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金注射液应用炎症患者35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琳[1](2020)在《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鱼金注射液是由鱼腥草和金银花提取物组成的中药制剂,疗效确切,临床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但关于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这一新途径的研究较少,故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等药效学作用及其在体外对多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明确鱼金注射液体外抑菌活性及雾化吸入的药效学作用,为临床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抑菌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鱼金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及临床分离菌株、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及临床分离菌株、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ATCC49619及临床分离菌株、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族标准株ATCC32204、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27853及临床分离菌株及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标准株ATCC700603及其临床分离株及黏液型等13株受试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2.药效学试验:(1)解热试验:采用15%干酵母皮下注射大鼠复制发热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发热大鼠体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影响。(2)抗炎试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复制炎症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3)镇咳试验: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4)祛痰试验:采用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泄法,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酚红排泄量的影响。结果:1.鱼金注射液对部分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对菌液浓度为104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27853的MIC值为2.5 μg/ml;(2)对菌悬液浓度为104和105的肺炎链球菌标准株ATCC 49619及临床分离株的MIC 值分别为 0.039 μg/ml、0.15625 μg/ml、0.3125 μg/ml、1.25 μg/ml;(3)对菌悬液浓度为104和105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标准株ATCC 32204的MIC 值分别为0.15625μg/ml、0.3125 μg/ml。2.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等药效学实验研究显示:(1)鱼金注射液高剂量组雾化吸入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有显着的解热作用;(2)鱼金注射液中剂量组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显着的抑制作用。(3)鱼金注射液高、中剂量组可明显减少其咳嗽次数,且鱼金高剂量组能够延长浓氨水刺激所致小鼠咳嗽潜伏期,考虑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增加咳嗽小鼠血清IL-10含量的产生。结论:鱼金注射液在体外对部分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具有抑制作用;雾化吸入具有解热、镇咳、抗炎等药效作用。
郭淳[2](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张津[3](2019)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热郁肺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热郁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病毒性肺炎风热郁肺证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35例加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5例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5 d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喘息及肺部啰音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后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肺X线浸润阴影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最大呼气流量(PEF)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7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发热、咳嗽、喘息及肺部啰音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肺X线浸润阴影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VC、FEV1及PFE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热郁肺证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促进病情恢复,改善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靠。
尚晓霞[4](2019)在《鱼金注射液联合噻托溴铵对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FeNO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且分析在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应用噻托溴铵与鱼金注射液联合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抽签法将来源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的70例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每组35例,对照组行噻托溴铵吸入治疗,观察组行噻托溴铵与鱼金注射液联合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FeNO以及免疫功能影响。结果:观察组有效救治率为94.28%,显着优于对照组的71.42%(P<0.05)。治疗前,对照组FeNO水平与观察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eNO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42%,与对照组的11.42%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h1、Th2、Th1/Th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Th1、Th2、Th1/Th2水平差异显着(P<0.05)。结论:将噻托溴铵与鱼金注射液联合吸入治疗对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能抑制炎性反应,增强免疫功能。
郑婵娟,吴亚红,王洪峰[5](2019)在《鱼金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鱼金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效果以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6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的患儿行常规治疗,实验组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鱼金注射液。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改善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转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气喘、发热、肺部啰音、住院、X线阴影)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IL-6、IL-23、TNF-α的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的IL-6、IL-23、TNF-α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实验组的下降程度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鱼金注射液用于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效果显着,可增加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住院时间,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的炎性因子有关。
杨晓玲[6](2019)在《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对EB病毒阳性人群长期疗效的观察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调查广州地区人群EB病毒的感染情况,建立其的个人信息及中医体质等数据库,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中医体质特征。同时,对无癌变的EB病毒阳性人群进行中医药慢病管理方案,探讨该管理方案对其长期疗效的意义,为对EB病毒阳性人群临床的干预及治疗提供参考,也为中医慢病管理提供客观依据,以达到尽早使用中医药干预使EB病毒水平降低或转阴,降低鼻咽癌的发病率的目的。方法:收集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由广东省中医院检出的EB病毒抗体阳性非鼻咽癌患者,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基础上收集该人群的个人信息,建立数据资料库,包括性别,年龄,种族,祖籍,常住地,家族史,环境暴露,饮食习惯,不良嗜好,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情况等个人信息以及中医体质辨识的结果。随机对受试者进行分组,对试验组进行系统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治疗,对对照组进行除膏方外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治疗,治疗周期为1年,复查受试者的在入组前、入组3个月及入组1年后的EB病毒两项。结束观察后,采用双人录入的方法将数据录入并进行校正,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V24.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本研究收集的56例EB病毒阳性受试者的主要中医体质中,以气虚体质(48.21%)、阳虚体质(17.86%)最为常见;在兼夹其他证候的患者36例病例中,痰湿体质(20.00%),气郁体质(14.29%),湿热体质(20.00%),淤血体质(14.29%)较为常见。2.将两组患者入组前、入组3个月及入组1年后检测出的EBV抗体的水平变化、OD值变化、转阴率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入组3个月及入组1年后EBV下降水平及OD值下降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入组后1年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气虚体质、阳虚体质有可能是EB病毒感染阳性人群主要的中医体质,而痰湿体质、气郁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则可能是EB病毒感染阳性人群较为常见的中医兼夹体质。2.对于EBV阳性人群实施中医药慢病管理方案进行治疗,对EBV水平的下降及转阴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效果。
黎娜娜[7](2016)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象与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5月于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住院治疗的痰热壅肺证老年肺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将两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应用抗生素、祛痰、平喘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1天1次,应用10天。两组患者降糖药物保持不变,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发热、咳嗽咳痰、憋喘、肺部体征、胸部X线和炎症指标、临床证候积分变化及空腹血糖水平,并注意监测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差异;两组患者的临床证候总积分、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血白细胞计数等经统计学分析,均提示观察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经统计学分析P>0.05,而观察组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更佳;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痰热壅肺证老年肺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能够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肺部炎症,提高治疗有效率,而且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不良反应少,为老年肺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佳的治疗方案。
崔小花,王莉,李幼平,邓绍林,李廷谦,商洪才[8](2011)在《六种含鱼腥草的注射制剂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六种含鱼腥草的注射制剂与鱼腥草注射液存在本质不同,其药物成分和药理作用更复杂多样,本文分析其临床用药情况、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E)涉及系统和表现等,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后续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均为1998~2010.12.31)、CNKI(1979~2010.12.31)、CBM(1978~2010.12.31)和VIP(1989~2010.12.31),查找相关病例报告、系列病例观察、横断面研究、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和提取数据,分析ADR/AE发生原因、规律。如数据可行,作有效性Meta分析。结果①ADR/AE:纳入132篇文献,共118例出现ADR/AE。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共59篇文献,93例出现ADR/AE,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41例)、皮疹(19例)、过敏性休克(11例)、其他输液或过敏反应(21例)。鱼金注射液:共69篇,25例出现ADR/AE,表现为皮疹(12例)、过敏性休克(4例)、注射部位疼痛(3例)、其他输液或过敏反应(6例)。②疗效分析:各有1篇横断面研究和RCT分别报道了新鱼腥草钠注射液和鱼金注射液的临床疗效,认为疗效较好。但因资料有限,不足以判定其有效性。结论目前检索到的6种含鱼腥草注射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少,且存在严重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多数ADR/AE病例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其中非适应症和擅自改变给药方式是最多的两种情况。含鱼腥草的注射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评价证据不足,需要开展设计更严谨,符合用药规范的大样本临床试验来支撑深入分析研究。
张美玉[9](2010)在《静脉用鱼腥草注射剂致敏性评价和比较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鱼腥草注射剂作为中药注射剂临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代表药,其再研究和再评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鱼腥草注射剂开展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必须从制剂工艺、质量标准、药理毒理、临床使用及药物经济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本课题组对鱼腥草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明确鱼腥草注射剂中的主要致敏物质,完善生产质量标准,改进鱼腥草注射剂制备工艺,从而提高了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为其恢复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文献综述本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系统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鱼腥草及其制剂研究进展;②鱼腥草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③注射用辅料吐温80和羟丙基-β-环糊精研究进展。以上这些论述为论文的整体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鱼腥草注射液原、新制剂及其辅料的致敏性评价实验研究本研究分别采用小鼠、Beagle犬和食蟹猴对鱼腥草注射液原、新制剂及其辅料进行致敏性评价研究。类过敏实验以单次静脉恒速注射给药,观察给药后动物的行为变化和血中组胺含量。过敏实验为三次隔日静脉注射给药,此为致敏阶段,在首次给药后14天药量加倍激发给药。同样观察动物的行为学变化和血浆中组胺、IgE的含量,综合判定结果。结果表明类过敏反应以Beagle犬为最佳实验动物,以行为异常及组胺升高为主要判定指标,IgE作为辅助指标,结果准确可靠。食蟹猴在同样条件下不如上述动物敏感。小鼠行为表现更不典型,血液指标的检测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仅供参考。实验表明吐温80是诱发类过敏反应的代表性物质。羟丙基-β-环糊精类过敏和过敏反应结果均为阴性。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增溶剂的鱼腥草注射液新制剂致敏性评价结果为阴性。3鱼腥草注射液新、原制剂比较药理学实验研究抗病毒实验采用流感病毒FM1和PR8病毒株体内感染小鼠肺炎模型,体外CPE法和神经氨酸酶荧光测定法、病毒载量检测和小鼠死亡保护实验方法,结果显示鱼腥草注射液新制剂对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均有明显治疗和预防作用,可改善小鼠肺炎症状,降低肺指数,病毒载量,降低死亡率,延长小鼠存活时间;但其抗病毒作用并不是通过直接抑制或杀死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活力也不具有抑制作用。新制剂对二甲苯诱发小鼠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能降低醋酸导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同时,还能降低干酵母致大鼠体温升高,对脂多糖导致的家兔体温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鱼腥草注射液抗炎、解热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IL-8和PGE2释放而发挥作用。鱼腥草注射液新、原制剂抗病毒、抗炎解热作用相当。4鱼腥草注射剂中吐温80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建立本研究采用硫氰酸钴铵显色法、薄层层析法和碘化铋钾法三种方法进行吐温80的定性鉴定,实验结果一致。吐温80的定量检测方法能准确的检测中药注射剂中吐温80含量。吐温80的定性定量方法的建立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随机抽取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样品进行吐温80定性定量测定。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中药注射剂诱发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的异同比较:中药注射剂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70%以上为类过敏反应,与IgE介导的经典抗原抗体反应不同。主要特征为:首次注射药物即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过敏性休克,与过敏反应症候群相似。属于非抗原抗体反应,IgE、IgG未见明显规律性变化,但体内组胺明显升高。其致敏物质为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及某些可以为诱发组胺释放的多种物质。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大剂量、高浓度可诱发严重不良反应。多种注射剂联合应用可提高发生率及严重性。类过敏反应以Beagle犬为最佳实验动物,以行为异常及组胺升高为主要判定指标,IgE作为辅助指标,结果准确可靠。因此,推荐采用Beagle犬致敏性评价方法作为中药注射剂出厂前的常规安全性检测方法。2鱼腥草注射剂中主要致敏物质为增溶剂吐温80,鱼腥草双蒸馏液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致敏原除了考虑药物本身因素,还有制剂外加辅料和制备、储存过程中内、外源性污染物,这为寻找和解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诱发因素提供了思路和方法。3吐温80国内外应用广泛。中药注射剂134品种中吐温80添加情况很不确定。如果这些品种全部换掉将事关几十个注射剂产品,数百家生产企业及几十万产业工人的生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影响是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通过我们研究发现吐温80引起的类过敏反应存在着明显的量效关系。因此,优选最佳质量、最适用量和浓度的吐温80,既能保证助溶效果,又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制剂安全性和制剂稳定性。4羟丙基-β-环糊精助溶效果好、稳定,无明显毒性、致敏性及溶血性,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增溶剂。以羟丙基-β-环糊精替换掉吐温80的鱼腥草注射液新制剂,其溶解性、安全性和药效不受影响,为其恢复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研依据。5诱发鱼腥草注射剂临床严重不良反应因素除了药物自身因素,制剂工艺中加入吐温80以及临床不合理用药外,还存在很多偶发因素。因此,本研究只解决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事件中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还需要深入开展多方面研究,为中药注射剂进行全面再评价和再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比较中药注射剂导致类过敏和过敏反应的异同,主要从临床反应、病机、诱发物质、给药次数、剂量、检测指标、非临床评价方法和配伍禁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2采用不同种属动物进行类过敏实验研究,优选实验动物、检测指标,优化致敏性评价方法,建立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3通过一系列药学、安全性和比较药理学研究,证实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增溶剂的鱼腥草注射液新制剂的安全性显着提高,药效与原制剂相当,是比较有开发和应用前景的鱼腥草注射剂。
张美玉,李连达[10](2010)在《鱼腥草及其制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鱼金注射液应用炎症患者3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金注射液应用炎症患者35例(论文提纲范文)
(1)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认识 |
1 西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鱼金注射液中单药及复方的研究概况 |
1 鱼腥草的研究概论 |
2 金银花的研究概论 |
3 鱼金注射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
前言 |
1 鱼金注射液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讨论 |
2 鱼金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作用等药效学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小结 |
2.5 讨论 |
3 结论 |
4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
(一) 内治法 |
1 中药汤剂治疗 |
1.1 诊疗思路 |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
1.1.2 辨证分型治疗 |
1.1.3 其他诊治思路 |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
1.3.2 对小儿的治疗 |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
(二) 外治法 |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
2 中药外敷治疗 |
3 中药雾化治疗 |
4 经皮给药治疗 |
5 TDP仪照射治疗 |
6 推拿疗法 |
7 拔罐疗法 |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
三.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试验药物 |
1.1.3 培养基 |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MIC的测定 |
1.2.2 药液制备 |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
1.2.5 操作步骤 |
1.2.6 结果判读 |
1.2.7 注意事项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物 |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
1.2.1.1 动物分组 |
1.2.1.2 给药方法 |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
1.2.1.4 造模 |
1.2.1.5 体温测定 |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
1.2.1.7 统计分析 |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1.2.2.1 动物分组 |
1.2.2.2 给药方法 |
1.2.2.3 造模及取材 |
1.2.2.4 检测指标 |
1.2.2.5 统计分析 |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
1.2.3.2 给药方法 |
1.2.3.3 造模及取材 |
1.2.3.4 检测指标 |
1.2.3.5 统计分析 |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1.2.4.1 动物分组 |
1.2.4.2 给药方法 |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4.4 造模及取材 |
1.2.4.5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热郁肺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治疗组 |
1.3.3 疗程 |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5 疗效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疗效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发热、咳嗽、喘息及肺部啰音评分变化比较 |
2.3 2组治疗后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肺X线浸润阴影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
2.4 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及PFE比较 |
2.5 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 论 |
(4)鱼金注射液联合噻托溴铵对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FeNO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救治率比较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FeNO水平比较 |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 |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h1、Th2、Th1/Th2的水平比较 |
3 讨论 |
(5)鱼金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疗效 |
1.3.2 炎性因子的检测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
3 讨论 |
(6)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对EB病毒阳性人群长期疗效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EB病毒阳性人群及其中医治疗研究现状 |
1.1 EB病毒 |
1.2 EB病毒致病机制 |
1.3 EB病毒较为常见的相关疾病 |
1.3.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1.3.2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
1.3.3 肿瘤 |
1.3.4 其它相关疾病 |
1.4 EB病毒阳性人群中医体质 |
1.5 中医药治疗EB病毒阳性人群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选择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 |
2.2.1 病例收集 |
2.2.2 调查内容 |
2.3 中医慢病管理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 |
3.1.2 年龄 |
3.1.3 种族 |
3.1.4 祖籍及常住地的分布情况 |
3.1.5 家族史 |
3.1.6 EBV阳性人群周围环境暴露情况 |
3.1.7 饮食习惯及不良嗜好 |
3.1.8 EBV阳性人群的文化程度 |
3.1.9 EBV阳性人群的体育锻炼情况 |
3.2 EBV阳性人群出现临床症状的情况 |
3.3 EBV阳性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3.4 EBV阳性人群中医药慢病管理方案的作用 |
第四章 讨论 |
4.1 EB病毒阳性人群的一般特征分析 |
4.2 EB病毒阳性人群的临床症状分布 |
4.3 EB病毒阳性人群的中医体质分析 |
4.4 EB病毒阳性人群的中医药慢病管理方案疗效分析 |
4.4.1 实验结果分析 |
4.4.2 出现原因分析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三)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标准 |
(四)病例纳入标准 |
(五)病例排除标准 |
二、方法 |
(一)治疗药物及方法 |
(二)观测指标及方法 |
(三)疗效判定 |
(四)统计学处理 |
三、两组入选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
四、结果 |
五、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一、老年肺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一)中医病因病机 |
(二)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
(三)治疗方法 |
二、痰热清注射液在治疗中的作用 |
(一)中医组方分析 |
(二)现代药理研究 |
三、本课题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六种含鱼腥草的注射制剂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ADR/AE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1.4 文献检索 |
1.5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计量分析 |
2.2 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临床安全分析 |
2.3 鱼金注射液临床安全分析 |
3 讨论 |
3.1 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
3.2 鱼金注射液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
3.3 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和管理, 完善药物生产工艺及质控技术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5 结论 |
(9)静脉用鱼腥草注射剂致敏性评价和比较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鱼腥草及其制剂研究进展 |
1 用药沿革 |
2 药材鉴定及资源分布 |
3 化学成分 |
4 质量标准 |
5 药理作用 |
6 毒理研究 |
7 临床应用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鱼腥草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 |
1 不良反应特点 |
2 不良反应原因 |
2.1 药材自身因素 |
2.2 制备工艺 |
2.3 临床使用 |
3 思考与建议 |
3.1 建立严格法定标准,健全国家监管政策 |
3.2 增强企业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标准 |
3.3 树立正确用药观念,保证临床合理用药 |
3.4 深入开展临床研究和再评价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注射用辅料吐温80与羟丙基-B-环糊精研究进展 |
1 吐温80 |
1.1 化学结构及基本性质 |
1.2 质量标准 |
1.3 药理活性 |
1.4 安全性研究 |
1.5 药物代谢动力学 |
1.6 毒理研究 |
2 羟丙基-B-环糊精 |
2.1 化学结构及基本性质 |
2.2 质量标准 |
2.3 注射剂中作用 |
2.4 药理学研究 |
2.5 安全性研究 |
3 两者文献比较研究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鱼腥草注射剂及其辅料的致敏性评价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鱼腥草注射剂及其辅料对小鼠类过敏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分析讨论 |
第二节 鱼腥草注射剂及其不同辅料对BEAGLE犬类过敏及过敏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分析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及其辅料对食蟹猴类过敏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分析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对BEAGLE犬类过敏及过敏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分析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比较药理学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抗病毒作用实验研究 |
(一)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体内抗病毒作用比较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结果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文献参考 |
(三)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体外抗病毒作用比较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四)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对FM1流感病毒小鼠肺炎死亡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结果 |
3 结论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
(一)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二)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影响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解热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 |
(一)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影响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二) 鱼腥草注射剂Ⅰ、Ⅲ对内毒素致家兔发热影响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分析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鱼腥草注射剂中吐温80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鱼腥草注射剂中吐温80定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
(一) 硫氰酸钴铵显色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二) 薄层检识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三) 碘化铋钾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鱼腥草注射剂中吐温80定量分析方法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学考察 |
3 分析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创新点 |
展望 |
附录Ⅰ: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Ⅱ:实验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鱼金注射液应用炎症患者3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D]. 陈梦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热郁肺证的临床观察[J]. 张津. 河北中医, 2019(05)
- [4]鱼金注射液联合噻托溴铵对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FeNO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 尚晓霞.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05)
- [5]鱼金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 郑婵娟,吴亚红,王洪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19(12)
- [6]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对EB病毒阳性人群长期疗效的观察研究[D]. 杨晓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黎娜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六种含鱼腥草的注射制剂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J]. 崔小花,王莉,李幼平,邓绍林,李廷谦,商洪才.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07)
- [9]静脉用鱼腥草注射剂致敏性评价和比较药理学研究[D]. 张美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10]鱼腥草及其制剂研究进展[J]. 张美玉,李连达.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0(02)