殖。笔者从鸸鹋人工孵化技术以及鸸鹋人工育雏技术着手,阐述鸸鹋人工孵化技术以及鸸鹋人工育雏
陈花,李东涛[5](2017)在《鸸鹋的饲养管理》文中指出鸸鹋(Dromaius novaehollandia)产于澳洲,属于鸟纲今鸟亚纲鹤驼目鸸鹋科鸸鹋属,又称澳洲鸵鸟。由于鸸鹋具有极强的耐粗饲料性、饲料转化率高、繁殖率高、抗病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并且适于大规模养殖等特点,世界各地均有鸸鹋养殖。现将鸸鹋饲养管理概述如下。1鸸鹋的生态学特征鸸鹋在自然界多栖息于空旷林区、草原和半沙
许磊[6](2016)在《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与提高农村经济的新方式和有效手段。乡村旅游是依托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自然景观、风俗文化、当地特产等为吸引物,引导城镇居民体验并领略乡村特色,满足城镇居民度假、娱乐、休闲、观光、学习为要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现代经济的必不可少部分,既能满足旅游者对农村的村容、村貌、文化、风俗等体验,同时也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当地农民的副业收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有着很高的期盼,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生活也是越来越多城市人的选择的目标。而开发好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百姓经济收入的增加,满足都市休闲、娱乐、生活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旅游风景资源丰富的新安乡来说,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强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新安乡农村收入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利用新安乡旅游资源发展独特的乡村旅游,推动新安乡旅游业飞速发展。本文在研究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色的基础上,解析了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了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建议。政府强化政策资金、政策扶持,加大对旅游开发及配套设施建设,做好了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通过了解游客需求,把新安乡旅游分为3个片区,为打造生态旅游新安乡;提升新安乡乡村旅游知名度,开发旅游产品,增加旅游景观。特此不断推进新安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新安乡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胡小莉[7](2016)在《央视《致富经》栏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致富经》栏目是我国央视七套军事农业频道最具代表性的对农电视栏目之一,该栏目于2001年1月2日开播,节目发展历经2003年11月3日的第一次全新大改版和2009年11月30日的二次改版,成为今天依旧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对农栏目之一。《致富经》栏目主要致力于对“三农”领域创业故事的报道,特别注重对“草根阶层”创业的鼓励和支持。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致富经》栏目向广大观众呈现了数以千计的创业成功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致富信息和创业商机,展现了全国各地富有创业精神的主人公发现财富、经营财富、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故事。在这个渴望财富又蕴含无限可能的时代,尤其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催生越来越多的商机和业态的新时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致富经》栏目通过讲述致富故事,打造栏目品牌,传递致富信息,刺激着受众向往财富的神经。本文主要从传播学“5W”模式的视角,通过对栏目2010年-2015年六年间的节目内容进行抽样,选取了142个样本视频(见附录)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展示统计的相关数据和图表以及进行分析,力争对《致富经》栏目进行客观、全面地解读,找到栏目发展的特点。全文包括绪论、正文的六个章节、结语和附录,绪论部分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梳理:对《致富经》栏目的研究和对我国对农电视栏目的研究,同时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正文部分首先对我国农业电视栏目及《致富经》栏目概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次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及叙事特色”、“推广渠道”、“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对《致富经》栏目进行了整体、综合性的探究。在行文中肯定了栏目传播的客观意义,并就传播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栏目未来的发展及对我国“三农”问题能够更好更快解决的期待。附录部分主要是对样本内容的展示,是全文研究的客观依据。
刘晓梦[8](2013)在《论城市周边山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人口的迅速剧增,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人们迫切需要对山地进行开发,尤其是位于城市周边的山区地带则成了人们的首要选择。所以说“开发山地,利用山地”是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选择。人居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及物质环境,这一人类重要的生存基地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悄然地发生着重大改变。当今山区人居环境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需要新思维、新方法,我们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为广阔、全面的视野或角度来重新审视山区内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今后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人居环境特别是城市周边山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指明方向。本文以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科学思想作为山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提出山区人居环境是由山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三个要素组成,并重点从景观、绿化、建筑、交通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建设山区人居环境的方法,为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城市周边的山区环境提供依据。
张勇[9](2008)在《鸵鸟人工繁殖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人工饲养的鸵鸟多采用公母1:2的比例进行自然繁殖,这样就要饲养大量公鸟、提高了饲养成本;每年公鸟开始发情比同龄母鸟晚10~20d,使得母鸟开产期所产种蛋受精率极低;鸵鸟在自然交配时由于体位较低,经常可以见到雄鸟生殖器官不能一次性进入雌鸟阴道内而在地面上粘染污物如粪便、沙土等,再次插入过程中,极易将污染物带入雌鸟生殖道内而引起母鸟阴道、子宫等感染疾病,诱发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病,污染种蛋,严重影响孵化率和育雏率,严重制约着鸵鸟产业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人工繁殖技术。通过鸵鸟人工繁殖技术的基础性研究,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可降低鸵鸟种群公鸟饲养量,提高种公鸟利用率和母鸟受精率,减少母鸟生殖器官疾病,提高健雏率,从而提高鸵鸟养殖业效益。1.采用解剖法对公鸟生殖器官进行系统解剖观察,结果发现2龄以上鸵鸟体重平均值135.6kg,睾丸重平均值365.5g,长度平均值11.3cm。在没有性成熟时,鸵鸟睾丸和成人的大母指一样大,颜色呈现乳白色;2龄以后睾丸体重、体积大小出现增大的趋势。在解剖过程中观察发现,繁殖季节的鸵鸟睾丸有增大、休产期有缩小的趋势。性成熟以后,颜色由乳白色逐渐转变成灰白色。2龄以上鸵鸟的阴茎重量平均为870g,长为30.1cm。鸵鸟阴茎的大小因年龄和性活动的时期变化而有很大的变化。在没有性成熟时,阴茎较小,呈短棒状,淡粉色。2龄以后在阴茎就逐渐长大。鸵鸟阴茎游离呈螺旋锥体形状,由根部到龟头处逐渐变细。背面有阴茎沟,深度平均为19mm。在交配时阴茎沟闭合成管状,将精液射入雌鸟输卵管口处。鸵鸟阴茎大小在繁殖季节有增大、休产期有缩小的趋势。在泄殖腔内、阴茎根部还有一个较小的囊腔。腔内有两个射精乳头,有2个细管分别通向睾丸。阴茎沟近心端接通向这个囊腔的中央。从根部到射精乳突约有10cm,有两个乳突,每个乳突有5mm长,呈圆锥形。该囊腔在泄殖腔内形成一个独立小腔,将排泄与生殖隔离开来。2.通过对30只种鸵鸟一年中的发情行为观察和统计分析,其结果为鸵鸟在我国关中地区4~10月份为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3~10月份,11~3月份为休产季节,在繁季节里,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每天早晨和傍晚是两个发情交配高峰期。3.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样品中促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和睾酮(T)的浓度水平,其结果是鸵鸟血浆内FSH水平在一年之中呈现波动式变化。FSH先后在11月中旬开始上升,2月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6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低,然后在上升,7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高峰,然后下降,8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低,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开始上升。全年中2、7、12月份中出现3个明显的分泌波峰,峰值分别为130.168mIU/ml、144.375mIU/ml和114.354mIU/ml;出现了6月中旬、8月月中旬两个低谷。E2水平在1~5月份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的速度较缓,5月中旬到6月中旬突然上升,达到全年中次高峰,在7月份突然下降到最低(18.874pg/ml),然后时急速上升,到9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高峰(367.285pg/ml),随后下降到12月下旬最低。发情前30天,血液中的E2浓度迅增加,由于FSH、LH对卵巢的刺激作用,引起E2的大量分泌,雌二醇反过来作于丘脑下部释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而使垂体大量释放LH,产生LH峰。然而,E2高峰出现的发情后的30天内迅速下降。雄鸵鸟血浆睾酮浓度从1月到6月份一直呈上升趋势,6月中旬达到较高水平(121.473ng/dl),7月后又开始下降,到8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低(77.166ng/dl),9月中旬以后又逐渐上升,到10月中旬达到全年最高(138.562ng/dl)。1718号鸵鸟在注射PMSG以后,24h后发现雄鸵鸟体内睾酮浓度,48h后又降低,还比注射前要低;Z5号鸵鸟在注射PMSG以后,24h、48h后发现雄鸵鸟体内睾酮浓度升高,特别是48h以后升高速度较快;Z2号鸵鸟在注射PMSG以后,24h、48h后发现雄鸵鸟体内睾酮浓度升高,但是升高不明显。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体外注射PMSG对于鸵鸟体内激素分泌有影响。4.采用按摩法、假阴道法、电刺激法这三种方法对5只公鸟进行采精试验。结果如下(1)用按摩法对5只公鸟进行150次采精试验,其中有30次射精反射,这30份精液样品中,只有8次采精成功,平均射精量0.85ml,密度处于“密”级,精子活力平均为0.82,18份精液样品中分泌的是精清,个别有精子,密度处于“稀”级。(2)用假阴道法对5只公鸟进行150次采精试验,结果:有25次射精反射,这25次精液样品中,成功6次,平均射精量0.83ml,密度处于“密”级,精子活力平均为0.86,12份精液样品中分泌的是精清,个别有精子,密度处于“稀”级,其余7份没有精子。(3)用电刺激法对5只公鸟进行100次采精试验,结果只有15次射精反射,这15次精液样品中,成功2次,平均射精量0.4ml,密度处于“稀”级,精子活力平均为0.50,13份精液样品中分泌的精清,没有精子。
朱桂寿[10](2008)在《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及其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在新时期新环境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林业部门新的职责。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所建立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在浙江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野生动物野外分布具有明显特征: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以浙南山区分布最多,浙东南沿海及海岛区物种数量最少。两栖动物的物种群落结构简单,以蛙属为主要构成物种,全省五个大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结构没有显着差异。爬行动物物种群落结构较复杂,浙南山区、浙北平原和浙西、浙东丘陵地区的物种构成较为相似,而浙东南沿海与海岛区的物种具有显着的地域特征。②兽类动物以浙西丘陵山区分布最多,并且四个区的物种组成均以啮齿目和翼手目的动物为主,这与全省的物种组成相似。浙东南沿海及岛屿区的兽类物种组成则显着与其它地区不同。③鸟类动物在浙江省分布有19目,其中45.5%的物种属于雀形目。山地林区是主要的生境分布地,以此为主的包括雀形目、隼形目和鸡形目等10目,而平原田野和沼泽水域的则分别有1目和8目;在浙东南沿海及海岛区分布有各个目的绝大多数物种,而浙西北的分布则因目而异;全省冬候鸟和留鸟的物种数最丰富,分别占33.8%和32.6%,雀形目则以留鸟最多,其次是冬候鸟。其它各目的季节型构成也呈现各自特点。浙江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和经营利用单位分别有276个和1125个;前者有93.11%用于食用目的,后者有98.62%属于酒店宾馆。全省被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360种,主要集中于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的动物园内。根据两种单位在全省的分布现状,提出在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场所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管人制度的重点应在杭州、宁波、金华和衢州四个市。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系统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体系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包括10个国家级的总计27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建立和运行,总结了一整套机构设置、设施建设、监测方法和制度政策等方面的经验,依托现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的湿地水鸟及鸟类迁徙规律调查取得了初步成果,结合上述野生动物分布的分析,提出了监测体系规划。本研究还开发了野生动物管理网络系统和基于GIS的疫情疫病预警系统等为核心内容的信息传递系统,建立了开放的浙江省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陆生野生动物动态数据库,并逐步在全省联网应用。构建的野生动物疫源病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在浙江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候鸟为监测对象的国家级、省级监测站在两年以来的监测工作中,已发现63起野生动物异常情况,涉及野生鸟类9种120余只。所监测的事件均根据预警情况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做好HPAI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澳大利亚新兴鸸鹋养殖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新兴鸸鹋养殖业(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库依赖法 |
1.1 q PCR-MST基本原理 |
1.2 标记物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 |
1.3 特异性生物标记的适用性 |
1.3.1 定性灵敏度 |
1.3.2 源强特征 |
1.3.3 交叉反应(假阳性反应) |
1.3.4 假阳性信号强度 |
2 库依赖法 |
2.1 Source Tracker |
2.2 粪便源解析文库(FTL) |
2.2.1 宿主种类对FTL的影响 |
2.2.2 样本量对FTL的影响 |
2.3 土着微生物对库依赖法源解析结果影响 |
3 结论 |
4 展望 |
(2)鸸鹋的饲养管理与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 |
2 习性 |
3 场地选择和建设 |
4 饲养管理 |
4.1 饲养环境 |
4.2 饲料方式 |
4.3 饲料 |
4.4 日常管理 |
5 人工繁殖 |
5.1 繁殖季节 |
5.2 性成熟 |
5.3 发情与交配 |
5.4 产蛋 |
6 开发利用 |
(3)鸸鹋种蛋孵化性能及其改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鸸鹋的繁殖性能 |
1.1 鸸鹋的繁殖习性 |
1.2 鸸鹋的产蛋性能 |
1.3 鸸鹋的孵化性能 |
2 提高鸸鹋孵化率的措施 |
2.1 提供最适孵化条件 |
2.1.1 温度 |
2.1.2 相对湿度 |
2.1.3 翻蛋、凉蛋 |
2.2 采用人工授精 |
2.3 选择合适种蛋 |
2.4 改善饲料营养 |
3 结语 |
(4)鸸鹋孵化及育雏成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孵化与育雏 |
2.1 鸸鹋蛋的收集 |
2.2 孵化室准备 |
2.3 入孵 |
2.4 孵化 |
2.5 出壳 |
2.6 幼鸸鹋的育雏 |
3 讨论 |
3.1 鸸鹋蛋的孵化 |
3.2 鸸鹋的育雏 |
(5)鸸鹋的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鸸鹋的生态学特征 |
2 鸸鹋的繁殖 |
3 鸸鹋的养殖 |
3.1 饲养环境 |
3.2 饲养方式 |
4 疾病防控 |
4.1 饲养内外场严禁除饲养员兽医以外的人员进入, 饲养员进入饲养区必须穿工作衣, 尽量隔离传染源。 |
4.2 内场保持干净卫生, 每天必须清扫废弃物, 并尽可能保持干燥, 每周消毒2~3次;外场保证清洁卫生, 清除积水, 每个月消毒1~2次。 |
4.3 保证食物和水源卫生, 春秋做好寄生虫防治工作。 |
(6)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乡村旅游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乡村旅游相关概念 |
2.1.1 乡村旅游概念 |
2.1.2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
2.1.3 乡村旅游的特征 |
2.2 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低碳经济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
3.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
3.1.1 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
3.1.2 英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
3.1.3 澳大利亚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
3.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
3.2.1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
3.2.2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
3.3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对新安乡的启示 |
第4章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4.1 舒兰市新安乡旅游资源情况 |
4.1.1 区域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
4.1.2 自然风景资源 |
4.1.3 旅游景点的地文、水文景观 |
4.1.4 旅游景区评价 |
4.1.5 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
4.2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4.2.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4.2.2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
4.2.3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
4.3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
4.3.1 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
4.3.2 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发达 |
4.3.3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
第5章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势 |
5.1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 |
5.1.1 地理区位优势 |
5.1.2 区域环境优势 |
5.1.3 旅游资源优势 |
5.1.4 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优势 |
5.2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的劣势(WEAKNESS) |
5.2.1 形式单一、知名度低 |
5.2.2 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
5.2.3 缺乏高素质旅游人才 |
5.2.4 环境保护观念差 |
5.3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
5.3.1 稳定发展的旅游大环境 |
5.3.2 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主流 |
5.3.3 社会投资十分关注森林旅游 |
5.3.4 国家出台停伐政策 |
5.4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威胁与挑战(TREATS) |
5.4.1 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
5.4.2 周边旅游地的竞争 |
第6章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 |
6.1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
6.1.1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目标 |
6.1.2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
6.1.3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原则 |
6.2 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
6.2.1 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
6.2.2 引进人才,加强教育培训,发展现代乡村旅游 |
6.2.3 开发多元旅游产品,突出特色文化底蕴 |
6.2.4 加大宣传,注重绿色环保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7)央视《致富经》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及《致富经》栏目概况 |
一、“三农”问题与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 |
(一)“三农”问题的发展与政策梳理 |
(二)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 |
二、《致富经》栏目发展概况 |
(一)栏目创办背景 |
(二)栏目的两次改版 |
(三)栏目基本构成要素 |
第二章 《致富经》栏目传播主体分析 |
一、权威性的传播主体 |
(一)依托央视权威平台 |
(二)农业频道意义重大 |
二、专业化的主创团队 |
(一)团队构成 |
(二)核心人物 |
第三章 《致富经》栏目传播内容及叙事特色 |
一、样本抽样说明 |
(一)选取样本的时段 |
(二)抽样方法的说明 |
(三)有效样本数量的确定 |
二、抽样内容分析 |
(一)多品种的创业项目 |
(二)平民化的创业人物 |
(三)大范围的创业地点 |
三、栏目叙事特色 |
(一)悬念式的故事讲述 |
(二)曲折化的故事情节 |
(三)丰富性的视听效果 |
第四章 《致富经》栏目受众定位 |
一、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受众 |
(一)受众特征 |
(二)受众分类 |
二、《致富经》栏目的受众 |
(一)栏目受众定位演变 |
(二)栏目高度重视受众调查 |
第五章 《致富经》栏目推广渠道 |
一、多媒体联合推广 |
(一)台网联动推广 |
(二)新媒体渠道推广 |
二、品牌打造 |
(一)栏目品牌打造的重要意义 |
(二)《致富经》栏目品牌打造策略 |
第六章 《致富经》栏目传播效果分析 |
一、效果分析 |
(一)个人层面 |
(二)社会层面 |
二、强化传播效果的对策 |
(一)把握“双创”契机,拓展栏目传播内容 |
(二)明确栏目定位,保持栏目品牌发展 |
(三)打造明星主持,扩大栏目社会影响 |
(四)强化多元传播,加强栏目受众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
(8)论城市周边山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自然环境意义 |
1.2.2 文化意义 |
1.2.3 经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探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环境 |
2.1.1 社会环境 |
2.1.1.1 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
2.1.1.1.1 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 |
2.1.1.1.2 国外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 |
2.1.1.1.3 人居环境的概念 |
2.1.2 自然环境 |
2.1.2.1 山地环境 |
2.1.2.1.1 山地环境的含义 |
2.1.2.1.2 山地环境的特征 |
2.2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
2.2.3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区人居环境的状况分析 |
3.1 山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 |
3.2 山区人居环境的现状 |
3.3 山区人居环境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
3.3.1 盲目开发,导致环境遭到破坏 |
3.3.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薄弱 |
3.3.3 创新性缺失 |
3.3.4 没有与山区环境建设相适应的规范或条例 |
3.4 山区环境发展的局限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素与设计原则 |
4.1 山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素 |
4.1.1 自然环境 |
4.1.1.1 地形地貌 |
4.1.1.2 植被 |
4.1.1.3 水系 |
4.1.2 人工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2 山区人居环境基本要素的相互影响 |
4.3 开发山区人居环境的设计原则 |
4.3.1 生态优先原则 |
4.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3.3 以人为本原则 |
4.3.4 整体原则 |
4.3.5 参与性原则 |
4.3.6 可达性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山区人居环境保护与开发的方法研究 |
5.1 山区景观体系的构建 |
5.1.1 将山、水、城、林作为统一的景观环境 |
5.1.2 利用地势强化重点景观 |
5.2 山区绿化体系的构建 |
5.3 山区建筑体系的构建 |
5.4 山区道路、街道等交通体系的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外成功案例分析 |
6.1 堪培拉及其周边的卫星城的山地城市设计 |
6.1.1 设计背景 |
6.1.1.1 所在城市状况 |
6.1.1.2 所在自然环境状况 |
6.1.2 设计理念 |
6.1.3 设计区域分析 |
6.1.3.1 首都区的规划设计 |
6.1.3.1.1 自然环境 |
6.1.3.1.2 社会环境 |
6.1.3.1.3 人工环境 |
6.1.3.2 城市周边卫星城的山地规划和建设 |
6.1.3.2.1 自然环境 |
6.1.3.2.2 社会环境 |
6.1.3.2.3 人工环境 |
6.1.4 堪培拉城市的建设发展 |
6.2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9)鸵鸟人工繁殖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鸵鸟的繁殖特性 |
1.1.1 性成熟 |
1.1.2 配种过程与交配次数 |
1.1.3 雌雄配比 |
1.1.4 产蛋 |
1.2 鸵鸟生殖器官组织结构研究 |
1.2.1 雄鸵鸟生殖器官 |
1.2.2 雌鸵鸟生殖器官 |
1.3 鸵鸟性激素分泌 |
1.4 鸵鸟发情表现 |
1.4.1 雄鸵鸟发情表现 |
1.4.2 雌鸵鸟发情表现 |
1.5 鸵鸟采精 |
1.5.1 按摩法采精 |
1.5.2 电刺激法采精 |
1.5.3 假阴道法采精 |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6.1 选题的目的 |
1.6.2 选题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雄鸵鸟主要生殖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动物与地点 |
1.1.2 试验器械 |
1.1.3 试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睾丸 |
1.2.2 阴茎 |
1.3 讨论 |
1.4 小结 |
试验二 鸵鸟发情规律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雄鸵鸟发情规律 |
2.2.2 雌鸵鸟发情规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试验三 鸵鸟主要性激素分泌规律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鸵鸟血浆中激素浓度的变化 |
3.3 注射孕马血清(PMSG)前后雄鸟睾酮浓度的变化 |
3.4 讨论 |
3.5 小结 |
试验四 雄鸟采精技术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保定 |
4.1.3 消毒 |
4.1.4 采精 |
4.2 结果 |
4.2.1 按摩采精 |
4.2.2 电刺激采精 |
4.2.3 假阴道采精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简介 |
(10)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及其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产生的背景 |
1.2 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现状 |
1.2.1 疾病监测预警机制主要发展历程 |
1.2.2 我国主要的疾病预警系统 |
1.2.3 我国疾病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 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
1.3.1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主要发展历程 |
1.3.2 现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效 |
1.3.3 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野生动物种群监测研究现状 |
1.5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现状和发展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野生动物分布研究 |
2.2.2 冬季湿地水鸟调查方法 |
2.2.3 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状况调查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监测对象的选定 |
3.1 国家林业局规定的监测对象 |
3.2 当前重点监测的野生动物疫病的基本信息 |
3.3 讨论 |
4 野外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研究 |
4.1 两栖动物 |
4.2 爬行动物 |
4.3 兽类 |
4.4 鸟类 |
4.5 讨论 |
5 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分布状况研究 |
5.1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概况 |
5.2 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物种状况 |
5.3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的数量变化 |
5.4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的功能分类 |
5.5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物种和单位的地区分布及从业情况 |
5.6 讨论 |
6 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的研究 |
6.1 陆生野生动物监测点的建设 |
6.1.1 机构设置 |
6.1.2 野外监测 |
6.1.3 监测信息报告 |
6.1.4 制度建设 |
6.1.5 监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 |
6.1.6 取得的成效 |
6.1.7 存在问题 |
6.2 监测体系建设 |
6.2.1 监测体系建设思路 |
6.2.2 监测体系建设的任务 |
6.2.3 建设目标 |
6.2.4 现有野外监测体系的调整 |
6.2.5 体系建设规划 |
6.3 讨论 |
7 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信息传递系统的研建 |
7.1 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陆生野生动物数据库建设 |
7.1.1 目的及运行环境 |
7.1.2 软件编制及特点 |
7.1.3 功能及其模块划分 |
7.1.4 系统的设计 |
7.1.5 软件的主要应用 |
7.2 基于 GIS 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
7.2.1 GIS 系统主要应用概况 |
7.2.2 基于 GIS 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建 |
7.3 讨论 |
8 浙江省禽流感防控监测与预警 |
8.1 鸟类的迁徙 |
8.2 迁徙鸟类成为疫源的条件 |
8.3 禽流感防治研究 |
8.4 迁徙鸟类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
8.5 浙江省监测系统重点监测的物种 |
8.6 迁徙鸟类动态 |
8.6.1 全省10 个监测站的初步数据分析 |
8.6.2 杭州湾滨海湿地监测站2007 年度鸟类迁徙状况 |
8.7 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成效小结 |
8.8 讨论 |
9 结论和讨论 |
9.1 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OIE 法定报告疾病名录 |
附录二: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
附录三 全省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物种名单 |
详细摘要 |
四、澳大利亚新兴鸸鹋养殖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进展[J]. 郑前兴,张杨,于晓巍,韦思业,黄建洪,吴仁人. 中国环境科学, 2021(07)
- [2]鸸鹋的饲养管理与开发利用[J]. 李沐森,郭文场.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9(06)
- [3]鸸鹋种蛋孵化性能及其改善措施[J]. 乐美芳,朱翠,张铁钧,于跃江,陈庄. 中国家禽, 2018(22)
- [4]鸸鹋孵化及育雏成功报告[J]. 李东涛,陈花,付党华,潘庸洋.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02)
- [5]鸸鹋的饲养管理[J]. 陈花,李东涛.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7(02)
- [6]舒兰市新安乡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许磊. 吉林大学, 2016(03)
- [7]央视《致富经》栏目研究[D]. 胡小莉. 西南大学, 2016(02)
- [8]论城市周边山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开发[D]. 刘晓梦. 青岛理工大学, 2013(S1)
- [9]鸵鸟人工繁殖的基础研究[D]. 张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10]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及其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研究[D]. 朱桂寿.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