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灌溉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一、小麦要高产 灌水是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妮,庞敏,林鸿,任瑞,陈春晓[1](2021)在《小麦秋延番茄周年露地轮作栽培模式》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陕西周至县从2008年开始在竹峪镇金盆、塔庙、东寨、柴黄等村示范推广"小麦—番茄"周年露地轮作栽培模式。截至2020年,该地区秋延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 000余亩,亩产可达6 000 kg左右,平均亩收入9 000~10 000元。该模式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经济效益明显,周转期短,污染小,又不影响种粮,很快就在该地区得以推广与普及。现将该栽培模式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秋延番茄栽培

彭敏[2](2016)在《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小麦生产在十堰市农业中占重要位置,实现小麦高产栽培是保证十堰市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该研究从小麦品种选择、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刘彪,廖建东,李霞银,殷柏芝,夏成英,刘盛超[3](2015)在《盐城市北部地区小麦与水稻周年连作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根据现在小麦粳稻育种科研成果及近3年小麦—水稻周年连作双高产试验的实践和心得,总结出盐城北部地区小麦与水稻周年连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盐城市北部地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侯宇[4](2015)在《蓝田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旱地节水灌溉高产模式是指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核心,配套优良品种、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小麦旱地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宁钦广[5](2014)在《大力推广深耕深松、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文中指出为全面提升今年小麦秋种播种质量,提高秋种科技含量,山东省农业厅在近期召开全省小麦生产关键技术推广总结交流会议的基础上,组织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的有关专家和各市农技推广系统的技术人员,通过会商研究,制定了《2014年全省小麦秋种技术意见》。针对今年的天气情?

鞠正春[6](2014)在《2014年小麦秋种技术意见》文中研究表明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把好播种环节是关键。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小麦秋种关键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大深耕深松、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等技术的推广力度,更好地落实好秸秆还田、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措施,切实提高播种质量,打好秋种基础。一、优化品种布局,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各地要以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为平台,对当地小麦品种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安排。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耕作制

鞠正春[7](2013)在《重点落实秸秆还田、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把好播种环节质量关是关键。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小麦秋种关键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大深耕深松、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深松少免耕、旱作节水等技术的推广力度,更好地落实好秸秆还田、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措施。为全面提升小麦?

宋云,侯鹏亚,李浩,庞敏[8](2013)在《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索与思考》文中提出周至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灌溉条件优越,为全省小麦主产县之一,常年播种面积40多万亩,亩产330—340公斤。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耕地面积呈刚性减少,依靠科技进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结合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开展了2年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索试验。

孟维伟[9](2007)在《小麦高产优质需水需氮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灌水量对小麦需水特性和品质与产量的影响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济麦20(J20)和中筋小麦泰山22(T22)。设置4个灌水量:全生育期不浇水(W0)、冬水+拔节水(W1)、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每次灌水60mm。采用植物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灌水量对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品质与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1高产麦田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动态根据小麦根系的生长及吸收规律,将0~200cm土层分为0~20cm、20~60cm、60~100cm、100~140cm、140~200cm五个层次。试验结果表明,灌水量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0~14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来实现的,在播种前0~20cm、20~60cm、60~100cm、100~1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5.21%、23.11%、25.23%、24.63%的条件下,J20品种和T22品种获得高产的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上述土层的适宜土壤含水量如下:冬前期20.2%~21.1%、21.3%~21.5%、23.9%~24.1%、24%~24%;拔节期16.9%~17.4%、17.1%~17.5%、21.7%~21.7%、23.1%~23.5% ;开花期15.4%~15.8%、18.4%~18.7%、22%~22.1%、23.4%~23.7% ;成熟期12.93%~14.03%、13.47%~15.28%、15.51%~17.04%、23.11%~23.92%。拔节至开花期0~20cm、20~60cm土层维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开花至成熟期20~60cm、60~100cm土层维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是高产的保证。1.2灌水量对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小麦高产的耗水量为451.31mm~459.19mm,其中来源于灌溉水的占总耗水量的26.59%~39.20%,来源于降水的占28.05%~28.54%,来源于土壤贮水的占32.75%~44.87%。小麦的水分利用率表现为W0>W1>W2、W3,W2和W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两个品种之间比较,T22品种产量水分利用率高于J20品种。在W0和W1条件下,J20土壤耗水量显着大于T22,说明J20在干旱及少水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土壤水分利用能力。1.3灌水量对小麦—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W0处理在拔节期之前土壤硝态氮主要存留在0~40cm土层,开花至成熟期主要存留在0~60cm土层。W1、W2、W3处理加剧了土壤硝态氮向060cm土层以外的土壤运移。与W0处理比较,灌水提高了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增加了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W0、W1、W2处理间比较,灌水增加了小麦对土壤氮和追肥氮量的吸收,降低了成熟期籽粒中来自肥料氮的量,W1处理提高了植株对土壤氮的吸收和籽粒氮素的积累量。1.4灌水量对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灌水量增加,小麦籽粒α-醇溶蛋白、γ-醇溶蛋白和LMW-GS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ω5和ω1,2醇溶蛋白和HMW-GS含量受水分影响不显着;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面团稳定时间及沉降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2处理最高。品种间比较,J20品种的ω5-醇溶蛋白、α-醇溶蛋白、HMW-GS、LMW-GS、麦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显着高于T22品种。1.5灌水量对小麦氮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W2处理与W0和W1处理比较,提高了J20灌浆中后期小麦旗叶的GS活性和开花后旗叶EP活性,增加了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W3处理降低了灌浆后期小麦旗叶GS和EP活性,不利于旗叶中蛋白质的水解。1.6灌水量对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J20品种W1处理提高了支链淀粉含量,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支/直比值高,淀粉品质优。T22品种随灌水量增加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支链淀粉含量,支/直比降低,淀粉品质变劣。品种间比较,J20品种支/直比值显着高于T22品种。1.7灌水量对小麦碳素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20和T22两品种的旗叶光合速率,均为W1、W2、W3处理显着高于W0处理,延长了光合高值持续期;T22品种W2和W3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高于W1处理,而对J20无显着影响。灌水提高了J20旗叶的SPS活性,但过多灌水抑制了旗叶蔗糖向籽粒的转运。W1处理降低了灌浆中后期的籽粒GBSS活性,提高了灌浆中后期的籽粒SSS活性,灌水有利于籽粒灌浆后期直链淀粉的积累,不利于支链淀粉的积累。1.8灌水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小麦籽粒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J20品种以W1处理最高,T22品种以W2处理最高。在W2、W3条件下,T22品种的籽粒产量高于J20品种,在W0、W1条件下,J20品种的籽粒产量高于T22品种。2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供试品种为强筋小麦济麦20,设置4个施氮量(N)处理:0kg·hm-2、96kg·hm-2、168kg·hm-2、240kg·hm-2,分别以CK、N1、N2、N3表示,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与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2.1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在施氮量0~168 kg·hm-2的范围内,增施氮肥对麦谷蛋白含量影响较小,增至240kg·hm-2时麦谷蛋白含量增幅较大;0~168kg·hm-2范围内,醇溶蛋白含量增幅较大,而240kg·hm-2处理的醇溶蛋白含量与168kg·hm-2处理的差异不显着;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受氮肥影响较小。麦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比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先降后增。说明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小麦籽粒品质的提高。2.2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的影响施氮处理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显着低于不施氮的处理;施氮量处理之间比较,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降低,但差异不显着;施氮量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不显着。适当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支/直比值,但过多施氮支/直比值降低,以N2处理最高。2.3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N2处理提高了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千粒重高,获得最高产量,是本试验条件下优质、高产、高效的最佳施氮量。

朱华玲[10](2001)在《重庆市旱地土壤肥水协同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水资源不足,然而用水浪费,利用率低下;肥料尤其是氮肥对粮食的增产贡献最大,氮肥用量大,而氮素利用率低也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提高水、肥利用率,国内外学者对以水保肥,以肥调水,水肥耦合效应进行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然而,水肥关系的研究偏重于干旱区,在湿润区,此项研究尚属空白。 重庆市旱地占耕地面积的54.56%,加上15.34%的望天田,形成了湿润区大比重的旱作农业。重庆市属丘陵地貌,旱坡地比重大,质量差,玉米是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对水肥需求量大,常常受到春干、夏干、伏旱的威胁,因此,在坡顶玉米水肥问题更突出。鉴于此,本项目以西南湿润区三种代表性土壤为对象,研究水分对氮素矿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坡顶取得的肥力低下的灰棕紫泥为供试土壤,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在每千克干土施用0.2克P2O5(普钙)和0.2克K2O(氯化钾)的基础上进行三种氮素水平和四种水分类型的完全方案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水分对土壤氮素矿化影响很大,从水分胁迫到相对含水量60%—70%,矿化量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二者呈线性关系,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是土壤氮素矿化的最佳含水量,随水分继续增加而矿化量减少;施氮后,土壤氮素矿化容量和矿化强度提高,但未改变水分对土壤氮素矿化的规律;无论施氮与否,三种土壤的矿化差异都是有质地不同而引起的。 在土壤绝对含水量10%—25%范围内,随水分增长能明显促进玉米株高增长,水分株高效应为:25%>20%>15%>10%,水分胁迫的限制作用比丰水的促进作用更大,其中水分重度胁迫还使玉米生育进程比其它水分处理延迟10天。 对于本来较低的土壤肥力,只有有限的水分(<20%)使其得以发挥,增产幅度也不大。水分的多少却严重影响着肥料肥效的发挥。在土壤水分重度胁迫时(10%),施氮无增产效果;水分从轻度胁迫到丰水时(15%~25%),施氮增产效果显着,增产幅度高达4倍以上。水分对氮肥肥效呈线性关系。水分之所以能促进玉米增产是因为水分含量增加促进玉米对肥料中氮素吸收而使氮素利用率提高,最终反映在产量上,但是水分并没有提高玉米含氮量。从干旱到正常供水,土壤水分增加能提高子粒/茎叶氮比,使养分更多的向经济产物转运,水分继续增加到丰水,对氮肥的效果则转向非经济产物。 玉米收获后,在不施氮时土壤中残留的有效氮并未受水分影响,而施氮后随水分增加残留氮降低,至丰水时残留氮降到无氮处理的程度。 施用氮肥能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根系活力,提高蒸腾强度,使玉米吸收、转运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增强;增大功能叶面积和叶绿素,使光合作用加强,尤其是在于旱条件下施氮能改善叶片水分状况,脯氨酸含量提高而增强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使玉米抗逆性增强,最终反映在增产上。除水分重度胁迫外,施氮使玉米耗水量增加,更重要的是使水分利用率提高,这是玉米增产的主要依掂。中、高氮比较,限水条件下高氮并不能使水分利用率尤其是经济利用率更高。即使在丰水下高氮水分利用率的增加也是在丰水中、低氮处理水分利用率降低的基础上取得的。 通过玉米水、氮耦合效应分析,对玉米增产水效应、氮素效应以及水氮交互效应都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氮素效应最大。水、氮交互作用以25%的水分和0.sg.N/kg干土的配比最优,然而从提高水分、氮利用率角度出发,以20%的水分和0.259.N/kg干土的配比最优。 运用V五”攻关提出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两个玉米水氮效应耦合模型:其一,直接耦合效应模型,Y=-71.06+274石3XI+46.88X2+0.80 XIXZ-379.22XI‘-0.25X2‘,经检验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在本试验条件范围内,可以用来预测玉米产量。至于是否适用于田间,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其二,转换耦合效应模型,Y=仁6.59刊.167w)+(·286.66+33.156w)X+(-315.04+39.952W)X‘,运用本试验数据检验,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差异较大,因此模型不能用于玉米产量的预测预报。用此方法建模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二、小麦要高产 灌水是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要高产 灌水是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秋延番茄周年露地轮作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秋延番茄栽培
    1.1 茬口安排
    1.2 地块选择
    1.3 品种选择
    1.4 适期育苗
    1.5 合理定植
    1.6 田间管理
    1.7 防治病虫
    1.8 适时采收
2 小麦高产栽培
    2.1 选择优良品种
    2.2 合墒精细播种
    2.3 水肥管理
    2.4 病虫防治
    2.5 适时收获

(2)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1.1 因地制宜选择良种
    1.2 播前晒种,筛选种子
    1.3 化学药剂拌种防治病虫害
    1.4采用生物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
    1.5 小麦田地力培育
    1.6科学合理施肥
    1.7 提高耕地质量
2 适期播种,精量条播
    2.1 确定最佳播种期
    2.2 确定播种量
    2.3 精量条播
3 苗期田间管理
    3.1 掌握出苗情况,培育壮苗
    3.2 根除杂草
    3.3 追施分蘖肥,适时冬灌保分蘖
    3.4 追施拔节肥,保障幼穗分化所需养分,提高穗粒数
    3.5 酌情浇灌浆水,施好根外肥,防止小麦后期倒伏
4 病虫害防治
5 收获

(3)盐城市北部地区小麦与水稻周年连作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选用小麦—水稻双适期适种高产品种
2 推广水稻—小麦双机条播轻简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3 适时播种或移栽、合理密植
4 提高整地质量,足墒播种
5 科学施肥全程方案,确保高产
    5.1 小麦施肥全程方案
    5.2 水稻施肥全程方案
6 水稻全程管水方案

(4)蓝田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蓝田县旱地节水高产模式的研究应用情况
2 旱地小麦节水技术的特点
    2.1 农业生产成本降低
    2.2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比传统的灌水方式更能增产
3 应用节水高产模式实施效果
4 旱地节水高产模式关键技术
    4.1 选用优良品种
    4.2 精细整地
    4.3 适期播种
    4.4 配方施肥
    4.5 节水灌溉
    4.6 病虫草综合防治
1 2 月上旬进行冬前化除;4月下旬~5月上旬, 开展小麦“一喷三防”1~2次。

(6)2014年小麦秋种技术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化品种布局, 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二、培肥地力, 切实提升土壤产出能力
三、深耕深松旋耙压相结合, 切实提高整地质量
四、足墒适期适量播种, 切实提高播种质量
五、搞好查苗补种, 坚决杜绝缺苗断垄

(8)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麦超高产栽培基本情况
二、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索
    1、选用超高产品种
    2、增施磷钾肥
    3、合墒精细播种
    4、抗旱灌溉保苗
    5、抓好一喷三防工作
    6、结论
三、小麦超高产栽培生产技术的思考
    1、小麦超高产, 培肥地力是基础, 测产结果表明地力肥沃的西
    2、组装集成先进农业技术, 必须环环相扣, 及时到位。通过实
    3、干旱年份特别是冷冬年份, 在适期播种的基础上应保证足
    4、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应进一步强化提高

(9)小麦高产优质需水需氮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灌水量对小麦需水特性和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灌水量对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2.1.1 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含量的时空变化
        2.1.1.1 播种前土壤水分含量
        2.1.1.2 冬前期土壤水分含量
        2.1.1.3 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
        2.1.1.4 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
        2.1.1.5 成熟期土壤水分含量
        2.1.2 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2.1.2.1 冬前期至开花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2.1.2.2 开花期至成熟期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与籽粒产量
        2.2 灌水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1 对耗水量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2 对群体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3 对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 灌水量对麦田耗水特性的影响
        2.3.1 不同生育阶段内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耗水量
        2.3.2 耗水量的水分来源及其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
        2.4 灌水量对小麦—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
        2.4.1 对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2.4.1.1 冬前期 0-200cm 土层土壤 NO_3~--N 含量
        2.4.1.2 拔节期 0-200cm 土层土壤 NO_3~--N 含量
        2.4.1.3 开花期 0-200cm 土层土壤 NO_3~--N 含量
        2.4.1.4 成熟期 0-200cm 土层土壤 NO_3~--N 含量
        2.4.2 对植株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2.4.2.1 对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2.4.2.2 对植株中不同来源氮素吸收的影响
        2.4.3 对肥料氮在各器官中分配的影响
        2.4.3.1 开花期肥料氮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2.4.3.2 成熟期肥料氮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2.4.3.3 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来源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
        2.4.3.4 底施氮肥和追施氮肥的肥料利用效率
        2.4.4 对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4.4.1 对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2.4.4.2 对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
        2.5 灌水量对小麦光合作用及碳水化合物形成的影响
        2.5.1 对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2.5.1.1 旗叶光合速率
        2.5.1.2 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2.5.2 对旗叶蔗糖含量和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2.5.2.1 旗叶蔗糖含量
        2.5.2.2 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2.5.3 对倒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2.5.3.1 倒二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
        2.5.3.2 倒二茎鞘果糖含量
        2.5.3.3 倒二茎鞘DP≥4 果聚糖含量
        2.5.3.4 倒二茎鞘DP=3 果聚糖含量
        2.6 灌水量对小麦品质及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2.6.1 对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的影响
        2.6.2 对籽粒蛋白质及组分含量和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2.6.2.1 对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2.6.2.2 对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2.6.2.3 对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及谷/醇比的影响
        2.6.2.4 对麦谷蛋白组分含量及HMW/LMW 的影响
        2.6.2.5 对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
        2.6.2.6 对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6.2.7 对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2.6.2.8 对旗叶内肽酶活性的影响
        2.6.3 对籽粒淀粉及组分含量和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2.6.3.1 对成熟期小麦淀粉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2.6.3.2 对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2.6.3.3 对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2.7 灌水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2.7.1 对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7.2 对开花期与成熟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分配的影响
        2.7.2.1 开花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2.7.2.2 成熟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2.7.3 对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的影响
        2.7.4 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2.1.1 对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1.2 对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2.1.3 对面粉湿面筋含量和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2.2 施氮量对旗叶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2.1 对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2.2 对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2.2.3 对旗叶内肽酶活性的影响
        2.3 施氮量对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和支/直比值的影响
        2.4 施氮量对旗叶蔗糖含量及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2.5 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重庆市旱地土壤肥水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水分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2.1.1 供试土壤
        2.1.2 研究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2 盆栽玉米肥水协同效应研究
        2.2.1 供试土壤
        2.2.2 供试作物
        2.2.3 研究方法
        2.2.4 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分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3.1.1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特征
        3.1.2 土壤水分状况对氮素矿化的影响
        3.1.3 施用氮肥不同土壤氮素矿化规律
        3.1.4 施氮后土壤水分状况对氮素矿化的影响
    3.2 以水促肥
        3.2.1 土壤水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土壤水分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3.2.3 土壤水分对肥料效果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3.2.4 土壤水分对玉米干物质和氮素分配的影响
        3.2.5 玉米不同水肥处理土壤有效养分的变化
    3.3 以肥调水
        3.3.1 施氮的促根作用
        3.3.2 施氮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3.3.3 氮素营养对玉米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3.3.4 施氮对玉米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3.3.5 施氮对玉米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6 施氮对玉米蒸腾强度的影响
    3.4 玉米肥水协同效应与耦合模型
        3.4.1 盆栽玉米试验耦合效应分析
        3.4.2 玉米水氮协调性分析
        3.4.3 玉米水氮效应耦合模型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麦要高产 灌水是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秋延番茄周年露地轮作栽培模式[J]. 陈美妮,庞敏,林鸿,任瑞,陈春晓. 西北园艺(综合), 2021(03)
  • [2]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 彭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6)
  • [3]盐城市北部地区小麦与水稻周年连作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刘彪,廖建东,李霞银,殷柏芝,夏成英,刘盛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5)
  • [4]蓝田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模式[J]. 侯宇. 基层农技推广, 2015(01)
  • [5]大力推广深耕深松、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N]. 宁钦广. 山东科技报, 2014
  • [6]2014年小麦秋种技术意见[J]. 鞠正春. 农业知识, 2014(25)
  • [7]重点落实秸秆还田、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N]. 鞠正春. 山东科技报, 2013
  • [8]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索与思考[J]. 宋云,侯鹏亚,李浩,庞敏. 农民致富之友, 2013(07)
  • [9]小麦高产优质需水需氮特性的研究[D]. 孟维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1)
  • [10]重庆市旱地土壤肥水协同效应研究[D]. 朱华玲. 西南农业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灌溉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