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一、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梓淇[1](2021)在《葛根芩连颗粒治疗高脂血症(湿热蕴脾型)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葛根芩连颗粒对于湿热蕴脾型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采用小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模式,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72例高脂血症(湿热蕴脾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葛根芩连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对照组单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实验室指标变化,以证明本研究有效,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及肝功、肾功、心电图)检测,然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来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客观评价葛根芩连颗粒对于湿热蕴脾型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共70个病例完成此项临床观察试验,其中治疗组脱落病例1个,对照组脱落病例1个,无不良反应发生。经统计学分析,在TC、TG和LDL-C水平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明显,证明两组患者降脂效果显着,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88.57%,两组间比较无差异,证明两组疗效相当,但在改善患者TG水平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证明治疗组更有效。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显着,说明两组患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其中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1.43%,对照组74.29%,经检验,两组患者有效率有差异,说明在改善中医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葛根芩连颗粒治疗高血脂症(湿热蕴脾型)的临床观察,得出:葛根芩连颗粒可有效改善高血脂症(湿热蕴脾型)患者的血脂水平,尤其是在改善脘腹闷胀、肢体困重、面垢、口渴少饮、食少纳呆、便溏不爽、腹胀满、恶心欲呕等中医症状方面临床效果显着。因此本试验总体安全有效。

安娜[2](2020)在《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高脂血症相关因子及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青海省西宁地区、果洛州地区)、不同民族(汉族、藏族)高脂血症患者的TG、TC、LDL、HDL、HcY、Hs-CRP、CysC的影响,同时观察活血化浊胶囊对痰瘀结滞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症状的影响,探讨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不同民族高脂血症的影响作用,为该药在高原地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选取长居于西宁地区(10年以上)和长居于果洛地区(10年以上),来西宁就诊的汉、藏族并属中医痰瘀阻滞证的高脂血症患者各20例,均给予活血化浊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观察该药物对患者的血脂指标(TG、TC、LDL、HDL)及相关因子(HcY、Hs-CRP、CysC)的影响。同时观察活血化浊胶囊对痰瘀结滞型主要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西宁地区汉、藏族治疗前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洛地区两组治疗前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宁地区汉族治疗前后TC、TG、HDL、LD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藏族治疗前后TC、TG、LD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无统计学意义。果洛地区汉族治疗前后TC、TG、HD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治疗前后TC、TG、HDL、LD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宁地区汉、藏族治疗后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洛地区两组治疗后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藏两族两地区治疗后TC、TG、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有统计学意义(P<0.01);藏族两地区治疗后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宁地区汉族HcY、CysC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Hs-CRP、CysC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洛地区汉族HcY、Hs-CRP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ysC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HcY、CysC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汉、藏族高脂血患者痰瘀阻滞证症状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活血化浊胶囊对同一海拔地区不同民族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均有调节作用,即降低TC、TG、LDL,升高HDL。2.活血化浊胶囊可以降低患者的Hs-CRP、CysC、HcY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3.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高脂血症属痰瘀结滞证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可起到缓解作用。

王华文[3](2020)在《健脾祛痰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观察健脾祛痰法对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9,FGF19)血清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正常与脾虚痰浊型高脂人群、中药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并测定中药复方主要活性成分(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丹酚酸B、姜黄素、阿魏酸、荷叶碱)及精炼方颗粒剂中有效成分(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的含量,以明确健脾祛痰法降脂的临床疗效,探究健脾祛痰法发挥降脂疗效的有效中药成分及生物学机制。2.观察健脾祛痰法对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的血脂水平,肝脏脂质沉积变化,脂质代谢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血清结合型胆汁酸含量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基于肝-胆汁酸-肠菌轴进一步探讨健脾祛痰方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临床研究: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纳入非血脂异常及脾虚痰浊血脂异常受试者共计240例,按照就诊顺序完全随机分为非血脂异常组、血脂异常组、中药复方组和精炼方组,每组60例。所有组别均予健康宣教,非血脂异常组和血脂异常组不予其他干预,中药复方组予中药复方颗粒剂100ml日三次温水冲服,精炼方组予精炼方颗粒剂100ml日三次温水冲服。所有组别干预8周。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用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定患者中医证候疗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受试者血清FGF19的表达水平,16S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受试者粪便标本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中药复方和精炼方颗粒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含量。2.基础研究:实验动物选择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24只。首先将大鼠按照体重进行标记,然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和高脂饲料组(18只)。造模方法采用目前公认的高脂饲料喂饲造模法,评价模型成功后,将造模成功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6只)、中药复方组(6只)、精炼方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予经口灌服生理盐水,中药复方组予经口灌服中药复方颗粒剂,精炼方组予经口灌服精炼方颗粒剂,干预4周。实验结束时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及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ibroblast Growthfactor Receptor 4,FGFR4)、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7α-Hydroxylase,CYP7A1)、小异源二聚体伴侣(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SHP)及肠道组织中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FGF15)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并且使用高通量靶标定量检测各组大鼠结合型胆汁酸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GCA)、甘氨鹅去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GCDCA)、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TCA)、牛磺酸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TCDCA)、牛磺-β-鼠胆酸(Tauroβ-Muricholic acid,T-β-MCA)的含量变化,16S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情况。结果:1.本次共入组受试者240例,按照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最终纳入非血脂异常组60例,对照组55例,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各58例。观察过程中,中药复方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发生(5例胃胀,1例胃痛,可自行缓解),精炼方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5例胃胀,半小时后自行缓解)。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便常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改变。2.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经中药复方及精炼方治疗后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血脂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显着优于血脂异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复方组有效率稍高于精炼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药复方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高于精炼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Fgf19含量均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血脂异常组患者健康宣教后外周血中Fgf19含量稍有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4.脾虚痰浊型高脂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减弱(p<0.05),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显着(p<0.05)。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患者用药后群落的丰度与多样性明显升高(P<0.01),各分类水平物种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显着(P<0.05),且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及丰富度较用药前更高。编码胆盐水解酶(BSH)相关菌属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肠球菌(Enterococcus)的丰度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复方组用药后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肠道菌群平衡有所恢复。5.中药复方可能通过丹酚酸B、姜黄素、阿魏酸、荷叶碱、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活性成分发挥降脂作用,7种有效成分之间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绞股蓝皂苷A含量最高,姜黄素含量最低。精炼方可能通过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发挥降脂功效,3种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中药复方,其中绞股蓝皂苷A含量最高,而黄芪甲苷含量最低。6.中药复方组大鼠血清TC、TG水平较用药前显着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LDL水平较用药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HDL水平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精炼方组大鼠血脂TC、TG、LDL水平较用药前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HDL水平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复方组、精炼方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脂质沉积情况较模型组减轻,肝细胞形态有所恢复。7.中药复方和精炼方组大鼠FXR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肠道FXR、FGF15及肝脏FXR、FGFR4、SHP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CYP7A1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复方组和精炼方组的结合型胆汁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β-鼠胆酸、牛磺胆酸)浓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9.高脂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所减弱,菌群结构失衡。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大鼠较模型组样本间差异明显,菌群丰度多样性升高,各分类水平物种组成比例发生变化,其中中药复方组大鼠肠道益生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模型组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及丰富度更高,肠道菌群平衡有一定恢复,以上结果与临床实验结果一致。同时编码胆盐水解酶(BSH)相关微生物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肠球菌(Enterococcu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丰度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健脾祛痰法能够显着降低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TC、TG、LDL水平,改善患者中医证候。2.中药复方可能通过丹酚酸B、姜黄素、阿魏酸、荷叶碱、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活性成分发挥调节脂质代谢作用,精炼方可能通过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发挥调脂作用。3.精炼方在临床降低血脂水平方面与中药复方疗效相当,而中药复方在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及促进患者肠道益生菌生长方面优于精炼方。4.健脾祛痰法可以调节高脂大鼠血脂水平,改善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减少肝细胞内脂滴的产生。5.健脾祛痰法能够恢复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调整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及丰富度。下调编码胆盐水解酶(BSH)相关菌属的丰度,升高调脂相关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丰度,改善患者肠道菌群。6.健脾祛痰法能够下调结合型胆汁酸的浓度,调节FXR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抑制FXR通路的负反馈作用,促进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的代谢过程。7.健脾祛痰法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抑制FXR信号传导通路以纠正血脂紊乱。

何少明,高燕[4](2019)在《浅析中药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中药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中药在治疗高脂血症中的应用。结果:无论是单味中药,还是复方对高脂血症的治疗都有确切的疗效。结论:中药对高血脂症的治疗确有效果,但仍需开展更多临床研究、开展中医对高脂血症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根据不同证型开发出疗效较佳的降脂中成药,以发挥中医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的优势。

汪九重[5](2019)在《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PPARγ/ANGPTL受体配体水平与HDL、LDL亚型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探讨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PPAR γ/ANGPTL受体配体水平和ox-LDL水平,观察痰浊证患者与非痰浊证患者之间的差异,为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生物学的依据,同时检测血清HDL、LDL亚型的水平以及构成比,为高脂血症痰浊证的诊断提供参考。2.方法:2.1高脂血症及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ANGPTL3、ANGPTL4、PPARγ、ox-LDL水平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于广安门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中选取116例作为高脂血症组,采用同期广安门医院及南区体检中心的体检健康者24名作为对照组,并按中医辩证将高脂血症患者分为痰浊证组和非痰浊证组。清晨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ANGPTL3、ANGPTL4、PPAR γ、ox-LDL的水平。观察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痰浊证与非痰浊证之间指标差异的情况。2.2高脂血症及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HDL、LDL亚型的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广安门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116例作为高脂血症组,采用同期广安门医院及南区体检中心的体检健康者24名作为对照组,并且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将高脂血症患者分为痰浊证组和非痰浊证组。运用脂蛋白分类检测系统(lipoprint system)检测血清HDL、LDL亚型的水平以及构成比,同时观察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痰浊证与非痰浊证之间指标差异的情况。2.3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1.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独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分析,按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高脂血症患者血清ANGPTL3、ANGPTL4、PPARγ、ox-LDL水平的结果3.1.1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人血脂水平结果两组常规血脂水平比较,与健康组相比,高脂血症组TC、TG、LDL-C、VLDL-C、APOA1、APOB、LP(a)水平升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3.1.2高脂血症患者血清ANGPTL3、ANGPTL4、PPARγ、ox-LDL的水平结果与健康组血清检测指标比较,高脂血症组ANGPTL3、ANGPTL4、ox-LDL水平升高,PPARγ水平降低,呈极显着差异(P<0.01)。3.2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ANGPTL3、ANGPTL4、PPAR γ、ox-LDL水平的结果3.2.1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与非痰浊证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与非痰浊证组相比,痰浊证组TG、VLDL-C水平升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HDL-C、APOA1水平降低,呈极显着差异(P<0.01)。3.2.2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ANGPTL3、ANGPTL4、PPARγ、ox-LDL 水平结果与非痰浊证组相比,痰浊证组ANGPTL3、ANGPTL4、ox-LDL水平升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PPARγ水平降低,呈极显着差异(P<0.01)。3.3高脂血症患者血清LDL、HDL亚型水平、构成比水平的结果3.3.1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人HDL亚型构成比结果:与健康人组相比,高脂血症组HDL1%、Large(1-3)%降低,呈极显着差异(P<0.01);HDL2%、HDL3%降低,呈显着性差异(P<0.05);HDL6%升高,呈显着性差异(P<0.05);HDL7%、HDL8%、HDL9%升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Small(8-10)%升高,呈显着性差异(P<0.05)。3.3.2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人HDL亚型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组相比,高脂血症组HDL1降低,呈极显着差异(P<0.01);Large(1-3)降低,呈显着差异(P<0.05);HDL7升高,呈显着性差异(P<0.05);HDL8、HDL9、Small(8-10)升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3.3.3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人LDL亚型构成比结果:与健康人组相比,高脂血症组LDL1%、LDL2%降低,呈极显着差异(P<0.01);LDL3%、LDL4%升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3.3.4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人低密度脂蛋白亚型水平以及平均LDL颗粒大小结果:与健康组相比,高脂血症患者LDL1、平均LDL颗粒大小降低,呈极显着差异(P<0.01);LDL3、LDL4 升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3.4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LDL、HDL亚型水平、构成比水平的结果3.4.1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HDL亚型构成比结果:与非痰浊证组相比,痰浊证组HDL1%、HDL2%、Large(1-3)%降低,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HDL4%降低,呈显着性差异(P<0.05);HDL8%、HDL9%、HDL10%、Small(8-10)%升高,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3.4.2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HDL亚型水平结果:与非痰浊组相比,痰浊证组HDL1、HDL2、Large(1-3)降低,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HDL4 降低,呈显着性差异(P<0.05);HDL8、HDL9、HDL10、Small(8-10)升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3.4.3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LDL亚型构成比结果:与非痰浊组相比,痰浊组LDL1%、LDL2%降低,呈极显着差异(P<0.01);LDL4%升高,呈显着性差异(P<0.05)。3.4.4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亚型水平以及平均LDL颗粒大小结果:与非痰浊组相比,痰浊证组LDL1、LDL2降低,呈极显着差异(P<0.01);平均LDL颗粒大小降低,呈显着性差异(P<0.05);LDL5升高,呈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4.1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ANGPTL3,4水平升高,PPAR γ水平下降,ox-LDL水平升高,提示PPAR γ/ANGPTL通过对ox-LDL的调节参与痰浊证的形成。4.2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HDL亚型呈现大颗粒水平和构成比降低、小颗粒水平和构成比升高的趋势,血清LDL亚型呈现颗粒逐渐变小的趋势,提示小颗粒的HDL、LDL参与高脂血症痰浊证的形成,大颗粒的HDL、LDL对痰浊证可能存在保护作用。

喻姗[6](2019)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其临床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差异性代谢标志物,为从体质角度早期干预原发性血脂异常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83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九种体质判定,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布规律,分析不同体质与血脂异常类型的临床相关性;2.采用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60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其中虚证体质30例,实证体质30例。采集血清样本进行生化分析和气相-色谱(GC-MS)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分析法研究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的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结果:1.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超过10%的偏颇体质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其中实证体质占多(67.84%),虚证体质较少(29.33%);虚证体质患者年龄(70.70±13.28)较实证体质患者(59.77±12.16)明显更高(p<0.05);实证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负相关(r=-0.134),虚证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正相关(r=0.152)。2.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证组与实证组可以进行有效区分,并且存在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途径。通过虚实体质两组间对比,共筛选出差异潜在标志物18个,主要涉及脂类和氨基酸类物质,可能和能量代谢有关。结论:1.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虚证体质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实证体质患者,虚证体质人群更倾向患高甘油三酯血症。2.原发性血脂异常虚证体质患者与实证体质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的代谢模式和代谢组学特征,差异性代谢标志物是氨基酸与脂类相关物质,差异性代谢通路与能量代谢途径有关。

左玉松,刘莉[7](2019)在《活血化痰降脂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拟活血化痰降脂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为高脂血症的治疗寻找最佳治疗途径。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择96例就诊的高脂血症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辛伐他汀胶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活血化痰降脂汤口服治疗。治疗期间,对比2组患者的血脂、血流变、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脂恢复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流变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期效果稳定。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值得推广。

谢玉龙[8](2019)在《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高脂血症(hyperlipemia,HLP),又称为血脂异常,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代谢和运行异常导致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为特征的一种脂质代谢疾病,是心、脑等重要靶器官动脉粥样硬化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以LDL-C升高为特征的血脂异常更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目前公认,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但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大剂量、高强度、不合理用药等所致的血清转氨酶升高、肝肾损害、肌毒性等不良反应一直备受临床关注。此外,在治疗多病种及联合用药时,其安全性也受到质疑。中医临床实践中,针灸疗法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手段。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近年来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案进行筛选和优化,在遵循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期待为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使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案能够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目的:1.确认电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不同方案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2.评价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特点及作用优势;3.探讨脂质代谢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及电针、埋线疗法对其影响。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部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收治符合条件的高脂血症患者及招募符合标准的自愿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即宣教组30例、电针组30例、穴位埋线组30例。宣教组予发放食物能量手册及进行一般饮食治疗宣教,2周1次定期随访指导。电针组予针刺中脘、带脉(双)、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在此基础上选择G-6805Ⅱ型电针仪,疏密波,频率2 Hz-10 Hz-100 Hz循环,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穴位埋线组取穴同电针组,予穴位埋线治疗。每周一次。以上三组治疗,每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体重、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差异及中医症状临床观察表评分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本研究共完成90例治疗,宣教组脱失1例,穴位埋线组脱失1例。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各抽血检测成分、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体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体重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体重下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腰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腰围缩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腰围缩小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BMI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BMI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BMI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BMI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清T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T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TC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血清TG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TG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TG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血清LDL-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LDL-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LDL-C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穴位埋线组优于电针组(P<0.05)。8.血清HDL-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LDL-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LDL-C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LDL-C升高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穴位埋线组优于电针组(P<0.05),宣教组和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空腹血糖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电针组空腹血糖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组空腹血糖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0.空腹胰岛素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胰岛素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空腹胰岛素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1.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2.临床疗效比较宣教组总有效率为6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3.3%,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0.0%,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穴位埋线组疗效优于宣教组(P<0.05,P<0.01)。结论:1.宣教、以及在靳三针指导下的电针、穴位埋线疗法均可有效的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疗效可靠,且无特殊副反应。而在中医症状临床疗效的改善方面上,靳三针穴位埋线疗法最优。2.通过比较不同方案干预高脂血症,为靳三针结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临床依据。3.应用靳三针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不仅可调节脂代谢紊乱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任红微,王彧[9](2019)在《何首乌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何首乌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万方数据在线知识服务平台、VIP中何首乌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以何首乌、首乌、制何首乌、高脂血症、血脂异常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采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临床有效性OR:3. 87; 95%CI=(2. 98,5. 03),P <0. 00001;次要结局性指标TC值P=0. 1,I2=42%,MD=-0. 43,95%CI=(-0. 51,-0. 36); TG值P <0. 001,I2=85%。结论:何首乌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高于常规药物治疗。

苏雪芬,李先涛,王燕萍,彭丹虹[10](2018)在《基于文献研究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常用中药治疗规律及其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整理和揭示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用药规律,评价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995年2016年公开发表的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常见证候—痰瘀互结证的证治规律及临床疗效。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合格文献39篇,有完整处方名称(包括传统经方名称)32首方、没有取名但以"自拟经验方"作为名称7首方,涉及相关药物共77种,合计治疗患者1 612例。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排名依次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化痰药。最终纳入13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药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能提高临床疗效(OR=2.71,P<0.000 1),升高HDL水平(OR=0.21,P<0.000 01)。结论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痰瘀同治是高脂血症辨证论治的大法之一。中医药祛瘀化痰法治疗高脂血症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仍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二、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葛根芩连颗粒治疗高脂血症(湿热蕴脾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试验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总体情况
    2 血脂水平
    3 中医证候积分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症候量表见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高脂血症相关因子及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1 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2.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地区汉、藏族两组TC、TG、HDL、LDL治疗前比较
    3.3 西宁地区汉、藏族两组TC、TG、HDL、LDL治疗前后比较
    3.4 果洛地区汉、藏族两组TC、TG、HDL、LDL治疗前后比较
    3.5 两地区汉、藏两组TC、TG、HDL、LDL治疗后比较
    3.6 同民族不同地区TC、TG、HDL、LDL治疗后比较
    3.7 西宁地区汉、藏族HcY、Hs-CRP、CysC治疗前后比较
    3.8 果洛地区汉、藏族HcY、Hs-CRP、CysC治疗前后比较
    3.9 西宁地区汉、藏族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10 果洛地区汉、藏族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1 内治
        1.1 病因病机 [1]
        1.2 辨证分型论治
        1.3 经方治疗
        1.4 中成药治疗
        1.5 单味药治疗
    2 外治法
        2.1 穴位埋线
        2.2 针灸治疗
        2.3 麦粒灸
    3 中医特色疗法
        3.1 耳穴疗法
        3.2 穴位贴敷
    4 食物疗法
    5 预防
    6 结语
    【参考资料】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健脾祛痰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健脾祛痰法对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干预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健脾祛痰法对高脂大鼠脂代谢干预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中医药干预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调节血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浅析中药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里的高脂血症
二、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研究
    (一)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1.抑制外源性脂质吸收,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2.抑制内源性脂质合成,即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
        3.促进脂质的转运、排泄和调节脂代谢。
    (二)中药降血脂有效成分的研究。
三、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
四、中药复方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
    (一)自拟中药降脂汤的临床疗效。
    (二)丹楂降脂方的临床疗效。
    (三)活血降脂汤的临床疗效。
    (四)降脂散的临床疗效。
    (五)降脂汤的临床疗效。
    (六)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的临床疗效。
五、结语

(5)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PPARγ/ANGPTL受体配体水平与HDL、LDL亚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脂血症痰浊证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痰浊体质的认识
        3 辨证论治
        4 中成药治疗
        5 针灸推拿
        6 评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ANGPTL3和ANGPTL4在脂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1 ANGPTL3,4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2 ANGPTL3,4基因变异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
        3 ANGPTL3与ANGPTL4抑制LPL的机制
        4 ANGPTL3与脂质代谢
        5 ANGPTL4与脂质代谢
        6 促血管生成素样蛋白的药理靶向性研究
        7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ANGPTL3、ANGPTL4、PPARγ、ox-LDL水平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ANGPTL3、ANGPTL4、PPARγ、ox-LDL水平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HDL、LDL亚型构成比、水平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四 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HDL、LDL亚型构成比、水平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个人简历

(6)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研究
    1 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现场
        1.3 受试者合格标准
        1.3.1 原发性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变量
        1.4.1 原发性血脂异常临床分型
        1.4.2 中医体质分类
        1.4.3 中医虚实体质分类
        1.5 数据收集及测量
        1.5.1 一般信息
        1.5.2 中医体质问卷
        1.5.3 血生化指标
        1.6 潜在偏倚
        1.7 样本量估计
        1.8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九种体质分布情况
        2.2.1 九种体质性别分布情况
        2.2.2 九种体质年龄分布情况
        2.2.3 原发性血脂异常类型在九种体质中的分布情况
        2.3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分布情况
        2.3.1 虚实体质性别分布情况
        2.3.2 虚实体质年龄分布情况
        2.3.3 原发性血脂异常类型在虚实体质中的分布情况
        2.4 中医体质与原发性血脂异常分类的相关性
        2.5 小结
第二部分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 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现场
        1.3 受试者合格标准
        1.3.1 原发性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变量
        1.4.1 中医体质分类
        1.4.2 中医虚实体质分类
        1.5 数据收集及测量
        1.5.1 一般信息
        1.5.2 中医体质问卷
        1.5.3 血生化指标
        1.5.4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1.6 潜在偏倚
        1.7 样本量估计
        1.8 统计学方法
        1.8.1 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体质分析
        1.8.2 代谢组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代谢组学分析
        2.2.1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PCA分析比较
        2.2.2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PLS-DA分析比较
        2.2.3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OPLS-DA分析比较
        2.2.4 虚证组与实证组差异代谢物筛选
        2.2.5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相关性矩阵分析
        2.2.6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热图分析层次聚类分析
        2.2.7 虚证组与实证组代谢通路的比较
        2.3 小结
讨论
    1 原发性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2 中西医对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认识
    3 原发性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
        3.3.1 单味中药的应用
        3.3.2 中药复方的应用
        3.3.3 针灸治疗
    4 中医体质学说与原发性血脂异常
    5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研究中的运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7)活血化痰降脂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中止、撤出标准:
        1.2.5 剔除、脱落标准:
    1.3 药品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2.2 2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2.3 2组患者血流变比较
    2.4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
3 讨论

(8)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1.1.1 概念
        1.1.2 发病机制
        1.1.3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
        1.1.4 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
        1.1.5 高脂血症的治疗
    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1.2.1 高脂血症的中医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估算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治疗前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3.3 治疗前三组患者血脂成分情况比较
        2.3.4 治疗前三组患者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比较
        2.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基本情况比较
        2.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比较
        2.3.8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临床疗效比较
    2.4 不良事件处理及脱落病例
        2.4.1 晕针
        2.4.2 滞针
        2.4.3 血肿
        2.4.4 断针
        2.4.5 脱落病例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9)何首乌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1.5 排除标准
    1.6 检索数据库
    1.7 检索策略
    1.8 资料提取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主要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
    2.3 次要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
        2.3.1 TC值
        2.3.2 TG值
    2.4 发表偏移
3 讨论

(10)基于文献研究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常用中药治疗规律及其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
        1.3.1 文献纳入标准
        1.3.2 方法学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合格研究文献
    2.2 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临床常用药物分类情况
    2.3 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临床常用药物使用情况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文献的纳入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2.4.2 中医药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4.3 血脂四项
3 讨论

四、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葛根芩连颗粒治疗高脂血症(湿热蕴脾型)临床观察[D]. 赵梓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高脂血症相关因子及临床疗效的研究[D]. 安娜. 青海大学, 2020(02)
  • [3]健脾祛痰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华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浅析中药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J]. 何少明,高燕.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23)
  • [5]高脂血症痰浊证患者血清PPARγ/ANGPTL受体配体水平与HDL、LDL亚型相关性分析[D]. 汪九重.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6]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D]. 喻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活血化痰降脂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 左玉松,刘莉. 河北医药, 2019(08)
  • [8]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谢玉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何首乌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任红微,王彧. 湖南中医杂志, 2019(01)
  • [10]基于文献研究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常用中药治疗规律及其系统评价[J]. 苏雪芬,李先涛,王燕萍,彭丹虹.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8(04)

标签:;  ;  ;  ;  ;  

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