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关朝阳[1](2021)在《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降香黄檀(Dalbergiao odorifera T.Chen),又名海南黄花梨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用材和药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双线卷裙夜蛾为降香黄檀上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区域性暴发严重。常采用化学手段对其进行防控,但是易出现抗药性、害虫再猖獗,污染环境等问题。球孢白僵菌能有效防控害虫又对环境影响弱,但会存在速效性差的缺点,利用其与高相容性的杀虫剂进行合理混配,可以提高药效和防治效率,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对生态环境友好。本论文研究利用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HB-P-04的孢子粉,研制出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并进行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测定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的相容性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测定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建立以白僵菌杀虫剂与无公害药剂合理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高效防治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乳剂的研制。通过对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助剂的筛选,得出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配方为3%孢子粉,10%溶剂油葵花籽油,2.5%乳化剂Triton X-100,1%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0.35%增黏剂黄原胶,0.7%紫外保护剂纳米ZnO,0.1%抗氧化剂维生素C,82.35%蒸馏水。对配制的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质量指标检测后表明,该悬乳剂配方符合各项质量指标为合格品。使用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双线卷裙夜蛾害虫进行室内毒力和林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在1×107孢子/ml的使用浓度下,白僵菌油悬乳剂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有效死亡率为75.56%,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在林间试验下,白僵菌油悬乳剂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相对防效在15 d时达到78.26%,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相容性筛选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通过测定九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白僵菌菌株HB-P-04的孢子萌发、产孢量及菌丝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低浓度的高氯氟铃脲、甲维盐、吡虫啉、苦参碱与白僵菌相容性较好,并测定四种杀虫剂处理白僵菌的胞外蛋白酶含量,发现低浓度的苦参碱、吡虫啉对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产生的抑制能力较弱,相容性良好。测定低浓度的杀虫剂与白僵菌混用的协同增效配比,发现白僵菌与苦参碱的混配剂体积比在1:4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到223.48,白僵菌与吡虫啉的混配剂体积比在1:1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到168.44,均显示出了明显增效作用。(3)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通过研究白僵菌与两种杀虫剂使用的先后顺序及间隔时间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协同增效作用,发现先使用白僵菌处理,间隔24 h后苦参碱处理表现出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9 d的校正死亡率为92.86%。苦参碱与白僵菌混用剂处理组的林间试验结果在6 d时相对防效达到50%以上,在15 d时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2.10%,相对防效达到86.42%。先使用白僵菌处理,间隔12h后吡虫啉处理均表现出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9d的校正死亡率为91.07%。吡虫啉与白僵菌混用剂处理组的林间试验结果在6 d时相对防效达到60%以上,在15 d时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6.78%,相对防效达到89.97%。两个混用剂处理组在各个时间点的阶段防效均高于白僵菌油悬乳剂的阶段防效。且15 d时的相对防效远高于白僵菌油悬乳剂。白僵菌与苦参碱、吡虫啉的混用方案能有效提高白僵菌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治效果,能够有效的防控降香黄檀双线卷裙夜蛾害虫的虫口密度。
李越[2](2021)在《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文中研究表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我国常见珍贵红木品种,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其食叶害虫之一双线卷裙夜蛾(Plecoptera bilinealis)大面积发生,对降香黄檀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生产上对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防控主要为化学防治,植物源驱避剂方面的生物防治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以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为防治对象,从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林下植物,筛选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作为原材料;与优选出的农药助剂混合配制成植物源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治应用研究。可为预防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通过对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开展调查,选定含有挥发油类、皂苷类、黄酮类驱避活性成分的薄荷、垂序商陆与含羞草三种植物。以超声波提取法提取三种植物粗提物,三种植物浓度以100 g/L的浓度进行不同时间条件下处理结果表明:薄荷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效果分别为76.77%、71.72%、66.67%;含羞草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分别为67.45%、50.19%、42.86%;垂序商陆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各为62.40%、54.46%、46.52%,可见薄荷粗提物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再以薄荷粗提物进行150 g/L、100 g/L、50 g/L、25 g/L四种浓度下薄荷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的驱避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100 g/L时,驱避效果最佳,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76.77%、71.72%、63.62%;浓度为 150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61.17%、55.42%、47.31%;浓度为 50 g/L 时,24h、48h、96h的驱避率为 58.13%、50.80%、43.77%;浓度为 25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为39.69%、36.51%、31.87%。因此,根据试验结果,综合选择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2)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以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进行溶剂、乳化剂筛选。溶剂优选结果表明:溶剂二甲基亚砜与植物提取液的溶解性最好、溶解度高、混合液呈棕黄色、溶液均一透明、无沉淀;乳化剂优选结果表明:乳化剂吐温-80加入后,混合液的分散性以及稳定性皆处于合格水平、冷贮热贮性能合格、降解率为2.7%、低于5%。因此,选择二甲基亚砜作为植物源驱避剂的溶剂,吐温-80作为乳化剂。进而将植物原药与溶剂(二甲基亚砜)和乳化剂(吐温-80)以及增效剂(松节油)按比例配成四种植物源驱避剂,分别命名为JZQ1(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24:6:60:10)、JZQ2(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48:12:30:10)、JZQ3(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15:15:60:10)、JZQ4(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30:30:30:10)。(3)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使用JZQ1、JZQ2、JZQ3、JZQ4四种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效,结果表明:JZQ1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63.88%;JZQ2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1.40%;JZQ3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8.34%;JZQ4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48.62%。依据林间防效结果,再以JZQ1驱避剂与生物驱虫剂苦楝油进行持效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JZQ1药剂的第5d的虫口减退率为54.18%,苦楝油施药后1d时的虫口减退率为68.05%;防效结果出现显着差异性,表明JZQ1驱避剂的药剂持效期为4d。且由于JZQ1植物源驱避剂中的植物粗提物成分为24%;因此,JZQ1驱避剂为24%薄荷乳油。以JZQ1驱避剂,按照国家农药标准HG/T 2214-2013进行质量检测与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分散性、含水量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药标准;同时农药对小鼠的安全性试验,也表明药剂对人畜不存在毒害作用。
姜文凤[3](2021)在《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姜作为济南市莱芜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生姜主要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明确姜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简便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于2019年对莱芜区生姜主要害虫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2019年调查结果在2020年开展生姜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如下: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调查发现害虫6目15科27种,主要为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其中生姜主要害虫多为鳞翅目害虫。按取食特性可分为,咀食叶类害虫4科10种,蛀食性害虫2科3种,刺吸式害虫3科3种,地下害虫6科11种。调查发现天敌3目4科5种。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2种生姜主要害虫玉米螟和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生物农药平均防效(86.35%,药后14 d)>性诱剂防效(69.16%)>频振式杀虫灯防效(58.59%)>高位棚式遮阳网防治效果(56.06%)。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7.74%和62.5%。性诱剂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66%和75.76%,性诱剂诱集效果明显好于杀虫灯。4种生物农药施药药后1 d,5%多杀霉素悬浮剂SC 2000倍液和5%虱螨脲乳油EC1000倍液与0.5%苦参碱水剂AS 500倍液和Bt悬浮剂SC(8000 IU/μl)300倍液相比,药效快且防效高。药后7 d,4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均有显着性防治效果。药后14 d,对玉米螟、甜菜夜蛾防效均达74%以上,表明这4种生物制剂药效持久且对生姜安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3种绿色防控区,诱杀害虫数量与益虫的益害比分别为1:39.1、1:90.9和1:37。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保护天敌,可以替代常规化学防治,在生姜生产过程中加以利用,提高生姜品质质量,促进提质增效。
周泽雄,唐继洪,吕宝乾,卢辉[4](2020)在《四种药剂对海南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文中提出2019年4月国际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被证实入侵海南海口,随后全省18个市县相继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危害。为防控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茚虫威等4种药剂进行了种群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测试。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均有一定毒杀作用,其中甲维盐的LD50、LD95相对较小,毒力效果较好;田间药效测试结果显示,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相对于其他2种药剂的防效较好,最佳药效时间分别为施药后的3~7 d和3~11 d;可作为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的理想药剂。
郑敏圆[5](2020)在《槟榔种子生物碱类杀虫活性成分鉴定及其配方研究》文中指出生物碱类是一类重要的杀虫活性物质,目前已开发应用的生物碱类杀虫剂有烟碱、苦参碱、藜芦碱等。槟榔是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成熟干燥种子,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是棕榈科中唯一含有生物碱的植物。槟榔碱是槟榔的主要组分,目前有关槟榔的主要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槟榔碱的药理学方面,而有关槟榔碱的生物活性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发现,槟榔碱对犬绦虫具有很好的驱除作用。本文研究了槟榔种子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槟榔的杀虫活性,以及探索槟榔中生物碱类化学结构为农药先导化合物的新型生物农药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胃毒和触杀法测定了槟榔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UPLC-Triple-TOF/MS)对最高活性甲醇槟榔提取物的生物碱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测定了主要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混配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最后对最佳筛选混剂的水剂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槟榔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槟榔四种溶剂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胃毒活性均高于触杀活性,甲醇、乙醇、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槟榔提取物的触杀和胃毒处理72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依次为:49.60%、47.90%、49.73%、64.36%和 81.43%、63.49%、72.54%、83.97%。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槟榔二氯甲烷和甲醇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明显高于另外两种试剂粗提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对槟榔甲醇提取物的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甲醇粗提物生物碱组分包括8种分别为:槟榔碱(7.88 mg/g)、槟榔次碱(25.48 mg/g)、去甲槟榔碱(11.37mg/g)、去甲槟榔次碱(4.90mg/g)、烟酸甲酯(0.02mg/g)和烟酸乙酯(0.002 mg/g)1-甲基-3-哌啶甲酸甲酯(0.69 mg/g)、1-甲基-3-哌啶甲酸乙酯(0.01 mg/g)。2.研究了槟榔甲醇粗提物和槟榔种子中主要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筛选活性较好的化合物以LC50浓度1:1 比例混配并测定其杀虫活性,明确了几种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槟榔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毒性,LC50为44.78 mg/L,主要生物碱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胃毒活性大小依次是槟榔碱、去甲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次碱、LC50分别为64.62mg/L、92.41mg/L、150.29 mg/L、157.36 mg/L。槟榔碱与去甲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分别混合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协同作用、累加作用;3.基于混合作用结果,研究了混合后的农药水剂配方。将槟榔碱+去甲槟榔碱,槟榔碱+槟榔次碱,槟榔碱+去甲槟榔次碱三种混合组分分别制成2%水剂配方,对其冷储、热储、稀释稳定性、接触角、表面张力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在热储、冷储、稀释稳定性状态中,观察外观是否分层、浑浊,表面张力值大小,药剂在叶面的润湿程度筛选最优助剂,确定药剂配方,结果确定了三个水剂配方:槟榔碱+去甲槟榔碱+APG0810辛癸基葡糖苷水剂,槟榔碱+槟榔次碱+APG0814椰油基葡糖苷,槟榔碱+去甲槟榔次碱+渗透剂仲辛醇聚氧乙烯醚,符合农药水剂的质量指标要求,3种水剂配方对小菜蛾3龄幼虫室内毒性测定72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76.67%、78.33%。
裴松松[6](2020)在《金龟子绿僵菌紫外线诱变育种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种重要的昆虫内寄生真菌,其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强,对人、畜、农作物无毒、无残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紫外线是制约金龟子绿僵菌菌剂田间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论文通过连续紫外诱变筛选到5代高毒力菌株,进行了诱变菌株生长特性、胞外酶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并测定其田间防治效果。(1)出发菌株的筛选及鉴定。采用浸虫法以黄粉虫为试虫对分离的23株菌株进行毒力测定,以致死中时LT50为指标,获得了高毒力菌株M18-8-4作为紫外诱变的出发菌株,其致死中时为3.68 d,僵虫率为100%;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M18-8-4菌株为金龟子绿僵菌。(2)金龟子绿僵菌M18-8-4的紫外线诱变育种和高毒力诱变菌株的筛选。根据紫外线照射时间与金龟子绿僵菌孢子存活率的关系,在孢子存活率为20%时,利于正向突变,确定紫外诱变时长为5min。以金龟子绿僵菌M18-8-4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以黄粉虫为试虫进行毒力测定,从最早发病死亡的僵虫上分离得到菌株F1-M18-8-4作为第一代诱变菌株,直至得到F5代诱变菌株。分别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蛴螬(Holotrichia parallela)为试虫对诱变菌株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F2代诱变菌株F2-M18-8-4对多种试虫的毒力均表现最高,致死中时分别为 2.76 d、3.16 d、2.13 d、2.31 d、2.86 d。(3)金龟子绿僵菌诱变菌株F2-M18-8-4生物学特性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出发菌株M18-8-4正面粉状橄榄绿色,边缘为少量白色菌丝,背面淡黄色;诱变菌株F2-M18-8-4正面为粉状橄榄绿色,边缘长有大量绒毛状菌丝,菌落呈同心圆生长,背面与出发菌株无明显差异。在菌落生长速度上,第2d诱变菌株F2-M18-8-4与出发菌株无显着差异;第4d、6d诱变菌株F2-M18-8-4菌落生长速度显着高于出发菌株,第4 d、6 d的生长直径达到3.85cm、5.38cm。产孢量上,培养7 d后诱变菌株F2-M18-8-4的产孢量达到0.74×107个孢子/cm2,显着高于出发菌株的产孢量,紫外线照射后诱变菌株F2-M18-8-4的存活菌落数为37.50个/皿,与出发菌株存活菌落数31.40个/皿有显着差异。(4)金龟子绿僵菌诱变菌株F2-M18-8-4胞外酶活性研究。诱变菌株F2-M18-8-4的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F2-M18-8-4的蛋白酶活性为30.66 IU/mL,显着高于出发菌株;几丁质酶活性为53.64 IU/mL,显着高于出发菌株;诱变菌株F2-M1 8-8-4与出发菌株脂肪酶活性无显着差异。(5)金龟子绿僵菌诱变菌株F2-M18-8-4田间防效试验。诱变菌株F2-M18-8-4分别对花生地上害虫花生蚜、西花蓟马和地下害虫蛴螬进行田间试验,以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和对花生的保叶效果、增产效果为指标,评价了诱变菌株F2-M18-8-4对花生田害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喷施F2-M18-8-4菌液3d后对花生蚜和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低于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剂和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之后对花生害虫防效呈上升趋势,第15d,诱变菌株F2-M18-8-4对花生蚜和西花蓟马防治效果分别为83.33%和79.52%,显着高于3种化学农药。在花生保叶效果上,施药后15 d诱变菌株F2-M18-8-4对花生保叶效果达到63.58%。对地下害虫蛴螬的防治效果上,300万亿孢子/hm2诱变菌株F2-M18-8-4的产量为5780.80 kg/hm2,增产效果为16.55%,与225万亿孢子/hm2金龟子绿僵菌CQMa128乳粉剂相当。综上所述,紫外诱变可以提高金龟子绿僵菌M18-8-4的毒力;改良金龟子绿僵菌的生物学特征,提高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诱变菌株F2-M18-8-4对花生田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刘成[7](2020)在《乙基多杀菌素对4种农业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临沂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大市,其中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全省第二,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目前黄瓜上蓟马抗药性严重,瓜绢螟的发生连年加重,已经严重影响了黄瓜的种植管理;生姜上的斜纹夜蛾已经有抗药性,常用药剂难以防治;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在局部田块发生严重,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乙基多杀菌素具有高效、低毒性,低残留,对天敌、水生生物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它的结合位点与其他杀虫剂不同,对抗药性害虫有很好的防效,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农业害虫的防治。本研究通过对比乙基多杀菌素与常用杀虫剂对黄瓜上的棕榈蓟马和瓜绢螟、生姜上的斜纹夜蛾、水稻的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后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为乙基多杀菌素和乙多·甲氧虫在田间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乙基多杀菌素对棕榈蓟马的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效都较高,显着高于其他3种害虫。推荐使用乙基多杀菌素1000倍,为害严重时使用750倍防治棕榈蓟马。推荐与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 1000倍交替使用,延缓蓟马抗性的上升。2、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对瓜绢螟的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效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显着下降趋势。乙多·甲氧虫相对防效均随着药后时间的增长有所上升,在不同药后天数相对防效均达最高。推荐乙多·甲氧虫1000倍进行防治。3、乙基多杀菌素和乙多·甲氧虫对斜纹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效处理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而显着提高。室内毒力测定发现,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对斜纹夜蛾有显着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可达563.58。推荐乙基多杀菌素1000倍或乙多·甲氧虫1000倍进行防治。4、乙基多杀菌素处理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减退率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呈显着下降趋势。乙多·甲氧虫处理在不同药后天数下均有最高相对防效。推荐使用乙多·甲氧虫1000倍对稻纵卷叶螟进行均匀喷雾防治。
张海波,王风良,陈永明,于淦军,褚姝频,卢鹏,陈华,朱加萍,车晋英,张芳,周福才[8](2020)在《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的入侵害虫。为科学、有效地防控草地贪夜蛾,本文应用浸卵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并利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处理10 s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苜蓿银纹夜蛾NPV浸卵对草地贪夜蛾卵孵化有一定的延迟作用,24、48 h的孵化率分别为12.50%、69.17%,显着低于对照;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对初孵幼虫的毒力较强,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浸卵后初孵幼虫死亡率最高,分别达92.32%、82.49%;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取食浸过核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的玉米叶片72 h后,其死亡率分别为96.39%、92.82%,甘蓝夜蛾NPV对3龄幼虫也具有较强毒杀作用。同时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3龄幼虫取食经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处理的叶片72 h平均虫龄分别为3.00龄和3.36龄,显着低于对照。玉米田喷施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药后10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86.03%和82.36%。研究表明,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杀虫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可以作为其有效防控的生物农药。
林蔚红,陈伟国,杨一平,戴建忠,孙海燕,钱秋杰,张芬[9](2019)在《虫螨腈防治桑树害虫及对家蚕安全性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虫螨腈是一种作用机制独特的新型杀虫杀螨剂。本文综述了虫螨腈的来源、杀虫机理、作用方式、毒性降解、对家蚕和害虫的选择毒性、对桑树害虫害螨的防治效果等,为虫螨腈应用于桑树害虫害螨防治并保障养蚕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张劭兵[10](2019)在《青花菜主要病虫害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花菜是人们日常食用的蔬菜之一,以其营养价值高而广受欢迎。在其生长过程中主要病虫害有斜纹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蚜虫、根肿病、菌核病等。随着青花菜大面积种植,病虫害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化学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农残问题日益凸显。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本文在对斜纹夜蛾、小菜蛾单剂敏感性检测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增效药剂组合筛选,并开展组合药剂、助剂添加减水减药田间防效验证;同时探究了不同施药方式对青花菜根肿病的田间防效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靶标害虫室内敏感性检测筛选出4种具较高毒力的单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氟氯虫双酰胺;筛选出3组对斜纹夜蛾具增效作用的药剂组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质量比1:5,1:7,1:9,1:1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质量比1:3,1:5,1:7,1:9、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氯虫双酰胺质量比1:3;筛选出2组对小菜蛾具增效作用的药剂组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质量比1:3,1:5、阿维菌素:氟氯虫双酰胺质量比1:2,1:3,1:4。2、组合药剂及助剂添加减水减药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氯虫苯甲酰胺桶混处理均表现出对斜纹夜蛾、小菜蛾较高的田间防效,其速效性(1d-2d)极显着高于单剂处理,对斜纹夜蛾1d校正防效为85.40%,对小菜蛾2d的校正防效为77.09%。在单剂及组合药剂中添加助剂 N380、WS10、T1602均起到减药减水增效作用,以“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P+5%氯虫苯甲酰胺SC+助剂”处理防治效果最好,在药、水减少25%,7d-14d的校正防效均超过90%。3、不同施药方式防治青花菜根肿病试验结果表明:药浆蘸根处理和药液灌根处理优于药剂拌土处理;在低浓度(3495mL/hm2)处理下,药浆蘸根处理的校正防效为89.36%,在高浓度(4995mL/hm2)处理下,药浆蘸根处理的校正防效91.48%。
二、几种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降香黄檀概述 |
1.2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发生现状及防治进展 |
1.3 白僵菌研究进展 |
1.3.1 白僵菌分类及致病机理 |
1.3.2 白僵菌致病力影响因素 |
1.3.3 白僵菌制剂研究 |
1.4 虫生真菌和杀虫剂的联合应用 |
1.4.1 虫生真菌与杀虫剂的相容性 |
1.4.2 真菌杀虫剂与低用量杀虫剂的田间联合应用 |
1.5 本课题来源,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目的意义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2 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乳剂的研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虫源 |
2.1.3 供试培养基 |
2.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球孢白僵菌HB-P-04孢子粉的制备 |
2.2.2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载体油筛选 |
2.2.3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乳化剂筛选 |
2.2.4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分散剂筛选 |
2.2.5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增黏剂筛选 |
2.2.6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紫外保护剂筛选 |
2.2.7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整体质量指标检测 |
2.2.8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防效评价 |
2.2.9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球孢白僵菌HB-P-04孢子粉的质量指标 |
2.3.2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载体油筛选 |
2.3.3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乳化剂筛选 |
2.3.4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分散剂筛选 |
2.3.5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增黏剂筛选 |
2.3.6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紫外保护剂筛选 |
2.3.7 球孢白僵菌悬乳剂的研制 |
2.3.8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质量控制指标检测 |
2.3.9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防效评价 |
2.4 小结与讨论 |
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相容性筛选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供试虫源 |
3.1.3 供试培养基 |
3.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无公害杀虫剂与白僵菌的相容性测定 |
3.2.2 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含量测定 |
3.2.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无公害杀虫剂与白僵菌的相容性测定 |
3.3.2 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含量测定 |
3.3.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
3.4 小结与讨论 |
4 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供试虫源 |
4.1.3 主要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白僵菌与杀虫剂的使用顺序和时间对双线卷群夜蛾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
4.2.2 白僵菌油悬乳剂与无公害药剂混合使用的林间防效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白僵菌与杀虫剂的使用顺序和时间对双线卷群夜蛾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
4.3.2 白僵菌油悬乳剂与无公害杀虫剂林间混合使用的防效评价 |
4.4 小结与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双线卷裙夜蛾概述 |
1.2 植物源农药概况 |
1.2.1 植物源药剂的植物种类 |
1.2.2 植物源农药药剂的有效成分种类 |
1.2.3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
1.3 国内外植物源驱避剂研究进展 |
1.3.1 植物有效活性物提取方法概述 |
1.3.2 植物源农药剂型 |
1.4 薄荷研究概述 |
1.4.1 薄荷概述 |
1.4.2 薄荷化学成分 |
1.4.3 薄荷研究的现状 |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植物粗提取方法 |
2.2.3 驱避活性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驱避活性结果 |
2.3.2 驱避浓度筛选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小结 |
2.4.2 讨论 |
3 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溶剂筛选方法 |
3.1.3 乳化剂筛选方法 |
3.1.4 植物源药剂配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溶剂筛选结果 |
3.2.2 乳化剂筛选结果 |
3.2.3 植物源驱避剂配制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小结 |
3.3.2 讨论 |
4 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林间防效与药剂持效期试验设计 |
4.1.3 药剂安全性评价设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植物源驱避剂的林间防效测定结果 |
4.2.2 植物源驱避剂持效期测定结果 |
4.2.3 安全性评价结果 |
4.3 小结和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姜生产概况 |
1.1.1 生姜概况 |
1.1.2 生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3 生姜的产业发展 |
1.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 |
1.2.1 生姜害虫发生概况 |
1.2.2 玉米螟 |
1.2.3 甜菜夜蛾 |
1.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农业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3.1 利用天敌防治 |
1.3.3.2 性诱剂防治 |
1.3.3.3 生物制剂防治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主要害虫调查 |
2.3.1 地上害虫调查 |
2.3.2 地下害虫调查 |
2.3.3 天敌调查 |
2.4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2.4.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2.4.2 试验设计 |
2.4.2.1 遮阳网调控技术 |
2.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试验 |
2.4.2.3 性诱剂防治试验 |
2.4.2.4 生物农药防治试验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5.1 调查项目与统计 |
2.5.2 防治效果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姜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
3.1.1 生姜主要害虫种类 |
3.1.2 生姜主要天敌种类 |
3.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
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 |
3.3.1 遮阳网调控防治结果 |
3.3.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结果 |
3.3.2.1 诱捕成虫数量及益害比 |
3.3.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效果 |
3.3.3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结果 |
3.3.3.1 诱捕成虫数量 |
3.3.3.2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效果 |
3.3.4 生物农药防治结果 |
3.3.4.1 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
3.3.4.1.1 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
3.3.4.1.2 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 |
3.3.5 4种绿色防控方法效果比较 |
3.3.5.1 防治效果比较 |
3.3.5.2 防治区内天敌数量变化 |
4 讨论 |
4.1 姜田害虫动态 |
4.2 绿色防控技术 |
4.2.1 高位遮阳网生态调控 |
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 |
4.2.3 性诱剂防治 |
4.2.4 生物农药防治 |
4.3 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姜田天敌的影响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四种药剂对海南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虫源及寄主 |
1.1.2 药剂 |
1.2 方法 |
1.2.1 室内药效试验 |
1.2.2 田间药效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2.2 田间防效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5)槟榔种子生物碱类杀虫活性成分鉴定及其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1.1 杀虫生物碱的研究概况 |
1.2 生物碱的类别与杀虫活性 |
1.2.1 吡咯啶类生物碱 |
1.2.2 吡啶类生物碱 |
1.2.3 哌啶类生物碱 |
1.2.4 托品烷类生物碱 |
1.2.5 喹啉类生物碱 |
1.2.6 吲哚类生物碱 |
1.2.7 异喹啉类生物碱 |
1.3 生物碱对昆虫的作用方式 |
1.3.1 胃毒作用 |
1.3.2 触杀作用 |
1.3.3 忌避作用 |
1.3.4 拒食作用 |
1.3.5 抑制生长发育 |
1.3.6 其它作用 |
1.4 槟榔的研究概况 |
1.4.1 槟榔的化学成分 |
1.4.2 槟榔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1.4.2.1 抗菌作用 |
1.4.2.2 抗寄生物作用 |
1.4.2.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1.4.2.4 其他方面的作用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槟榔种子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及其组分分析 |
1 材料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小菜蛾的饲养 |
1.2.2 槟榔种子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
1.2.3 槟榔种子不同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 |
1.2.3.1 触杀活性的测定 |
1.2.3.2 胃毒活性的测定 |
1.2.4 槟榔种子提取物生物碱组分及含量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槟榔种子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触杀活性 |
2.2 槟榔种子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 |
2.3 槟榔种子提取物生物碱的组分及含量 |
3 讨论 |
第三章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 |
1 材料方法 |
1.1 试验药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
1.2.2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化合物不同种类的联合作用 |
2 结果分析 |
2.1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 |
2.2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主要组分的联合作用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水剂配方及其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3种水剂配方的制备 |
1.3.2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水剂的理化性能测定 |
1.3.2.1 冷储稳定性 |
1.3.2.2 热储稳定性测定 |
1.3.2.3 稀释稳定性测定 |
1.3.3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水剂的助剂功效性测定 |
1.3.3.1 表面张力测定 |
1.3.3.2 接触角测定 |
1.3.4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水剂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槟榔碱+去甲槟榔碱水剂配方筛选 |
2.2 2%槟榔碱+槟榔次碱水剂配方筛选 |
2.3 2%槟榔碱+去甲槟榔次碱水剂配方筛选 |
2.4 三种水剂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金龟子绿僵菌紫外线诱变育种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绿僵菌简介 |
1.2 绿僵菌诱变方法 |
1.2.1 物理诱变 |
1.2.2 物理-化学复合诱变 |
1.2.3 基因克隆选育 |
1.3 绿僵菌胞外酶研究进展 |
1.3.1 绿僵菌胞外蛋白酶 |
1.3.2 绿僵菌胞外几丁质酶 |
1.3.3 绿僵菌胞外脂肪酶 |
1.4 绿僵菌的应用现状 |
1.5 影响绿僵菌杀虫效果的主要因素 |
1.5.1 温度对绿僵菌的影响 |
1.5.2 湿度对绿僵菌的影响 |
1.5.3 日照对绿僵菌的影响 |
1.6 花生田间害虫种类及危害 |
1.6.1 花生地上害虫的种类与危害 |
1.6.2 花生地下害虫种类及防治方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昆虫 |
2.1.3 仪器 |
2.1.4 试剂 |
2.2 方法 |
2.2.1 优良菌株的筛选 |
2.2.2 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对5种试虫的毒力测定 |
2.2.3 紫外诱变对金龟子绿僵菌生物性状的影响 |
2.2.4 金龟子绿僵菌胞外酶的测定结果 |
2.2.5 田间试验调查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出发菌株的筛选 |
3.2 出发菌株的鉴定结果 |
3.2.1 出发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3.2.2 出发菌株分子鉴定结果 |
3.3 紫外诱变最佳时间研究结果 |
3.4 诱变菌株对五种试虫毒力测定结果 |
3.4.1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黄粉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
3.4.2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花生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
3.4.3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蛴螬的毒力测定结果 |
3.4.4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西花蓟马的毒力测定结果 |
3.4.5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 |
3.5 紫外诱变对金龟子绿僵菌生物性状的影响 |
3.5.1 紫外诱变对金龟子僵菌形态特征的影响 |
3.5.2 紫外诱变对金龟子绿僵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
3.5.3 紫外诱变对金龟子绿僵菌产孢量的影响 |
3.5.4 紫外诱变对金龟子绿僵菌抗紫外线能力的影响 |
3.6 胞外酶测定结果 |
3.6.1 酪氨酸溶液标准曲线 |
3.6.2 胞外蛋白酶随时间变化规律 |
3.6.3 葡萄糖溶液标准曲线 |
3.6.4 胞外几丁质酶随时间变化规律 |
3.6.5 胞外脂肪酶酶活性时间动态测定结果 |
3.6.6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胞外酶测定结果 |
3.7 诱变菌株对花生害虫的田间防效 |
3.7.1 诱变菌株对花生田花生蚜的防治效果 |
3.7.2 诱变菌株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 |
3.7.3 诱变菌株对花生的保叶效果 |
3.7.4 不同处理防治地上害虫对花生增产效果 |
3.7.5 诱变菌株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 |
3.8 诱变菌株对网室花生田蛴螬防治效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金龟子绿僵菌的诱变育种效应 |
4.2.2 金龟子绿僵菌胞外酶对其毒力的影响 |
4.2.3 诱变菌株F2-M18-8-4的田间防治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乙基多杀菌素对4种农业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临沂市主要农作物农业生产现状 |
1.2 临沂农作物生产中为害严重的4种靶标害虫 |
1.3 乙基多杀菌素概述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乙基多杀菌素对棕榈蓟马的田间试验方案 |
2.2 乙基多杀菌素对瓜绢螟的田间试验方案 |
2.3 乙基多杀菌素对斜纹夜蛾的田间试验方案 |
2.4 乙基多杀菌素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试验方案 |
2.5 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乙基多杀菌素对棕榈蓟马杀虫效果评价 |
3.2 乙基多杀菌素对瓜绢螟杀虫效果评价 |
3.3 乙基多杀菌素对斜纹夜蛾杀虫效果评价 |
3.4 乙基多杀菌素对稻纵卷叶螟杀虫效果评价 |
3.5 乙基多杀菌素对4种害虫杀虫效果比较 |
3.6 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
4 讨论 |
4.1 乙基多杀菌素对4种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 |
4.2 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的混配增效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8)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处理后草地贪夜蛾卵孵化率及初孵幼虫死亡率测定 |
1.2.2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
1.2.3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玉米田间防效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处理对草地贪夜蛾卵孵化率及初孵幼虫影响 |
2.2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毒力 |
2.3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控制作用 |
2.4 作物和其他生物安全性 |
3 结论与讨论 |
(9)虫螨腈防治桑树害虫及对家蚕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虫螨腈的杀虫机理和作用方式 |
1.1 虫螨腈的开发与杀虫机理 |
1.2 虫螨腈的毒性作用与应用 |
2 虫螨腈对家蚕和害虫的选择毒性 |
2.1 虫螨腈对家蚕和桑树鳞翅目害虫的选择毒性比较 |
2.2 虫螨腈对家蚕和其它鳞翅目害虫的选择毒性比较 |
2.3 虫螨腈对家蚕、朱砂叶螨和桑树同翅目缨翅目害虫的选择毒性比较 |
3 虫螨腈对家蚕的毒性和安全性 |
3.1 虫螨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 |
3.2 虫螨腈对家蚕的慢性毒性 |
3.3 虫螨腈在桑叶上的残毒期 |
3.4 虫螨腈的毒性降解研究 |
4 虫螨腈对桑树害虫的防效 |
4.1 虫螨腈对桑树鳞翅目害虫的防效 |
4.2 虫螨腈对桑树其他害虫的防效 |
4.3 虫螨腈对桑树的安全性 |
5 结束语 |
(10)青花菜主要病虫害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表格清单 |
1 文献综述 |
1.1 青花菜简介 |
1.2 青花菜常见病虫害 |
1.2.1 斜纹夜蛾发生规律及抗性 |
1.2.2 小菜蛾发生规律及抗性 |
1.2.3 根肿病发生规律 |
1.3 青花菜病虫害防治现状 |
1.3.1 青花菜田常见虫害的防治 |
1.3.2 根肿病的防治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不同化学药剂室内配方筛选 |
3.1.1 供试药剂 |
3.1.2 供试虫源 |
3.1.3 供试饲料 |
3.1.4 供试试剂及仪器 |
3.1.5 毒力测定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1.7 共毒系数依据 |
3.2 不同助剂各项指标测定 |
3.2.1 供试材料 |
3.2.2 供试方法 |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斜纹夜蛾及小菜蛾田间防效试验 |
3.3.1 试验地概况 |
3.3.2 试验材料 |
3.3.3 试验设计 |
3.3.4 施药时间及施药方法 |
3.3.5 调查统计 |
3.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根肿病田间防效试验 |
3.4.1 试验材料 |
3.4.2 试验地概况 |
3.4.3 试验设计 |
3.4.4 调查时间及调查方法 |
3.4.5 根肿菌分级标准及计算方法 |
4 结果分析 |
4.1 不同化学药剂室内配方筛选 |
4.1.1 不同单剂室内敏感性检测 |
4.1.2 不同药剂对斜纹夜蛾室内配方筛选 |
4.1.3 不同药剂对小菜蛾室内配方筛选 |
4.1.4 几种功能助剂室内各项指标测定 |
4.2 青花菜主要病虫害田间防效试验 |
4.2.1 不同药剂加助剂对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 |
4.2.2 不同药剂加助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 |
4.2.3 不同施药方式对根肿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
5 讨论 |
5.1 不同化学药剂室内配方筛选 |
5.1.1 不同单剂室内敏感性检测 |
5.1.2 不同药剂对斜纹夜蛾室内配方筛选 |
5.1.3 不同药剂对小菜蛾室内配方筛选 |
5.1.4 几种功能助剂室内各项指标测定 |
5.2 斜纹夜蛾及小菜蛾田间防效试验 |
5.2.1 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 |
5.2.2 小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 |
5.3 根肿病田间防效试验 |
5.3.1 根肿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几种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D]. 关朝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D]. 李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姜文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四种药剂对海南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J]. 周泽雄,唐继洪,吕宝乾,卢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20(S1)
- [5]槟榔种子生物碱类杀虫活性成分鉴定及其配方研究[D]. 郑敏圆. 扬州大学, 2020(01)
- [6]金龟子绿僵菌紫外线诱变育种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裴松松.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7]乙基多杀菌素对4种农业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D]. 刘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8]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控制作用研究[J]. 张海波,王风良,陈永明,于淦军,褚姝频,卢鹏,陈华,朱加萍,车晋英,张芳,周福才. 植物保护, 2020(02)
- [9]虫螨腈防治桑树害虫及对家蚕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 林蔚红,陈伟国,杨一平,戴建忠,孙海燕,钱秋杰,张芬. 蚕桑通报, 2019(03)
- [10]青花菜主要病虫害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及应用技术研究[D]. 张劭兵.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